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帝王的冰鱼之宴与古老的祭湖仪式</h3><div><br></div><div>每年12月的时候,查干湖会冻结近一米的冰层,那些被夏秋野养得肥美的大鱼,被冰层挤占了空间,腾挪扭转,身姿如歌如舞。雪花纷飞时,这里就会成为一个天然的冬季渔猎场。到目前为止,我国能够进行大规模渔猎活动的,只剩下查干湖了。</div><div>生活在湖畔渔民多是蒙古族人,他们为查干湖取了一个意味白色圣洁的名字——查干淖尔。</div><div>行走在查干湖的冰面之上,会有一种很奇特的感觉,因为你知道在你的脚下,翻滚着肥美的大鱼。这不禁令人浮想联翩,想起辽金时代的皇帝们,尤其是萧太后的儿子辽圣宗。据说每年腊月,圣宗都会亲自率领嫔妃大臣,浩浩荡荡来到冰冻的查干湖上扎营,为的就是享用鲜鱼大餐。</div><div>他们用的是一种极具北方风情之法:先在大帐篷里选一小块冰层,将其刮薄,直到可以清晰地看见冰下有鱼游动的身姿。在皇帝的率领下,那些身着裘皮的美丽嫔妃,还有武将文臣们围坐在薄冰圈之外,轻轻敲开冰面,鲜活的鱼就会自动跳出来。传说中第一条鱼一旦出水,皇帝本人会亲自主持召开盛大的头鱼宴,而那些接二连三跃出冰面的鲜鱼,或烹饪,或直接刨成鱼片,鲜美无比——人们大啖冰鱼,饮酒作乐,到了春天才会返回……如今查干湖渔猎后的全鱼宴,据悉就是从辽皇的嗜好开始,最终慢慢成形。</div><div>从古到今,渔民们在渔猎之前,都要进行祭湖醒网仪式,以祭祀天父、地母、湖神,祈佑万物生灵永续繁衍,族人平安,并祈祷每网入湖,多出“红网”(丰网,代表丰收)。</div><div>族人首领、喇嘛大师、渔把头(渔民的的灵魂人物)等重要人物都会盛装出席。在祭祀仪式上,渔把头会带领渔民走上祭坛前,向供桌献上哈达后,诵醒网词,祈求神灵保佑打红网。</div><div>而仪式上更会举行热烈的“头鱼”拍卖活动。2002年查干湖头鱼的拍出价是888元,而到2011年拍出了299999元的“天价”。在渔民们喝下壮行酒后,渔队就会策马扬鞭,驾着马车和爬犁,满怀希望地向着渔猎点浩荡而去。</div><div><br></div><div>最后的渔猎部落:千米的渔网捞起十万斤鱼</div><div>每一年冬捕的前一晚,渔队头领“渔把头”都会提前选定第二天捕鱼的下网点。</div><div>他们会判断到哪个区域才能打到更多的鱼,而隔着一米厚的冰层,这完全是一种凭经验的赌博——要么一网捞起十数万公斤的肥美大鱼,要么竹篮打水一场空。但凡当选“渔把头”绝非等闲之辈,他们不仅要拥有高超的捕鱼技术,熟悉镩冰、走钩、扭矛、走线、跟网等全部流程,更要人品过硬,受当地人尊崇。</div><div>在渔队到达“渔把头”定下的下网点后,会打一个两米长半米宽的一个冰窟隆,再按照对称的圆弧路线凿穿一连串“冰眼”,若你观察得仔细,你会发现,这些密密麻麻的冰眼最终会汇合成一个巨大的直径近千米的圆。这些洞的用途是引导渔网的方向——青色的巨网,会从下网点放入冰下。网的两端,各自穿着一根二十米长的木杆(也叫穿杆),杆后带绳,绳后带网。渔民们通过事先打好的上百个冰洞用走钩在半米厚的冰层下调整穿杆方向,并将它推向下一冰眼,让巨网在湖底不断地被牵引,最终“穿针引线般”在距离下网口正前方近千米的地方汇合。这样人们便可以收大网,等大鱼了。</div><div>而要在冰面下拉动巨大的网,非人力能为。因而无论是下网时,还是收网时,马匹总是一再出场:人们可以看见湖上有很多绞盘,将渔网的一头系在轮子上,马儿拉动绞盘时,绞盘就会拉动大网——仅下网,就需要七八个小时,人马辛勤,可想而知。</div><div>笔者请教过查干湖渔场的徐福财先生,他说查干湖的水约有两三米深。仔细想来,查干湖冬天结冰近一米,巨网立在水中,顶冰拖底,很容易就能把拥挤在一起的鱼群一网打尽。一般来说,一网鱼都会有成千上万斤,有时,整个渔猎的鲜鱼总产量会超过百万公斤——那或许是极幸运的年份,每网都超乎渔民的想象。而为了保证这样大规模的捕捞,每年渔场都会投入上百万条鱼苗。</div><div>一般来说,下午两三点,就会迎来收网时候。当渔民开始收网时,鱼贩和游客们总是一拥而上,兴奋地见证鱼儿出水的瞬间。硕大鲜活的鱼冒着滚滚水汽,和着青网色彩活泼,顿时丰富了一片白色的冰面。大鱼们被平摊在冰面上,等在两侧的人们便会拿着渔具,将胖头鱼、白鲢鱼、鲤鱼收入囊中。肥美的大鱼刺激着所有人的神经,兴奋感促使人们比拼着谁更眼疾手快。抢到大鱼的人总是让人乐得开怀大笑。</div><div>在一天的冬捕结束之后,鱼贩与游客散尽,渔队会整理好渔网,为第二天的渔猎做准备,他们再次坐上爬犁,踏上回家的路。</div><div>而在他们身后,夕阳正温柔地一点一点沉入湖底。</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