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h3><h3> 烈马嘶鸣沙扬川,狼烟连天弓满弦。</h3><h3> 踏破贺兰鞭匈奴,留此烽遂祭春秋。</h3><h3> </h3><h3> 庆阳的烽火台,总是一路向北,翻山越岭直奔贺兰山下。小时候因为我们不知道它就是烽火台,不管前辈人还是我们这代人,都把它叫土堡子。</h3><h3> 对于它的存在年代,一般我们乡下人都说不清楚。只有一点,让我今天才感觉到,几处土堡早年被人们取土铲平看不见了,心存悲伤。</h3> <h3> </h3><h3>每一次路遇这些烽火台,我都会心生敬仰之情,去围着它们看一看。夏天有时杂草掩过人头了,而烽火台只露出头,像古代的士兵瞭望着远方。初春,秋末时分,大半时间里是云雾绕山腰,它们隐藏的更深些。</h3><h3> 庆阳占据地理优势,古代可出中原进北疆,秦汉,大宋朝都是兵家必争之地。这堡子大多数是土筑起的,其他砖石物几乎很少见到。</h3> <h3><br></h3><h3> 悄悄的,悄悄的出入烽遂,我不敢惊动他们,也许今天站立着的,就是逝者不倒的灵魂,依然守护着自己的家园。贺兰山的风每年总会如期而来,一路南下检验剥蚀着每一处,沿山梁北伸的烽火台是否还那么坚强。</h3><h3> 踏着月色沿盘山的小道而去,不一会就能到山顶,我席地坐下背靠土堡子,傻傻的毫无目的的注视着远方,连我自己也不知道在想什么。细细的小溪在山脚忽明忽暗泛着小波光,急促的虫鸣瞬间断声,四周静静的只能听到,穿过烽遂出入口的风,像古战场上寥落的鼓角声一样,滑过我的脊梁让我倒吸一口冷气。</h3><h3> 每次离开你,我似乎都能触动征人的泪,湿了我的衣袖。</h3> <h3><br></h3><h3>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停留。</h3><h3> ……</h3><h3>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h3><h3> 这是北宋时期庆历元年(1041年)五月,范仲淹镇守西北戍边时(庆州)庆阳写的一首词《渔家傲·秋思》。</h3><h3> 文人笔下的衡阳雁也不想停留于此,可想而知那个时候是多么的令人淒伤。烽火台你挺直了脊梁,俨然一个汉子的形象,矗立在我们的心里,看守着我们的梦。不论外边世界多么精彩,我们还能认识回家的路。</h3> <h3> 版权归作者所有,具有营利性质的报刊杂志及电子读物,不得转载,否则法律后果自负。</h3><h3> 特此申明</h3><h3><br></h3><h3>注:本文原创作者系中国散文诗研究会作者会员。曾荣获第九届^新星杯〞全国诗歌大赛优秀奖。</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