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九六九年7月我们一群来自汕头的年轻学生响应政府上山下乡的号召,满怀豪情,离开父母离开家乡,来到海南兵团十师八一农场。十师一团206(十六连)是我踏上人生路第一站。不久后去了团部宣传队。七一年离开团宣后来到一团十二连即202小学当老师。当时校长是庞钊联,老师张明其、梁秀心、许佩琴(汕头知青)、蔡葵华(汕头知青)、陈养大(台山知青)总共六名教师。学生主要来源是本连队老军工老工人的子女,也有少量附近黎苗村庄儋州人子女就近就读。 那年代一团202队即十二连是八一农场远近有名的先进模范连队,十师宋师长抓的典型。指导员陈祥凱,连长蓸起连,女副指导员覃美莲。连队连队一直秉承着艰苦奋斗,团结拼搏的军垦精神。激情燃烧的岁月,干群一颗红心向着党,苦干巧干献力量是当年真实写照。整个连队氛围比较和睦,老军工老工人十分热情好客。202小学曾被评为兵团先进学校,师部政治处主管文教的科长杨阿姨(宋师长夫人)十分重视教育,时常与小郑干事一起下来连队指导检查工作或听课,甚至兵团来人进行公开课。连队领导也十分支持关心学校的工作。在庞校长的领导下,教师心系梦想做启蒙园丁,希望培养军垦后代成才,齐心协力把学校工作做好。 除了教学任务外,学校文娱活动开展的比较活跃,学校组织了一支小学生文艺宣传队,利用课余时间排练了一台节目,受到学生家长的欢迎,并得到团政治处赵一秀主任的赞扬,团部常派专车接送学生下连队及糖厂演出,孩子们生动活泼可爱的演出,所到之处均受到欢迎。</p><p class="ql-block"> 几十年后看着这些老照片,往事仿佛就在昨天,这里留下了青春岁月的足迹。回想当年我们一起走过的日子,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让八一军垦精神,红色传统精神代代相传。</p> <p class="ql-block"> 202小学的校园是茅草泥巴盖成的,操场两边是课室和老师办公室,虽简陋但梦想、笑声、歌声、读书声充满校园,曾是孩子们自由快乐求知成长的乐园。</p><p class="ql-block"> 课间全体小学生在平坦宽阔的操场上做课间操,领操的学生是梁志强。</p> <p class="ql-block"> 照片左二是庞校长。这张照片虽然我只留下了背影,但老师办公室黑板上却留下了我那年代写下的字迹,留下了难得的痕迹哈。</p> <p class="ql-block"> 当年的202小学六位老师合影</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老师与毕业班学生合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 202全体团员合影,连队文书及团支书王志云(后排右一),照片后面是202连队饭堂。</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许佩琴与梁秀心老师合照的相片后面那排瓦房,靠左边看见门的那间房子,就是我与她们的宿舍,我的床位靠窗边。</p> <p class="ql-block"> 时隔几十年那个年代同住一排瓦房,同吃一锅饭,喝的一口井水。</p> <p class="ql-block"> 那时候读书少,我还带上了一本新华字典和外国名歌200首歌本。提起新华字典,记起当年八一农场有一年师部在八一糖厂举办教师学习讲用会,我获得上台讲用的机会,心里有点小激动,事前准备了讲用稿,讲些什么忘了,但还是记得为了念好讲用稿,我专门细心的在稿件有些文字注上了拼音,尽量少点潮汕普通话出现。开完会后师部主管教育的小郑干事(女)见了我还夸我说:小蔡你的普通话标准可以呀,听完心里偷着乐,美滋滋的。</p> <p class="ql-block"> 左一是梁玉冰(顺德知青),一团的才女来202釆访,与女老师住同一宿舍。中间是我,右边是梁秀心老师。</p> <p class="ql-block"> 三位女老师在宿舍前留影。那个年代生活极其简朴,由两块简易木板架起一张床,铺上草席被子挂上蚊帐,床边上放个枣红色木制箱子装衣服,外加一个洗刷铁桶脸盆及塘瓷饭碗,物品就这么简单,来八一农场时汕头家里给准备的行旅。</p><p class="ql-block"> 学生魏丽英有时来我们宿舍玩,往往很随便就躺我床上睡着不客气耶。</p><p class="ql-block"> 连队的瓦房就像部队营房一样,一栋栋整齐排列,每栋前面有一片空地,可晾晒衣服。靠边上分布着老军工各自用茅草泥巴盖的小伙房,他们的日常生活还算方便。我们知青的一日三餐基本在连队食堂搞定。那时候吃的米饭管饱,大米是存放多年的备战粮。每天重复着萝卜干,萝卜苗,冬瓜,空心菜等基本素食没什么油水。连队每月杀一头猪改善生活,有肉吃的日子像过年,男女老少纷纷奔走相告,老开心啦。</p><p class="ql-block">那年代通信几乎靠书信,每每收到亲人来信是最开心温暖的事,家书看了又看。</p><p class="ql-block"> 交通不方便,出行去墟镇和盛买点东西或上团部开会,走一个多小时山林荒野路基本靠两条腿,偶尔能顺路搭个牛车或手扶拖拉机算碰上运气。</p> <p class="ql-block"> 他们在油灯下认真学习,连队副指导员覃美莲,学生张运海侯海蓉是优秀学生。</p> <p class="ql-block"> 和学生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 讲故事,?当然拍照时为了效果,会要求学生穿戴整洁,把漂亮演出服穿上,发上系个红蝴蝶结,再配上军绿色腰带,那年代的特色标记。</p> <p class="ql-block"> 最美的年华留在了八一,那年我芳龄22</p> <p class="ql-block"> 青春一去不复返,知青岁月永难忘。</p> <p class="ql-block"> 《我和胶苗一起成长》,小美女魏丽英,小个子梁寿南。</p> <p class="ql-block"> 小学生阳光灿烂,乖巧。瞧,连指导员的女儿陈小平(中)与小伙伴赖凤英、梁志雄、张福昌等笑得多开心甜美。</p> <p class="ql-block"> 学生魏丽英的同胞四姐妹。她穿的吊带裙是文艺演出的红裙子配白衬衫。孩子们背后是她们住的地方老军工的瓦房。</p> <p class="ql-block"> 针线活像模像样</p> <p class="ql-block"> 学校组织学生参加连队义务劳动</p><p class="ql-block">校园不远处一块荒地上学校种上香蕉,香蕉收获的日子师生皆有口福。学校附近村庄老百姓种了不少荔枝树,荔枝成熟时十元就可以包下一株荔枝树,在庞校长及张老师的带动下,男士老师负责上树摘果,女老师在地下捡果,每位老师分得一大份十分开心,吃不完的还晒成荔枝干。</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0, 0, 0);"> 老师在连队生产繁忙季节要参加劳动,尤其在甘蔗大量收成的日子,若半夜八一糖厂有车来拉甘蔗,连长会半夜叫醒人们摸黑走上几十分钟路,将白天地里砍下的甘蔗扛肩上装车,这是件体力活老师也要参加。</span></p> <p class="ql-block"> 小美女陈小平和小伙伴在甘蔗地里劳动,出点力流点汗,体验劳动与收获的喜悦。小平还有一个哥哥陈大军,小平与大军是连指导员的子女。陈小平人靓歌动听,毕业于广州星海音乐学院声乐系,一直活跃在海口文艺舞台上,是名副其实的歌唱演员。陈小平曾说我是她唱歌的启蒙老师,忘不了经常教她们唱歌跳舞哈。</p> <p class="ql-block"> 师生参加连队小水电站劳动,教学生海蓉挑担子,侯海蓉是连队覃美莲副指导员的女儿。</p> <p class="ql-block"> 海蓉和运海在挑担子</p> <p class="ql-block"> 学习雷锋好榜样</p> <p class="ql-block"> 雷锋精神代代传</p> <p class="ql-block"> 学生在连队操场参加义务劳动</p> <p class="ql-block"> 学生魏丽英跳样榜戏选段《北风吹》,她从小很有跳舞天赋,当年广东省舞蹈学校来八一农场招生,经总场推荐小学生丽英,招生老师特意下连队选才,经一番表演,得到招生老师的欣赏与认可,有意愿招她学舞,但老师提出要见她家长,却因为家长身高的原因达不到老师的要求,没招成有点小小遗憾。说来也巧,八一农场202小学(兵团时期十二连),跳喜儿的小学生叫魏丽英,小学生里头有个男生叫张大春,但她(他)俩不是一对,喜儿与大春,哈哈哈,真有趣。</p> <p class="ql-block"> 在八一糖厂演出,工人就坐在甘蔗堆上观看,节目很受欢迎。</p> <h3>八一糖厂的工人在观看魏丽英精彩的表演《北风吹》。</h3> <p class="ql-block"> 八一糖厂</p> <p class="ql-block"> 树下凉爽地方就是排练场所和演出舞台,记得我曾写信让在广州工作的二哥寄来一双粉色芭蕾舞鞋。丽英穿上鞋,我扶着她练习用脚尖立起来跳芭蕾舞。一段时间的刻苦排练,脚尖居然能立起来跳北风吹,真不容易演了好多次。</p> <p class="ql-block"> 学生的演出服装得到连队的支持与经费,老师们专程到县城那大买布料,找了裁缝做了不少演出服装,孩子们穿上特别精神,阳光笑脸全写在脸上。</p> <p class="ql-block"> 演木偶戏,剧情大意是红领巾学雷锋做好事,扶老奶奶过独木桥,她们都是很懂事的好孩子。演老奶奶的是侯海辉的妹妹侯海蓉另一位小妹侯海银,另两位是徐秋凤和魏丽英。</p> <p class="ql-block"> 小演员演得十分逼真唯妙唯肖</p> <p class="ql-block"> 红灯记由侯海蓉与徐秋凤扮演</p> <p class="ql-block"> 侯海蓉带领小朋友唱语录歌</p> <p class="ql-block">女生秋凤,男生运海,演得棒极了。</p> <p class="ql-block"> 学习师宣及知青演样榜戏,宣传弘扬革命精神,唱响红色主旋律,传承红色经典。小学生在甘蔗地里为工人表演沙家浜中十八个青松,站在椅子上是张运海演郭建光,前面亮手势是顾进平,后面是侯海容扮演女卫生员,孩子们活灵活现,动作十分到位,演得很成功,受到师团部的表扬,还经常到各连队演出,那时候202小学有陈伟明老师(汕头知青),71年我调来学校后陈伟明老师随即调往化肥厂小学,曾任化肥厂小学校长。</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在糖厂演出时的合影。前排左起:温小燕、陈宗南、张海梅、曹海根、徐秋凤、梁寿南、候海银、卢秀惠中排左起:周海利、赖南新、张海玉、陈小平、梁志雄、赖凤英、魏丽英、候海蓉、陈雪美后排左起:梁秀心、蔡葵华、邢福赞三位老师 当时庞校长调走,邢福赞老师前来接任校长,同来的还有王佩玲老师(汕头知青),她在202 小学期间没有留下美照,有些遗憾。 当年202小学得到师团连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师政治处宣传科李章、林继宗、赖木润等及团部报导组林乃海、庄长茂等经常下连队采访拍照报导鼓励,留下了印记,拍下了许多精采难忘美好珍贵的照片,感谢原创作者。小学生文艺宣传队排练期间曾得到师宣热情指导与排练,演出期间得到团宣陈基耀的关照,他们同是知青。还有其他从师团下来连队拍下许多老照片,但记不清名字的人,202师生在此表示真诚的感谢!</span></p> <p class="ql-block"> 那个年代是祟尚英雄的年代。师宣在202采风时留下的剧照,连同202小学的老照片一起保存至今。那时候为了到总场观看兵宣、师宣的精彩演出走上三四个小时路程不觉累,去总场路程中如果遇上八一牌的汽车,只要向司机招个手坐个顺风车搭上一段路是件很开心的事。总场电影队下连队播放的是上甘岭、地道战、地雷战…以及八个样榜戏等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正能量精神食粮能让人保持乐观向上。</p> <p class="ql-block"> 总场电影队来连队放电影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小学当老师时,团部经常组织老师开会学习,去团部开会学习需要走一个多小时的山林路,开会的地点就在离团部不远处的橡胶林,树荫底下凉快。</p> <p class="ql-block"> 连队陈指导员在胶林与胶工一起切磋割胶技术</p> <p class="ql-block"> 激情燃烧的年代,连队干群都是一颗红心向着党,苦干巧干献力量,八一人为农场的进步发展总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多做贡献,这就是当年真实的写照。在八一农场这片深情的热土上老军工老工人等农场人几十年屯垦戍边,开荒种橡胶产胶水,种蔗林……立业成家无怨无悔,为八一农场事业奋斗终生贡献自己又贡献子孙,是老知青最尊敬的人!知青永远忘不了农场老工人的真诚、质朴和勤劳,忘不了艰苦岁月中关心、爱护、培养过自己的八一人,向军垦老兵致敬!向前辈致敬!</p><p class="ql-block"> 反映202连队老军工生产劳动学习情况照片来源于网络。</p> <p class="ql-block"> 钟石发一家在认真学习毛泽东思想</p> <p class="ql-block"> 后排左起是钟文凤的爸爸钟石发、覃美莲副指导员、庞钊联校长以及蓸起连连长。前排两位学生是侯海蓉和张运海,照片中的他(她)们参加师部先进表彰大会后一起合照留影,他们都非常优秀。</p> <p class="ql-block"> 珍贵的老照片 七十年代灯光下曹连长和陈指导员与老师及工人一起收听中央指示,在曹连长背后的年轻人为吴伟南老师(南海知青),吴伟南是小学老师后来还是团支书。难忘的记忆值得收藏。怀念己逝去的陈指导员老军工和老工人。</p> <p class="ql-block"> 照片上有连队正付指导员,连长,还有陈锋爸,天江爸,梁寿南爸,秋凤妈,海利妈妈,青云妈,黄英的爸,小燕爸妈等人,老军工老工人为八一农场的建设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 74年春节回汕头探亲与许佩琴老师在中山公园合照。</p> <p class="ql-block"> 中山公园湖边留影,一个回眸给自己一个笑脸。</p> <p class="ql-block"> 202小学老师在庞校长领导下团结一致能互相关心,生活上尽可能提供方便。记得庞老师家中杀鸡改善生活曾邀请到他家中美食一餐,那个美味忘不了。又记起有次眼晴突发结膜炎难受极了,但在庞校长与张老师的关心下,用自行车载我上和盛卫生队看病敷药,幸运得到及时医治很快痊愈了,感恩之心记心头。当时卫生队有好几位汕头知青也给予了帮助。在那段日子里,远离家庭亲人的我们同时也感受到集体、老工人的关心和温暖,体会到同学场友之间的友谊和互助,感谢所有曾经帮助过我关心过我的八一人。我们这一代人就是这样成长起来的,八一农场期间点滴的美好常记心中,珍藏忘不了。</p><p class="ql-block">74年下半年我离开202调至二中。后来有老师方玉莲、吴伟南、文丽丽、胡继军、何宝珠、刘丽、杜老师……等老师调入202小学,小学的发展离不开一代又一代教师的辛勤奉献。当年的小学生现在有些己经当上爷爷奶奶了。曾经,我们将青春芳华献给了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军垦八一情怀,永生难忘!愿八一精神,优秀传统,红色基因,知青文化和知青精神一代代传承!</p> <p class="ql-block"> 2017年6月16日至18日,八一202在美丽的桂城欢聚一堂。从八一至桂城,成长与历练,始终坚信有付出必有收获。相逢的日子我们热情相拥,握手问候,一股股暖流涌上心头。曾经我们同一连队,同住一间屋,同吃一锅饭,同饮一口井水,同去上课,一同劳动。带着四十多年难忘的回忆与祝福重逢的日子有叙不尽的友情,谈不完的话题,激情澎湃在桂城留下喜气洋洋欢歌笑语。</p> <p class="ql-block"> 我与当年的小学生畅游西樵山,几十年的八一情结己留下深厚友谊,八一深深融入我们生命里,永恒八一。</p> <p class="ql-block"> 2018年7月29日回第二故乡八一农场202连队聚会,与垦二代快乐合照留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