柳州彩调之一:溯源与发展

吴老爹

<h3>  本人于2016年12月8日接受柳州电视台《摆古》栏目记者龙丽的采访,经整理并配上照片形成图文资料,虽是挂一漏万,好歹对柳州彩调的产生、发展和现状作了个粗略介绍。其中观点属一家之言,难免颇多谬误,欢迎指正。</h3> <h1>&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彩调溯源</h1><div>&nbsp; &nbsp; &nbsp; &nbsp; 彩调又称调子、采茶、花灯戏、哪嗬嘿,流行于广西,被誉为广西“山茶花“。</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 彩调是怎么诞生的?民间主要流传三种神话传说:</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 一、唐明皇遨游月宫,观仙女翩翩起舞,他令随从记录后带回,让宫女按图歌舞供其欣赏。传到民间后,衍化成调子戏,有彩调老艺人尊唐明皇为彩调开山祖师。</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 二、石道人率二女徒在仙山修道种茶。师姐动凡心与勤劳后生成亲,婚礼上师妹瞒道士跑来贺喜,以其在仙山种茶的动作歌之舞之。后民间将其称为采茶调。</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 三、九天玄女花姑娘娘巡视人间,见采茶人动作很美,但默默无声,便教他们边采茶边歌舞。人们将这些歌舞称为采茶戏。</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 广西文艺工作者经多方调查考证,认为以下两种说法较为可靠:</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 一、清中期,广西赴京落选秀才返乡途经江西,闷中作乐,学唱江西采茶,并将其带回广西传播,与当地歌舞融合成彩调。</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 二、以前许多湖南铁匠到桂北营生,有能歌善舞者闲暇时敲打铁噐唱起家乡花鼓戏,当地青年学之,后发展成调子戏。</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 我区最早发现彩调演出活动是岀自茘浦县志:1709年(康熙48年),元宵自初十至十六,各门悬一灯,选清秀孩童艳装女服,携花篮唱采茶歌或演故事,耍龙灯嬉戏以为乐。</div><h3>&nbsp; &nbsp; &nbsp; &nbsp; 1831年(道光11年)永福县罗锦乡蒙岭村蒙廷章组建调子班,是广西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个彩调班,因而蒙廷章被誉为广西彩调宗师。从此,广西彩调班子如雨后春笋,在八桂大地涌现出来。</h3> <h3>&nbsp; &nbsp; &nbsp; &nbsp; 那么,采茶、调子、哪嗬嘿……称谓若干,为何最终定名彩调?原来1952年广西文艺会演时暂名调子戏。1955年广西组团参加会国群众业余音乐舞蹈观摩演岀,代表们对“调子戏“称谓意见不一。广西代表团领队、著名文艺教育家满谦子提议叫彩调,取彩服及彩扇、彩帕、彩绸三大彩件之意。秦似、江波等专家赞同。从此,彩调大名一锤敲定。</h3><h3><br></h3><h3><br></h3><h3>下图为上世纪70年代柳江县文艺队演出的新编彩调剧《李双双》</h3> <h1>&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柳州彩调</h1><div>&nbsp; &nbsp; &nbsp; &nbsp; 彩调是柳州人喜闻乐见又很感兴趣参与的草根型艺术形式,老少皆宜,深受民众欢迎。</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 中国360多种地方戏曲,主要分两大体系:板腔体和曲联体。板腔体诸如京剧、湘剧、桂剧等等,彩调与湖南花鼓、江西采茶、云南花灯等同属曲联体,是以地方小曲组合而成的一种戏剧表演形式。彩调和山歌长期以来是柳州民众自娱自乐活动的两大支柱。</div><div><br></div><h3>时任文化部长高占祥的题词</h3> <h3>时任全国文联主席曹禺的题词</h3> <h3>时任全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会长李超的题词</h3> <h3>&nbsp; &nbsp; &nbsp; &nbsp; 柳州彩调自十八世纪末从萌芽状态走向快速发展期。</h3><h3> 民国25年版《融县志》卷一第二篇记载:“娱乐,城市有音乐会间有戏园,乡村有秧歌间有采茶,自县城以上沿河夏月为竞渡。“当地考证是康熙元年(1661年),或是乾隆嘉庆年间(1790年至1800年间)。</h3><div>&nbsp; &nbsp; &nbsp; &nbsp; 1798年(嘉庆3年)鹿寨县城关龙担村覃家人中了武举,打马游街三日,晚间请采茶戏班唱戏。</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 1846年柳城县大埔靖西村组建调子“八仙班”。</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 1886年柳城县六塘乡三界庙戏楼落成,以供调子、桂戏演出。</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 1894年柳城三界村沈小瑞组建调子班。</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 1906年桂林艺人黄五率调子“过山班”赴越南,一路演出到柳州。</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1907年桂林两江调子名师黄脚鸡率班到柳城县大埔镇唱调子,收徒传艺。</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1926年柳州人曾子龙在龙州组建菊松调子班,聘柳州调子师傅雷文廷教戏,演出《对子调》、《下南京》、《云南追夫》等剧目。</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 1927年,永福调子艺人莫景光、袁小溪在鹿寨县组建调子班“宾乐园”。韦来卿、黄妹、黄六一在柳州组织了“同乐园”调子班。</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1929年,梁美武组建柳城三界调子鸳鸯班。同时,莫景光的宾乐园在柳州扎根,回鹿寨关帝庙连演三年调子。</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1941年10月,柳州艺人黄振清组成乐群调子班,演于柳州飞燕大舞台,演出剧目有:《娘送女》、《七世夫妻》、《赶子牧羊》、《董永卖身葬父》、《云南追夫》等,是调子艺人在城市舞台售票演出之始。</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 1948年9月,黄振清又组建同乐调子班,在柳州河南墟场同乐茶社演出。</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 无疑,柳州彩调从十九世纪中叶,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div> <h3>&nbsp; &nbsp; &nbsp; &nbsp; 柳州与桂林、宜山被誉为广西三大彩调发祥地。</h3><div>&nbsp; &nbsp; &nbsp; &nbsp; 柳州彩调的发展经过三大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十八世纪下半叶到十九世纪中叶,是彩调扎根阶段,外来调子班的巡演,坐地收徒,初步形成了彩调的传承谱系。</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 第二阶段是从十九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初,是彩调的发展阶段,其标志是本地调子班的大量组建,成为了彩调演出和收徒传艺的主力军,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彩调传承谱系。</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 第三阶段是二十世纪初到中叶,是彩调的成熟阶段,其主要标志是彩调有了自己的班底,演出活动从流动的、跑码头式的过渡到进入固定演出场所。</div> <h1>&nbsp; &nbsp; &nbsp;解放后,柳州彩调事业飞速发展</h1> <h3>&nbsp; &nbsp; &nbsp; &nbsp; 1950年初,柳州军管会动员在柳戏曲艺人组班,恢复演出。其后,彩调艺人龙光显重建同乐班,演于同乐茶社;叶瑾昆组建石龙班演于马鞍山脚。10月,柳州彩调票友张远来邀请永福县彩调名丑汤义甫等13名彩调艺人成立“桂乐调子班”,演出于柳荫路“西园”、映山街鸿发茶社。</h3><h3>&nbsp; &nbsp; &nbsp; &nbsp; 1951年“桂乐调子班“定名为柳州桂乐彩调团,为集体所有制性质,团长陆义寿。<br></h3><div>&nbsp; &nbsp; &nbsp; &nbsp; 1952年10月,柳州市成立“戏曲改进委员会”,进行艺人登记,纳入政府管理。剧团排练了彩调第一个有剧本的剧目《金凤女》。</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 10月中旬,省文化局委托柳州市文教局连续举办两期广西省艺人轮训班,在柳州河南“南苑戏院”开学。桂乐彩调团汤义甫、林秀发、何佩云、龙世源、林子南、莫怜菲、周秀鸾等艺人参加。</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 10月15日,经柳州市人民政府批准,桂乐彩调团更名为柳州市和平彩调团,选举了何佩云为团长、李克正为副团长。</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 1953年2月,柳州市文教局举办全市挖掘优秀传统剧目会演。和平彩调团演出彩调剧《借红灯》(即《金凤女》)等剧目。冬,桂西壮族自治州在南宁举办第一届民间业余文艺观摩会演。和平彩调团带移植的现代小戏《攀笋》参演。</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 1955年5月, 柳州市遵照《广西省民间职业剧团登记管理暂行条例》规定,对和平彩调团等民间职业剧团进行登记,纳入政府管理。6月,由龚邦榕、阳怀卿整理的彩调传统剧目《舂米》以及《洗绣鞋》在和平彩调团首演。广西省文化局在南宁举办广西首届戏曲观摩会演,和平彩调团以《舂米》参演,获优秀节目奖,何佩云获表演奖。</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 10月15日,和平彩调团按《广西省民间职业剧团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登记上报。正式纳入柳州市人民政府管理。团长何佩云,副团长李克正,全团37人。在此期间,演出彩调传统戏《黑人砍柴》、杨钦华创作的彩调剧《丰收乐》等,参加桂西壮族自治州文艺汇演,获剧目、演出优秀奖。</div><h3>&nbsp; &nbsp; &nbsp; &nbsp; 1955年以后,柳州市文化局举办“桂剧、彩调传统剧目展览演出”。龚邦榕林子南整理的彩调传统戏《云南追夫》、《双连衣》、杨钦华整理的彩调传统剧目《三看亲》、曾昭文创编的彩调现代戏《一把锄头》及彩调传统剧目《骗子与农民》由和平彩调团首演。</h3><h3><br></h3><h3><br></h3><h3>下图为上世纪70年代柳江县百朋乡演出的新编彩调剧《三过磅》</h3> <h3>彩调传统剧目《舂米》</h3><div>阳怀卿、龚邦榕发掘整理,音乐 莫景光</div><div>主演 &nbsp;唐燕、胡忠海、廖金玉</div> <h3>&nbsp; &nbsp; &nbsp; &nbsp; 解放后柳州彩调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h3><h3>&nbsp; &nbsp; &nbsp; &nbsp; 一是彩调艺人社会地位大大提高,从被人歧视的跑码头戏子,成为了为党、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文艺工作者,有的还成长为彩调艺术家。<br></h3><h3>&nbsp; &nbsp; &nbsp; &nbsp; 二是净化了彩调舞台,在旧的彩调舞台上,演出大都是沒有固定剧本的打桥戏,有时为了生计不得不掺杂一些不健康的噱头甚至黄段子。解放后开始用剧本来排练,奉献的彩调剧目基本上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传递正能量的。</h3><h3>&nbsp; &nbsp; &nbsp; &nbsp; 三是知识分子如龚邦榕、曾昭文、杨钦华等加盟柳州彩调大军,柳州彩调队伍的构成发生了质的变化。传统彩调的发掘、收集和整理工作得以广泛舖开,更为日后开展彩调剧本改编、移植和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h3><div>&nbsp; &nbsp; &nbsp; &nbsp; 四是柳州彩调有了自己的固定演出场所:原同乐茶社改建为和平剧场,后又重建为东风剧场,主要由彩调团使用。</div><h3>&nbsp; &nbsp; &nbsp; &nbsp; 柳州彩调事业逐渐走向蓬勃发展的高潮期。</h3><h3><br></h3><h3>下图为鹿寨县演出剧照</h3> <h1>&nbsp; &nbsp; &nbsp;彩调《刘三姐》诞生始末<br></h1> <h3>  闻名于世的刘三姐相传是壮族山歌的鼻祖。历史记载中,称谓一直是“刘三妹“。 中共柳州支部地下党员,民俗学家刘策奇烈士1925年在北京大学《歌谣周刋》中首次称之为“刘三姐":"传闻刘三姐,系广东潮梅人,有唱歌之天才。走遍两粤,不获一对手。后至立鱼峰,遇一农夫,与彼对唱。一直唱到三年又三月,三姐似不支,心中一急,呆然化为石像!农夫瞧瞧,叹息一声,悠悠化逝。"</h3><h3><br></h3><h3>革命烈士 刘策奇(1895—1927)<br></h3> <h3>&nbsp; 1958年柳州的冬天注定是一个热情似火的山歌季!</h3><h3> 这年冬天,柳州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在市政府会议室组织了一次创作题材座谈会,主管文化的副市长黎达愚主持。会议决定以刘三姐、李文茂、兰生翠为题材,分别用彩调、粤剧和桂剧三大剧种进行创作,作为参加广西向国庆十周年献礼剧目。12月,柳州市和平彩调团特约市文化馆创作员曾昭文创作彩调剧《刘三姐》。经市文化局同意,和平彩调团邀请柳州市有名的民间歌手李春华(李二姐)、黄琼珍(黄二娘)、韦成勋(韦伯)和熊昆山等开了个“刘三姐”专题座谈会。会上,柳州歌手们讲述了大量传说中刘三姐的故事和山歌,歌手们边讲边唱,气氛热烈,为彩调《刘三姐》的创作提供了素材。</h3><h3>&nbsp; &nbsp; &nbsp; &nbsp; 曾昭文详细地梳理这些生动鲜活的创作素材,缜密构思,渐渐地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刘三姐故事。他给演员们讲这个故事,讲他心中的刘三姐,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于是,曾昭文提笔一气呵成,1959年元月,彩调剧《刘三姐》(第一方案)终于诞生!这一稿本基本确立了彩调《刘三姐》的雏形,从人物设置、故事情节到场景铺设都为日后的精雕细琢成为精品夯实了基础。</h3> <h3>唱词方面,曾昭文写下了令人过目不忘,有的至今还在传唱的佳句:</h3><div>柳州有个鱼峰山,山下有个小龙潭,</div><div>终年四季人来往,歌仙美名天下传。</div><div><br></div><div>姐歌多, 开口就是几千箩,</div><div>堆起鸟儿飞不过,推倒塞断几条河。</div><div><br></div><div>唱句山歌解心忧,喝口凉水浇心头,</div><div>凉水解得心头火,唱歌解得万般愁。</div><div><br></div><div>什么圆圆在天边?什么圆圆在水边?</div><div>什么圆圆街前卖?什么圆圆妹身边?</div><div>什么结子高又高?什么结子半中腰?</div><div>什么结子成双对?什么结子棒棒敲?</div><div><br></div><div>桃花开放三月天,李花遍地白连连,</div><div>落花有意随流水,狗屁不通臭上天。</div><div><br></div><div>你讲唱歌我也会,你会腾云我会飞,</div><div>黄蜂歇在乌龟背,你敢伸头我敢锥!</div><div><br></div><div>牛角不尖不过界,马尾不长不扫街,</div><div>哥今不是画眉鸟,不敢飞往这里来。</div><div><br></div><div>姓陶不见桃结果,姓李不见李花开,</div><div>姓罗不见锣鼓响,三个蠢才哪里来?</div><div><br></div><div>新买水缸栽莲藕,莲藕开花朵朵鲜,</div><div>金线蚂蚁缸边转,隔水难得近花边。</div><div><br></div><div>山中只有藤缠树,世上哪有树缠藤?</div><div>青藤若是不缠树,等过一春又一春。</div><div><br></div><div>竹子当收你不收,笋子当留你不留,</div><div>爱姐当讲你不讲,捡得忧来捡得愁。</div><div><br></div><div>鱼峰山上姐成仙,歌仙美名天下传,</div><div>年年中秋人不断,歌声飞上九重天。</div><h3>……等等,等等,不胜枚举。</h3> <h3><br></h3><h1>柳州彩调剧《刘三姐》之父,剧作家曾昭文(1925--1996)</h1> <h1>彩调剧《刘三姐》导演、编剧龚邦榕</h1> <h3>下图为第一作者曾昭文(左三)与其他作者黄勇刹(左一),邓凡平(左二),包玉堂(左四)在研究彩调《刘三姐》剧本<br></h3> <h1>&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刘三姐》第三方案</h1><div>李彩霞饰演刘三姐,陈锦文饰李小牛</div> <h1></h1><h3>1959年5月,柳州市委宣传部宣布和平彩调团转国营,更名为“柳州市彩调团”的决定。周志强任团长,何佩云、林秀发为副团长,曾昭文任艺委会主任。8月29日,刚成立的柳州彩调团在南宁区政府礼堂为蒙古人民共和国主席泽登巴尔演出彩调剧《刘三姐》。</h3><h3><h3> 1959年,由著名作家乔羽根据市彩调团的彩调剧《刘三姐》改编成同名电影,于1960年元旦正式上映。</h3></h3><h3> 1960年3月初,柳彩又专程赴邕, 向周恩来总理和中南局第一书记陶铸汇报演出《刘三姐》,陪同观看的有自治区领导韦国清、伍晋南等。接着,柳州彩调团多名演员参加广西《刘三姐》演出团赴北京。彩调《刘三姐》四进怀仁堂。先后为毛主席、刘少奇、周总理,朱德委员长、邓小平、贺龙叶剑英元帅、罗瑞卿大将等党和国家国家领导人演出。</h3><h3> 注:1979年5月,彩调剧《刘三姐》在中央文化部举办的庆祝建国三十周年献礼演出评奖中,获剧本创作一等奖</h3><h1><br></h1><h1>下图为《刘三姐》第三方案</h1><h3>于洁饰刘三姐,蔡德敏饰李小牛</h3> <h1>&nbsp; &nbsp; 《刘三姐》第七方案</h1><h3>雷玛玫饰刘三姐,陈冠树饰李小牛</h3> <h1>《刘三姐》第七方案</h1><div>练凤英饰刘三姐,张青饰李小牛</div> <h3>上世纪60年代柳江县进德乡参加地区会演的《刘三姐》</h3> <h3>柳州彩调团85后演员演岀的《刘三姐》</h3><h3>邱敏饰刘三姐,林彦龙饰老漁翁</h3> <h3>&nbsp; &nbsp; &nbsp; &nbsp; 何佩云是第一个扮演刘三姐的演员,她当选为全国第二次文代会代表,岀席在北京举行的文艺家盛会。</h3> <h3>&nbsp; <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 &nbsp; 毛主席接见全国文代会代表</span></h3><div>正中向上看着毛主席的是彩调演员何佩云</div> <h3>何佩云与毛主席、朱德委员长合影</h3> <h3>1959年5月,柳州市委宣传部宣布和平彩调团转国营,更名为“柳州市彩调团”的决定。周志强任团长,何佩云、林秀发为副团长,曾昭文任艺委会主任。8月29日,刚成立的柳州彩调团在南宁区政府礼堂为蒙古人民共和国主席泽登巴尔演出彩调剧《刘三姐》。1960年3月初,柳彩又专程赴邕, 向周恩来总理和中南局第一书记陶铸汇报演出《刘三姐》,陪同观看的有自治区领导韦国清、伍晋南等。接着,柳州彩调团多名演员参加广西《刘三姐》演出团赴北京。彩调《刘三姐》四进怀仁堂。先后为毛主席、刘少奇、周总理,朱德委员长、邓小平、贺龙叶剑英元帅、罗瑞卿大将等党和国家国家领导人演出。</h3><h3> 注:1979年5月,彩调剧《刘三姐》在中央文化部举办的庆祝建国三十周年献礼演出评奖中,获剧本创作一等奖。</h3><h3><br></h3><h3>广西《刘三姐》艺术团赴京演出</h3><h3>图为区彩刘三姐扮演者傅锦华、我团演员朱华忠和其他演员</h3> <p class="ql-block">  1965年8月至9月,柳州地区各县组建"乌兰牧骑"式农村文化工作队,要求成员一专多能,建制15人。</p><p class="ql-block"> 当年11月15日至12月25日,柳州地区文化局在柳州地区礼堂举办各县农村文化工作队培训班,由区歌舞团演员罗弟、汤建智、唐家满、熊秀芬等任专业教师。各县均学习彩调现代戏《打铜锣》。从此,柳州各县有了一支常演彩调剧的专业文艺队伍。</p><p class="ql-block"> </p> <h3>&nbsp; &nbsp; &nbsp; &nbsp; 1973年5月,柳州市撤消了文革期间组建的柳州市文化工作团,恢复市桂剧团、彩调团、粤剧团、歌舞团、杂技队建制。彩调团定名为“柳州市彩调剧团”。刚恢复的柳彩充满活力,立即组织上演了一大批移植剧目和创作剧目。如《雷锋》、《红家风》、《红英考勤》、《长缨在手》、《旅店里的斗争》、《高岭红燕》、《女屠工》等。彩调传统戏也逐步恢复上演,如《隔河看亲》、《三篙恨》、《屠夫状元》、《刘海戏金蟾》等。</h3><h3><br></h3><h3>彩调现代戏《雷锋》剧照 &nbsp; &nbsp;&nbsp;</h3><h3>编剧 陈涛、吴嗣强、庞绍元</h3><div>导演 吴嗣强 音乐 覃尚勇 舞美 陆俊杰</div><h3>主演 庞绍元、秦顺治、罗善林等</h3> <h3>柳州彩调团演出彩调现代戏《家庭公案》(移植)</h3><h3>主演 &nbsp;朱华忠、谢丽秀等</h3> <h3>柳州市彩调剧团演出彩调现代戏《红家风》剧照</h3><div>编剧 陈涛、吴嗣强、张绍伯</div><div>导演 吴嗣强 音乐设计 覃尚勇</div><h3>演员 张文君、韦秀荣、吴发书等</h3> <h3>柳州彩调团演出传统彩调剧《隔河看亲》剧照</h3><div>主演 &nbsp;何佩云、彭荣清、张文君、林秀发、吴发书等</div><h3><br></h3> <h3>彩调传统剧目《三看亲》剧照</h3><div>剧本整理 杨钦华 导演 林子南</div><div>主演 &nbsp;张文君、熊超群等</div> <h3>彩调传统剧目《金娥恨》剧照</h3><h3>主演 &nbsp;何佩云、熊超群、苏建英等</h3> <h3>彩调传统戏《刘海戏金蟾》剧照</h3><h3>主演 陈冠树等</h3> <h3>&nbsp;</h3><h3></h3> <h3>彩调传统小戏《王三打鸟》</h3><div>张萍饰毛姑妹、周祥屏饰毛母</div> <h3>柳城县彩调团演出彩调剧《新风赞》</h3><h3>主演 &nbsp;黄曼林、梁茂发等</h3> <h3>柳城县彩调团演出彩调《心中有数》</h3><div>编剧 &nbsp;吴源智,导演 &nbsp;何长佑</div><div>音乐 凌立坤 </div><div>主演 &nbsp; 张美玉、胡荣华、黄曼林、王炳生</div> <h3>柳城彩调团演出彩调剧传统戏《三篙恨》</h3><div>演员黄曼林在剧中的扮相</div> <h3>&nbsp; &nbsp; &nbsp; &nbsp; 1978年,柳城县彩调团创作演岀的山歌剧《茶林会》,三江县移植为彩调剧,区内外有三十多个剧团争相上演。</h3><div>编剧 &nbsp;吴源智,导演 &nbsp;何长佑</div><div>作曲 凌立坤 </div><h3>主演 &nbsp;侯劲韬、黄素红</h3> <h3>下图为上世纪70年代柳江县洛满乡演出的新编彩调剧《打锣路上》</h3> <h3>1981年5月,由韦壮凡创作,柳州市彩调剧团首演的彩调剧《喜事》获广西现代戏观摩演出二等奖,剧本获全国话剧、戏曲、歌剧优秀剧本评选优秀剧本奖。舞美设计(作者曾宪坤) 参加在北京举办的全国现代戏舞台美术设计展览。</h3><div><br></div><div>彩调《喜事》剧照</div><div>编剧 韦壮凡 &nbsp;</div><div>导演 陆国灿、庞绍元、吴嗣强、刘万生<br></div><div>作曲 覃尚勇 配噐 黄海萍 舞美 曾宪坤</div><div>主演 彭荣清、雷玛玫、于洁、熊超群等</div> <h3>&nbsp; &nbsp; &nbsp; &nbsp; 以彩调现代戏《喜事》为先导,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柳州彩调的剧目创作生产又进入一个高潮期:曾昭文的《化心石》、李维邦的《逍遥郞》、王超常的《奇媒缘》、符又仁的《女性交响曲》等一批大型优秀彩调剧相继诞生,屡屡在广西获奖。</h3><h3>&nbsp; &nbsp; &nbsp; &nbsp; 此外,融水唐治强、胡年祈的《做人情》,三江荣成雄的《爆米花》,柳城彭永年、邓启明的《抢妈》,吴源信的《一罐蜜》《追鱼》等彩调小戏分别在自治区各种会演中获奖。</h3> <h3>彩调现代戏《女性交响曲》</h3><div>编剧 符震海 (又仁) 导演 黄海平</div><div>音乐设计 曾广扬 舞美设计 曾宪坤</div><div>主演 &nbsp;雷玛玫、陈巧丽、朱华忠等</div> <h3>彩调剧《逍遥郎》</h3><div>编剧 &nbsp;李维邦,导演 &nbsp;何海祥</div><div>音乐 曾广扬、黄荣光 舞美 曾宪坤</div><div>主演 &nbsp;邓伯林、朱华忠、韦秀荣、林秀发等</div> <h3>&nbsp; &nbsp; &nbsp; &nbsp; 1984年,柳城县彩调团演出的彩调剧《凤芸趣录》,参加广西首届剧展获优秀剧本奖和优秀演员奖。区内外十多个剧团上演该剧。</h3><div><br></div><div>《凤芸趣录》剧照</div><div>编剧 &nbsp;吴源智,导演 &nbsp;张建军、何长佑</div><div>音乐 凌立坤 舞美 符章泉</div><div>主演 &nbsp;张保、谢燕春、梁茂发、曾小平</div> <h3>  1986年,吴源智当选为中国戏剧家协会第四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代表柳城彩调岀席了在北京召开的戏剧家盛会。</h3><h3> 图为广西代表团全体成员。<br></h3> <h3>&nbsp; &nbsp; &nbsp; &nbsp; 1986年1月,吴源智携剧本《燕銜新泥》参加在广东举办的中南五省区戏剧创作座谈会。会议期间,陪同全国文联主席曹禺夫妇参观孙中山故居。</h3> <h3>&nbsp; &nbsp; &nbsp; &nbsp;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虽然多种文艺形式的岀现,挤压了戏剧舞台,柳州彩调逐步向专题晚会倾斜,彩调节目大量减少,但仍有一批优秀剧目和彩调影视作品产生,如大戏《儿女心》、《青青绞股蓝》、《唢呐道情》、《血土》;小戏《小放鹅》、《阿奶上轿》、《半山道上》和柳城的《古老蔫告状》等。</h3> <h3>小彩调《小放鹅》</h3><div>编剧:李维邦 &nbsp;艺术指导 李永贵</div><div>导演 黄木生 音乐 周建明 舞美 曾宪坤</div><div>主演:杨萍彦、秦榕、陈锦文等</div> <h3>大型彩调现代戏《儿女心》</h3><div>编剧 李维邦 &nbsp;导演 黄木生、梅俊</div><div>音乐 曾广扬 舞美 曾宪坤</div><div>主演:杨萍彦、朱华忠、雷玛玫、廖金玉等</div> <h3>&nbsp; &nbsp; &nbsp; &nbsp; 1992年10月21日,柳州市彩调剧团杨金枝、陈巧丽演出的传统彩调小段《十月花》赴京在海军政治部礼堂为党的“十四大”闭幕晚会献演。国家主席杨尚昆等领导人观看演出。<br></h3> <h3>&nbsp; &nbsp; &nbsp; &nbsp; 1994年4月,第二届中国民族歌舞周在京举行。柳州市彩调剧团陈锦文编导、唐燕、胡忠海演出的彩调小段《龙女与汉鹏.出缸》赴京参赛,获最佳戏剧表演奖。</h3> <p>&nbsp; &nbsp; &nbsp; &nbsp; 1995年8月,柳州市第七届舞台艺术“歌仙奖”举行。柳州市彩调剧团李维邦创作的《可怜天下儿女心》、吴源智创作的《青青绞股蓝》,柳城县的彩调剧《古老蔫告状》获奖。接着在广西第四届剧展中,柳城县的《古老蔫告状》获优秀剧目二等奖,市彩调团的《儿女心》获剧目奖。</p><p>&nbsp; &nbsp; &nbsp; &nbsp; &nbsp;12月,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题材戏剧剧本“孔雀奖”评奖颁奖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彩调剧《青青绞股蓝》荣获铜奖。《剧本》月刊在一九九六年第二期刊发了由曾宪坤拍摄的该剧剧照。</p><p><br></p><p>彩调现代戏《青青绞股蓝》</p><p>编剧 吴源智 导演 梅俊</p><p>音乐 亓丰源 舞美 曾宪坤</p><p>主演 &nbsp;张丽萍、彭荣清、杨萍彦等</p> <p>柳城彩调团演出的小彩调《古老蔫告状》(1995年)</p><p>编剧 吴源智</p><p>导演 阳明虹</p><p>张保饰古老蔫</p><p>罗玉娟饰辣椒嫂</p> <p><br></p><p>&nbsp; &nbsp; &nbsp; &nbsp; 1995年2月,柳州市第八届舞台艺术歌仙奖暨广西第五届剧展评选演出举行,彩调剧《唢呐道情》参赛获奖。</p><p><br></p><p>彩调剧《唢呐道情》</p><p>编剧 吴源智 导演 黄木生</p><p>音乐 曾广扬 舞美 曾宪坤</p><p>主演 &nbsp;陆师、杨萍彦、彭荣清等</p> <h1><span style="font-size: 16px;">&nbsp; &nbsp; &nbsp; &nbsp;1998年4月,由中央电视台摄制,市彩调剧团吴源智、李维邦等创作的反映彩调老艺人退休生活的二十集电视系列剧《戏迷盛老乐》在柳州大龙潭开机。北京著名电影演员刘世龙,桂林著名演员黄婉秋及徐东、何有才等领銜主演;导演是中央电视台应红,副导演为李永贵、梅俊,柳州市彩调剧团全团参加拍摄。从当年9月19日起,该剧在中央电视台一套、二套播出。</span><br></h1> <h3>该电视剧促成了相别38年的电影刘三姐(黄婉秋)和阿牛哥(刘世龙)“第二次握手“。</h3> <h3>&nbsp; &nbsp; &nbsp; &nbsp; 进入二十一世纪,柳州彩调群众性演出活动进一步蓬勃发展,各县各乡镇组建起越来越多的业余彩调队,市区各城区的彩调活动方兴未艾。</h3><h3>&nbsp; &nbsp; &nbsp; &nbsp; 2003年3月,广西首届彩调大赛在宜州举行。柳州市彩调剧团参赛的三个剧目均获奖:其中《山间情话》获优秀剧目奖,《铜锣声声》、《大织女,小牛郎》,融安县的《喝酒》获剧目奖,柳城县的彩调剧《称妈》获演出奖。在接着举行的广西第七届剧展小戏总展演中小彩调《山间情话》获桂花金奖,《山考》获剧目奖。</h3><div>&nbsp; &nbsp; &nbsp; &nbsp; 2008年,由符又仁、李维邦、王灿兮创作的大型彩调歌舞剧《红瑶梦》参加广西第八届剧展获桂花金奖。邓启明的《岭上风流》获第二届广西彩调节奖。</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 2009年,由吴冠锋创作的小彩调《窗外》参加广西第七届剧展获奖。</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 2012年,由吴冠锋创作的彩调小戏《荷花谷》参加广西彩调艺术节和第八届剧展获奖。</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nbsp;</div> <h3>彩调现代歌舞剧《红瑶梦》剧照<br></h3><div>编剧 符又仁、黄粲兮、李维邦、黄晓平</div><h3>导演 周筱鹤 作曲 何 震</h3><div>唱腔设计 曾广杨 舞美设计 曾宪坤</div><h3>人物 兰山翠——马雪萍、杨光春(饰)</h3><h3> 罗远山——朱华忠、彭荣青(饰)</h3><h3> 杨 峰——陈冠树、胡忠海(饰)</h3><h3> 王保华——卢宏宇(饰)</h3><div> 三伯娘——马雪萍(饰)</div><div> 老村长——唐润龙(饰)</div><div> 盘二保——吴 军(饰)</div><div> 李丽娜——宋明霞(饰)</div><h3> 女秘书——陈巧丽(饰)</h3><h3>该剧获桂花金奖,周筱鹤获优秀导演奖,朱华忠、马雪萍、杨光春获优秀演员奖,彭荣清、胡忠海获演员奖。<br></h3><h3> </h3> <h3>彩调《山间情话》剧照</h3><h3>编剧 &nbsp;邓启明 导演 周筱鹤</h3><h3>主演 罗玉娟、韦文想。</h3><h3>2004年获广西“八桂群星奖”演出一等奖</h3> <h3>三江县演出的彩调片段《四门摘花》</h3> <h3>2003年5月,由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的首届中国滨州·博兴国际小戏艺术节在山东博兴举行。市彩调剧团参赛的新编传统小彩调《茶山会》获剧目银奖。</h3><div>编剧 &nbsp;吴源智,导演 &nbsp;梅俊</div><div>主演 &nbsp;陈冠树、马琳娜</div> <h3>彩调小戏《撬妹门》(2007年)</h3><div>编剧 &nbsp;吴冠锋,导演 &nbsp;黄木生 </div><div>音乐 曾广扬 舞美 曾宪坤</div><div>主演 &nbsp;马琳娜、彭荣清等</div> <h3>彩调现代戏《窗外》剧照(2009年)</h3><div>编剧 &nbsp;吴冠锋 导演 &nbsp;黄木生</div><div>音乐 曾广扬 舞美 曾宪坤</div><div>主演 &nbsp;彭荣清、杨萍彦</div> <h3>《岭上风流》剧照</h3><h3>编剧:邓启明 主演:覃春胜、</h3> <h3>2011年10月28日,融安县彩调现代戏《野渡》在柳州市艺术剧院展演。</h3><h3><br></h3><h3>左一为急需钞票救母的村民古水保(融安县文化馆覃靖饰)</h3><h3>右一误入传销歧途的弱女子外来妹(融安县文化馆邹怡饰)。</h3> <h3>古水保与外来妹</h3> <h3>小彩调《铁杉树下》剧照(2012年)</h3><div>编剧 吴冠锋 &nbsp;导演 黄木生</div><div>唱腔 陈汉生</div><div>人物 杨树生——陈冠树(饰)</div><div> 杨晓红——杨萍彦(饰)</div> <h3>彩调小戏《荷花谷》剧照(2014年)</h3><div>编剧 吴 涛&nbsp; 导演 周筱鹤</div><div>音乐 曾广扬 舞美 曾宪坤</div><div>人物 季雨——胡忠海(饰)</div><div> 荷花——杨光春(饰)</div> <h3>彩调小戏《全家福》剧照<br></h3><div>编剧 唐建华 导演 周筱鹤</div><div>唱腔 曾广杨</div><div>人物 方伯——胡忠海(饰)</div><div> 方婶——周江荔(饰)</div><div> 秦依依——杨光春(饰)</div> <h3>小彩调《李逵扫墓》剧照</h3><div>编剧 李维邦 导演 封奇敏</div><div>唱腔 曾广杨</div><div>人物 假李逵 ——唐润龙(饰)</div><div> 假李逵妻——马玲娜(饰)</div><div> 李 逵——彭荣青(饰)</div> <h3>彩调现代剧《空村》剧照<br></h3><div>编剧 李 诗 导演 封奇敏</div><div>作曲 何 震 舞美设计 曾宪坤、蔡夏鹏</div><div>人物 大 宝——彭荣青(饰)</div><div> 巧 妹——秦永红(饰)</div><div> 埂 子——林彦龙(饰)</div><div> 小李老师——陈 莹(饰)</div><div> 老 林——王 勇(饰)</div><div> 老 摸——陆 师(饰)</div><div> 老媒婆——张丽萍(饰)</div><div> 老葫芦——文红军(饰)</div><div> 远 辉——叶建聪(饰)</div><div><br></div> <h3>彩调小戏《儿女关》 剧照</h3><div>编剧 李维邦、何明端 </div><div>导演 黄木生 唱腔:曾广杨 </div><div>人物 老&nbsp;根——彭荣青(饰) </div><div>&nbsp; &nbsp; 秋&nbsp;花——张&nbsp;&nbsp; 萍(饰) </div><div> 大&nbsp;壮——胡忠海(饰) </div><div>&nbsp; &nbsp; 春&nbsp;桃——杨平彦(饰)&nbsp; </div> <h3>2016年,三江县演出传统彩调剧《宝兑宝》</h3> <h3>2017年三江县演出彩调剧《算命休妻》</h3> <h3>传统彩调《阿三戏公爷》</h3><div>龚厚文饰阿三,林彦龙饰公爷</div> <h3>2005年6月,《广西彩调剧优秀传统剧目选·柳州卷》出版,总编纂为吴源智。该书收集彩调十个传统小戏和八个传统大戏;《卷二》收集十个小戏,七个大戏以及柳州彩调大事记、柳州市及所属各县十二大彩调传承谱系。</h3><div>&nbsp; &nbsp; &nbsp; &nbsp;7月,“柳州彩调”作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立项,市文化局组建了以市彩调剧团副团长吴源智为负责人的申报小组。8月,文化厅决定由区彩调剧团和柳州市文化局联合申报“广西彩调”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 经各方努力,“广西彩调“成功入选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div> <h3>由柳州市彩调剧团编纂的《广西彩调剧优秀传统剧目选.柳州卷一、卷二》及该团史料性文集《龙城山茶花》。</h3> <h3>吴源智岀版的戏曲剧本集</h3> <h3>李维邦岀版的剧作选集</h3> <h3>&nbsp; &nbsp; &nbsp; &nbsp; 回顾柳州彩调自诞生二百多年以来,成就斐然。据不完全统计,上演各类彩调剧目三百七十多部。特别是解放后,彩调艺人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成为了党、国家和人民的文艺工作者。</h3><h3>&nbsp; &nbsp; &nbsp; &nbsp; 在党的培养下,涌现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彩调艺术人才,生产了一部又一部优秀的彩调作品。单就柳州市彩调剧团而言,就先后拥有正高级人员八人:一级编剧吴源智、李维邦,一级演奏员曾广扬、唐汉邮,一级演员彭荣清、杨萍彦、刘玉芬,一级舞美师曾宪坤;二级艺术人员(副高级)37名。先后培养出广西德艺双馨文艺家一名,广西德艺双馨戏剧家一名,广西文化系统有突出贡献文化工作者一名、模范工作者一名、先进工作者两名和柳州市科学技术拔尖人才三名。</h3><h3><br></h3><h3>彩调历史资料收集、撰写:</h3><h3>吴源智、陈柳南、吴冠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