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舟山镇北部的群山之中,如点点星火般点缀着几十个小村,聚小成大,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铜山。</p><p class="ql-block"> 看这村名,十有八九与金属铜有关。别看它地处深山,离城有七八十里远,但古人的“嗅觉”却很灵敏,很早就知道这大山深处,藏着珍贵的铜矿。相传五代十国时,吴越王钱镠曾亲到铜山,发现了铜矿。北宋时,铜山每年产铜一万多斤。明代以后铜矿开采停止,但铜矿却一直被官方所掂记,1958年还成立了地方国营铜山矿厂。几十年来,省第七地质大队几次在铜山找矿,发现了找矿前景,但没最后探明储量。铜山的地下,铜矿究竟有多少储量,至今仍是未解之谜。</p><p class="ql-block"> 铜山有十八寮,老永康人都耳熟能详的。其实这里的十八是言其多的意思,铜山远不止十八寮,以前最多时有44个寮,现在留存31个寮。如果要迈开双腿走遍31个寮,可能一天也走不完。这些村寮除个别外,大多都有人居住,但大多只有几个老人留守。整个铜山人口只有九百多人,分布在31个自然村,每个自然村能摊到多少呢?</p><p class="ql-block"> 铜山自然村之多,可能创了全国纪录。全村有山五千亩,分布着49个山头,溪流众多,泉水叮咚,终年不绝。而连接各村,通往外面的古道,构成了一张连接各村的交通网,漫步其中,仿佛能听到当年贩盐挑夫哼唱的号子声,感受劳动者的伟大与艰辛。而今,起于方岩、止于铜山的铜山岭钱王古道,巳荣登浙江十大最美古道之列,驴友游客不绝,铜山也因此名声更响。</p><p class="ql-block"> 满目绿色,处处风光,村村故事,铜山是一方正待开发的休闲旅游宝地。匆匆半天的逗留,只能窥铜山之一斑。以后如果闲下来,一定要去那里住上几天,在大山深处,听松涛阵阵,看毛竹摇曳,尝自产土菜,观山乡风情。</p><p class="ql-block"><br></p> <h3>数花眼了,图上究竟有多少个村?</h3> <h3> 寮,原意是小屋,由小屋再组成村。用茅草盖的叫茅寮,用毛竹盖的叫竹寮。而铜山十八寮就是十八个村的意思。图为茅寮,即茅屋。<br></h3> <h1>下王寮自然村</h1><h3> </h3> <h3>村头的水口,有三株150年以上的古树。</h3> <h3>这是苦槠树</h3> <h3>人去屋空,徒留老人留守。</h3> <h3>在家门口留个影。</h3> <h3>这位81岁的老人,采完棕片刚回来,这东西据说有人来收购。</h3> <p class="ql-block">三名留守老人均过70岁</p> <h1> 上炉后自然村</h1><h1> 这是办厂老板的新洋房,但老板乐施好助,为人朴实低调。</h1><p class="ql-block"> 老板的父母多子多福,不多不少13个,凑足12生肖。他的父亲是铜山活地图,活了94岁。</p> <p class="ql-block">老板热心公益事业,捐款10万给高寮村安装路灯。</p> <h3>正在施工的楼顶平台。</h3> <h3>门前的停车场</h3> <h3>这个村就他兄弟5户和一个堂哥,兄弟中四个都建了宽敞的新房。</h3> <h3>这条路通往下王寮</h3> <p class="ql-block">这是上龙司(即厕所)的地方。</p> <h3>这是蚕房。</h3> <h3>有竹为伴,孤楼不寂寞。</h3> <h3> 在上炉后俯瞰铜山行政村所在地田厂,图中左下角为下炉后村。其实,这两个村上代只有一个太公,后来儿子多分了家,变成了两个村。又因为一个在上面,一个在下面,故有上下之分。</h3> <h1>田厂自然村</h1><h1><span style="font-size: 16px;"> 田厂是铜山行政村所在地,这村名好奇怪,还来不及细考。</span><br></h1> <h3>这样的生活,是否让你感到好奇?</h3> <h3>潺潺流水,经年不断,掬水可饮。</h3> <h3>相守相依,与村庄一起慢慢变老。</h3> <h3>文化礼堂,陈列着村史。</h3> <h3>古树枫香。</h3> <h3>是溪里的水太干净,还是山里的空气太清新?枇杷树醉了,花也早早开了。</h3> <h3>小巷深深,仿佛让人走进铜山的昨天。</h3> <h3>四通八达的公路,将山里与山外连成一体。</h3> <h3>水坑水库边的农家乐。</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