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日本茶道源于中国,但未必知道日本茶道与武夷山的禅茶文化有着共同的法脉传承。
汉代甘露祖师吴理真在蒙顶山上植茶,开世界茶叶种植之先河,创“茶佛一家”局面。唐代在寺院长大的陆羽写就第一本茶书《茶经》。赵州禅师以“吃茶去”接引弟子。扣冰古佛教化闽王“以茶净心,心净则国土净;以禅安心,心安则众生安”。这些高僧大德的言行中处处隐含着禅茶文化的理念,但直到宋代圆悟克勤禅师(1063-1135)正式提出“茶禅一味”的概念,禅茶文化才得以确立和传承。 据专家考证,“茶禅一味”的渊源,出自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的夹山寺。夹山寺,又名灵泉禅院,因“两山对峙,一道中通”而得名。唐咸通11年(公元870年),朝廷派高僧善会和尚来此开山建寺。其后唐懿宗、宋神宗、元世祖等3个朝代的皇帝曾先后下旨修缮,故有“三朝御修夹山寺”之盛名。讲起夹山寺与茶禅文化,不能不提及善会禅师和圆悟克勤禅师。
善会禅师(公元805年-881年),人称“夹山和尚”,俗姓廖,广东人。善会于唐咸通11年(公元870年),受朝廷之派,“定居夹山,聚二百众,自成一个农禅基地”,首倡茶禅境味之说。千古流传的“夹山境”名偈:“猿抱子归青嶂岭,鸟衔花落碧岩泉”,道出了夹山的禅境、茶境、茶禅机缘之境,为夹山“茶禅一味”奠定了基础。而明确提出“茶禅一味”,并从理念上发扬茶禅文化的,则是两宋时期的圆悟克勤。 圆悟克勤(1063年-1135年),宋代高僧,四川彭县人,俗姓骆。克勤于成都从圆明禅师学习经论,后至五祖处修行,蒙五祖印证,嗣其法,成为一代宗师,声名卓著,晚年住持成都昭觉寺。宋高宗曾召其入对,很赞赏他的修为,赐号“圆悟”,故世称“圆悟克勤”。 宋徽宗政和年间,圆悟克勤在荆州弘扬佛法,受澧州刺史之邀,入住夹山灵泉禅院。在此期间,他应参学门人之请,评唱五代重显禅师雪窦的《颂古百则》,门人记录汇编成《碧岩录》十卷。他潜心研习禅与茶的关系,以禅宗的观念品味茶的奥妙,终有所悟,挥笔写下了“茶禅一味”四个字。
《碧岩录》问世后,被誉为“禅门第一书”! 后圆悟克勤奉诏迁金陵、镇江等地,于东南沿海名刹,传碧岩宗法,授碧岩茶道,帝赐法号,声名大振,使石门夹山的茶风禅光,熏沐吴、越、闽大地,远及朝鲜、日本等国,大大促进了茶禅文化的发展。
茶道源头《碧岩录》,被视为日本文化瑰宝的茶道文化,其原态是从中国移植过去的“唐物宋品”。这一点已成人们的共识。夹山寺为日本茶道之源,也得到了世人的公认。 圆悟禅师书写的“茶禅一味”,被日本禅僧荣西带回日本,后经过一休宗纯、村田珠光、南浦昭明、千利休诸禅师的发扬光大,渐渐发展成日本茶道。圆悟克勤——虎丘绍隆——应庵昙华——密庵咸杰——松源崇岳——运庵普岩——虚堂智愚——南浦昭明——宗峰妙超——彻翁义亨——言外宗忠——华叟宗昙——一休宗纯——村田珠光的法脉,既是传承中国禅宗文化的路径,也是日本茶道发展的源流。 值得一提的是,1992年3月,日本里千家茶道专家多田侑史率团30余人,千里迢迢来到夹山,他掬起一捧碧岩泉水,一饮而尽,慨然叹曰:“今生可以瞑目了!”他还用汉字写下了“鸟衔花落碧岩前,猿抱子隐叠嶂后”的名偈。他说,在日本的茶道场所,都有这样的挂轴,几乎无人不知它的出处和内涵,这是夹山寺的开山祖留下的千古绝句啊! 圆悟的另一法嗣大慧宗杲禅师,得道后在浙江余杭径山寺大开禅茶宗风,把种茶、制茶、茶宴融入禅林生活,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径山茶宴”。 当时武夷山五夫里开善寺的道谦禅师承大慧禅师的禅风,把禅茶文化带回武夷山,与本地既有的儒、释、道三教文化、茶文化互相渗透,同别互溶,形成了兼具儒家之正、道家之清、佛家之和、茶人之雅的武夷山禅茶文化,并得到了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家们的载道传扬,形成了圆悟克勤——大慧宗杲——开善道谦——朱子晦翁(朱熹),一脉相承的禅茶文化源流。朱熹自小“格物致知”,他认为:“物之甘者,吃过而酸,苦者吃过即甘。茶本苦物,吃过即甘。问:‘此理何如?’曰:‘也是一个道理,如始于忧勤,终于逸乐,理而后和。’盖理本天下至严,行之各得其分,则至和。”他从茶中悟得“理而后和”的重要哲学命题,他每每以茶会友,以茶喻学,以茶论道。 宋开庆年间,日僧南浦昭明到径山熏习禅茶之道,把产自武夷山下建窑的兔毫盏(被误称为天目茶碗)带回日本,也是日本茶道与武夷禅茶文化两脉同宗的见证。
武夷山禅茶文化和日本茶道同源于圆悟克勤禅师“茶禅一味”的思想,但由于宋元时期的战乱,正、清、和、雅的武夷山禅茶文化并没有像日本茶道一样以法脉的形式传扬下去,而是随着兼收并蓄的理学文化的传播进入文人雅士的馆阁,滋润黎民百姓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