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今年五月,一个叫穆哈默德的国王访华,对国人做出了一个出乎意外的免签决定,让一个陌生的国度进入了我的视线中。几经踌躇,决定启动第三次欧州之旅。造访西南欧后直接渡海去摩洛哥。这条线路除了免签的直接原因外,可以实现‘跨过直布罗陀、踏入非州之角’,则是更大的诱惑。</h3><h3> </h3> <h3>到西葡两国去自由行,被驴友们戏称为‘拔两颗牙之旅’,绝对是中国‘小众’之举。与欧州无数闻名暇尔的名城相比,伊比利亚半岛毕竟偏安一隅,距离遥远,万里迢迢去‘拔两颗牙’,有‘得不偿失’之感。</h3><div>但有了摩洛哥,有了直布罗陀,一次‘牙医’的‘小手术’,就变成了横跨欧亚非的‘大工程’。这对于崇尚‘走没有走过的路’的我来说,不仅心理上得到了满足,而且仅仅花37欧和40分钟的轮渡就可以到达那个神秘的大陆,经济上也得到了实惠。</div> <h3>西班牙南部港口加里法。</h3><h3>直布罗陀海峡,位于西班牙最南端,全长58公里,最窄处仅13公里。既是地中海出入大西洋的咽喉之道、也是欧非两大州的分界线,每年通过船只达10万艘。其中最窄处一块自1704年被英国占领,至今未归还西班牙,成为欧州土地上的最后一块’殖民地’。</h3><div> 如今非洲难民成千上万前赴后继地穿越地中海奔向他们心目中的‘天堂’——欧洲。而我们却反其道而行之,要到非洲去一探究竟。</div> <h3>规划此行时,对摩洛哥尚不甚了了。除了二战时的‘’谍都‘’卡萨布兰卡,只有前几年北非闹‘阿拉伯之春’,动乱从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利比亚、埃及,席卷了地中海南岸。有的伤痕累累、有的国破家亡。唯有摩洛哥国王通过局部改革保住了稳定,给人留下了印象。</h3><h3> 待到读了先行者们的‘游记’,才知道摩洛哥绝非‘餐后甜点’,而是一道集古阿拉伯文明及非属撒哈拉文化的大餐。</h3> <h3> 摩洛哥地处北非地中海与大西洋之角。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战略要地。历史上曾多次被南下北上的列强占据。1912年沦为法国保护国,直到1956年始获独立。基于此,摩洛哥也形成了以当地土著文化兼有古罗马及古阿拉伯文明的混合体。<br></h3><h3> 摩洛哥北部港城丹吉尔,与欧州大陆隔海相望。</h3> <h3>轮渡离港向南徐徐驶去。刚刚在船上被一个摩洛哥官员在护照上盖上‘允许入境’大印的我,心中不免泛起一絲担忧。毕竟在海的那一边,是一个从未涉足过、与欧亚文化不同的大陆。遙远、辽阔,干旱、贫穷。加上对阿拉伯宗教风俗的一知半解、功略上又看到当地‘宰客’的负面报道,都让人对未来有不可预知的忐忑。</h3><h3> 但开弓没有回头箭。航船既己启程,就只能披荆斩浪勇往直前。螺旋浆犁起的浪花中激起的,反倒是一种义无反顾的豪情万丈。</h3> <h3>从11月18日早晨9点半从西班牙‘卡门’的故乡塞维利亚出发,一路过海翻山,抵达摩洛哥的舍夫沙万时,已是当地时间晚上9点半。整整12个小时途经两国四城。下车后山高路低四顾茫茫,如何去到酒店毫无头绪。却有数个同车素不相识的当地人站出来热情相助帮忙打车送到酒店,且不许司机涨价。让人一时间对摩人‘见利忘义’的传说大感疑惑。</h3> <h3>舍夫沙万酒店出乎意料地以一套富有阿拉伯传统文化特色的房间欢迎我们。清晨,随着客人的电话召唤,丰富的早餐直接送进了客厅。</h3> <h3>舍夫沙万是一个以‘蓝色’著称的北方山城。当地人生活节奏缓慢闲适、人民热情友好,给人以宾至如归之感。释放了初到非州大陆的陌生与紧张。</h3> <h3>当第一缕阳光洒在古城的兰墙上时,一天的生活以卖面饼的老妇与商人的忙碌开始了。</h3> <h3>摩洛哥的原住民是柏柏尔人,从公元五世纪至十五世纪先后多次被罗马人、阿拉伯人、西班牙人……入侵。至今全国3300万人口中20%仍为柏柏尔人,官方语言既有阿语也有柏柏尔语。当地主要的外语是法语和西班牙语。公务人员及警察多能讲法语,但能讲英语者寥寥。</h3> <h3>摩洛哥北部人大概多混血,男俊女美五官精致轮廓分明。</h3> <h3>在北非的许多城市中都还保存有‘古城’,阿语称之为‘麦地那’。多是当年‘摩尔人’(早期地中海地区穆斯林的称谓)始建,一直延续至今。城中除清真寺前的小广场外,街巷狹窄人居拥挤,但商业繁盛游人如织。</h3> <h3>古城中主要的交通工具是毛驴。无论物资的运输、垃圾的清运都要靠它。</h3> <h3>城中小广场上闲聊的家庭妇女。</h3> <h3>古城大都有较完整的城墙、城门。</h3> <h3>色彩鲜艳的街市。</h3> <h3>入乡随俗。</h3> <h3>当地妇女服饰鲜艳不喜被外人拍照,故多是背影或抢拍。但征得其本人或父母的同意,也可以拍到不少女孩和儿童的靓照。</h3> <h3>女孩喜欢绘上‘手纹’。</h3> <h3>父与子</h3> <h3>着民族服装的柏柏尔人。</h3> <h3>卖服装的穆斯林妇女。</h3> <h3>跟随父母逛街的男孩。</h3> <h3>溶入兰色中的女童。</h3> <h3>舍夫沙万的‘蓝’是成片如海,独具一格。唯有清真寺尖顶的红色,宛如大海中的一柱灯塔。</h3> <h3>夜色中的舍夫沙万。</h3> <h3>摩洛哥之旅的第二站,是摩国第二大城市菲斯。这是一座人口百万的千年古城,也是神话故事‘一千零一夜’的原型城市之一。经过六个小时的长途大巴旅行,我们在傍晚抵达了热闹喧嚣的菲斯古城。</h3> <h3>在菲斯没有住酒店,而是住在一种被当地称之为‘Raid’的民居中。这种民居外表大都其貌不扬,门面很小。进门后却都装饰不凡、别有洞天。</h3> <h3>菲斯‘麦地那’著名的‘布日卢门’,也就是‘蓝门’。终日人来车往,入夜后更成了‘不夜门’。</h3> <h3>远方城中的清真寺尖塔,在夕阳中宛如神话中的宫殿。</h3> <h3>在恐怖主义笼罩的严峻形势下,摩洛哥也不得不在人口稠密地区加强戒备,但主要还是一种威慑意义。</h3> <h3>菲斯是制革工业的重镇,至今还在用原始的人工方式处理原皮。硝牛皮用的各种染料池如今成了旅游一景,被游客称为‘调色盘’。</h3> <h3>这种作业方式上世纪八十年代曾在中国浙江沿海盛行,本世纪初泰国北揽府的制革工坊我也曾去看过。不仅汚染环境,而且工人们浸泡在各种化学溶液及染料的大坑中工作,工作条件十分恶劣。游者不得不把一束薄荷草举在鼻子边参观以掩臭味。</h3> <h3>菲斯古城内号称是‘千巷之城’。里面的九千条小巷百折千回曲径通幽,外人进入犹如‘迷宫’,不迷路的概率极小。我们七转八拐也迷失了方问,最后是在一位语言不通大妈的带领下,出城墙坐出租才返回兰门。</h3> <h3>城里做五金器皿的店面。旁边就是露天作坊,匠人们用铁锤敲打白铁皮制锅。岁月仿佛又回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h3> <h3>街头卖鸡者。</h3> <h3>街头艺人吹吹打打一番后伸手要钱。</h3> <h3>穿着比较时尚的妇女。摩洛哥对百姓尤其是妇女的穿着举止并无严格的规范约束。大城市里年轻女孩也有很‘西化’的,青年男女间也常有亲呢的动作。</h3> <h3>有伤心事的小姑娘。</h3> <h3>晚上在菲斯夜市上吃摩国有名的‘塔吉锅’。类似云南的‘汽锅鸡’,用瓦罐焖蒸,面上的蔬菜堆下藏着肉食,或鸡肉或牛肉,随客人喜好点制。肉烂入味,算是当地食品中可以接受的一种。至于附送的烤制面饼,刚出炉时松软酥脆,口感甚好,是当地人的主食。与新疆维族人的‘馕’极为相似。</h3> <h3>女游客围个头巾,以示对当地民风民俗的尊重。</h3> <h3>摩洛哥之旅规划13天,从最北端的丹吉尔一路乘车南行。经舍夫沙万、菲斯、伊夫兰、米德勒特、伊尔富德到梅尔祖卡进入撒哈拉。从菲斯以下,为安全稳妥起见,我们定制了私人旅行团。明天早晨,一家旅游公司将派车到菲斯寓所接我们,开始全程最为期待刺激的沙漠之旅。(待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