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古建史对宋代古塔的研究轨迹</h1><h3></h3><h3> </h3><h3> 我国的古代建筑史学术研究,始于上世纪初《中国营造学社》的前辈建筑大师们。以梁思成、刘敦桢等先生为首的先贤们,不仅破解了《营造法式》的古籍密码,而且在极其艰苦卓绝的情况下,对我国古代建筑作了有史以来的科学普查和研究。其中,关于古代佛塔的专项研究,摘其大要有:</h3><h3> 1, 梁思成先生在其《中国建筑史》的第六章第六节"五代、宋、辽、金之实物"[1]中,列举了一些古代佛塔的实例,其中阐释到北宋东京的繁塔和铁塔。</h3><h3> 另如《由天宁寺谈到建筑年代之鉴别问题》《浙江杭县闸口白塔及灵隐双石塔》[等撰述,则给出了很多前所未有的学术分析。</h3><h3> 2,刘敦桢先生的《河南北部古建筑调查记》、《河北西部古建筑调查纪略》[5]、《苏州古建筑调查记》[6]、《云南之塔幢》、《复艾克教授论六朝之塔》等著述。他对调查到的古塔也一一作了深入的记录和分析。很多学术见解一直影响着今天的古建史。</h3><h3> 3,另一位建筑大师杨廷宝先生,是从开封走出来的豫籍人士。对开封的古建文物可谓熟悉,他的《汴郑古建筑游览记录》,最早向世人推介了开封的繁塔和铁塔,也记录了郑县的宋代开元寺塔(现已毁)。</h3><h3> 4,原《中国营造学社》的鲍鼎先生,有篇专著《唐宋塔之初步分析》。鲍鼎先生统计了当时了解到的86座唐塔、宋塔,仅知道开封北宋繁塔(国相寺塔)和浙江天台国清寺塔(南宋)两座塔,是六边形楼阁式砖塔。</h3><h3> 上世纪三十年代,鲍鼎先生在没有条件充分掌握各省市佛塔数据的情况下。做出开拓性的学术研究成果,已实属不易。</h3> <h1> 古塔是"构建"古建史的重要依据<br /> 在构建"中国古建史"学术大厦时,梁思成先生特意提醒,请不要因为古建史"实例中绝大多数是佛教的庙宇、塔和墓而感到意外,须知,不论何时何地,宗教都曾是建筑创作的一个强大的力量。"<br /> 因为庙宇、塔和墓、特别是以砖石建材构建的塔,存世久远,是构建建筑史学的重要依据。</h1><h1> 遗憾的是,除去这些先贤做过的工作,后续对古塔的研究,有些差强人意。</h1> <h1> 原《中国营造学社》的龙非了先生(即龙庆忠教授),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曾任河南省建设厅的总工程师。专门发表过《开封之铁塔》一文,应该说他是用现代科技视野,全面检讨这座古塔的第一人。而且,他是从建筑结构着手、用数学、力学的稳定性验算手段,研究分析铁塔。后来人"似乎"(我主观判断)很少有人对古塔做过类似方式的考察。<br /> </h1><h3></h3> <h1>铁塔底层平面。绕塔心(实心)逐层攀登。仅底层东、西、南、北面有四个小室。</h1> <h1> 龙庆忠(龙非了)先生在《开封之铁塔》文中,对铁塔礼赞有加:"知昔日之佳丽遗物,名实俱存者鲜见而仅有矣。余莅汴不久,即兴怀古之感,见城东有塔峥嵘屹然,其名为铁塔,其色颇苍然,琉璃其表,螺旋其中,登之欲仙,游之不倦," "余于公暇游览铁塔十余次,每当云破中天,日上东城,影随游见,琉璃闪烁,觚稜高耸,几疑为十余年前之建筑物也。"。<br /> 对此近千年的尤物,这位建筑界老前辈由衷感叹:"余不禁愕然其技之神矣。""知其匠心独运,极缔构之能事者矣"。<br /> 龙非了先生八十年前,就给予高度评价的铁塔(开封宋代开宝寺塔),几十年后,竟然被"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史"编者,视为"略显僵滞,此塔造型颇不成功"?着实令人诧异。<br /> 注: 龙非了先生(1903--1996年),后为"华南理工大学"博导。<br /> </h1><h3><br /></h3> <h1> 除了原"中国营造学社"的前辈建筑大师,对中国"建筑类"文物,下过苦功调查、研究外。后世的建筑学界,由于主管业务之局限(体制性障碍),一般难以接触文物建筑的日常管理。故基本不可能掌控文物建筑的各种信息。<br /> 即: 现行体制,建筑类文物由文物或园林系统掌管,现今的建筑史界对古代佛塔的再研究,造成无形中的滞后和被动。而单纯从文献揭示不了古塔的实际。<br /> 比如:对山东长清的灵岩寺辟支塔,"依据1980年济南市文化局黄国康等同志调查和塔内结构特征推断,应始建于北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完成于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前后历时63年建成,大体可信。"(不知道文化局的黄国康同志,是不是建筑专家?)<br /> 但从建筑施工技术角度判断,"底边长4.35米,共九级通高54米"。中间高耸木质塔心柱的辟支塔,除非每建一年,间歇停工三、五年,无论如何不会建63年!因为,平均七年建一层,年均施工高度不及一米。这样的施工进度不是"大体可信",而是完全不可信。<br /> (其它不讲,按建筑常识,古人用麻绳绑扎的脚手架,不可能支撑63年。脚手架也要隔几年,重新搭建一次。)<br /> 很难想象,黄国康同志怎么会依据"塔内结构特征",推断出一座五十多米高的砖塔,需要造63年!<br /> 这个"始建于北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完成于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的结论。不像是根据"结构"推算的,倒可能仅凭不确切的资料,脱离工程原理猜想的。<br /> </h1><h3></h3> <h1> 与此相反的极端事例是,底层对边距离近14米,八边形,残高48米的苏州虎丘塔,各种介绍虎丘塔的书刊、碑匾文字,宣称 "始建于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建成于北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即三年竣工。<br /> 苏州虎丘塔的建筑体量、结构复杂程度,要比山东长清的灵岩寺辟支塔大得多。施工时间却相差21倍,笔者觉得,哪一位建筑工程师都不大会相信。<br /> <br /> </h1><h3></h3><h3></h3> <h1> 因为,以虎丘塔的体量推论合理工期,三年时间肯定不够。按施工组织考量, "塔形"的高层建筑,高空作业面是有限的,人海战术施展不开。所以,苏州虎丘塔不可能三年竣工。若按纪年塔砖的物证推测,即使"始建于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或"始建于960年7月"(仅余一年半工期),绝不会于北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即三年两载竣工。<br /> 关键是研究者,靠"楠木经箱"底部的墨书文字,界定"建隆二年(961年)"竣工,脱落工程实践客观情况,不具备印证竣工时间的可靠性。<br /> 怎么能保证"楠木经葙"原有字迹时间和放置时间,就一定是竣工时间呢?难道就不可能把宋太祖年号的小木箱,放到宋太宗时代建造的塔里吗?<br /> 但我们的古建筑史学术研究文案,至今仍是这么认知的、宣讲的。专家学者竟然听之任之,没人觉得这么讲,有什么不可以。但事实上,这种说法真是"不可以的"。<br /> </h1><h3></h3><h3></h3> <h1> 开封铁塔始建于庆历九年(1048年),什么时候建成呢?治平四年(1067年),工期18年。我们怎么知道它在治平四年建成呢?因为,它的塔身上有证据。在铁塔的六层、十二层,都镶嵌着"治平四年"的纪年砖。纪年砖四个边可见"xx同心烧造琉璃砖造塔"、"三大师xxxx"、"xx治平四年xxxx"等。</h1><h3><br /></h3> <h1>铁塔的斗拱结构极其罕见。它大部分斗拱的"斗"构件,完全符合宋代建筑的通常模式。(如此图,除去最右侧一攒。)</h1> <h1>在铁塔上,有一种"斗"很少见。它就是完全按其功能用途,做成"垫块"。相应的"拱",也作了少许变化。铁塔的这种"斗拱"做法,是一种创造,更符合"砖"材力学性质。也简洁大方。</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