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獭窟,浮山村,位于惠安县东南端,西北距县城三十五里,北濒崇武海面,南峙祥芝水域,西通泉州港口,东则汪洋无际,可通台湾省、日本、东南亚等地;獭窟岛纵横不过三里,却有“区区獭窟三丘地”之称。</h3> <h3> 獭窟是惠安著名的渔村和海上交通津头,在历史上有过数回的盛衰演变。1970年7月,惠安县“七一围垦”工程动工,在獭窟岛南北两端建造两条“八”字型跨海长堤(南堤长1160米,北堤长1140多米),至1972年年底建成。使得“千年孤岛连大陆,十里海峡变通途”。</h3><div>现行政建制为——泉州台商投资区张坂镇浮山村</div> <h3> 獭窟城,与惠安县的崇武、莲城、小岞、峰尾隔海相望,互为犄角,为我国古代的海防重地和对台贸易港口之一。曾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獭窟岛在元、明、清都有对台贸易,“獭窟万人丁,崇武百家姓”是对其盛况的生动描写。据载,獭窟岛“东则汪洋无际,可通台湾、澎湖及日本、琉球诸番”;清洪昆著《獭江新考》,曾这样记载獭窟岛:“唐、宋、元间,居民稠密,人皆事于通洋,遂为舟车输运津头,称富盛焉。”.</h3> <h3>这里鱼产资源丰富:红膏鲟__海峡西岸品牌海产品, 繁殖于台湾海峡深水处,尤其以泉州湾口(獭窟海口)至台湾,平潭至围头之经纬海峡海域最为优等,獭窟渔区正居域中,得天独厚,每年冬节前后,渔民必须在大风大浪时以独特的网具捕捉而获。其生猛耐力、横行霸气足以离水10天不会坐化,在同类海鲜中,享有独有的产地品牌效应。石斑鱼,沿海当地居民俗称。生活在海边石头缝隙,有海中鲤鱼之称,实际食用价值和味道高于鲤鱼。河鲀,俗称“河豚”,硬骨鱼纲鲀科鱼类的统称。河鲀体呈圆筒形,有气囊,遇到危险时会吸气膨胀,一般体长在25—35厘米,懂吃的才来!黑翅鱼,俗称有 海鲋、煲汤上品。虾母,估计两只就能吃饱了。青丁鱼,闽南话我们都叫它“那个鱼”,入口即化,一餐可以吃一盘,很是下凡,下酒更拽。鱼签,把鱼撵碎,然后怎样怎样的,出来后炸着吃,记得有次去兄弟大池家,他三两下就炸来一大盘,两人开喝,简单超屌,有些是加工的,有些是海边人家自己做的,懂的人都一定会找熟人买。</h3> <h3>岛上的海岸线相对较长,有一片柔软的沙滩,游人经常前往戏水,踏浪,露营,看日出,这一带的海滩是最原生态的海滩,天空湛蓝、沙滩柔软,夕阳下还能看到晚归的渔船。</h3> <h3>獭窟岛至今仍完整保留着唐、宋、元、明至清以来长达1000多年历史的石雕实物,是惠安石雕史上一页宝贵的历史剖面。如唐建的浮山寺(后堂)、宋代的武安王宫(井亭宫)、元代的石塔、明代的獭窟妈祖宫(西宫)、六王府(后宫)、清代的节孝坊。</h3> <h3>家乡的美景引来了众多摄影师前来采风创作,特别感谢厦门市湖里区老年大学摄影班老师赵建军老师,多次带领学员来家乡创作并留下许多佳作。海峡摄影俱乐部创始人刘剑聪老师也为家乡拍摄了许多美景。</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