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说起徽派建筑,呈现在我们脑海里的画面,是粉墙黛瓦,配天井;雕梁画栋,马头墙。而位于安徽歙县深渡镇的阳产土楼,则完全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徽派风格,它是徽派建筑为数不多的另类。阳产土楼,依山而筑,运用原汁原味的原材料,夯土成墙,伐木建梁,采竹为筋,青石筑基与铺路,房屋外观全是材质自带色。土楼不重视装饰,墙面多为土黄色,或白色,风格简洁朴素,与大环境融为一体,一眼望去,令人有种沧桑出世的感觉。</h3> <h3> 在安徽,有“千金门楼,四两屋”之说,足以看出传统徽派建筑,对门脸的重视。用马头墙,砖雕、石雕和木雕,竭尽所能地去彰显主人的身份、地位和文化品味,是司空见惯的事。而阳产土楼的门,在门上两侧加副对联,就算得上有文化含义的“门”了。土楼没有天井,建筑格式是左右横向加建扩展,前后纵向巷道贯通。</h3> <h3> 简陋的土楼,虽然没有豪华的排场,但是氛围却是饱饱的。连带这里的空气,都附着了某种质感,传导给你,背影就可以演场戏。在时阴时晴的天气里,披着琥珀色的山野光影,踩着长长的青石板路,穿行于旧巷道、老瓦檐、颓墙根。看站立的尘土,写成有阅历的门楼,年年相似,亘古不变。目光顺着袅袅炊烟缱绻,直接跃入农耕社会。登高望远,没有栏杆可以拍遍,只好喊了一嗓子“天凉好个秋”。</h3> <h3> 土楼为郑姓居地,据说郑姓家族于宋朝时由歙北迁移过来。选中了皖南大山深处的这块风水宝地,定居下来,延续至今,形成的古村落。共有土楼269幢,其中50幢依然住着当地村民,其中有20家,办起了简单的农家乐,让游客体验到“白菜青盐糙米饭,瓦壶天水菊花茶”的境界。土楼属于新开发出来的景点,目前不收门票,游客和摄影爱好者的纷至踏来,倒是给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实惠。以前这里的居民,依靠山货一年收入4-5千元,现在一年能净赚4-5万元。</h3> <h3> 阳产土楼位于海拔800多米的山顶上。只有一条通道,山路狭窄,虽有公路,但只能容纳一辆小车通行,一旦会车,就会造成交通拥堵。所以,如果你车技不到家,请不要开车上山。极不便利的交通,成了一些村民的生财之道,他们购买了小型面包车,专做运载游客上山的生意。也成了个别刁民的敛财之道,我们的车由具有30多年驾龄,车技娴熟的华影老师驾驶,自信开自己的车上去没问题,结果在会车时,两车相遇靠着了,基本见不到啥刮擦痕迹,被讹两百元。这位蛮横村民配这古朴山村,表情,实在是格格不入。</h3> <h3> 去土楼的路上,遇到一片灿烂的皇菊地。亲和力顿时爆棚,和临时认领的“一儿一女”,玩得甚欢,无需什么情节,我们带上美食,走阡陌,跨纵横,进菊花台,看花,尝果,顺便望一眼青山,快乐便像菊花儿一样,咧开了嘴……</h3> <h3> 每次和追日老师出去拍摄,我最省心。拍摄过程的种种构图、色彩、质感和角度等应变反映,应急能力,都不用我废脑。我只需在清风中,时而晃荡,时而凛冽,时而高瞻,时而远瞩,就行了。感谢追日老师的精美拍摄,感谢追日老师后期对水准的讲究与坚持。</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