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小时候的家,就住在最近突然火起来的下浩附近,但真正让我想去走走看看的,是因为读了《这个设计师让重庆五栋开埠时期老建筑"复活"》这篇文章。陈雨茁的母亲是我中学时的老师,为他"复活"重庆开埠时老建筑的坚持所感动。终于在上周末冬日阳光的照耀下,去寻访那些沉睡在老街中的建筑和记忆。去之前特地了解了重庆开埠的这段历史。重庆开埠是清光绪十六年(1890)三月三十一日,中英签订《烟台条约续增专条》,重庆开为商埠。次年三月一日,重庆海关成立。重庆开埠在重庆城市发展史上具有重大影响。南岸是外国人进人重庆最早的地区之一,也成为外国人建海关、设领馆、划租界、开洋行、办工厂、造别墅的集中之地,因此从海棠溪至弹子石沿江一带,留下了很多中西合璧的特色建筑,但年代久远,在战火中多有毁损,现在下浩、玄坛庙、弹子石等地区还留存一些。抢救修复的五座建筑就在下浩地区的米市街、周家湾一带<font size="3">,</font>有些已经完全是按原样重建,并且也封闭中没对外开放,现场也没有很详尽的介绍。(要更详细了解,请猛戳下面的链接👇)</h3> <h3>这是米市街入口处的2号建筑"合记堆店"。原是开埠时期洋行存放货物的一个重要仓库,抗战时期被武昌中华大学征用作校舍</h3> <h3>还有几栋建筑藏在小巷深处没有对外开放,已成为文艺小清新的不二拍摄地。</h3> <h3>下面的两张照片是在网上下载的,是属于修复的五栋建筑中的其他两栋,让我们感受到中西建筑文化的融合碰撞之美。</h3> <h3>沿"合记堆店"旁边很不起眼的小道拾级而上,就会进入下浩老街。</h3> <h3>进入老街,首先看到的董家桥21号洋房,是永兴洋行高管住宅。虽然大门紧闭,但仍能看到中西合璧式风格,砖木结构,青剖瓦。当地老百姓称为"洋房子"。</h3> <h3>从背后看,绿茵掩映,寂静安逸。</h3> <h3>进入老街,更多的是老百姓的民居。房屋都是依着山城的地理环境,高低错落、此起彼伏,爬坡上坎,蜿蜒向上。</h3> <h3>老街是静谧的,与繁华都市生活可能只是一条路的间隔,但转角后,时间在这里流淌就缓慢了许多,岁月的印记也深刻了许多。</h3> <h3>老街上,摆着老"龙门阵"的老人。</h3> <h3>吊脚楼,竹蔑泥墙,现在这样的建筑真的不多了</h3> <h3>黄桷树遒劲的根系,宣誓着自己的主权。但你知道吗?面对发展的大势头,挖掘机轻轻松松就会让你离开守候几十年的土地。</h3> <h3>大红的灯笼增添了喜气,据说是前不久刚刚摆了长街宴</h3> <h3>这么一条小街居然还有一个中国人民银行?不是一般的商业银行哦。即使涂上新的墙漆也难掩落寞,但斑驳中依稀可见曾经的辉煌。</h3> <h3>山坳中爬满藤蔓的屋顶。人已去,楼已空,原本代表生机与活力的满目葱茏,此刻却透出凋零和无奈,郁郁葱葱下掩藏着的是已逐逝去的往昔。</h3> <h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h3> <h3>在一片旧时光里,一转身,这街角处的小景又提示我们,新旧在这路口交汇,故旧中蛰伏着年轻。这是老街的新景。</h3> <h3>年轻人用自己的语言对话过去,富有情趣的图画带我们怀想屋里曾经的欢笑和温暖,让老房子焕发生机。</h3> <h3>街拍女孩。老街吸引着各种年龄的人们,好奇的年轻人,寻找回忆的老年人,他们在这里都能找到各自的心情。</h3> <h3>热爱生活的重庆人,热爱生活的重庆城,哪里少得了吃?有了吃又怎么少得了重庆小面?小巷中的重庆小面店幡迎风招展,店门口一位老阿姨用剪刀细心地将干辣椒剪碎,告诉我这样制作的油辣子海椒吃面更香。</h3> <h3>老外婆春卷十元四个,门前排着长长的好吃狗的队伍,我咽了咽口水继续前行😛</h3> <h3>小街中的小菜市场,只要有吃就有生活。</h3> <h3>吃货请记住这家"花生大王"!开了二十多年了,以前就吃过,附近的人都知道它的美味。做的颗颗香花生米真的是爽脆可口,咸香适中。还推荐它的琥珀桃仁,也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周末去游玩的人很多,居然以上两种都被抢购一空,只买到怪味胡豆,味道也挺不错。店内有最近冯巩和贾玲来店里拍戏的照片。</h3> <h3>我听说把下浩炒热,这里的几家小茶馆功不可没,请听我一一道来。下浩里,下浩社区米市街3号,80年代砖房改建的的一间怀旧茶室、书吧,一对中年夫妻在此经营。屋外看似漫不经心种植的绿植,细细赏来,却透出无比的精心。在他们的公众号里这样写到"吾等素人,偶遇陋室,近闲适,远喧嚣,喜不自胜。空暇,拾下浩旧榻,收董家桥几,得觉林寺案,用葡萄园镜。集思,博采。数月,终见下浩里。"</h3> <h3>小屋内,茶香书香四溢,凭窗可见下浩老街全貌。女主就是附近的人,会给你娓娓道来下浩的前世今生。</h3> <h1>这是另一家小馆,对,它的名字就叫"小馆",墙上那些画作似乎与它家有关。去的时候屋内好像在开展什么活动,不便打扰,只在屋外隔窗看看。</h1> <h3>这一家叫"绿冻房",也是茶吧➕书吧,它还是南岸图书馆的分站,书籍特别多,与图书馆借阅系统联网。里面安安静静,看书喝茶互不打扰,后窗还养了一只大黄狗。</h3> <h3>10月29日,这里摆下了百年老街宴,聚集了上千的老街坊老邻居,现在只有大红的横幅还悬挂在这里。为何要举办这样的长街宴?因为要拆迁了!11月9日已经贴了拆迁公告。这里即将消失。</h3> <h3>匆匆,走过下浩,走过百年老街。路上人流熙来攘往,有忙碌原住民,有好奇游览的游客,有采风作画的艺术家,有寻找回忆的老街坊,这里是热闹的。但我深切地感受到这热闹的短暂,让我想到"回光返照"。特别是读完下浩里主人的文章《何处安放----我们和我们的下浩里》,心里真的很难受,是一种永久失去永难挽留的疼痛。陈雨茁能复活五栋老建筑,却如何复活心灵家园。日新月异的发展,改变着周遭的一切,不仅是景致,更是人心。我们找不到儿时任何的痕迹,也找不到来时的路,没了过往,没了历史,我们今后只能指着一栋栋高楼告诉孩子,大楼底下曾是我们的老家。无论怎样的修旧如旧,但那已经不是我们的曾经。该如何处理好发展与传承的关系?找不到答案的时候我们可不可以慢点?重新修葺的街道,还会有曾经的长度和弯度,但还会有曾经的温度吗?(请阅读《何处安放----我们和我们的下浩里》猛戳右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