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甸甸的乡愁------跟随厦门497院子游廿八都

碧蓝

<h3>廿八都镇,位于江山市西南端60公里,地处浙、闽、赣三省交界的仙霞山脉中,素有"浙西南锁钥"之称,交通便利,205国道穿镇而过。</h3><h3>辖区南与福建浦城县盘亭乡、官路乡相邻、西与江西广丰县嵩峰乡、桐畈乡交界,北连江山市保安乡,东接双溪口乡。全镇总面积183.37平方公里,辖9个行政村,总人口12541人。1931年始建镇,1997年被公布为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2007年被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h3> <h3>在无数的谜当中,&quot;廿八都&quot;这个地名本身就教人琢磨。</h3><h3>公元621年(唐武德四年)须江建县时(931年即五代后唐长兴二年起,须江改名江山),这一带已有少量山民居住,地属须江县道成乡。1071年(宋神宗熙宁四年),江山县在乡以下设四十四都(&quot;都&quot;相当于村),从县境东北即现在的一都江开始,按顺时针方向以数字分别命名,这里排行二十八,故名&quot;二十八都&quot;(或称&quot;廿八都&quot;)。直到清康熙年间,江山县沿用明制,分十二乡四十四都,道成乡包括二十八都等四个都。这在《康熙江山县志》的地形图上可以看到。</h3> <h3>鹅卵石铺就的老街、木排门店铺、气势恢弘的殿阁庙宇,以及色泽如初的彩绘壁画……基本上都是100多年前的原貌。随意走进一个院子,站在天井中或厅堂上,雕梁画栋或精美绝伦的牛腿、垂莲等随处可见,有一户人家的窗格,光是浮雕的花样就有数十种。这一切都让人感到神秘、好奇。</h3> <h3>由于历史上少受战乱,使镇上古建筑风貌依旧,保存较为完好。据统计现保完整、规模大的明清古建筑民居、厅堂共有36幢,公共建筑物有孔庙、大王庙、文昌阁、万寿宫、真武宙、忠义祠、观音阁、老衙门、新兴社等11幢。在这些众多的寺、庙、宫、殿中,以大王庙规模最大,孔庙最雄伟壮观。孔庙建于宣统年间,占地1500余平方米。</h3> <h3>廿八都有大小两个文昌阁,大文昌阁在镇北头,小文昌阁在镇南端。两座建筑的宏伟和精致在当地是无人可与之相媲美的。文昌阁一般只有县治才有,供奉文昌帝和魁星的地方。虽然廿八都人靠经商致富,但内心却始终无法摆脱"学而优则仕"的情结,他们的愿望和梦想早已飞出大山,飞向遥远的京都。于是同时他们也留下了300余幅彩绘在大文昌阁的梁、枋、藻井间,用"悬梁刺股"、"衣锦还乡"来激励后代。</h3> <h3>廿八都地属浙江省江山市,在浙江、福建、江西三省交界处,是个"鸡鸣三省"的山区古镇,与周庄、同里、乌镇等著名古镇相比,它依然是藏在深山人未识。它和那些江南水乡古镇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甚至带有几分神秘。1100多年前,黄巢挥戈南下,在浙、闽之间的崇山峻岭中开辟了一条仙霞古道,从此四周关隘拱立、大山重围的廿八都成了历代屯兵扎营之所,兵家必争之地。</h3><h3>最初主要是军事功能的千年古道到了清代逐渐成为商旅要道,溯钱塘江而上的船只装载着来自江、浙的布匹、日用百货到江山的清湖码头靠岸,然后转陆路,由挑夫肩头的扁担挑往闽、赣。从闽、赣来的土特产也要到清湖装船运往金衢沪杭各地。</h3><h3>廿八都作为过往货物中转的第一站,一个必经的交通枢纽,迅速成为三省边境最繁华的商埠。鼎盛时期,商行店铺、饭馆客栈布满了整条鹅卵石铺就的大街,日行肩夫,夜歇客商,每天南来北往,熙熙攘攘,富足热闹了数百年之久。</h3> <h3>各地移民纷至沓来,带来了不同的方言、风俗习惯以及建筑、工艺文化,经过漫长岁月的碰撞、交流、融合,逐渐形成了一个具有独特魅力的"移民小社会"。</h3><h3>现在镇上3600多人口中姓氏就有140多个,流行的方言有十来种,称它是"百姓镇"、"方言王国"都是名副其实。徽式、浙式、赣式、闽式甚至西洋建筑的特征都可以在这些千姿百态的老房子中找出来。</h3> <h3>镇上的古建民居,不仅数量多,保存完好,而且它的建筑风格与别处民居迥然不同。门楼绝少见到砖雕,多以精致木雕构件组合而成,楼阁式的四柱三楼形式,风貌独特。</h3> <h3>戴笠设军统培训处</h3> <h3>众多古建筑幸存了下来,当地人都说,从仙霞岭看下来,廿八都的古建筑群犹如一把弯弓,老街是弓把,205国道线是弓弦。</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