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威利斯圣马可广场</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威利斯</h1><h1>意大利东北部城市,亚得里亚海威尼斯湾西北岸重要港口。人口34.3万。主建于离岸4公里的海边浅水滩上,平均水深1.5米。有铁路、公路桥与陆地相连。由118个小岛组成,并以 180条水道、378座桥梁联成一体,以舟相通,有“水上都市”之称。公元452年兴建。八世纪为亚得里亚海贸易中心。十世纪曾建立城市共和国,中世纪为地中海最繁荣的贸易中心之一。新航路开通后,因欧洲商业中心渐移至大西洋沿岸而衰落。1866年并入意大利王国。工商业发达,有炼铝、化学、炼焦、化肥、炼油、钢铁等工业。以生产珠宝玉石工艺品、花边、刺绣等著称。陆上的马尔盖拉港是重要油港和客运港。驰名的旅游中心,年有3百万游客。古老的圣马可广场是城市活动中心,广场周围耸立着大教堂、钟楼等拜占庭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物。离岸2公里处的线状沙洲-利多是欧洲最著名的海滨浴场。 威尼斯是一个美丽的水上城市,它建筑在最不可能建造城市的地方-水上,威尼斯的风情总离不开“水”,蜿蜒的水巷,流动的清波,她就好像一个漂浮在碧波上浪漫的梦,诗情画意久久挥之不去。这个城市,有一度曾握有全欧最强大的人力、物力和权势。威尼斯的历史相传开始于公元453年;当时威尼斯地方的农民和渔民为逃避酷嗜刀兵的游牧民族,转而避往亚德里亚海中的这个小岛。威尼斯外形像海豚,城市面积不到7.8平方公里,却由118个小岛组成,177条运河蛛网一样密布期间,这些小岛和运河由大约350座桥相连。整个城市只靠一条长堤与意大利大陆半岛连接。 这里建筑的方法,是先在水底下的泥上打下大木桩,木桩一个挨一个,这就是地基,打牢了,铺上木板,然后就盖房子,这儿的房子无一不是这么建造的。所以有人说,威尼斯城上面是石头,下面是森林。当年为建造威尼斯,意大利北部的森林全被砍完了。这样的房子,也不用担心水下的木头烂了,它不会烂的,而且会越变越硬,愈久弥坚。此前考古者挖掘马可波罗的故居,挖出的木头坚硬如铁,出水后见了氧才朽。 威尼斯肥沃的冲积土质,就地而取材的石块,加上用邻近内陆的木头做的小船往来其间;在淤泥中,在水上先祖们建起了威尼斯。这个不到8平方公里的城市,却被一百多条蛛网般密布的运河割成一百多座小岛,岛与岛之间只凭各式桥梁错落连接,初来乍到很快便会迷失在这座“水城”中。好在有大运河呈S形贯穿整个城市。沿着这条号称“威尼斯最长的街道”,可以饱览威尼斯的精华而不用担心迷路。沿岸的近200栋宫殿、豪宅和七座教堂,多半建于14至16世纪,有拜占庭风格、哥特风格、巴洛克风格、威尼斯式等等,所有的建筑地基都淹没在水中,看起来就像水中升起的一座艺术长廊。平日里大运河真的像一条熙熙攘攘的大街一样,各式船只往来穿梭其上,最别致的当然还是贡多拉。 威尼斯有毁于火中又重生的凤凰歌剧院,徐志摩笔下忧伤的叹息桥,伟大的文艺复兴和拜占庭式建筑,世界上最美的广场之一—圣马可广场,有美得令人窒息的回廊,大师安东尼奥尼电影中最美的段落有一些就在这儿拍摄;这儿是文艺复兴的一个重镇,产过历史上最重要的画派之一:威尼斯画派;德国音乐大师理查德"瓦格纳在这里与世长辞……这个城市昔日的光荣与梦想通过保存异常完好的建筑延续到今天,她独特的气氛令游人感到如受魔法,令凡是来过的威尼斯游客都念念不舍,乐而忘返。</h1> <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威尼斯是意大利北部威尼托大区首府,威尼斯省省会,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威尼斯画派的发源地,其建筑、绘画、雕塑、歌剧等在世界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城内古迹众多,有各式教堂、钟楼、男女修道院和宫殿百余座。大水道是贯通威尼斯全城的最长的街道,它将城市分割成两部分,顺水道观光是游览威尼斯风景的最佳方案之一,两岸有许多著名的建筑,到处是作家、画家、音乐家留下的足迹。圣马可广场是威尼斯的中心广场,广场东面的圣马可教堂建筑雄伟、富丽堂皇。总督宫是以前威尼斯总督的官邸,各厅都以油画、壁画和大理石雕刻来装饰,十分奢华。总督宫后面的叹息桥是已判决的犯人去往监狱的必经之桥,犯人过桥时常忏悔叹息,因而得名“叹息桥”。如威尼斯整座城市建在水中,水道即为大街小巷,船是威尼斯唯一的交通工具,当地的小船贡多拉独具特色,到了威尼斯不妨一试。这里在2月份会举行狂欢节,期间人们戴着假发和面具,穿着长袍庆祝节日。</span><br></h3><div><br></div><h1>威尼斯水上城市是文艺复兴的精华,世界上唯一没有汽车的城市,上帝将眼泪流在了这里,却让它更加晶莹和柔情,就好像一个漂浮在碧波上浪漫的梦。</h1><div><br></div><h1>威尼斯有“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因水而兴”的美誉,享有“水城、”“水上都市”“百岛城”“亚得里亚海的女王”“桥城”等美称。</h1><div><br></div><h1>威尼斯的风情总离不开“水”,蜿蜒的水巷,流动的清波,它好像一个漂浮在碧波上浪漫的梦,诗情画意久久挥之不去。威尼斯的历史相传开始于公元453年;当时威尼斯地方的农民和渔民为逃避酷嗜刀兵的游牧民族,转而避往亚德里亚海中的这个小岛。威尼斯外形像海豚。城市面积不到7.8平方公里,却由118个小岛组成,177条运河蛛网一样密布其间。</h1><div><br></div><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贡多拉</span><br></h3><h1>贡多拉又名“公朵拉”,是独具特色的威尼斯尖舟,这种轻盈纤细、造形别致的小舟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它一直是居住在泻湖上的威尼斯人代步的工具。据说,7世纪时,第一任总督将这种船命名为“贡多拉”(1094年文献首次提到)。</h1><h1>中文名</h1><h1>贡多拉</h1><h1>别名</h1><h1>公朵拉</h1><h1>所属地区</h1><h1>意大利 威尼斯</h1><h1>用途</h1><h1>交通工具</h1><h1>长度</h1><h1>11米</h1><h1>船体构造 </h1><h1>贡多拉构造原始而简单,船体全是高档木质,除了座位几乎没有多余的装饰,与各种电动游船不可比拟,贡多拉配备有顶级的发动机和变速箱(实际上她是一种无机械动力的小船)。</h1><div><br></div><h1>贡多拉尖尖的船角</h1><h1>小船的尾部,右侧安装一个船桨支架,船夫站立在左侧不停地摇动桨板。要使小船随时随地保持平衡,摇得稳稳当当,需要相当高超的技术。听说旅游贡多拉每年只招聘三五名新船夫。</h1><h1>贡多拉有大有小,小的是双人情侣座,大的最多可乘六人。这种小舟一般长为10.75米、宽为1.75米。小舟的平底呈不对称型,这样可以较好地保持只靠一侧单桨划的船的平衡。贡多拉船夫现在只穿着一件带横条的紧身针织上衣,戴着一项草帽。过去船夫们的制服是很奇特和考究的。划船的时候,船夫站在船尾上,有搁在弯曲的桨架上长长的单桨划。这种小舟有两个部位可体现工匠们的想象力,一个是自然奔放的船头,很象15和16世纪用的六齿钺戟。(每一个齿代表威尼斯的一个区),另一个是依奥尼亚式船尾。</h1><h1>由来考证 </h1><h1>“贡多拉”的名称由来现已无从考证,可能源泉自希腊语的kondyle,意为轻快小舟;或者kondoura,一种船的名字;也或许来自拉丁语的cymbula,即小船。贡多拉是由威尼斯的工匠按照古老的口传工艺制造的。这种小尖舟古时候并不完全象今天这个样子。</h1><div><br></div><h1>贡多拉</h1><h1>15世纪和16世纪的绘画所描绘的那时的贡多拉比较扁平,船尾和船头也不像现在那么高。船旁边沿绘着鲜艳的图案,有的还装点着昂贵的饰物。名门贵族则以此炫耀门第、互相攀比。</h1><h1>1562年,威尼斯元老院颁布禁令:不准在尖舟上施以任何炫耀门第的装饰,已经安装的必须拆除,所有的贡多拉都漆成了黑色。唯一留下来供装饰用的只有船头的嵌板。结果,泻湖一眼望去清一色黑色贡多拉与碧绿的湖水搭配得煞是好看。从前的贡多拉的中间船舱还有一个可以活动的船篷,用来给旅客遮阳挡雨,有的船篷上面开有小窗和小拉门。后来这种船篷也消失了。</h1><h1>18世纪,这种威尼斯尖舟的形状和大小会慢慢地固定到我们今天这个样子(从前的贡多拉也有大船,好几位桨手同划)。</h1><h1>进入21世纪,贡多拉依然来往于威尼斯的河道上,但其数目仅是18世纪的二十分之一。让人高兴的是,象圣特洛瓦索这样的小船厂仍旧在制造并修理这种小船,使这种古老的威尼斯传统得以流传。</h1><h1>获得荣誉 </h1><h1>水上奔驰</h1><h1>贡多拉称为“水上奔驰”、“水上法拉利”。说起贡多拉,实际上就是一只单人摇撸的可以同时乘坐6人的小船,与中国江南的小木船和云南泸沽湖的猪槽船有点类似,贡多拉在水上速度很快,因为她造型奇特,船体精美,内饰奢华,乘坐舒适,人坐在里边有着坐在豪华轿车里的感觉。当然这种小船的造价也非我们国内的小木船可比,一只贡多拉要2万欧元,相当于20万元人民币,高昂的价格也是被人们称为水上法拉利的原因之一。</h1><h1>城市标志</h1><h1>贡多拉船夫们灵巧地将小船划到指定位置,掉头,转弯,停靠,排队,安排游客坐在既舒适又易于平衡的位置,然后得心应手地将小船轻轻驶出码头。随团的游客大多没有足够的时间排队乘坐,只好围着码头观赏贡多拉进进出出,拍照留念作罢。贡多拉在幽长狭窄的水巷中摇曳,穿珠般地划过一座又一座的小桥。谁人曾想,它竟与四百座桥中名字最尴尬无奈的那座“叹息桥”结成了旅游的“黄金搭档”。</h1><div><br></div><h1>船夫摇着贡多拉穿行在威尼斯水道</h1><h1>这叹息桥原本连接着法院和监狱,据传说,一位被判死刑的犯人走过此桥时,隔窗看到自己的女朋友,不禁深深叹息,由此得名。后来叹息桥被演绎成充满爱情气息的名桥,成了威尼斯的著名景点。每年都有成千上万对年轻情侣,来威尼斯旅游或是举办婚礼。他们乘上温馨浪漫的贡多拉,在穿过叹息桥的瞬间热烈拥吻,以此来见证他们的爱情天长地久。</h1><h1>贡多拉已经成为威尼斯一枚小小的旅游徽章。提到巴黎,人们情不自禁地想起埃菲尔铁塔;提到威尼斯,人们会想到摇曳的贡多拉</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威尼斯的贡多拉分很多个航道</h1><h1><br></h1><h1>这是威尼斯主码头的贡多拉,属于最外围的线。威尼斯的贡多拉分很多个航道,据说都有黑手党把控着,每条线路都有不同的公司经营。</h1><h1>到了威尼斯不坐贡多拉似乎说不过去,但是180欧一艘船,然后穿梭在散发着腥臭味的狭小河道,看两边建筑被海水侵蚀的斑驳,而且船与船之间“摩肩接踵”往前看是船,往后看也是船,</h1><h1>大运河可以和世界上最美的林荫大道媲美。它蜿蜒3.5公里穿过市区,深约6米,宽40-100米,两边立有别致的房屋。沿运河两岸矗立着近200栋的宫殿豪宅和7座教堂,这些矗立在水中,任凭潮汐侵蚀的建筑物,多半是兴建于14-16世纪,有拜占庭风格、哥特风格、文艺复兴式、巴洛克风格、威尼斯式等建筑风格,像条令人眼花缭乱的建筑艺术走廊。我们坐贡多拉的时候有一段航道经过大运河。</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圣马可大教堂</h1><h1>圣马可大教堂矗立于威尼斯市中心的圣马可广场上。始建于公元829年,重建于1043~1071年,它曾是中世纪欧洲最大的教堂,是威尼斯建筑艺术的经典之作,它同时也是一座收藏丰富艺术品的宝库。藏品中的金色铜马身体与真马同大,神形毕具,惟妙惟肖。教堂又被称之为“金色大教堂”。 圣马可大教堂是威尼斯的骄傲,圣马可大教堂是基督教世界最负盛名的大教堂之一,是第四次十字军东征的出发地。威尼斯的荣耀,威尼斯的富足,当然,还有威尼斯的历史和信仰,尽在于此。大教堂建于11世纪,以后时有增修。今天,大教堂是东方拜占庭艺术、古罗马艺术、中世纪哥德式艺术和文艺复兴艺术多种艺术式样的结合体,结合得和谐,结合得协调,美不胜收,无与伦比。大教堂有五个圆圆的大屋顶,这是典型的东方拜占庭艺术,但供奉的却是一个西方的圣人。大教堂内外有400根大理石柱子,内外有4000平米面积的马赛克镶嵌画。每天从世界各地来瞻仰和欣赏大教堂的人成千上万。</h1> <h1>梁朝伟每年来这里喂鸽子</h1> <h1>圣马可教堂:Basilica San Marco,位于圣马可广场中心,为纪念耶酥十二圣徒和收藏战利品而建,始建于公元9世纪,完工于1094年。其后遭遇大火,历经修复成现今的规模。教堂的精华是位于中央祭坛后面的Psaa'oro,始建于公元976年,其后多次修补、镶嵌宝石等,非常漂亮.。位于教堂右侧的珍宝馆收藏、陈列有1204年十字军东征从君士坦丁堡带回来的战利品。</h1><div> </div><h1>概述</h1><h1>圣马可教堂位于意大利威尼斯市圣马可广场东面。它是中世纪欧洲最大的教堂同时也是集拜占庭式建筑、伊斯兰式建筑和文艺复兴式各种风格于一体的综合建筑艺术的杰作。</h1><div><span style="font-size: 20px;">雄伟壮丽的圣马可大教堂它曾是中世纪欧洲最大的教堂,是威尼斯建筑艺术的经典之作。据说其中埋葬了耶酥门徒圣马可而得名。圣马可是圣经《马可福音》的作者,被威尼斯人奉为护城神,其坐骑是狮子,当威尼斯摆脱拜占庭的控制,成为一个城市共和国后,元老院决定圣马可为城市的新守护神,以代替狄奥多尔,所以威尼斯的城徽是一只巨大的狮子抱着福音书。</span><br></div><div><br></div><h1>这座教堂是威尼斯执政官米斯蒂纳诺·帕尔蒂西帕齐奥于公元829 年开始兴建的,原为存放耶稣圣徒、同时也是威尼斯庇护神的圣马可的遗体的纪念建筑,故名圣马可教堂。当时的建筑豪华显赫,宏伟壮观,有“金色大堂”之称。公元927 年毁于大火,后又于1043~1071 年由多米尼克·孔塔里尼执政官重建,1807 年改为威尼斯主教座堂。</h1><h1>景况</h1><div><span style="font-size: 20px;">现存的教堂平面呈希腊十字形,上覆5 座半球形圆顶,正面宽达51.8米,有5 座棱拱形的罗马式建筑的大门。顶部建有东方式与哥特式尖塔和各种大理石塑像、浮雕与花饰。中间大门的穹顶阳台上,高高耸立着手持《马可福音》的圣马可塑像,6 尊飞翔的天使簇拥在塑像之下。此外,还有著名的4 匹古代鎏金铜马和3 根悬旗的青铜塔柱,其装饰之繁富,如缨珞缤纷,不胜枚举,因此使圣马可教堂有了“世界上最美的教堂”之美誉。</span><br></div><div><span style="font-size: 20px;">教堂的中心部位有高廓的正厅和隆起的内殿,两侧翼廊另建有小礼拜堂,以及由壁柱与圆柱支撑而成、供妇女专用的廊台。内殿正中有一块巨大的希腊大理石,因其呈波浪状纹理,被威尼斯人称之为“海石”。主祭坛之下是圣马可墓。祭坛后方高处,置有宽3.4 米,高1.4 米的金色围屏,它包括80 幅描绘耶稣和圣母、门徒马可行事的瓷片,瓷片上用约2500 块钻石、翡翠、宝玉和水晶等堆叠成有立体感的天使、先知、福音书作者和东方帝王像,这些都是中世纪金匠的不朽之作。浸礼所建筑辉</span><br></div><h1>煌华美,中心是大圣水盆,上面站着施洗者圣约翰的青铜塑象。</h1><div><br></div><h1>教堂内外,还布满了描绘着圣经故事与宗教圣迹的镶嵌画,总面积达4000 平方米,它们以黄金颜色为主调,把整座大教堂装点得金光灿烂,四壁生辉。</h1><div><br></div><h1>最值得一书的,还有那4 匹闻名遐迩的古代鎏金铜马。这几匹马的躯体与真马一般高大,神形毕具,维妙维肖。它们是1204 年威尼斯执政官丹多洛参加十字军东征,从君士坦丁堡掠夺而归的大批“战利品”中的著名文物。但是它们也曾先后被拿破仑和奥匈帝国皇帝弗郎茨一世掠走过。1979 年起,这4 匹古代鎏金铜马,曾历时3 年,在世界各地进行巡回展览,1982 年迎回威尼斯后,被罩上玻璃罩,安放在教堂入口处,供人欣赏。</h1><h1>教堂外还有一座高99 米的方形红砖塔,即圣马可钟塔,它是用来鸣钟召集教徒至教堂举行弥撒。该钟塔建于888~912 年,16 世纪曾改建。塔内有梯形盘道直通钟楼,塔尖顶端有镀金带翅天使。</h1><h1>圣马可大教堂是威尼斯的骄傲,圣马可大教堂是基督教世界最负盛名的大教堂之一,是第四次十字军东征的出发地。威尼斯的荣耀,威尼斯的富足,当然,还有威尼斯的历史和信仰,尽在于此。大教堂建于11世纪,以后时有增修。今天,大教堂是东方拜占庭艺术、古罗马艺术、中世纪哥德式艺术和文艺复兴艺术多种艺术式样的结合体,结合得和谐,结合得协调,美不胜收,无与伦比。大教堂有五个圆圆的大屋顶,这是典型的东方拜占庭艺术,但供奉的却是一个西方的圣人。大教堂内外有400根大理石柱子,内外有4000平米面积的马赛克镶嵌画。每天从世界各地来瞻仰和欣赏大教堂的人成千上万。</h1><div><br></div><h1>据说其中埋葬了耶稣门徒圣马可而得名。圣马可是圣经《马可福音》的作者,被威尼斯人奉为护城神,其坐骑是狮子,当威尼斯摆脱拜占庭的控制,成为一个城市共和国后,元老院决定圣马可为城市的新守护神,以代替狄奥多尔,所以威尼斯的城徽是一只巨大的狮子抱着福音书。</h1><div><br></div><h1>中间大门的穹顶阳台上,耸立着手持《马可福音》的圣马可雕像,6尊飞翔的天使簇拥在雕像下。入口处的上部有4座青铜马像(复制品),真品现在收藏在教堂内,这是公元前四世纪的青铜驷马,威尼斯人在 1204年掠夺自君士坦丁堡,虽然曾被做拿破仑带回巴黎,但后来又回到了威尼斯,在圣马可教堂的博物馆内可见到它们的踪迹。圆形天花板上的镶嵌画是从圣经旧约全书中取题的。</h1><div><span style="font-size: 20px;">教堂的正面五个入口及其华丽的罗马拱门是陆续完成于十七世纪,在入口的拱门上方则是五幅描述圣马可事绩的镶嵌画,分别是“从君士坦丁堡运回圣马可遗体”、“遗体到达威尼斯”、“最后的审判”、“圣马可神话礼赞”、“圣马可进入圣马可教堂”等五个设计师主题,金碧辉煌非常的耀眼。</span><br></div><div><span style="font-size: 20px;">右边洗礼堂的镶嵌画也很美丽。位于中央祭坛的后面的Pala d'oro是代表这座寺院的珍宝。制作于976年,其后经过修补,镶有宝石等,非常漂亮。寺院右端有珍宝馆(Tesoro),陈列在1204年十字军从君士坦丁堡带回来的战利品。</span><br></div><div><br></div><h1>可以见到内部丰富的艺术展品收藏品,这些收藏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因为从1075年起,所有从海外返回威尼斯的船只都必须缴交一件珍贵的礼物,用来装饰这间“圣马可之家”。</h1><h1>圣马可教堂不仅也是一座教堂而已,它是一座非常优秀的建筑,同时也是一座收藏丰富艺术品的宝库。它融合了东、西方的建筑特色,它原为一座拜占庭式建筑, 15世纪加入了哥特式的装饰,如尖拱门等;17世纪又加入了文艺复兴时期的装饰,如栏杆等。从外观上,它的五座圆顶据说是来自土耳其伊斯坦堡的圣索菲亚教堂;正面的华丽装饰是源自拜占庭的风格;而整座教堂的结构又呈现出希腊式的十字形设计,这些建筑上的特色让人惊叹不已。</h1><h1>教堂内殿中间最后方的黄金祭坛,祭坛之下是圣徒马可的坟墓。祭坛后方置有高1. 4米、宽3. 48米的金色围屏(Pala d'Oro),屏面上有80多幅描绘耶稣、圣母、门徒马可行事的瓷片,在这个画面上共有2500多颗钻石、红绿宝石、珍珠、黄玉、祖母绿和紫水晶等珠宝来装饰;中央的圆顶是一幅耶稣升天的庞大镶嵌画,是由一群威尼斯非常优秀的工匠在十三世纪所完成的。这座伟大的教堂在1807年之前一直是威尼斯总督的私人礼拜堂。</h1><div><br></div><h1>教堂的内部,从地板、墙壁到天花板上,都是细致的镶嵌画作,其主题涵盖了十二使徒的布道、基督受难、基督与先知以及圣人的肖像等,这些画作都覆盖着一层闪闪发亮的金箔,使得整座教堂都笼罩在金色的光芒里,教堂又被称之为“金色大教堂”</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威利斯圣马可广场</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由公爵府、圣马可大教堂、圣马可钟楼、新、旧行政官邸大楼、连接两大楼的拿破仑翼大楼、圣马可大教堂的四角形钟楼和圣马可图书馆等建筑和威尼斯大运河所围成的长方形广场。</h1><h1> 圣马可广场初建于9世纪,距今有1200年历史。当时只是圣马可大教堂前的一座小广场。马可是圣经中《马可福音》的作者,威尼斯人将他奉为守护神。相传828年两个威尼斯商人从埃及亚历山大将耶稣圣徒马可的遗骨偷运到威尼斯,并在同一年为圣马可兴建教堂,教堂内有圣马可的陵墓,大教堂以圣马可的名字命名,大教堂前的广场也因此得名“圣马可广场” 。</h1><h1> 1177年为了教宗亚历山大三 世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的会面才将圣马可广场扩建成如今的规模。 圣马可广场:由公爵府、圣马可大教堂、圣马可钟楼、新、旧行政官邸大楼、连接两大楼的拿破仑翼大楼、圣马可大教堂的四角形钟楼和圣马可图书馆等建筑和威尼斯大运河所围成的长方形广场。</h1><h1> 圣马可广场初建于9世纪,距今有1200年历史。当时只是圣马可大教堂前的一座小广场。马可是圣经中《马可福音》的作者,威尼斯人将他奉为守护神。相传828年两个威尼斯商人从埃及亚历山大将耶稣圣徒马可的遗骨偷运到威尼斯,并在同一年为圣马可兴建教堂,教堂内有圣马可的陵墓,大教堂以圣马可的名字命名,大教堂前的广场也因此得名“圣马可广场” 。</h1><h1> 1177年为了教宗亚历山大三 世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的会面才将圣马可广场扩建成如今的规模。</h1><h1> 1797年拿破仑进占威尼斯后,赞叹圣马可广场是“欧洲最美的客厅”和“世界上最美的广场”,并下令把广场边的行政官邸大楼改成了他自己的行宫,还建造了连接两栋大楼的翼楼作为他的舞厅,命名为“拿破仑翼大楼”。</h1><h1> 1797年拿破仑进占威尼斯后,赞叹圣马可广场是“欧洲最美的客厅”和“世界上最美的广场”,并下令把广场边的行政官邸大楼改成了他自己的行宫,还建造了连接两栋大楼的翼楼作为他的舞厅,命名为“拿破仑翼大楼”。</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叹息桥</h1><h1 style="text-align: left;">叹息桥是位于总督府侧面的一座巴洛克风格的石桥,是威尼斯最著名的桥梁之一。这是座密封式拱桥建筑,由内向外望只能通过桥上的小窗子,桥的两端连接法院与监狱两处,死囚通过此桥之时,常是行刑前的一刻在此感叹即将结束的人生,这座桥也因此得名。</h1><h1>现在的叹息桥,因电影《情定日落桥》而一扫其阴霾不祥的气息,你也可以管它叫“日落桥”。它就是影片中那座让亡命天涯的男女主人公于日落时分互许终身的桥。<br></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