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漈下村于明正统二年开基,至今已有570多年的历史。一是村落营造和建筑风格以闽东北乡土风格为基调,融合了徽派和浙派建筑风格;二是乡土文化特色浓厚。如:马仙信仰(马仙,又称马氏天仙、马元君等,与妈祖、陈靖姑并称“福建三大女神”)</span></h1><p><br></p> <p class="ql-block">漈下村位置</p> <h1><font color="#ed2308">这里的一切似乎都还保留着几十年前的模样,毛主席语录、文革时期的标语和大字报也是随处可见。</font></h1> <h1><font color="#ed2308">花桥建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工巧精致,桥上两旁长长的“美人靠”,可坐五六十人,廊桥梁上悬挂着电视机,这里几乎成了老人活动中心,满眼皆是鹤发童颜、熙熙攘攘,敬烟、品茶、观鱼、听戏曲(电视 里的)</font></h1> <h1><font color="#ed2308">仰望古城楼上四个苍劲大字,俯看漈流水缓,至此安澜,“漈”乃“瀑”的同义词。村头上游,有一飞瀑数丈,甚为壮观,称之龙漈。细加品读,500多年前,甘家祖先肇基斯地,开沟渠延溪道,引九保龙漈高山流水为聚居地,取名“漈下”,而“漈水安澜”,本意是否追寻一个安逸闲适、心如止水的世外桃花源?但似乎又隐藏一个深沉的抱负。200年后,当甘家子弟国宝横空出世,跨越海峡就任台湾总兵之日,乾隆皇帝朱砂御批是这么写的:“此系第一要地,不同他处,非才干优良,见识明彻者不能胜任”。当甘将军驱波渡海之时,应该想起故乡城楼上的那四个大字,读出先祖题词分明寓意着“东海安澜”。</font></h1> <h1><font color="#ed2308">村中现存三座古廊桥,建于清康熙年间的“花桥”最为特色,是全村群众的活动中心。当地人说,在桥上休息一会,听人聊会天,就能了解漈下村。虽然数据显示在这个小小的古村里住户达1700多人,但实际村落里基本都剩下了老人、小孩和妇女,青壮年基本都外出打工去了。</font></h1> <h1><font color="#ed2308">仙奶殿,又称龙祭仙宫,为世俸龙祭开基拓主马仙娘之祀殿,现殿为明朝隆庆三年(1569年)重建。宫殿位于村双溪合流之交汇处,坐南朝北,与文笔峰遥相对峙,在这里,当地村民还为我们讲解了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在背朝宫殿,面朝门口的方向,向上望去,房顶正中间处有一个缺口,据说这个缺口被人反复补上之后,瓦片还是会落下或丢失,后来有人便站在宫殿前观望,才发现那个缺口处刚好可以看到对面的文笔峰峰顶,原来补上瓦片是挡住殿里的神明看峰顶了,所以后来就再没有人去补上瓦片了。</font></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