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font color="#010101">美丽的哈瓦那,那里有我的家,<br></font></b></h1><h1><b><font color="#010101">明媚的阳光照新屋,门前开红花……</font></b></h1><h1><font color="#010101"><b><br></b><b> 会唱这首歌曲的怎么也得50多岁了吧?远在地球另一边的古巴曾经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对于现在的中国人来说,古巴,确实是既遥远又神秘,因此,也就具有了无穷的吸引力。<br></b><b> 那年,也是这个季节,从浦东机场出发,断断续续飞行了接近30个小时,我们终于在深夜到达了哈瓦那。<br></b><b> 夜幕下的哈瓦那给初到的我们一种童话般、时空穿越的感觉,很少大型建筑,安静,灯光昏黄。车子行驶在街道上,隔着车窗看出去,像是在观赏一部老电影,街景就像是块移动的银幕,放映着往昔的故事。当然啦,一方面是深夜,一方面经过长途飞行的我们神智一定是打了折扣,容易产生梦幻的感觉。</b></font></h1> <h3>哈瓦那与广州是同一个纬度,贴着北回归线,古巴人把自己的国土形状比喻成一把钥匙,并且放在了国徽里。</h3> <h3>古巴北面临墨西哥湾,与美国隔海相望,南面是加勒比海,曾经被誉为拉丁美洲的社会主义明灯。小小的岛国在特定的年代险些让世界两大阵营的核战争一触即发。</h3> <h3>哈瓦那的老城区被联合国列为了“人类文化遗产”,因为拥有许多西班牙式古老建筑而被誉为建筑艺术的宝库。</h3> <h3>俯瞰老城的圣弗郎西斯广场,游览马车在广场上排成一圈儿,圣萨尔瓦多教堂的钟楼背后是波光粼粼的海港。</h3> <h3>广场上,时尚的古巴姑娘。</h3> <h3>圣萨尔瓦多教堂内</h3> <h3>殖民时代的总督府,现在作为博物馆对游人开放。</h3> <h3>总督府内景</h3> <h3>总督府外是古巴的民族英雄,古巴独立之父何塞—马蒂的雕像。</h3> <h3>老城广场</h3> <h3>广场上,人们载歌载舞,不是表演,而是自娱自乐,这种场面在哈瓦那的街头随处可见。古巴社会平等,安定,人际关系融洽,犯罪率低,社会治安良好,人们的幸福指数很高,满街都可以看到友好的,快乐的笑脸。</h3> <h3>在哈瓦那街头,给人的感觉是当地人的生活轻松,闲适,快乐,每个人都面带微笑,看见我们这些异样的面孔会非常主动热情地打招呼,即使是在远远的公交车里。</h3> <h3>坐在家门口的小姑娘。</h3><h3>古巴虽然贫穷,但全民免费教育,免费医疗的体制,让很多发达国家都望尘莫及。</h3> <h3>哈瓦那曾经非常繁华,而经历过几十年被美国的封锁,经济确实萧条,现在,哈瓦那的大街就是老爷车的博物馆。</h3><div>在古巴的大街上,人们看到挂红色车牌的公家车上有空位,都可以招手搭顺风车,因为车是公家的,大家都有权利享用。</div> <h3>街景</h3> <h3>清晨的阳光给栈桥和航标灯的桅杆撒上一层金色,天和海都是干净的蓝色,对于古巴人这是平常的自然,对于来自雾霾中的我们,是羡慕。</h3> <h3>别墅式酒店</h3> <h3>海边的殖民时代的古炮台</h3> <h3>“格拉玛报”是古巴共产党中央机关报,相当于中国的人民日报,社长拉西斯罗-巴雷多的办公室的这把椅子曾经是卡斯特罗坐的位置。电话背后是他的照片。现在有些人把卡斯特罗描绘成独裁者,也有人愿意这样相信,但是,如果你真的来到古巴就一定会改变这样的看法。</h3> <h3>哈瓦那市中心的革命广场,是这个国家政治中心的象征,革命广场虽然够大,但确实缺乏宏伟的气派,甚至显得有些陈旧,破败,这是广场中心的纪念塔。<br></h3> <h3>纪念塔对面的内政部大楼,外墙是巨大的切-格瓦拉的那幅著名的画像。在古巴,格瓦拉是神一样的存在,他的头像随处可见。</h3> <h3>广场的另一侧是国防部大楼。</h3> <h3>与革命广场形成对照,在城市的另一边,是殖民时代的建筑,老的议会大厦,现在是国家科技委员会,与美国的议会大厦一模一样,据说使用的是相同的图纸。</h3> <h3>国家大剧院</h3> <h3>中国驻哈瓦那大使馆,也是一座西班牙式建筑。</h3> <h3>在人们的印象中,古巴的特产就是雪茄,糖,咖啡和郎姆酒,其中雪茄最赋盛名。</h3><h3>这是在有160多年历史的阿切-乌曼雪茄烟工厂里,一位正在工作的80多岁的老工人。</h3> <h3>古巴雪茄最著名的牌子是“印第安酋长”,用中文音译就是“狗尾巴”,这是菲德尔—卡斯特罗的最爱,也最昂贵。“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丘吉尔的最爱,而切-格瓦拉抽的是“基督山伯爵”,还有就是肯尼迪钟爱的乌曼、哈瓦那等。</h3> <h3>有趣的是,在古巴,标志性的人物有三个,切-格瓦拉(阿根廷人)、菲德尔—卡斯特罗和一个美国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三个人都是古巴人崇拜的偶像。</h3><h3>这是在哈瓦那远郊外的海明威庄园。</h3> <h3>在海明威62年的生命里差不多有一半的时间是在古巴度过的,从1939年到1960年,在这幢19世纪的房子里他写出了《老人与海》等7本小说。</h3> <h3>海明威庄园占地很大,现在开放为纪念公园。</h3> <h3>离海明威故居不远是科西那村,村边靠海有个海明威小酒馆,酒馆窗外就是一个矗立着灯塔的海湾,借着海明威的巨大影响,这个小酒馆也变得非常有名了。</h3> <h3>餐厅的墙壁上挂满了照片,其中就有那位本村的《老人与海》中“老人”的原型的照片。</h3> <h3>这个人名叫格雷戈里奥·富恩特斯,即是“老人”的原型,也是海明威最亲密的朋友,活到了100多岁,刚去世不久。</h3> <h3>村外海明威的塑像</h3> <h3>海明威塑像旁边,临海的城堡。</h3> <h3>从哈瓦那出发沿海滨大道向东,160公里外,就是古巴最有名的海滨度假胜地巴拉德罗。</h3><h3><br></h3> <h3>巴拉德罗是一个狭长的半岛,它差不多是古巴本土最北,离美国最近的地方,而且这个位置也正好是佛罗里达海峡,墨西哥湾与大西洋的分水岭。</h3> <h3>在古巴,实际上存在着两个截然不同的社会,一个是广大的古巴民众;另一个是与国际接轨、为古巴创汇、面向外国游客的社会。使用不同的货币,不同的生活方式,自成一体。在古巴同样有五星级酒店、酒吧、夜总会、海滨浴场……</h3> <h3>收入和生活水平将两个社会自然分开,外国人在这里可以尽情享受。两个社会并没有对立,而是很融洽地同时存在,从这一点可以看到古巴政府的灵活性和管理艺术。</h3> <h3>巴拉德罗的海滨浴场。</h3> <h1><b> 就要离开古巴这个对我们来说,本来十分神秘的国度了,虽然仅仅是几天的浮光掠影,但这几天的每时每刻都象是在用一块抹布擦拭着一面被封尘多年的镜子,镜中古巴的形象渐渐地清晰起来。<br></b><b> 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国家,是一个曾经努力实现真正的社会主义精髓,乌托邦式的理想主义的社会。它的社会主义模式与中国、越南、朝鲜都不相同。除了被封锁之外,它对世界的态度是开放的,人们追求自由、平等和个性独立、尽管在我们看来它非常贫穷,但它的整个社会面是积极的、健康的……<br></b><b> 现在,在我们擦拭过的镜中的古巴是美丽、美好的,可能我们有无数的指标、数据让古巴望尘莫及,但古巴所具有的某些东西可能是我们已经遗失的,或者是从来就不曾拥有的……</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