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川特大橋賦

Jia Xin

騰冲古镇,滇之西南。背倚高黎,腳漫龍川。冲波逆折之水,猿猱愁攀之岩。虽制州府,官家鞭長不到;纵有古道,內外交流實难。雾瘴惊来客,天塹阻車船。百里人烟少,千載無變迁。 雄雞一唱,日躍新天。盛世半甲子,跨跃几千年。来天外飞虹,現今古奇覌。昔時羊腸古道,今日鐵桥高悬。橫亘東西,兩地隔山牽手;貫通南北,一路連接中緬。俯視江碧,仰触天藍。身搖疑漫步雾海,袖舞似浮移雲端。映日則玉臂生輝,霧隱則蜃現人間。商贾游西,翡翠来南。時光倒流,武侯铜標再鑄;五尺道废,莊嶠不返中原。 壯哉斯橋,美哉自然。伸手可星斗重佈,有意能風景再添。雲飞山隱,瀑泻生岚。百色花开,何必虚寻金谷;四時春在,此地便是桃源。 鶯歌泉沸,茶潤銀寒。笔渴難书其美,紙穷難收其顏。今人戮力同心,共創多彩明天。 2016年4月24日于香港 云南保騰(保山至騰冲)高速公路段之龍川特大橋全長2470米,橋面距龍川江面髙280米,是連接保山市和騰冲市的大動脉,也是構成中國通往南亞大陸的交通樞紐。這座歷時5年建成並擬于2016年5月1日通車的大桥外覌雄奇壯美,气势磅礡。在云雾缭繞中若隱若現,矯若游龍。惊撼之余,虽明知诗文不能盡述其美,亦署文贊之。 云南铁柱:按三國志諸葛亮传載:(建兴三年)三月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諸葛亮平悉四郡后,立铁柱于白崖(岩)。這是鐵柱的由来。 后到唐永徽五年(654),唐策封之建宁國王張乐进以白崖鐵柱岁久剝蚀而重鑄。 至唐宣宗 二十六年(836),南诏王世隆在白崖武侯立铁柱处重鑄铁柱,高八尺,稱鎮天尊柱。柱身有字「建極十三年歲次壬辰四月朔庚子十四日癸丑建立」。估計當時武侯鐵柱已遺失。 据新唐书,唐中宗時,唐九征平灭吐蕃之乱「九征毀絙夷城,建铁柱于滇池以勒功」。地点應在今天的漾濞江畔。這是孫髯翁大覌楼長聯中的「唐標鐵柱」。 至於漢伏波將軍馬援所立之铜柱,则与此關係不大。虽交趾多指今越南北部,其實古時大部分地区仍是今天的广东和广西。而只因铜柱上有「铜柱毀,交趾灭」字样,反而保留了很久。現正也不知所终了。 五尺道:秦始皇統一中国后,為加強對边遠地区的控制,派常頞(有講常頒)在李冰于蜀開凿的僰道基础上,繼續向前延伸,直到云南味縣,今曲靖。由於路寬仅五尺,故史称五尺道。后汉武帝派唐蒙五尺道進行拓寬,并延長至滇池地區,道長二千余里,广丈余,称之为「西南夷道」。 荘嶠伐夜郎:戰國末,楚頃襄王為擴大疆域,派莊嶠(漢书作莊豪)由沅水循流而上伐夜郎,「既灭夜郎」。然在此同时,秦國亦南下征楚之巴蜀,并佔領今镇远地區,截斷荘嶠回归之路。莊嶠順勢「变服,從其俗,以長之」。在滇称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