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老民工与扬州瘦西湖的情缘</h3><h3> 学习水利专业的每一位学生都必定到过江都水利枢纽工程,它位于扬州的东郊,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建成的举世瞩目的水利工程。老民工就在参观实习之际,自行车结队15公里西进酣游扬州瘦西湖,结下了心缘。</h3><h3> 如今颇有艺术绘画天赋的老民工用他自创娴熟的钢笔水彩重拾记忆中的瘦西湖,展示扬州古都独特的风采。</h3> <h3>江都水利枢纽工程</h3> <h3>江都水利枢纽工程</h3> <h3>江都水利枢纽工程</h3> <h3>21岁,一群青春勃发的年轻人在江都水利枢纽工程实习,背景就是当时的水闸工程</h3> <h3>1991年为纪念江都水利枢纽工程建设30周年,发行了特种邮票T156共三枚《鱼嘴、宝瓶口、飞沙堰》</h3> <h3>江都水利枢纽工程—鱼嘴</h3> <h3>江都水利枢纽工程—宝瓶口</h3> <h3>江都水利枢纽工程—飞沙堰</h3> <h3> 扬州自古就是一座人杰地灵、景色优美宝地,倍受帝王、富贾和文人们的青睐。隋炀帝杨广多年留住在此,清代康乾二帝多次南巡都必到扬州,杨广不惜倾尽国力开拓南北通道大运河。历史上从汉到明清,扬州经历了三次鼎盛的经济发展期。富裕起来的商贾在护城河的两岸建起了私家园林,形成了有名的水上园林—瘦西湖。</h3><h3><br></h3><h3> 《送孟浩然之广陵》<br></h3><h3>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h3><h3>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h3> <h3>瘦西湖的主要美景</h3> <h3> 瘦西湖原名保障湖,是唐罗城、宋大城的护城河遗址,明清时期许多盐商富贾在沿河两岸造园,逐渐构筑了水上园林。乾隆盛时,沿湖有二十四景:“卷石洞天、西园曲水、虹桥揽胜、冶春诗社、长提春柳、荷浦薰风、碧玉交流、四桥烟雨、春台明月、白塔晴云、三过流淙、蜀岗晚照、万松叠翠、花屿双泉、双峰云栈、山亭野眺、临水红霞、绿稻香来、竹市小楼、平岗艳雪、绿杨城廓、香海慈云、梅岭春生、水云胜概”被誉为“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康熙、乾隆皇帝六次南巡到此,对这里的美景赞赏有加。</h3> <h3> 清代钱塘诗人汪沆有诗云“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瘦西湖因此得名,蜚声中外。</h3> <h3> 大虹桥</h3><h3> 杨柳绿齐三尺雨,樱桃红破一声萧,处处驻兰桡”</h3><div> “虹桥飞跨水当中,一字栏杆九曲红;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曾经在扬州做官的王渔洋留下了这一首传世的名诗句,描述了大虹桥的美景。</div><h3> 建于明崇份年间的大虹桥,是瘦西湖的第一景。原桥为木质红栏,故名红桥,清代乾隆元年改建为石桥。后来巡盐御史吉庆、普福、高恒相继重建,并在桥上建桥亭,改“红”为“虹”,意思是桥如彩虹。1973年曾拆除重建,由单孔扩建为7.6米宽的青石桥。</h3><h3> </h3> <h3> 五亭桥</h3><h3> 建于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的五亭桥被称为是一座最具有艺术美感的古桥。桥上建有有五座南方特色的风亭,从上往下看,挺拔秀丽的风亭就像五朵冉冉出水的莲花,亭上有宝顶,亭内绘有精致的花卉,亭外挂着风铃,桥墩由12大块青石砌成形成工字型的桥基,桥身由大小不一的拱形卷洞组成,15个桥洞,洞洞相连,洞洞相通。每当清风月满时,每洞各衔一月,金色荡漾,一片众月争辉,莫可名状。高跨五亭桥,“面面清波涵月影,头头空洞过云桡,夜听玉人箫”的绝妙佳境,自古就有“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指的就是中秋五亭桥赏月美景。</h3><div><br></div> <h3> 二十四桥<br></h3><h3>“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h3><div> 二十四桥是古代汉族桥梁建筑的杰作,历史上的扬州城内水道纵横有二十四桥之说,后来水道逐渐淤没,二十四桥早已颓圮于荒烟衰草。</div><div> 现在的所谓二十四桥,只是二十四桥景区沿用了桥名之说而已。景区内只有一座汉白玉栏杆的单孔拱桥。桥长24米,宽2.4米,栏柱24根,台级24层,处处都与二十四对应。不过石桥似玉带飘逸卧波,桥旁的吹萧亭、石画舫、云、水、花、月让人联想起“二十四桥明月夜”的妙境</div><div><br></div> <h3> 凫庄</h3><h3> 建于1921年的凫庄是扬州乡绅陈臣朔的别墅。凫庄之胜在环于水而又凫于水,凫庄在汀屿之上似野鸭浮水,庄中亭、榭、廊、阁细巧玲珑,东有水榭,西设水阁,南建水楼,湖中荷花,环植梅、桃、筱竹。园主人希望自己的生活精致但可以自主沉浮,正可谓“亭榭高低风月胜,柳桃杂错水波环,此地即仙寰”。堪称瘦西湖的“蓬莱仙境”。</h3> <h3> 钓鱼台</h3><h3> 钓鱼台原来是文人雅士吹箫抚琴,为当年乾隆皇帝泛舟于此增加雅兴之处,称为“吹台”。因乾隆皇帝突来兴致,在此钓过鱼,一句“凡夫岂敢朝天子,万岁金钩只钓龙”令龙颜大悦,赐名“钓鱼台”。</h3><h3> 钓鱼台是中国园林艺术“框景”的经典之作,洞中借景的画面犹如“三星拱照”。</h3> <h3> 熙春台</h3><h3>自笑天涯无定准,飘然到处迟留。兴阑却上五湖舟。鲈莼新有味,碧树已惊秋。</h3><div>台上微凉初过雨,一尊聊记同游。寄声时为到沧洲。遥知欹枕处,万壑看交流。</div><div> 熙春台在瘦西湖西岸,与五亭桥遥遥相望。主楼南侧有湖石假山、复道和重檐亭,北侧则建曲廊与十字阁相连。是当年扬州盐商为清代皇帝祝寿之地。</div> <h3>白塔</h3><h3> 建于辽统和年间并重建于辽清宁四年(公元1058年)观音寺白塔,塔身白色、塔平面呈八角形、高大束腰须弥座、八角重檐亭式塔身、顶部十三天相轮组成,是藏传佛教喇嘛寺院的塔制,但是搬到了瘦西湖仅作为园林塔而存在,白塔的外形以扬州建筑柔秀见长,型似花瓶,亭亭玉立,精细的砖雕艺术将佛像、佛龛、乐伎等刻画得栩栩如生,素有“金峰平挂西天月,玉柱什擎北塞云”之誉。</h3><h3><br></h3> <h3> 老民工的钢笔水彩画,用流畅娴熟的笔触,着色细腻而淡雅,描绘了一组清新秀丽的瘦西湖美景。</h3> <h3>瘦西湖景点三次搬上邮票画稿</h3><div> 2014年被列为世界遗产(是我国第46个世界遗产的京杭大运河重要组成部分)的瘦西湖景点曾经三次登上中国邮票的画稿(1998年、2007年、2015年),1998年中瑞联合发行2枚邮票,画面是扬州瘦西湖的二十四桥和瑞士的莱芒湖的汐雍城堡,2007年发行三枚扬州园林,画面是扬州三园“徐园”、“何园”和“个园”,2015年发行3三枚瘦西湖的风光,画面是瘦西湖的“白塔、二十四桥、五亭桥”,采用了画家孙传哲生前的画稿,成为弥足珍贵的邮票。</div><div><br></div> <h3>1998年中瑞联合发行的两枚邮票</h3> <h3>中瑞联合发行邮票,中方景点扬州瘦西湖二十四桥邮票</h3> <h3>中瑞联合发行邮票瑞士方的景点莱芒湖汐雍城堡</h3> <h3> 二00七年四月八日发行《扬州园林》特种邮票一套共三枚,撷取扬州园林璀璨群芳中的个园、何园、徐园三朵奇葩,面值均为一点二元,全套面值为三点六元。这套扬州园林邮票由苏州画家吴越晨先生绘制设计,共发行八百万枚。</h3> <h3> 徐园位于瘦西湖风景区“长堤春柳”的北端,是清代乾隆年间名园“桃花坞”的旧址,曾经是桃花成片、灿若云霞的地方。一九一五年,这里改称“徐园”,成为军阀徐宝山的公祠。保留“徐园”这个名字是作为对扬州最早的造园名家徐湛之的纪念。徐园南面有一个形如满月的圆门,圆门上方石额的“徐园”二字,由清末民初书法家吉亮工手书,进门便是一方荷池,池周植柳。园内有听鹏馆、春草池塘吟榭、疏峰馆、澄鲜水榭等景。</h3> <h3>何园</h3><div> 何园位于扬州老城的东南隅徐凝门街,光绪九年(一八八三年),道台何芷舠挂冠隐居扬州,在此营造了“寄啸山庄”的私家园林,园名乃取陶渊明“依南窗以寄傲”、“登东皋以舒啸”的意境。因园主人姓何,故又称何园。该园林设计疏密有致、环环相扣,形成居游两便的人居环境,有“中国晚清第一名园”之美誉。</div> <h3> 个园</h3><h3> 个园位于扬州市盐阜东路,系清嘉庆年间的盐商黄应泰在明代寿芝园的基础上扩建而成。园内有多种竹子,竹叶形状类似“个”字,故名。个园整体布局采用古典园林前宅后园的传统形式,在造园手法上以竹石为主,点缀亭台楼阁。尤为奇特的是造园时按照顺时针方向,用山石叠出了春、夏、秋、冬四处假山石景,是叠石艺术的集大成者,被誉为“中国园林的孤例”。</h3> <h3>2015年发行扬州瘦西湖美景系列邮票共3枚,系著名画家孙传哲生前的画稿,是珍贵邮品。</h3> <h3>二十四桥</h3> <h3>五亭桥</h3> <h3>白塔</h3> <h3> 扬州是一座具有丰厚历史文化古城,景色秀美的瘦西湖就是这座古城的一颗明珠。</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