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画《出水芙蓉》临摹步骤详解

自在飞花

<h1><b><font color="#808080">  在中国的传统工笔花鸟中,宋人院体绘画可以称得上是中国绘画写实性技法的巅峰。宋代的院体画家们,以严谨科学的态度,继承和发展了唐、五代的绘画,完成了中国绘画的自然再现的写实功课,把诗的意境引入绘画,从而带来绘画审美取向的变革,也开启了后代文人绘画的曙光。宋代的画家们,非常注重所描绘对象的真实自然再现。这种“真实”并不是简单的对景写生,而是以“格物致知”为主导思想,也就是“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对于任何一位有志于学习传统工笔花鸟画的爱好者来说,揣摩、临习宋代院体画作尤其是小品类作品,都是十分必要的。</font></b></h1> <h1><b><font color="#808080">  出水芙蓉图 吴炳(传) 绢本 原大:23.8×25.1cm 简述:本幅无款,旧题吴炳绘,无据。本画虽小,画得却十分精致生动。此画系用没骨法。用笔轻细,敷色柔美,几乎不见笔迹,浅粉色的花瓣、嫩红花蕊似乎还带有拂晓时分的露珠,这正是花苞初发的最佳时刻。粉红色的莲花在碧绿的荷叶映衬下显得格外的清妍艳丽。作者用俯视特写手法,描绘出荷花的雍容外貌和出污泥而不染的特质。 画家的写实功力极为扎实,每片莲瓣的形状、角度、色泽和光感都安排得无懈可击。至于瓣上红丝、蕊端立粉,也一一仔细料理,微妙之处,使人叹为神工!荷叶的画法有着作者自己独特的风格,石绿的表色下,微微露出的荷叶类似鱼鳞状脉纹均用淡花青勾勒后再在表层罩染头绿,若隐若现,非常写实。荷叶正叶的叶筋用线非常有力、入纸三分,和花瓣的娇嫩柔美形成了鲜明的视觉对比。</font></b></h1> <h1><b><font color="#808080"><br>  第一步: 花头用极淡的墨色,细笔游丝描勾勒,用线要婉转灵动,要绵里藏针,中锋行笔为主,避免松软。花房及反叶、荷杆等以中墨勾勒。正叶因为色泽较深,用重墨勾勒,叶筋根部用笔稍粗,行笔笔速稍快,叶筋的线条要挺拔流畅,荷叶边缘的起伏用线要顺滑自然。 </font></b></h1> <h1><b><font color="#808080">第二步: 背景先整体刷一层极淡的米黄色(藤黄加朱磦加少许墨)底色,然后空出花头部分再将四周整体平涂淡赭墨色,最后再空出所有物体,将背景平涂一层中等浓度的赭墨色。干后,花头平涂淡白粉,正叶平涂老绿色(草绿加少许胭脂),反叶和荷杆及正叶叶筋、莲蓬平涂汁绿色(酞青蓝加藤黄加少许朱磦)。荷叶的四周用淡墨褐色少许烘染。 </font></b></h1> <h1><b><font color="#808080">第三步: 花头用淡曙由尖端往根部多次分染,用色要薄,不要急于一次求成。初期统染面积要大,随后逐次缩小并且每一次用色要比上一次稍重一些。染色时一定要注意干净,花瓣边缘的刻画要干脆利落。反瓣的分染遍数比正瓣多一两遍,色彩要深一些。花房、反叶、荷杆、莲蓬等用赭墨色分染,染色时,需要注意到叶片对荷杆的遮掩关系。反叶和荷杆均采用“染低法”处理,凸起的部分留亮,反叶叶筋左右留水线。花丝,用淡朱磦由上往下分染。正叶以花青色多次分染,叶筋的左右要强化对比关系,采用类似勒染的笔法处理,到了叶片边缘的时候,逐渐虚化。荷叶四周的背景,继续用淡墨褐色烘染,模拟古旧绢本朽蚀的视觉效果,叶片下方的背景用色要重一些。 </font></b></h1> <h1><b><font color="#808080">第四步: 花瓣根部提染薄白粉,正瓣要更亮一些。接着,花瓣的尖端小面积提染胭脂,反瓣依然要更重一些。正叶叶面上用粗笔蘸淡花青勾勒鱼鳞状脉纹,随后整体罩染两三遍头绿色。莲蓬的亮部罩染薄四绿色,莲子用浓四绿从中间往两边分染提亮。反叶和荷杆也用薄四绿罩染亮部。 色彩分染结束后,将画面整体刷清水,未干时,再整体刷一层极淡的清墨,降低画面的色彩纯度。趁着墨色湿润时,用餐巾纸将花头部分的墨色吸除,保持花头的色彩纯度。干后,再次将纸张用清水打湿,然后用底纹笔洗去画面表层的浮色。正叶上可以多洗刷几次,外缘部分,甚至可以少许的洗刷出纸白,增加画面的古朴感,也能更好的烘托出花头的水灵娇艳。 洗完浮色并等待画面干透后,用中墨局部复勾正叶叶筋模糊处,反叶墨线模糊处可以用淡墨细心的复勾。正叶的根部和靠近花头的周边,可用中等浓度的墨青色(花青加墨)局部的、有选择的醒染,强化明暗对比关系。花瓣的尖端中等浓度曙红复勾,淡曙红勾勒花脉,花脉要一笔圆弧一笔波浪形按顺序排列。花丝用浓桔黄色(藤黄加朱磦)复勾后,水分非常饱和的淡白粉点蕊。莲蓬尖端用浓胭脂点,荷杆上的刺用中墨逆锋笔法稀疏的点出</font></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