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依然…………

超凡*沧海月明

<h3>编辑:超凡.沧海月明</h3><div>文字:初中学生</div><div>图片:来自网络</div> <h3>“桃花,依然…………”</h3><div><br></div><h3>“桃花气暖眼自醉,春渚日落梦相牵”。如同微风拂过一般,一片片花瓣携带着丝丝凉意“跌”在脸颊上,“停”在手掌里,惊扰了正躺在藤椅上,半睡半醒的我,睁开迷离的双眸,环顾四周,只见周边的桃花树上开满了桃花。</h3><h3>入目之处皆是鲜红,远远望去,似一片火红的朝霞,又似少女初妆,俏丽妩媚。它冲击着我视觉的深层,但红得不单调,其中些许夹杂着淡粉色的花骨朵,又让一切看起来是那么自然、和谐。两种颜色恰到好处地融为一体,互相陪衬且包容着,淡雅迷人,多美的桃花!多美的桃林啊!</h3><h3>难道我在“桃花源”里?……</h3><div><br></div><div><br></div> <h3>“去年今日此门中”</h3><h3><br></h3><h3>怀揣着心中的疑惑,我沿着林中唯一的一条青石板路,漫无目的地走着,忽略了时光,走走停停,是桃花散发出来的清香,把我引到一扇古旧且斑驳的桃木门前,我好奇地走上前,轻敲门上的铜环,门里无人应答,于是壮着胆子,推开虚掩的门,走了进去。</h3><h3>刹那间,一阵风拂过,院内的几棵桃花树上的粉色花瓣被卷起带入空中,门上的铜环“叮铃、叮铃”作响状,仿佛是等我等了许久似的,又仿佛一声声等待了千年的诉说。</h3><h3>门后,是一座古院……</h3> <h3>“人面桃花相映红”</h3><h3><br></h3><h3>踏入院中,空气中弥漫着丝丝凉意。我好奇地在院中张望,看到院的尽头有“两座”仿佛饱尽了沧桑,又有久远年代感的青石石碑,上面密密麻麻地刻着一行行楷体小字。出于好奇,我半蹲着,拂去上面的灰尘,念起上面的文字来:“《柳直传》xx书一一唐中宗时期,有一人名唤柳直,自幼父母双亡,受尽颠沛之苦,后从军作战,因为骁勇善战,屡立战功,人称“常胜将军”。在一次和匈奴作战中,救下了一名年少的女子,两人一见钟情,互盟婚约……</h3> <h3>“人面不知何处去”</h3><div><br></div><div>柳直与女子互定三年之约,两人依依惜别,可世事难料!这女子一等便是十年,音信全无,日盼夜思,人老珠黄。等她从别人口中打听到柳直确切消息时,听到的是,他己成家,有了娇妻稚儿,万般绝望之下,就在这院中的古井旁,投井自尽了。</div><div>待柳直垂老时,忆起年轻时出征匈奴的往事时,才想起这位痴情女子。于是,重返故地来寻她,看到院中的墓碑,才知她己殉情,后悔负了她,便在女子墓前自杀,洒出的血化为一片桃林,而女子的泪却是这片桃林中开得最艳的那一朵桃花啊!</div> <h3>“桃花依旧笑春风”</h3><h3><br></h3><h3>真是个悲情的故事啊……我悄声感叹着,轻轻抚摸着这冰冷的石碑,指尖别样的厚重感,仿佛在提醒着我故事的真实性。</h3><h3>唉!世事无常,人真是个“擅变”的动物,总是渴望得不到的东西,却又不会去珍惜眼前己经拥有的一切,失去了又追悔莫及,空留余恨了此生。</h3><h3><br></h3><h3>天色将晚,我缓缓起身,离开此处,风还是卷起了花瓣,将它洒向空中,那一抹血红将我包围,让我卷 入其中。</h3><h3>待风过后,桃林中己悄无旁人,惟有那一株株桃花仍在绽放,仿佛还在诉说着千年的等待,还有那一段情缘……</h3><h3><br></h3><div><br></div> <h3>(后续):当我再次睁开眼时,我己从梦境中回到了现实,摊开手掌,一片粉红色花瓣仍静静地躺在手心中。</h3><h3>唉!世间之事,非虚即实,似梦非梦。一年后或两三年后,我还能坚守自己的初心吗?</h3><h3>总之,珍惜当下吧!</h3><h3>“去年今日,此门之中,人面己逝,桃花依然”。</h3><div>桃花,依然…………</div> <h3>这是我女儿,一位初二学生在课堂上写的随堂作文,当我看到这篇文章时,颇感意外。</h3><div><br></div><div>一个年仅15岁的孩子,竟然用唐朝诗人崔护所作的四句“桃花诗”作副标题,展开想象,描述了一个很唯美又很令人唏嘘的悲情故事。对人物、时间、地点及故事的来龙去脉,描述得清楚明白,其中还掺杂着她个人的想法,的确让我吃惊,既然,文章中牵扯到“爱情”这个话题,作为母亲,我也就毫不避讳地和她认真探讨一番了。</div><div>对于男、女主人公命运多舛、令人扼腕叹息的结局。</div><div>我问她:为啥要安排这样结局?</div><div>她答道:千年前的女子,过于痴情,有时简直就是盲目相信不可能兑现的诺言。“门不当、户不对”是卑微家庭出身的女子们致命的硬伤,虽然,在人们心里,才子与佳人,是最美满的结合,而事实上,却往往是多情总被无情恼,有缘无份罢了,因此,我作文中的那位女子,她最后悲惨归宿也是注定的。在中国古代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事例,在西方则有“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难道不是最好的范例吗?</div><div>我回答她:在咱们中国,古时也有“王宝钊苦守寒窑十八载,终等到薛平贵征西凯旋而归,苦尽甘来,成就了一段佳话。”如果,能写成这种结局,岂不是皆大欢喜了?</div><div>她反驳道:那只是个例。宋朝诗人陆游曾写过“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还有“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他一生作诗吟词超万首,至今让人提及最多的还是《钗头凤》和《再游沈园》,一怀愁绪、一腔悲愤,倾泄在于事无补的诗词中,千古绝唱,流传至今。因此说,不完美的结局更让人难以忘怀,也更让后人记住。所以说,悲剧的结尾更符合崔护诗中想要表达的意思。</div><div>听她一番话,似乎有几分道理。看来现在的孩子太有主见了,只是作为大人,我们总想灌输给她们,我们认为最好、最完美的想法,而忽视了孩子也有的独立思维,对事情的主观判断性和辨别能力了。</div><div>但我还是希望她能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智成熟,阅历丰富后,再写这篇“桃花,依然”的文章时,会有另一番描述了。</div><div>那样,最好……</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