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东北婆婆:淸明缅怀

索菲亚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我有两个妈妈,一个是生我养我的四川娘家妈,一个是在东北和我们共同生活了近20年的婆婆妈。人们常说婆媳是冤家,因为争夺同一个男人的爱。在东北和婆婆相处的漫长岁月让我更加相信另一种说法:我的公公,婆婆是我前世的父母今生转世来照顾我们的亲人。</b></p> 第一次见婆婆 <p class="ql-block"><b>我第一次见到婆婆是1971年夏天。我和爱人旅行结婚回东北黑龙江一边疆城市探亲。</b>从工作单位所在地陕西一出发我们就发了电报(那时没有手机)。本来估计乘火车三,四天就能够 到家。哪知道在北京转车,游览,购物就是三天;从哈尔滨到家途中我们临时决定在林口下车(距家不到3小时火车),顺道去看望爱人的大姐一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不曾想却被大姐和姐夫盛情挽留,热情接待,三天后才放行。为了给家人一个意外的惊喜,我们只好将错就错,突然袭击,不再告诉我们的归期。终于在电报发出的第七天才到了家。</b></p> <p class="ql-block"><b>记得那天快到家时天色已晚,还飘着毛毛细雨,街上几乎没有行人。七十年代的东北边境城市,其实是因为周围的煤矿而发展起来的矿区城市。市里绝大多数的居民是矿工或在矿务局工作。</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城市建设非常简陋,除了商店,机关和学校,几乎没有什么高楼大厦,大部分是平房。这里几乎家家门前有篱笆墙小院,院子里可以养鸡,甚至养猪。平房的后面家家有一小块自留地,可以种菜,或种花。有点半城市半农村的感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第一次回东北,我想即将要见面的公公婆婆也应该像这方水土一样朴实无华吧。我们拎着行李,远远就看到一个穿着干净整齐,白发苍苍的老人牵着个3岁左右的小女孩在家门口的小道上眺望。</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根据直觉判断那位老人就是我的东北婆婆,那个小女孩应该是我婆婆一直在照顾的我爱人二姐的孩子-小芳。<b>我们三步并作两步,急忙向前。紧跟着我爱人,我喊了一声妈,然后恭恭敬敬鞠了一躬。</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记得回家前他再三叮嘱说:"我家不像你家是城市知识分子家庭,讲究民主,平等,我家绝对不行。你见我妈要鞠躬。还约法三章说爹妈即使错了,也不能批评提意见,要委婉表达……)(我家有几件事他困惑不解:一是:我在大学和父母的通信时信封上互称同志;二是他回我家,见父母和我握手;三是在饭桌上,我们批评父亲不会干家务,而女婿个个是能工巧匠……。)入乡随俗嘛,我照办不误。</p> <p class="ql-block"><b>婆婆一边笑着答应"嗯,嗯"一边拉着我的手进了家。 在饱餐一顿婆婆精心准备的晚餐之后,大家告诉我们,原来婆婆天天打发爱人的姐姐,姐夫,哥哥,嫂子轮流接站,那天大家白天没有接到站,都认为我们晚上不能回家了。只有婆婆不放心,吃了晚饭就带着小芳在门口的小道上守候。</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第一个把我们接回了家。后来回忆起那天白发苍苍的婆婆在黄昏的濛濛细雨中等候我们回家的感人场面时,真后悔当时没有给婆婆拍照,否则这张题名"母亲"的照片不会比那张著名的"父亲"作品逊色。<b>不过,婆婆那张饱经沧桑,写满慈爱,忧虑的面容已经深深印进脑海,让我终身难忘。</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照片拍摄于1971年夏天、我们探亲假回东北时与公公婆婆在家乡北大桥上的合影)</p> 婆婆待我如亲人 <p class="ql-block"><b>七十年代,东北的主食还是面粉和玉米,每人每月只有一斤大米,少数民族或特殊人群每月多几斤。婆婆生怕我这个南方的儿媳妇不习惯东北的主食,每顿就用一个小锅 给我单独做米饭;还经常变换主食的花样,今天包饺子,明天包包子,后天炸油糕……把我待着座上宾。</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婆婆知道我喜欢吃四川榨菜和辣豆瓣,就打发哥哥姐姐们去全市的商店寻找购买;有一次我突然想吃家乡的小菜--凉拌莴笋,那时东北哪里有呀!最后婆婆命令公公把自家后院种的生菜全部拔了,用生菜杆代替莴笋,让我解了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还有一次婆婆领我去家门口买小贩的雪糕(比南方的冰棍好吃),那人看着我对我婆婆说:"这是你的孙女吧?",婆婆骄傲地告诉她,"这是我小儿媳妇"。原来婆婆已经接纳我为亲人了。 到家不久,婆婆用我们在北京给她买的一块的确良布料给她自己缝制了一件大襟,那件衣服穿在婆婆身上既合身又精神。(那里面也有我的针线活手艺哩。)虽然在上大学时我曾经给自己缝过夏天穿的圆领衫,不过说实话,那手艺和婆婆不敢相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刚回家那时,我担心婆婆听不懂我的四川话,就尽量用四川腔的仿普通话和婆婆交谈。每当婆婆在院子里做饭时,我给她一边打下手,一边给她讲故事。我不知道婆婆到底能够听懂多少,但是我发现她在十分用心听,而且还时不时点点头和我互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时婆婆的左邻右舍听说我是南方人,十分好奇。有一次我和婆婆在院子里一边做饭,一边唠嗑。隔壁大哥大嫂见我们唠得很热乎,就从半截墙探过头来问婆婆:"大娘,你媳妇说话你能听懂吗?",我<b>婆婆告诉他说:"听懂了,大部分听懂了。" 要知道,那年我25岁,可是婆婆已经是将近70岁的老人了。她老人家的适应能力,用现在流行的语言--超强,佩服吧!</b></p> <p class="ql-block"><b>人们在痛苦中 会感到时间漫长,在幸福中会觉得时间过得太快了,这就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吧。在家人,尤其是婆婆的精心照料下,不知不觉我们的探亲假就要结束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概就在我们即将离家返回工作单位的头两天,一天半夜我醒来,发现院子里有人在走动,我吓了一大跳,急忙喊醒我爱人。我俩小心翼翼地开门出去一看,<b>原来是婆婆她老人家知道我们要走了,难过,睡不着,在院子里溜达。真是儿行千里母担忧啊!我们好说歹说才劝她回去睡了。</b></p> <p class="ql-block">临行的那一天,婆婆给我们准备了好多好吃的带上。当我们已经坐在哥哥,姐夫的自行车后座上整装待发时,婆婆突然想起我喜欢嗑东北的大瓜子,又去院子里摘下一个最大的向日葵让我抱在怀里……。(那向日葵籽我们没舍得吃,带回陕西,种在工地我们住的窑洞门前。哪知道结出的瓜子壳挺大,里面的籽仍然跟当地的一样小。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我们的自行车渐行渐远,婆婆一边抹眼泪,一边跟着自行车跑了好远才停下了脚步。我坐在自行车后座上,不忍心回头看婆婆伤心的样子,只好不停地招呼婆婆:"回家吧,回家吧,过两年我们又回来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实我们四年才有一次探亲假呀。我也是从小就离家在外求学,每次告别,四川的父母总是告诉我"不要英雄气短儿女情长",鼓励我"好儿女志在四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可能是知识分子家庭父母对儿女的一种理性的爱。<b>像东北婆婆这样毫不掩饰自己情感流露出来的对儿女感性的爱我是第一次感受。对于母爱,我的四川妈妈比较含蓄,理智;而东北婆婆却把那伤心欲绝的离别情景表现得那么淋漓尽致, 感人至深,不堪回首。</b></p> 儿行千里母担忧 <p class="ql-block"><b>大学毕业后,我们在陕西水利工地工作了整整八年,这八年期间,我们利用探亲假带大孩子回去一次,婆婆也先后委托我爱人的二姐,二姐夫来陕西水利工地看望过我们。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印象特别深刻的一件事是在工地当技术员时曾经接到公公的一封来信。里面只有一句话,12个字。(公公婆婆文化程度不高,大概小学1-2年级水平。但是五个孩子中,有三对夫妇是大学毕业,高级知识分子。让邻居十分羡慕哩。)<b> 尽管信里有好几个错别字,但是我看懂了。记得信里的话是:"你妈让我告诉你们搭个炉子" 。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我想,一定是姐姐,姐夫来陕西,看到我们住工地油毡房生活条件艰苦,冬天 没有暖气和热炕,回去汇报后婆婆不放心,才让公公写的那封信吧。虽然后来炉子没有搭上,但我们的心里却温暖无比。</b></p> <p class="ql-block">二姐(左)人东北代表父母来陕西水利工地看我们时在水库的合影,右为本人。</p> 婆婆是我们生活工作的坚强后盾 <p class="ql-block">1978年,我们结束了在异地他乡的漂泊,带两个孩子回到了东北公公婆婆身边。(下面的照片拍于78年10月我们刚到学院报到时,大女儿六岁小女儿才两岁在学院教学楼前一个小土坡上留下的第一张照片) 我们接到的调令是到市城建局报道,可是市人事局却说我们的档案被某高等院校拿走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那里缺英语老师(俄语,日语师资力量很强,靠近前苏联、又是从前的满州国嘛)还说我是当时市里学习英语时间最长,成绩最好的一个。(因为我是南方人,从小学习英语,中学上的是以英语教学闻名全省的华美女中,大学还是</b>英语快班科代表)怎么办?回家跟老人商量吧,婆婆是家里的一把手!</p> <p class="ql-block"><b>婆婆一听城建局和学校都要人,就说:"去学校吧!我喜欢老师,老师文明。" 后来的事实证明婆婆的决定英明。</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去该学院报到,才知道文革十年没有大学毕业生,工农兵大学生刚刚入学,师资奇缺。学院拿我们当宝贝,不仅施以重用,而且给我们提供进一步学习深造的机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和爱人分别去北京外国语学院和上海同济大学深造回来后都成为学院中年教学骨干,学科带头人,在事业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要知道没有婆婆在家为我们照顾孩子,操持家务作我们的坚强后盾,我们那能在外安心学习,完成学业。事业那能更上一层楼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  1982年在学院教学楼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两个女儿已经长大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旁边是二姑姐和她的女儿小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成为一名教书育人的人民教师</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是婆婆的心愿也是我的心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和婆婆一起生活的日子里,我们相敬如宾,从来没有一次吵架,甚至红脸。学院里的同事都以为婆婆是我亲妈。我的诀窍就是对婆婆采取"阳奉阴违"。</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比如下厨房,我炒菜时婆婆不放心,怕我不会过日子多倒油,就守在旁边。我当作婆婆面往锅里倒一点点油,婆婆认可了,我借口厨房油烟大,劝她老人家进屋休息,婆婆一进屋,我马上往锅里再加一点点油。吃饭时婆婆不知情就说你们看,一点点油炒的菜不是也一样好吃吗?我和爱人心照不宣地点头附和她老人家说:"就是就是"。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还有一件事 ,我们晚上备课睡得晚。婆婆看着心疼,就说:"早知道你们这么辛苦,当初我真不应该劝你们当老师。" 为了让婆婆放心,我们常常假装上床睡觉,估计婆婆已经睡着了,我们再偷偷爬起来,打开台灯继续备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们和公公婆婆在一起</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拍于家附近的小果树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后来孩子渐渐长大,公公退休前的矿务局在离学院不远处给老人分配了一套住房,公公婆婆 就搬出去单独住。<b>  即使这样,婆婆仍然不放心,怕我们工作忙,照顾不好孩子,经常打发公公给我们和孩子送好吃的。</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八十年代东北的肉食,水果供应很困难。每人每月凭肉票供应半斤猪肉;新鲜水果很少。串门子走亲戚,人们常常买罐头送礼。婆婆收到亲戚朋友串门赠送的礼品常常自己舍不得吃,隔三差五就让公公给我们送过来,</b>不是水果罐头,就是猪肉罐头,有时是热乎乎的饺子,说是给孩子吃。所以孩子们只要一看到爷爷来了,就知道奶奶给她们送好东西来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一年冬天我爱人公出不在家,我自己带两个孩子还承担教学和教研室工作忙得不亦乐乎。一天我带两个孩子去学院的浴室洗澡、回来时发现公公穿着一件旧军大衣坐在我家门前的石头墩上,脸上的眉毛胡子都结冰了,冻得够呛。我问公公为什么大冷天来我家,坐在那冰凉的石头上,公公不回答,只是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等一进门,公公把捂在大衣里面婆婆包的饺子拿出来时我们时我们才明白原来公公又是给婆婆当"钦差"来了。<b>看到婆婆亲手包的饺子尙带余温、我竟然不知说什么是好。多少年过去、那份情那份爱、挥之不去。</b></p> 婆婆偏爱孩子,但是绝不护短 <p class="ql-block"><b>婆婆偏爱自己的孩子。我爱人是家中最小的,尤其宠爱。 </b>听说当年我爱人被武汉某大学录取时,婆婆把他关在家里,不让他上大学。理由是担心在学校吃不饱。婆婆对我爱人说:"这学咱不上了,在家跟妈能吃口饱饭。" 经老师和同学耐心劝说才同意放他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60年代国家实行粮食定量,我公公开荒种红薯,补充家里的粮食)。让孩子上大学,是许多中国家庭梦寐以求的心愿,想不到我婆婆却认为吃饱饭比上大学更重要。有点不可思议吧? 大学毕业分配时,婆婆听说我们分配去了遥远的西南边陲,突然心脏病发作,一头栽倒在厨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的确,按照那时我们的经济情况,万一婆婆有个三长两短,我们坐火车得几天几夜,就是乘飞机也不赶趟呀!我们回去工作,婆婆的一块心病总算是放下来,身体也好了许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婆婆有五个孩子,3个儿子,两个女儿。我爱人是小儿子,上面有两个哥哥姐姐,除了大哥大嫂在河南,其余四个孩子都在东北父母身边,应该满足了吧。可是婆婆还是不放心大哥一家,经常念叨。就连大哥的两个儿子找对象,都要亲自带回来让她老人家看了才放心</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是公公婆婆的五个孩子:</p><p class="ql-block">左起: 二姐 大姐 大哥 二哥 我爱人</p><p class="ql-block">(2008年在天津二姐家团聚)</p> <p class="ql-block">上面的照片是 08年在天津二姑姐家合影左起:我 大姐 大嫂 二嫂 二姐</p> <p class="ql-block"><b>婆婆生前称呼我的两个嫂子都是大媳妇,二媳妇,可是从来叫我的名字,看来是爱屋及乌。</b>刚回东北有一段我工作量特别大(那时外语教研室俄语,日语老师多,英语老师少,我退休时英语系老师已经100多人、现在发展起来的外语学院已有各种职称教师200多人)加上孩子小,家务活多,和爱人常常为了做家务亊磕磕碰碰,发生摩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管有多大的矛盾,我从不当着公公婆婆的面争吵,实在气不过,就去婆婆那里告状。其结果总是我胜诉。有一次我听见公公婆婆在隔壁教训我爱人:"你媳妇离乡背井来咱们东北,就是投奔爹妈来了。她在这里举目无亲,受了委屈,无人诉说。我们不向着她,向着谁?……" 一番话说到我心里去了。知我者,婆婆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别看我公公婆婆文化程度不高,说的话多么有水平!就冲着这番话,我也要把公公婆婆当亲人来孝敬。天下的婆婆如果能够像我的东北婆婆那样把媳妇当着自己的亲生闺女一样地理解,疼爱,多好。</b></p> 缅怀我的东北婆婆 <p class="ql-block"><b>婆婆1993年冬天仙逝,享年90高龄。.</b>就在婆婆 和我们永别的头几天,我也是大病一场在家休息(重感冒高烧下不了床)。大姑姐来看我时,我还躺在床上。她说咱妈也病了,在家输液。大姑姐一走,我马上硬撑着起来去看婆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风烛残年的婆婆头脑特别清醒,躺在床上和我唠嗑。还伸出手来对我说:"孩子,你会看手相,看看妈还能活多久?" 拉着婆婆那双冰凉的手,我一阵心酸。在我手心里捂了半天后,我对她老人家说:"妈,你能长寿,病好了以后能够活到一百岁。"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回家后,我告诉爱人赶快去看婆婆。就在第二天中午,我爱人坐在婆婆床边正说着话时,婆婆突然眼睛一闭过去了。任凭我爱人千呼万唤,婆婆已经永远闭上了双眼,和我们天地相隔遥遥无期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今年是婆婆逝世20周年,仅以此文缅怀在天堂的婆婆,寄托我们的哀思。天长地久终有时,此情绵绵无绝期。</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