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字 : 泸江晚秋 图片:百度网取</p> <h3> 近日读著名画家、文艺评论家陈丹青《笑谈大先生》之妙文,猛思起鲁迅先生仙逝已八十周年矣。很长一段时间,先生之于国人,视为“精神上的父亲”。望着书架上的《鲁迅全集》,不由惭愧,一生敬仰的先生,阔别久矣,对不起!</h3><h3> 于是盥洗奉茶,取《彷徨.伤逝》,细细品读。</h3> <h3> (一)</h3><h3> 小说《伤逝》,为本人挚爱篇目,喜欢先生那流畅深沉的文字,早年至少读十遍之多。忽见文末本人1975.4.25.之《读后感》,拍照奉与大家。</h3> <h3> 早年笔迹模糊,概录于下。</h3><h3> 读后感:这个故事,我至少第五遍咀嚼它了,然而每看一次感受不同。记得六八年第一次读时,我气愤到了极点,痛恨涓生,是他,杀死了子君。</h3><h3> 在后来的几次阅读中,我渐渐觉得杀死子君的不光是涓生,还有“雪花膏”和“尖平面”。</h3><h3> 今天我再次拜读了这个动人心弦的故事,感到杀死子君的是万恶的封建社会。并感觉爱情是要建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的,书中主人公当他们无法维生的时候,爱情之花,便只有凋谢了。</h3><h3> 1975.4.25.</h3> <h3> 后于九十年代初再读时,窃笑当年之幼稚。那时已稍懂一点人物形象分析方法,联系作品时代背景,便认为涓生是位有知识,有理想,有浪漫的民主革命之先驱,应当尊敬;而子君则是位追求“个性解放”,“自由”的时代女青年,很可爱,但稚嫩。两位在精神层面,有很大差距,从而导致“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佳话,最终成为令人痛心的悲剧。</h3><h3> 犹记先生名言:“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再论雷峰塔的倒掉》)。”那么,涓君悲剧,给人何种“有价值的东西”呢?</h3> <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先生作品内涵丰富,此作世人论述颇丰,一般认为导致悲剧原因:封建势力压迫,经济基础薄弱,人生观不同。有道理,但毛泽东与杨开慧,萧红与萧刚之爱情喜悲剧,作何解?可见均不为关键。</p><p class="ql-block"> 关键自于作品中。</p><p class="ql-block"> 首先爱之双方必须有共同语言,携手共进。</p><p class="ql-block"> 诚然涓君之爱,是真挚的,有一定基础的。涓生爱子君清新、美丽并有诗意:“带着笑涡的苍白的圆脸……有条纹的衫子,玄色的裙。她又带了窗外的半枯的槐树的新叶来”。更爱其勇敢无畏:“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p><p class="ql-block"> 子君对涓生,是一种由衷的崇拜,崇拜涓生有知识,有内涵,有浪漫:“破屋里便渐渐充满了我的语声,谈家庭专制……谈泰戈尔。她总是微笑点头,两眼里弥漫着稚气的好奇的光泽。”请注意此时双方没意识到差距,这是悲剧之伏笔。</p> <h3> 在经过种种努力之后,涓生与子君终于同居,取得爱之成功。涓生依旧追求理想不怠,而子君在完成“个性解放”的目标后,便再无精神上过多的寻求,“竟胖了起来……何况读书和散步”,而一味的做饭,“饲油鸡,饲阿随”,并且在涓生失业后“那么一个无畏的子君也变了色,尤其使我痛心”。<br></h3><h3> 如此,使本就有的精神层面距离的双方,雪上加霜,更加扩大,无共同语言的爱情,能持久吗?</h3> <h3> 导致涓君爱之悲剧第二个原因,是双方不懂珍惜、更新、创造爱情。鲁迅文中名言:“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的”,这是先生为我们解答悲剧原因,最明确的钥匙。</h3><h3> 不能同步,无共同语言,爱情已汲汲可危,子君,是全然无知。而此时有文化的涓生,采取的态度,不是去“更新,生长,创造”,而是每天逃追到图书馆,“我看见怒涛中的渔夫,战壕中的士兵”,认为“大半年来,只为了爱,一一盲目的爱,一一而将别的人生的要义全盘疏忽了”,并且厌恶,甚至希望子君出走,死亡。更狠心的是向子君表示“我不爱你了”,以致子君精神受到重创,最终忧郁而死。</h3><h3> 自私,残忍,无责任感,是涓生思想性格的局限性,为此,全然断送了他们曾经美好的爱情。</h3> <p class="ql-block"> 而涓君爱之毁灭,还有一个至为关键的原因:复杂的人性。人们往往在爱情初见成功时,双方就不再保持温柔之心,每日厮守,锅碗瓢盆,浪漫早已抛至脑后,一切变得赤裸裸。</p><p class="ql-block"> 关于人性,还是马克思道出实质:“人的本质,是社会本质的总和”,即社会上的人们有什么缺点,个人常常沾染。文中子君,婚后平庸,心思伦为一般家庭妇女,又与邻居为油鸡事斗嘴,陷于市井的无奈。而涓生,获得爱情后,繁琐的生活,使之极度失望,暴露其自私,缺乏责任感的本性。</p> <h3> 所以,成婚的双方,应当有足够的理性和爱心,对待自己的爱人,时常为自己的小家营造温馨的氛围,即更新,包容,理解对方,当有不快,多有自省及主动精神。而不应似涓生和子君,回避,甚至逃循。</h3><div> 真正的爱情,是“举案齐眉”式的相互欣赏,而非自命清高;是相濡以沫,携手至老,而非中途舍弃;更是细致入微的奉献,而非一味索取的自私,葬送爱的生命;是更新,创造,而非牧马南山,听之任之,最终爱的源泉枯竭!</div> <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 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宣告毁灭,虽然首尾涓生发出天良的呼唤:“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也于事无补了。虽然鲁迅先生末尾添加亮色,给涓生以希望,但我还依然沉浸在悲哀与深思里。</p><p class="ql-block"> 掩卷沉思,喟然长叹,爱情是人生至美的追求,然“相爱本是简单,相处很难”(任贤齐《心太软》),又联想到当今社会飙升的离婚率,双方缺乏反思,一味相互指责,鲁迅这部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p><p class="ql-block"> 名著,是有着经典性,丰富性,永恒性的!</p><p class="ql-block"> 自然,许多家庭男女双方,不见得情神层面一致,婚姻需要的是相互理解,善良的包容。然,本文讨论的是爱情,而非婚姻。</p> <h3> 多年来喜读《伤逝》,各阶段感想不同。还是清代学者张潮在《幽梦影》中所言乃真知灼见:“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h3><h3> 然本人今之认识,就非常到位了吗?何况“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呣雷特”呢?因之,还当再读!何况这里因篇幅有限,只论作品思想意义而不提其他呢。先生人物塑造,布局谋篇,文字笔法等,都大有可研究的。</h3><h3> 仅以此拙文,诚表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八十周年拳拳心意,而已。</h3><h3> 至此,带住!</h3><h3><br></h3> <h3> 附后记:一篇议论文,起码的构架,是提出问题,分折问题,解决问题。本篇感觉分析问题部分中,已含答案,故解决问题考虑到篇幅有限而草草,见谅! </h3><h3> 泸江晚秋 2016.12.6. 于昆明</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