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村.沂水寨

长葛.豫迅

<h3><br></h3><div>探访千年古寨.沂水寨</div><div>新郑市观音寺镇的潩水寨村,位于新郑、长葛、禹州三地交界处,这个宁静的村落是黄帝文化研究专家们认定的中国最早、最古老的都城——有熊之墟“黄帝都”。而高大厚固的寨墙上的铁铸土炮,庞大的刘家大院和刘家古宅大门上清朝政治家、书画家刘墉的亲笔题字……也更加印证了潩水河旁潩水寨的历史文化底蕴。昨日,记者专程探访了这个千年古寨。</div><div>从新郑市区驱车约十公里就到了潩水寨。在村里几位“文化人”的带领下,记者一行首先来到寨东的潩水河畔。该村村支书白福对记者说:“潩水河源自具茨山西南坡的白龙潭,依势向东流经千户寨乡和观音寺镇,又东南经潩水寨后入长葛境内。潩水寨因傍立于潩水河岸而得名。”顺河而上约百十米,一行人便到了传说中的黄帝口。潩水寨86岁高龄的村民刘明勋在此为众人讲解了关于黄帝口故事:相传此处为黄帝戎马基地,也是黄帝南巡历经之关,黄帝伐炎帝也由此发兵顺流南下,所以此处就得了黄帝口这个名字。</div><div>由黄帝口折回北寨,一行人又来到寨内一处古宅前,此宅是清初刘家的院落。进入宅内,两层砖瓦结构的古式楼房便在眼前,历经沧桑,砖瓦被风雨剥蚀得斑斑驳驳,但房檐和墙上精美的砖雕,依然能让人感受到昔日刘家的荣昌。村民张鹤群说:“潩水寨分南北两寨,明朝时就有了北寨,最初人们说的潩水古寨其实指的是北寨。老一辈人说,北寨中居住的多为达官贵人和大户人家,其中最为显赫的是刘姓家族。”说到此处,一旁的刘姓后人刘明勋老人马上接过话说:“明崇祯十四年,先祖为躲避闯王李自成之乱,于1642年12月,自新郑县城连夜迁至北寨内,至今已定居长达372年。刘家官宦之人世代辈出,其中清光绪年间的刘国良官居三品;与刘家有世交的达官贵人、文人墨客也不胜枚举,至今,刘家还存有清乾隆年间著名的政治家、书画家刘墉亲笔题写的‘静裏天机’的门头匾额。”</div><div>偌大的北寨还有这样的一怪,寨子仅有一个寨门,那就是远近闻名的关爷楼门。该寨门虽大,却不能通车,往来物件只能担挑肩扛,这种建筑实属罕见。楼门是两层拱洞式建筑,关公塑像就供奉于第二层;楼门名气大不是因它高大雄伟、奇特,而是源自一些神奇传说。相传清朝年间,一江西同知为躲避“太平天国”之乱而逃难至此,最终得以保全。为答谢关公护佑之恩,就立碑纪念,此碑现存寨内。</div><div>潩水寨的南寨建成于清朝中叶以后,晚于北寨。南寨虽然城墙和北寨一样也是高数丈,但周长10里地的寨墙比北寨还长了4里地。南寨还有五道寨门,南门字匾书有潩水寨三个大字,北门名为聚星,东门名曰永固,西门则为景峰。</div><div><br></div> <h3><br></h3><div>潩水南寨内有东西南北四条主街道。各条街道商号林立,经营点心、油坊和日杂用品的晋升恒与经营油坊、中药的广泰源号两家的铺面最大。而由于这里生活富足、生意兴隆,外埠商贾也纷纷在此投资兴业,甚至当时在潩水南寨还能见到经营煤油的美孚洋行。</div><div>潩水寨还有彰显民族大义的一面。村支书白福先对记者说:“抗战时期,潩水寨是过境军的补给站,而新郑、禹州、长葛、新密四县的抗救工作联络处就设在潩水寨刘家的广泰源号内,为皮定均部队抗日救国立下了汗马功劳。新中国成立后,新郑县第四区政府在潩水北寨办公。”</div><div>斗转星移,时光飞逝。昔日的潩水寨已经远去,如今的潩水寨是新时代的美丽乡村,记者了解到,寨子周围的沟河上已建成两座大桥,寨内有700多户近3000口人安居乐业。</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