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头寨村志

九曲老顽童

<p class="ql-block"> 村志封面</p> <p class="ql-block"> 序</p><p class="ql-block"> 淙淙银河,潺潺金溪,仰韶文化,夏代遗址,古老“曲城”,悉载古风巍峨壮观的千年古刹泰山庙,高山镇坡头寨,一个古老美丽的山村,历经忧患,几度沧桑,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上留下了无数辉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以科学的态度,严谨的手法,稽古辑佚。对有关村史资料进行认真考证,筛选和整理,补起缺,存其真,以今为主,略古详今,坡头寨村志历经20余年,经过数位志士的努力,终于编纂告竣。本志为我镇改革开放以来第一部乡村志书,此乃一大盛事,值得庆贺。</p><p class="ql-block"> 坡头寨村地处银河中游,西有六岭,北有三峰,久有“重峦迭峰,溪流九曲”之誉。据宜阳县旧志记载,东魏时在村中心区域置“九曲城”。隋义宁元年,寿安县移此为治所。又据村出土文物载,五代时该村更名为清河镇。从旧石器、新石器仰韶文化时期的古代文化遗址,到商、周、秦、汉以及唐、宋等朝代出土的诸多文物,无不向世人展示出一幅幅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昔日固若金汤的“九曲城”防,操子铃威震洛南的动人场景,洛阳交粮勇夺锦旗的奋进精神,柿树满坡的历史记忆,石庙完小的鼎盛年代,反清济贫、仗义疏财、勤劳致富、乐善好施的历代村中绅耆。坡头寨人用智慧和勤劳创造出的光辉业绩,志书追踪着他们的足迹,将全村的自然风物、人文社会变迁,一起写进了历史长卷。同时,也为我们“资治后世”、“知古鉴今”提供了一本丰富翔实、客观公正的史料。还为足资后人,了解坡头寨,认识坡头寨,从而促进村人团结奋进,为继承优良传统,繁荣民族历史文化,促进教育兴村、科技兴村,进一步开发村中文化景观资源,发挥本地优势,振兴乡村经济,提供了可靠依据。</p><p class="ql-block"> 修志难,编修村志更难。坡头寨村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为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而村中史料全无记载,仅存的一些石碑铭刻也几乎遗失殆尽。编纂村志,谈何容易,于烟波浩淼中搜漏求证,旁征博引,录其实。为搜集旧时资料,编辑人员遍访村中寿星老人,点点滴滴,悉数记录整理,其难可知,其苦可见,其坚韧执着务实精神令人赞叹,让人感动。</p><p class="ql-block"> 我在高山镇工作长达十年,了解高山的山,高山的水,更了解高山镇乃至坡头寨村的人。高山是我的第二故乡,坡头寨村是我的第二故乡,作为故乡人,坡头寨村志编委会邀我作序,欣喜之余,盛情难却,廖寄数语,权作序言,为《坡头寨村志》出版祝贺。</p><p class="ql-block"> 中共高山镇党委书记:陈友宾</p><p class="ql-block"> 2014年12月</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伊川县政区图</p> <p class="ql-block"> 凡例</p><p class="ql-block"> 一、本志书采用编、章、节、目的结构形式,用志、记、传、图、表、录等体裁表述。横排门类,纵陈始末。全书分为概述、大事记、地理、名胜古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社会、人物、重大事件、附录等十二部分。共49章95节,16万余字。</p><p class="ql-block"> 二、本书为坡头寨村第一部用文字记述村史资料的志书,时间上限不等高,根据现存资料情况,尽量上溯,下限断至2014年底。</p><p class="ql-block"> 三、本书采用历史资料主要来自伊川、宜阳志书,包括宜阳县旧志,以及村中有关碑文记载。由于缺乏文字档案资料,大部分内容靠村中知情人口述,特别是民国以前的事件记述,主要依靠本村80岁以上寿星老人提供。</p><p class="ql-block"> 四、村中文人志士撰写的史志资料,为了保留文章原貌,仍按第一人称,载入附录忆文篇目。</p><p class="ql-block"> 五、历史朝代称号,民国前采用旧时纪年方法,并加载公元年号。</p><p class="ql-block"> 六、大事记采用编年体和记事本末体相结合的方法编写,以编年体为主。所记事件凡有月、日可稽者,注明月、日,月、日不详者,分别用“春”、“夏”、“秋”、“冬”表示,季不详者,用“是年”表示。</p><p class="ql-block"> 七、坚持“生不立传”的原则。一些历史人物生平事迹失传者,以传略记之;坡头寨村籍担任过副科级以上职务人员、获得中级以上技术职称人员、大学本科学历以上人员、在外工作人员名录等记入“人物介绍”一章;村中85岁以上者载入寿星乡耆章节。</p><p class="ql-block"> 八、为展现坡头寨村丰厚的历史文化和五千年文明史留下的无数辉煌,特将“名胜古迹”单独立编,以便读者更好的了解坡头寨、认识坡头寨,为进一步发掘坡头寨村的古老文明历史和开发人文景提供依据。</p> <p class="ql-block"> 高山镇行政区域图</p> <p class="ql-block"> 篇目</p><p class="ql-block"> 第一篇 概述</p><p class="ql-block"> 第二篇 大事记</p><p class="ql-block"> 第三篇 地理</p><p class="ql-block"> 第四篇 名胜古迹</p><p class="ql-block"> 第五篇 政治</p><p class="ql-block"> 第六篇 经济</p><p class="ql-block"> 第七篇 文化</p><p class="ql-block"> 第八篇 教育 卫生 体育</p><p class="ql-block"> 第九篇 社会</p><p class="ql-block"> 第十篇 人物</p><p class="ql-block"> 第十一篇 重大事件</p><p class="ql-block"> 第十二篇 附录</p> <p class="ql-block"> 坡头寨村中心村域俯瞰图</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第一篇 概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坡头寨村位于伊川县西部,高山镇南部,处于憩鹤山(高山)与海峰山之间的峡谷平原西端。四周与张村、坡头、草场、王中洼、董王村、洞子沟、侯村七村相邻。平(平等)白(白杨)公路毗邻村南,横跨东西,丰(丰李)鸣(鸣皋)公路穿村而过,纵贯南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坡头寨村河流纵横,自然条件优越,银河由北蜿蜒南流,绕古寨堡穿村而过,金河自村西向东环村南与银河交汇。银河水库同下游水塘双珠相连,水平如镜,清澈见底,为农业生产和村民生活提供了丰富的水利资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全村共有居民600余户,2800余人,村域面积3.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300亩,林地面积200余亩,村庄占地600余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坡头寨村远古时代即有古人类居住。东魏置“九曲城”,位于村中心的古寨堡即为“曲城”故址。隋义宁元年(617年)至唐贞观7年(633年),为寿安县治所。五代时改村名“清河镇”,明代改“秦家庄”,至清初,村名改为泊头寨。民初,因村西六岭、村北三峰皆朝村环拱而落,再改名坡头寨村至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为保护村民安全,清同治元年(1862年)在古寨堡东南修建大寨门。民国12年(1923年),又在古寨堡外南侧修建东、西两个寨门,从西寨门向南再转东筑建寨外寨墙,与东寨门相连,建成寨外寨。使坡头寨村形成了村中村、寨中寨的独特村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坡头寨村明代居住者多为秦姓。明末,宁姓、段姓相继迁徙而来。清初,李姓、陈姓、董姓、汤姓、霍姓、孙姓陆续迁入。后杨姓、王姓、张姓、侯姓、胡姓先后迁居于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坡头寨村属温暖带大陆性气候。一年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摄氏14度左右,年平均降雨量约600毫米。水资源充沛,农业生产自然条件优越。盛产小麦、玉米、红薯及豆类杂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坡头寨村地处银河峡谷地带,农业耕作区域有峡谷平地,有岭坡旱地,沟壑交错,土质多样。民国以前,由于水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加之农业生产技术落后,种子质劣,粮食产量一直徘徊不前,大多数农户丰年仅能维持一般生活水平,一遇灾年就得靠借贷乞讨度日,甚至发生饿死人现象。民国18年(1929年),创修普济渠,村西100亩良田得到了灌溉,但不久出现了争渠事件,渠道时毁时修,水利条件一直未得到改善。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20世纪50年代修建了银河及洞子沟水库,创修普济东渠,延伸普济西渠,使银河水得到了充分利用,自流灌溉由解放前的15亩,猛增到600亩,成为高山乡人均水浇地最多的村。加之土地改革的顺利进行,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1950年至1955年,农业生产得到了较快发展。1950年夏,坡头寨村荣获上交公粮锦旗奖。农民安居乐业,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改善,全村人民逐步过上了丰衣足食的幸福生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958年后,由于“大跃进”、“共产风”以及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农业生产遭受严重挫折,粮食产量逐年下降,村里年年吃统销,红薯、野菜成为村民们的主要食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979年,坡头寨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农业生产有了长足发展,粮食产量逐年增加,村民主食变为大米白面,余粮销售卖钱,生活水平得到了空前提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坡头寨村有比较兴盛的手工业历史。清末,黄河北一带数名陶瓷工匠,在该村银河东岸的烧香台西侧建有陶缸厂一座,产品销往洛南各地;清及民国时期,村人利用金、银两河丰富的水利资源,在两河流域建有水磨5座(含租赁1座),水碾油坊两处,水动力轧花车、弹花柜两处。20世纪50、60年代,坡头寨村水磨、油坊在附近数十里范围内,享有盛名。另外,村民还开有染坊、炮房、砖瓦厂、粉房、铁匠铺、绳匠坊等,经济发展异常活跃。60-80年代,坡头寨村手工制作的青砖、青瓦,东销至平等、马回,西销到白杨、赵保,在附近一带颇具名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坡头寨村文化教育事业在清代以前相当落后,大部分农家子弟都没有学校可上,村中90%以上的成年男子为文盲,女子全都是目不识丁。清及民国初期,村中虽设有私塾和义学,但教育水平仍然低下,入学者寥寥无几。直至到了20世纪40年代,维新校扩大规模后,教育落后状况才有所改善,部分农家子弟才有了到校就读的机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建立了石庙完小,坡头寨村适龄儿童才全部入校学习。20世纪50年代,是坡头寨村教育事业大发展时期。1950年,坡头寨村小学在鸣皋区春季会考中,综合成绩荣获全区第一名。从1951年开始,坡头寨村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学生考入初、高中,并培养出了宁云志、李世杰、宁鸿杰、宁彦、宁永照、秦来周、段十万等一批高等院校毕业的优秀人才。1986年,全村干群集资8万余元,捐工4000余个,新建教学楼一栋,为村教育事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1996年全乡统考,石庙学校各科考试成绩在全乡名列第一,当年小升初入学率达到100%。2003年,考入大学本科学生数名,之后,坡头寨村学生在高考录取榜上不断涌现。武汉大学、兰州大学、沈阳工业大学、河南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江苏大学等重点院校,均有学生榜上题名,村教育事业呈现出一派盎然生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坡头寨村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东至下河湾,西至西岭嘴,北到土桥窝,南达金河畔为一大型文化遗址。仰韶文化时期,古人留下的陶片石器在银河东岸比比皆是,说明早在6000多年前,已有原始部落的人群居住于此;夏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其文化遗址分布范围在全国非常有限,而坡头寨村村东的银河北岸,夏代文化陶片在此区域内随处可见;1986年,村东发现一座规模较大的商代墓葬,证明坡头寨村在商代就有贵族在这里居住;传说东周之君赧王出洛南游,行至此,观九曲环绕,山清水秀,遂夯土筑城,为其避暑胜地;唐天宝10年(752年),唐故赠工部尚书张庭珪葬于纺山旧原先茔,即今坡头寨村东白土圪垯;五代时一县令观“九曲”地风景秀丽,安葬于村西西岭嘴风水宝地;北宋元祐年间(1086—1093年),在坡头寨村南原(今南庙)创建千年古刹—泰山庙,为附近数十里内一座香火缭绕、古香古色的道教圣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坡头寨村地下文物异常丰富,民国至今,在村域四周不断出土古代文物,从商代贵族使用的铜器,到周代制造精美的铜鼎、青铜剑,还出土有汉砖汉瓦,汉代五铢钱,汉代青铜匕首,宋代瓷枕、铁锄头、铜钱等,都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如今的坡头寨村山清水秀,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人才荟萃,交通便利,经济活跃,投资基础条件优越,具有一定的开发潜力。全村干群铭记坡头寨村古老文明的历史,发扬勤劳朴实的优良传统,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征程中,努力振兴发展村域经济,进一步提高村民生活水平,为把坡头寨村建成一个文明、繁荣、昌盛的现代化新农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坡头寨村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灿烂美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第一篇完)</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鸡冠洞</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第二篇 大事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南北朝—明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东魏(534—550年)置“九曲城”,故址在今坡头寨村古寨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隋义宁元年(617年),寿安县治所移至“九曲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唐贞观7年(633年),寿安县复移原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唐天宝10年(751年)10月,唐故赠工部尚书张庭珪葬于纺山旧原,即今坡头寨村东白土圪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宋元佑年间(1086—1093年),在坡头寨村南原(即今南庙)始建泰山庙(即石柱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金泰和8年(1208年),重修泰山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明万历26年(1598年),重修泰山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明末,宁姓、段姓先相继迁入坡头寨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清初,在古寨堡东南始建关帝庙;李姓、陈姓、汤姓、董姓、霍姓、孙姓陆续迁入坡头寨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顺治8年(1651年),重修泰山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雍正5年(1727年),重修关帝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乾隆29年(1764年),重修泰山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乾隆53年(1788年),重修泰山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道光10年(1831年),宜阳泊二里于石柱子庙(即泰山庙)设立义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同治元年(1862年),修建大寨门,匾额题字“古九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光绪2至4年(1876—1878年),三年大旱,禾苗不生,人相食,村人饿死者十之八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光绪31年(1905年)5月4日,河洛大侠宁官兴遇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宣统2年(1910年),段书学首续坡头寨村段氏家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中华民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2年(1923年),为修建寨外寨墙,村民宁作栋与堂兄弟宁作梅于2月3日订立使用道路契约;是年,寨外寨墙、东、西寨门开始修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3年(1924年),重修关帝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4年(1925年),白杨镇乡绅魏在仁等人来坡头寨村避难数月,返乡时赠关帝庙“刚健中正昭万世,文武神圣垂千秋”挂匾一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8年(1929年),宁殿邦、段北学等人组织创修普济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22年(1933年)冬,北乡匪杆赵金贵夜袭坡头寨村,失败后逃循;是年,银河下游村庄与坡头寨村争水,普济渠被平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23年(1934年)春,坡头寨村成立初级小学,宁思忠为第一任教师;是年,村民宁安被土匪绑架撕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25年(1936年),坡头寨村成立维新学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32年(1943年)秋,遭受蝗灾,禾苗被蝗虫吃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33年(1944年)秋,日军袭扰坡头寨村,捆绑吊打数人,搜走长短枪支20余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34年(1945年)春,伊川抗日游击队与日军大战烧香台,击毙日军1人,坡头寨村被日军炸毁房屋2间,打死打伤各1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37年(1948年)春,陈谢大军一部途径坡头寨村,次日下午国民党李铁头部队尾追而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4月,土匪张光、陈均耀在坡头寨村和张村交界的大石桥处截杀解放军战士3名;是年,坡头寨村成立农会,秦小堂任农会主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38年(1949年)4月,村民孙建华、宁连兴、段守武由区干队员转入解放军野战部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中华人民共和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950年4月4日,坡头寨村维新校在鸣皋区春季会考中,综合成绩获全区第一名;夏,坡头寨村47辆牛车赴洛阳交公粮(小麦),荣获锦旗奖;冬,村民段铁建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951年春,始修普济东渠,延伸普济西渠,在西沟临时搭建用麻渣泥糊缝的木登槽过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夏,成立伊川县石庙完小,马喜跃为首任校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952年冬,村剧团成立,演出的第一部剧目为《骂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953年4月12日,突降酷霜,麦苗大多被冻干;是年,坡头寨村成立互助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954年,中共坡头寨村党支部成立,第一任支部书记为段富光;是年,坡头寨村成立初级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955年春,修建银河水库;是年,西普济渠受益的坡头寨、坡头、张村、贾村、穆店5个村,利用旧庙中拆下的石碑、石条、石柱等石料,在西沟建石桥一座,代替普济渠过水被大雨冲毁的木登槽;是年,初级社转高级社;是年,李金山首续坡头寨村李氏家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956年,石庙完小附设民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958年7月,银河流域突降大暴雨,银河水库大坝被大水冲跨,村东银河木桥被冲毁;8月,全村成立三个大食堂,村民开始吃“食堂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959年春,修复银河水库大坝;11月,修建洞子沟水库,普济渠直接从水库取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960年,县、乡在南场白土圪垯建水泥厂,不久停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961年5月,撤销大食堂,全村3个生产小队分为6个生产小队;10月,银河“曲城桥”竣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963年,宁思忠首续坡头寨村宁氏家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964年,石庙完小附设耕中班;是年,高山瓷厂建成,坡头寨村第6生产队供应黑釉土;是年,坡头寨村在西坪用柴油机作动力,首建提灌站一座,浇地数十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965年,取消泰山庙古刹大会;是年,李爱京、宁新粉获高山公社女子乒乓球单打冠、亚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966年下半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破四旧,立四新”,“大鸣、大放、大字报”运动从学校波及农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967年,宁根渠在坡头寨村建起第一所卫生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968年,村革命委员会成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969年1月25日,段晋安在公安部军管会工作期间,在首都体育馆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春,石庙完小改为石庙附中;秋,坡头寨村在西岭嘴嫁接的灵宝大枣首次挂果,收获大枣300余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970年,栽植村西苹果园54亩1972年冬,坡头寨村用柴油机作动力,购回粉碎机、钢磨、辊子磨;是年,村组织专业队,将孙家洼两条沟分段筑坝闸沟,淤出耐旱、肥沃土地100余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是年,修建金河水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973年,开通高(高山)坡(坡头)石子公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974年春,开始架电,年底通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是年,宁来宽代表高山公社参加县田径运动会,跳远、投掷手榴弹获得全县第一名;是年,修建银河水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975年,修建后沟提灌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976年春,坡头寨村聘请郏县烟叶技术员首次在该村大面积种植烤烟;秋,石庙附中设高中班;是年,坡头寨大队收到高山公社分配的匈牙利产黑白电视机一台,村民直接收看中央电视台播放的电视节目;是年,建成南河(金河)大坝,高坡路改道取直;是年,修建西岭提灌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是年,坡头寨村购回首部40型四轮拖拉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977年5月16日,伊川县高山公社民兵营坡头寨村民兵连在修建西干渠银河洞时,挖出唐故赠工部尚书张庭珪墓志铭一块;6月15日,《河南日报》对出土的张庭珪墓志作了报道,并对张庭珪作了介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978年,第1生产队购置粮、棉加工机械,开展加工服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979年春,恢复泰山庙古刹大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是年,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集体土地包产到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980年秋,银河桥南东侧5队牛院发现商代一小型墓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982年,银河流域遭遇大雨,银河水库溢洪道桥冲毁,危及大坝安全;是年,段守武开办的坡头寨村第一家私营百货商店营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983年元月,段大桥所在的海军水警师674号军舰全体官兵,在深圳蛇口军港受到时任国家主席杨尚昆、军委主席邓小平、政治局委员王震等领导人接见;2月,段大桥与所在部队官兵在广东汕头军港,受到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接见;是年,撤销大队,成立村民委员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984年冬,村剧院建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985年,石庙附中教学楼竣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986年春,坡头寨村东发现商代较大规模古墓一座,出土文物16件;5月,石庙附中集资建校荣获乡政府立碑嘉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992年,坡头寨村成立综合治理委员会,下辖保卫股、民调股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993年6月,国家《文物》杂志发表宁景通撰写的坡头寨村商代墓葬资料简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是年,高山乡划分四个区,银河区在坡头寨村挂牌成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996年,修建南庙提灌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2001年,丰(丰李)鸣(鸣皋)公路建成,穿村而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2003年春,坡头寨村抽调20余人防治“非典”疫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2009年3月,伊电集团组织炮探,发现坡头寨村地下深层有煤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2011年12月,河南地质调查队在坡头寨村西洼井探,发现地下页岩气;是年,坡头寨村政务监督委员会挂牌成立,段大桥任主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2014年2月,村成立红白理事会;3月,村委投资9万余元,建成坡头寨文化健身广场,陆续购置配备走步机、乒乓球台板等体育健身器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春,段豫凯分获伊川县中学生运动会初中男组100米、200米短跑冠军;8月,村两委投资17万余元,在村小学建公办幼儿园一所,可招收4—6岁幼儿160余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第二篇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坡头寨村域平面示意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第三篇 地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第一章 区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第一节 位置面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坡头寨村位于伊川县西部,高山镇南部,西邻王忠洼村,北连洞子沟,东与张村接壤,南毗坡头村。地理位置东经112°17分09秒,北纬34°24分00秒,距伊川县城15公里,距洛阳市区40公里,现为伊川县高山镇管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坡头寨村地处伊河支流银河峡谷小平原西端,周围崇岭峻峰环峙,金、银(古为长水)两河抱村,平地水渠纵横,土质肥沃,岭坡林木苍郁,梯田层迭,久有“重峦迭峰,溪流九曲”之誉。平白公路(古秦楚大道)毗村通行,横跨东西;丰鸣公路穿村而过,纵贯南北,交通运输十分便利。村域面积约3.5平方公里,全村共600余户,人口2800余人,6个村民组,8个居民住宅区,是一个风景秀丽,自然条件优越的行政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第二节 村落历史沿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坡头寨村古属宜阳县;东魏天平4年(537年),宜阳县析置甘棠县,属甘棠县;隋仁寿4年(604年),改甘棠为寿安,属寿安县;金大定6年(1166年),改寿安为宜阳,复属宜阳至民国,为宜阳县泊头保泊二里管辖;民国16年(1927年)属平等县;民国21年(1932年),平等县撤销,成立伊川县,属伊川县平等区;1945年成立伊西县,属伊西县;1947年,成立宜南县,属宜南县平等区;1949年2月,宜南县撤销,属伊川县鸣皋区坡头寨乡(小乡,辖坡头寨、张村、贾村、洞子沟、王忠洼);1952年,坡头寨乡撤销,属穆店乡;不久,穆店乡撤销,属宋店乡;1955年12月,属坡头中心乡;1958年3月,坡头乡撤销,属宋店乡;8月,宋店乡撤销,属鸣皋公社;1959年,属宋店公社;1960年3月,属平等区坡头公社;1962年5月,撤销区,属坡头公社;1965年1月,坡头公社撤销,属高山公社;1983年12月,公社改为乡,属高山乡;2000年5月,高山乡改镇,现属伊川县高山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坡头寨村早期已无史料记载,从村四周出土的地下文物表明,早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乃至龙山文化时期,村东的银河(古长水)两岸已有古人类居住。至夏、商、周,在此居住的人逐渐增多。东魏,在村中心区域置“九曲城”,即坡头寨村古寨堡(今村民叫寨里头)。隋义宁元年(617年),寿安县移此为治所。据宜阳粮房(古代县府征粮机构)粮薄记载,唐代坡头寨村名为“曲城”。20世纪90年代,西岭嘴出土一块五代时期的墓志,村名为清河镇;明万历年间,重修泰山庙碑刻记载村名秦家庄。清初,村名改为泊头寨;民国初,因村西六岭(西北岭、西岭、西岭嘴、南小岭、南岭、庙南岭)、村北三峰(侯家峰、香台峰、鞍桥峰)皆朝村庄环拱而落,遂以地形命名为坡头寨村至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清乾隆25年(公元1760年),古寨堡树古碑一通,该碑篆额题“玖曲樂土”四字;同治元年(1862年)修建大寨门,寨门楼匾池题字“古九曲”,此与古代“九曲城”密切相关。解放前,村局子(村武装组织)叫“曲城局”;1961年修建的银河桥(东河桥)名“曲城桥”;西寨墙底下一低洼处叫“曲城壕”。近代该村北洼叫侯家沟、银河洞南端之河谷叫爨沟,南洼窑窟窿沟叫许家沟,西洼南沟叫孙家洼。上述村落明、清时还存在,清末,人们为了防匪,才一同聚居于坡头寨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明代,村民多居住于古寨堡内,至清代,随着迁入人口增多,村民居住区域逐渐扩大到寨门、南门、南沟、东沟、后沟等处。为了防匪,除古寨堡四周有坚固高厚的寨墙外,民国12年(1923年),又在古寨堡西侧段秋生家东院墙门外,建西寨门。从西寨门向南再转东到李建通家窑脑筑建厚约2.5—3米,高约3丈的寨外寨墙,寨墙顶部建有高约4尺的防护墙和宽2米的巡逻通道,在宁顺生门前和宁彦召家窑脑建有炮楼两座。利用南沟窑脑作防护寨墙,在乐楼东北侧建东寨门,与大寨门连接,圈成寨外寨,护卫着在此居住的几十户村民。南沟、东沟、后沟居住区面向银河,用河道作天然屏障,保护着村民安全。使坡头寨村形成了村中村、寨中寨的独特村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全村人口的逐渐增多,村民居住区陆续扩大至西场、南坡、北坡、小西岭、下河等处,逐形成现今村落居住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第三节 “寿安移治”及“曲城”变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据宜阳县志载:“东魏天平4年(537年),设甘棠县”。“隋仁寿4年(604年),改甘棠为寿安。义宁元年(617年),移寿安为九曲。唐贞观7年(633年),寿安复移今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移寿安为九曲”。九曲今为何地?因清同治元年宜阳县城遭兵燹,宜志一书遂付灰烬,明及前代志书中的九曲城记载皆佚失,仅有府志按语载入清光绪志书:“盖隋改甘棠为寿安,又移寿安于九曲。九曲,据《水经注》在洛水北”。“而县志又以九曲在县东南泊头保,何显与《水经》悖如斯也?”。《水经注》为北魏郦道元为三国人编著的《水经》所做的注解,《水经注》成书之时,“泊头保九曲城”,即坡头寨九曲城还未筑建。《水经注》曰:“洛水东径九曲南,其地十里有阪九曲,即《穆天子传》所谓‘天子西征升于九曲’。此是也。”。也就是说,《水经注》所指的“九曲城”为“阪九曲”。据考证,坡头寨村“九曲城”始建于东魏,即非《水经注》中记载的“阪九曲”,亦即此“九曲”非彼“九曲”。阪九曲在义宁元年是否存在,不得而知。而寿安移治的九曲,当为坡头寨村“九曲城”,即县志中记载的“泊头保九曲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义宁元年,正是隋朝摇摇欲坠之末年。瓦岗军翟让、李密攻打洛阳,夺取“兴洛仓”,战事异常激烈;隋朝权臣王世充,挟天子欺幼主压百官,摩拳擦掌欲篡夺帝位;唐高祖李渊太原起兵,逼隋恭帝杨侑禅位,秦王李世民领兵与隋将战于洛阳城郊。洛阳周边社会秩序动乱不堪,寿安原治所——宜阳古城距洛不足三十里,其官员衙役在此朝不保夕。为了苟且图安,才将治所移至“九曲”。而坡头寨村“九曲城”,东、北两面环水,城西、城南又有引入银河水的护城壕沟,城墙高厚坚固,城内炮楼林立,易守难攻,且距洛阳城较远,位置较为偏僻,对一个区区寿安小县,绝对是一处理想的安身治所之地。“寿安治所”在此十几年后,到了唐贞观7年(633年),已经是大唐盛世,社会稳定,“寿安复移原治”理所当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寿安复移原治后,坡头寨村“九曲城”在唐宋时期仍然异常繁华。纺山旧原(今坡头寨村东白土圪垯),唐故赠工部尚书张庭珪先祖茔墓,气势雄壮,景色秀丽;唐朝丞相王忠、五代时期一县令均选墓址于“九曲城”西,分别葬于村西的西坪、西岭嘴之风水宝地。当时,坡头寨村金、银两河溪水潺潺,秀水萦绕,五代时村名为“清河镇”。此时的“清河镇”仍不失“曲城”当年之繁茂。北宋时期,“曲城”依然繁华峥嵘,元祐年间(1086—1093年),始建的道教圣地——泰山庙富丽堂皇,规模宏大,建筑格局巍峨壮观,从村域四周出土之文物,亦可予以佐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红巾军等农民起义军风起云涌,兵乱战火达十三年之久,使中原一带继北宋抗金和元、金鏖战之后再次遭受兵燹之苦,加之灾荒瘟疫,河南地区十室九空,至元末明初,“九曲城”已变为一个区区小村。明代,秦姓多居于此,故村名改为秦家庄。至明末清初,中原人口相对发展较快,诸多姓氏迁居于此,村落逐步扩大,人口相应增多,“古九曲”才逐渐发展为今日之格局,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之旧貌又得以重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至20世纪60年代,古寨堡共居住村民约80户,400余人,主要地名有大寨门、小寨门、关帝庙、东十字街、西十字街、大胡同、小胡同、寨门楼、寨南门等。古寨堡内建有石碾4盘,水井6口,特别是街东水井,无论天怎么旱,拳头大一股泉水长流不断,保证了全古寨堡人畜饮水。与水井隔街相望有古槐树一棵,树龄约480年,列为国家二级古树,是古寨堡古老历史的象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第二章 地形土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坡头寨村西有六岭,北有三峰,东部为银河峡谷小盆地。银河自北向南穿村而过,金河由村西环绕村南与银河交汇后折向东流,汇入伊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坡头寨村处于丘岭地带,地形分为丘岭坡地和河谷平地。平地多集中于东地、下地、南庙和西场,约占全村耕地面积的18%。该区域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水资源丰富,旱能浇,涝能排,旱涝保收,为全村旱灾之年的保命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岭坡地集中于村西、村南和村东北。岭坡地中又有二坡地和贫瘠薄地之分。二坡地多位于两岭之间的峡谷地带及沟壑两侧,主要集中于西洼、西坪、西沙盘、北地和东北洼等处。该区域土质较厚,地势较平,抗旱能力较强,但水资源匮乏,约占全村耕地的30%,是岭坡旱地中种植粮食的主要区域。贫瘠薄地俗称呱呱鸡不卧,位于村北的香台峰、侯家峰、马鞍峰及村西、村南的西北岭、西岭、西岭嘴、南小凹、南岭、庙南岭等处,占全村耕地面积一半以上。该区域土地瘠薄,地势坡度较大,水土流失严重,抗旱能力差,丰年有一定收益,旱年则绝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峡谷平地和二坡地土壤多为红土,贫瘠薄地多为料礓红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第三章 地名及其由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第一节 主要地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西坪,西沙盘,红墓孤堆,马鞍桥,一杆旗,一缸窑,一虎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二坡:南坡、北坡;二圪垯:白土圪垯、烧香台圪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三嘴:铧尖嘴、老鳖嘴、西岭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四洼:东北洼、西洼、南洼、孙家洼;四场:东场、西场、南场、北场;四地:东地、北地、下地、靴子地;四河:东河、南河、后河、下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六窝:下河窝、北窝、南小窝、侯家窝、土桥窝、石碑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八岭:碑楼岭、东北岭、西岭、小西岭、西北岭、南岭、庙南岭、小南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十一坟:宁家坟、段家坟、李家坟、孙家坟、霍家坟、董家坟、汤家坟、杨家坟、陈家坟、秦家坟、介刺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十六沟:红煤土沟、上沟、下沟、南沟、北沟、东沟、后沟、北龙王沟、石灰窑沟、窑窟窿沟、西沟、后杨树沟、瞎子圈沟、许家沟、北沟崖、大沟崖。</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第二节 地名由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孙家洼。位于村西约5里处,清代一部分孙姓在此居住而得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瞎子圈沟。南洼北侧有一条深沟,仅东面一个出口,瞎子进去不易出来,故叫瞎子圈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窑窟窿沟。在西坪南沟崖,传说唐朝丞相王忠葬于此地,墓被盗后只留下一个窑窟窿,故后人将此地叫窑窟窿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北龙王沟。位于村北一里许(老居住区),沟的形状酷似龙身,尾西首东,头探银河。因此沟在其村北,故村民将此沟起名为北龙王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石灰窑沟。在南小洼东,很早以前是通往南岭的一条道路,因长久被雨水冲刷成一条沟,又有人在沟北崖边建窑烧石灰,所以叫石灰窑沟。现苹果园西南角沟边还有石灰窑旧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后杨树沟。在庙岭南,汤家坟北侧。传说清朝有一个文渊阁大学士,算出此地要出一位正宫娘娘,派人用茅草绳拉出一条沟,将其风脉拉断,后来人们在沟内栽满了杨树,此沟又位于坡头村的后边,故叫后杨树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红墓孤堆。在西岭与董王村地交界处,此地有一处坟地(俗称墓孤堆),坟地土为红色,故称之为红墓孤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碑楼岭。在东北岭马鞍桥南,陈占魁墓地中有一石碑,建有一五脊六兽的碑楼,故将此地域取名碑楼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缸窑。位于村北烧香台西麓银河水库东侧。清末,黄河北某地几个制缸匠工在此地建一缸厂,打有三孔土窑洞居住。缸厂废弃停办,三孔窑洞在民国时期仍完好无损,后村民将此地起名为缸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马鞍桥。东北岭东段有一处地形似马鞍子,此地建有一座小桥,故将此桥取名为马鞍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石碑窝。在碑楼岭南银河北侧有一个沟窝,这里以前立过一通石碑,所以叫石碑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土桥窝。在北龙王沟下出口处,修普济渠时筑建一座土坝通水,故将此地叫土桥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虎地。在东地白土圪垯以北,陈灿家一块地3亩左右,谁家种家里老出现死人一类凶事,没有人敢种,故村民将此地块叫虎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靴子地。在西洼沟北崖有一块地,很像人穿的靴子,所以就叫靴子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介刺坟。在南场现宁治民带锯房处。过去是张村宁家坟,因这里长满介刺,故叫介刺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白土圪垯。位于村东银河北岸,西干渠西侧。因此地土质呈白色,抹墙光平如镜,又处于凸处,故称之为白土圪垯。</span></p> <p class="ql-block"> 迎春花开</p> <p class="ql-block"> 第四章 矿产</p><p class="ql-block"> 坡头寨村地处丘岭地区,矿产资源匮乏,现今未发现任何矿产品,从古至今也未建有矿山企业。2009年,县电力集团在憩鹤山南侧勘探煤炭矿产,在村西一带实施炮探,后因故停止探查。据说炮探获悉村域地下有煤炭矿藏,但距地面较深,估计井深会超过600米。据说煤层较厚,煤质较好,具有一定的开采价值。</p><p class="ql-block"> 2011春季,河南省地质勘探队在村西的西洼、孙家洼一带进行了为期近一年的井探,由于勘探结果属绝密性资料,详细情况无从知晓。据说探知西洼、西岭一带,地下千米之处可能藏有页岩气或石油产品。</p><p class="ql-block"> 第五章 气候</p><p class="ql-block"> 坡头寨村处于暖温带季风区,属大陆性季风气候,春暖夏热,秋爽冬寒,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4°C左右,七月份最高气温41°C,一月份最低气温-12°C。春季降水偏少,多春旱;夏秋雨量比较丰沛,但由于气温高,易出现夏旱,伏旱,还会出现秋旱,间或涝灾。年平均降水量600余毫米,全年平均无霜期约200天。</p><p class="ql-block"> (第三篇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坡头寨村出土的夏代文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第四篇 名胜古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第一章 古文化遗址及文物遗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坡头寨村位于伊川县西部,伊河支流金、银两河岸边,河水冬暖夏凉,清澈见底。村东、村西地面平坦,土质肥沃,可利用河水灌溉两岸农田,适于植被生长,旱涝保收,是人类的最佳居住地。所以自原始社会始,历代都有人在此居住,并留下了丰富的古文化遗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第一节 旧石器时代动物骨骼化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坡头寨村6组村民宁发,过去在后沟河边居住,据说在自家宅院挖窑洞时,挖出过一具结构完好的动物骨骼化石,当时人们都说是龙骨,传说是地下神龙从村北香台峰下到河边喝水。听到这些话后,宁发信以为真,立刻停止挖掘。为了怕损伤此处的龙脉和风水,特意用麦草泥把原来挖过的地方糊平。此化石是旧石器时代动物的骨骼,因在地下年代久远经过石化而形成。化石的年代距今应有几十万年甚至上百万年的历史。此处化石因20世纪70年代修建银河水塘被淹,未能挖掘出土,为一大憾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第二节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及文物遗存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20世纪70年代,5组群众在东场沟边挖窑洞时,在窑洞附近的断崖上,可以看到有一层1米多厚的上水石层,这是古代河流冲积的淤渣层,这层淤渣内含有许多泥质红陶片,还伴有石斧出土。有的陶片上还绘有黑彩花纹,属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也叫彩陶文化,距今已有五至六千年历史。这一时期属新石器时代中期,金属还没有出现,人们生产劳动用的是石器或木器。这一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由原来不定居的狩猎生活发展为以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由原来的不固定婚姻向一夫一妻制发展,由原来的母系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转化。这一遗址的发现足以说明银河水系历史悠久,也说明了早在六千多年前坡头寨村地域内已有原始部落人群居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20世纪80年代,在村东的东地出土有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时期的石斧、石杵、陶罐等古代文物,与村东白土圪垯夏代文化遗址相关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第三节 夏代文化遗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夏代已经有城墙,有国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也是奴隶制社会的初期阶段。由于年代久远,夏代文化遗址的分布范围在全国非常有限,较大的遗址主要分布在河南省偃师、登封、禹县及山西省晋南夏县一带。伊川县境内也仅有很少几处,其他地方就比较罕见。而坡头寨村村东白土圪垯第3村民组和第6村民组的耕地内,有一处包含物比较丰富的夏文化遗址,考古学上称之为“二里头类型”文化遗址。遗憾的是,在20世纪70年代农民平整土地、兴修水利时,对此处地表一米多厚的古代文化层已破坏殆尽。1986年秋,坡头寨村在三门峡市文物局工作的宁景通先生为了让单位职工更好的学习夏代古文化知识,特意在该遗址内挑选了一些夏代陶片、石斧、石铲、石刀、鼎腿等文物标本,供其学习研究。这些陶片、石器物品现保存于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仓库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第四节 周代出土文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一、铜鼎:坡头寨村2组村民宁学林,解放前在村北烧香台南侧挖土时,挖出周代铜鼎一件,当时用该铜鼎转让换得的钱修建临街房屋一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二、战国葬品:1973年,4组村民宁景山,在南坡(地名)挖土时,挖出战国时期的墓葬一座,墓内出土铜剑一把和陶鼎、陶豆、陶壶三件陶器,器形特征为战国中期。三件陶器破碎扔掉,青铜剑保存完好,现保存于伊川县文化馆文物库房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第五节 汉代出土文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一、汉代铜钱:20世纪70年代,5组村民杨正道在村东的东地干活时,挖出一批汉代五铢钱,重量约数百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二、青铜匕首:4组村民杨来道在下河(地名)地里干活时,挖出汉代青铜匕首一把,保存基本完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第六节 东魏孔城遗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坡头寨村下地(地名)有座古城遗址,原名孔城防,位于古秦楚孔道要塞。东魏天平(534—538年)中所置新城郡,以此为治所,名孔城防,属北荆州。北周天和4年,以其地入齐。经隋、唐、宋、元、明,其城完好。逮清代分为东西两村,叫东孔城、西孔城。清康熙16年(1677年),孔城居民曾重修卧云山西峰(即大石桥南坡)之奶奶堂(注:1951年石柱庙建校将奶奶堂拆毁用其材料,此堂一根稳檩嵌干上写:大清国康熙16年河南府宜阳县泊二里孔城重修卧云山奶奶堂等字样);乾隆19年(1754年),重修石柱庙院墙碑记载有“穆店与孔城共修院墙七丈”。此时,孔城已是一个小村,村址在穆店与贾村之间,以后不知何时被废。张村于民国元年(1912年)筑寨,寨门上题有“孔城寨”石额(现已不存)。据传说,张村乃孔城的东关,是古孔城遗留下来的一部分。清代中叶以前,孔城与张村并存。因张村在明代已叫张家村,都是古孔城遗留下来的村庄。宜阳县志记载:孔城在宋店西。故孔城遗址为东至宋店西,西到坡头寨南原,即石柱庙东一杆旗地(小地名)止。北临银河,南临卧云山麓,东西长约7里。秦楚古孔道贯穿全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孔城在元代时为一驻军重镇。海峰山山巅的“龙神祠“,今存有元至正2年(1342年)“重修龙神祠记”古碑一通,其碑文有段记述曰:“……宣授昭毅大将军河南淮北蒙古军都万户副都万户实礼伯吉公以元勋世胄卜第于此山之北,曰孔城”。(注:《嵩县县志》孔城条载:海山庙古碑载:元王实礼卜居孔城。疑即此地)。当时,元之大将军卜于此城,孔城其繁华程度可想而知。贯穿孔城的秦楚古道,当陇海铁路未修前,此路东南达鄂、湘、赣诸省,西北通陕、甘、晋等地。自春秋战国时起,即为秦、楚、韩、晋诸国来往之要冲,是沟通长江中下游与黄河中上游之干线。东魏置新城郡,以此为治所。可知此城为军事之重镇,交通之要塞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976年,坡头寨村在其遗址平整土地时,挖出房基一座,出土有大量的大方砖(砖大可盖缸口)和瓦当,瓦的背面印有绳纹,里面印有布纹,还出土两个圆形饰有卷云纹的瓦当(见拓片图片)。大方砖和瓦当都是古代大型建筑物上的构建,只有当时的官宦和贵族才能享用这样的建筑。另外,还挖出一段庭院内用河卵石铺成的甬路一条,路面全用鹅蛋大的白牙石砌成。由此可知,此处极可能为孔城中的一官衙治所或官宦贵族之府邸,也可能是元王实礼驻扎在孔城的王府。此甬路铺设的白牙河卵石,不仅美观奢华,在日常生活中,还能对人体脚掌起到按摩作用。现代医学认为,人身体上经络穴位,在脚掌底部最为密集。用针灸和按摩脚底穴位,可以治疗多种疾病。所以,脚掌被医学界称为人体的第二心脏。由此可见,这一保健知识早在古代就已经被应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孔城有关文献资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读史方舆纪要》清顾祖禹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孔城防:在伊阙县东(西)南。魏收《地形志》,天平中置新城郡,治所孔城防,属北荆州。西魏大统四年,权景宣与李延孔会攻孔城防。拔之。后(北)周天和四年,盗杀孔城防主,以其地入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2、海山庙古碑载:元王实礼卜居孔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3、《历代地理沿革表》:新城:两汉、晋属河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注:以上有关孔城文献资料,均转抄于伊川县地名办编辑的《伊川县地名词条选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第七节 宋代文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瓷枕:坡头寨村第6组村民董永台,20世纪70年代在地里干活时,捡到宋代瓷枕一件,后交于县文化馆保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2、铁锄头:1991年,第1组村民段遂军在北地干活时,挖出宋代铁锄头三件,现保存于北京国家农业展览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3、铜钱:第4组村民李永正,在平整自家宅院时,挖出数枚北宋时期的铜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坡头寨村出土的夏、商代文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第二章 古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第一节 商代墓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20世纪80年代,坡头寨村村民挖土时发现商代文化遗址两处,分别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一、第5村民组牛院附近商代墓葬。1980年秋,五组村民秦武召,在本组牛院附近挖土时挖出一座商代小土坑墓,墓内出土人骨架一具,玉石柄形器一件,由原洛阳地区文物工作队收藏保管,现存三门峡市博物馆(见图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二、村东砖瓦窑场商代墓葬。1986年春,5组村民宁灵山、段秋生等人在村东做砖瓦挖土时,挖出一座规模较大的商代墓葬。墓葬为长方形竖井状,深1.5米,墓内出土人骨架五具,狗骨架一具。这显然可以看出,墓内除一具人骨为墓主人外,其余四具人骨均为殉葬的妻妾或奴隶,狗骨架是墓主人生前喂养的宠物。墓内随葬的器物有铜鬲、铜觚、铜爵、铜戈、铜箭头、陶簋、陶豆、玉环等器物共16件(见图片)。根据出土的器物特征判断,墓葬的时代应为商代中期。商代在我国历史上是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我国历史上的青铜器时代,铜器铸造非常精致,但又极为稀少,尤为珍贵。在当时社会中,只有奴隶主才能使用到青铜器,平民百姓和奴隶,只能使用陶器、石器和木器。坡头寨村挖出这样高规格的墓葬,说明这里当时是一处商人活动的重要区域,墓主人的身份应该是一位大的奴隶主或属地方上小方国的首领。商代早期的都城,经多年考古已定位于洛阳市的偃师和郑州,但商代文化遗址在洛阳市下属各县都极为少见,这次挖出的商代墓葬,不仅在伊川境内为首次发现,在洛阳市及其下属各县也都不多见。因此说明,早在三千多年前,古代的贵族们就已经看到了坡头寨村银河两岸确为一块风水宝地。该墓葬资料发表于1993年6月出版的国家《文物》杂志。2005年6月,洛阳市编写的《洛阳考古集成》进行了转载。出土文物现保存在三门峡市博物馆。坡头寨村商代文化遗址载入了伊川县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第二节 汉代墓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20世纪70年代,坡头寨村6组村民在东地(地名)平整土地时挖出汉代砖券墓一座,里面有许多陶罐、陶壶、陶仓等,因陶器的烧制火候低,出土时都已破碎,故未能采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第三节 西晋墓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20世纪80年代,坡头寨村西岭居住区的村民整修街道时,挖出西晋墓葬一座,人骨架已经腐烂,墓中出土汉砖数块,汉代铜镜一面,汉代陶罐、陶碗各一个,西晋带耳陶罐一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第四节 唐代墓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一、张廷珪墓:唐故赠工部尚书张庭珪墓,位于纺山旧原(坡头寨村东白土圪垯)。背有纺山依峙,前有银河潆洄,茔域适在突起之白土圪垯上,形成长藤结瓜之势。气势雄壮,景色秀丽。1977年6月,伊川县高山公社民兵营坡头寨民兵连在修建陆浑灌区西干渠银河涵洞挖土垫坝时,在其墓东北侧的甬道内,挖出张庭珪墓志铭一方。石庙学校段德仁老师发现后让学生运回学校,后交给伊川县文化馆,现收藏于河南省博物馆。墓志系唐代大书法家徐浩撰文并以隶书缮写。无论是墓志内容或书法,都是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物。特别是该墓志的出土,补正了史书的若干不足,也为研究我国古代书法艺术增添了重要的实物资料。该墓及墓志被载入伊川县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张庭珪,范阳方城人,唐开元年间任金紫光禄大夫、太子詹事。故后被追任为工部尚书。薨于开元22年(734年)8月19日,春秋七十有七。优诏追赠工部尚书。有司谥行曰:“鼎穆”。天宝10年(751年)岁次辛卯十月癸酉葬于纺山旧原先茔。该墓不知何代被何人盗挖,只留下高大沉重的墓志没有来得及运走,墓内随葬品被盗掘一空,墓志盖也被盗走,对国家造成了损失,对坡头寨村来说,实属一件憾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张廷珪墓志原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唐故赠工部尚书张公墓志铭并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朝散大夫检校尚书金部员外郎上柱国徐浩摹并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惟开元廿二载秋,八月十九日,金紫光禄大夫、太子詹事、致仕。上柱国、范阳县开国子张公薨于河南大同里第。春秋七十有七。优诏追赠工部尚书。赐绢帛各百段,米粟各百石。有司谥行曰:“鼎穆”。盖惟贤念旧追远饰终之义也。粤十一月权窆于寿安县纺山。天宝十载岁次辛卯十月癸酉葬我公于纺山旧原先茔。夫人祔焉,礼也。夫挹沧海者,可以知量,仰青云者,可以言高。搃五色者,可以观纹。揭百行者,可以论德。则有命代之杰,生人之秀,藴宗庙之器,未列上台;怀社稷之宝,不登大任。惜哉!公讳庭珪,字温玉,范阳方城人。昔轩辕之胤孙,木受氏张仲之后。孝友承家,良以筹画为帝师;华以文章为王佐。大贤之绪,何代无人。曾祖讳慧湛,陈宣猛将军,散骑常侍,永嘉郡太守。祖讳子爽,皇朝巴州、曾口县令。尚食奉御。考讳孝昊,并州乐平、荆州公安二县令。偕文武丕业儒学大名,化洽彤襜,政成墨授。种善前烈,播休后昆。公诞赫粹灵,特禀正性。虎眠雄气,鹤立仙姿。词赋为一变之宗,翰墨穷六书之妙。孝悌彝则。率由衷来。礼乐壮犹,抑非外庄。粵若事君尽忠之美,执友必信之诚,当仁不让之志,见危授命之节。可以坐镇雅俗,激昂同尘矣!弱冠,制举贤良,射策第二等。历异氏、白水、伊阙三县尉。右台监察殿中,左台侍御史,再为起居,一为吏部员外、中书舍人、礼部侍郎。尚书左丞、黄门侍郎、少府监。持节颖、洪、沔、苏、宋、魏、汴饶、同等州刺史。前后充河北宣劳、江西按察、河南沟渠等三使。进阶金紫光禄大夫,策勋上柱国,封范阳县子太子詹事。致仕。凡任官廿四,三执宪简,再掌史笔,四登丹地,三入粉闱,一司内府,九典外郡。其所至也,时雨被物,惠风先翔,河海泽润,日月辉光。其所去也,铭于丰碑,高亨生祠,子弟谁训,父母是恩。其廉贤也,则达奚珣。苗晋卿、李邕、梁涉、孙逖、张利贞、王灵斩、李融、李玄成为一时之俊,咸登庸等,其瘅恶也,则张宗昌作凉宫,薛怀义建伪阁,殚万家之产,并劾奏等。其详刑也。免张文成于殊死,谏张真楷于极法。迴九重之听进谠议焉。其纯性也,先君疾急于湍息之间,公乃心动与千里之外,即日命驾,及兹易簀。得非神明之感乎?其友爱也,衣无常主,食不一膳,外姻疏属,其至如归。饮水曲肱,其乐无改。岂惟卿党之誉乎!方将燀三光,振六翔,调四气,安X(一字不显)人,而坎坷中年,蹉跎末路,可为长太息也。夫人金乡郡,夫人周氏,皇朝雍立县令讳崇府君之子也。温润礼容,谐和乐节。主祀中馈,调枭旨宜家。内则备极莊敬。色无喜愠,口X(一字不清)是非。宣慈以安仁,施惠以存义。辅佐君子,时称穆伯之妻。训导诸孤,剐是孟轲之母。春秋七十八。天宝四载八月五日薨于正寝。五载二月十四日权殡于龙门北原。今迁同穴焉。嗣子门下省苻X(一字不清)郎博雅,大理X(一字不显)事博X(一字不显),鸿胪少卿博济、太子右赞善大夫博爱。翼家风英髦时X(一字不显),右军父子俱擅笔积正原(原文6字不显)国产谁辞?仰盛德而不朽。藏孙有后,感遗忠而未忘。龟筮有期,龙剑再合。霜露即降,XXX(原文3字不显)悲,岁月推移,陵谷将变,置怀乐石,永播遗芳。无愧外孙之词,不腆弥甥之礼。铭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盛德储祉,发祥有时。大贤济代,应运有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斤斤张公,受天纯熙。孝友冲用,忠贞X姿(一字不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首出明扬,薄游卑位,三入乌府,四践丹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省阁宪章,朝廷故事。苍生壹份,青云自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高唱寡和,曾湍激流。一麾出守,九命诸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堕泪碑在,招贤榻留。巨川未檝,夜壑迁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于维夫人,克佐君子。德禀姆训,才光女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同穴佳城,爰届爰止,永代克孝,哀何可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守毅1977年12月3日抄自墓志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守毅注:文中的标点是抄者加上的,如有错误,请更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二、下地(地名)唐代墓:20世纪80年代,平白公路加宽时,在下地公路边挖出唐代墓葬一座,墓室用石头券砌,因墓室顶部坍塌,把室内随葬品大部砸坏,能看清器物形状的有陶罐、马俑、骆驼俑和镇墓兽等。陶俑上有彩绘,有一面铜镜保存较好,为海兽葡萄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三、村中唐代墓:相传,2组村民宁平川(小名宁丼子)家打红薯窖时,发现地下有个小窑洞,窑洞内有许多五颜六色的神像。家人因害怕触犯神灵,就立即把红薯窖回填。此窑洞实际上是一座唐代墓葬,窑洞内的彩色神像,应该就是唐三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第五节 五代墓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994年,村民段红尊在坡头寨村西岭嘴(地名)干活挖土时发现五代(907—960年)时期一位县令的墓穴,墓已被毁,墓中随葬品均已遗失,仅存有墓志一块(该墓志现遗失),上边记载坡头寨村名为清河镇。</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张庭珪墓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第三章 “九曲城”(古寨堡)故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坡头寨村古寨堡,古时村民称“曲城圪垯”,实为“九曲城”故址。从四周土层分析判断,该古寨堡是古代人利用自然地形地势人工筑成的一座土寨子,其位置位于村中心区域,村人称之为“寨里头”。寨子平面为圆角长方形,东西宽约120米,南北长150米左右。寨内四周均为夯土筑起或用石头垒砌的寨墙,墙高丈余,底阔8尺,顶宽5尺,寨子四周建有8个炮楼,为守寨兵勇御敌和村丁村民防盗匪之用。北面、东面紧邻银河河岸,寨高距河面20多米;西面、南面寨墙沿高台地边缘筑砌,其高度约15米。寨子东南部,设有寨门一道,可以通行车辆,村民称之为“大寨门”。寨门门洞用条砖券砌,宽约3米,进深4米,上部为弧形拱顶,高约3.5米。门洞内安装有前后两层大木门,门板上订有成排的大泡钉。门内左右两侧的墙壁上都挖有相互对称的小洞窝,可以横穿挡门的木杠。门外券顶之上镶嵌一块大厚青砖匾额,上刻“古九曲”三个楷书大字。匾额之上的文雅字句,应是修建寨门之前该村古代使用的村名。在寨门内西侧,建有一间砖券窑洞,进深2.5米,宽度和顶高1.6米。此窑洞应是看守寨门和巡逻打更人员休息的地方。窑洞内还设有几尊神像,当代人不知这些神像之名称,但可以知道这是古代先辈们期盼平安、祈求神灵保佑的精神寄托。在南寨墙中部的半腰处,还开有小门一道,村民们又叫“小寨门”。门外用土筑起的斜坡小道,仅可供单人进出。更为可贵的是,寨子西面和南面的寨墙之外,原来均开挖有护城壕沟,村民称之为“曲城壕”。护城壕可以从寨外西北部引入银河水,绕寨西、寨南,再向东流入银河。这充分证明本村居住的古代先人高超的筑寨艺术与防匪御敌的强烈意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寨内东北角隅,酷暑盛夏,无蚊虫叮咬。置身寨北香台山峰,俯瞰古堡寨,但见银水蜿蜓环绕寨北、寨东;举目远眺,可观神龟探水之奇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坡头寨村古寨堡东、北两面环水,西、南寨墙高厚,四周防御设施完善,易守难攻。据传清朝末年,豫西土匪横行,经常骚扰百姓,坡头寨一带有多股土匪几次攻打古寨堡,终未打开,使村中百姓免遭兵匪之苦。有此古寨堡,乃全村之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九曲城”何时筑建?远古传说乃东周之君赧王出洛南游,行于此,观九曲环绕,山清水秀,遂夯土筑寨,避暑乘凉,名曰“九曲城”。然无史料记载。据宜阳县志记载:“东魏于甘棠县置九曲城”,这应是一个较为确切的筑建时代。其理由有三:一是根据该村文化遗址分析,汉代以前人们都居住于村东银河南北两岸,此时古寨堡区域内极有可能还无人居住;二是南北朝的东魏时代,战乱频仍,人们为了防匪和军队战事之需,军民共建古寨堡的可能较大。因如此浩瀚的筑寨工程,一个区区山村在当时很难独立完成;三是根据宜阳县志记载:“义宁元年(617年),移寿安于九曲”。另据宜阳县旧志(清朝前代县志)载:“九曲为县东南泊头保”。此即证明,“九曲”乃坡头寨村“九曲城”也。说明隋义宁元年之前,该古寨堡已筑建完成,衙门办公、人民生活、拒敌御匪之各项设施皆已完善。具备上述功能,没有几十年的筑建时间,很难成为县府治所。</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关公圣君塑像</span></p> <p class="ql-block"> 第四章 庙殿楼宇</p><p class="ql-block"> 第一节 泰山庙</p><p class="ql-block"> 千年古刹泰山庙,位于坡头寨村南500米。因庙内正殿用十根石雕的石柱子支撑而建成,故又称石柱子庙。据宜阳县(旧时坡头寨属宜阳县管辖)旧志记载,该庙始建于北宋元祐年间(1086—1093年),比大觉寺早建270年左右。庙宇东临孔城遗址,四周崇岭环抱,金、银两河从庙后蜿蜒流过。庙内红墙碧瓦,苍柏老杨,悉载古风。</p><p class="ql-block"> 庙宇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10000余平方米,建有正殿(三间)、圣母殿(三间)、拜殿(六间)。大殿,又称泰山正殿。旧时正殿建筑巍峨壮丽,殿内装饰富丽堂皇,正殿中央供奉着威武高大的的泰山爷黄飞虎坐像,两边塑有庄重威严的各路站神。殿顶雕梁画栋,地下方砖平铺,四周墙壁上绘满了各种神话传说和有关道教故事的壁画。如在西山墙自南向北依次画有“狼牙树”、“小鬼推磨、黑狗舔血”和“锯解分身”等壁画故事。“狼牙树”画的是一棵长满牙齿的大树,树上有一个刚被扔上去正在挣扎的人。人体仰身弓背,手脚朝天,面部呲牙咧嘴,显露出极为痛苦的表情。树下还有一个小鬼,红发直立,面目狰狞,手持钢叉,插着一个人正准备往树上扔。据说是这些人因抢劫和盗窃而得罪了神灵,死后被扔在“狼牙树”上遭受磨难。“小鬼推磨、黑狗舔血”画的是两个小鬼推着一盘磨,磨上到插着一个据说是作风出轨的小脚女人,脚穿小红鞋,头部被插在磨眼内,磨的外围向下流血。一条大黑狗伸着舌头,爬在磨台上舔血。“锯解分身”画的是一个据说是因为不孝敬老人而被捆绑在树上的人。此人左右两侧有小鬼手执木工大锯,正在锯解这个不孝子孙的脑袋,鲜血顺着脖子往下流。这些恐怖故事,虽然是在宣扬封建迷信思想,但也是用阴阳报应的方法劝化后人扬善除恶,本分做人,尊老爱幼,遵循伦理道德。否则,就会受到神灵的惩罚。门外屋檐斗拱上绘有花纹图案,檐下巨龙吐雾,栩栩如生。殿内主神像左右两侧的立柱上,还分别绘有彩色巨龙,龙姿张牙舞爪,把神像衬托的更加威武神圣。正殿正中上方悬一竖匾,题有“聪明正直”四个金字。拜殿中竖有历代重修碑记十多通,但遗憾的是这些石碑皆遭毁坏,无一幸免。拜殿中还挂有一大古钟(约五尺高),每当初一、十五,道士即撞响古钟,钟声响亮,声达数里。拜殿前之月台中央,设有一铁制焚纸炉,供烧香纸用,高约三尺,造型精美。正殿东有府君殿(三间)、厢房(六间),另成一小院,内植千层石榴花、月季等花草,十分清净,是道士的住处。庙外的北面有一小山坡,上盖药王庙一座。庙宇西墙外,还有一小型庙宇叫地方庙。圣母殿之后边,建有戏房三间。该庙有舞楼三座,正中的叫过街楼(三间),为庙会期间穆店等村唱戏用;东面为东舞楼,为庙会期间坡头街东头唱戏用;西面为西舞楼,为庙会期间坡头寨村和坡头街西头唱戏用。庙宇共有房屋约三十间。</p><p class="ql-block"> 庙院中正殿规模最大,结构造型也最为古老。正殿虽几经重修,但殿内木架结构始终未变,至今仍保留着宋代建筑的古老遗风。解放前,庙院中的各个殿堂内,都分别塑有个体高大、不同名号、不同姿态和不同服饰的彩色神像,尤以大殿内的神像数量最多,个体最大。</p><p class="ql-block"> 庙院中的古柏老杨、千层花木、古戏楼、小型神庙与庙院主体殿堂融为一体,形成了一处蔚为壮观的古建筑群和古香古色、香火缭绕的道教圣地。据坡头寨村父老传说,该庙院在20世纪40年代以前,香火极其旺盛,附近群众和数十里以外的善男信女,前来还愿、祈祷、求财朝拜敬香者络绎不绝。特别是每年农历3月27日的古刹庙会,更是人流如潮。这一盛大的古庙会,一直流传至今。</p><p class="ql-block"> 现今庙院内的古树、古戏楼、碑廊以及附近的小型神庙建筑都已荡然无存。有幸的是解放以后,政府在此成立了石庙完小,使庙院内的三座主体建筑得以较为完整保存。更为可喜的是,坡头寨村及其附近村庄的居民对庙院的重修维护历代都极为重视,有确切记载重修时间有:金代太和8年(1208年 )、明万历26年(1598年)、清顺治8年(1650年)、清乾隆29年(1764年)、53年(1788年)、清光绪9年等,均由坡头寨村村民担任功德主,附近村庄众多信徒捐款捐工,才使庙院建筑从近千年前保存至今。</p><p class="ql-block"> 2003年,以坡头寨村村民七人为理事,捐款信众达200余人。捐款的村庄有坡头寨、坡头、草场、马回营、张村、马回、穆店、宋店、洞子沟、魏庄、贾村、王忠凹、董王坡、侯村、高山村、刘家沟、三岔口、杨村、孙村、平等、董王村、增花营、马庄、晁沟、杨海山、常海山等,捐款总额23000余元,对泰山正殿进行了重修,恢复了原有面貌(见石碑图片)。同年,由300余人捐款7000余元,对泰山庙东厢房进行了重修。2004年,由坡头寨村村民6人担任理事,捐款信众190余人,捐款7000余元,对圣母、府君二殿进行了重修。2013年,由坡头寨村村民24人担任理事,该村捐款信众190余人、四乡捐款信众50余人,共计捐款10100余元,进行了泰山庙神像金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第二节 关帝庙</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关帝庙位于坡头寨村古寨堡东南部,大寨门以北30米处。庙院坐北向南,与大寨门南北对应。该庙占地面积500平方米,通过庙外十余级台阶可进入庙内。庙前是缩间门楼,建造精美,门楼上方悬有匾额,题有“敬报神庥”四个金字,门旁题有对联:“刚健中正昭万世,文武神圣垂千秋”。这幅挂匾系民国14年(1925年)四方乡亲在坡头寨村避乱后为感恩而献给关帝圣君的。门楼东侧镶有清雍正5年(1728年)重修庙宇碑记,庙内西墙上镶有民国13年(1924年)重修碑刻。庙中有扇屏门,门上横书“浩气常存”四个大字,字迹苍劲有力。屏门正北即关帝正殿,为硬山密檐式建筑,面阔三间,进深6米,殿内原来塑有五尊神像,正面三尊分别是刘备、关羽和张飞的塑像,东西两侧分别是关平和周仓。四周墙壁壁画辉映,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古城聚义”和“赤壁火烧曹营”在关帝像两旁,为庙中最大的两幅壁画。东西两山墙上画有刘、关、张三人“桃园结义”、“吊打督邮”、“三关战吕布”、 “秉烛达旦” 、“火烧新野”、“蒋干中计”、“出五关”等故事图案。使人欣赏之余,犹如关羽一生业绩重现眼前。庙院中有古柏两株,苍翠茂密,使院内显得清雅幽静。</p><p class="ql-block"> 庙院始建年代无文字记载,估计在明末或清朝初期。该庙自民国13年重修至今将近百年,其间2005年村民自发捐资10000余元,将庙宇再次重修,正殿重塑关帝圣像高约丈许,两旁塑有关平、周仓二神像。并将庙院土墙换为砖墙。坡头寨村所建关帝庙宇,意在崇拜关公忠义美德。该庙为近千年来村民烧香拜神的祭祀场所,同时在解放前也是村中政务的办公场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第三节 乐楼</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乐楼亦称戏楼,位于坡头寨村大寨门对面偏西一处空闲之地。东临段锁安家老宅窑顶,西邻陈新旺家老宅,坐南朝北。东西两边两小间,每间宽约2米许,中间一大间,宽约4米,南北进深约8米。东、西、南三面墙体,内垒土坯,外表条砖。屋顶为两面坡式青瓦房,屋内为木架结构,两根大梁用四根柱子支撑,前檐为两根石柱,屋内为两根木柱。舞台台高约2米,在乐楼西侧砌有石头台阶十几级,供人们上下。乐楼前面有一小广场,能容纳数百人,为坡头寨村文化、政治、经济活动中心。每遇重大节日,村民均在此观看戏曲、电影、杂耍等。20世纪50、60年代,村中戏班经常在此演出,电影也在此放映。“文革”期间禁止举办文艺活动,乐楼废弃,1974年被拆除。</p><p class="ql-block"> 乐楼始建年代无有记载,根据使用的砖瓦判断,可能为清代中晚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第四节 其它庙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一、牛王庙、药王庙:两庙位于大寨门外西南约20米处,有一个约2米高的土台子,台面东西长约10米,南北宽约6米。沿土台北侧建有三间面朝南的砖瓦房,西侧两间是牛王庙,东边一间是药王庙,庙内神像相貌,因年代久远已记不清楚。在牛王庙门前的高台边上,东西并立有石碑两通。其中东侧一通石碑的背面中部,刻凿有木梳形的图案一处,据传说在碑身内原藏有金梳子一把,后被南蛮子盗走,该图案系金梳子被盗走后所留下的痕迹。两座神庙的土台下,是一处面积约500平方米的小广场,南侧为面向神庙的乐楼,是村里逢年过节唱戏玩耍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二、花婆婆庙:位于大寨门外西侧的寨墙旁边,是一座用砖瓦构建的简易小庙。庙内塑有彩绘女神像。神像肩披红布,姿态端庄,面目慈祥和蔼。常有许多村民到此献供许愿,祈福求子,是一尊保佑妇女儿童的主神。</p><p class="ql-block"> 三、水仙老母庙:该庙位于坡头寨村西南,南河泉水源头处。20世纪70年代以前,这里有无数处泉眼向外涌水,汇集的河水在下游300米处能带动一盘水磨,被人们看作是一处神泉。因此,村民们在其泉眼西面不远的半坡处,用青砖券砌了一座结构比较简单的水仙庙。庙内塑有彩色女神像。小庙的前面,有一条通往南岭和去白杨赶集的崎岖小路,常有过往行人到这里叩头烧香,祈求水仙保佑一年四季风调雨顺,泉水旺盛,造福于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坡头寨村750年树龄老槐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第五章 古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坡头寨村有四棵古槐树,分别长在后沟、寨里、寨门和南门。其中南门一棵估计树龄也在400年以上,20世纪60年代卖给了宜阳南留村。现存的三棵古槐树均载入2010年伊川县编篡的伊川古树名木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后沟老槐树。此古树生长在董根听门前街南侧,与古寨堡隔河相望。主干挺拔,树形高大,伟岸,东北、南、西北三大主枝。据后沟村民讲,树上住有神仙,护佑着村民,树上掉下的大枝从未伤过人、也未砸坏过房屋等。此树为董氏家族所有,2005年外地有人出5000元购买,主家未卖。现树高15.5米,胸围414厘米(四人合抱),平均冠幅17米,经名木古树专家估测树龄750年。其胸围、树龄在伊川县现存的古槐树中均为全县之冠。2008年,被洛阳市政府定为一级古树。编号:豫C2003。</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寨里老槐树。该古树生长在古寨堡段银圈家东墙边(原段善宗大门前街边),主干粗壮,东南、西南两大主枝,西南主枝较干枯,东南主枝部分干枯,中间又发新枝,长势旺盛,是坡头寨古寨堡里唯一一棵老古树。20世纪60年代,村民在寨里居住较多,春节乃至正月十五,村民常集中于此树下聊天玩耍,树上神仙一直保佑着村人健康平安。现树高13.1米,胸围265厘米(两人合抱),平均冠幅12米,经名木古树专家估测树龄480年,为全县比较古老的古树之一。2008年,被洛阳市政府定为二级古树。编号:豫C2005。</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寨门老槐树。此古树生长在宁景通门前之大街南边,主干圆满,树形高大,东、南、西南、北四大主枝,长势较旺。古树东原为大寨门和乐楼,北为牛王庙、药王庙和花婆婆庙,紧邻古寨堡南寨墙。树上神仙与庙内诸神互为近邻,共同护卫着古寨堡村民连年有余,五谷丰登。现树高17.1米,胸围238厘米,平均冠幅13米,经名木古树专家估测树龄400年,为全县64棵400年以上树龄的老槐树之一。2008年,被洛阳市政府定为二级古树。编号:豫C2004。</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另外,20世纪60年代,泰山庙大殿前有古柏树一棵,树高约为十几米,胸围170厘米左右,估计树龄约在500年以上;西寨门里路北李三元门前、寨门宁五林家门前、水簸萁北侧分别长有3棵皂荚树,树龄估计均在300年以上;西洼、南洼、西岭嘴、南岭及宁宽欣老宅院内还有100年—500年的柿树数十棵,均在1958年“大炼钢铁”和20世纪70年代被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现今,大槐树已是坡头寨村古老的象征,她见证了“九曲城”苍桑的历史变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第六章 烧香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烧香台位于古寨堡之北,东连古纺山,西、南银河环绕,北望高山憩鹤主峰,南瞰寨堡古城。香台峰距银河水面高约200余米,底阔上方,形如金斗倒扣。身置香台峰顶,西望半坡山峦,东俯银河平原,南水北峰,地理位置美丽幽静。香台名称由来已无文字记载,传说泰山庙原建于此,一日夜间泰山爷动用全村耕牛将其搬至现址,此乃古传神话,不足为信,但据实地考察,烧香台上确有过庙宇,至今香台峰地中仍有石头和砖瓦碎片等庙宇遗物。之后庙宇是迁走或毁损无据可考。总之,烧香台原来肯定是古寨堡村民烧香祭拜的一处圣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第七章 </span>八大景</p><p class="ql-block"> 第一节 八景联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九龙朝凤:六岭三峰九条龙,环峙曲城来朝凤。</p><p class="ql-block"> 曲城消暑:“九曲乐土”景清秀,周王避暑胜地久。</p><p class="ql-block"> 金银抱村:银河北来南金泉,两水东汇抱村来。</p><p class="ql-block"> 石庙钟声:古刹石庙钟声亮,今为学校书声琅。</p><p class="ql-block"> 库塘联珠:库塘相连双宝珠,灌田垂钓景清幽。</p><p class="ql-block"> 纺山五峰:东岭香台古纺山,瑞结五峰横成屏。</p><p class="ql-block"> 银河洞月:皓月当空沉壁时,水上水中月上月。</p><p class="ql-block"> 金泉飞涌:甘泉如珠飞涌出,喷玉流金利万民。</p><p class="ql-block"> 第二节 八景解说</p><p class="ql-block"> (一)九龙朝凤</p><p class="ql-block"> 九曲古城(即今坡头寨)像只展翅凤凰,四周九道岭峰似九条龙环拱曲城而落(九龙即西北岭、西岭、西岭嘴、小南岭、南岭、庙南岭、侯家峰、香台峰、马鞍峰),形势雄伟,山水秀丽。</p><p class="ql-block"> (二)曲城消暑</p><p class="ql-block"> 坡头寨村古寨堡(寨里头)系古代“九曲城”故址。清同治元年修建的寨门楼扁池中题有“古九曲”三字。古寨堡建有古关帝庙一座,有清乾隆二十五年树的古碑一通,碑上篆额“玖曲樂土”四个字。九曲城银水环绕,景色幽美,夏季剩凉、洗浴十分方便。东北一带无蚊虫叮咬,传说乃周赧王避暑胜地。</p><p class="ql-block"> (三)金银抱村</p><p class="ql-block"> 潺潺银河(古长水)从北蜿蜒南来,到烧香台下忽而向东,至寨东北角又折向南流,宛如仙人的一只臂膀。恰巧村南的金河泉水自西向东淙淙流来,到石柱庙下,折向北流,又如仙人的另一只玉臂。金、银两河至石柱庙后合流东去,好似仙人用双臂(银北金南)将“曲城”(坡头寨)紧紧合抱,景致优美,组合巧妙。故金银抱村为世间罕见之美景也</p><p class="ql-block"> (四)石庙钟声</p><p class="ql-block"> 石庙古刹,历史悠久。据史志记载,为北宋始建,今已将近千年,正殿前之拜殿中悬一大古钟,道士每月初一、十五即撞钟告知乡亲。拜佛诵经,钟声响亮,声达数里之远。建国后,政府就庙址设伊川县立完小(石庙完小),四方学生就读于此,清脆钟声,伴奏琅琅读书之声,别有情趣。</p><p class="ql-block"> (五)库塘联珠</p><p class="ql-block"> 坡头寨村银河水库与洞子沟水库、侯村南建设水库、董王村龙泉水库以及村中水塘紧密相连,加之村南金河水塘,水面如镜,清澈见底,酷似数个明珠连在一起,蓄水浇地,又兼养鱼。两岸杨柳成荫,夏天消暑游泳者络绎不绝,洛阳、伊川等地文人志士经常开车前来垂钓,真乃山清水秀,景色清幽,引人入胜。</p><p class="ql-block"> (六)纺山五峰</p><p class="ql-block"> 高山南来,有条土岭,从洞子沟吴家圪垯向南于坡头寨村东北结聚五个峦峰。此岭绵延三里许,古名“纺山”。此名早已失传,1977年修银河洞时,在东地白土圪垯出土张庭珪墓志,载有张氏祖茔在寿安县纺山旧原,由此说明此岭唐朝时名为纺山。纺山五峰即侯家峰、香台峰、卧龙峰、无名峰与马鞍峰。此五峰为坡头寨之屏障,其中以香台峰为主峰,周围数十里都能望见,是村中之制高点。五峰叠翠,形势壮观,与南面古寨堡、库塘相连,真山真水,风光明媚。相传古时香台等峰松柏翠绿,峰峦起伏,神龟探凤,溪水环绕,古人到此游览休闲,令人陶醉。真乃纺山无墨千秋画,银河无弦万古琴。</p><p class="ql-block"> (七)银河洞月</p><p class="ql-block"> 陆浑西干渠银河洞,位于坡头寨村下游古炊谷间,银河水由西向东而过,渠水经渠道由洞上向北奔流,上下两水交流而不汇,互不相扰,每当皓月当空,静影沉壁之时,呈现出水中水,月上月之奇景。银河洞横架南北,好似一扇大门将其河沟封锁起来,不但有藏风聚气之功,亦是村民观赏之美景。</p><p class="ql-block"> (八)金泉飞涌</p><p class="ql-block"> 坡头寨村西南泉水从地下喷涌而出,汇流成河,水味甘甜,冬暖夏凉。泉水流量可打动一盘水磨,泉水可饮用、浇地,又可洗衣养鱼,名曰“金泉”,即金河,乃村中之宝泉也。</p><p class="ql-block"> (第四篇完)</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第五篇 政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第一章 机构演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第一节 明清至民国机构变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据宜阳县志记载:明代县以下设保里,“泊头保分二里”。“泊一里为金滹坨、樊店、铁炉、高山一带”。“泊二里为坡头、宋店一带”。坡头寨村属泊头保泊二里。清沿明制。民国时期,一度曾设联保,联保以下为保。坡头寨、张村、洞子沟为平等区第五保。保设保长一人,保书记一人,保丁若干。1933—1935年,段北学任保长;1936年—1938年,宁殿邦任保长;1939年—1941年,宁玉庆任保长。1942年,改保长为村长,宁德润任村长;1943年,宁白银任村长;1944年,李四年、宁思忠相继任村长;1945年,宁川娃任村长;1946年,宁海才、宁海清相继任村长;1947年,宁德润再度任村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第二节 解放以后机构演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948年春,洛阳解放,上级组织先后委派多名干部到坡头寨村开展工作,相继建立起了村农会、妇联、民兵等基层政权组织。农村中的一切权利由农会掌握。农会设主席一人,书记(秘书)一人,村长一人。1954年,坡头寨村建立党支部,农会工作由党支部替代,农会机构被撤销;1955年成立农业合作社,设社长一人,副社长1—2人;1958年9月,建立人民公社,农村实行军事化管理,村为连级编制,设连长一人,副连长1—2人;后,村成立生产大队,辖生产小队。大队设大队长一人,副大队长1—2人,治保主任、妇女主任、民兵营长等。生产小队设队长一人,副队长1—2人,妇女队长、会计、保管等。大队、小队干部不脱产,均实行记工分待遇;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1968年,村成立革命委员会。“革委会”设主任一人,副主任1—2人,委员若干;1983年,公社改为乡,村成立村民委员会,设主任(俗称村长)一人,副主任1—2人,委员若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第三节 行政机构负责人任职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坡头寨村农会主席更迭表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姓名 职务 任职年限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秦小堂 主席 1948年上半年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宁清水 主席 1948年下半年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李俊学 主席 1949.1—1950.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李中明 主席 1950.2—1950.1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宁旺学 主席 1950.12—1952.</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李玉学 主席 1952.7—1953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坡头寨村行政机构负责人更迭表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姓名 职务 任职年限 备注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孙庆祥 村长 1948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李永乾 村长 1949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霍遂成 村长 1951.1—1951.6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候保 村长 1951.7—1951.12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申丁山 村长 1952.1—1952.6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李庆林 村长 1952.7—1953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孙庆祥 村长 1954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段顺安 社长 1955.1—1955.6 初级社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孙建华 社长 1955.7—1957.12 初、高级社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宁清水 社长 1958.1—1958.9 高级社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李玉学 连长、大队长 1958.9—1960.10  军事化管理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段守武 大队长 1960.11—1963.6  生产大队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宁水平 大队长   生产大队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段银召 大队长 1963.7—1968   生产大队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陈新旺 主任 1969—1971 革委会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注:1972年至1983年,村革委会主任由支部书记兼任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李长奇 主任 1983—1989.6 村委会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段大桥 主任 1989.7—1989.12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段来圈 主任 1990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李水正 主任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段圈道 主任 1991—1993.8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段大桥 主任 1993.9—1994.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宁留根 主任 1994.2—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宁来生 主任 1995.5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李喜来 主任 1995.6—1996.6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杨来道 主任 1996.7—1998.1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宁武强 主任 2002—2004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宁高辉 主任 2008—2010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宁石杰 主任 2014.11—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说明:1999年至2001年、2005至2007年、2011年至2014未选举产生村委会,故村委主任空缺。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第四节 村务办公场所变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解放前,村务办公机构为保公所,办公场所多在关帝庙;1948年村农会成立后,办公地点设在段得仁家上屋; 1951年,坡头寨乡办公地点设维新校,村委会也在此办公(后村民称此地为乡公所,沿习至今);1957—1958年,村委会办公地点在宁德润家前头屋;1959—1960年,迁至宁玉庆家宅院;1960—1972年,村委会复迁“乡公所”;1972年,在村十字街建成村委会后,村委在此办公至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2011年,村两委根据上级要求对村委大院进行了改建,采取谁投资谁受益有偿使用的原则,把临街旧房拆除,由宁根渠、段社桥、宁社京三家投资建二层临街房10间,一层归投资人经商,二层为村委办公用房,使村办公条件得到了改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组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938年,段德仁在马回有莘中学上学时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在大觉寺学校任教期间,担任党小组长,并秘密开展革命活动。后在维新校任教的常树声为地下党员,根据组织安排,在该村秘密进行革命活动。1947年10月,解放军陈谢兵团9纵25旅74团先后解放了宜南、伊川两县,但当时解放军转战各地,乡村政权还没有完全建立,土匪游击队时而来村骚扰,社会局势极不稳定。在这种形势下,宜南县(当时坡头寨村属宜南县管辖)公安局侦察科派出李长中同志化装成货郎商贩,来到坡头寨村秘密发展宁代王、秦小堂、孙庆祥、段守武、段玉辰、段金钊、李中明、段守君、宁木庆、董遂庆、董德武等人为骨干,从事革命活动。1948年春,洛阳解放,上级党组织先后委派权造信、赵银雪、李恒义、侯家昌等到该村开展党的工作。后在部队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村民段富光,1953年退伍回村后,先后发展孙建华、李庆林、李玉学等为党员。1954年,成立坡头寨村党支部,段富光任第一任党支部书记。1956年,发展刘凤英(女)、段遂军为党员;后又发展宁大王、李铁圈、宁小生为党员;1962年又发展段银召、段新来等为党员。至此,坡头寨村党支部得以发展壮大。从建立党支部以来,党支部始终是农村工作中的领导核心,党支部书记在村各项工作中起着极其重要的领导作用。</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坡头寨村党支部书记更迭表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姓名 职务 任职年限 备注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段富光 书记 1954—1958.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孙建华 书记 1958.1—1960.10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贾中尚 书记 1960.11—1961上半年宁清水 书记 1961下半年—1963.10宁大王 书记 1963.11—1964年春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李铁圈 书记 1964年春—1964.9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李玉学 书记 1964.10—1968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李来旺 书记 1969—1970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陈新旺 书记 197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段晚学 书记 1972—1979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李玉学 书记 1980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段晚学 书记 1981—1989.6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李长奇 书记 1989.7—1989.12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李见喜 书记 1990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段来圈 书记 1990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段晚学 书记 1990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李水正 书记 1991—1992.6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宁要彬 书记 1992.7—1993.8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李长奇 书记 1993.9—1995.5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宁小生 书记 1995.6—1996.6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李喜来 书记 1996.7—1998.1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段社尊 副书记 1998.12—1999.10 主持工作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宁红坡 书记 1999.11—2001.3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宁远征 书记 2001.4—2002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王秋林 书记 2003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宁宽欣 书记 2004—2012.9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宁要彬 书记 2012.10—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说明:村党支部书记、农会主席、行政负责人任职时间,因缺乏档案资料,仅根据部分知情人回忆整理,准确性待考,仅作参考。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第五篇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太行山大峡谷</span></p> <p class="ql-block"> 第六篇 经济</p><p class="ql-block"> 第一章 农业</p><p class="ql-block"> 第一节 土地制度及传统</p><p class="ql-block"> 农业生产模式 </p><p class="ql-block"> 解放前,土地归个人所有,村民都把土地当作命根子,大部分村民都喜欢攒点钱买地。解放后,根据党的农村政策,杜绝了土地买卖。1950年实行土地改革,耕地平均分给了农民;1953年实行互助组,土地开始集中经营管理;1956年实行农业合作化,土地高度集中;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化,土地全部归集体所有。</p><p class="ql-block"> 坡头寨村河流纵横,土质多样,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从清代、民国以及解放后的几十年间,典型的农业传统生产模式在该村尤显突出。所谓的“三十亩地一犋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即是坡头寨村人旧时生活的真实写照。</p><p class="ql-block"> 坡头寨村历代村民都是以农为业,一般家庭都有一套生产农具,种地有牛,犁耙齐全,好牛把式比比皆是。如宁松林、董四季、宁书山、陈石太、段江河等,犁耙的地上虚下实,平光如镜,用鞭杆一插,就知道耙了几遍。播种用木耧,无论小麦、谷子、芝麻或豆类,均用耧眼大小控制播种量。俗话“不稀不稠,塞下指头”,正是播种能手们播种小麦的经验总结。解放前,地少的家庭一般用镰刀割麦,地多的户用散麦机。宁季冬、段北学等大户都有几台散麦机。散麦机形似弓状,里面用绳结网,安上散刀,一个壮劳力每天散麦8—10亩。割下麦子拉到场,垛成垛,好天摊场,套上牲口,拉着石磙,碾好起场、扬场,然后将麦子晒干装袋入仓。</p><p class="ql-block"> 解放前,坡头寨村人干活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远近闻名。村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宁国太家不怕冻死,宁季冬、段北学等家干活不怕累死”。 </p><p class="ql-block"> 旧时,坡头寨村农业经济作物比较单一,大部分农户靠种植棉花作为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清及民国时期,全村有三分之一的农户靠种植棉花,纺花织布赚取钱财。村民宁国太在20世纪初,家中仅有少量土地,全靠种植棉花织布卖布赚钱发户。他家人口多,家法严,规定每个儿媳一晚必须纺够四两线才准睡觉。因为冬天冷,媳妇纺花时需将幼儿放入衣裤中取暖,久而久之,一儿媳将其幼儿腿部肌腱损伤,造成其儿终身残疾。为了节约点灯用油,儿媳夜间纺花时,点燃麻杆,用纺花车转动的微风吹亮麻杆火头,照着上线。由于全家人日夜辛勤劳作,终于摆脱贫困,至20世纪30年代初,已购置土地近200亩,成为村中富户。</p><p class="ql-block"> 宁季冬虎背熊腰,力大超人,锄地时,人未到地劲已上来,呸呸两口唾沫,小跑冲入地块,一天锄地五、六亩。家业鼎盛时,为方圆临近有名的富豪,但全家生活非常节俭。来客时,从平娃家买来火烧馍招待客人,若剩下,家人谁也不准吃,剩多退多,剩少退少。一家人一年四季吃的都是粗茶淡饭,舍不得吃上一个白蒸馍。宁季冬拾粪上地,名扬乡里。因过去无化肥,全靠土粪长庄稼,除家里少量的人粪尿、土杂肥、牛铺粪外,宁季冬家常年在平白路大石桥搭有拾粪庵子。天一黑,便挑上行李去拾粪,东拾到大辛店(平等),西拾至白杨树。因旧时平白路为古大道,夜间常有骆驼队通过,一晚拾粪两小篓,天亮担回。用拾到的牲畜粪增加土地肥力,提高粮食产量。而后勤俭节约,利用日积月累的钱款购买土地。至20世纪30年代,宁家已拥有土地600余亩,其中购买王忠洼、马庄等外庄地300余亩,成为坡头寨村一带比较有名的大庄主。</p><p class="ql-block"> 农家少闲日。农闲时,妇女们安机织布,男劳力则拾粪、整地、拾石头、填豁子、倒茅草、拾柴火等。段北学家干活不要命在全村出了名。春耕秋耙,夏种秋收,全家人干活破命上。一入冬季,一家人就拉缸卖缸,上嵩县,下汝州,挣钱买地。其家在光绪三年时家境还异常贫穷。灾后,正是由于全家人精诚团结,发奋图强,日夕劳作,省吃俭用,将丰收年景节省下的粒粒余粮,换回银元,而后一亩一亩的购置土地。经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至20世纪初,已拥有土地300余亩,成为当时村中第一富户。其家有一块在南洼的18亩地,该地北边有一小沟,天下大雨越冲越大,段江河和一个雇工,利用冬季农闲,起早贪黑,披星戴月,每天拉土20余车,苦干三个寒冬,共填土3.4万余立方,硬是将该地的大豁子填平,至今未毁,在全村传为佳话。</p><p class="ql-block"> 还有村民段富学(小名段富光),由于地少,男劳力外出不在家,一年打的粮食寥寥无几,婆媳二人只能依靠几亩贫瘠薄地种植棉花,日间耕作,夜晚纺花织布,全凭一双巧手辛勤劳作,维持全家生计。</p><p class="ql-block"> 这些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和小农经济,仅是坡头寨村历代千百户农民中的一个代表。</p><p class="ql-block"> 清及民国时期,一遇大旱,村里的神社就出面组织村民到半坡山九龙洞祈雨。去祈雨的均为男性,一般有数十人不等。去时每人携带刀具一把,意为除妖驱邪,村人敲锣打鼓将其送到村外。祈雨人返回时,要头戴柳条帽圈,并从九龙洞带回神水,村中大响器在村外将其接至龙王庙,焚香上供,跪拜祈祷。如果祈来了及时雨,村里要唱贺雨戏,到了八月十五五谷丰登,还要唱三天大戏,以表达对玉皇大帝、四海龙王赐福于民的感恩之情。这充分显示出广大农民对粮食生产的重视和渴望。</p><p class="ql-block"> 民国18年(1929年),开通普济渠,农业生产条件有所改善,村民们更加重视粮食生产。新中国成立后,金河、银河水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农田水利得以全面改善,村民种粮积极性空前高涨,家家户户收获的粮食缸满囤溢。1950年,坡头寨村上交公粮在洛阳专区获得锦旗奖,充分展示出该村的传统农业优势。</p><p class="ql-block"> 纵观坡头寨村农业发展历史,正是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一个缩影。</p><p class="ql-block"> 第二节 耕作区域</p><p class="ql-block"> 坡头寨村农耕区分为两块,一是岭坡区,二是银河小平原区域。岭坡区占全村总耕地面积的80%以上,该区域又有贫瘠薄地和二坡地之分。贫瘠薄地占岭坡区域面积的70%,主要集中于村西六岭和村北三峰,属钌礓红煤土,土薄石多,抗旱性能差。20世纪70年代以前,此区域耕地仅能一年收一茬红薯,产量极低,一般每亩产红薯800斤左右,遇到旱年产量更低。二坡地虽然位于岭坡,但地势较为平坦,土质较厚,多为红粘土,少部分为砂砾质褐土,主要集中于北地、西坪、西沙盘、西洼、东北洼等地。旧时,一部分留作晒旱地种植小麦,秋播夏收,另一部分作为春地种植棉花、花生等农作物。一等二坡地种植小麦、谷子、豆类等一年两收。解放前,小麦产量一般徘徊在200斤左右,遇到较大旱灾,颗粒无收。20世纪60、70年代,在西洼、南洼、南岭、西岭、西岭嘴、东北洼等地修建大寨田,并对部分地块进行深翻,改变了土质结构,提高了抗旱能力,加之小麦、玉米抗旱品种的引进,现今村民将岭坡区耕地大部分都变为一年两收,夏收小麦秋收玉米,但还是靠天收粮,雨水丰沛年份,收成好,小麦亩产可达400—500斤,玉米产量可达到500—600斤。一遇干旱,小麦、玉米产量锐减,甚至白搭种子无收成。</p><p class="ql-block"> 银河小平原区域位于金、银河两岸,土层厚、质地好,多为潮褐土、黄潮土、湿潮土等,是全村土地最肥沃的地区。该区域主要分布于西场、南庙、下地、东地等,均为东、西普济渠灌溉区。旧时,因银河水得不到有效利用,全村紧临金、银河的水浇地仅15亩,民国18年创修普济渠后,水浇地增至100余亩。解放后,金、银河水得到了有效利用,该区域变为旱涝保收,主要种植小麦和玉米,一年两收,有的地块玉米套种豆类,提高了产量。人民公社化后,浮夸风盛行,村民的种粮积极性没有得到有效发挥,肥料短缺,种子质劣,粮食产量一直不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了土地承包责任制,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得到了充分发挥,氮、磷、钾肥料施用适当,小麦、玉米种子优良,遇到旱年,灌溉及时,所以,近年来此区域粮食产量增长较快。</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第三节 农作物与栽培</p><p class="ql-block"> (一)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谷子、红薯、豆类及大麦、高粱等。</p><p class="ql-block"> 小麦为坡头寨村主要粮食品种,建国前种的品种有小白麦、大口麦、红火麦、蚰子头等,产量较低。50年代中期推广种植“碧马一号”,不数年品种退化,口松易倒伏而淘汰出局。60年代代之以茎秆粗壮、粒重、抗倒伏的“阿夫”麦,后来又引进了“内乡五号”。80年代“百农3217”引入后,以粒白、播量小、抗病强、产量高而备受欢迎。千粒重35—40克,亩产600—800斤,成为当家品种。后来又有“偃师9号”、“郑麦”、“温麦”等优良品种。冬性品种一般在十月上旬播种,半冬性十月中旬播种,春性稍晚。农谚“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指的就是适宜的小麦播种日期。小麦的早期管理主要是补苗松土、除草、追肥,浇封冻水、返青水、拔节水等。六月上旬收割,生长期245天左右。</p><p class="ql-block"> 玉米早期品种有“伊川白马牙”,粒大、杆高、穗长(7寸—1尺),生长期110天—120天,亩产400斤左右。70年代开始引入“郑丹2号”、“豫农704”等,黄粒,生长期90—95天,亩产可达500—600斤。90年代有“掖丹2号”、“丹玉2号”、“神丹10号”、“郑丹10号”等。近年多用陕丹8813“,产量高的可达700——800斤。玉米播期在麦收后或麦行套种穴播,每亩2500—3000株,薄地适当稀植一点。玉米生长期短,喜高温,高水肥,需多次灌溉,不适合高寒、旱坡地种植。旱地种植,若遇少雨年份,将造成绝收。旧时,玉米一般稀植套豆,今多采用单一密植。</p><p class="ql-block"> 谷子耐旱,适宜于旱地种植,产量较低,亩产300斤左右,生长期短,一般6月上、中旬播种,条播间苗,行距40—50厘米,株距8厘米左右。现今村民一怕间苗麻烦,二怕麻雀弹食,故该村现在种植较少。</p><p class="ql-block"> 旧时红薯与玉米同为我村农民食用的粮食主要品种,有“一年红薯半年粮之说”。红薯耐旱、高产,多种植于岭坡旱地。早期品种有“胜利100号”,亩产800—2000斤不等。80年代初引入“丰收白“,和“徐薯18”,亩产2000—4000斤,出粉率、薯干率较低。红薯系育苗移植,旧时育苗用粪炕温床育苗,70年代推行火炕。清明前下种,5月上旬移栽,地面封垄穴植。旧时为点水移栽,70年代推广“拉泥条”。亩植2500株左右。也可在雨后剪秧插植,称“麦茬种”。60年代末为了红薯高产,曾推行“红薯下蛋”。当时对红薯下蛋的亩产称之为“红薯下蛋,不是八千是一万”。但由于该项种植技术费时费种,基本无进行大面积推广。田间管理主要是早期松土除草,后期翻秧,以防薯秧抓地生根,影响主根薯块生长。10月下旬出薯切片,11月上旬出薯下窖。80年代以前均大面积种植,种植面积约1500亩,现种植面积约100亩左右,仅作为村民吃鲜食品。</p><p class="ql-block"> 豆类:主要有黑豆、绿豆、黄豆、80年代以前均大面积种植,种植面积约1500亩,现种植面积约100亩左右,仅作为村民吃鲜食品。</p><p class="ql-block">豆类:主要有黑豆、绿豆、黄豆、小豆、红豆、豌豆、绿大豆、鸡腮豆等。现今除绿豆有一定种植外,其它豆类种植极少。</p><p class="ql-block"> 水稻:坡头寨村虽有金、银两河,但银河河滩狭窄,滩中土少石多,适合水稻种植的滩地极少。金河泉水水温较低,不适应水稻生长。20世纪60、70年代,部分村民在金河试种小片水稻,但穗小粒芘,收成甚微。</p><p class="ql-block"> 1963年,伊川号召全县学江南,将西场、南场水浇地改作稻田,试种水稻。县、乡政府出面从安徽请来技术员传播育苗、整地、插秧、放水等水稻种植技术。但因西场、南场土地临沟、临河,“稻田”不存水,造成秧苗枯死,种植失败。</p><p class="ql-block"> (二)经济作物:主要包括油料、棉花、瓜果、烟叶等。</p><p class="ql-block"> 油料有芝麻、花生、油菜籽。芝麻多植于旱地,条播间苗,每年都有种植。花生植于岭坡、沙土地,生产队时代,各队均有少量种植,现今各户每年都要种上3—5分,供自家食用。油菜自80年代以后,有较大面积种植,多种于岭坡薄地,主要供自家榨油自用。</p><p class="ql-block"> 棉花是豫西地区主要农作物,多种植于旱坡地。旧社会,几乎家家户户都要植棉纺织。所以,各户都留有部分春地栽植棉花。有些户甚至靠织布卖布赚取家中日用开支。解放后,国家对棉花生产极为重视,1954年,伊川县被国家定为棉花区,全县种植棉花24万余亩。棉花一般于4月上旬播种,农谚有“枣芽发,种棉花”之说。旧时习惯于耧播,20世纪70年代推行开沟摆播。出苗后要定苗,缺苗可移栽补种。旱薄地亩8000株,平地6000株。80年代推行地膜覆盖,也有用早熟品种与小麦套种,称“麦茬花”。棉花的管理技术较强,“六月六,打花顶”,中期需整枝打叉,晚期要打脚叶,打边心,打空枝。中耕需勤,有“花锄七遍,疙瘩连串”之说。由于棉花易生虫染病,故给棉花打药杀虫治病是生产管理中的一项主要任务。20世纪60、70年代,每个生产队种植棉花均在百亩左右,各生产队都成立有给棉花打药的专业队伍,一般由青年女性5—7人组成。现今,棉花种植面积有所减少,但一部分农户都要种上半亩至一亩,作为子女婚嫁之用。</p><p class="ql-block"> 瓜类:种植瓜类仅有少数农户,面积小,品种单一,没有形成规模种植。</p><p class="ql-block"> 烟叶:20世纪70年代,坡头寨村开始大面积种植烤烟,生产队时,每队种植百亩左右,土地实行承包制后,每户种植烤烟1—3亩不等,烟叶成为当时村民们种植的一项主要经济作物。</p><p class="ql-block"> (三)蔬菜作物:主要有大白菜、白萝卜、红萝卜、菠菜、南瓜、茄子、辣椒、西红柿、四季豆、包菜、芹菜、韭菜、大葱、大蒜等。旧时,村民利用村周围闲置空地、沟洼荒地等,春种南瓜,夏种萝卜、白菜,供自家食用。人民公社化以后,在每年春季,生产队利用本队所有的沟洼荒地、路边空地种植南瓜。“六月六”后,南瓜陆续长成,隔上几天,收获一批,按数量多少分给村民。麦收后,生产队将距村较近、便于管护的水地留出几亩,种植红萝卜、白萝卜和大白菜,初冬收获后分给村民。有的生产队还留出几亩菜地,种植韭菜、大葱等,用以调剂人民生活。现今,集体土地下放承包,各户每年都留出少量肥沃土地,种一些萝卜、白菜、西红柿、四季豆、大葱、韭菜等。农民们都知道,种植蔬菜收益高,有“十亩田比不上一亩园”之说,但历史上坡头寨村没有大面积种植蔬菜的习惯,多为零散种植仅供自用。</p><p class="ql-block"> 第四节 耕作方法</p><p class="ql-block"> 旧时农田耕地以牛耕为主,穷苦人家少牛缺犁,得靠人工翻地。田间运输和耕作,富户有牛有车,一般农户有两三户搿犋耕地拉车,铁轮车、犁耙等农具互补使用。贫困户只能靠肩扛手拉。合作化以后,牲畜农具归集体,统一使用,农忙集中犁地,麦后浅耕随播玉米,秋后深耕细耙,耙后播种扒畦。</p><p class="ql-block"> 旧时送粪收庄稼多靠担挑,20世纪70年代以后有了架子车,到了90年代,拖拉机、“时风”、“五征”农用车、摩托农用三轮车等成为农业主要运输工具。手扶拖拉机,当时称为农民的“桑塔纳”。昔日的铁轮车、架子车等先后“退役”。</p><p class="ql-block"> 解放前没有化肥,一般施坑沤土肥,一些牛、马、驴等家畜粪肥,就算是上等肥料。20世纪60年代,个别村民在自留地开始少量使用硫酸铵(俗名肥田粉)。70年代,伊川化肥厂建成投产,但产量低,供应量小,生产队只能通过关系才能购买一些化肥施用,或购买氨水作底肥和追肥。同时号召村民大积农家肥、压绿肥用以提高土地肥力。1988年,全国出现化肥紧张,一些地方出现了哄抢化肥现象。90年代后,化肥生产得以全面发展,氮、磷、钾等各种肥料得到充分供应,小麦一次性上足底肥,玉米适时追肥,提高了粮食产量。同时,微肥苗期喷洒也得以全面应用,进一步促进了科学种田。</p><p class="ql-block"> 小麦、谷子、芝麻、油菜旧时用木耧播种,牲畜拉或人拉。20世纪80年代后改用新机耧,播量均匀,小麦一般亩播12—20斤不等。玉米旧时多顺犁沟丢种,20世纪70年代后采用麦行套种,现改进用点播机播种。</p><p class="ql-block"> 田间管理中,各类农作物均需松土除草,一般农具为锄头,现多采用除草剂或机制犁头松土除草。大部分麦田村民仍用锄头松土除草。</p><p class="ql-block"> 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上,旧时用草木灰杀腻虫,1956年推广使用“六六六”粉(6%)防治小麦吸浆虫,70年代采用“1605”、“1059”、“3911”、“氧化乐果”等农药防治小麦红蜘蛛、棉蚜虫等。采用小麦拌种、玉米、棉花浸种等方法防治地下病虫害。</p><p class="ql-block"> 收获小麦过去全靠人力用镰刀收割,运到麦场后先打成垛,以防遇雨沤麦,而后靠牲畜拉着石碾一场一场慢慢碾。起场、扬场、打麦秸垛,通常打麦打到入伏天。20世纪70年代有了电磙,而后用拖拉机,接着有了打麦机,随运随打,便当快捷。90年代有了小麦收割机,联合收割机连割带打,节省了人力。近年来,小麦收割机经营户把机器开到各家田间地头,一亩地几十元,拿着袋子装麦粒。玉米穗掰到家,辫成吊,挂于树干、房檐下,待风干后手工剥粒,今有剥玉米机代替。红薯的保存一是切成片,晒干后收藏保存;二是将鲜薯下到地窖保鲜,最长可保存到收麦后。20世纪60、70年代,生产队为了红薯育苗需要,都集中建有保存红薯的大窖,可储存红薯上万斤,烧火控温,洒水保湿,使育种红薯得到了很好保存;三是打成渣用淀粉下粉条。人民公社时代,每个生产队都建有打渣过粉的粉坊,红薯渣喂牲畜,淀粉加工成粉条自用或出售。</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第五节 农具农机</p><p class="ql-block"> 一、传统农具</p><p class="ql-block"> 耕作农具。最早是木犁木耙,以后木犁安装上铁铧,较木犁省力且速度快。其次是䦆头、十指耙等。</p><p class="ql-block"> 播种农具。主要是三腿八寸木耧,用于麦播和谷播,旧时也用于棉播,玉米则用手工点播。</p><p class="ql-block"> 中耕农具。主要是板锄和漏子锄。邻村穆店锄闻名伊川。</p><p class="ql-block"> 收割农具。主要是木把铁镰刀,可收割麦、谷、豆、玉米等农作物。民国时期收割小麦曾用散刀,比镰刀效率高,但操作难度大,解放后基本停用。</p><p class="ql-block"> 脱粒农具。主要是石磙,其次是桑杈、扫帚、木锨、筛子等除尘工具。</p><p class="ql-block"> 运输工具。主要是两牛抬杆或架杆铁轮车、手推独轮车和扁担、箩筐等。</p><p class="ql-block"> 加工用具。用于农作物加工的有石臼、石磨、石碾,后来发展有水磨、水碾,水动力轧花车、弹花柜等。其次有弹花弓、手摇纺花车、脚蹬多线头纺花机、木制织布机等。</p><p class="ql-block"> 二、现代农机具</p><p class="ql-block"> 耕作机械。20世纪70年代,高山公社建有拖拉机站,部分二坡地用东方红履带式拖拉机耕作。1976年,坡头寨村购回首部东方红40型四轮拖拉机,配备有五铧犁、缺口耙、圆盘耙,耕作技术得到了提高。90年代,大部分农户购买有12型手扶拖拉机,结束了用牛耕地的历史。进入21世纪,大都用旋耕拖拉机耕作,促进了粮食增产。</p><p class="ql-block"> 播种机械。20世纪80年代,引进人拉三垄耧,代替八寸木耧。90年代,使用五垄机播耧。进入21世纪,开始使用大型播种机。现代播种机械,播种不用手摇,下籽均匀,无缺苗断垄现象。</p><p class="ql-block"> 中耕机械。20世纪90年代,大部分农户购买手推除草犁,与使用传统铁锄相比,效率提高数倍。麦田除草松土,仍然使用传统漏子锄。21世纪,大都使用喷雾灭草剂除草,秋地也用手推除草犁。</p><p class="ql-block"> 收割机械。解放前后,收割麦子仍用铁镰刀。20世纪90年代,用手扶拖拉机带动小型收割机收割小麦,镰刀被逐渐淘汰。现今,90%以上麦田全部租用大型收割机收割,每亩租金30—50元不等。</p><p class="ql-block"> 脱粒机械。20世纪70年代,使用电磙、轮式拖拉机碾场,80年代使用打麦机、扬场机。现今使用大型收割机收脱并用,后吐秸秆,内装麦粒。玉米、谷类使用谷物脱粒机、电动或手摇玉米脱粒机等。</p><p class="ql-block"> 运输机械。20世纪70年代引进架子车,80年代后家家户户购买了手扶拖拉机,铁轮车、架子车被陆续淘汰。现今农业运输大都使用农用汽车、三轮摩托车、电动三轮车等。</p><p class="ql-block"> 加工机械。20世纪60年代末,坡头寨村没有通电,村民大都到邻村加工粮食,1972年,开始使用钢磨,1974年,使用电磨、粉碎机、榨油机、打红薯渣机等。旧时水磨、石碾等传统设施被淘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坡头寨村银河水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第二章 水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第一节 水利事业概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坡头寨村北有银河(古长水)潆洄,南有金泉飞涌,水利资源得天独厚。清末民初以前,村中虽有丰富的水源,但府衙里保无人组织开挖渠道,更无提灌设施,村民们只能望水兴叹。据村中有关资料记载,仅有金河水源浇地约10亩,其它临银河水磨渠边浇地约5亩,全村共有水浇地15亩。一遇大旱,村民们便束手无策。只能是“旱魔肆虐灾连连,草木枯竭赤庄田。银水东去眼望穿,饿殍遍野炊烟断”。这就是解放前坡头寨村旱灾之年人们生活的真实写照。民国18年(1929年),村中名人志士领导村民虽然创修了普济渠,但因国民政府腐败无能,银河上、下游村庄争水诉讼不断,开挖的普济渠时挖时填,效益发挥极差,坡头寨村仍未摆脱旱灾困扰。20世纪40年代,村民陈灿在下河最早使用洋水车浇地,后宁海清在南场建水车井,但均未从根本上解决水利灌溉问题。解放后,由于党和政府对水利建设的高度重视,经过银河流域有关村庄全体干群的共同努力,银河水库、洞子沟水库于20世纪50年代相继建成,普济渠东、西干流延伸村东、村南,村周边肥沃土地全部得到灌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953—1955年,村成立互助组,联合购买“洋水车”8部。分别是:宁清水、李玉学、孙建华等户在李家坟购建“洋水车”1部;宁水平、宁老红等户在西沟段家坟购建“洋水车”1部;宁彦召等户在西沟秦家坟东购建“洋水车”1部;宁海灵家在普济渠过水桥南老苹果园地购建“洋水车”1部;宁小涛家在小西岭柿树行购建“洋水车”1部;后沟窑脑购建“洋水车”3部。至20世纪60年代,“洋水车”仅后沟窑脑一部使用,其它水车均废弃。 “洋水车”用畜力提水,一天浇地3亩左右。个别人也有在渠边用撑杆提水浇地,但费时费力效率低,使用者极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20世纪70年代农电通村后,村集体利用水资源丰沛的优势,建提灌,打机井,村周围数百亩良田均能及时得到灌溉,基本上改变了靠天吃饭的困难局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第二节 创修普济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民国18年(1929年),坡头寨村一带不仅土匪猖獗,而且又遭严重旱灾。那年夏、秋两季几乎没有收成,地里凡是能吃的野草树叶,都被采食殆尽,甚至有的去背石头面充饥,更有十几户人家,携眷逃荒。在此生死存亡之际,开渠抗旱则为村民求生存之一线希望。当时,从洞子沟开渠引水能浇村西地百余亩。村中负责人宁殿邦、段北学即同群众商议,决定开挖普济渠以引水浇地。因渠首位于洞子沟村,所以渠道所经该村地片,所占之地均用银元买通(有碑记为证)。同年夏组织村民忍饥开挖渠道,日以继夜,奋战数月,渠成,村西部分良田得以灌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第三节 修建银河水库、洞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沟水库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952年秋,全县旱象严重,县委动员全县群众投入抗旱,大力兴建以蓄水灌溉为主的小型水库工程。银河水库为伊川县兴建小型水库第二阶段的工程项目,此阶段为1954年冬至1955年春,全县共建小水库7座,其中政府投资两座,银河水库即为政府投资建设的两座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该水库位于银河中游,距坡头寨村(老村庄)北200米,为国家小型二类水库。1955年春开始建设,同年底竣工。水库控制流域面积1.75平方公里;总库容82.5万立方米,在全县小型二类水库中,库容量排名第二;兴利库容38.5万立方米,可养鱼水面112.6亩,有效自流灌溉面积1200亩,三项均为全县小型二类水库之冠;土石方工程量8万立方米,混凝土工程量150立方米;总投资5.5万元,其中国家投资4万元,自筹1.5万元。在该阶段所建小型二类水库中,是国家投入资金最多的水库工程项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洞子沟水库位于伊河支流银河中游,洞子沟村西。该库于1959年11月动工兴建,1960年6月建成蓄水,总库容158万立方米,其中兴利库容73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4500亩,工程总量22.08万立方米,国家投资10.53万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962年8月,县水利局在洞子沟水库大坝东侧设立洞子沟水库管理所,统一协调管理洞子沟、银河两水库的蓄水、灌溉,防汛等事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洞子沟水库建成后,坡头寨村为第一个最大受益村,库水引入东、西普济渠,自流灌溉村西、村南、村东良田600余亩,全村人均水浇地面积达到近半亩,为高山乡人均自流水浇地最多的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第四节 重修普济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947年伊川解放,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大兴水利,发展农业。在水利建设上政府采取“全流域统一规划、统一领导、统一管理,全民动员,充分利用水利资源,努力扩大灌溉面积”的治水方针。在乡政府的直接领导下,设立银河流域水利建设指挥部(部址在洞子沟),具体负责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组织施工、用水管理等事宜。在上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解决了银河流域上下游争水等后顾之忧。即于1950年修复了原来的普济渠(即西渠),在西沟架设木登槽过水,将渠道延伸至南庙,后又向东延伸到下地及张村南地,灌溉农田360亩。又于1951年在银河洞子沟界内修建渡槽一座,新开普济东渠,经东地将渠道延伸至张村、贾村西地、北地,坡头寨村浇地约240亩。至此,普济渠东、西两条支渠全村共浇地600余亩,使银河水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发挥了最大效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农村实行联产承包制以后,由于水费征收困难,洞子沟水库管理所于1983年前后撤销,水库的灌溉效益逐年下降,到1993年,普济渠从洞子沟水库引水灌溉的功能基本丧失,洞子沟地界的渠道被平复,银河水库大坝以上渠道已不能发挥其功能。原东、西两渠自流灌溉的农田大部靠西岭、后沟和南庙三个机灌站提水灌溉。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第五节 筑建水塘 修建机灌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为了蓄水养殖和灌溉之需,1974年在银河水库下方的东沟、后沟交接处筑坝拦水,修建了银河水塘。水塘水域面积30亩,蓄水10万立方米,年养鱼5万公斤。1972年在金河水仙老母庙下边挖圆形水塘一座,直径约30米,水深2米,水塘周围全部用石头券砌,水源为金河泉源上涌泉水。该水塘流出的水冬暖夏凉,村民夏季在此洗浴,一年四季洗衣用水都十分方便,旱时还可用抽水机械抽水灌溉附近农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974年农电入村后,为了扩大灌溉面积和保证东西两渠(普济渠)用水,于1975年修建后沟机灌站,取名坡头寨党恩提灌东站,站址位于银河水塘北侧;1976年又修建西岭机灌站,取名坡头寨党恩提灌西站,站址建在银河水库坝前西侧。两个机灌站均为两级提灌,普济渠缺水时将库水、塘水提入渠中。每逢大旱,西岭提灌站可将银河水提至西岭、西洼和北地,浇地300余亩。后沟提灌站将水提引至东北洼,浇地100余亩,以保证村民在大旱之年,有粮度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由于普济渠自流灌溉功能丧失,南庙、下地农田灌溉受到影响,1996年,村集体筹资28万余元,在上级水利部门支持下,又在泰山庙后银河南侧,新建机灌站一座,供南庙、下地农田灌溉,保证了原有水浇地旱涝保收。</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坡头寨村杨树林</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第三章 林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第一节 果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一、柿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千年槐树万年柏,柿树还是他四伯,说明柿树的寿命极长。民国至20世纪60年代,坡头寨村柿树在附近一带村庄以品种好、数量多而著称乡里。俗话有“洞子沟一坡,比不上坡头寨南小洼一窝”。意为坡头寨村柿树极多。在柿树最多的年代,每到中秋节前后,遇到连阴雨天,树上有些柿子因柿蒂处进水而就树烘软,一些树下都落有好多烘柿,在田间干活的人不用上树就可吃到绵甜的柿子。秋末柿子采摘后,各家的屋棚和房坡上都堆满了柿子,有的柿子还可放到第二年春天。有的户把柿子削去皮拴在榆树枝条上,挂在朝阳的墙壁上晾晒,晒好后捂在准备好的容器内,直到柿子表面生出白色状脯,且变为饼状,即做成了柿饼。如果柿饼收捂程序得当,捂好的柿饼用手掰开会有拉扯不断的细丝,吃起来软甜可口。用柿子泡醋也是农村最好的调味品之一。家里吃不完的烘柿,还可用麸子或碾谷糠搅拌晒干,储存起来到春季青黄不接时拿出来食用或备荒年充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柿树多栽植在田埂或边角荒地,林果与粮食兼收。土改以前,谁家地里的柿树归谁家所有,土改后,那个生产队地里的柿树归那个生产队所有。农村未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以前,生产队将其所属柿树按人口分给各户,丰年每人能收获柿子百余斤。品种有阳光红、贵兰青、摘家烘、牛心柿等。村民们对此编有顺口溜:“阳光红,红彤彤,挂在树上就树烘,娃子们上树摘吃清;贵兰青,漤一更,老婆子纺花偷吃清;摘家烘,绵又甜,大人孩子都喜欢”。每年一到柿子成熟的季节,西岭嘴、南洼、南坡、南小洼、西洼、东北洼等岭坡荒地,满山遍野,层林尽染,大红柿子挂满树梢枝头,红果绿叶,形成了一道靓丽的自然美景。八月中秋,贵兰青脆甜爽口;重阳节,摘家烘柔绵甘醇;十月一,阳光红味甜如蜜;春节间,家家户户庭院中柿饼飘香。真乃是五谷丰登柿满坡,欢天笑语庆吉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然而,自农村实行土地承包制以后,岭坡地中的柿树因疏于管理,加之病虫害增多及人为损毁等,至20世纪80年代,柿树数量逐年减少,至今已荡然无存。坡头寨村柿树的当年辉煌已不复存在,昔日的绿叶红果,层林尽染的时代已成为村人的历史记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二、苹果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970年,坡头寨村在西沟一道坝东及南栽植苹果树54亩,品种为周光、青香蕉、黄香蕉、国光等。1994年,孙振关在西沟二道坝南种植苹果树15亩,品种为乔娜金、红乔娜金等。至此,全村共栽植苹果树69亩,产品畅销伊川县城等地。后由于市场不佳,1977年毁掉桥东果园,1980年再废弃桥南果园,2009年,最后15亩苹果园因树龄老化改种其他作物。</span></p><p class="ql-block"> 三、枣树</p><p class="ql-block"> 旧时,坡头寨村大部分农户房前屋后都栽有枣树,品种繁多,有大灵枣,小甜枣等。20世纪60年代末,大队在西岭嘴封山育林,林业队长段守武、宁梦等带领一批林业队员,吃住西岭嘴,嫁接灵宝大枣万余株,1969年收获大枣300余斤,后政策变化,辛辛苦苦育出的枣树被毁掉一空。</p><p class="ql-block"> 四、其它果树</p><p class="ql-block"> 民国至20世纪80年代,坡头寨村大多数农户的宅院分别栽植有桃树、杏树、梨树、石榴树等果树。1970年,西河栽植约3亩桃园,品种为五月节桃,个大肉厚,香甜可口,几年后更新为其它树种。</p><p class="ql-block"> 第二节 林木</p><p class="ql-block"> 自清末民国以来,坡头寨村无栽植成片林地,仅在沟洼、土圪嶙和宅院空闲之地栽有椿树、槐树、榆树、桐树等林木。金、银河畔栽有杨树、柳树等喜水林木。现较为集中的林地为杨树居多,主要集中于西沟、约十几亩,2000余棵;金河河滩,约50亩,5000余棵;银河河滩,约百余亩,10000余棵;其它沟洼地,约30亩,4000余棵。金、银两河河滩的林木一部分已成材,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p><p class="ql-block"> 第四章 畜牧业及渔业</p><p class="ql-block"> 坡头寨村养殖业发展比较缓慢,没有比较大的养殖场,农户主要养有牛、猪、羊、鸡、鸭等。20世纪90年代,村民开始承包水库、水塘,进行人工养鱼。</p><p class="ql-block"> 第一节 养牛</p><p class="ql-block"> 解放前,坡头寨村大部分农户都养有牛,主要以耕作农田为主。解放初期,坡头寨村的牛在伊河西岸一带享有盛名,不但数量多,而且家家户户喂的牛都是膘肥体壮。实行集体化以后,牛归生产队饲养,一个生产队多则20头,少则10余头。1970年至1977年,各生产队的牛实行集体饲养。全村6个生产队当时均建有集体饲养的牛院。1978年农村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后,生产队的牛都分给了农户。到了20世纪90年代,大部分户都养有牛,由于手扶拖拉机在农村得到普及,牛耕退出历史舞台,养牛耕田转化为养牛卖钱,牛已经成为农村的经济商品。历史上坡头寨村始终没有形成规模养牛场,均是各户零散饲养。养一头牛每年会得到500—2000元不等的纯收入。近年来,大部分农村劳动力都外出务工,加之农村环境卫生的提高,该村现今养牛的户极少,农民的收入来源主要靠外出务工。</p><p class="ql-block"> 第二节 养猪</p><p class="ql-block"> 旧时,家家户户都养有1—3头不等的肉猪,也有一些户饲养母猪,养猪是农村家庭的一项主要收入来源。1957年,村集体在段秋生家东边建有一个养猪场,养猪数十头,于1960年左右停办。改革开放以后,个别村民也试着进行一些规模不大的养猪项目,但由于生猪价格波动频繁,给养猪户造成了较大风险。所以,规模养猪一直没有发展起来。2005年,李务欣在西河老苹果园内建造猪舍数十间,饲养肉猪160头,准备出栏时,猪价开始下跌,仅饲养了一批,因怕亏损就没有再饲养下去。近年来,农民都认为养猪又脏又累又挣不了多少钱,故多数村民都不再养猪。</p><p class="ql-block"> 解放后农户养猪,村集体多号召圈养,有一段时间要求家家有猪圈,但也有个别人将自己养的猪白天圈起来,晚上放出来,到地里啃吃小麦、玉米等庄稼,美其名曰:吃在外,省在家,卖了挣钱自己花。</p><p class="ql-block"> 第三节 养羊</p><p class="ql-block"> 20世纪50—70年代,大部分农户每年都养有1—3只羊,村里有几个羊倌,成群放养,自己有一部分羊,也收其他农户的羊代养,以剪羊毛为受益。50年代,宁梦星在东沟借用一农户窑洞,养羊百余只;60年代,宁永、宁永锁各养有群羊几十只。农户散养的羊大多为绵羊,因为绵羊大都在农历腊月出栏,自家宰杀能过个好年(春节),卖掉能挣一些钱好过年。80年代以后,零散养羊户逐年减少,规模养羊户也为数不多。2009年,孙振关利用苹果园场地,建造羊舍20余间,养羊百余头,但因防疫任务重,加之利润薄,一年后即转行经营其它业务。</p><p class="ql-block"> 第四节 养鸡</p><p class="ql-block"> 解放初及以前,坡头寨村养鸡主要靠农户零散喂养,那时没有肉鸡,喂的全都是蛋鸡,每户一般喂养5—10只不等,用鸡蛋换取一些零花钱或盐等日常用品。所以,养鸡对家庭来说是一项小副业。到了20世纪80年代,村民除养蛋鸡外,也引进了肉鸡喂养,但还是以养蛋鸡为主。规模养鸡户有:2012年,秦社彬养蛋鸡2000只,李振显养蛋鸡4000只,均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2013年,宁占民在南坡建鸡舍1500平方米,一年出栏肉鸡万余只。</p><p class="ql-block"> 第五节 养鱼</p><p class="ql-block"> 解放前,村里没有水库也没有水塘,人们无法进行人工养鱼。解放后,在银河上建起了银河水库,但主要以灌溉农田为主。1974年,在银河水库下游建水塘一座,村委于1994年分别将水库、水塘承包给个人开始养鱼,年投放鱼苗数万条,但由于环境、饲养技术等原因,经济效益一直不佳。</p><p class="ql-block"> 第六节 其它养殖</p><p class="ql-block"> 鸭、鹅、兔等家禽家畜也有喂养,但养的农户较少,更没有出现规模养殖户。一部分村民养有犬,但大部分都是为了防盗护院,也有的是遛狗逗玩,没有作为家庭养殖收入项目对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大红柿子高高挂</span></p> <p class="ql-block"> 第五章 工业及手工业</p><p class="ql-block"> 第一节 工业</p><p class="ql-block"> 工业在坡头寨村历史上几乎为空白。旧时,没有一家工业企业。1960年,在“大跃进”、“共产风”带动下,县、乡政府在南场白土圪垯建有一座极其简陋的小型水泥厂(村民俗称洋灰厂),湖南村的马根乾、草场村的蔡金太任厂长,村民杨学、刘凤英等人曾在该厂工作,不久因技术问题,产品质量不过关而停办,人员设备合并到高山白灰厂;1983年,村民宁河新、宁留根、秦兴、李德庆等人乘国家改革开放的东风,投资4万余元,在银河水库东侧建机砖厂一座,1987年因管理不善和产品质量问题停办;1985年,宁河新独自一人贷款4万元在银河水库东侧的缸窑(地名)又建起机砖厂一座,投产两年后因资金和管理问题停办;1996年,张村人宁双普,租用坡头寨村4组、5组土地,在下地办砖厂一座,产品远销伊川各地,经济效益极好,承租人每年按照占用各组土地多少上交租金。2001年,因该区域优质土层被用尽而停办;1997年,穆店村穆红卫租用2组土地在庙东建起机砖厂,因合同出现纠纷于2000年停办;近年来,村民段治兵在洛阳邙山建有生产活动板房构建材料企业,招聘职工数十人,经济效益甚佳;段胜强在高山办有生产家具的企业,产品除销往高山镇各个村庄外,还远销到嵩县北部的德亭等乡镇。每年销售旺季,产品供不应求;宁帅宗在郑州办有木器家具厂,产品极其畅销,效益颇佳。</p><p class="ql-block"> 第二节 手工业</p><p class="ql-block"> 清末,黄河北某地数名制缸匠工利用坡头寨村优质陶土和银河的丰富水源在烧香台西麓的银河东岸,建起一座缸厂,所生产的陶缸产品远销洛南一带,直到20世纪20年代初才停产。因制缸工人在此处打有三孔窑洞居住,后村民将此地称之为“缸窑”。</p><p class="ql-block"> 民国时期,村民宁发、秦见分别在银河的后沟、下河,利用河水驱动水轮,带动石碾建油坊两座,香飘附近十几个村庄,生意兴隆,财源广进,效益甚好。村里的打油能手有段善庆、秦见、宁老东等;段姓、宁姓、董姓等家开办了多家粉坊,用红薯和少量绿豆、扁豆淀粉为原料制作粉条,在附近一带享有较高名望。下粉条能手有段富平、段龙安、董锁彦、董锁全、宁庚辰、宁玉辰、宁学林、宁思林、宁小军、董石碰等;宁狮子家开办染坊,用兰草作染料,为附近村民染蓝色棉布,给人们穿着带来了方便;宁江家在下河利用河水做动力,安装有弹花柜、轧花车,闻名附近十几个村庄,生意异常火爆;20世纪30年代,村民宁江在下地第一个办起了砖瓦窑厂,开创了坡头寨村砖瓦生产的先河。</p><p class="ql-block"> 20世纪50、60年代,坡头寨村手工业有了一定发展,如王旺、老五子的铁匠铺等,给村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1968年,巩义人刘延堆用坡头寨村优质红煤土作原料,在南坡建有一座瓦盆瓦罐窑厂,属第四生产队队办企业,生产队按销售收入的30%返还给刘延堆个人,每月再按出勤天数给其记工分。产品畅销附近几十个村庄,每年生产队可实现收入1000多元,1976年因刘延堆回原籍而停办。 </p><p class="ql-block"> 地处银河小平原西端的金、银河两岸,土质均为优质的黑褐土和黄油土,土中不含砂砾,是制作砖瓦的优质原料。所以,砖瓦为坡头寨村历史上的传统手工业产品,坡头寨村制作的青砖青瓦,西至白杨、赵保,东到平等、马回久享盛名。20世纪60年代初期,村民杨学、宁君正、宁福兴等砖瓦匠工先后到嵩县、栾川等地做砖瓦,技艺精湛;孙振清、孙合通为全村有名的做瓦匠工,村民称之为“孙半万”,意思为每天做瓦超过5000个。</p><p class="ql-block"> 20世纪60—80年代,是坡头寨村砖瓦生产的鼎盛期。那时,全村6个生产队,都有固定的砖瓦窑厂,第1生产队在南庙,第2生产队在庙东,第3生产队在南场西侧,第4生产队在南场东侧,第5生产队和第6生产队在下河。砖瓦窑形似瓦罐状,中间粗,上下较细,里边装瓦,外缘装砖,每年一个生产队最少要烧十窑货,每窑可获得利润上千元,这在当时是生产队的一项主要收入。</p><p class="ql-block"> 20世纪80年代后,农村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原属各生产队的砖瓦窑场都承包给了本队村民,承包户每年向生产队上交一定数额的承包金。承包金上交后,承包户每年还有几千元收入,成为村民们盖房办婚事的主要经济来源。砖瓦窑场不但农户有了收入,集体也相应得到了收益。“文革”结束后,坡头寨村的石柱庙会得以恢复,每年的农历三月二十七古刹大会,坡头寨和坡头两个村都要在庙会期间唱戏三天,因坡头寨村各个生产队都有砖瓦窑收入,故每年的庙会花费村干部不用发愁,各个生产队提前就将此项费用准备的妥妥当当。所以,每年举办庙会虽然花费较大,但村组未向村民摊派,靠的就是坡头寨村能做砖瓦的“土圪垯”。90年代后,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家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村民外出务工越来越多,务工收入远远超过做砖瓦收入,加之80年代后期机砖厂的兴建,手工制作的青砖市场逐渐萎缩,故90年代后,砖瓦窑场全部停办。现今,手工制作的青砖、青瓦已成为坡头寨村人美好的历史回忆。</p><p class="ql-block"> 第六章 交通</p><p class="ql-block"> 清代以前,坡头寨通村道路是从坡头过后杨树沟,走石庙西经小水磨到南场车轱辘壕向北通李建通家窑脑至乐楼东到大寨门,沿东寨墙到后河轱辘豪,再到洞子沟吴家圪垯。民国12年,修建寨外寨墙后,李建通家窑脑路被隔断,改由西寨门到大寨门走原路。后因东寨墙下边下大雨塌方,曾用八、九尺青石板棚着过车,后因塌方严重无法再棚,道路中断。而后改由西寨门到小西岭柿树行,走北龙王沟到洞子沟虎山向东至哑口山。1961年,从曲城桥改走东沟、后沟到洞子沟吴家圪垯;银河水库建成后改走水库大坝到吴家圪垯;1973年改修高坡路后,改走北洼至吴家圪垯东。</p><p class="ql-block"> 旧时坡头寨通村道路,全是土路。每遇雨天,车辆不能通行,行人行走也非常困难。银河由北往南穿村而过,一水将东沟、后沟居民与寨里、西场分作两地。雨季涨水,两岸村民只能隔河相望,难以往来。生产道路沟深坡陡,村民往西岭嘴、西洼、南洼等地收粮运输极为不便,经常发生翻车事故,每遇忙季,村民叫苦不迭。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村广大干群的艰苦努力,道路交通得到了极大改善,村民出行、生产生活都有了很大变化。</p><p class="ql-block"> 1961年,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帮助下,集体筹款,聘请金滹坨村人杨圣五为工程师,村民宁勋、陈德恭、杨文子、宁平川为工匠,在全村干群的共同努力下,在村东修建了银河桥,同年10月竣工,命名为“曲城桥”。“曲城桥”建成通车,无论银河何时涨水,两岸群众都互通无阻。</p><p class="ql-block"> 1965年,村支部领导村民筑建西沟两座大坝,通往南洼、西岭嘴、南岭等地的生产道路得以改善,极大地方便了农业生产。</p><p class="ql-block"> 1973年,刘恩照担任高山公社党委书记期间,带领全乡干群劈开垭口山,挖平纺山峰,开通了高(山)坡(头)路,而后又铺成石子路面,保证了雨天车辆通往高山后直达伊川。</p><p class="ql-block"> 1976年,全村投工一万余个,历时百余天,建起了南河(金河)大坝,使原来通往坡头的弯曲陡坡土路变为比较平坦的直线通道,南到坡头、西达白杨、东至平等,都畅通无阻。</p><p class="ql-block"> 1998年,修建平白路,开始为沥青路面,2012年,改修为水泥路面,村民往白杨、平等、县城出行更为方便快捷。</p><p class="ql-block"> 2001年,修建丰(李)鸣(皋)公路,路宽6米,水泥路面。该路穿村而过,北达丰李、宜阳,南到鸣皋、嵩县,道路平坦,宽敞快速。至此,坡头寨村道路交通落后状况得到了彻底改变。</p><p class="ql-block"> 2005年,村两委投资5000余元,组织群众集资硬化村中心大街400米。东至乡公所,西至西场街西头,村中心大街结束了晴天一路灰,雨天满街泥的历史。而后,村两委组织群众积极筹款,相继硬化村庄主要街道12条,总长逾4000米,改变了村中街道脏乱差状况,使坡头寨村基本建设成了社会主义新农村。</p><p class="ql-block"> 2011年,村两委在县交通部门的支持下,硬化了从高坡路到小西岭路段约300米,解决了小西岭居住区村民和幼儿园通行问题。又硬化了高坡路通向小学道路500米,方便了师生通行。</p><p class="ql-block"> 2011年,段姓禹门家族出资3万余元,修建北龙王沟通往洞子沟村土坝一座,方便了两村群众通行,也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便利。</p><p class="ql-block"> 第七章 邮电与通讯</p><p class="ql-block"> 古时在交通要道之重镇设驿站,驿站备有快马,专门传递官府文件,紧急公文由驿丞骑马传送,如属军情急报,内装豌豆,外插鸡毛,意为连飞带滚,传送人遇站换马,六百里加急,异常快捷。</p><p class="ql-block"> 据有关史料记载,坡头寨村南面的平白公路,古为楚秦交通要道。早年在此要道沿途设置有古驿站,解放后还遗存有三处。一处在草场村西路北,一处在下地大石桥路南,第三处在马回营村路北。两驿站之间的距离约为10里。三处驿站的建筑形式一模一样,都是面阔三间,砖墙木架,顶部为两面坡式的板瓦房。后檐密封,前檐面向公路敞开,由两根木柱支撑。这些驿站的设置,始建年代和当时在社会通讯中所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没有确切的文字记载,当地人都把这种房子叫做“茶庵”。后来,随着通讯事业的发展变化,这些驿站已失去了原有功能,成为近代过路行人休息、消暑和避雨的场所。在20世纪70年代,均因年久失修被先后拆毁。</p><p class="ql-block"> 民国时期,国家已在各地设有邮寄所,收发信件及物件。解放后,伊川县在区乡政府所在地设有邮电所,电话通讯、邮寄信件及小件物品均为邮电所承办。1960年,坡头设立公社,随之在公社所在地设电话总机室,农村大队装有手摇式电话,县内接打均免费,打电话由各地总机接转。往县外打电话为长途电话,均需到坡头总机室交长途话费后方可通话,此种状况一直持续到80年代使用程控电话后才停止。80年代初伊川县开始安装程控电话,但仅在县城使用。80年代后期,程控电话进入普通百姓家,90年代普及农村。家中装上一部电话,不论短途长途,足不出门便可与远在千里之外甚至国外亲朋好友通话聊天;90年代初,手机进入我县,当时俗称“大哥大”,形似“小方砖”,仅限“高干”和企业家使用。一部“大哥大”价格约一万多元,话费也异常昂贵;90年代中期,手机形状趋小,价格降低,话费下调,一般人员亦可使用。后手机价格大幅跳水,由原来的万余元、几千元跳至几百元、百余元,甚至有交话费赠手机。昔日所谓“贵族”使用的手机,进入了城乡千家万户。从八旬老人到十几岁的中小学生,均手拿手机,通话聊天、上网玩游戏,甚至开办手机网上银行。一部手机在手,通话、发信息、上网交友、转款购物等功能齐全。与20世纪60、70年代相比,通讯事业确实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p><p class="ql-block"> 20世纪60、70年代,邮政的主要业务为邮寄信件和包裹。现在去邮政所寄信的人少之又少。现今邮政的主要业务变为报刊杂志征订和快递。</p> <p class="ql-block"> 第八章 电力事业</p><p class="ql-block"> 1959年,成立高山煤矿,高压电架至高山。20世纪60年代末,邻村洞子沟农电入村。1973年,村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之后,在上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坡头寨村干群开始筹划架电事宜。当时,电料相当紧缺,集体经济也相当困难。首先是电线、变压器必须用铜来换。于是村党支部动员村民捐献碎铜,并将铜器社中的铜锣、铜钹等铜器捐出,共集中碎铜500余斤,换买了一部分电料。村干部又四处奔波,积极筹办,购回30千伏安变压器1台,电线1500斤,电杆54根,与电管所协商后,于1974年10月架设完毕,同年底农电入村,结束了坡头寨村千百年来点油灯照明的历史,解决了工副业及农村生产、生活用电。随着农村用电量的不断增加,1996年,又新增变压器2台,农民用电得到保证;进入21世纪后,随着村民家用电器的普及使用,原来架设的线路已经不能满足农村用电量日益增长的需要,2003年,国家投资对农村电网进行统一整理改造,重新规划供电线路,分区设立供电台区,栽杆架线,安装变压器,入户统一走线装电表。现全村共建台区5个,即西岭台区、南坡台区、北坡台区、老村区域台区和农业灌溉台区,各安装100千伏安变压器一台。通过整改,减少了电耗,电价降至每度0.56元 ,统一了城乡电价。</p><p class="ql-block"> 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电力与人民的生产生活已经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坡头寨村出土的汉、宋代钱币</span></p> <p class="ql-block"> 第九章 商业和服务业</p><p class="ql-block"> 第一节 商业</p><p class="ql-block"> 旧时,坡头寨村基本无人从事商业,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大部分靠外地的小商小贩送到家门口或到集市上购买。戏曲《游乡》正是反映了解放初期小商贩在农村的经营方式。小商贩在村里走街串巷,各有不同的标志,人们在家里足不出户就可听到街上来了什么商贩。如小货郎摇的是小拨啷鼓,大货郎摇的是大拨啷鼓,卖食用油的标志是敲梆子,吹糖人敲小铜锣,耍猴人敲的是大铜锣,而卖菜、卖鸡蛋以及鸡蛋换盐等则是放声吆喝。</p><p class="ql-block"> 解放后,村民孙庆祥、董庆、段水召三人在大寨门西牛王庙里合伙开商店,主要经营村民日常生活用品,1955年,因经营亏损而停办;1957年,段水召一人租用宁学林临街房屋重操旧业,不久因身体原因停办;1970年,宁潘生、宁留根借用村民孙浩堂闲置房屋三间开办代销点业务,后由宁留根转交侯全喜经营。1971年搬至宁学林家临街房;1972年,搬迁至孙留通家大门北侧临街两间厦房;1975年,搬至大队部三间临街房。当时代销点经营的商品主要有食盐、香烟、煤油、火柴、毛巾、洗衣粉、肥皂等生活用品,个人不投资,由供销社负责供货,按销售金额的1.5%提取手续费作为经营人的报酬。1983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允许个人经商,代销点自行解体。</p><p class="ql-block">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党和政府关于“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的经济方针指引下,坡头寨村商品市场有了一定发展,现今全村共有小型超市3个,小商店3个。另外,村民分别在高山、坡头、伊川县城开办有医药门市、通讯门市、粮油门市、烟酒食品等门店数家。段奇庄、李国显分别在郑州开办服装销售有限公司,效益颇佳。</p><p class="ql-block"> 第二节 饮食业</p><p class="ql-block"> 旧时,村民宁殿邦家靠卖油角发户,至20世纪40年代,宁家已富居村首。李全年、李圪垯、宁文堂靠卖蒸馍维持生计。解放后,在饮食方面比较有名气的有宁平娃火烧馍。近年来,由于坡头寨村没有形成集贸市场,村民居住区域分散,加之距村较近的坡头村餐饮业发展较快,饮食业已经退出了村历史舞台,但村民在外地从事餐饮行业者大有人在。如宁洪山一家在坡头村兴办的康乐酒家,在其附近村庄享有一定名气,到其餐馆就餐、婚宴、生日宴、满月宴等宴席包桌者络绎不绝,生意相当红火;宁高站在关林卖馍覆盖了关林半边城,以实惠味香誉满洛南;宁红坡在县城北花坛经营的孙记牛肉汤馆,口味醇正,物美价廉,客人光顾后皆赞不绝口,在城北一带久享盛名;段姓一村民在高山开办的街东饭馆经济实惠,顾客盈门;还有在县城开办烧烤者,生意火爆,收入颇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石磨磨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第三节 粮食加工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一、水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一)水磨发展概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民以食为天,粮食加工对农民生活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旧时没有电,粮食加工全靠人畜拉磨推碾来完成。坡头寨村因有得天独厚的水利资源,全村除有数盘石碾和三四盘旱磨外,在金河、银河旁边,建起了五盘水磨,给村民们粮食加工带来了方便。现就该村的水磨发展情况做如下概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水磨究竟始建于何时,无文字记载,亦无法考究。据村中现有老人讲,解放前,全村共有水磨五盘,其一在上沟(现银河水库机灌站附近),为在后沟居住的段存学(小名段立)家所有;其二在后沟(磨址现已被水塘淹没),为居住于此地的宁发家所有;其三在下河,为在寨里头居住的段善学家所有;其四在金河下游,为在南沟居住的宁银河家和李四年家所有,因金河水流量较小,水轮和磨盘比其它三盘水磨小一些,故村人将此盘水磨称之为“小水磨”;其五在下地,不知何时村中何人卖给了坡头村,由村民李大臣租赁经营。上述五盘水磨,以上沟这盘水磨磨粮最快,日加工粮食800斤,磨主家每天收取磨粮人交给的麸皮一装(约80斤)。 1955年银河水库建成后,上沟水磨已无法运转,村民们在原宁发家水磨南侧旁边又新建水磨一盘。20世纪60年代,四盘水磨全部分给生产队经营。后沟两盘水磨,北边的归第1、第2生产队(老一队)所有,南边的归第3、第4生产队(老二队)所有,下沟一盘归第5、第6生产队(老三队)所有,金河小水磨由第2生产队经营。每逢节日,四盘水磨上的磨面人总是络绎不绝,特别是临近春节,水磨更是日夜不停,异常繁忙,需磨粮的人要事前排队挂号。但无论水磨再忙,坡头寨村从古到今有一个好传统,凡外村人来磨面者,不排队挂号,随到随磨。西至白杨、赵保、南留,南到坡头、常海山、刘家沟,北有刘庄、增花营等诸多村民,都乐于来此磨面。白杨镇在伊河西岸为有名的商业重镇,该镇五里长街商贾云集,而镇里经营面食生意者,大都来坡头寨村水磨磨面。1959年—1961年,伊川县政府机关用面也是由该村水磨提供。可以说,从解放前到解放后的二十年中,坡头寨村水磨在附近方圆几十里内颇有名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水磨要定期对磨盘磨牙进行锻凿,这样才会提高水磨的磨粮效率。由于坡头寨村水磨多,造就了一批磨盘锻凿工匠。比较出名的锻磨高手有段立、宁发、段宽心、李德荣、李顺、宁黑子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随着时代的发展,农电入村,电磨兴起,人们开始用电磨磨面或直接拿粮换面甚至卖粮买面,不再受水磨磨粮的劳作之苦,在附近一带享有盛名的坡头寨村水磨也永远退出了历史舞台。但石磨面纯真的香味,村中60岁以上的老人至今仍记忆犹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如今,水磨已成为久远的记忆,令人怀恋。八〇、九〇后的年轻人,永远也体会不到水轮带动石磨吱吱磨粮的动人情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二)水磨结构及工作原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水磨上半部与旱磨基本相同,只是磨盘比旱磨直径稍大稍厚。旱磨由人力或畜力推拉转动,水磨则利用高水低流的瀑布形式,打动着一个直径约2米的大圆水轮子。水轮子的上边钉着一个挨一个的水斗儿,渠水从高处哗哗流下,打动水斗承上启下循环往复地翻水旋转。水轮子中间有一根横轴,一头连着水轮子,一头连着一根下接低盘木齿轮,上接两扇磨盘的木立轴。哗啦啦的流水打动着水轮,拨转着轴齿驱动着石磨,水磨便吱吱呀呀的转动起来。水磨坊建在水磨之上,在流水和磨道间用木板隔成上下两层,人在上边磨粮。这样,即不用电也不用人推畜拉,很是方便。罗面设施古人们设计的也非常方便得体,水磨面罗为一长方形木框,长约2米,宽约90公分,高10公分左右,罗底钉在木框底部,一根用脚蹬的木立柱与罗框相连,木立柱下连一木制踏板,脚蹬踏板带动罗筐左右晃动,将面罗于框下,很是省力方便,连七、八岁的娃娃都能操作使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二、石碾石磨</span></p><p class="ql-block"> 坡头寨村除有数盘水磨外,寨里、寨门、南沟、后沟等处,还有石磨4盘,石碾8盘,主要对玉米、豆类、红薯干、谷子等杂粮进行简单加工。石碾碾粮时,男人一般抱着碾棍前边拉(推),女的后边手抱萝框往前推,边推边搅边向中间扫。玉米碾成糁,麦子罗成面即可拿到家食用。</p><p class="ql-block"> 三、电磨</p><p class="ql-block"> 1972年冬,坡头寨村购买柴油机、粉碎机、钢磨、辊子磨等设备,在没有电的情况下,占用大队部东侧两间厢房,用柴油机带动粉碎机、电磨,为村民进行粮食加工。1974年底,农电入村,村集体投资一千多元,又购置粉碎机两台、碾米机一台,在原磨房北边又建厢房六间,操作人员由原来的3人增加至6人。从此,粮食加工全面进入到了电气化。1984年,由于经营效益差等原因,村集体兴办的电磨停办。之后,个体经营电磨业务随之兴起。孙喜庆在南场、汤会民在西场、宁会民在东场、孙自立在寨门分别购置安装了电磨、粉碎机等粮食加工设备,为村民加工粮食提供了方便。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深入,农业科学技术的普及,粮食产量逐年提高,村民生活大都以小麦面粉为主。加之外出务工人员增多,村中留守的多为妇女、儿童和老人等因素,大部分村民大都将小麦存于面粉厂,到面粉厂换面吃,因而个体经营的粮食加工业也随之停办。如今,坡头寨村的粮食加工由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鼎盛期,逐渐变为空白,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p><p class="ql-block"> 第十章 建筑业及劳务输出</p><p class="ql-block"> 第一节 建筑业</p><p class="ql-block"> 旧社会农户盖房需请木匠、泥水匠,一座房子3—10人不等。一个工通常几斤小麦,小工多是自家子弟及亲友,只管饭,不给工钱报酬。</p><p class="ql-block"> 20世纪60、70年代,农村人盖房大多是凭人情请帮工不给报酬,只管饭。房子盖好后,主家会给匠工封个礼包,钱多钱少主家自定。80年代以后请来的人一天发盒烟,一天管三顿饭。90年代以来开始包工建房,村里有了专门从事建筑的行业。</p><p class="ql-block"> 坡头寨村是一个较为封闭的小村,大名气的建房匠工没有,但一般能盖民房的工匠还是有的。解放前有宁平(宁勋爷)、杨箱子、申鼎山等。20世纪50、60年代,比较有名的泥水匠工有宁勋、陈德恭(小名陈小锁)、杨文子、宁平川等。木工有宁章、冯和、段来安、宁孟学等。谁家有建筑工程,都请其去建筑施工。1961年修建的银河桥,除工程师聘请外村外,工匠全有本村人担任。70年代,段彦廷在建筑行业已崭露头角,成为泥木匠工中的佼佼者,先后主持设计修建西岭提灌站“长虹渡槽”、村剧院等大型公益性工程。2010年重修石柱庙泰山正殿,担当总设计人,并主持施工。</p><p class="ql-block"> 自古以来,坡头寨村没有人组建注册建筑公司,仅有部分村民组建的小型建筑队,农忙时干农活,农闲时谁家盖房,临时组成建筑队,包工不包料,建好付工钱。近几年,随着农村建房户的增多,建筑行业的分工也越来越细,如村民宁千通等组建的垒墙建筑队,宁战民、段秋国等分别组建的支壳子上面施工队,还有专业拾面的专职人员。另外,还有装修、贴砖、铺地砖等匠工,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如村民孙留通专门从事装修行业,以质量信誉高、设计新颖、价格低廉而名闻遐迩,其装修业务遍及洛阳伊川。近几年,农村居民住房向高档化发展,一些装修住房的村民,大都请其装修施工,其豪华程度不亚于城市居民。</p><p class="ql-block"> 第二节 劳务输出</p><p class="ql-block">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建筑行业及服饰、电子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吸收了大批农村闲散劳动力。早期外出务工从事最多的行业为建筑业,大多为30岁以上的青壮年,日工资一般维持在20—30元左右。进入21世纪以来,外出务工人员工资不断上涨,小工由原来的20元涨至30元、50元、70元,直到现在的100元以上;大工日工资由原来的30元涨到50元、100元而到现在的200元以上;支壳子、粉墙、顶管等工种日工资高达300元以上。</p><p class="ql-block"> 1996年,在深圳台资企业兆吉制鞋股份有限公司担任总经理的台商冯高强,祖籍为高山镇谷元村,坡头寨村80、90后年轻女性陆续到该企业务工,这是该村较早外出务工的女性人员。受其影响,村中一部分男女劳动力相继到南方的广州、深圳、东莞、温州、上海、苏州等经济发达城市务工,所从事的行业逐渐增多,有制鞋、电子产品、饮食、化工、机械制造等。月工资由原来的1000多元到现在的3000—5000元不等,大学毕业生高的达到8000元以上。</p><p class="ql-block"> 早些年,农村大部分男性劳力和一部分年轻女性大都外出到粤(广东)、浙(浙江)、沪(上海)、京(北京)、苏(江苏)、鲁(山东)等地务工。近几年,随着一大批外资企业落户我省各地,郑州、洛阳等省内城市也成为农村男女青壮年外出务工之地,特别是郑州富士康企业,招收了农村大批劳动力就业。现今,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迅速增加和工资水平的日益增多,对提高农民收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缩小城乡差别,已经起到了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芦苇</span></p> <p class="ql-block"> 第十一章 特色产品</p><p class="ql-block"> 第一节 烟草</p><p class="ql-block"> 烟草原产于美洲,次传到欧非,约在明朝神宗年间(1573—1620年)传入我国。明董潮《东皋杂钞》卷二载:“烟草本夷种,嗜之者始于明”。明末名医张景岳在其著作《景岳全书》中说:“烟草自古未闻,近自我万历时出于闽广之间,自后吴楚地土皆种之”。十七世纪福建水手从吕宋(即今菲律宾)带回烟草种子,再从福建传到广东,北传到浙江,后来逐渐普及全国。就河南来说,邓州、许昌两地种植较早,质量也名闻中外。</p><p class="ql-block"> 解放前,坡头寨村仅有一些农户利用少许闲置空地种点晒烟供自己吸用,没有作为经济作物种植。解放后,该村是高山镇种植烤烟较早的村庄之一。1976年,大队聘请许昌地区禹县一姓赵的种烟能手为技术员,在全村6个生产队传授育苗、整地、栽培、管理、采集、炕烟、捡烟分级等全套技术。到20世纪70年代末,这项技术已被村民普遍掌握,种烟成为一般农民的普通农活。自1978年农村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以来,几乎家家户户都种烟,80年代,烟叶已成为坡头寨村的主要经济作物,同时也是村民们的一项主要收入来源。</p><p class="ql-block"> 80年代烟叶的主要品种有红花大金元、AC89、7319等,一般每户种植二至五、六亩不等,亩产200—250斤,每亩收入800—1000元,村民大都用卖烟的钱盖房子、办婚事。90年代后期,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光靠种烟收入已不能满足家庭开支,种烟户逐渐减少。近几年,坡头寨村已无人种植烟叶,全县均靠种烟大户(一般每户种植50—300亩)提供售烟。</p><p class="ql-block"> 第二节 黑釉土</p><p class="ql-block"> 坡头寨村烧香台西、南侧、高坡公路东、西两侧,有一大片区域的土质为黑釉土(俗称药子土),为生产陶瓷产品上釉之用。该区域属第5、6村民组所有。1964年,伊川陶瓷厂迁至高山后,生产的瓷缸、瓷盆、瓷碗等产品,均使用该黑釉土。20世纪60年代,第6生产队村民肩挑釉子土送往瓷厂,每挑一担瓷厂付款5角。后该队用牛车送,每送一车付款10元左右。该队每年销往高山瓷厂釉子土200余车,年收入2000余元。由于第6队有了此项收入,所以经济比较富裕,村民生活相比其他生产队就好得多。80年代末,因瓷厂停产,釉子土也停止了供应。</p><p class="ql-block"> 坡头寨村黑釉土经村民董宗敏在禹州市红星瓷厂化验,其化学成分构成为:二氧化硅(SiO2)61.35%;氧化铝(Al₂O₃)13.99%;氧化铁(Fe₂O₃)5.4%;氧化钛(TiO2)0.75%;氧化镁(MgO)1.91%;氧化钙(CaO)4.92%;氧化钾(K2O)2.75%;氧化钠(Na20)1.77%;烧失7.57%。</p><p class="ql-block"> 第三节 芦苇</p><p class="ql-block"> 芦苇,又称苇子,多年生草本植物,喜水,适于浅水滩生长。坡头寨村金河水源因全部由村西、村南泉涌形成,上游水温偏低,不适应苇子生长,仅在泰山庙以下,有一小片苇园,不成规模。银河从洞子沟流经坡头寨村,水温土质均适合苇子生长。1955年银河水库建成后,库内已不适宜苇子生长。大坝以下的几处苇园,生长茂盛。初秋季节,芦叶葱葱,芦花飘扬,好似一派南国风光。一、二生产队收获的苇子大多织苇箔,每年一个生产队能卖千余元,对集体也算是一小笔收入。有的生产队用苇子编苇席,出售后收入颇丰。坡头寨村比较有名的编席匠有段官正、陈官渠、宁全福等。1974年在水库大坝以下修建银河水塘,部分苇园被淹,水塘以下苇园因缺乏管理,加之苇子经济价值下降,苇园面积缩小,苇子逐年减少,至今已损毁殆尽。</p><p class="ql-block"> 第四节 花柴拍</p><p class="ql-block"> 1959年高山煤矿建成投产后,矿井采煤区内的巷道大都用花柴编成的拍子罩顶,用以防止巷道坍塌。由于坡头寨村盛产棉花,每个生产队每年种植面积均在百亩以上。棉花收获后上交国家,剩下的棉花棵(俗称花柴)分给村民。该村距高山、谷元、马村矿井较近,所以家家户户都将生产队分给的花柴编成拍子卖给煤矿。秋收后,各家都把花柴收回家,男女劳力均利用晚上编织花柴拍,一个人一晚上能编四、五个,凑齐几十个后用架子车或趁生产队牛车去矿上出差之机,运往煤矿出售。每个拍子能卖二角五分钱,有的拍子质量较差,收购人要扣掉3—5个不等。如果卖上四、五十个花柴拍,就能换回一车煤。一年每户收获的花柴编成拍子,多的能卖上几十元,少的也会收入十元八元,对老百姓来说,算是一笔不小的收入。</p><p class="ql-block"> 花柴拍用三根小木棍作经,将花柴一根一根的编入经中,编好后用草绳缠牢,再用铡刀按照煤矿规定的宽度切齐,放在家中压平即可出售。20世纪60、70年代,花柴拍已成为该村家家户户都能加工的一项产品。这样,即可增加农民收入,又为煤矿采煤提供了一些物质保障。</p><p class="ql-block"> 第十二章 金融</p><p class="ql-block"> 清货币分银子(两、钱)和制钱(一枚一文,1000文为一串)两类。民国初期,市面流通的货币有银元、碎银及铜圆。民国22年废“两”改“元”,24年南京政府发行“法币”(纸钞),禁止银元流通。1944年,日军在沦陷区发行老日票,日本投降后废止。1948年,伊川县废止“法币”与“金圆券”,发行解放区纸币。12月中国人民银行发行全国统一的人民币(旧币),1955年3月,发行新人民币,回收旧币,兑换新币。20世纪90年代初,伍拾元、壹佰元纸币开始流通,现今流通的为第四、第五套人民币。</p><p class="ql-block"> 1970年,根据国家金融政策规定,生产大队设立信用站,受公社信用社领导。坡头寨村由侯全喜任信贷员,主要负责村集体与村民存储业务。1990年—2004年,杨来道、汤占会分别担任村信贷员,受高山乡信用社领导,主要吸收村民存款。根据信用社信贷计划安排,给农户发放5000元以内扶持农民贷款业务。从1990年到2004年,年存款余额约70万元,经信贷员给农民贷款每年约数十户,年均贷款总额约十几万元。2004年以后,县农村信用联社取消了农村信贷人员,村民办理存贷款业务多数到高山信用社(现伊川农商银行高山支行)和伊川邮政储蓄银行高山营业所办理。</p><p class="ql-block"> (第六篇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泰山庙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第七篇 文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第一章 文化艺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 第一节 文化宣传</span></p><p class="ql-block"> 解放前,坡头寨村基本没有文化宣传活动。解放后,党和政府对文化宣传极为重视。1949年,维新校即组织学生自编自演以抗日战争为题材和歌颂共产党的文艺节目,指导学生走上街头,唱歌跳舞,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民主政治。石庙完小成立后,经常组织学生以文艺节目的形式,向村民宣传土地改革和有关国计民生的法律法规。特别是石庙学校组成的“小喇叭”广播队,对文化宣传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 20世纪50、60年代,石庙学校在每天的早饭前后,组织学生在村寨四周开展“小喇叭”广播宣传。一般每天为四个优秀学生,每人手持一个喇叭筒,分别在寨墙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做广播宣传。朝东的喇叭,听众为东沟群众;朝南的喇叭,听众为南沟、寨门群众;朝西的喇叭,听众为西寨门、西场群众;朝北的喇叭,听众为后沟的群众。一人念读广播材料,西喇叭广播后传至南喇叭,南喇叭再传至东喇叭,最后由东喇叭传至北喇叭,循环往复,就这样一字字一句句将《宪法》、《土地法大纲》、《婚姻法》、时事新闻及党的方针政策宣传给全村群众。每到早饭时间,村民们只要听到“老乡们,小喇叭开始广播了”的小喇叭首播语,村民们都会一边吃饭,一边聚精会神的聆听“小喇叭”的各种宣传。当时的这项文化活动,不亚于现在晚上七点钟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p><p class="ql-block"> 20世纪60年代,电影进入农村,村民们尽享电影屏幕带来的精神文化食粮。一般放映地点都在大寨门乐楼前边的广场上,观看的影片由小兵张嘎、董存瑞、黄继光、花木兰、南征北战、奇袭等。</p><p class="ql-block"> 1976年,高山公社分给坡头寨村匈牙利产黑白电视机一台,村民多集中于大队部收看电视节目。80年代以后,电视进入普通百姓家,足不出户即可收看国家、省、市、县各级电视台播放的新闻娱乐、科技保健、军事体育等诸多节目内容,极大的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第二节 艺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一、戏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坡头寨村的戏曲可分为萌芽期、发展期、鼎盛期和振兴期等几个发展阶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一)萌芽期:坡头寨村的戏曲起源于解放前的民国时期。每到农闲季节或逢年过节,村里有一部分不甘寂寞的热心人,就自觉组织起来,演练一些戏曲小节目,供人们取乐。演练多在本村的街道中找个地摊就可演出,节目内容多是一些带有乡土趣味的民间生活故事,如:“庄稼老送闺女”、“小货郎翻箱等”。道具服装多为自备,非常简单。打击乐铜锣、铜钹多是用本村社火中的小马锣和小钹,有时还用农家的铜洗脸盆代替铜锣。坠胡、二胡全是自己制作,琴筒是竹筒粘上蛤蟆皮,琴弦是细竹子套上马尾巴。演练的组织人是孙来庆父亲。主要演员有李广州(旦角)、李黑忠(丑角)等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二)发展期:解放初期,村里有一批热爱戏曲的年轻人,自发组织起来,在农闲季节排练一些短小的折子戏,如“阎公子投亲”、“武家坡”、“花庭会”等。唱腔为曲剧。因为曲剧的音乐轻快活泼,唱词道白接近民间生活,通俗朴实,为群众所喜爱。当时的服装道具也很简单,没有莽靠和官帽、朝靴,仅有少量的平民衣衫和可以折叠的软布帽及尖顶毡帽等。当时村里的老戏楼被学校占用,演出时多选择村里的空旷地方,利用自然地形搭建简易舞台。通常舞台多搭建在宁见松家的牛院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参加演出的人员和乐器伴奏者,都没有经过师傅指导,缺乏戏曲知识和舞台技艺,全凭自己对戏曲爱好的一颗热心,不辞劳苦,虚心向外人求教,勤学苦练,决心把角色演好。当时的主要演员有段志玉(小名段大军)、宁小军、陈新旺、李玉学、段玉辰、李中明、孙建华等。段志玉是一个具有戏曲天赋的聪明人,善动脑筋,模仿力强,唱腔和表演动作都比较出众。在演出队伍中,他不仅是一名骨干,还起到了组织和指挥作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侯村的候修道和候贵堂等人,也是当时的戏曲爱好者,经常来坡头寨村配合演出。候修道的坠子拉的异常熟练灵活。候贵堂善演丑角戏,多在垫场戏中说唱一些“快板书”和“绕口令”等。他们的配合演出深受村里人欢迎。戏曲乐器伴奏者宁玉辰、陈小锁等人,在候修道的影响下,伴奏水平有了很大提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三)鼎盛期: 1951年,村里特意聘请汝阳县陶营村的杨太娃来村教戏。杨太娃是一位老戏曲艺人,年轻时经过专业师傅指导,对舞台上的唱、念、作、打全都精通。杨先生教的全是大型古装戏,主要有:《香囊记》、《黄鹤楼》、《白玉杯》、《伍子胥罚楚》、《寇准背靴》、《骂殿》、《刀劈杨凡》等。杨先生当时虽已年过花甲,但头脑灵活,具有惊人的记忆力。那时候教戏,既没有文字剧本,更没有唱腔曲谱,全靠其记忆口头传授,但他所教每个剧目中的场次、人物、台词、唱腔等都记得一清二楚,很少出差错。在排戏过程中,杨先生主要辅导唱腔,对武打场面仅作粗略指导。遇到踢腿、打侧脚等大的表演动作,多用转身或抬腿作象征性的表示。对演员们的唱腔、道白、表演手势等细微动作,教的认真细致,一丝不苟。在所教的唱段中,如《香囊记》中周凤莲坐花轿的姿势、动作、唱词、唱腔和伴奏乐曲等,都和现今河南省豫剧二团演唱《香囊记》中的同一段戏基本相同。教唱的《黄鹤楼》,刘备过江坐在船上的一段唱腔,与现今河南省漯河市豫剧团演唱的《黄鹤楼》中的同一段唱腔都极为相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白杨村有一个老戏曲艺人名叫王五集,1952年改行到坡头寨村干木工活。由于王先生手艺高,做工精细,村里人经常请其干活。这对当时正热衷于戏曲事业的年轻人来说,是一个大好的学习机会。王先生是一个热心人,白天为雇主干活,晚上义务为大家教戏,从不推辞。年轻时他主要演武生戏,不仅能唱,而且还具有较深的武打功底。对舞台上各种兵器都能运用,通晓多种武打套路,正好弥补了坡头寨村戏曲唱腔、道白等舞台功夫有余,武打表演不足的缺陷。王先生教戏认真,从不保守。所教的武打动作看起来惊险逼真,但其基本动作中都留有一定的安全系数,不会轻易伤人。除了教大家学一些有难度的武打套路外,还教一些简单的舞台常用动作。如走圆场、蹲马步、搓云手,挽鞭花等。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王先生把他数十年的舞台功夫都传给了坡头寨人。因杨、王两位艺人过去都是豫剧演员,所以村里的演员也从此改唱豫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村民段志玉、宁群生、宁小军、孙庆祥、李玉学等一批演员,经过杨太娃、王五集两位文、武戏生艺人的言传身教,如鱼得水,演艺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很快成为村中第一代优秀戏曲演员。特别是段志玉,天资聪颖,将戏曲十八般武艺尽学其身,成为坡头寨村戏剧事业的奠基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随着演员们演出水平的逐步提高和排演剧目的需要,增添舞台设备,成为全村人的共同渴望。1952年,在村干部和群众的支持下,先后添置了六件莽、四件靠和一些小件服装。又购置了纱帽、相帽、状元帽、娃娃盔、元帅盔和一些头饰兵器等,为进一步排好大型古装戏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新置的戏装中,有部分莽和靠是用棉粗布由本村宁同来母亲等人手工缝制而成。她们在剪裁戏装时,是根据各个演员的身材状况,量身裁衣,灵活掌握,使演员们穿着得体合身。如宁群生主唱黑头戏,因他个体高大,所穿的黑莽就制作的相对庞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在坡头寨村全体干群的共同努力下,由段志玉负责,于1952年冬成立了坡头寨村剧团,演出的第一部戏为《骂殿》,此后相继排练演出了《严海斗》、《破天门》、《马文山征西》等剧目,在高山一带颇具盛名,最远赴陕西渭南连演数日,场场爆满,近到鸣皋杨圪垯、窑头和鸦岭乡的张坡等地演出,颇受观众好评。当时坡头寨村剧团阵容强大,乐队齐整,戏箱装备俱佳,能熟练演出大型古装剧目十多个,在一个地方演三天三夜均不重戏。那时每到春节,从初一到初五,村剧团在村中一天演出两场,场场好戏连台,村民们尽情享受着戏曲带来的精神食粮。走亲串友者在亲戚家吃饭都是敷衍了事,草草吃过后皆心急火燎的往家赶,为的是及时赶回村能看到村剧团演出的好戏。而后在段志玉的执教下,培养出了段来安、李铁圈等第二代演员,排演的《黄鹤楼》,唱红了伊河西岸的广大地区。当时在坡头寨一带流传有一段顺口溜:“小湖南《刀劈杨凡》,坡头街《反徐州》,坡头寨,《黄鹤楼》,洞子沟《泰山头》”。说明坡头寨村演出的《黄鹤楼》剧目比较优秀。由于50年代人员流动较大,一些老演员因外出参加工作等原因不能登台演出,段志玉又不失时机的在全村广选人才,又培养出了宁合计、宁五倍等第三代演员,顺利实现了新老交替,为村剧团不断输入新鲜血液提供了人才保证。村剧团的主要演员有须生段志玉、孙庆祥;小生宁群生;刀马旦宁小军、闺门旦李玉学;武生李铁圈;老旦段来安等。特别是宁群生的唱腔技压群雄,威震伊川西半县。同时,村里还涌现出了一批优秀乐师,如鼓板孙浩堂、打锣杨学、拍钹宁木庆;伴奏乐宁玉辰、陈小锁的板胡,宁梦、宁石头的二胡和宁景通的笛子等都先后经过专业老师指导,具有较高的演奏水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952年—1956年,这一时期是坡头寨剧团的发展鼎盛期。1956年以后,由于段志玉外出发展,宁群生因病去世,还有一些骨干演员因事外出,加之1958年的“大跃进”、“共产风”和三年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村剧团曾一度停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四)振兴期:1961年,段志玉重新回村执教,一些老演员也相继返村,村戏曲事业再次得到振兴,排演的《对花枪》、《香囊记》、《李天保吊孝》等剧目,经常在村中演出,颇受村民欢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965年,国家禁演传统戏,村剧团解散。段志玉审时度势,不失时机的又培养出了现代戏剧演员,如李德庆、孙振清、孙红彬、宁维盘等,成立了村文艺宣传队,开始排演现代戏,演出的剧目有《掩护》、《游乡》等。同时,石庙学校由秦来周、宁景通组织,成立了学校宣传队,演唱革命歌曲,排演现代剧目。秦来周自编剧目《三砸铁锁链》,校、村两支宣传队联合排演,在高山公社周边村庄连演十几场,深受观众喜爱。而后,段志玉对宣传队队员不断推陈出新,相继将初、高中毕业返村的宁远征、董宣知、秦三妮等培养为宣传队的主要演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970年后,农村掀起学大寨热潮,修建大寨田,大搞水利基本建设。为了排演好节目,大队将宣传队队员调入专业队,白天干点力所能及的轻活,晚上及时排练节目。为了鼓舞村民士气,宣传队把舞台搬到田间地头和建设工地,校、村两支宣传队同台竞技,你唱革命歌曲,我演样板戏曲;你说唱曲艺,我演自编短剧,广阔天地里锣鼓喧天,热闹非凡,演技异常精彩。逢年过节,以及遇有重大庆典活动,宣传队都在村中广场助兴演出。1978年“文革”结束后,再次兴起传统戏,宣传队在完成了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后,于70年代末解散,村戏曲事业停滞至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坡头寨村戏曲舞台、服装、灯光等历史变迁:</p><p class="ql-block"> 演出地点变迁:村最早演唱地点在乐楼;1940年乐楼扩建为维新校舍后,演唱地改为寨里一土台上边;1951年成立石庙学校,维新校并入石庙完小,村剧团演出又移至乐楼;1984年,村剧院建成,每逢庙会、节日及村中有关庆典活动,均在剧院举行。</p><p class="ql-block"> 戏曲服装变迁:地摊戏时大都借穿民间衣服,戴相公帽。后来由宁同来母亲用粗布裁缝制作戏服。1952年,村筹集款项,购置了龙袍莽靠。村民孙栓整理戏服叠放有序,管理戏箱井井有条,深受村民赞誉。</p><p class="ql-block"> 舞台灯光变迁:旧时没有电,戏曲晚上演出照明尤为重要。民国至20世纪60年代初,坡头寨村晚上戏曲演出照明常用船灯,可能是其灯的形状象船而得名。船灯的大小尺寸与一只鸭子的形体相近,灯体一端有一细而长的灯口,背部有供添油的凸起圆孔,一盏灯能盛油8—10斤。灯捻用多股棉线合成,如小擀面杖粗细。演出时在乐楼东、西两边各放置一盏,安排有专人拨灯,村民宁丰午、孙坤等为拨灯手。</p><p class="ql-block"> 60年代中后期,改为汽灯照明,汽灯的形状和大小与现在电冰箱内的压缩机相似。下部灯咀上装有用石棉做成的网状灯泡。点灯时先用酒精把灯内的油肠烧热,再向灯内打气,把通过油肠的煤油变成雾状气体而燃烧发光。其亮度比串灯光线强好多倍,但容易出现故障。点汽灯人有陈新旺等。</p><p class="ql-block"> 70年代,农村通了电,夜晚演出照明问题迎刃而解,装上几个二、三百瓦的大灯泡,舞台上下照的如同白昼。80年代后,开始使用电光布景和专用灯具,戏曲舞台变得绚丽多彩。</p><p class="ql-block"> 演出程序变迁:过去剧团演出在正本戏开始之前,演员们在后台化妆时,先有打击乐擂一阵闹场鼓,时间约20—30分钟,然后是垫场戏。垫场戏多是由当天正本戏中没有分担角色的演员扮演。扮演者化妆简单,多是只戴一顶毡帽,穿一件长衫,戴一掛胡子。出场后先是一句道白,然后就坐在堂桌前的凳子上,坐姿随便,人们都将这个角色叫“老寿星”。“老寿星”每隔二、三分钟说一句话。道白的内容多是一些大实话。如“天高够不着,斗大盛米多,不种玉蜀黍,不得吃黄馍”;“从小读书不用心,不知书中有黄金,早知书中黄金贵,夜点明灯下苦心”等等。约半小时后,演员化妆完毕,“老寿星”才站起来,东拉西扯的唱几句与当天正本戏毫无关系的唱段,垫场戏就算结束。</p><p class="ql-block"> 唱腔与乐器伴奏之间关系变化:过去剧团乐队和演员多不识谱,乐器伴奏是随着演员唱腔的变化而变化。在对唱腔伴奏中,胡琴一般只拉过门,不拉唱腔,而且过门的乐曲也拉的比较单调。演员上场唱什么板,什么调,都要先做个手势,打鼓人按照演员的手势才下鼓簧。乐队根据鼓簧才知道拉什么调门的前奏曲。现在剧团的演员和乐队都是严格按照谱好的曲调进行演唱和伴奏,不再看演员的手势。</p><p class="ql-block"> 村剧团部分演员担任角色介绍:</p><p class="ql-block"> 段志玉:小名段大军,舞台功底扎实,戏曲导演兼扮多种角色,口齿伶俐,吐字清晰,用大本腔演唱,其戏曲艺术已在人物篇作了介绍,故不再赘述。</p><p class="ql-block"> 宁群生:生就大脸盘、大嗓门、高个头,是一个具有先天条件的黑头演员。在戏曲《白玉杯》中扮演严嵩;在《铡美案》中扮演包拯。他天资聪颖,从小就有一副好嗓门,发音响度大,音调高,音域宽。只要一出场,观众皆掌声不断。唱腔字正圆润,宏亮悦耳,在坡头寨村西岭嘴以及村东南的大石桥,在当时没有扩音设备的情况下,均听得一清二楚。他的唱腔激昂高亢,具有很强的震撼力,是舞台上不可多得的黑头演员。但自古英才多薄命,1956年宁群生不幸因病去世,年仅24岁,使坡头寨村剧团失去了一位栋梁之才。</p><p class="ql-block"> 宁小军:主演刀马旦,唱腔和武打技能都很突出。在《刀劈杨凡》剧目中,饰演樊梨花,在《大破天门阵》中演穆桂英。翎功表演具有一定功夫。在《黄鹤楼》中扮演周瑜。在周瑜向刘备讨要荆州的一场戏中,周瑜既痛恨刘备,又惧怕赵云,其内心矛盾多用头上插的两根翎表示。他表演时,一会儿单手挽翎,一会儿双手挽翎,一会儿翎头颤抖,一会儿将双翎咬在嘴里,把周瑜的阴毒品质和急躁性格表现的淋漓尽致。</p><p class="ql-block"> 孙庆祥:主演须生,嗓音较好,唱功比较扎实。演唱时真假腔并用,能连唱数十分钟嗓音不变。在《黄鹤楼》剧目中扮演刘备;《伍子胥罚楚》中演申包胥。他不善武打,表演动作比较单调,但记忆力较强。</p><p class="ql-block"> 李玉学:主演闺门旦角色。在《香囊记》中扮演周凤莲,在《寇准背靴》中饰演柴郡主。其舞台动作轻柔大方,身段和嗓音具有扮演旦角的先天条件。</p><p class="ql-block"> 霍豹子:丑角演员,他的舞台化妆和打扮基本上是一个模式:头戴尖顶毡帽,身穿平民戏衫,脸带粽插胡子,在两眼之间画一方形豆腐块,人们常把这种打扮叫“白眼窝”,台词均以道白为主,唱词较少。演唱时多用大本腔,在舞台上的道白、演唱、动作表情均隐含着滑稽和幽默,给演出现场带来了许多欢乐气氛。</p><p class="ql-block"> 李铁圈:主演武生,对武打套路熟练,高踢腿、扫堂腿、打侧脚、耍花枪、大云手、小云手等都是他舞台上常用的基本动作。他在剧目《黄鹤楼》中扮演赵云,在《大破天门阵》中饰杨宗保。嗓音为大本腔,高音欠佳,偶有沙哑现象。</p><p class="ql-block"> 陈新旺:主演三花脸,在剧目《黄鹤楼》中饰张飞;《大破天门阵》中演萧天佐。是舞台上善于蹦跳,非常活泼的一位演员。</p><p class="ql-block"> 上述几位演员,仅是坡头寨村剧团中的生、旦、净、末、丑五大角色的代表人物,还有许多演员都未能一一介绍。</p><p class="ql-block">(根据宁景通撰写资料及宁合计、秦三妮等人口述整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二、社火及其他文化艺术</p><p class="ql-block"> 大铜器。坡头寨村大铜器始于清朝。由于前朝的鼓乐大师均已作古,故无法记载其盛景。据现今村中老人回忆,20世纪40年代及解放后,该村大铜器仍规模宏大,阵容强劲。铜鼓乐器主要有:直径约2米的大鼓一对,大挠5付,手挠4付,梀锣6面,船锣1对,手镲4付,扁鼓60个,队旗15面。鼓手有宁转印、宁吉邦、孙庆祥、宁思敬、宁金书等十几人,总指挥为段光。演出的套路有:“十八回翻山”、“英雄阵”、“五鼓冒”等。</p><p class="ql-block"> 解放前,坡头寨村有十二道老当社,分别敬有关帝圣君、药王爷、牛王爷、水仙圣母 、火神爷等路神仙。每年的正月十五,大铜器都要去十二道老当社的敬神之处演出助兴。从正月十四到十六,铜器社天天有演出,村民们尽享大铜器、狮舞带来的节日娱乐。解放后,国家提倡破除封建迷信,老当社虽然解散,但每年正月十五或村中有重大庆祝活动,大铜器总要在大寨门老槐树下的中心广场助兴演出,节目精彩异常。直至到“文革”期间,大铜器演出才停止。1973年,因架电需要,将铜器作为废铜卖出换回电料,原大铜器各种乐器才逐渐损毁。</p><p class="ql-block"> 20世纪90年代,西岭居住区和北坡居住区居民分别自筹资金数千元购买鼓乐器具,各自组成鼓乐队,农闲时演练,如遇节日、婚姻寿诞喜事或其他庆典活动,都为其演出助兴。</p><p class="ql-block"> 狮舞。解放前,坡头寨村狮舞异常活跃,凡春节、十五都要在村中表演。解放后,狮舞表演延续至1955年,宁转印为当时狮舞高手,王旺表演狮子头,宁三、陈小旺等表演狮子尾巴,技艺精湛,深受村人喜爱。</p><p class="ql-block"> 踩高跷。解放前,坡头寨村就有高跷队,每逢节日庆典,与大铜器、狮舞一道助兴演出。20世纪50年代,村民自发组成了一支高跷队,宁五倍踩技最高,因该队系村民自发组成,管理松散,加之踩高跷的技术难度较大,成立后不久即告解散,在村里没有举行过正式表演,影响甚微。</p><p class="ql-block"> 腰鼓队。20世纪60年代,石庙完小挑选了一批有一定才艺的学生,组建了腰鼓队,队员有:李全石、贾盘知等。遇到重大节日,学校即组织腰鼓队走上街头,进行精湛表演,吸引众多村民观看。腰鼓队还多次参加县、乡组织的文艺汇演。后因腰鼓队人才青黄不接,于1965年停止活动。</p><p class="ql-block"> 少先队军乐队。20世纪50、60年代,石庙学校建有少先队军乐队,学校逢有节日、升国旗或少先队举行队务活动时,军乐队都以整齐的阵容奏响乐曲,活跃了学校生活。</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坡头寨村民收藏的奇石</span></p> <p class="ql-block"> 第二章 谚语歌谣</p><p class="ql-block"> 第一节 气象农谚</p><p class="ql-block"> 大进看三十,小进看初一。</p><p class="ql-block"> 初二三,月儿尖;十五十六连明月;二十二三,月落中天;二十四、五头,月亮出来早套牛;二十七、八,月落西洼。</p><p class="ql-block"> 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p><p class="ql-block"> 交一九,长一手;春打六九头。</p><p class="ql-block"> 热在中伏,冷在三九;淋伏头,晒伏尾;三伏夹立秋;立罢秋,凉嗖嗖。</p><p class="ql-block"> 十月天,碗里转。</p><p class="ql-block"> 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雨吃饱饭。</p><p class="ql-block"> 日晕风,月晕雨;热生风,冷生雨;风顺了,雨近了;天黄有雨,人黄有病。</p><p class="ql-block"> 天旱东风不下雨,雨涝西风刮不晴。</p><p class="ql-block"> 早烧云,不出门,晚烧云,晒死人,烧破顶,下满井。</p><p class="ql-block"> 云彩往东,刮场大风;云彩往西,观音老母披蓑衣;云彩往南,河龙闹潭;云彩往北,干研墨。</p><p class="ql-block"> 瓦碴云,晒死人。</p><p class="ql-block"> 饭时雨,下不大,早晴没好天。</p><p class="ql-block">雪下一大片,霜打一条线。</p><p class="ql-block"> 关门风,开门住,开门不住刮倒树。</p><p class="ql-block"> 蚂蚁搬家蛇挡道,蜻蜓乱飞雨将到。</p><p class="ql-block">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p><p class="ql-block"> 麻雀囤粮要下雪,蚂蚁垒窝要下雨。</p><p class="ql-block"> 四月芒种一半茬,五月芒种光塌塌(收麦)。</p><p class="ql-block"> 六月六,打花顶;七月边,枣红圈;七月十五摘新棉。</p><p class="ql-block"> 谷雨前后,种瓜点豆。</p><p class="ql-block"> 头伏萝卜二伏芥,三伏里头种白菜。</p><p class="ql-block"> 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p><p class="ql-block"> 夏至不下(雨),犁耙高挂。</p><p class="ql-block"> 椿栽骨朵楝栽花,杨柳桐栽冰冻碴。</p><p class="ql-block"> 枣叶发,种棉花。</p><p class="ql-block"> 柿叶红,鳖扎营。</p><p class="ql-block"> 谷子上囤,核桃挨棍。</p><p class="ql-block"> 夏鸡叫,磨镰刀。</p><p class="ql-block"> 立秋摘花椒,白露打核桃,霜降摘柿子,立冬打酸枣。</p><p class="ql-block">立冬出萝卜,小雪出白菜。</p><p class="ql-block"> 耧铃响,红薯长;冬凌响,(红)萝卜长。</p><p class="ql-block"> 麦盖三场被,头枕蒸馍睡。</p><p class="ql-block"> 麦收八、十、三场雨。</p><p class="ql-block"> 干锄绿豆湿锄花,蒙星雨中锄芝麻。</p><p class="ql-block"> 一伏三场雨,不用浇玉米。</p><p class="ql-block"> 一月茵陈二月蒿,三月拿家当柴烧。</p><p class="ql-block"> 蛤蟆打哇哇,四十五天喝圪垯(麦熟)。</p><p class="ql-block"> 风扬花,挑折杈,雨扬花,黑扑塌。</p><p class="ql-block"> 不稀不稠,塞下指头。</p><p class="ql-block"> 麦返青,盛满仓,谷子返青一包糠。</p><p class="ql-block"> 谷播浅,麦播深,芝麻播种隐住身。</p><p class="ql-block"> 花锄七遍,圪垯连串。</p><p class="ql-block"> 有钱买籽,没钱买苗。</p><p class="ql-block">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p><p class="ql-block"> 扫帚响,粪堆长。</p><p class="ql-block"> 人哄地皮,地哄肚皮。</p><p class="ql-block"> 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季。</p><p class="ql-block"> 铜骡子铁驴纸糊的马。</p><p class="ql-block"> 桃三年,杏四年,栗子核桃十五年。</p><p class="ql-block"> 早起三光,晚起三慌。</p><p class="ql-block"> 要得暖,椿头大似碗。</p><p class="ql-block"> 庄稼活,没啥学,人家咋着咱咋着。</p><p class="ql-block"> 秋分不种葱,种葱起笔挺。</p><p class="ql-block"> 竹叶茅草,圪巴草好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第二节 格言俚语</p><p class="ql-block">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p><p class="ql-block"> 一正压百邪,一好遮百丑。</p><p class="ql-block"> 一仆不事二主。</p><p class="ql-block"> 一人不要命,十人难抵挡。</p><p class="ql-block"> 一顿省一口,一年省一斗。</p><p class="ql-block"> 一顿吃伤,十顿伤肠。</p><p class="ql-block">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p><p class="ql-block"> 一个槽拴不住俩叫驴。</p><p class="ql-block"> 一馍一脐儿,一人一性儿。</p><p class="ql-block"> 一日夫妻百日恩,百日夫妻似海深。</p><p class="ql-block"> 三天不打,上房揭瓦。</p><p class="ql-block">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p><p class="ql-block">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p><p class="ql-block"> 三年不吃煮锅豆,省下盖个瓦门楼。</p><p class="ql-block"> 七不出门,八不回家。</p><p class="ql-block"> 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p><p class="ql-block">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p><p class="ql-block"> 十七十八力不全,二十四五正当年。</p><p class="ql-block"> 千锤打锣,一锤定音。</p><p class="ql-block"> 千里做官,为了吃穿。</p><p class="ql-block"> 万事开头难,头三脚难踢。</p><p class="ql-block"> 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塌下来。</p><p class="ql-block"> 不怕一万,只怕万一。</p><p class="ql-block"> 不怕慢,只怕站。</p><p class="ql-block"> 不打不相识。</p><p class="ql-block"> 不行清风,难得细雨。</p><p class="ql-block"> 不吃苦中苦,难得人上人。</p><p class="ql-block"> 不听老人言,到时受艰难。</p><p class="ql-block">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p><p class="ql-block"> 不怕千样会,就怕一样精。</p><p class="ql-block"> 不到黄河不死心,不见棺材不落泪。</p><p class="ql-block"> 不吃凉粉腾腾座,占着茅坑不拉屎。</p><p class="ql-block">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报娘恩。</p><p class="ql-block"> 不是冤家不聚头;冤家路窄;冤家宜解不宜结。</p><p class="ql-block"> 人心齐,泰山移。</p><p class="ql-block"> 人心实,火心虚。</p><p class="ql-block"> 人挪活,树挪死。</p><p class="ql-block"> 人心隔肚皮。</p><p class="ql-block"> 人穷志不穷。</p><p class="ql-block">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p><p class="ql-block"> 人怕没脸,树怕没皮,</p><p class="ql-block"> 人对脾气,狗对毛色。</p><p class="ql-block">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p><p class="ql-block">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p><p class="ql-block">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p><p class="ql-block"> 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p><p class="ql-block"> 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p><p class="ql-block"> 人争一口气,神争一炉香。</p><p class="ql-block"> 人没利息,谁肯早起。</p><p class="ql-block"> 人红不值钱,柿子红了值钱。</p><p class="ql-block">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心发慌。</p><p class="ql-block"> 人逢喜事精神爽。</p><p class="ql-block"> 人在难时帮一把,胜过富时送金马。</p><p class="ql-block"> 人过三十不学艺;人活七十古来稀。</p><p class="ql-block"> 人怕出名猪怕壮。</p><p class="ql-block"> 人凭衣裳,马凭鞍妆。</p><p class="ql-block"> 人不得外财不富,马不吃夜草不肥。</p><p class="ql-block"> 人多没好饭,猪多没好食。</p><p class="ql-block"> 人对眼法树对皮,马吓对着黑子泥。</p><p class="ql-block"> 人敬有钱的,狗咬挎篮的。</p><p class="ql-block"> 狼怕一托,狗怕一摸。</p><p class="ql-block"> 铁匠一动手,养活十来口。</p><p class="ql-block"> 吉人自有天相。</p><p class="ql-block"> 明人不做暗事。</p><p class="ql-block"> 众人拾柴火焰高。</p><p class="ql-block"> 前人栽树,后人剩凉。</p><p class="ql-block">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p><p class="ql-block"> 三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p><p class="ql-block"> 跟着好人学好人,跟着死婆子下假神。</p><p class="ql-block">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p><p class="ql-block"> 半大小子,吃死老子。</p><p class="ql-block"> 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p><p class="ql-block"> 打人莫打脸,揭人莫揭短爱妻爱子。 </p><p class="ql-block"> 爱家庭,不爱身体等于零。</p><p class="ql-block"> 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p><p class="ql-block"> 打铁得须自身硬。</p><p class="ql-block"> 打狗还看主家面。</p><p class="ql-block"> 东山日头一大垛,出了这个有那个。</p><p class="ql-block"> 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p><p class="ql-block">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p><p class="ql-block">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p><p class="ql-block">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p><p class="ql-block"> 天无绝人之路。</p><p class="ql-block"> 无官一身轻,有子万事足。</p><p class="ql-block"> 无事不登三宝殿。</p><p class="ql-block"> 宁和清楚人打一架,不和糊涂人说句话。</p><p class="ql-block"> 不看僧面看佛面。</p><p class="ql-block"> 宁叫使死牛,不叫打住车。</p><p class="ql-block"> 好马不吃回头草。</p><p class="ql-block">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万里。</p><p class="ql-block"> 好汉不吃眼前亏。</p><p class="ql-block"> 好心操了个驴肝肺。</p><p class="ql-block"> 两好搁一好。</p><p class="ql-block"> 家和万事兴。</p><p class="ql-block"> 家丑不可外扬;家贼难防。</p><p class="ql-block"> 家有千口,主事一人。</p><p class="ql-block"> 家有孝子贤孙,胜过万两黄金。</p><p class="ql-block"> 家有千顷良田,不如有个好儿男。</p><p class="ql-block">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p><p class="ql-block"> 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p><p class="ql-block"> 知子莫若父,虎毒不食子。</p><p class="ql-block"> 吃饭防噎,走路防跌。</p><p class="ql-block"> 吃亏人常在。</p><p class="ql-block"> 吃亏在于不老实。</p><p class="ql-block"> 吃不了兜着走。</p><p class="ql-block"> 吃人家嘴短,拿人家手短。</p><p class="ql-block"> 吃不穷穿不穷,打算不到一世穷。</p><p class="ql-block"> 吃烘柿拣软的捏。</p><p class="ql-block"> 吃饭要吃家常饭,穿衣要穿粗布衣。</p><p class="ql-block"> 饥了一口,饱了一斗。</p><p class="ql-block"> 饥时糠也甜,饱了肉也粘。</p><p class="ql-block"> 蒸馍省,烙馍费,想吃锅盔卖了地。</p><p class="ql-block"> 饿死的骆驼比马大。</p><p class="ql-block"> 屈死不告状,饿死不当贼。</p><p class="ql-block"> 穷吵富安然。</p><p class="ql-block"> 穷了人笑话,富了人眼红。</p><p class="ql-block"> 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居深山有远亲。</p><p class="ql-block"> 走的慢了穷撵上,走的快了撵上穷。</p><p class="ql-block"> 穷则思变;穷家难舍。</p><p class="ql-block"> 金窝窝,银窝窝,不如咱的穷窝窝。</p><p class="ql-block"> 远亲不如近邻。</p><p class="ql-block"> 亲是亲,财帛分。</p><p class="ql-block"> 光棍不吃眼前亏。</p><p class="ql-block"> 朋友妻,不可欺。</p><p class="ql-block"> 官大不压乡邻。</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第三节 歇后语</p><p class="ql-block"> 一枪戳死杨六郎—没戏唱啦。</p><p class="ql-block">一年两茬秋—隔麦(意外行)</p><p class="ql-block">一根绳子拴俩蚂蚱—跑不了你,也跑不了我。</p><p class="ql-block">一头撞到南墙上—死不回头。</p><p class="ql-block">吃竹竿屙毛篮—现编。</p><p class="ql-block">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p><p class="ql-block">十冬腊月戴凉帽—冷俏来。</p><p class="ql-block">正月十五贴门神—晚了半月啦。</p><p class="ql-block">八月十五磨年麦—早办</p><p class="ql-block">大年初一借袍子—人家弄啥来。</p><p class="ql-block">大年初一逮个兔—有它过年,没它也过年。</p><p class="ql-block">大水冲了龙王庙—一家人不认得一家人。</p><p class="ql-block">大姑娘坐轿—头一回。</p><p class="ql-block">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p><p class="ql-block">小虫儿(麻雀)跟着夜瘪虎(蝙蝠)—有熬的眼没打的食。</p><p class="ql-block">老鼠拉木锨—大头在后头。</p><p class="ql-block">老鼠钻风箱—两头受气。</p><p class="ql-block">老鼠上秤盘—自称自。</p><p class="ql-block">老鼠上街—人人喊打。</p><p class="ql-block">老和尚帽子—平不塌。</p><p class="ql-block">老和尚办人—说说算一遍。</p><p class="ql-block">老和尚卷铺盖—离庙。</p><p class="ql-block">老丈人死了哭爹—随大众。</p><p class="ql-block">老婆子裹脚—又臭又长。</p><p class="ql-block">老奶奶尿盆—屙(恶)家什。</p><p class="ql-block">老母猪打哈欠—屎牙臭嘴。</p><p class="ql-block">老母猪抬轿—慢是慢稳当。</p><p class="ql-block">哈巴狗撵兔子—凭你跑来还是凭你咬来。</p><p class="ql-block">瞎猫逮住活老鼠—碰巧了。</p><p class="ql-block">狗逮耗子—多管闲事。</p><p class="ql-block">狗咬汽车—管的宽。</p><p class="ql-block">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p><p class="ql-block">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头。</p><p class="ql-block">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p><p class="ql-block">呱呱鸡上南坡—各顾各。</p><p class="ql-block">驴吃麸子—正办(拌)。</p><p class="ql-block">骑驴看唱本—走着瞧。</p><p class="ql-block">骑驴扛布袋—好心肠也白搭。</p><p class="ql-block">胖婆娘骑瘦驴—肥瘦相搭。</p><p class="ql-block">木锨採火—一採(猜)就着(知)。</p><p class="ql-block">瞎子牵驴—不敢松手。</p><p class="ql-block">秃子枕着门坎—名声在外。</p><p class="ql-block">芝麻杆喂驴——吃不吃让到。</p><p class="ql-block">牛角安在驴头上——四不像</p><p class="ql-block">骆驼儿子——大胎儿。</p><p class="ql-block">仨兔子抹牌——不算一场儿。</p><p class="ql-block">杀猪杀屁股——一人一杀法。</p><p class="ql-block">恶老雕戴个皮帽子——假充鹰儿。</p><p class="ql-block">黑老鸦装嘛唧溜叫——鬼你那好腔口来。</p><p class="ql-block">王八吃秤砣——铁了心了。</p><p class="ql-block">隔沟弹花——不沾弦。</p><p class="ql-block">河里螃蟹——有夹(家)儿。</p><p class="ql-block">和尚打伞—无法无天。</p><p class="ql-block">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p><p class="ql-block">癞蛤蟆竖囊囊树儿——鬼你那花屁股眼来。</p><p class="ql-block">屎壳郎爬到门鼻上——装啥黑圪垯锁来。</p><p class="ql-block">屎壳郎爬到茅坑里——寻屎(死)。</p><p class="ql-block">秋后蚂蚱——蹦跶不了几天。</p><p class="ql-block">被窝里放屁——独吞。</p><p class="ql-block">脱裤子放屁——多一事。</p><p class="ql-block">庙堂屙屎——肮脏神仙。</p><p class="ql-block">屙屎逮虱子——一举两得。</p><p class="ql-block">屙屎瞪着眼——屙(恶)急了。</p><p class="ql-block">尿罐里生豆芽——肮脏菜。</p><p class="ql-block">神垕夜壶——好嘴儿。</p><p class="ql-block">茅缸里石头——又臭又硬。</p><p class="ql-block">走路捂屁股——小心屎了。</p><p class="ql-block">土地爷胳膊——麻缠。</p><p class="ql-block">门神里边卷灶爷——画(话)里有画(话)。</p><p class="ql-block">南山保长—管得宽。</p><p class="ql-block">朝廷爷的闺女——不愁嫁。</p><p class="ql-block">朝廷爷拉肚子——经得稀。</p><p class="ql-block">朝廷爷烙煎饼——君(均)摊。</p><p class="ql-block">赤巴脚撵朝廷——苦尽忠。</p><p class="ql-block">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p><p class="ql-block">隔门缝看人——把人看扁啦。</p><p class="ql-block">周瑜打黄盖——一家愿打,一家愿挨。</p><p class="ql-block">宋世杰告状——走着说着。</p><p class="ql-block">张飞纫针——大眼瞪小眼。</p><p class="ql-block">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p><p class="ql-block">猪八戒拱地——玩嘴来。</p><p class="ql-block">王婆卖瓜——自卖自夸。</p><p class="ql-block">秃子跑到娘怀里——人家不夸自己夸。</p><p class="ql-block">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p><p class="ql-block">秃子打伞——无法(发)无天。</p><p class="ql-block">铁公鸡—一毛不拔</p><p class="ql-block">新媳妇回门——礼多。</p><p class="ql-block">做梦娶媳妇——净想好事儿。</p><p class="ql-block">闺女穿她娘的鞋——前紧后松。</p><p class="ql-block">丫鬟带钥匙——当家不做主。</p><p class="ql-block">外甥打灯笼——照舅(旧)。</p><p class="ql-block">事务长打他爹—公事公办。</p><p class="ql-block">半夜哭妗子——想起来一阵子。</p><p class="ql-block">瞎子点灯——白费蜡。</p><p class="ql-block">提茶壶升老板——一步登天。</p><p class="ql-block">聋子耳朵——陪饰儿。</p><p class="ql-block">哑巴吃扁食——心中有数。</p><p class="ql-block">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p><p class="ql-block">石磙上点灯——照场(常)。</p><p class="ql-block">墙上挂帘子——没门儿。</p><p class="ql-block">沟里拾柴火——恼上来啦</p><p class="ql-block">古墓堆上长柳树——自生幡(法)儿。</p><p class="ql-block">箅子上抓窝窝——十拿九稳。</p><p class="ql-block">鼻孔里塞软枣——小柿(事)儿。</p><p class="ql-block">黄楝树下弹琴——苦中作乐。</p><p class="ql-block">飞机上放鞭炮——响(想)的不低。</p><p class="ql-block">波萝盖上钉掌——离蹄(题)儿。</p><p class="ql-block">靴子里长草——荒(慌)了脚啦。</p><p class="ql-block">网兜里装猪娃——露了蹄儿。</p><p class="ql-block">头发丝儿穿尿罐——细绊儿。</p><p class="ql-block">脖子上抹石灰——白脖儿。</p><p class="ql-block">脖子上围屎布——臭一圈儿。</p><p class="ql-block">元东萝卜——水气大。</p><p class="ql-block">龙门裂子——石缝(十分)。</p><p class="ql-block">府店街割草——背包。</p><p class="ql-block">石垛街地方——管的宽。</p><p class="ql-block">河南到陕西——两省。</p><p class="ql-block">隔河作揖——不承你那空头人情。</p><p class="ql-block">对着窗户吹喇叭——名声在外。</p><p class="ql-block">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p><p class="ql-block">辣椒面捏娃娃——红人儿。</p><p class="ql-block">豆腐渣上船——不算正道货。</p><p class="ql-block">剃头挑子——一头热。</p><p class="ql-block">剃头扁担——不长。</p><p class="ql-block">竹篮子打水——一场空。</p><p class="ql-block">携着娃子纳底子——没一点儿空。</p><p class="ql-block">上鞋不拿锥子——真(针)中。</p><p class="ql-block">廖地烤火——一面热。</p><p class="ql-block">看《三国》掉泪——替古人担忧。</p><p class="ql-block">庄稼佬耙地——齐翁。</p><p class="ql-block">下雨立当院——淋(轮)着你啦。</p><p class="ql-block">萝卜上扎一刀——看就不是出血筒子。</p><p class="ql-block">井底蛤蟆——没见过世面。</p><p class="ql-block">芝麻开花—节节高。</p><p class="ql-block">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p><p class="ql-block">拄着拐棍上煤堆—倒霉(捣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四节 民谣儿歌</p><p class="ql-block"> 《十九歌》头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杨落地,十九杏花开。</p><p class="ql-block"> 《长高歌》椿树椿树你为王,你长粗来我长长(chang),你长粗,做大梁,我长长(chang)穿衣裳,你做大梁盖新房,我穿新衣当新郎(娘)。</p><p class="ql-block"> 《叫魂歌》天门闪,地门开,王母娘娘管魂来。随时到,随时叫,叫到真心入了窍,前心、后心、脚心、手心一切都叫回魂儿到。( )娃回来了!啥娃回来了!啥娃回来了!</p><p class="ql-block"> 《烧香歌》桌子方方腿儿园,扎花围裙转子莲,金香炉,银丝缠,三柱明香六柱安,五案花公摆得好,六案花公摆得全。蒸馍圆圆飞箩面,米琪果子压住边,嗨呀福呀嗨呀福,嗨嗨咪呀嗨嗨垛,油菜圪垯长格馍,油菜圪垯长格馍。</p><p class="ql-block"> 《二十三》二十三,小年下,发面火烧搅糖官,糖官粘着我的牙,我是糖官他干大,勾勾鞋,毛蛋花,一脚踏个仰白(巴)叉。</p><p class="ql-block"> 《小老鼠上灯台》: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叫小妮,逮猫来,出溜跑到寨壕来。</p><p class="ql-block"> 《小老鼠,爬缸沿》:小老鼠,爬缸沿,手里拿把芭蕉扇,走一走,扇一扇,不防今日真好天。</p><p class="ql-block"> 《麻野雀》:麻野雀,尾巴长,娶了媳妇忘了娘。老娘背到廖地里,媳妇背到炕上去。老娘踩到脚底下,媳妇捧到手心上。不是老娘生养你,娃子你能从天降。</p><p class="ql-block"> 《板凳板凳摞摞》:板凳板凳摞摞,里面坐个大哥;大哥出来卖菜,里面坐个奶奶;奶奶出来烧香,里面坐个姑娘;姑娘出来磕头,里面坐个孙猴;孙猴出来立立,里面坐个公鸡;公鸡出来叫鸣儿,里面坐个小虫儿;小虫出来喳喳,里面有个蚂蚱;蚂蚱出来蹦蹦,给你吓个愣怔。</p><p class="ql-block"> 《张萝,过河》:张萝过河,一斗麦磨不着,客来了,可咋着,杀个鸡,烙油馍,不吃不吃十来个,骨头尖儿卡住我,吐你婆子一灶火。</p><p class="ql-block"> 《盘脚盘》:盘脚盘,上高南,高南高,拿把刀,刀老快,切辣菜,辣菜浓,切棵葱。葱花儿,芫荽儿,小脚儿,蜷睡儿。</p><p class="ql-block"> 《赶着牤牛去看戏》:赤兜子,溜勾子,娶个媳妇叫妞子。妞子妞,上北沟,割白草,喂牤牛,牤牛喂的胖,赶着牤牛去看唱。</p><p class="ql-block"> 《月亮走,俺也走》:月亮走,俺也走,俺给月亮牵牲口,一牵牵到马路沟。马路沟,一对鹅,突鲁突鲁飞过河。</p><p class="ql-block"> 《瓜葛篓蛋儿》:瓜葛篓蛋儿,开白花儿,呛母呛母你坐哪儿,说说你闺女的好成色儿。叫你闺女去刷锅,她搁锅里洗洗脚,叫你闺女去刷碗,她搁碗里洗洗脸,叫你闺女去刷盘儿,她往盘里屙一撅儿,叫你闺女去打水,她搬着辘轳看小鬼,小鬼一脸血,她说是她爹。</p><p class="ql-block"> 《偷西瓜》:瞎话瞎话,一肚子两列巴儿,煤火台上种了二亩小西瓜,赤兜子娃子去偷瓜,掖到裤兜里,瞎子看见了,聋子听见了,没胳膊没腿捞着了。</p><p class="ql-block"> 《月奶奶》:月奶奶,黄巴巴,爹织布,娘纺花,娃子哭着要吃妈(奶),买个烧饼哄哄他,爹一口,娘一口,正好咬着娃子小指头,先流血,后流脓,这个娃子要不成。</p><p class="ql-block"> 《小两口打架不记仇》:天上下雨地下流,小两口打架不记仇,白天吃的一锅饭,晚上枕的一个枕头。</p><p class="ql-block"> 《拉大锯》:拉大锯,拉大锯,姥姥门前唱大戏。请闺女,叫女婿,小外孙,也要去,一巴掌,打回去。外孙哭,不舍地,干脆携着一同去。</p><p class="ql-block"> 《铺床歌》:小秋菊,进房来,搬五谷,来撒房。头一把,金银满堂;第二把,荣华富贵;第三把,夫妻团圆;第四把,五子登科。</p><p class="ql-block"> 《号子歌》:一人一马一杆枪哟,嗨哟,二郎担山撵太阳哟!嗨哟!三人哭活紫金树哟!嗨哟!四马投唐小秦王哟!嗨哟!伍子胥跨马保太子哟!嗨哟!镇守三关杨六郎哟!嗨哟!七星台上诸葛亮哟!嗨哟!阴阳八卦叫张良哟!嗨哟!九里山前活埋母哟!嗨哟!十面埋伏楚霸王哟!嗨哟!嗨哟!嗨哟!</p><p class="ql-block"> 《上梁歌》:远看四四方方,近看一路明香,我上前走到香台案旁,感谢神灵降吉祥;金门银梁色色新,金光闪闪耀门庭;一祭天,二祭地,三祭祖师鲁班艺;手拿金斗摇一摇,我上空中走一遭,师傅问我哪里去,我到天上摘仙桃,摘来仙桃敬父母,不忘师傅武艺教。九月种上麦,年里分了蘖;三月青,四月黄,五月麦子上了场,扫注扫,木锨扬,火麦连天人大忙,上风头扬出净又光,下风头扬去秕籽糠;小毛驴驮到东海岸,王母娘淘净送磨房,磨房收来飞萝面,送到厨房蒸出大飘梁;匠人不敢吃,主家不敢尝,单等吉日撒飘梁;一把撒向东,孔明赤壁祭东风;一把撒向西,主家吉星高照事如意;一把撒向北,梁正屋方全家安康;一把撒向南,东家弟子读书中状元。把房子盖成铁圪垯,男女老少笑哈哈。(根据宁石普口述搜集整理)</p><p class="ql-block"> 《夜哭郎》:天黄黄,地黄黄,我家有个夜哭郎,行路君子念三遍,一觉睡到大天亮。</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坡头寨村出土的汉、晋代文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第三章 轶闻传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娘娘坟传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据村中父老相传,清康熙年间,朝廷内阁中有一位姓任的文渊阁大学士,上知天文,下通地理。一日夜晚,天气晴朗,秋高气爽,大学士独自一人,端坐于自家花园中的楼阁阳台上仰观天象,看一看朝中近期是否有祥异之事。当其细心观察之时,忽见紫微星偏南方向出现一耀眼异星,学士大人急忙回到书房,参阅天象星宿大全,不看则已,一看惊出一身冷汗。刚才看到的异常天象,书中提示为京城之南的中原一带,近年可能会降生一位正宫娘娘,如不及时除去隐患,数年之后很可能会扰乱朝纲。第二天,任大人即派遣门下几十个堪舆大师,遍访中原名山大川,看哪家墓地呈现娘娘脉象。一位被差遣的风水大师从京城一路南行,直达河南府邸洛阳,并未发现异常龙脉气象。大师未敢懈怠,继续由洛向南寻访,当行至憩鹤山顶时,但见距此数里之南的一处地方祥云飘绕。大师不敢怠慢,绕过香台山峰,渡过银河溪流,从泰山庙西侧一直往南,不一刻即来到一处茔地。大师前后左右,上上下下细心查看,果然与大学士夜观天象出现的情况一模一样。于是,大师一边派人回朝将实情禀告学士大人,一边对墓地进行暗访,得知此坟茔为居住于坡头寨村的汤氏茔地。不几日,朝中调来兵勇百余人,在其墓前挖掘壕沟,想以此挖断坟脉风水。但奇怪的是,前天被兵勇挖掘数尺深的壕沟,第二天又复平如初,像未被挖过一样。大师急将此怪异情况上报任大人,大人听后嘱其大师在夜里子丑交际之时,独自一人潜其墓地,耳贴地面听其动静。大师遵其嘱而行,果不其然,丑时刚到,忽听一女人之语从地下传出:“天不怕。地不怕,娘娘风水不怕挖,就怕茅草绳来拉”。第二天,大师即调用九九八十一名兵丁,用茅草打拧草绳八十一丈,从汤家坟前向西拉断了龙脊。拉过之处第二天即变为一道壕沟。因此壕沟在坡头村后,村人又在沟中栽下许多杨树,后来人们就将此沟叫做后杨树沟。大师回朝复命,任大学士再次观看天象,此异常星象再也没有出现过。此后,清朝才有了历史上少有的康乾盛世,江山一直坐了二百六十七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坡头寨村汤姓于清乾隆和光绪年间,其后裔相继迁徙去了他乡,一直到解放初期,一部分汤氏族人才从外地迁回了原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烧香台神话传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烧香台峰,村中流传有许多离奇的神话传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传说一:一夜搬走泰山庙。传说泰山庙原建于烧香台峰,由于烧香台顶部面积较小,四周坎坷不平,庙院规模受到限制,所以,泰山爷迫切想把庙宇迁到南地。一天夜间,村人听到村中有牛铃声响,等到次日早晨,各家起来喂牛时,发现各家牛身上大汗淋淋,喘息不止,均不吃草。而泰山庙在这一夜之间由香台峰全部搬到了南原(即南庙),此神话在坡头寨村流传甚久。也许泰山庙原建于烧香台,后迁于现址,也未可知,而烧香台现今地上仍遗留有砖瓦碎片等疑似庙宇遗物,证明香台峰顶古代建有庙院圣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传说二:金斗收尽湖中水。相传远古时代,坡头寨一带当时还是一片湖泊,禹帝治水到此,用以金斗将湖水尽收其中,倒扣于香台之地,仅留一溪银水相伴于金斗西、南之侧,即形成现在的烧香台峰和银水(古长水)溪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传说三:香台峰下藏宝贝。相传不知何朝何代,村中来一南方奇人,人称南蛮子,在村中居住数日,整天环绕香台转悠。临走告知村人,经其数日观察,目测探知香台峰下边有一地下湖泊,湖中有金船一艘,童男童女金人一对,另有金鸭子、金鸳鸯游于湖中,只因湖中水势汹涌,无法巧取。南蛮子只能遥望香台,空叹一场。此一传说,仅给村人带来了无尽的遐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药王爷的传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坡头寨村泰山庙的后面有一个小山坡,上面建有一座庙宇,庙里供奉者药王爷,此庙就叫药王庙。在坡头和坡头寨两个村,流传着药王爷一段离奇的神话传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坡头村苗氏家族,原从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迁徙而来,在该村居住已有400余年。苗氏高祖名苗金重,生下来是个哑巴。传说苗金重长到十几岁时,有一年的腊月二十七日,他和几个同年小伙伴一起在大门外玩耍,突然来了一个老汉,走到苗金重跟前,开口叫他说:“你这个孩子回家叫娘给我拿个馍”。苗金重听后跑着回到院里,大声喊叫了一声娘。他娘听到叫娘声,非常奇怪,心想,这是谁家的孩子在喊叫娘呢?走到院子里一看,原来是自己的孩子在叫娘,非常惊讶,顿时喜出望外。赶紧问了一声:“孩子,你怎么会说话了!”。苗金重对娘说:“外边有个老爷爷叫我喊您,让给他拿个馍”。苗金重他娘当即拿了几个馍,急忙跑到大门外,却不见孩子说的哪个老人。于是,就问儿子:“你说的哪个老爷爷咋不见了,长的啥样”?苗金重说:“哪个老爷爷满脸银须,身穿金色黄袍”。他娘回到家,赶忙叫苗金重的爹去追寻那位老人。在追寻的路上,苗金重的爹始终是时见时不见,一直追到天黑,追到了嵩县地界,也没有追上那位老者,心中感到非常遗憾,只好连夜赶回了坡头老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第二年阳春三月,苗金重他爹和几位同伴赶着大车去嵩县做盐货生意。有一天,当行至嵩县陆浑地带时,大车突然陷进陆浑村边一泥坑里,几个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有把车拉出来。正当他们毫无办法的时候,突然来了一位老者说道:“来叫我把你们的车赶一下试试”。说罢,挥舞长鞭,大吼一声,大车哗的一下跃出了泥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苗金重的父辈们为了报答老人的帮忙,问老者的住址和贵姓,老者笑着回答说:“我住在西边的山坡上,山坡上有一棵大槐树,槐树底下有块大河石,到了那里就会找到我的住处。至于姓什么就不说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几天后,苗金重他爹及其同伴售完货,返回此地,购买了一些礼品,赶到了老者说的地方。果然看见山坡上有一棵大槐树和那块大河石,又望见大槐树南边有一座庙宇。他们走近庙前,只见庙门上方写着“药王庙”三个大字。当走进庙内,看到庙宇正中供奉的药王神像时,一下子把苗金重的爹惊呆了。这位神仙的衣着、面相和儿子看到的哪位老者一模一样,这才知道叫他儿子取馍的是“药王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从此以后,苗金重一家逢年过节,都要去南山上香、摆供,以报答药王治病助人之恩,年年如此,从不间断。但岁月如流,四季更换,苗金重的爹爹已是年过花甲,上南山朝拜“药王”,已有些力不从心。又是一年春节到了,苗家杀猪宰羊,再次登上南山,祈祷祭拜“药王爷”。在祈祷时苗金重的爹爹说:“药王爷在上,听我和您老人家说说话,你看我已是年届花甲,来南山已显得力不从心,我的后人对您老人家怎么样我不敢想象,如果您老人家愿意随我到坡头去,我在泰山庙后面给您老人家建造一座庙宇。现在我发表三卷,高起入梁,再落入香炉,证明您老愿意随我同往”。说罢,即发表三卷,果如苗金重他爹的祈愿一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同年苗金重的父亲就在泰山庙(石柱庙)后盖了一座药王庙。从此,苗氏后裔逢年过节常来祭拜药王,四方虔诚人士也前来焚香上供,到此祭拜者有求必应,非常灵验。苗金重爹的这一善举即了却了一家人的报恩之愿,同时也得到了这一带四方乡亲的赞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这个会说话的哑巴,后来生育了五个儿子,其后代划为苗氏五院,现今人丁兴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苗九西、宁远征撰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凿开龙门山传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传说远古时期龙门山以南到海东庙坡一带为一片汪洋大海,只有海东庙坡露出个头,像小岛一样。有一个牧童在龙门山上放牛,每次上山,就常常听到山谷水中有锤钎凿击之声。几个月后他听到有神仙般的老翁在喊:“开不开?开不开?”牧童甚为惊奇,赶紧回家把这事告诉了他母亲,他母亲是个爽快人,就说:“娃儿,如果山中之人再问你,你就说“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第二天 ,牧童又来放牛,又传来声音问:“开不开?”牧童立即壮着胆子大声答:“开!开!开!”说话间,突然山崩地裂,海水北涌,从此便有了伊阙龙门。龙门山以南的憩鹤山、烧香台、海东庙坡等均显露了出来。那个牧童从此再也没有踪影,有的说被水冲走了,有的说随着黄牛升仙了。至于山崖上石窟中的石佛大多面目不全,是因为神人锤凿的日期还没有到,过早的被牧童道破了天机,所以才没有完全成型,致使有了缺胳膊少腿没有头的情况。(张流旺、纪凤婵讲述 张灵社整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腊八粥的传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腊八粥、糊涂涂,吃一顿、美两宿”。腊八粥的来历也有个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小时候家穷,经常给一家财主放牛。有一天放牛归来路过一个独木桥,牛一滑跌下了桥,将腿跌断了。老财主气的要死,便把他关进了一间黑屋里不让吃饭。朱元璋饿得头昏眼花时发现墙角一个老鼠洞,他慢慢扒开,原来这里是老鼠的一个粮仓,里面有米,有豆,他把这些东西合在一起用一个烂陶罐煮熟,吃起来还津津有味。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又想起了当年那个事情,就叫御厨熬了一锅各种粮豆混在一起的粥吃,吃的这一天正好是腊月初八,因此就叫腊八粥了。作为一种民俗,夏历十二月八日吃腊八粥,用以庆祝丰收,一直流传至今。不过按照历史记载,腊八节早在宋代就有了,当时是否也吃腊八粥还不太清楚。虽然现在人们吃起腊八粥,感觉没有从前那么香甜了,但要明白俗语说的“饥时糠也甜,饱时肉也粘”这个道理啊!不管怎样,腊八粥已演变成大众喜爱的一道大众美食,老少皆宜,好喝不贵,比较实惠,易于消化,温暖滋润。(张流旺、纪凤婵讲述 张灵社整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古寨堡石砌寨墙</span></p> <p class="ql-block"> 第四章 碑文</p><p class="ql-block"> 第一节 泰山庙石柱、石碑碑文</p><p class="ql-block"> 一、石柱刻文</p><p class="ql-block"> 本村东社张马进施</p><p class="ql-block">石柱一条</p><p class="ql-block">维那昊清刘全崔显石庙道人张志X(一字不清)</p><p class="ql-block">维大金泰和八年岁次戊辰七月戊戌朔二十日</p><p class="ql-block"> 丁巳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明万历二十六年重修碑文</p><p class="ql-block"> 碑上刻有重修庙院各村名和掠首姓名</p><p class="ql-block"> 泊阳镇 穆店 秦家庄 张家村 贾家村 湖南 陈子沟 泰山庙</p><p class="ql-block">(各村掠首姓名从略 秦家庄即今坡头寨)</p><p class="ql-block"> 三、清乾隆二十九年重修碑文</p><p class="ql-block"> 其上刻有泰和八年……等字样。</p><p class="ql-block"> 第二节 重修关帝庙碑文</p><p class="ql-block"> 一、雍正五年重修关帝庙碑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王文行 李毓华</p><p class="ql-block">功德主</p><p class="ql-block"> 宁 润 秦应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施 主 张自珍 孙门董氏 段进孝 宁典 陈国祥 孙永禄 孙 X</p><p class="ql-block"> 宁之瀛 陈仪 宁觉荣 (山西)石文简 贾振超 </p><p class="ql-block"> (许州)马X (一字不清)李如林 陈国荣 陈蕙 孙復兴 宁学义</p><p class="ql-block"> 宁学朝 宁学信 段友知 宁学孟 陈信 许尔金 李如梅</p><p class="ql-block"> 霍明还 杨X X (2字不清)宁一晚(最后一行字迹模糊,辨认不清)</p><p class="ql-block"> 全村共四十九户。(约400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大 清 雍 正 伍 年 拾 贰 月 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民国十三年重修关帝庙碑文</p><p class="ql-block"> 事不期其奇而妙得宜,功不求其伟而贵可久。人道则尔,而祀神亦何独不尔。九曲古地,旧有关帝庙一座,河水绕其后,石柱兆于前,山川钟灵,诚胜地也。奈多历年所,创修无稽。至清雍正年间曾重修焉。迄今二百有余岁矣!其殿宇之参差,几乎将倾,绘画之暗淡,冥若无见,徜不急为修葺,不将以骏走而克禋祀也哉!幸诸君子者,慨然动重修之志,各出己资,庀鸠施主,首义一倡,靡不欣然乐从。廓门楼之旧规,足便往来,树屏藩以塞门,可蔽内外。其余换栋梁,增椽檐,新图画,补墙院,非徙求诸奇。亦欲持诸久也。事已过而难忘,功即成而奚可泯。告竣之日,余游览其间,层层得宜,以继往而开来。故记之。</p><p class="ql-block"> 宜南居士子直 苗景良撰文</p><p class="ql-block"> 伊西居士运舫 王应选书丹</p><p class="ql-block"> 中华民国十三年 谷旦</p><p class="ql-block"> 总经理 段景成 宁中兴 宁荣甲 段锡珍 宁福禄 段海</p><p class="ql-block"> 施主 李明中 段锡爵等</p><p class="ql-block"> (当时全村共102户 约800人)</p><p class="ql-block"> 第三节 其他碑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一、创修普济渠碑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银河(古长水)发源于魏庄东沟中经洞子沟南来,到坡头寨攀绕东南流。村西有平原颇堪灌溉。先辈父老屡议兴修未果。迨民国十八年,苦遭旱灾,岁己巳,宁君殿邦、段君北学,宁君同祥召集村民商议,决定兴修渠道。乃由洞子沟张同文水磨取水引水浇地。使用张堰水,给张姓价洋贰佰伍拾元外,更有长流养渠水另给张姓价洋壹佰元。共叁百伍拾元。与张姓所定条件:一、渠道所占地除卖主外就地起用,任何人不得干涉。二、张姓水磨用水,不得妨碍灌溉,随旱随浇。三、每由堰取水一次,昼夜不息,水地浇完为止。另外购买张胜娃渠路价洋叁拾元。牛盛泰渠路价洋伍拾元,……(碑文模糊不清)。凡渠道皆由钱买通,俱立有文據可证。時十八年阴历正月某日,买卖双方会同证明人,仅将上列情况勒诸珼珉,以示来兹云。</p><p class="ql-block"> 证明人:李保 李国泰 苗瑞卿 苗天定 陈作霖 侯怀庭</p><p class="ql-block">芳馨</p><p class="ql-block">中华民国二十二年六月二十四日 立</p><p class="ql-block"> 二、董福魁墓碑文</p><p class="ql-block"> 董公讳福魁,乃良公之次子,生于1861年,卒于1936年,享受七十五岁。兄弟有三,福升、福魁、福永。公德配陈孺人,生有四子,振甲、振华、振锡、振国。公生于清末乱世,目睹兵荒马乱民不聊生之惨状,少怀大志,夜读文,日习武,寒暑苦功,文武兼优,考进武举。公高风亮节,秉性刚强,不畏权势,嫉恶如仇,捍卫桑梓,保卫乡里,造福一方,深得乡党赞誉。公带领四子,栉风沐雨,勤耕不缀,发奋读书,自立自强,致使家道殷实,为吾辈开创家基之先河,功莫大焉。迄今人丁兴旺,兰桂竟芳。因此茔不宜进葬,故振甲、振华、振国迁往北坡,振锡迁往村后南边。为报先人恩德,特刻金石,以示千古流芳。</p><p class="ql-block"> 2000年冬立</p><p class="ql-block"> (第七篇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坡头寨村小学(原石庙完小)和村幼儿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第八篇 教育 卫生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第一章 教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第一节 概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坡头寨村教育事业,在旧社会比较落后,据说清代陈姓有个武秀才,宁姓有个武秀才,董姓有个武秀才,其他祖辈偶有个别读书数年者,后均以农为业。由于古、近代村教育事业发展缓慢,历史上该村基本没有出现过出类拔萃的文人志士。清朝村里办有义学,后有多户联办或单独一户独办的私塾学校。民国以后,国家提倡兴办学堂,但由于历史原因,到了20世纪30年代,新兴学堂才有了萌芽基础。直到解放以后,坡头寨村教育事业才有了较快发展,村民子弟才有了一个固定的学习场地和较好的学习环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第二节 古代教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一 、义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坡头寨村的古代教育基本上没有官学,主要是群众性举办的义学。所谓的义学,即没有学官,学生名额和经费也不固定,经费大部分靠官方拨给的校田地租维持,因此,具有地方官办的性质。又因居民或绅士捐助,学生不交学费,困难学生还供给书籍、文具,故称“义学”或“义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道光十年,宜阳泊二里(即坡头寨附近几个村庄)于石柱庙设立义学一所。学校成立后,立有碑记,记述了筹办经过及捐俸人姓名钱数,碑文最后书有“赐进士出身知宜阳县事鲍承焘”等字样(此碑原在南坡应学街口的水井当井桩用,现已遗失)。义学塾师皆择乡里“通晓经书文义”及“行谊谨厚者”聘之。所学课程从识字开始,先讲《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后读《小学》、《四书》及部分经书,有的还讲本朝律令及婚丧、祭祀等礼仪。义学一直延续至清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二、私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坡头寨村在没有“义学”的时候,年年成有私塾,私塾是个启蒙学校,每个学校仅有一位塾师。有多户聘师教授的,也有一户请师约合几家学生上学的。私塾规模很小,多是借用三几间民房当塾址,学生自带桌登,学生三、五人,一、二十人不等。塾师酬金由学生分摊,叫学稞,也有由办学人负责的。私塾的设立大都由村中绅士或名流作为学董,负责筹集私塾开支费用,监督塾师教绩。塾师的聘期一般为一年,有校董下聘书,双方如有一方不愿续聘时,学董另聘别人。私塾所设课程和义学基本相同,并加有大、小楷,天天练习。塾师批改作业多为面批,十分认真。有的还教学珠算。学生上至三、四年后,方可开讲。为适应科举制度,清末仍以“四书”即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五经”即易经、诗经、书经、礼记、春秋为必修课程,应试文体为八股文即起、承、转、合,后改为议论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坡头寨村历代都设有私塾,民国以后,国家提倡兴办学堂,但当时由于村民思想保守,私塾一直延续到民国23年(1933年)才停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第三节 近代教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民国19年(1930年)冬,村民段北学、宁殿邦两家为教育自家子弟,自办初级小学一所,聘请穆店村的穆金乾为教师(段德仁注:即我的第一位蒙师)。这是坡头寨村自民国以来成立的第一所新兴学堂。后因该校学生都到大觉寺完全小学(区办),后又到鸣皋街完全小学上学,这所新办的学校仅办了一年即停办。之后村民又请师办起了私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民国23年,坡头寨村正式成立初级小学,借用一家宁姓三间民房,聘请本村宁思忠为教师。自此,新兴学堂基础教育才逐步发展起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民国25年,将寨门东边的一所二分地的孙姓民宅买下,作为校舍,箍砖窑两孔,翻修东厦房三间,筑院墙,置桌登等校具,学校初具规模,命名为“维新校”。当时为一揽子小学,设一至四年级,学生约30多人。后因学生增多,于民国28年(1939年),新建西厦房三间,并建门楼一座,上题“维新校”三字。宁银河为学董,聘请教师两人。地下党员常树声(解放后任湖北黄冈地委书记、鄂州市人大主任等职)和村民宁思忠、段守道(小名段水召)、宁德润、段德仁等相继为该校教师。当时分为两班上课,成为两级复式的初级小学,学生共约六、七十人。至民国30年(1941年)改为国民学校,校长由教育局委派,教师自聘。1940年又将大寨门西侧的火神庙、龙王庙、牛王庙及庙前之戏楼圈成一个院落,作为学校分院。共三班上课,学生达80多人(全为男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947年,伊川解放,因时局较乱,学校一度停课,到1948年春,学校才复课。1949年,伊川县人民民主政府迁至府店镇,政局趋于稳定,学校教学工作得以正常进行。1950年4月,鸣皋区政府组织全区小学进行春季会考,坡头寨村维新校(坡头寨村当时隶属鸣皋区管辖)参加考试的作文、算术、国史以及舞蹈戏曲、讲演、快板书等综合成绩名列全区第一。当时授课老师有段德仁、段守道和舞蹈编排指导段志玉等。参加考试的学生有:宁永福、宁柳杰、李世杰、李文献、陈献廷、宁鸿杰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第四节 现代教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于1951年,由附近的坡头街、坡头寨、穆店、贾村、张村、草场、湖南、刘家沟、常海山、洞子沟等十个村,将石柱子庙扩建为校址,经县政府批准成立伊川县石庙完全小学。坡头寨村小学也随之并入石庙完小。当时,石庙完小设初级(一至四年级)四个班,高级(五至六年级)四个班,共八个班,男女学生共约350人,(至此,才打破了女生不能入校学习的封建习俗),高级班学生在校住宿。建校初期,附近的几个村庄兑老师,坡头寨村兑苗健、陈永武;坡头村兑苗应祥、马喜跃、王聚万;张村兑王玉林。第一任校长为马喜跃,经费由县政府拨发。20世纪50年代,该村先后考入大专院校毕业生6人,中师中专毕业生2人,是坡头寨村自古以来培育出人才的兴盛时期。石庙完全小学的建立,为村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从1951年至1965年,相继在石庙完小担任校长的有马喜跃、杨成森、王祥生、苗健、郎学兴、赵新、尹天尊、张品高、马麦林、周太锁、于松虎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956年,在石庙完小的基础上,成立石庙民中,陈新换、黄戴云担任中学教师,在校学生30余人。1958年搬至坡头村,不久又搬至宋店,1959年并入大觉寺民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964年,石庙完小又附设耕中班,秦来周、苗纪生担任中学教师,招收学生约40人,1966年“文革”开始后停止招生,1968年停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5、6月份波及学校,下半年,石庙完小基本停课,全县初中、高中均停止招生。到了1967年,师生们才开始“复课闹革命”,学校教学秩序被破坏,教育质量受到了严重影响,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68年。而后根据国家政策,石庙完小的外村教师于1968年底全都调回了原籍,学校仅剩下本村的少部分公立教师和部分民办教师。1969年,成立石庙附中,66届、67届、68届三届高小毕业生合并升入初一,并将原来的秋季招生改为春季招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969年,高山高中成立,“文革”前毕业的5名初中学生同年升入高中。1971年,初中升入高中全部实行推荐,石庙附中共保送升入高中学生11名;1972年,实行考试与保送相结合的升学模式,石庙附中升入高中学生9名;1973年,实行考试升学制度,石庙附中考入高中学生7名。 1975年根据国家教育改革精神,由原来的春季招生改为秋季招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976年至1977年,石庙附中在原初中基础上,成立高中附属班,学生来自西马村、杓柳、魏庄、白大沟及邻村等十几个村庄。1977年,因全县整顿教育质量,高中班被撤销,学校又恢复为石庙附中。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985年,根据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部署,全县掀起了集资建校高潮,坡头寨村在村两委的重视下,全村干群踊跃捐款八万余元,捐工四千多个,新建教学楼一座,两层计26间,被高山乡人民政府评为集资建校先进单位,并树碑一通给予了表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993年,随着全县进行撤点并校,石庙附中并入坡头初中,石庙附中又恢复为石庙完小,直至现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十年“文化大革命”,对教育事业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文革初期,学校先是进行“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和“破四旧、立四新”等所谓的革命运动。造成学校停课,各类学校停止招生,破坏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而后派出贫下中农代表管理学校。在当时“教育要革命,学制要缩短”的教育方针指引下,小学、初中、高中的学制均缩短一年,课程设置也进行了重大改革。物理改为机械和电工,删去了光学内容;化学改为化工;历史、地理、自然、外语等课程被删掉;语文删去了古典文学和语法知识等内容,取而代之的是“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和“阶级斗争”的论述文章。造成老师无法教,学生不愿学。“文革”对50、60后一代青年造成了终身耽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十年树木,百年育人,科技兴国,教育先行。教育对国家兴衰起着足举轻重的作用,对县、乡乃至每一个村的振兴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1951—1959年,是坡头寨村教育事业发展的鼎盛期,“文革”前毕业的初中生、高中生、大中专优秀人才大都毕业于石庙完小。当时,坡头寨村各类人才遍及全县城乡。然而由于人民公社化和三年自然灾害及十年“文革”的影响,造成教育质量严重低下,1960年—1962年,考入初中的学生寥寥无几。特别是十年“文革”,石庙学校教师队伍青黄不接,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以至于在“文革”结束后,坡头寨村教育质量仍然停滞不前。从1979年伊川第一高中成立到1999年的20年内,该村没有一个学生考入第一高中。直至到了1991年宁孟楼担任校长后,由于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从基础教育抓起,教育质量才逐年提高。1996年高山乡组织统一考试,石庙完小1—6年级各科考试成绩位列第一;小升初期末考试,升学率达到100%。2000年,从石庙小学毕业的李卫平、段晓鸽被一高录取,实现了坡头寨村考入一高学生“零”的突破。2003年,考入一高学生10人,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此后,坡头寨村升入高等院校学生人数逐年增多,武汉大学、兰州大学、郑州大学、江苏大学、沈阳工业大学、河南大学、河南科技大学均有从石庙学校毕业的学生被录取。2013年,在高山二中就读的8个行政村的中招考生,共考入伊川一高学生21名,坡头寨村独占9名,成绩斐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51—1965年坡头寨村从石庙完小</p><p class="ql-block"> 升入初中学生名单</p><p class="ql-block"> 1951年:陈献廷</p><p class="ql-block">1952年:宁红杰、李世杰、宁柳杰、宁彦、宁乾隆 、宁廷绍、李文献、秦来周</p><p class="ql-block">1953年:宁永照、宁潘生</p><p class="ql-block">1954年:段捞子、段官、宁全兴、段晋安、宁君道、陈新换、秦来召、段晋安、</p><p class="ql-block">1955年:段拴廷、宁景通、李秋风</p><p class="ql-block">1956年:宁小满、李木娃、李实标</p><p class="ql-block">1957年:宁小生、李希望、秦盘、董其生、宁景山(民中)、段新娈(民中)、宁孟召(民中)、李长奇(民中)</p><p class="ql-block">1958年:宁宽欣</p><p class="ql-block">1959年:段拾万、宁根渠、孙红彬、董小闪、宁仁圈、宁杰柳</p><p class="ql-block">1960年:宁关河、宁婵</p><p class="ql-block">1961年:宁维盘</p><p class="ql-block">1962年:</p><p class="ql-block">1963年:李务欣、段善宗、董长廷、宁实欣</p><p class="ql-block">1964年:宁留根、董东闪</p><p class="ql-block">1965年:董留宾、霍新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第五节 扫盲与学前教育</p><p class="ql-block"> 1951—1957年,开展全民识字扫盲教育,区、乡成立文化站,村成立识字班,利用夜晚和农闲上课,对象多为青壮年。当时坡头寨村的识字班设在乐楼,段思功为识字班教员,学员有20余名。通过几年学习,都认识了很多字,有一部分学员脱了盲,能读报刊,写简单的信件等,有些通过学习,还当上了村干部。</p><p class="ql-block"> 清代及民国时期,坡头寨村没有学前教育机构,农家子弟到七、八岁,甚至十几岁才送进学堂。解放后,由于党和政府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在农村逐步开展学前教育。1959年,该村利用陈大官家宅院办幼儿园一所,由段娇娃、刘圈担任幼儿教师,招收4—7岁儿童30余名,教幼儿识字、唱歌、跳舞等,后搬至段锁安家宅院。因三年自然灾害经济困难,于1961年停办。1976—2003年,石庙学校在现今村委会院内西厢房办有育红班,教师有李爱荣、宁争俭、李幸仓、李社朋等,每年招收5—6岁儿童约40余名。2004——2008年,李丽萍以个人名义借用石庙学校校舍办起了幼儿园,后搬迁至村委大院。2009年,鸦岭乡许沟村许胜国利用李姓两家闲置宅院办起了幼儿园,每期招收幼儿200余名。后由于地方狭窄,于2010年在西岭占地约3000平方米,投资80余万元,建造园舍数十间,建起了一所规格较高的幼儿园,分大、中、小班,购置各种儿童玩具,实行日托、周托等不同层次的管理与服务,聘请幼师毕业生任教师,学、玩、食、宿等一体化。</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第二章 医疗卫生</p><p class="ql-block"> 解放前,坡头寨村没有专业医生,更没有医疗诊所,如果遇到疑难病症,就必须到外地请医诊治。近的要赶着牛车,远的还要牵着牲口,有许多病人因请不起或请不到医生而耽误了病情,丧失了生命。1945年,村民段贵学被日本兵的子弹射中腿部,因请不来医生得不到医治,一家人眼睁睁的看着老人家离开人世。如果遇到瘟疫施虐,死亡大批人的惨状更是目不忍睹。成年人因缺医少药无钱医治而减短寿命,婴幼儿抵抗能力弱死亡率更高。当地在过去有一个旧的习俗,婴幼儿死亡后不能入土掩埋,所以在野外荒地,殓葬婴幼儿童的小竹蓝或杆草卷随处可见。村里人能活到六、七十岁者寥寥无几。所以“人活七十古来稀”这句话,正是过去人们生存年龄的真实写照。</p><p class="ql-block"> 解放初期,村里除了段水召能用中草药、孙坤父亲用针灸给人治病外,对一般常见疾病,人们多用土单验方治疗。如拔火罐、喝姜汤治伤风感冒;用婴儿尿液冲洗消肿止痛治疗跌打损伤;用艾叶水熏洗治疗风湿;用槐麦、车前子熬水喝祛火散热;用蜂蜜炒大米花治疗咳嗽;用蜂蜡搅白面烙成干饼治儿童消化不良等。还有段守军的母亲手扒推拿治疗小儿扁挑线炎;李水正的外婆及母亲用缝衣针挑刺的方法治疗眼疾;董铁台母亲土法接生;宁书同、宁学林等人用揉肚(即推拿按摩)的方法治疗肚胀、消化不良等。这些土单验方是民间最常用、最简便也是最经济的治疗方法。解放后的50、60年代,我国的医疗条件虽然得到了改善,但广大农村缺医少药的局面仍未彻底解决。由于坡头寨村距县城较远,加之当时交通不便,若遇危重病人,只能组织人员往县医院抬送,因得不到及时救治而失去生命者大有人在。如村民宁群生患急性阑尾炎、宁老冬患肠梗阻、宁梦星被烧伤等,都是本应该能医治的病症,均因失去了最佳抢救时间而过早的离开了人世。</p><p class="ql-block"> 20世纪60年代,村民宁根渠初中毕业后,立志从医,外出学习两年,于1967年在村东原乡公所开设诊所,填补了坡头寨村无医疗诊所的空白。1970年,退伍军人李有奇因在部队从事医疗卫生工作,回乡后又开办了诊所,基本解决了村民就医难问题。两个诊所现有医生5名,做到了小病不出村,村民输液拾药极为方便。</p><p class="ql-block"> 从2010年起,农村实行了新的合作医疗制度,每个村民每年交几十元,小病在村、乡医疗机构看病报销,大病到县、市、省直至国家级大医院,报销比例逐年提高,结束了农民因病致贫,有病无钱医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第三章 体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第一节 儿时传统游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旧时,农村不通电,孩子们假期、放学和晚上没有电视看,更没有网吧游戏玩,就聚在一起,玩一些不知从那辈人传下来的杂耍游戏,给儿时的伙伴们增添玩耍乐趣。坡头寨一带儿时传统游戏主要有如下活动项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关爷骑大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八个孩子分成两组,每组四个人,三个孩子扮成战马,一个孩子骑上战马扮成关爷。双方骑马人一个回合一个回合的向对方冲锋厮杀。谁把对方骑马人推下马谁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猫逮老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七八个或十几个孩子手拉手围成圆圈当面缸,挑出一人当老鼠,一人当猫。老鼠在大家胳膊和胳肢窝下钻来钻去,猫在圈外撵着逮。如果老鼠出来10次逮不住,猫就输了,再换人当猫。如果逮住老鼠,老鼠变成猫,用以上方法继续逮。玩时,动作利索的老鼠在面缸中钻进钻出,猫慌得次次扑空,引起笑声一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卷白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七、八十来个孩子手拉手卷在一起当“白菜”,留下两个力气大点的孩子推“白菜”,啥时把卷的“白菜”推倒,众人皆高兴的开怀大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丢手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十几个孩子坐成一圈,面向里。抽签选出一个手拿挽成一团的手绢转圈,悄悄的丢在某人的背后,再转一圈,若谁背后的手绢没有被拾到,被转圈的人抓住,就罚谁唱歌或扮鬼脸,然后由被罚者转圈丢手绢,以此类推。若某人发现自己背后的手绢并拾起,则罚丢手绢的人,原丢手绢的人再继续转圈。玩的过程中,围坐的人齐唱:“丢、丢、丢手绢,悄悄放在你背后,别说话,别说话,快点快点抓住他!”总之,参加者人人心里都绷的紧紧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鸡鸡翎 砍大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二十几个孩子面对面站成两排,由排在第一的一方开始叫阵。挑战者一方叫一句,应战者一方回一句。对阵词大约为:挑方:鸡鸡翎。被挑方:砍大刀。挑方:俺家兵马谁来挑。被挑方:王奎挑。挑方:王奎不在家。被挑方:挑你兄弟仨。喊完,挑战方选出一个冲击力最大的人奋力冲向对方。被挑战方人的手拉的紧紧的。冲击者若冲开,就从对方选出2个强兵带回自己队伍。如冲不开,就被对方俘虏。如此反复,直到一方只剩下两个人方罢。那方人多为胜,输方唱歌或在地下打个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踩箥鞋 挑箥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数个孩子在一起,每人脱掉一只鞋,鞋底朝上等距离(约0.6米)一字摆开。每个人单腿分别跳着踩摆在地下的鞋,到头后返回用没穿鞋的脚趾头把踩过的鞋挑翻过来,谁踩的准,挑翻过来的鞋多谁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星星过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在有月亮的夜晚,一人坐在石头上,双手蒙住一人眼,其他孩子在“蒙蒙儿”前做哑动作。蒙人眼的孩子根据做哑动作人做的姿势,不停的说:“指星星的过,缠线蛋的过,高跷腿的过,锄地的过”等,然后,让被蒙眼的孩子猜谁做的啥动作,以猜中猜不中为输赢。没猜中的继续被蒙眼,猜中的和被猜中的孩子换角色。有5回猜不中,就在其背上拍三下,以示惩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撩镰刀打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数个男孩子结伴到地里割草,玩撩镰刀打擂的游戏。在距撩镰刀者约10米的地方,放置一个箩头或石头、木杆等物当目标。参赛人每人割一把草做“赌资”,每个人轮流拿镰刀抛向目标物。谁撩的镰刀距目标物最近谁赢,最远的输,输的人将自己割的一把草给赢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狼抓小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选一个个子高身体强壮的孩子当大羊,十几个孩子扯着大羊后襟当小羊,一个人当狼。狼往前冲抓小羊,大羊张开双臂护小羊,小羊随大羊左右转动,扯着不散。小羊被抓完为输,在规定的时间内狼抓不住一个小羊者为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狗推磨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狗推磨秋是将一铁轮车轴的一端埋于地下夯实打牢,上端安一铁角子(铁轮车轮子),铁角子与地面成斜角,在铁角子低洼处的地面放一块大石头,1至3人不等坐在铁角子上面,坐在铁角子上的人用脚蹬地面上的石头,带动铁角子转动。还有铁角子上坐1至2人,另一人仰面躺于铁角子下边,双腿翘起,脚蹬铁角子转动,人随其转动玩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推桶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木桶坏了,拿箍木桶的扁铁环用弯成钩的绿豆丝或豌豆丝推着前进。几个孩子在同一起行线上齐头并进,谁推得快,坚持时间长为胜。有的孩子推的好,能从寨门、西场、南门一直推到石庙校前的金河边。</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踢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用粉笔或瓦片等在地下画方格,几个孩子依次单腿跳着踢瓦片前行,行进中瓦片和单腿跳的脚均不能压住线,压住线或瓦片出格算输,谁能把8个方格踢完谁赢。</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摸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摸格游戏场地与踢格基本类同,只是在其第二个和第三个格子里分别写上瘸子和瞎子。玩的人背向场地向后抛瓦片,瓦片落地的格子是瘸子扮瘸子,是瞎子扮瞎子。扮瘸子的单腿跳,扮瞎子的蒙住眼,分别拿回放在格子里的瓦片,一个一个格子去拿。如果脚在格子里压住线算输,8个格子全拿一遍为赢。</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叨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冬天穿棉裤,几个孩子按反正手分组,然后先一对一的单腿着地,一腿用手扶着两个人对碰,谁手松开或被碰倒者算输,再有队友替换,最后按坚持到底者为胜,对方为输。叨鸡分公鸡和母鸡,腿弓曲向后的为公鸡,腿斜弯在前者是母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筛麦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两个孩子双手相拉,先前后抖,再过头顶,旋转,两人同时念:“筛、筛、筛麦糠,琉璃波登打冰糖,你卖胭脂我卖粉,咱俩打个琉璃滚”。那一个动作不协调就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抓石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多为女孩子玩。三、五人围成一圈,轮番抓撒在地下的石子,先一个,空中抛一下,再两个,空中抛一下,最后整把石子一齐抓起。边抓边念:“三月三,茅草关,茅草布袋装黄烟;四月四,咯吱吱,咯吱梅花打官司”等曲,若抓不到规定的数量,算输,受罚换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当麻糊(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当麻糊亦叫捉迷藏。其一在固定场所内,一个人蒙上眼,众人跑着躲,蒙眼人抓住谁,谁被蒙住眼再抓。若在规定的时间内抓不住算输,要受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当麻糊(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其二在较大的活动区域内,如半条街或一个大院子。找的人闭上眼,藏的人跑的无踪。停一会儿,找的人在规定的区域内的门旮旯、草房屋、草垛旁、铁轮车底下、碾盘底下等处寻,寻着为赢,在规定时间内寻不着为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当麻糊(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其三是几个孩子上到大树上,一人蒙住眼抓其他孩子。蒙眼人、被抓人均在树上攀上攀下。抓住算赢,被抓住的人蒙上眼再抓。规定时间抓不住算输。有时蒙眼人会踩空掉下树,被抓人也会压断树枝摔下地,偶尔还会跌伤。故大人一般会阻止孩子们玩这种游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挤卟济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用竹筒一根,前头扎个小洞,一头用筷子缠上烂棉花插上吸水,然后将筷子向前推动喷水,谁喷的远为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游泳(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几个孩子一般都选定在银河水库,从水库的一边同时出发,谁最先游到对岸谁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游泳(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几个孩子在水中沁猛子,谁坚持时间最长谁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过大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一个孩子弯腰,其他孩子按住脊梁跳。弯腰的孩子不断提高高度,最后谁能从最高的高度跳过谁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小孩子唱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几个孩子在一起,用高粱杆(俗称蜀黍疙垱)做成戏帽,用铜洗脸盆作乐器,扮成包公、杨六郎、秦琼、罗成等戏曲人物,模仿演员们的舞台动和唱腔学唱戏。</span>第二节 当</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第二节 当代体育</p><p class="ql-block"> 旧时,坡头寨村基本没有开展体育运动,村民进行的民间文体活动主要有相棋、军棋、走丁、摆方、打秋千等。每年的春节、正月十五,村里的各主要居住区,都建有竹竿秋、绳秋等,用以丰富村民的节日文体生活。青少年学生进行的有踢毽子、跳绳、跳皮筋、跳园格、踢方格等。1955年银河水库建成后,该村90%以上的50、60后男性村民都学会了游泳,虽然游泳技术不甚规范,但在水库中游上三、二百米还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1951年成立石庙完小后,体育活动才逐步开展。1953年,学校建起篮球场,学生经常进行篮球训练,比较有名的篮球队员有董启生、李世标、李木娃、霍全来、李新宽等。20世纪70年代,村里成立有篮球队,主要队员有:宁留根、宁永灿、宁来宽、秦兴等。逢年过节,经常邀请坡头、晁沟、湖南、穆店、王忠洼、洞子沟等村篮球队前来进行友谊比赛,村球队也经常赴外村参加友谊联赛。1997年,宁留根在村里组建一支篮球队,代表何庄煤矿参加高山煤矿举办的矿属单位“五一”劳动节篮球比赛,取得了较好成绩,受到矿领导的好评。现今由于村民大部分外出务工,没有时间参加集训,故开展篮球比赛活动较少,仅在春节期间本村的一些篮球爱好者自行组织进行一些赛事活动。</p><p class="ql-block"> 1957年,石庙完小利用西南一块空地,建起了排球场,大部分学生都积极参加排球训练,但因受场地、环境、技能等限制,没有成立层次较高的球队,也没有参加一定规模的比赛。</p><p class="ql-block"> 乒乓球项目起步较晚,20世纪50年代,学校没有进行这类运动,到了60年代,由翟光俊老师负责,选拔一部分学生组成乒乓球队,李爱京、宁新粉等经常参加县、乡组织的乒乓球比赛。1965年,两人分别获得高山乡乒乓球单打冠、亚军,县级比赛也获得过较好名次。同年,段顺庭等被吸收为学校乒乓球队队员,因1966年“文革”开始后各项体育活动被取消,没有参加赛事活动。</p><p class="ql-block"> 1973年,石庙附中学生宁来宽代表高山公社参加县田径运动会,获跳远、投掷手榴弹两个第一名。</p><p class="ql-block"> 2014年春,伊川县举办中学生运动会,段豫凯分别获得初中男组100米和200米短跑两个冠军。</p><p class="ql-block"> (第八篇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家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第九篇 社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第一章 姓氏宗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第一节 宗姓概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坡头寨村历史悠久,环境优越,远古时期即有古人类居住。然而自元朝末年,由于中原连遭战事,加之灾荒瘟疫,村中居住者逐渐减少。明代,秦姓多居于此,是现今居住在坡头寨村各姓氏中最早的老住户。明末,宁姓、段姓先后迁徙而来,村民相应增多。清初,李姓、陈姓、汤姓、孙姓、霍姓、董姓陆续迁至古寨堡四周区域,村落逐步扩大。至清末民初,又有杨姓、张姓、王姓、侯姓及另外两支李姓先后迁入。20世纪70年代,胡姓一户迁至该村第6村民组。至此,坡头寨村共有姓氏14姓。清雍正5年,全村约49户,人口400余人;民国13年,增至约102户,人口800余人。坡头寨村历经明、清、民国数百年来的繁衍生息,方形成今日宗姓之格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第二节 姓氏族源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宁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源出姬姓。春秋时,卫武公的小儿子季亹封邑在宁(今获嘉县),其后代均为宁姓。宁氏于明末由九世祖润公及十世祖法世公从高山镇黄村迁至坡头寨村,现已传至16代,共240余户,980余人,为该村第一大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段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源出姬姓。春秋初年,郑国庄公封其弟叔段于京城,号称京城太叔。后因兄弟争权,叔段失败,逃奔共国(今河南辉县)一带。叔段的后人,以他的名字为姓氏,称为段氏。段姓于明末比宁姓稍晚由五世祖才公从嵩县杨大庄麦子窑迁入。现已传至16代,约130余户,580余人。段氏迁入坡头寨村后,有两支族人分别约于1760年和1863年迁往坡头村和南留村,现人口繁衍至210余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李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相传帝少昊有个后裔叫皋陶,帝尧时皋陶任大理职务(司法长官),皋陶的子孙世袭大理职务,历经虞、夏、商三代。商末时,理氏后人理徵,因执法不阿,得罪了殷纣王,被纣王处死。理徵妻契和氏带着幼儿利贞逃往伊候之墟,母子俩无钱无粮,幸好当地李树很多,又值果树成熟季节,母子以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利贞不敢再称理氏,便改称李氏。利贞的子孙在周朝做官。李耳在周平王时任太史,就是著名的哲学家老子。李姓是中国较多的姓氏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坡头寨村李姓分三支脉系:一是于清初由李氏高祖植荣公、雲菴公、萃公三兄弟从洞子沟迁来,占坡头寨村李姓人口最多,现已传至12代,共72户,370余人;二是于民国初年李德光之父母由南阳邓州迁来,今传至5代,14户,70余人;三是于清末由李崇标从宜阳县董王庄乡迁来,已传至第6代,1户,8口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秦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战国时,秦孝公利用商鞅变法,国力逐渐强大,秦王嬴政灭六国,统一天下,建立秦朝。秦亡后,王族子孙以国为姓,称为秦氏。坡头寨村秦氏,明朝即世居该村,当时村名叫秦家庄。后秦姓一部分族人先后迁至开封一带和酒后渠旺等地,一部分仍居住原地,现全村秦姓约17户,127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孙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孙氏有三个起源:其一:出于姬姓。卫康叔的八世孙卫武公有个儿子叫公子慧孙,慧孙的孙子名乙,字武仲,他以祖父的字命氏,姓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其二:出于芈姓,为春秋时楚国令尹孙叔敖之后。孙叔敖,楚国期思人,字孙叔。他任楚国令尹时,为官清廉,政绩卓著,为一代名相。其后人为了纪念他,就以他的字中“孙”为姓。孙叔敖称为这支孙氏的始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其三:出于田氏。陈厉公的儿子陈完,避难逃到齐国。田完五世孙田桓子的儿子叫田书,字子占,在齐国为大夫,因为伐莒有功,齐景公把他封于乐安,赐姓孙氏。田书的孙子叫孙武,著《孙子兵法》,后代孙膑亦著名军事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孙氏由四世祖永禄公约于清康乾年间由杨海山村迁来,一部分原居住于孙家洼,于清末因避匪患迁至村内。现传至11代,约18户,116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杨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源出于羊舌氏。春秋时,晋国大夫羊肸,字叔向,是个贤臣,他的封邑在杨(山西洪洞县东南),他的儿子食我以杨为姓。杨姓于民国初年由杨箱子从鸣皋镇大元东村迁来,现传至第5代,7户,38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陈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相传舜当天子之前,帝尧把女儿嫁给他,让他们在妫汭河边居住。舜的子孙有留在妫汭河就是妫姓。周武王灭商后,追封前代圣王的后人,找到舜的后裔妫满,封他为陈(河南淮阳)候,让他奉守帝舜的宗祀。妫满死后谥号陈胡公,陈氏就是他的后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坡头寨村陈姓于清初由二世祖勤公从陈海山村迁来,现传至14代,约18户,115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董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相传颛顼的子孙飂叔安有个后代叫董父。这时有个诸侯向帝舜进贡了几条龙,舜任命董父为豢龙氏,命董父养龙,他因养龙有功,舜封他为鬷川侯,并赐他以董为姓,他的后代就是董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坡头寨村董姓有两支,一支由十一世祖董金星于清初从洛阳一带迁入,现传至14代,35户,156人;另一支于清康乾年间由其始祖董九思从新安县铁门镇迁来,现传至10代,18户,86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汤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源出子姓。商朝的开国君王名履,字天乙,是契的十四世子孙,夏末为商族领袖,他爱戴百姓,施仁政,势力强大。当时夏桀残暴,民怨沸腾,履用伊尹为相,开始伐夏,后推翻夏朝,建立商朝。由于履能安国立政,除暴去虐,死后谥为成汤。他的子孙中有一支以谥号命氏,称为汤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坡头寨村汤姓的先祖讳汤洪德字继先,于大明成化二十年(1480年)从孟州汤莹迁入洛阳下场村(后改名汤家窝村,即今洛阳东花坛一带),至1644年左右,汤姓先人汤仰汶从汤家窝村迁居坡头寨。汤姓在清康乾年间,家道兴隆,据说在村中有上好土地500余亩。乾隆36年(1772年),汤姓中有两个兄弟因故卖掉了土地,远走去了他乡,汤姓家境渐衰。到了清同治10年(1872年),自然灾害加之刀客绑架,已家道中落,仅剩弟兄两人带领其家人分别迁徙于栾川县狮子庙和宜阳县泊阳街居住。一直到解放后,汤姓家人才回迁原籍安居。现今居住于坡头寨村的汤姓共7户,人口32人。乾隆年间从坡头寨村迁徙于他乡的汤氏现分别居住于济源、栾川县红河、上川红沟等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霍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源出于姬姓。周武王封弟叔度于霍国(今山西霍县西南),又称霍叔度,是三鉴之一,后霍叔随同管叔、蔡叔勾结武庚叛乱,失败后被废为庶人,由他儿子继任霍君。霍国于公元前661年被晋献公灭掉。霍君后人以国名为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霍姓于清初由山西迁来。现今共13户,人口73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张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相传少昊有个儿子叫挥,是弓的发明者,因此封他为弓正(监管制造弓箭),赐姓张。春秋时,又有晋国大夫解侯字张,又称张侯,他的子孙以字命氏,也称张氏。秦末又有韩国贵族姬良因谋刺杀秦始皇未成被通缉,改姓为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张姓于清末由王忠洼村迁来。现传至第6代,共4户,19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王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先秦时帝王的子孙多称王子、王孙,他们的后代有的就称王氏。如商朝的王子比干,周朝的王子晋,战国时信陵君王子无忌以及田氏齐王等等,都有子孙为王氏。由于王姓来源不一,分支众多,王氏后来繁衍成中国人数最多的大姓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王姓约于1906年由王根义从刘庄迁入,现传至第5代,3户,人口16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侯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相传黄帝的史官仓颉,本姓侯罔,侯罔氏后代有简称侯姓的。又有出于姬姓的。春秋初期,晋侯缗被曲沃武公赶出晋国,他的儿子称为侯氏。又有郑国共叔段死后,郑庄公赐他的儿子姓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侯姓于民国初年由侯保从郑州迁来,今传至第4代,2户,人口12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胡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出自妫姓,以谥号为氏,为帝舜之后裔,得姓始祖胡公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西周初年,舜的后裔胡公满,受封于陈国(河南淮阳),后被楚国所灭,其公族四散,有的以先公之名“胡”为姓。另有出自“归”姓和李改胡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胡姓于20世纪70年代由胡保安从鸦岭乡鸦岭村迁入,现传至第3代,1户,6口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坡头寨村出土的古钱币</span></p> <p class="ql-block"> 第二章 人民生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第一节 服装发饰</p><p class="ql-block"> 古代男女成童时束发绾髻成为“结发”,故少年结婚的夫妻谓之“结发夫妻”,头上束发打为两结称“总角”,下垂之发谓之“髫’。男子20岁成人加冠行加冠礼,称“弱冠”,身佩玉佩等饰物。女子自小缠脚,称“三寸金莲”。15岁许婚结发上簪,称之为“及笄”,也有未许婚而20“及笄”。成人后带耳环玉镯,富贵之家的千金佩戴金银珠玉等首饰,浑身珠光宝气。</p><p class="ql-block"> 清代男子自小剃发留辫,满族统治者入关后强令汉人剃发,称:“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自此改变了汉人原来留满发的风俗,脑后留条大辫子。民国后要求男子剪辫子,女子放脚。男子剪掉辫子后有留头发的,有剃光头的。建国后发型多样化,农村中老年多剃光头,城镇多留大背头,学生留分发头,青年留小平头或分发头,儿童留花剪,姑娘多留两条大辫子,中年妇女则盘发于后,插簪别卡,“文革”中姑娘留两条小辫搭肩,已婚妇女多为齐耳短发。改革开放后,男子有留长发的,有留寸发的,老年人有背头,有光头,多数不留胡须。姑娘有披肩长发,有马尾型,有烫发,亦有拉发的;中年妇女有齐耳短发,有满发,有烫发,近年男女盛行染发。女人的金耳环、金项链、金戒指多了起来。有钱的男人也有手戴金戒指,颈挂金项链。戒指越大,项链越粗,克数越多,越能显示其权势和钱势。60年代后在外工作人员多数人带有手表,上等人戴的是上海表,稍次的戴的是青岛表,钱少的戴的是30元一块的钟山表。当时戴表一为看时间,二显示尊贵;80年代手表普及,中青年多戴有手表;90年代后戴表人较少,少数人戴的表多为名贵表,价钱多在几万元,甚至十几万元或几十万元,用以显示其社会地位的等级程度。</p><p class="ql-block"> 清末民初,农民上衣着对襟,下穿大裆裤,布质为粗棉布;有身份的人,头戴丝质圆帽或大礼帽,身着长袍马褂。冬日,农民下穿棉套库或棉裤,上穿对襟袄,头戴毡帽、棉耳帽,富豪之家冬着裘衣皮袄,夏着丝绸,手执文明棍。女人着大襟衣衫,衫边加花边图案,大腰裤,紧腿带;小孩穿老虎头靴,戴兜肚,下穿露屁股裤子,或开档连脚裤,上穿左衽大襟袄,秋穿夹,冬穿棉;学生穿童子军服装。</p><p class="ql-block"> 民国及建国初期,坡头寨村在寨里和寨门分别有两个沤麻坑,除在坑里沤麻打绳外,另一个主要用途是旧时村民没钱买染料染布,利用坑中污泥将白布染成坑青布,缝制成灰色服装;还有用红煤土将白棉布染成土花布,制作成男子穿的单裤;个别精通染艺的还染有印花布。</p><p class="ql-block"> 20世纪50年代初,学生穿学生装,青年着列宁装,干部着中山装,工人穿劳动服。农民冬季是粗布对襟老棉袄、老棉裤,有的披大氅,带毡帽,中青年戴棉耳帽,老妇蒙黑头巾、灰头巾,身穿黑蓝大襟布袄。60年代中后期青年流行草绿色军干服,着解放鞋,戴草绿单帽或蓝帽;冬穿小大衣,戴火车头帽。中老年有穿劳动服的,姑娘穿对襟花衫或列宁装,亦为草绿色,秋冬蒙有花色纱巾。因布票限制,人多穿粗布,唯青年儿童穿些细布。70年代布质除粗布外,有棉织品、斜呢、细洋布、格子呢、的确良、涤卡等,着色多为黑、白、灰、蓝、黄。</p><p class="ql-block"> 20世纪80年代以后,布料有化纤、毛料、呢料、混纺等,颜色多变。男子式样有中山装、西装、夹克、滑雪服、休闲服、T恤衫,内着秋衣秋裤。冬着呢子大衣、毛衣、皮衣及毛纤混纺等;中青年四季不戴帽。青年妇女春夏着连衣裙、简裙、短裙、旗袍;冬穿羽绒服、打扮越发漂亮。鞋子由老粗布黑鞋、细布鞋、翻毛皮靴到黑皮鞋。女为高底鞋、冬有皮暖靴,夏有塑料、皮革凉鞋。童装更是花色繁多。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衣着求新求美,讲究美观大方,“一季多衣”取代过去的“一衣多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第二节 饮食生活</p><p class="ql-block"> 旧中国,中国人民饱受帝、官、封三座大山的压迫剥削,加上兵匪灾荒,广大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富者高楼大厦,锦衣玉食,贫者陋室茅庵,食不果腹。大部分农民都是一日三餐粗食野菜,窝头糠饼,年年都为无米之炊发愁。村人通常见面的问候语:早饭后问“喝饭没有”,午饭后问“吃饭没有”,晚饭后问“喝汤没有”。村里晚上开会,喇叭里经常广播:“喝罢汤”到某某处开会。这些语言充分反映出过去生活水平低形成的饮食习惯。</p><p class="ql-block"> 建国后,土地改革使广大农民有了土地,社会安定,农业发展,到1957年,粮食连年丰收,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家有余粮,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虽粗茶淡饭,不致挨饿。饭食结构早晚多为玉米糁汤或小米汤煮红薯,中午咸糊涂或稀面条,麦收时蒸点花卷馍,平时一般为红薯面虚糕或渣窝窝。</p><p class="ql-block"> 1959年—1962年,大跃进、大搬家、大食堂、大挨饿,自然灾害严重困扰,农业生产遭到破坏。1959年的大食堂饭,一家几口都到生产队的大食堂里去打饭,中午每人一小圪垯蒸红薯,早晚两顿能照见人影的稀糁汤。1961年下伙后,每人日均不足半斤粮,树叶榆皮,野菜糠团成为主食。粟贵如珠,集市上一斤红薯片2.5元,一个小蒸馍卖8毛钱,火烧馍每个卖1元。中老年患浮肿病,儿童发育不良,人多不能生育。到了20世纪60、70年代,粮食产量虽有提高,但集体上交国家日增,生产队的劳动力,有的抽调搞副业,有的借走建工程,在生产队干活的人寥寥无几,加之集体大锅饭,多数人干活不想多出力,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磨洋工、混日头、支差事比比皆是。人多产粮少,打的粮食每年总是不够吃,主食早晚红薯稀汤,中午咸糊涂,很少吃馍,过年过节才能吃点黄面膜,喝顿豆面条。菜以萝卜、白菜、南瓜为主,兼吃树叶、红薯叶、萝卜缨及野菜,人们仍处在饥饿困苦之中。</p><p class="ql-block"> 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实行了土地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广大农民种粮积极性,各家粮食自给有余,从根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白蒸馍取代了窝窝头,咸糊涂变成了白面条。逢年过节,割肉买菜,举家尽欢。90年代末,传统的饮食结构悄然发生嬗变,食品消费逐渐讲究营养、风味、方便等。饭桌上肉蛋奶酒,瓜果鲜蔬,应有尽有;卤面、肉面、鸡蛋面、杂酱面、米饭、饺子、锅盔、羊肉汤成了家常便饭。逢有客或节日、生日,通常要做几道菜,拼几个盘,山珍海味,饮料啤酒,尽享美味佳肴。</p><p class="ql-block"> 旧时逢红白事待客,宴席通常为八碗一火锅,或八碗四,或十大碗等。八碗中有四碗为荤,即二红肉二松肉,四碗为木耳汤、海带汤、金针汤、豆腐汤。其它有凉拌牛肉炒大肉,或瓜果点心等。20世纪90年代以来,桌上变为16盘,牛肉、鸡肉、大肉、大鱼齐全,客人饱食不尽。进入21世纪,一部分人过事到餐厅包桌,一些酒店把生意做到各家农户。村民大都懒得在家盘灶搭棚,借碗借桌登,省去操劳之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第三节 住房</p><p class="ql-block"> 明清至民国时期,一般农家多为泥土瓦房,贫户住茅草房或土窑洞,坡头寨村东沟一带居民大多住的是土窑洞,瓦房极少。富家大户为砖木结构的青砖大瓦房,主房为七檩房或五檩房,出前檐;临街房为五檩出檐;厦房或为搁脊房或为鞍鞒房。有的主房有雕花门窗、脊饰兽吻、空心花砖及狮子海马等,地铺方砖。宅院有四合院、三合院,主人住上房,家人住厦房,下人住下房,前厅过厅招待客人。</p><p class="ql-block">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房式仍为土木结构,主房一般为五檩房,木料较差,墙体多为土坯墙,根脚砌3—7层砖。60年代生活困难时期,西场盖起的一批房,好些户根脚未砌砖,从下到上全是土坯墙。出檐多为砖挑檐,黄土或白土粉墙,仍有少量草房。</p><p class="ql-block"> 20世纪80年代以后,住房结构不断发生变化,有砖木瓦房,有水泥平房,有一层为混砖平房,二层为砖木瓦房;平房有小砖券到钢筋混凝土结构,高度由2.8米向4米高演变;地坪由炉渣到混凝土,地基打三合土,墙体由青砖到红机砖,内粉白石灰墙。90年代以后,墙体多加钢筋圈梁,主房由6、7米入深演变到深层一厅多室结构;墙体向框架式发展,墙批白瓷涂料,外粘瓷砖,进而房内吊顶装修,外刷漆料。地坪由混凝土到水磨石再到地板砖,门窗由木质玻璃窗、装芯门到铝合金门窗、包皮门等。室内华灯地毯,豪华漂亮。大多房式为二层,部分户配以太阳能或电加热洗澡间,农村住房基本实现了现代化。</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第四节 出行</p><p class="ql-block"> 旧时出行或步行、或骑毛驴,富人骑马坐轿车。20世纪70年代农村少数人有自行车代步,远行乘坐公共汽车,坐火车轮船。80年代自行车普及;90年代有了摩托车,现今农村大部分户有了电动车、三轮车、老年代步车和面包车,部分户购买了小轿车。三、五里,十里八里骑上电动车,人多开上三轮车,快捷便当。三、五十里,百八十里或开自家小轿车,或坐公交车,极为方便。往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远途,有豪华大巴,有火车卧铺,有高铁动车组,有航班客机等交通工具,非常便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第五节 电器用具及其变迁</p><p class="ql-block"> 明清时期官宦富豪之家,有精美的楠木家具、雕镂顶子床、太师椅、茶几、条几、雕花隔扇、屏风、精美瓷器、细瓷碗、盘、铜洗脸盆、铜水烟袋、铜镜、锦缎被等。普通百姓家则是泥炕木床、粗布被褥、木桌粗凳、土灶、铁锅、粗瓷碗、陶盆罐、棉油铁灯、木水桶、纺车织机等。</p><p class="ql-block"> 20世纪50—70年代,家具多为大红箱桌、小木床、竹木凳,后来演进为大立柜、三斗桌。盛粮为陶瓷缸、罐,做饭拉木风箱烧柴。高山煤矿建成后,部分村民改为烧煤。床上用品有粗布单子、洋布单子、斜纹花布被面;磨面有水磨、旱磨、石碾到有了电磨、粉碎机和面粉厂。</p><p class="ql-block"> 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有了收音机、自行车、手表、缝纫机。谓之“三转一响”。照明有电灯,黑白电视机。炊具多为铝锅、钢精锅;雨天有胶质雨鞋、尼龙伞、雨衣布伞等。进入90年代后,各式组合柜、梳妆台等家具式样新颖,黑白电视为彩电取代,硬木床换上了沙发床,各式木质、皮革式沙发豪华舒适,洗衣有洗衣机,烧饭用煤球,进而有煤气灶、电磁炉方便快捷,家庭妇女真正得到了解放。老农民用上了手机,电话进入平民百姓家,空调,微波炉、电冰箱已非稀罕物。小水井、小水塔、热水器、太阳能洗浴更方便。50、60年代向往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点灯不用油,种地不用牛”的美好生活已完全变为现实,农村基本实现了现代化。</p><p class="ql-block"> 取火用具变迁。旧时人们一般都用刀镰火石取火,即刀镰与火石对碰,溅出火花,点燃棉花头等易燃物。村民霍文成为坡头寨村有名的取火高手,“文成打火只一下”,这句口头禅从20世纪40年代流传至今。50年代后使用“洋火”(火柴),70年代使用打火机,打火机最初是内装火石汽油燃烧的轮子打火机,后发展到现今的液化气体电子打火机。旧时人们吸烟用火,有麻杆火头、蜀黍缨绳火头和旧布条绳火头等,现今均用打火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照明灯具变迁。民国前人们照明均用铁制棉油灯,出门照明用外糊黄绵纸内用细铁丝拧的纸灯笼。铁制棉油灯用生铁铸造而成,其形状如一个带把儿的钵盂,前沿上有个缺口,是安放灯捻的地方。这种灯通常要放在灯台上,以求达到高照低明的效果。解放后,农村开始使用“洋油”(煤油),大多数农户都用废墨水瓶自制“洋油灯”。瓶里装入“洋油”,瓶中插入一根纫灯捻的管形圆柱,圆柱中间套一个比瓶嘴稍大一点的圆形薄铁皮,灯捻长的一端放入瓶中,短的一端点燃后即可照明;公务人员则用商店出售的“煤孚灯”;出门用“马灯”。农电入村后,“洋油灯”被淘汰,家家户户都用上了洁净明亮的电灯。电灯由过去的钨丝灯泡到电棒,再到节能灯,又发展到现今的EDL灯具。</p><p class="ql-block"> 吸烟用具变迁。旧时人们吸烟,大多用烟袋。烟袋有旱烟袋和水烟袋之分。旱烟袋由烟袋锅、烟袋杆和烟咀构成。烟袋锅多为铜制品,烟袋杆由细竹竿或硬木掏空做成,烟咀多为玉石。水烟袋制作工艺比较复杂,内可装水,烟气可经水过滤后吸入口内,会过滤出烟气中一些有害物质。解放后一些有钱人买香烟抽,没钱人仍吸旱烟袋或水烟袋,还有一些人吸用纸随手卷的烟,称之为“一头拧”。当时村中流传的顺口溜为:“有钱人吸的两头挺(香烟),没钱人吸的一头拧”。 20世纪60、70年代香烟品牌有“散花”、“大前门”、“三门峡”、“黄金叶”、“金钟”、“前进”、“百花”、“先锋”、“大众”等,80、90年代有阿诗玛、喜梅、洛烟、花城等。进入21世纪后,人们手中有了钱,大都吸香烟,旱烟袋、水烟袋、手卷烟基本淘汰。香烟品牌主要有玉溪、黄金叶、红旗渠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第六节 生活用水</p><p class="ql-block"> 坡头寨村地处金、银河带,地下水资源丰富,地上掘井,一般都在8米左右。寨里因地势较高,井深约在20米左右。明清以来,村内主要街道均有青砖券砌的公用井,安辘轳取水。井绳及辘轳的添置和淘井,都有用水户兑钱或出工。</p><p class="ql-block"> 坡头寨村原有主要水井分布:老寨里6口、西场2口、寨门2口、南门1口、南沟2口、东沟1口、后沟2口、西岭3口、南坡5口、北坡7口。</p><p class="ql-block"> 20世纪70年代,少部分浅井农户,打压水井压水用;90年代,开始用打井机打小机井,安装水泥管,装潜水泵抽水;2000年以来,全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了自家井,一些户安装有水塔。近年来大部分户都在房顶上安上了太阳能,洗浴、用水极为方便,原来用辘轳取水的水井全部废弃。由于近年来高山、谷元煤矿过度抽水,导致河道缺水,加之抽水灌溉农田,生活用水量增大,致使地下水位下降,一般井深都在10米以上,地势较高的住户井深有的超过30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坡头寨村出土的商代文物</span></p> <p class="ql-block"> 第三章 风俗习惯</p><p class="ql-block"> 第一节 节日</p><p class="ql-block"> 一、春节</p><p class="ql-block"> 春节,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年下”,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最早起源于商代“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古代的春节叫“元日”、“元旦”、“新年”。辛亥革命以后才将农历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p><p class="ql-block"> 过去在坡头寨村,每年一进入腊月,村民们大都停下地里农活,有的参加剧团排练节目,有的学习踩高跷、练舞狮,有的学擂大响器,为迎接春节举办各种文艺活动而忙碌。</p><p class="ql-block"> 腊月二十三为之“小年”,小年过后,距春节仅剩六、七天时间,人们对过节所做事项的安排还编有顺口溜:“二十三,小年下,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砍柏枝,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换香炉,年三十包饺子,”等。这充分反映出人们对这一古老传统节日的重视程度。</p><p class="ql-block"> 腊月二十八或二十九,是家家户户为过春节贴春联、贴门神的日子。春联的内容颇为广泛,不同职业、不同信仰、不同场所,所贴春联的内容也各不相同。如牛拉的车上贴“一日行千里,二牛驾万斤”;织布机上贴“双手如日月,二足定乾坤”;土地爷神龛两侧贴“门内一老仙,四季保平安”等。过去门神年画的内容比较单调,主要是驱除邪恶,有手持大刀钢鞭的敬德、秦琼等,在门脑的正中还要贴上钟馗的头像,人们叫做“馗头”。另外在贴春联、年画的同时,还要在屋内、屋外及各种家具上贴上有吉祥字句的春贴。如在院内墙上贴“满院春光”;在屋内显著位置贴“捷报频传”;在梯子上贴“步步登高”;在床头上贴“身体健康”;在衣柜上贴“衣服满箱”;在厨房或院内贴“小心灯火”;在牲畜房贴“六畜兴旺”;在大门外贴“出门见喜万事如意大吉大利”等等。这些艳丽的春贴和门上的春联、年画,把家里环境衬托得焕然一新。</p><p class="ql-block"> 解放前,村里的贫困人家每到年终临近,常因还不起欠债而发愁,有的还要东躲西藏,所以过去人民又把新年叫做“年关”。过去贫困人家春节贴春联,还有另外一个用意,即只要把过年的春联贴上,债主就不在上门讨债。所以,有些贫困人家往往把过年的春联早早就贴上,以便能较为安静的过个年。</p><p class="ql-block"> 春节,一般指正月初一至初五,这段时间是新春佳节的高潮期,也是习俗礼仪最多,言行最为忌讳的日子。旧时的正月初一早上,是人们祭祀各路神灵最集中的时间。人们旧的传统思想认为,正月初一祭祀神灵,时间越早越好。所以,一家人守岁(熬年)守到三、四更时,就陆续开始敬神灵,拜宗祖,在神牌位前插上蜡烛,摆上供品,香火不断,直到天亮。孩子们都穿上新衣服,燃放鞭炮,点燃柏枝火。着火的柏树枝噼啪作响,屋内院外散发着柏油的清香。传说这种柏枝火可以起到驱邪除妖作用。上了年纪的老头们,则提着用棉纸糊的灯笼,携带供品,到附近各个神殿庙宇上香烧纸,一个早上要往返多趟。到了五更,家家户户开始鸣鞭放炮,迎接“灶王爷”从天庭返回。</p><p class="ql-block"> 这天早上,人们祭祀的地方特别广范,除了平时经常祭祀的几尊神位外,打麦场里的石磙、水井上的辘轳、街上的大石头、大树、石磨、石碾以及红薯窖都要烧香献供。砖瓦窑、轧花车、水磨的户主都要祭祀太上老君,油坊在这天祭祀时,还要燃放特意订做的大鞭。</p><p class="ql-block"> 坡头寨村一带大年初一早饭习俗为“头脑”。“除夕”夜已将各种肉食、蔬菜、干菜洗好、切好准备妥当。按照习俗,大年初一早上是不能用刀的。吃罢早饭,年轻的孩子们都三五成群的去荡秋千,有的女孩子们去看新媳妇拜年,有的去看老婆子跑经、念经;有的晚辈要到长辈处磕头拜年,长辈要给年幼的晚辈发压岁钱。特别是新过门的媳妇,由婆婆领着,到本族近门的长辈家中拜年。新媳妇给长辈拜年,不是跪下磕头,而是让长辈站在祖宗牌位的一侧,新媳妇把左手掌搭在右手背上,双手放在身体左侧上下拜两下即可。叩拜完毕,长辈们要给新媳妇发压岁钱。</p><p class="ql-block"> 据村里老年人讲,在清末民国时期,正月初一早上,在街上初见面的成年男子,都要用一条腿作半下跪的姿势,相互问候,表示拜年。解放后,破除了旧的陈规旧俗,改为口头问候“新年好”,以表示相互祝贺。</p><p class="ql-block"> 大年初二也就是农历正月初二,这一天,农村人特别忙,主要是闺女回娘家给父母拜年,外甥去给舅舅妗子拜年,晚辈去给长辈的亲朋拜年,特别是新出嫁的闺女,这一天是必须要带着新女婿回娘家拜年的。而新女婿到岳父母家拜年,这里边有较多的习俗礼仪。女儿大年初二回娘家拜年要带的礼物,旧时必须带礼肉,礼肉还必须带肋子,带没有肋子的礼肉意为人是软骨头。同时,还要给本族近门长辈带礼肉。现在,大都免除了此习俗,一般均在婚礼的第三日新娘回门时将礼肉提前带回,大年初二仅带一些点心、奶类乳制品等。</p><p class="ql-block"> 新女婿第一次到岳父家拜年,对岳父母来说,叫“待新客”。旧时程序是一拜祖先,二拜高堂,然后才是酒席招待。新女婿先到祖宗的牌位前作揖、跪下叩头三个(这是给神叩头)。站起来,让长辈站到祖宗牌位一侧,再向着牌位作揖、跪下叩头,但这次只叩一下即可。因为叩头的规矩是神三鬼四人一个,否则就会磕出笑话。拜过女方的直系亲属,还要到岳父家同宗的近亲家里拜年。拜过年后,同宗近亲还要邀请新女婿到其家里入席就餐。对新女婿来说,通常只是举举筷子,端端酒杯,不能真吃真喝。如果新女婿真要傻乎乎的吃喝起来,便会认为是“失礼”,不懂规矩,最后回到岳父母家里,才能真正吃喝。现在这些旧习俗基本上都已免除,随之而来的是文明拜年,礼貌拜年,携带礼品逐渐向实用化、简单化方面改变,如不带礼肉带桶油,不带油角蒸馍带延年益寿的滋补佳品等。</p><p class="ql-block"> 大年初二,还有“逗新女婿”的习俗,所谓“逗”,说白了就是捉弄,参与者多是新娘家这边的晚辈。例如给新女婿抹花脸,画花脸;乘其不防,突然摘掉他的帽子或围巾之类,让其掏钱买糖果或香烟。要不就是让其学狗叫、驴叫什么的。这种“逗”,有的新女婿智商较高,出手宽裕,很快就能把场面摆平。有的或年龄较小,或感情脆弱,经不起捉弄,加之“逗”的人出格,闹得新女婿有的恼羞成怒,有的难为的放声大哭。这种过于“出格”的例子在坡头寨村一带现在很少见到。</p><p class="ql-block">再者,新女婿到岳父母家拜年,还要给女方晚辈发压岁钱,这种习俗是少不了的。</p><p class="ql-block"> 初三到初五,都是农村人忙着走亲串友拜年贺喜的日子,有的人家亲戚多,走亲串友到初五、六才能走完。旧时农村生活困难,春节置办的生活用品较少,有俗话说:“走亲戚走到初五、六,少酒没有肉”。这足以说明那时农村人生活的困难程度。现在不同了,家家户户丰衣足食,一过大年初一,卖肉的及各种物品都纷纷上市,缺什么买什么,再也不用为过年待客缺东少西而发愁。</p><p class="ql-block"> “文革”时期,由于受“极左”路线影响,有一段时间禁止春节拜年带礼肉,有个别人偷着带礼肉的,被发现后轻者将肉煮熟,重者游街批斗。那个年代,人们过年想按旧习俗拜个年也拜不成。</p><p class="ql-block"> 正月初五又俗称“破五”,没过“破五”不能吃茶馍、烧馍。“初一”“破五”忌打水,忌动刀、剪、针头,忌摔坏东西、打烂碗,忌打骂人,忌说不吉利的话。过了“破五”,一些清规戒律即可打破,该干活的人干活,一切基本恢复正常。若遇新丧,当年不贴对子,第二年贴紫对子或绿对子,第三年贴红对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元宵节</p><p class="ql-block">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元夕节、上元节、灯节。按照中国民间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善男信女走上街,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节日里有吃元宵、观花灯、耍社火、猜灯谜等习俗,元宵节的这种习俗各地大同小异,基本类同。</p><p class="ql-block"> 正月十五举办的多种祭祀活动也给人们增添了多彩的节日气氛。过去坡头寨村成立有十多道神社,如火神社、祖师社、药王社等。每道社的户数一般为8—10家,每户轮流当一年社长。担任社长的农户,从前一年的春季要喂养一只绵羊,作为当年正月十五该道神社的祭品。各道神社从正月十四就开始做迎神工作。先是在社长家的大门外用苇席或帆布搭建一个神棚,在神棚内放好供桌,把神的塑像摆放端正,把宰杀的绵羊按前腿、后腿、羊头、羊肋等结构顺序全部摆在供桌上,称之为供奉全羊。再在供桌上摆上其它供品和香炉,迎神工作才算完成。</p><p class="ql-block"> 正月十五、十六是人们祭祀神灵的高峰期,各道神社的成员,大部分时间都集中守候在本道神社的神棚内,燃放鞭炮、续香烧箔成为重要工作,人们把这种行为叫做暖神。节日的白天,村里的大响器和舞狮表演队走街串巷到各道神社点循环演出。社长拿出油炸食品分给大家品尝,以示感谢。各神社成员不仅在本道神社祭祀,还要到其他神社焚香祭拜,以表示对各路神灵的虔诚。特别是节日的晚上,到各个神社烧香的人络绎不绝,一直延续到深夜。参与祭祀的人们聚集在神棚内,烤着火,抽着烟,拉家常,讲故事,说笑话,谈笑风生,呈现出一派幸福祥和的节日气氛。</p><p class="ql-block"> 正月十六晚上,坡头寨村还有一个习俗,家家户户都要喝茶糊涂。茶糊涂用炒熟的白面做成,饭里煮有花生、芝麻、茴香豆,有的还煮有饺子,各户都要做上一大锅,不仅全家人食用,而且还要喂牲畜。人们还把这种做法编成顺口溜:“打一千,骂一万,正月十六吃顿饭”。这一传统做法充分体现了坡头寨村先人们对长年为自家生产出力的牲畜的关心和爱护。</p><p class="ql-block"> 坡头寨一带,元宵节如同春节一样隆重,需要提前置办,如割肉、剁饺子馅、蒸馍等。蒸馍的习俗比春节还要讲究,除要蒸传统的枣花馍之外,还要蒸灯盏、麦布袋、千龙、大枣糕等。灯盏为过节照明和食用;麦布袋寓意新年丰收,五谷丰登,袋满囤溢;千龙则藏入麦囤中,到了“二月二”龙抬头时方可取出食用,意为期一年中风飘雨顺,国泰民安。</p><p class="ql-block"> 在农村,元宵节一般要过三天,最热闹的是在晚上,正月十四晚试灯,十五晚放灯,十六晚收灯。正月十五主要是敬神、烧香祭祖宗,到了晚上,鸣鞭放炮,家家户户在自家大门上挂起大红灯笼,小孩子则手提小红灯笼,走上街头,全村的大街小巷,的确是彩灯万盏,好不热闹。旧时的灯笼里一般放的都是油灯,一些大点的孩子有时“捉弄”提灯笼的小孩子,他们手指着小孩子提的灯笼说:“你的灯漏油了,漏油了”,这时,小孩子将灯笼举高看时,灯笼会燃烧着火,围观的人捧腹大笑,提灯笼的小孩子则很沮丧的回家。</p><p class="ql-block"> 比起春节,元宵节要热闹的多,节日里不仅有戏看,有社火闹,条件好的村镇晚上还有放烟火、礼花。20世纪50、60年代,坡头寨村有剧团,有铜器社,元宵节期间,狮子、铜器纷纷亮相,精湛的表演赢来观众阵阵喝彩。剧团在村中乐楼上连唱三天大戏,大街上人山人海,热闹异常。</p><p class="ql-block"> 现在,元宵节县里会在县城主要街道举办灯展,正月十六晚上放烟火,农村人大都开着轿车、三轮车、梆梆油(手扶拖拉机)等,到县城观灯看烟火。</p> <p class="ql-block"> 三、二月二</p><p class="ql-block"> 二月二,俗称“龙抬头”、“龙头节”、或“青龙节”。相传武则天篡唐改周,触怒玉帝,遂命四海龙王三年不向人间降雨,司管天河的玉龙眼见五谷不长,饿殍遍野,就不顾天命,行云布雨,拯救世间万物生灵。因而玉帝震怒,将玉龙打下凡间受罪,压在大山之下,且树一碑,上刻“玉龙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若想重登灵霄阁,金豆开花方可归”。于是,人们为报玉龙救命之恩,便炒豆子,炒玉米寓意金豆开花以搭救玉龙重归天堂。由此相沿成俗,传承至今。每到二月二,家家爆米花,炒豆子,村村飘香。旧时多用粗砂以铁锅爆炒,今则由爆花机炒制,瓤酥花大,香甜润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四、三月三</p><p class="ql-block"> 俗语:“三月三,煮鸡蛋”。农历三月初三早上,民间有煮鸡蛋吃的习俗,煮鸡蛋时和以七棵荠荠菜,据说可以免灾祛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五、清明节</p><p class="ql-block">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俗演的节日。此时,春光明媚,草木返青,清洁明净的风光取代了满目萧条的寒冬,人们习惯于“墓祭”、“踏青”、“放风筝”。</p><p class="ql-block"> 墓祭,据传从先秦开始,以表示对先祖的纪念和哀思。现在国家对轩辕黄帝的公祭和国家行政事业单位对烈士的公祭以及伊川县范园、程园墓祭均在清明进行。解放后,石庙学校在清明节这天,全校师生都要到大石桥狐狸沟一处墓地,为1948年在此处殉难的三位烈士扫墓。民间墓祭各地祭日各不相同,坡头寨村墓祭现在一般都在农历二月中旬进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六、端午节</p><p class="ql-block">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原为纪念楚大夫爱国诗人屈原而相沿成习。屈原为战国末期楚国大臣,因遭谗言而放逐到荆湘一带,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都,屈原不愿看到国亡,于农历五月初五日抱石投汨罗江而死。当地人民闻讯驾舟奋力营救无果,又不忍心让鱼虾蛟龙撕咬屈原的身体,乃用苇叶将米包裹投入江心喂鱼龙虾蟹,习以成节。每到这一天,人们就包粽子,赛龙舟,饮雄黄酒,以纪念屈原。雄黄酒倒入江中据说能药晕鱼龙水兽,不致伤害屈原。</p><p class="ql-block"> 在坡头寨村一带,每逢“端午”佳节,人们就遍采艾叶,采摘五枝(竹枝、柏枝等),俗称“五条枝”,防治疾病之用。熬茶饮雄黄酒,用艾叶洗脚,具有解瘟祛毒避邪之功效。大人还要在小孩的手腕、脚脖上系五色线,用花布头做成小袋子,内装香料,让孩子戴上香囊袋,以求平安吉祥。早上,善男信女都要到金河、银河里洗头洗脚,据说可治百病。妇女们一大早到地里边采集风子棵、猫猫眼、大麦等,据说这天早上逮的癞蛤蟆、采摘的猫猫眼等都是上好的药材。</p><p class="ql-block"> 粽子一般用糯米、红枣和苇叶包制水煮而成,色、香、味别具一格,做母亲的要备麻花(股麻糖)、粽子去瞧刚出门的闺女,也有娘婶去看侄女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七、六月六与七月七</p><p class="ql-block"> 六月六古为“晒书节”,后演变为“晒衣节”。俗云:“打完场,乖瞧娘”,亦说:“六月六,油嘟噜”。到了农历六月初六,麦收已毕,时入盛夏,家家炸油食,煮豆汤以庆丰收。新婚夫妻要备厚礼到女方家为爹娘行“望夏礼”,称之为“乖瞧娘”。20世纪70年代后,盛夏之初,未婚夫必须到未来的岳父母家望夏,望夏除拿食品外,还要为未婚妻拿去新衣料。</p><p class="ql-block"> “七月七,牛郎会织女”。七月七,又称“乞巧节”,传说织女下凡与牛郎成亲后,王母娘娘将织女捉上天宫关了禁闭,后来,见织女整天哭哭啼啼,便允许二人在七月七日晚“鹊桥”相会。旧时,七月七晚上,姑娘媳妇则聚于庭院中,对月光穿针引线,乞求织女点化,若穿七枚大小不同的针眼谓之巧,故称之为“乞巧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八、中元节</p><p class="ql-block"> 古谓七月十五为中元,故七月十五称之为“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日,炎夏已过,秋禾青绿,所以七月十五又称之为“青苗节”。孟津等地有七月十五上坟习俗,伊川县有的地方七月十五有上新坟之说,坡头寨一带七月十五没有上坟习俗,中元节在人们的过节意识中比较淡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九、中秋节</p><p class="ql-block"> 农历八月十五日,正值仲秋之中,是谓“中秋”。时下秋高气爽,晚上天朗月圆,正是赏月的最佳时节。八月十五这天,人们习惯合家团圆,即使远行在外的人,也要赶回家和家人团聚,所以又叫“团圆节”。</p><p class="ql-block"> 据说元朝末年,人民为了推翻元朝的残暴统治,将起义日期写在纸条上放进月饼馅中,相互秘密传递。“八月十五杀鞑子”号召起义,终于推翻了元朝政权。明朝建立后,中秋吃月饼的习俗广泛流传下来。</p><p class="ql-block"> 八月十五晚上,家家都要“祭月”、“拜月”、“赏月”。当月亮升起后,家家在庭院中摆香案,将枣花馍、月饼、石榴、柿子、苹果等摆上供桌。祭赏事毕,合家老小,分食供品,谈笑风生,共叙天伦之乐。</p><p class="ql-block"> 中秋节,也是人们欢庆丰收的节日,家家户户都有蒸枣糕的习俗,坡头寨村一带在八月十五这天做母亲的要去瞧新出嫁的闺女,㧟一个四升篮,内盛水果、月饼、大枣糕。中秋节也是走亲访友的良时佳季。我县一些地方也有在八月十五闺女瞧娘的习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十、重阳节</p><p class="ql-block"> 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因为我国古代以九为阳,农历九月九日正是阳月和阳日,故名“重阳”。相传东汉人桓景,风闻九月九日将有大灾,赶忙叫家人缝制小袋,内装茱萸(一种植物),缚臂上登高山饮菊花酒以避难,晚上回家,家中鸡、狗、羊等果然死掉,从此民间有臂缚避邪信物,登高山饮菊花酒之习俗。而重阳节也成为文人学士登高山,饮菊花酒,赏菊咏秋游玩雅会的日子。唐王维《九月九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毛泽东的词更充满革命激情:“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古代的文人学士们在这一天要抬食盒携酒菜登高吟诗把盏,为其一快事矣。</p><p class="ql-block"> “九月九,摊煎饼”,普通百姓则在这天烙煎饼吃以祈丰年,为了尊老敬老,国家还把这一天定为“老人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十一、寒衣节</p><p class="ql-block"> 农历十月初一为“寒衣节”,。“十月一,油唧唧”。这一天人们要炸油食,为已故亲人送寒衣。此习俗源于秦始皇筑长城,孟姜女千里迢迢为丈夫送寒衣的传说。这天中午,人们用新榨的棉籽油(现多为调和油、花生油等)炸馃子、油角,妇女们用五色纸做成“寒衣”。下午,带供品携儿女到坟前为已故亲人送“衣”过冬,晚上在自家门前用草木灰撒个圆圈,跪在圈内燃香摆供,烧五色纸衣,也有人到街上十字路口为无家可归的亡灵送“寒衣”。说来也怪,这天下午到晚上,十有八九天气阴沉,或冷风嗖嗖,或小雨霏霏,人说“鬼不走干路”,好像真有鬼魂乘雨夜出来领取“寒衣”,所以,这天又称“鬼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十二、冬至</p><p class="ql-block"> 冬至是24节气之一,又称亚岁。在古代,其隆重程度仅次于春节。早在2500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定出冬至了。它是24节气中最早制定出的一个节气。</p><p class="ql-block"> 冬至这一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气候进入寒冷阶段,是“一九”的第一天。这一天,家家户户包水饺,称之为吃“冻疙瘩”。民谣有:“冬至疙瘩夏至面,腊八吃顿糊涂饭”,“数九吃水饺,冻不掉耳朵和手脚”。另有“冬至吃顿扁,即不咳嗽又不喘”。冬至吃饺子据说与“医圣”张仲景有关。东汉时期,一年冬天大雪纷飞,寒风万刺骨,把人们的耳朵都冻烂了,张仲景使用辣椒、羊肉掺入驱寒药物放进大锅里煮,然后让人用面皮包入含辣渗药的羊肉做成耳朵状(形似水饺)分给人们吃,称为“矫耳”。结果,烂耳痊愈。自此,相沿成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十三、腊八节</p><p class="ql-block"> 农历十二月(腊月)初八,民间惯以熬粥敬佛,俗称“腊八粥”。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受牧女敬献的乳糜,方得道成佛,后相沿成俗。这天,家家户户用米、豆、果仁、花生杂以蔬菜粉条等做成咸糊涂喝。饭要做的多,必须剩下,天天添入年饭中,直到二十三。故有“腊八饭,剩一半之说”,意在庆祝五谷丰豋,六畜兴旺,顿顿添饭还有寓意期盼来年添丁之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十四、祭灶</p><p class="ql-block">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是我国民间祭灶、扫尘、吃灶糖的日子,也是岁尾家人团员的日子。凡在外地工作、经商、上学的人,都争取在腊月二十三之前赶回家里,能吃到家里的祭灶“火烧”,灶王爷上天后就会将你的“禄粮”带回,保你来年吉祥平安,享受荣华富贵。主要习俗:</p><p class="ql-block"> 扫尘:辛苦劳作了一年的农民,到了腊月,也就到了一年中最闲的日子。喜逢岁尾,即将迎来新年,所以家家户户都要对家中进行认真清扫,做到窗明几净,除旧迎新,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地出门,期盼过一个吉祥安康、干干净净的新春佳节。</p><p class="ql-block"> 祭灶:祭灶神,送灶王,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个的习俗。我国的农村民间,差不多家家户户的厨房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传说中的灶王爷姓张名奎,因其灶台垒的好,故仙后做了“灶神”。灶王爷的神位一般设厨房的后墙上,多为朱仙镇木版印制的灶神画。传说“灶神”司人间善恶,上天言好事,下凡添禄粮。祭灶一般在农历腊月二十三下午进行,供品为自家烙的“发面火烧”,有时还有芝麻糖一类供品。祭灶开始后,献上供品,焚箔燃香,鸣放鞭炮,恭送“灶王爷”上天觐见玉帝,陈述民间善恶之事,恳请天宫诸位神灵保佑人间平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十五、除夕</p><p class="ql-block"> 大年三十,俗称“除夕”。关于“除夕”,有一个神话故事。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夕”的怪兽,专门出来害人。有一个七郎的猎人,力大无穷,箭射的特别好,任何猛兽都敢去斗。七郎见百姓被“夕”害苦了,就想除掉它。七郎带着猎狗找来找去始终没有找到。原来“夕”白天不出来,太阳落山后才出来害人,半夜后又不见了,也没有人知道它藏在哪儿。</p><p class="ql-block"> 七郎找“夕”找了一年,这天已是腊月三十,他来到一个镇上,心想这个镇子大,人多,说不定“夕”会来,于是他找镇上的人商量,说“夕”最怕响声,叫大家天黑不要睡觉,多找些敲的响的东西放在家里,一有动静就使劲敲,把“夕”吓出来除掉。</p><p class="ql-block"> 这天晚上,“夕”果然来了,刚闯进一户人家就被发现了,这户人家马上就敲起了盆盆罐罐,这家一敲,整个镇子就都敲起来了。“夕”吓的到处乱跑,结果被七郎看见,就放出猎狗和“夕”斗,七郎又趁机开弓猛射,一箭就把“夕”射死了。</p><p class="ql-block"> 从此,人们就把腊月三十叫“除夕”。旧时,家家在“除夕”之夜,都要敞开大门,民间有一流传的民谣为:“驴驮金,马驮银,狮子驮着聚宝盆”。大门敞开,意味着在新的一年金光普照生辉,财源广进家门。“除夕”晚上,北方人年夜饭是水饺,水饺形似元宝,意为来年吉祥如意,财运亨通。年夜饭后,全家人就开始守岁,俗称“熬年”。旧时没有电,家家户户就点上红蜡烛,一家人围火“熬年”或闲谈或聊天,年轻一些的兄弟姐妹哥嫂侄辈们也会聚在一起玩一玩扑克牌等游戏娱乐。现在有了电灯电视,就不用蜡烛了,“除夕”之夜,家家户户都明灯高挂。吃罢年夜饭,八点钟开始,全家人都围坐在电视机旁,观看一年一度的文化娱乐大餐——春节联欢晚会。到了夜里12点,人们就会暂时离开电视机,来到院中,燃鞭鸣炮,迎接新年的到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第二节 礼仪习俗</p><p class="ql-block"> 一、婚庆</p><p class="ql-block"> (一)旧时迎亲花轿</p><p class="ql-block"> 花轿在我国古代是一种奢华的交通工具,抬花轿迎娶新娘在我国已有千年以上历史。这一古老习俗在坡头寨村一直延续到20世纪60年代初。过去李生学家有先人流传下来的一顶花轿,给坡头寨村及周边村庄带来了许多方便。村民陈五子、姜留子等都是村里的老抬轿人。</p><p class="ql-block"> 花轿由轿身和轿杆两部分组成。轿身为长方体,长约1米,宽约0.8米,高约1.6米。轿内框架由大小不等的竹子构成,外用红布遮罩,顶部为四面坡式,顶部正中安装有用四根木头做成的棉桃形状的轿疙瘩。轿外四周悬挂有又大又长的红穗头,有的还系有小铜铃,走路或刮风时吊穗摆动,叮铛作响,显眼动听。轿门口挂有绣满花卉图案引人注目的轿帘。轿内设有坐凳,仅能容下一人。新娘上穿红衣服,下穿绣花鞋,用红盖头遮脸,也有手捧鲜花遮住面孔。轿杆是两根细长而又结实的木杆,平时单独存放,用时固定在轿身两侧,两端拴好绳子即可抬动。一般花轿只有四个人抬,古代四品以上官员可享受八人抬的大轿,称之为“八抬大轿”。过去在当地迎娶新娘还有一个旧的习俗,花轿起动后,不到目的地不能中途落地,如果路途较远,抬轿人需要休息,必须将轿杆顶起来。所以抬轿人在轿杆两端分别置有两根1.4米长的扁木杠,以备抬轿人中途休息时顶轿杆之用。</p><p class="ql-block"> 抬花轿迎新时,在中途有许多迷信禁忌之事,如遇到大树、水井、石磨、石碾等,都要有夹毡人在其上面贴上红纸贴。还有可能会遇到同一天结婚相向而行的其他花轿,双方新娘都要分别向对方投掷顶针,以示相互抵消。</p><p class="ql-block"> (二)当代婚庆</p><p class="ql-block"> 婚庆是民间最重要的一项庆典礼仪,也是民俗文化中的一项重要活动。从定亲(认亲)到结婚,当代婚庆在坡头寨一带大致有以下几项礼仪。</p><p class="ql-block">(一)定亲。也叫认亲,是婚姻礼仪中的首项仪式。旧时男女双方的婚姻之事,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两人根本无选择的权利。经父母媒人定亲之后,无论双方般配与否,均要厮守终生。解放后,国家颁布了婚姻法,实‘行婚姻自由。但在农村,青年男女自由恋爱或是经媒人介绍,一般都要举行定亲仪式,这是一对青年男女双方家庭主要成员相互认识、相互了解的一个过程,其主要仪程为:</p><p class="ql-block">1、选定吉日。定亲吉日由其媒人或男女双方信任的有关人员和男女双方家庭协调后选定吉日,在男方家中或选定的酒店进行。</p><p class="ql-block">2、参加人员。参加人员一般为媒人或中间人、男女双方及其父母甚至兄弟姐妹姑嫂等,人数一般为8至12人,多者也可达20人左右。</p><p class="ql-block">3、赠送礼品。定亲时,未来婆婆一般要向未来媳妇赠送一些如金项链、金戒指等礼品,还要赠给女方一定数额的礼金,以示友好。</p><p class="ql-block">(二)择吉。俗称“看好”,定亲之后,男女双方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了解,在建立了一定感情基础上,男方经和女方协调沟通,双方同意在某期间举办婚礼,男方即可请先生按双方生辰八字、属相择定结婚吉日,书于红贴上,贴上注明“行礼时间、婚期、轿门方位及送嫁迎亲人所忌属相等”,即着手准备将喜帖送给女方。坡头寨村“看好”的先生旧时有董庆,现在有霍来锁、宁石朋、宁孟楼等。</p><p class="ql-block">(三)送婚日喜贴。亦称“送好”,婚庆黄道吉日选定以后,可挑选一喜庆日子,由其男方父母或委托他人和媒人一起制备礼品,将其婚日喜帖送至女方家中,女方接留帖子,即表示同意贴中所写婚日,男方即可全力准备婚庆事宜。女方若有异议退了“好”,男方需重新看“好”送去。送“好”多为隔年“好”,即头年送“好”,第二年嫁娶。如果男方或女方丧亲未满三年,新娘上下轿要转毡踏红而行。</p><p class="ql-block">(四)行礼。也叫过礼,根据“喜帖”中注明的行礼吉日,男方要进行行礼之仪。一般由婚庆拟定的夹毡人或男方哥及其他长辈两人担大篮(旧时抬食摞),篮内装有红布、衣物、馓子、饼干、花米团等。篮上挂酒壶、柏枝、棉花等,并备厚礼(钱)及被里被面若干条,四色礼等送到女方家中。行礼时一要探查婚车行走路线,二要与女方商谈婚庆事宜,如装箱人数、发车时间、女方宾客人数、礼包数量、沟通风俗习俗以及女方对婚庆的其他要求等。特别是女方与男方居住地较远,习俗相差较大,过礼人会将不同习俗协商一致,避免出现分歧,影响婚庆。女方给行礼人封礼包,新娘要给公婆分别回送鞋一双(现多回送钱)。</p><p class="ql-block">(五)预定婚车。根据女方贵宾人数预定婚车数量,有10—20辆不等,有纯一色的宝马、奔驰、奥迪等,也有品质不同的混杂车型,农村预定的婚车数量和车型,一般都赶不上县城。</p><p class="ql-block">(六)预约婚庆公司。举办婚庆典礼较为隆重的家庭,都提前预约司仪、婚庆公司、乐队等,让其精心策划操办。农村多自找主持人,仪式举办的大都较为简单。</p><p class="ql-block">(七)宴席准备。设席地点一般分为家中和酒店。宴席设在家中的,要聘请大厨、副厨及帮厨人员,准备厨房用具及宴宾所用桌登及其餐具酒具等。根据大厨要求,购买鸡鸭鱼肉蔬菜水果等;宴席设在酒店的,应提前预订酒店,预订时要和酒店负责人商定宴席价格、数量、质量、设席具体房间、入席时间、彩门指示牌的设置等。在酒店举办仪式的,还要到仪式场地实地查看,看是否满足其需要,并交给酒店订金,以免酒店临时改变,影响婚庆进行。现在还有一些酒店自带炊具、桌凳、餐具等宴席所用物品,到主家做菜包桌,使主家省去了借东找西之麻烦。</p><p class="ql-block">(八)装箱。装箱是女方亲属带着新娘的陪嫁被褥衣物等,于婚庆喜日的前一天下午送到男方家中,装入新房箱柜。此时,男方将予以热情接待。凡来装箱的嘉宾,男方均要有礼包相送。装箱完毕,要设酒席款待。接送的交通车辆,一般由男方负责安排。</p><p class="ql-block">(九)铺床。铺床于婚庆喜日的前一天晚上进行,一般由两位女士主持。此时,应备好核桃、大枣、花生、桂圆、籽花等物品,寓意为新娘结婚后早生贵子。开始铺床,燃放鞭炮,奏喜乐,以示庆贺。</p><p class="ql-block">(十)婚庆典礼。婚庆典礼是结婚礼仪中最为关键的一项仪式,主家要事事考虑周全,避免出现纰缪。主要有如下礼仪:</p><p class="ql-block">1、迎亲礼仪。主要是到女方家中迎接新娘和举行婚礼仪式,其主要礼仪有:(1)主婚人致主婚词;(2)证婚人致证婚词;(3)夹毡。夹毡人代表主家处理迎亲过程中的一切事务,陪、送娘家客人。彩车到达女方居住村庄后,夹毡人要下车鸣炮,意为告知女方家人,婚车即将到达,让其准备接迎。婚车到达女方家中,夹毡人要将彩车中的花馍或苹果放于土地爷神位前,走时带回,喜被由女方家人拿进家中,走时带回。夹毡人被女方家人迎接进家稍停片刻后,一人在女方家中协调有关事宜,一人在外边协调外部事宜,并负责鸣炮三响,间隔约为10—15分钟。第一响,意为告知女方家人着手准备新娘上轿事宜;第二响,意为催告新娘家人抓紧准备,尽快上轿;第三响,要与女方家人沟通后才能鸣放。三声炮响,意为告知参加迎亲人员做好准备,明示街坊邻居,女方已经准备妥当,新娘开始上轿。新娘上轿时,夹毡人要特别注意“喜帖”中注明的新娘上轿时的轿门方位。新娘上轿完毕,送亲贵宾均已坐上婚车,放鞭炮人燃放鞭炮,与女方其他家人以及街坊邻居挥手告别,婚车即起行返程。彩车到家后,夹毡人还要注意新娘下车时的轿门方位,与车辆调度人一同指挥彩车停好位置;(4)扫车,由搀新娘的两人负责。彩车出发前,对彩车进行扫车,举行扫车仪式,并将一条喜被和花馍或苹果一个放进彩车,意为新郎新娘婚后丰衣足食,顺利平安;(5)抬食摞(有时可免去此项)。食摞第一层装礼肉,意为彬彬有礼,礼尚往来;二层装糖果,意为夫妇二人甜甜蜜蜜,心心相印;三层装米面,意为米面夫妻,和谐美满;(6)担鸡。一头食盒,一头酒壶手电筒,到女方家时要提前下车,返回时要提前到家。</p><p class="ql-block">2、迎宾礼仪。即新郎家中有关婚庆礼仪。主要有:(1)贴对联、挂绫条、安灯笼、装音响等,一般在婚日前一天下午或婚日当天早上进行;(2)撩轿。新娘到家未下轿前,撩轿两人,一人用钳子夹一块烧红犁铧,用醋浇着淬火,一人手拿干草把围绕轿车正跑三圈,倒跑三圈;(3)撒五谷,倒碗菜。新娘到家未下轿前由搀新娘人将五谷粮撒向轿车之上,后将一碗杂花菜倒向彩车之下;(4)轿门酒。新娘到男方家后,新娘送亲的舅父在轿门前连倒三杯酒,以示敬天、敬地、敬神灵后再掀开轿门,新娘方才下车。掀轿门由司仪或总管担任主持人;(5)搀新娘。由铺床的两位女士先将新娘搀至天地桌前行三拜礼,再跨鞍过圣将新娘搀入洞房;(6)天地桌。天地桌应摆放在院中显要位置,桌上放置斗,内装小麦,意为日进斗金,五谷丰登;斗中插一双钩称,意为称心如意,比翼双飞。还插有一杼、一小擀杖、一铜镜,上搭一红头包布;桌上点亮两支红蜡烛,意为夫妻二人前途光明,事业有成;(7)跨鞍过圣。新娘拜完天地,送入洞房之时要让新娘跨鞍过圣,意为新娘步入神圣的婚姻殿堂,前程似锦,步步高升;(8)给带钥匙人封礼。一般由夹毡人承办,有时一次封礼后带钥匙人不掏钥匙,还要二次封礼;(9)新娘入洞房后还要安排新娘梳头、洗脸、喝面汤、吃饺子。至此,新郎家中礼仪才算进行完毕。</p><p class="ql-block">3、举办典礼、宴请宾朋。婚庆典礼,主要有司仪主持进行,总管、主婚人、证婚人,新郎新娘及其父母、亲朋等做好协调配合。宴请宾朋有如下礼仪。(1)接待女方抬箱桌人。主要负责其入席、分发烟、礼包,送酒、饮料等;(2)婚庆典礼举办完毕,接待女方宾客入席。旧有新郎安席之仪,即新郎向女方送亲主要贵宾行三鞠躬礼,今有的免除此礼仪;(3)宴席设在酒店的,还应注意宴席数量,即满足宾客就餐之需,又不造成浪费;(4)谢厨(在酒店有时可免除此礼仪)。新娘父亲或女方其他主要送亲贵宾,要携带毛巾、糕点、烟酒及礼包(男方提供),由专人陪同到厨房感谢大厨的辛苦劳作;(5)宾客就餐完毕,新郎新娘及男方父母还要行送客之礼,以尽主家之意,即顺利完成婚庆典礼。</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二、殡葬</p><p class="ql-block"> 百善孝为先,孝乃中华民族之魂,丧葬礼仪是孝悌行为的具体体现。从古至今,人们历来将父母百年之后的丧葬作为一生中的一件大事。旧时,居官者闻讣即卸去乌纱,告假奔丧而回,葬毕守制三年,称为“丁忧”,期满方可服阙补官。若有那个不孝的官员不遵此项规矩,朝廷便要将其革职查办。殡葬的主要礼仪有:</p><p class="ql-block"> 服孝守灵:旧俗,人一断气即洗脸擦身换寿衣,男性请理发匠剃头,而后移上草铺称为“移箦”, 请大总管安排丧葬事宜。召“五服”子孙烧“纸马”,孝子孝女手持燃香,放纸马于路上,将死者旧衣服一同烧掉,众孝子依次跪地烧香,嚎啕恸哭,而后由大总管开始安排打墓发墓、坐柜记账、做棺漆棺、做饭打杂、司孝衣、回烧纸篮等一应人事,还要请阴阳先生做幡糊哀杖、写牌位等。孝子带打墓人到茔地烧香破土,派人向亲戚报丧。服丧期间,孝子孝媳孝女孝孙皆日夜守护在亡者身旁,谓之守灵。子媳、女儿、孙、孙女、亲侄儿侄女服孝衣,其他人只戴孝帽,以长短区分亲疏;帽子、鞋俱用白布沿边包缝(亲疏包缝多少有别)。 </p><p class="ql-block"> 入殓:亡者入殓要口含金、手握宝,手帕遮面,枕鸳鸯枕,棺内填放亡者衣服用物,如烟袋、眼镜、书籍等。灵前放祭桌供品,燃蜡烛,放老盆,棺不定口,以供人吊唁。</p><p class="ql-block"> 吊唁:吊唁人灵前烧纸,孝子哭临,见人则下跪,行跪拜礼,意为亡者在阴间免灾。娘家来人,孝子孝媳迎跪大街,行九拜第一大礼—稽首;娘家人孝帽齐备,由殡仪引导,孝子跪送。如配偶先葬,需起骨装盒回灵。门外搭灵棚,请吹鼓手奏哀乐,孝子女致奠,戴麻孝,披斩衣,束绖,执哀杖。先行成服礼、慰灵礼、启棺礼,后行禀命、点主、朝祖、迎旌、早饯、晚饯等礼仪,礼生反复吟唱:“秉揖——跪——叩首——起”,行九叩大礼,孝子需有专人搀扶。</p><p class="ql-block"> 坡头寨村礼生有段志玉、秦恒、霍来锁等。</p><p class="ql-block"> 出殡:出殡时间各地不一,因人不同。坡头寨村一带一般为三天午后出殡,殡前由木匠持斧钉棺,口念:“鲁班进门来,孝子两边排,手持月牙斧,亡人躲钉来”。长子头顶簸箕跪灵前哭喊让爹(妈)躲钉。空棺自外运回时要搭红布,棺为黑漆木质。棺内通常糊白纸,棺底白纸上摆七根香,压八枚硬币,棺上钉四个大钉,裹红布条,棺盖前端钉一“子孙钉”,缠以五色线。出殡前,各类孝子分批烧纸哭奠,行起灵礼,礼毕抬棺绑棺。男孝跪灵前,女孝站灵后,嚎啕大哭,诗礼之家致祭文,放炮起殡。亲族子孙举纸扎,(金山、银山、金斗、银斗、童男童女、摇钱树、电视、轿车、楼房等),长孙打幡或花圈,长子抱灵牌或遗像,次子抱老盆,手执哀杖哭行。阴阳先生拿纸钱篮引路撒纸钱,篮中放一只“引魂鸡”,用柳枝抽打。</p><p class="ql-block"> 棺到墓前(要快跑一段),孝子行祀上礼,拜塘礼,众媳下墓室扫墓,从长媳开始分别将特制馍倒扔墓上方,然后下葬。墓室内点长明灯,栽一颗对半葱,放一双红筷子和食品罐,众媳入墓室一一抹棺(倒着进),孝子行永诀礼,众人即插幡(阴阳先生念诀插入土中)封土,女孝先回,儿孙最后烧纸,摔老盆于墓前方,持谷草撩墓,浇面汤,点纸扎,殡仪结束。</p><p class="ql-block"> 男孝返家,女孝迎门外,每人手持一根香,长媳妇接灵牌,大门外放水盆,内放硬币数枚,盆口放铡刀,众孝从盆侧入门,须弯腰向盆中捞一下(摸着钱的有福),进上房安放灵牌,插香于祖先桌上。</p><p class="ql-block"> 殡后礼俗:次日,所有服孝晚辈,中午到坟上守墓、复山(圆墓添土)、哭奠,在坟上吃午饭(所剩饭食留坟上)。第三天孝子担礼篮到舅家行“卸孝礼”, 逢“七”为忌日,出嫁女哭着回娘家,头天下午到坟上,晚上在灵位前共同哭祭,“理七”(五七)出嫁女回娘家需拿鸡。“断七”(十七)、“百日”、“周年”俱为重要悼念日。孝子孝女要守孝三年,三年期满,唱戏庆典,大宴宾客。</p><p class="ql-block"> “封分”礼仪:丧葬中所需“封分”的项目有:剃头、动坟土、开幕门、钉棺口、扛大头、所请阴阳先生、礼生、孝车等(手巾、烟、钱)及抬棺人、封土人等(手巾、烟)。葬毕主家需设宴“谢土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三、建房</p><p class="ql-block"> 建房对农村的每一个家庭,都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因此,人们也非常重视建房礼仪习俗。旧时,建房主要有以下习俗礼仪。</p><p class="ql-block"> “看好”动土。旧时,建房首先要请先生看一个吉祥佳日,方可破土动工。开挖地基时第一䦆头谓之动土或叫破土。动土前,主家要设置供桌,献上供品,焚香燃箔,鸣放鞭炮,磕头祈祷土地诸神,保佑主家建房期间吉祥如意,颇与现在的开工典礼相似。</p><p class="ql-block"> 上梁祭祀。旧时农村建造的房屋皆为用砖很少的瓦房或土坯瓦房,均需用木梁支撑。上梁是建房中的一项重要程序,民间都将栋梁作为此屋荣昌的主宰,故对上梁仪式都极为重视。上梁时,主家要在大梁之前的显要位置设供桌,上香献供,燃鞭鸣炮,磕头祷告,祈求鲁班神匠保佑。梁柱上还要张贴对联:“树柱欣逢黄道日,上梁正遇紫微星”。梁头贴横额,多写“紫微高照”。所建房屋中间位置的嵌杆上写明宅主、匠工名字及建造时间等。大梁上正扶直,匠工还要手提宅主准备的“飘梁旦”(小圆馍里包裹小河石)和四色礼(核桃、花生、大枣、糖果)走上墙头,一边抛撒“飘梁旦”、四色礼,一边念诵上梁歌:“远看四四方方,近看一路明香,我上前走到香台案旁,感谢神灵降吉祥;金门银梁色色新,金光闪闪耀门庭;……把房子盖成铁疙瘩,男女老少笑哈哈”。街坊邻居前来贺喜者会嘻嘻哈哈抢拾礼果和“飘梁旦”。中午,主家要设宴款待工匠,小工也会随着改善生活。</p><p class="ql-block"> 合龙口。旧时建造瓦房,完成最后一道工序—叠脊,称之为“合龙口”,意为工程竣工之意。叠脊工序完成,五脊六兽安装妥当,将两面小红旗插于屋脊正中,即可举行合龙仪式。如果上午完工,仪式在十二点前举行,下午完工,小红旗于次日早上或上午插上屋脊,上午举行仪式。举行仪式时要敬神、敬祖、敬鲁班,鸣放鞭炮,向新建的房屋上撒五谷粮,以示主家从此年年五谷丰登。仪式结束后要宴请匠工、小工等参与建房的所有人员。至此,建房仪式才算全部结束,待新房粉饰完毕,择吉日迁入新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四、乡俗</p><p class="ql-block"> 清及民国时期,村民买卖土地,邻里民事约定等事项,大都订有契约或立有字据,且有保证人签字。如宁景通家保存的清光绪32年(1906年)买卖土地契约文书和民国12年(1923年)因修建寨外寨墙订立的使用道路字据,即如此。(见契约格式图片)</p><p class="ql-block"> 日常乡俗。行人走至街上,见熟人要打招呼:“吃过了”!“干啥来”之类问候。遇老人问候、搀扶、让路,见尊长站路旁施礼,逢乡邻故旧“打千”问候。在大门外或街上吃饭,看见熟人即起而相迎,谦让着请回家吃饭,或问“吃了没有?没有,先回家吃点”。“不走吧,就在这儿吃吧”。故在农村有“让人是一礼之说”。</p><p class="ql-block"> 宾客造访,迎于门外,分尊卑远近,主人行前,客人随后,掀帘让客人入室就坐,叙话时长辈上坐,晚辈下坐,同辈则主人上坐。冬天一盆火,夏日一把扇,倒茶递烟是常理。若是宴席,贵宾坐上席(古时西方为上,旧时迎门为上)。用餐中主人需陪最后一名客人用完餐方可放筷子,以示诚意。席间要劝客人“慢慢吃,再吃点”。起身送客要分尊卑远近,一般要送至大门外,尊亲往往要送至街心村口,送晚辈送至院中即可。送时一再嘱咐:“走好,不远送了”。客人拦住主人说:“请留步,别送了,回去吧”!</p><p class="ql-block"> 出门在外,或问路或请人帮忙,年龄相仿,要称呼“老哥”,年龄大者要称呼“老叔”、“大伯”、“大爷”。20世纪70、80年代找干部、工人等称同志。今见城里人或有技术之人多称“师傅”。到生人家要轻轻叩门,主人应声出门方可进大门,并自报家门及造访理由。若呼唤无人即退出大门外,决不可莽撞入室。进入院中室内,不可东张西望,见女眷、异性不可直视,不宜过多交谈,进院应谦坐门外,不可随意打听别人隐私。新亲不可贪口贪酒,居丧期间不能穿红裳艳服,不要梳妆乔扮,不事膏粉,不近女色,宾客造访,迎于门外,分尊卑远近,主人行前,客人随后,掀帘让客人入室就坐,叙话时长辈上坐,晚辈下坐,同辈则主人上坐。冬天一盆火,夏日一把扇,倒茶递烟是常理。若是宴席,贵宾坐上席(古时西方为上,旧时迎门为上)。用餐中主人需陪最后一名客人用完餐方可放筷子,以示诚意。席间要劝客人“慢慢吃,再吃点”。起身送客要分尊卑远近,一般要送至大门外,尊亲往往要送至街心村口,送晚辈送至院中即可。送时一再嘱咐:“走好,不远送了”。客人拦住主人说:“请留步,别送了,回去吧”!</p><p class="ql-block"> 出门在外,或问路或请人帮忙,年龄相仿,要称呼“老哥”,年龄大者要称呼“老叔”、“大伯”、“大爷”。20世纪70、80年代找干部、工人等称同志。今见城里人或有技术之人多称“师傅”。到生人家要轻轻叩门,主人应声出门方可进大门,并自报家门及造访理由。若呼唤无人即退出大门外,决不可莽撞入室。进入院中室内,不可东张西望,见女眷、异性不可直视,不宜过多交谈,进院应谦坐门外,不可随意打听别人隐私。新亲不可贪口贪酒,居丧期间不能穿红裳艳服,不要梳妆乔扮,不事膏粉,不近女色,禁酒禁歌,不嬉不乐。热孝不串门,见人下跪。</p><p class="ql-block"> 平日吃饭,晚辈要先给长辈端饭。旧时媳妇通常吃末碗饭,新媳妇不能随意串门、上街、看戏等。须恭恭敬敬听从婆婆使唤,即所谓“媳妇难熬,婆婆好当”。现在要求婆媳互谅互让,但媳妇一定要尊敬婆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五、杂礼</p><p class="ql-block"> 祝寿礼。父(母)60岁生日开始,儿女(孙辈)为之过生日,儿子轮流过,出嫁女拿礼篮(放礼肉、长寿面等)回娘家祝寿,现今多送礼金给父母。80岁时亲友都要来进礼祝寿。</p><p class="ql-block"> 结拜礼。同行好友,同事同窗,志同道合,侠义同济,多行结拜。在老大家中设关公像,燃香跪拜,歃血为盟,换帖排序,即为弟兄,情同手足。如伊洛大侠宁官兴与王天纵、张黑子等于清光绪年间结拜的十大兄弟即如此。</p><p class="ql-block"> 红礼。男方娶亲,亲友乡邻多送礼贺喜,称之为红礼。红礼随时代分亲疏而不同。20世纪70年代,有送床上和生活用品的,礼金有2—5元不等;80年代5—20元;90年代10—50元;现今50—100元,重礼200元以上的都有。女方出嫁,亲友多送床上用品或衣物,现在大多送礼金。</p><p class="ql-block"> 白礼。逢亲属上辈丧葬,后辈多㧟篮前去烧纸并戴孝送殡,篮分大礼、小礼。小礼6个馍,一块“刀头肉”(2斤左右),大礼12个馍,一大块“刀头肉”(5斤左右),另放“四色礼”(花生、点心、瓜子、糖果)。其他亲朋有送香烟1—5条不等,多的也有十条八条,还有送礼金50—100元或几百元不等。</p><p class="ql-block"> 吃面礼。已婚儿子所生头胎子女,满月前家长要设宴款待送礼宾客。旧时亲友多㧟盛白面(小米)、鸡蛋、小衣服或布料的“米面篮”志贺,故称吃面。娘家人多抬食摞,添送被子等物,现大都改送礼金。</p><p class="ql-block"> 浇木。逢闰年儿子多为上了岁数的老人预做寿木(棺材),完工后女儿要拿礼肉携烟酒回娘家志贺,为之浇木,实则是感谢工匠。</p><p class="ql-block"> 其它。闺女出嫁后的第一个端午节、中秋节,母亲要到女儿家“瞧闺女”;女儿订婚到结婚后,女婿(女儿)在六月六要拿麻糖篮等探望岳父母(父母),俗称望夏;结婚后小两口在大年初二带礼肉为父母拜年;大年初一新媳妇在婆婆引领下到近族长辈家行“磕头礼”,长辈要送新媳妇“磕头钱”;正月十七女方父亲要携带礼物为刚出嫁的闺女“小添杈”,正月二十为出嫁三年未生的闺女“大添杈”。“添杈”意为“发枝生子”;小孩满月后,见了姑、姨、妗等,长辈要给孩子“戴线穗”、“包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第三节 红白理事会</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婚、丧、嫁、娶花费日益增大。为了减轻广大村民的经济压力,本着节俭办事的原则,坡头寨村两委于2014年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并向全村村民发出了红、白事简办的通告。规定红、白事所用人员主家要出榜公示,人数以够用为宜。同时号召村民,红、白事以经济互助为主,内亲、外村亲友可款待,其他人员一律用大锅饭招待。此项通告发布以后,村两委认真贯彻执行,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减轻了主家经济负担,收到了良好效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第四节 祭祀</p><p class="ql-block"> 一、祭祖</p><p class="ql-block"> 敬天法祖,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朱子格言》云:“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p><p class="ql-block"> 祭祖分家祭和坟祭。家祭首先是在宗祠祭祀历代先祖。旧时在每年的春社和秋社日,族长要率合族男丁入祠祭拜,男子左昭右穆,按辈份依次站立,献供、上香、烧纸、磕头。坡头寨村各姓氏均未建造祠堂,故此项家祭该村未能进行。另一种家祭为近支本家遇红、白事则到长门所供祖先堂前祭拜,桌上摆有刀头肉或红白肉四碗,烧纸钱祭祀。</p><p class="ql-block"> 坟祭即每年的上坟扫墓祭祖。老祖坟由族氏理事会或坟社专管,旧时有坟地收入,作为上坟费用,土改后地归公,祭祖费用按人头收钱,祭祖日期合族共议。近几年坡头寨村各姓氏上坟日期议定后即成定制。如宁氏黄村祖坟为每年农历二月十六日。又如段氏家谱规定,每年的农历2月14日上自家小坟,15日上坡头街祖茔,16日合族上增花营祖茔,由神头两人负责收钱购置祭祖供品。祭祖仪式由族长主持,议程六项。旧时合族人都磕头拜祖,现改为向先祖行三鞠躬礼。供品分别为火腿肠、方便面、水果糖等。祭祖仪式结束后,供品分给前来祭祖的男女众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二、祭祀火神</p><p class="ql-block"> 20世纪50、60年代,祭祀火神是坡头寨村民间的一项重要活动。据传火神正月初七日生,这天要抬着火神爷神像出巡,主管祭祀的有火神社,猪、羊为祭品。初七日上午,全村男女老少齐集火神庙前,大铜器、狮舞一同走上大街,共同祭拜火神爷出巡,祈祷火神保佑全村家家户户在新的一年中平平安安,除灾驱祸。</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第五节 信仰</p><p class="ql-block"> 坡头寨村为单一的汉民居住地,村民信仰比较单一,除信仰道、佛两教和基督教外,大部分信仰科学文化。</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一、道教与佛教</p><p class="ql-block"> 道教源于东汉,奉老子为教主,《道德经》为经典。佛教源于印度,东汉传入洛阳,建白马寺,以释迦牟尼为教主,《三藏经书》为经典。汉代以后,道、佛、儒三教在某些地域互相融合,形成了我国传统的民族文化。坡头寨村的石柱子庙建于宋代,距村数里之地的大觉寺建于元代,因而道、佛两教对该村影响较大。除解放后信奉基督教的信主家庭外,古今家家户户都敬有土地爷、灶王爷、财神爷、老天爷等。逢节日烧香、磕头、祭拜。更有虔诚信神者,除此外还供奉有观音菩萨、关圣帝君、如来佛、太上老君等诸多神位,每逢初一、十五皆上香烧纸,磕头祈愿。寨里建有数百年历史的关帝庙,塑有关公神像,每逢农历初一、十五,全村新、老宅区的虔诚信徒,齐聚关帝庙中,烧香燃箔,祈拜许愿,望关公帝君保佑全家吉祥富贵,万事如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二、基督教</p><p class="ql-block"> 基督教也称东正教、耶稣教。据伊川县志记载,建国前夕坡头寨村即有礼拜所。解放后,该村信众约有数十人,大都到草场、侯村教堂礼拜。2000年,坡头村建起教堂一座,村信教人员皆到该教堂礼拜。基督教本着“爱国爱教,荣神宜人”的宗旨劝善正邪,逢星期日礼拜,公历12月25日圣诞节是信徒的隆重节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龙门石窟</p> <p class="ql-block"> 第四章 社会保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第一节 司法</p><p class="ql-block"> 一、社会治安</p><p class="ql-block"> 解放前,因政局不稳,社会秩序混乱,盗窃抢劫事件时有发生,严峻的治安状况在农村尤为突出。特别是一到冬季,天冷夜长,小偷小摸的毛贼活动频繁,农家一不小心,就会遭到毛贼盗扰,轻则丢失小件物品,重则牛羊被牵走,极大的困扰着广大村民的正常生产生活。在这些盗贼横行的年代里,人们除了加固寨墙寨门外,做好夜间打更巡逻,是农村治安防范中的一项重要措施。</p><p class="ql-block"> 坡头寨村群众居住比较分散,打更巡逻多是分片编组。参加打更的成员多是村中青壮年男子。每晚3—5人轮番执班,执班人员晚上集中一起,寨里头的执班人多集中在关帝庙,寨外西街多集中在南寨墙的炮楼上。出外沿街巡逻时,只用1—2人,其他人员暂作休息,每隔一段时间再换其他人。打更人在沿街巡逻的同时还必须向外发出打更信号。有的传出的信号是打鼓,有的是敲锣,还有的是敲梆子。打更人所用的梆子多用梨木做成,把直径约10厘米、长约30厘米的木棒中心挖空,在中间部位横装一根短木柄,打更人一手拿梆子,一手拿木槌敲击。一个通宵共分更点五级,每两个更点之间约为两小时。一更约为当晚的7—9点,二更为9—11点……。古代没有钟表,夜晚的时间主要是参照月亮、星星的位置和打更人的感觉和经验而定。轮流巡逻多是用烧香的办法来计时。打更人员传递信号,无论是打鼓或敲梆子都不是随意乱打,而必须按照该时段的更级点数击打,即一更打一下,二更打两下……。打更信号声在夜深人静时显得特别清脆响亮。这种信号既是给人们报告时间,又是向村人报送平安的信息,还是对夜间盗贼的震慑和警告,告诫盗贼收敛贼心,改恶从善。</p><p class="ql-block"> 建国前,农村实行保甲制度,打架斗殴,邻里纷争由保公所处理,或请村里有名望的绅士调解。保公所除抓夫派差外,还负责派人看护庄稼。土改以后,村里设保卫股,下有若干保卫员,主要负责看护庄稼、夜晚巡逻、缉盗防贼等项社会治安,也负责处理打架斗殴等突发事件。但解放后的相当一段时间由于存在法制不健全,权大于法等社会弊病,保卫人员私设公堂,对犯事人随意处罚,甚至毒打、游街等侵犯人权的行为时有发生,“文革”期间尤为严重。</p><p class="ql-block"> 1980年以后,保卫股主要负责治安巡逻,防盗,护林看庄稼、禁烧等职责,民兵兼传达通知、打杂、配合计划生育等,前些年还要配合乡村干部催收公杂粮等项事务。</p><p class="ql-block"> 1992年,根据上级工作部署,坡头寨村成立综合治理委员会,下辖保卫股、民调股等,协助乡司法机构处理村中一般社会治安、民事纠纷等事件,段大桥首任综治委主任。较为严重的打架斗殴等事项交由乡派出所处理,但由于公安民警对此类案件不够重视,造成农村打架斗殴事件时有发生,邻村甚至发生数起致死人命案件,导致社会秩序混乱,加之偷窃掏包以及黑恶势力渗透农村,人们普遍缺乏安全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二、民事调解</p><p class="ql-block"> 解放前,村里民事纠纷,打架械斗多经保长调解处理。建国后,多有治保人员和妇女主任处理家庭矛盾、邻里纠纷。80年代后,,村委会专设民调股调解民事,纠纷案件多为宅基和家庭赡养及财产纠纷等。80、90年代,法院在各乡设有人民法庭,有些大的案件村里调解不成,就交由法庭审理,现今县人民法院在基层设有中心法庭,主要负责其辖区内民事、财产纠纷等案件的审判调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第二节 社会救济</p><p class="ql-block"> 一、社会救助</p><p class="ql-block"> 封建社会,逢大灾之年,地方政府及时申报灾情,朝廷恩准可豁免田赋。民国时期,因国民政府忙于战事,灾年、荒年对其灾民无暇顾及,因而在大灾之年饿死人事件屡有发生。解放后,党和政府对遭受自然灾害地区的人民生活和恢复重建都极为重视,及时下拨救灾款物救济灾民。1953年4月12日,伊川县遭受了历史上罕见的霜灾,国家及时从外地调来玉米、谷子等大批粮食救济灾民,并下拨救灾款帮助村民开展生产自救,使灾民很快渡过了灾荒。</p><p class="ql-block"> 1958年大水灾,1982年大水灾,2003年大雨灾,县政府都及时下拨救灾款救灾粮,对倒塌房屋的困难户,每间房屋政府补助1000元,及时帮助灾民盖起新房。1960年—1962年的大旱灾,全国受灾面积极大,加之苏联逼迫我国偿还所有债务,西方国家又对我国进行经济封锁。在这样异常困难的情况下,政府想尽一切办法与灾民共度难关,虽然吃了树皮野菜,全国除信阳地区外,其他地方基本没有发生大批饿死人现象。坡头寨村自1962年—1975年,基本上年年吃统销粮和返销粮。所拨发的粮款主要照顾无劳力和鳏寡孤独困难户。冬季,对特困户经村委上报乡镇政府发给棉衣棉被。近年来每年春节都会给特困户送款、送被、送面粉,对贫困户给予低保照顾,每人每月低保款由原来的30元、50元、70元涨至90元。合作化以后,村里对那些无儿无女无依靠的孤寡老人实行“五保”制度(保吃、穿、医、用、葬)。80年代后,乡里成立了敬老院,单身无靠的老人到院赡养;90年代后,对70岁以上老人发放老年证,坐公交,逛公园,到旅游景点均免费;2011年,实行新农保,对60岁以上老人由财政补贴每月发放养老金60元;2013年,对80岁、90岁、百岁以上老人,政府每人每月分别发放寿星补贴款50元、80元和300元。</p><p class="ql-block"> 近几年,国家交通扶贫、以工代赈、农业综合开发、退耕还林等项资金补贴惠及农村、农民及农业。1985年,国家向贫困县乡赊销棉织品,村民每人平均十几元;2003年,伊川县在全省率先进行村村通道路工程建设,改变了农村交通状况;2005年元月,中央宣布取消农业税,结束了中国种地缴纳皇粮的历史;春季,国家对中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生实行“两免一补”政策(免学杂费、书费、补助食宿费,每生每期100元财政直拨学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二、优抚</p><p class="ql-block"> 建国初,对于军烈属及残废军人实行农田代耕,集体化后给以工分照顾,1980年后补给粮食。对军属大门上挂光荣匾,中秋给军属送月饼,春节送大肉,困难有救济。现今给义务兵补助现金,每年6500元左右,由国家财政负担。对老军人、伤残军人、立功参战军人,2000年以前主要是给予困难救济,现今改为抚恤金。如建国前入伍的老军人孙建华、段守武,抗美援朝军人段铁建,国家都定期给予优抚补贴;病退军人段家太、抗美援越军人李有奇,对越自卫反击战参战人员宁桂欣等,均有政府按月发放200——400多元不等的优抚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川藏交界处的金沙江</span></p> <p class="ql-block"> 第五章 方言</p><p class="ql-block"> 坡头寨村方言与伊川方言基本相同,特别与高山一带和伊河西岸的鸣皋、平等、鸦岭及宜阳南部的白杨、赵保等地完全一致,与普通话差别不大。其特点主要是改变了部分字的声母、韵母和一部分字读“音儿化”以及声调变化。如zi、ci、si和zhi、chi、shi不宜辨别等。还由于发音的口形和舌尖卷、曲、伸、缩程度不同改变了一些字音,增加了外地人对其方言的听辨难度。现将坡头寨村一带主要方言的一些特殊词汇和特殊语句分类列述于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第一节 特殊词汇</p><p class="ql-block"> 一、自然类</p><p class="ql-block"> 日头——太阳</p><p class="ql-block">日头地(儿) 朝阳(儿)——日光照射处</p><p class="ql-block">凉荫(儿)背荫(儿) ——无日光照射处</p><p class="ql-block">月奶奶——月亮</p><p class="ql-block">月亮地(儿)——月光照射到的地方</p><p class="ql-block">贼星——流星</p><p class="ql-block">起风——刮风</p><p class="ql-block">风住——风停</p><p class="ql-block">响呼雷——打雷</p><p class="ql-block">龙抓了——雷击</p><p class="ql-block">濛星雨 雾细雨——毛毛雨</p><p class="ql-block">猛雨——大雨</p><p class="ql-block">滴点(儿)——开始下雨</p><p class="ql-block">天黑丧着——天阴而不晴</p><p class="ql-block">闪开天——天晴了</p><p class="ql-block">响晴天(赤刮晴天、好天)——天气晴朗</p><p class="ql-block">冻咚龙——结冰</p><p class="ql-block">冻琉璃——冰锥</p><p class="ql-block">冷子——冰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二、农事类</p><p class="ql-block"> 黑油土——肥沃耕地黑色的土</p><p class="ql-block">呱呱鸡(儿)不卧——地脊土薄</p><p class="ql-block">地疙嶙——地埂</p><p class="ql-block">耩地——播种</p><p class="ql-block">木头——棺材或木材</p><p class="ql-block">围脖(儿)——套在马驴骡脖子上的“护脖”</p><p class="ql-block">牛鼻角(儿)——穿入牛鼻子的金属半环</p><p class="ql-block">箩头——竹篾或荆条编的盛东西的器具</p><p class="ql-block">篓子——比箩头大的器具</p><p class="ql-block">打场——麦、谷、豆等农作物在场里脱粒全过程</p><p class="ql-block">花圪垯——棉桃</p><p class="ql-block">黄黄苗——蒲公英</p><p class="ql-block">秫杆——玉米杆</p><p class="ql-block">杆草——谷子杆</p><p class="ql-block">麦秸——麦草</p><p class="ql-block">蜀黍穗——玉米棒</p><p class="ql-block">耳瓜参——花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三、农时类</p><p class="ql-block"> 年里头——阴历年前</p><p class="ql-block">过罢年——春节刚过</p><p class="ql-block">过年——过春节或明年</p><p class="ql-block">前年个——去年的前一年即前年</p><p class="ql-block">大前年——前年的前一年</p><p class="ql-block">秋罢——秋收过后</p><p class="ql-block">麦罢——麦收过后</p><p class="ql-block">五黄六月——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一般指农历五、六月。</p><p class="ql-block">实冻腊月——一年最冷的时候,一般指农历腊月时节。今(儿)个 今(儿)——今天</p><p class="ql-block">明(儿)个 明(儿)——明天</p><p class="ql-block">晌午——中午</p><p class="ql-block">半前拌——上午的中间时间</p><p class="ql-block">半后拌——下午的中间时间</p><p class="ql-block">黑(儿)地——夜间</p><p class="ql-block">白日——白天</p><p class="ql-block">麻子眼(儿)黑——天将黑时</p><p class="ql-block">冷清明(儿)——天将明时</p><p class="ql-block">大尽——大月</p><p class="ql-block">小尽——小月</p><p class="ql-block">打春——立春</p><p class="ql-block">收伏——入伏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四、畜虫鸟类</p><p class="ql-block"> 牤牛——公牛</p><p class="ql-block">舐牛——母牛</p><p class="ql-block">叫驴——公驴</p><p class="ql-block">草驴——母驴</p><p class="ql-block">儿马——公马</p><p class="ql-block">水马——母马</p><p class="ql-block">儿骡——公骡</p><p class="ql-block">騍骡——母骡</p><p class="ql-block">窝窝——让牛停止前进</p><p class="ql-block">吁吁——让马、骡、驴停止前进</p><p class="ql-block">哒哒——指挥牛向右走或向右转弯</p><p class="ql-block">咧咧——指挥牛向左走或向左转弯</p><p class="ql-block">郎猪——种猪</p><p class="ql-block">伢猪——公猪,但不专指种公猪</p><p class="ql-block">草猪——母猪,但不专指生仔母猪</p><p class="ql-block">臊胡——未阉割的公种山羊</p><p class="ql-block">圪牴——未阉割的公种绵羊</p><p class="ql-block">羯子——阉割的公绵羊,专供肉用</p><p class="ql-block">伢狗——公狗</p><p class="ql-block">驴头混子——豹子</p><p class="ql-block">小虫(儿)——麻雀</p><p class="ql-block">麻野雀(儿)——喜鹊</p><p class="ql-block">黑老哇——乌鸦</p><p class="ql-block">咕咕喵——猫头鹰</p><p class="ql-block">夹鸡溜查——夏鸡</p><p class="ql-block">黄瓜鹿(儿)——黄莺</p><p class="ql-block">嘛唧溜(儿)——蝉</p><p class="ql-block">恶老雕——老鹰</p><p class="ql-block">毛圪狸(儿)——松鼠</p><p class="ql-block">蝎虎——壁虎</p><p class="ql-block">长虫——蛇</p><p class="ql-block">水鸡(儿)——青蛙</p><p class="ql-block">夜瘪虎——蝙蝠</p><p class="ql-block">出(儿)出(儿)——蟋蟀</p><p class="ql-block">铡子——螳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五、服饰类</p><p class="ql-block"> 小布衫(儿)——对襟单上衣</p><p class="ql-block">褂子——无袖上衣</p><p class="ql-block">袄(儿)——多指棉袄或夹袄</p><p class="ql-block">马兜(儿)——比较小一点的棉上衣</p><p class="ql-block">大氅——棉大衣</p><p class="ql-block">裤衩——裤头</p><p class="ql-block">暖鞋——棉鞋</p><p class="ql-block">泥屐(儿)——类似木屐,旧时套鞋走泥路用</p><p class="ql-block">抓抓帽——一种线织的直筒帽</p><p class="ql-block">麦秸帽——草帽</p><p class="ql-block">雨淋帽——竹编防雨帽</p><p class="ql-block">凉帽——竹编的防太阳晒的帽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六、称谓</p><p class="ql-block"> 爹——爸爸</p><p class="ql-block">Nie (儿)——妈</p><p class="ql-block">老爷——曾祖父</p><p class="ql-block">老奶奶——曾祖母</p><p class="ql-block">外婆——外祖母</p><p class="ql-block">外爷——外祖父</p><p class="ql-block">妗子——舅母或舅妈</p><p class="ql-block">内弟——妻弟</p><p class="ql-block">妞子——泛指女孩</p><p class="ql-block">旦旦——泛指男孩</p><p class="ql-block">这盅、那盅—这个人、那个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七、生活类</p><p class="ql-block"> 饭时——指吃早饭的时候</p><p class="ql-block">喝饭——旧指吃早饭</p><p class="ql-block">吃饭——多指吃午饭</p><p class="ql-block">确蒜——捣蒜</p><p class="ql-block">喝汤——吃晚饭</p><p class="ql-block">面疙瘩——面汤</p><p class="ql-block">利汤面条——清水面条</p><p class="ql-block">饼馍——薄烙饼</p><p class="ql-block">干饼——薄而酥的烙饼,多参芝麻</p><p class="ql-block">麻糖——油条</p><p class="ql-block">牛舌头麻糖——一种长条状油条</p><p class="ql-block">股麻糖——麻花</p><p class="ql-block">扁食——饺子</p><p class="ql-block">咸糊涂——指里面放菜、放盐的面汤</p><p class="ql-block">甜饭——不加盐的饭</p><p class="ql-block">吃桌——赴宴</p><p class="ql-block">滚水——开水</p><p class="ql-block">恶水——泔水(洗锅碗用过的脏水)</p><p class="ql-block">串亲戚——走亲戚</p><p class="ql-block">召病——看病</p><p class="ql-block">冻着了——感冒</p><p class="ql-block">冒肚——拉肚子</p><p class="ql-block">打嗝登()——膈肌痉挛</p><p class="ql-block">块子——黑热病</p><p class="ql-block">康串——麻疹</p><p class="ql-block">种花(儿)——种牛痘</p><p class="ql-block">抓圪垯——荨麻疹</p><p class="ql-block">坐月子——生小孩</p><p class="ql-block">打发闺女——嫁女儿</p><p class="ql-block">出门(儿)——姑娘出嫁</p><p class="ql-block">走家(儿)——多指女子再嫁</p><p class="ql-block">格气——吵嘴生气或打架</p><p class="ql-block">怄气——因意见不一而双方互不搭理</p><p class="ql-block">觅人——雇人</p><p class="ql-block">撅人——骂人</p><p class="ql-block">打扎子——开玩笑</p><p class="ql-block">毛——剩余</p><p class="ql-block">活落——不稳定</p><p class="ql-block">窄楞——倾斜</p><p class="ql-block">确人——骗人,使受害人吃亏</p><p class="ql-block">拱挤——暗中挑拨,暗地活动</p><p class="ql-block">打——破,碎</p><p class="ql-block">老架势——指某人非常厉害</p><p class="ql-block">老丢客气——丢人</p><p class="ql-block">嘟噜着脸——不高兴</p><p class="ql-block">死鬼气——讨厌</p><p class="ql-block">糊弄人——忽悠人</p><p class="ql-block">老不美——有病</p><p class="ql-block">不美死了——病情较重</p><p class="ql-block">隔义人——不讨人喜欢</p><p class="ql-block">不吃拉劲——没分寸</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第二节 特殊语句</p><p class="ql-block"> 去地溜招招庄稼——到地里看看庄稼</p><p class="ql-block">挂起锄钩——锄完最后一遍秋地后的一小段农闲时间</p><p class="ql-block">收成可不赖——收成好</p><p class="ql-block">日头老毒——太阳光太强</p><p class="ql-block">你抓(儿)咧,我不抓一抓(儿)——你干啥,我啥也不干</p><p class="ql-block">你老毒气——你老厉害</p><p class="ql-block">庄稼人家啥正经——农民不讲究</p><p class="ql-block">他是弄事人——他是干大事业的人</p><p class="ql-block">淌淌大地处(儿)——到大城市去游览</p><p class="ql-block">我一忽儿就走——我一会儿就走</p><p class="ql-block">日子过得没(儿)啥意思——生活过得还可以</p><p class="ql-block">不择来吧——不要紧吧</p><p class="ql-block">饥荒老大——债务较多</p><p class="ql-block">年留不说了——年前不说了</p><p class="ql-block">光捣人——光骗人</p><p class="ql-block">搁兑着过吧——将就着过吧</p><p class="ql-block">你吃了肖——你已经吃过饭了</p><p class="ql-block">他俩老对——他俩是好朋友</p><p class="ql-block">俺两家近门——俺两家是没出五代的近族</p><p class="ql-block">他烧的很——他最爱表现自己</p><p class="ql-block">弄不成啥景——干不出名堂</p><p class="ql-block"> ( 第九篇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坡头寨村银河水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第十篇 人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第一章 传记传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李全(义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宜阳县清同治志人物·义烈篇载:“李全,泊头寨人。叔被匪裹,持刀奋前图救,伤贼一指,匪怒,刀枪交加,叔侄遇害”。据考,宜阳清同治志修编于同治4年(1664年)前后,故李全当为清道光或嘉庆年间人也。据李氏家谱记载,全乃坡头寨村李氏西院二门五世祖。因李氏家谱修编于20世纪50年代,其生平事迹由于年代久远,谱未对其载记传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陈占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陈占魁,坡头寨村人,清同治年间武生员。据陈氏家族父老传说,陈占魁于清同治年间曾考中武举人,后因在某次科考中代替别人考试被发现,被降为武生员。陈家当时在村中有宅院三处,其一在寨里老槐树东北侧,为家人居住地;其二在寨里关帝庙东侧,为陈家大花园;其三位于大寨门西侧,专供宴请宾朋之用。据说当时由于陈家家财殷实,宴请宾朋时只请客,不收礼。陈公墓地位于村东纺山南麓的马鞍桥附近,墓中建有石牌坊,牌坊前雕刻有石对联一付。陈占魁为其父立有石碑一通,盖有碑楼,碑楼上安有五脊六兽。碑楼和石牌坊于20世纪60年代生产队在东场盖场房时被拆毁。由于年代久远,陈占魁生平事迹已失传,其他无从考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根据陈木铎、陈献廷口述整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宁梅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宁梅清,又名宁明远,坡头寨村人,清同治年间武生员。其宅院在寨里西北角,地下券有青砖窑洞,上盖有青砖瓦房,庭院宽广,气势恢宏。宁梅清墓地原位于纺山南麓,砖券墓道,堂前一道石门制作精美,墓中随葬有比较贵重物品。从其随葬衣着判断,生前可能为八品以下武官。原墓地因村民宅院占用,于20世纪80年代移葬至东地宁氏老坟东临。因年代久远,家族村史对其无文字记载,生平事迹失传,无从考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董福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董福魁(1861~1936),小名董邦召,坡头寨村人,清光绪年间武生员。董福魁少怀大志,夜读文,日习武,寒暑苦功,文武兼优。据其嫡孙董三台介绍,祖父身高1.8米左右,练武使用的大刀长8尺,重120斤,另有各类大小不同的弓箭近十张。其习武兵器在长重孙董顺家一直保存至“文革”,后因“文革”动乱遗失殆尽。董福魁墓地位于本村西岭,2000年冬其孙辈在墓前立有石碑一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宁官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宁官兴(1869~1905),字荣邦,坡头寨村人。天赋豪侠,胆识超群,少有大志,枪法尤精,善待侠客义士,交游甚广。目睹清廷腐败,民不聊生,遂聚众起义,反清济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光绪23年(1897年),宁官兴招来勇士百余人,以坡头寨村为根据地,与官兵周旋。若给养不足,即写便函向富户讨要。因此,宁官兴之营盘粮草丰盛,兵精将勇,纪律严明,对老百姓秋毫无犯。春,宜阳县(当时坡头寨隶属宜阳)衙役在邻村坡头街催粮打人,官兴率众勇士数人绑了衙役,掠了“梢子”(用刀砍断手指),为百姓出了气,村民拍手称快,伊洛义侠纷纷投奔宁官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当年,鸣皋镇曾湾村的王天纵始18岁,即毅然只身参加了宁官兴的反清义军,天纵英勇善战,又精枪法,深得官兴器重。他们志同道合,同生死,共患难,精诚团结,矢志反清救民。尔后,王在鸣皋一带另建义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光绪24年(1898年)春,宁官兴与清军营务处管带谢宝胜鏖战草场岭,宁官兴将谢的帽缨打掉而不伤其性命,只让其知道自己的武艺和正义。尔后,宁官兴率部进驻白元镇。一天,谢宝胜扮作卖姜小贩前往侦探,其部下发现后立即报告,官兴前往一看,果然是谢宝胜,但佯说不是,令部属走开后,宁官兴亲自送谢至伊河滩。念谢为官清正,颇讲义气,遂放谢脱险,谢感激涕零,发誓不捉宁官兴。自此,宁官兴得以活动于伊洛之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光绪26年(1900年),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帝西逃陕西。次年,清廷向其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后,两宫回銮。期间,后、帝在陕西搜刮白银、细娟等民脂民膏运往京城,途经洛阳时被其探知,宁官兴目睹清廷对外屈膝卖国,对内欺诈人民的腐败行为,决定劫持“皇纲”。其在函谷关、硖石关、黑虎桥三处险要地勘察后,选定在黑虎桥下手。当两宫人马前部走上黑虎桥,爆炸声起,桥塌路断,宁官兴带领人马冲了过去,抢走两箱纹银,随后撤退。在被官兵追击过程中,被义弟王天纵解救,得以脱险。此银两除救济当地贫民外,余充作军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光绪27年(1901年)正月初九日夜,宁官兴家突被郑村劣绅保卫团长郑九德率人包围,官兴未在家,父亲和妻子均被郑部杀害。未几,郑又第二次突袭宁官兴家,适其外出,郑遂放火烧毁其家正房三间,更惨的是把官兴父亲及妻的两付灵柩焚为灰烬。目睹此状,官兴实在忍无可忍,于次年三月某夜,率众百人直捣郑家报仇。临行时宣布:“只惩郑九德,不惹别人”。到郑家时,郑九德潜逃,其妻被俘。宁官兴说:“好汉不杀无辜”,遂放其妻走脱,只将郑家三间楼房放火烧毁,以示复仇。后来,民间艺人把此事编成越调剧本《火烧郑家楼》,在豫南豫东一带广为演唱,使宁官兴的英雄壮举到处传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后来,宁官兴的结拜弟兄张黑子在龙门西北柿沟村被河南巡防营哨官韩西琦击毙,官兴闻讯即只身前往,除掉了凶手韩西琦,为亡友报了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光绪30年(1904年),宁官兴奔走于鲁山、南阳、唐河、襄县、郏县等地,结交各地绿林好汉与有识之士,共谋推翻清廷大业,准备以伏牛山为根据地,组织千军万马,驰骋神州中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宁官兴举义旗反清期间,每打胜仗,总阔步昂首,令勇士向一街两行乡民撒纹银,济生计。偶见衣衫褴褛之老人,其手捧银子亲交其手。若乡民敬酒,官兴即痛饮道谢。四乡百姓感恩,编成歌谣赞其曰:“苍龙崩,满天星,坡头寨出了宁官兴,宁官兴,为百姓,打富济贫真英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光绪31年(1905年),宁官兴返里整顿人马,以求发展壮大。5月4日,其徒手前往邻村洞子沟邓某家召集义侠开会,不料被宜阳县衙役王化勇杀害,时年37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本文所依据资料如下:(1)伊川县文史资料第四期由坡头寨李小中口述,段德仁撰文《宁官兴》一文;(2)伊川县县志办副主任赵留会所著《伊水故事河》;(3)洛阳晚报登载的《中州大侠王天纵(2)》等有关内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宁官兴十大结拜弟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老大:孙天乙,生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伊川县葛寨乡葛寨村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老二:宁官兴,生于清同治八年(1869年),伊川县高山镇坡头寨村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老三:康富有,生于清同治十年(1871年),伊川县鸣皋镇大元东村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老四:张黑子,生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伊川县彭婆镇南衙村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老五:季承斌,生于清光绪四年(1878年),伊川县鸣皋镇鸣皋村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老六:王天纵,生于清光绪五年(1879年),伊川县鸣皋镇曾湾村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老七:田二顺,生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伊川县鸣皋镇渡口村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老八:王德邦,生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伊川县高山镇湖南村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老九:赵鼎甲,生于光绪十年(1884年),伊川县鸣皋镇贾村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老十:赵明娃,生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伊川县鸣皋镇鸣皋村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段氏三兄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段景云、段景成、段景魁三兄弟,被称为置业能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三兄弟出身贫寒。光绪三年,河南遭特大旱灾,一年两季庄稼颗粒无收,家中断炊。为了生计,其父带领全家在金滹坨亲戚家中度过了灾年。之后,兄弟三人精诚团结,发奋图强,勤俭持家,经数年艰苦努力,便由赤贫而臻殷实。至民国初年,已置地三顷(300亩),成为当时全村第一富户。(根据坡头寨段氏家谱记载整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宁季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宁季东,清末民国人,生于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家庭,世世辈辈以农为生,因而成为种地能手,尤以锄地绝活在全村闻名遐迩。无论麦地、玉米地、红薯地等,不管春夏秋冬,一天能锄地五到六亩,且锄过的地皆无脚印,几十年来在坡头寨村传为佳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宁海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宁海深(约1899~1968),坡头寨村人,被村民称为嵩县“二县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宁海深为人耿直,心底善良,一生好结交朋友。1945年日本投降后,其在洛阳市郊关林一带拉“东洋车”。一天,宁海深正在车站等人坐车,忽见一中年男子在路旁面无血色,口吐白沫,浑身颤抖,在地下翻滚难忍。宁海深急忙把此人扶上车子,拉回住地,对其精心照料。经过几个时辰的调理,此男子逐渐恢复了正常。经询问得知,此人为嵩县县长,因染上鸦片烟瘾,嵩人将其告到河南省府,省长传他到省府落实此事,途径关林时烟瘾大发,不省人事。宁海深听完讲述,心中暗想,嵩县与伊川属邻邦之县,也算是半个老乡,处于老乡情缘,也得帮上一把。于是,就下了决心,帮助县长戒掉烟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宁海深停下生意,专心照顾嵩县县长,白天陪其逛集市散心,晚上与其谈心聊天,烟瘾发时,帮其控制烟瘾。一周时间,此人基本戒掉了烟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该县长到达省城见到省长,省长即命属下轮流换班陪其打麻将三天三夜,期间,属下未见县长有吸大烟之瘾,于是禀告省长:“嵩人所告其县长吸食大烟,纯属诬告,我们陪其打麻将三天三夜,未见其犯烟瘾”。省长听后随即接见嵩县县长说:“你尽管回县履行好县长职责,无需听别人多言”。县长从省府回来后,亲到宁海深住处,深表谢意,并嘱其说:“以后到嵩县有啥事,尽管找我,我将鼎力相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事隔一年左右时间,宁海深在洛阳经营的拉人生意不济,到嵩县谋生。一日,其来到县府衙门,想见一下嵩县县长,看能否帮点忙。此时当班衙役见其来人衣服破烂,相貌不扬,说什么都不让进衙。宁海深没有办法,就说:“你去给你们县长通报一声,就说伊川县坡头寨村的宁海深求见”。当班衙役听后感到此人有点来历,不敢怠慢,随即禀报县长。县长听后亲自到县衙门前将其迎至府衙。该当班衙役见状,吓得大惊失色,呆若木鸡,拔腿就跑,不知去向。县长将其迎进房内,倒茶让座,问其来由,答曰:“我已不在洛阳作拉人生意,看能否在附近帮做点其他小生意,只要能养家糊口就行”。于是,县长就在县衙前给其租了两间房子,宁海深便在此做起了生意。嵩县人得知县长如此对待此人,揣测其和县长的关系一定非同一般。有些精明之人,如遇到县府办事不畅,便找宁海深帮忙。凡找之人,只要不违反法律的事情,其都没有推辞。发现有百姓被欺压之事,宁海深也都路见不平替百姓伸冤。久而久之,宁海深的嵩县“二县长”称号在嵩县城便传开了。后来,坡头寨村人也都知道了宁海深的嵩县“二县长”称号。于是,在坡头寨村一直传为佳话,流传至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昆仑山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段富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段富平(1902~1981),坡头寨村人,字永学,一生济贫扶弱,乐善好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民国25年(1936年),偃师县缑氏镇一带遭遇了特大旱灾,据偃师县志记载:“夏、秋大旱,两季不收”。穷苦人家打的粮食仅够吃一、两个月,大多数人都背井离乡去逃荒要饭。而坡头寨村一带,因偏了几场雨,收成尚可。这一年的秋季,该村来了三个要饭的,一位年过六旬的老者带着一男一女两个小孩,大的十来岁,小的是一个仅有六、七岁的女孩。有一天中午,这一老两少讨饭来到段富平家里,其平日里最可怜的就是这些穷人,一见到这一老两少,即心生怜悯之心,嘱咐家人,多做一些午饭,让其吃个饱。这三个要饭之人,自离家讨饭近一个月来,才算在段富平家吃上了这一顿饱饭。此时,老人千恩万谢后准备离去,段富平问其以后生计,老人忧伤的说:“遇到这灾荒之年,只能是过一天算一天,只是可怜了我王家这对孙子孙女”。话未说完,老人已是满脸泪花。段富平急忙拿出手巾递给老人说:“你们要是不嫌弃我这寒舍,就在我家住下,有我吃的,就有你们爷孙三人吃的”。于是,祖孙三人在段富平家一住就是十几天。这要饭的祖孙三人乃偃师县缑氏镇人,老者姓王名然。后由于老人思念家乡,坚持要走,段富平挽留不下,就将家中玉米、红薯疙瘩等五谷杂粮装了五、六百斤,用牛车将其送回老家,使王家一家人度过了这一年的灾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之后,王然老人本想亲来段家谢恩,怎奈由于家境不好,今年拖明年,明年拖后年,一拖十几年过去了,而老人年老体弱身染重病,在其有生之年未能实现报恩之愿,临终时嘱其儿子,此恩一定要想法报答。老人去世后,王家生活更是雪上加霜,加之路途遥远,儿子临终前也未能实现父亲的遗言,无奈只好又交代自己的儿子王发禄,要其想方设法一定实现祖父遗愿。其子60年代大学毕业后,恰好分到伊川任教,几经周折,于1977年才通过其学生宁留根打听到了祖父交代的恩人。同年夏季,王家后人带着厚礼,来到了段富平家里拜谢。因此前段富平从未向任何人讲过此事,这时,段家晚辈及街坊邻居对其这段赈粮救人的善良之举才略知一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宁思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宁思忠,又名宁时忠(1906~1985),坡头寨村人。幼读私塾,先后就读于本村私塾义学、鸣皋社学,学成后即回本村的私塾义学任教。民国23年,废除私塾,借用民宅,正式成立新兴学堂,即坡头寨村初级小学,宁被聘为该小学首任教师。宁思忠任教期间,治学严谨,教学有方,为该村培养出了像宁云志、段金钊、李中明、段志玉等一批优秀人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段守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段德仁,字守毅(1922~1999),大专学历,中学一级教师,伊川县高山镇坡头寨村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段守毅幼读私塾,后入本村新兴学堂,先后毕业于鸣皋小学、平等有莘中学(马回中学)。在有莘中学读书其间,接触马列主义、共产主义读物,又有中共地下党员在校任教,接受进步思想教育,于1938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任大觉寺小学教导主任,并秘密担任该校中共党小组组长。期间,受中共党组织委托,接纳地下党员成解同志(解放后曾任洛宁县县长、新安县委书记等职)到该校任教,后由于国民党特务魏良才的跟踪盯梢,根据组织安排,又掩护成解同志安全脱险。1942年在赴延安途中,被国民党捕于叶县集中营。由于国民党没有查到证据,后经保释被放,与党组织中断联系。之后再赴求学之路,1944年就读于河北高等师范。一年后毕业即回坡头寨村维新校任教。1950年至1952年,调宜阳县一中任教导主任;1952年至1957年任宜阳三中(赵保乡屏阳中学)负责人兼教导主任;1957年受政策影响,降至三中教员;1960年至1963年,任东赵小学、杓柳小学教员;1963年至1978年,任石庙学校教员;1978年至1980年任樊村高中教导主任,1980年离休。离休后又被宜阳县教育局聘为宜阳一中教导主任,后于1982年因病离职。离职回村后,仍念念不忘村教育事业,1982年至1985年又到本村学校义务任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段守毅一生热爱党、热爱祖国,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为人正派,治校严谨,教学有方,爱生如子,深受广大师生的爱戴和尊敬。解放初期在本村任教期间,与段守道、常树声等所教课程在鸣皋区组织的会考中,名列全区第一。所编抗日题材剧目《赵德胜参军》获演出一等奖。在宜阳三中任职期间,学校刚刚创建,他克服了学校教师严重缺员、师资力量极为薄弱等诸多困难,认真组织听课、评课、研讨等,带出了一批过硬的教师队伍,期末会考,超过一中成绩,名扬全县。在落后的山区杓柳任教时,全班十四名毕业生全部考入初中,使全村群众感激不尽。由于其业务过硬、领导有方,曾在宜阳享有“活字典”和宜阳教育界“四大台柱”之美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段守毅离休回村后,仍热心村中公益事业,关心教育。老牛自知夕阳短,不需扬鞭自奋蹄。在村集资建校时,积极参与,出谋划策,踊跃集资,为乡政府树立的集资建校先进单位纪念碑撰写碑文。从1982年到1989年,又依据家乡金石铭刻、出土文物、乡间传说,并随心搜集有关文献资料,将本村农、林、水及企业发展萌芽、村中名胜古迹、古碑古物等逐条记载。花费数年时间,将其编辑成册,为此次编修村志提供了丰富详实的村史资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998年,段守毅患病期间,仍念念不忘家乡事业,对其编辑的《坡头寨村志稿》未能完稿深表遗憾,并一再叮咛前去探望他的本村同事友人,要想方设法完成村志编修工作,使村民对坡头寨村的历史有一个全面了解,进而激发村人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工作热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段守毅从教四十余年,声誉震河洛,桃李遍中州。在其70岁寿诞之际,100多位莘莘学子为感谢恩师培育,为其立“德教碑”一座,讴歌恩师教诲之丰功伟绩,见证其德泽学子、仁惠桃李之美德。一代宗师,永垂史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宁云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宁云志(1927~2003),坡头寨村人。自幼家境贫寒,发奋读书。1942年毕业于大觉寺小学,又半耕半读于县师,后考入洛师。洛师毕业后留校任教一年,又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新安县高中任教,20世纪60年代,由新安县高中调伊川六中任教。“文革”中受到不公正待遇,1969年调高山高中任语文教师,与郑文荣、刘为民、马延勋并称高山高中四根台柱子。一生从事教育事业数十载,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桃李遍中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段志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段志玉(1927~2007),小名段大军,坡头寨村人,对戏曲、礼仪方面颇有研究,造诣较深,坡头寨村戏剧奠基人。曾任孟津县曲剧团业务团长兼导演,与著名黑头、曲剧名家谢禄同台演出多年,常和曲剧“活寇准”马琪切磋技艺,声震豫西数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段志玉幼年入本村私塾读书,后考入大觉寺小学,毕业后曾在平等、鸣皋等区乡任土改工作队员。因其酷爱戏剧艺术,自动放弃从政待遇。早年拜地方戏剧名师杨太娃、王五集为师,主攻武生、须生、奸生及花白脸。其扮演的《出幽州》中的杨继业,《黄鹤楼》中的刘备,《徐策跑城》中的徐策,尤其出众。20世纪50年代初,领导的坡头寨村剧团、鸣皋贾村剧团唱红了伊河两岸,在四乡久享盛誉,为坡头寨村戏剧之发展开历史之先河,同时为该村培养出了宁群生、宁小军、李德庆等一批农村优秀演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段志玉勤学钻研,博览群书,且过目不忘,涉猎极广。古典文学、天文地理、文艺书画及八卦礼节等无所不及。记忆超乎寻常,能将《水浒传》、《三国》等用评书通篇说完。剧中担任的角色,不管何人只要将其台词讲说一遍,即能上台演出,且对接入流,赢得观众阵阵喝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段志玉精通礼仪,善理公益,村中红白大事,司仪喝礼,声宏音清,不论时间长短,不取分文报酬。退休后常用曹操《龟虽寿》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来鞭策自己,并买来多部古典名著及《辞海》等工具书,不断翻阅查看,更新知识,吸取文化营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段志玉一生从艺数十载,桃李遍中州,芳名传豫西;胸襟开阔,乐于奉献,知识广而渊博,礼仪通而精湛,村中上至八旬老翁,下至三尺童蒙,凡有疑事,乐于相询,其一生可为道德之典范,艺界之楷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段庆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段庆来(1926~2009.12),坡头寨村人,民国38年毕业于黄埔军校成都分校(第23期),先后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步兵少尉预备军官、陆军第26军少校军官。1949年12月起义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任西北军区警卫团三营八连副排长,转业后在高山高中等校任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宁清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宁清山,(1928.2~2011),坡头寨村人,1952年参加工作,中共党员。1950年至1952年,任村会计;1952年至1955年,任乡(小乡)财粮;1955年至1958年3月,任坡头中心乡财粮;1958年4月至1958年8月,任宋店乡财粮;1958年9月至1962年,任伊川县高峰煤矿(后改高山煤矿)会计;1962年至1986年,任伊川县委招待所会计、副所长等职。1986年退休,2011年病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段金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段金钊(1928.12~2004.8),坡头寨村人,幼就读于本村村办学堂,聪敏好学,深得老师钟爱。1942年8月赴大觉寺高小就读,算术课获得年级第一名。1944年高小毕业后因家境贫寒无钱供读,即回家务农。初解放时担任村农会会计,1950年5月经赵银雪同志介绍参加鸣皋区夏征工作队;1951年3月调平等区政府任民政助理;8月调伊川县华纱布公司任人事股股长;1953年调任伊川县政府人事科科员,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4年调中共伊川县委农村工作部任干事;1957年10月至1958年9月,升任坡头乡党委副书记;1958年9月至1959年7月,调任鸣皋公社党委副书记;1959年7月至1961年7月任平等乡党委副书记,1961年8月改任平等区委党委副书记;1962年5月升任坡头公社、高山公社社长。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被打成“保皇派”,受到不公正待遇。期间,被派往焦枝铁路会战指挥部高山营任教导员。焦枝铁路建成后,又被派往陆浑灌区总干渠伊川团分别担任高山营、白沙营教导员。在其焦枝铁路、陆浑灌区艰苦的工作环境下,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工作长达四年之久,圆满完成了党和国家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直到1971年底,才由“文革”前的正科级职务被任命为白沙公社党委委员,“革委会”副主任,1973年7月改任党委副书记。在担任白沙公社党委副书记期间,又在刘瑶水库工地奋战了三年之久,直至将白降河的一渠清水引上白沙摩天岭,使白沙南岭数千亩岭坡旱地变为旱涝保收田。之后,一直主抓公社的农业生产,为白沙公社粮食的高产稳产做出了积极贡献。1980年3月至1981年11月,任葛寨公社党委书记;1981年12月至1982年12月,任高山公社党委书记;1982年12月至1984年7月,任县农委副主任(正科)。期间,参与研究开发的伊川县万亩红薯丰产方获得省政府三等奖,并获得荣誉证书。1984年7月,任县农委正科级协理员,直至1990年退休。2004年8月5日(农历甲申年6月20日)因病逝世,终年76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李中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李中明(1928.~72012),坡头寨村人,1951年11月参加工作,1954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2月至1950年11月,任坡头寨村农会主席;1950年12月至1951年10月任坡头寨乡(小乡)乡长;1951年11月至1952年7月任鸣皋区土改工作队员;1952年8月至1953年2月,调县委工作队;1953年3月至1954年10月任酒后区团委组织委员;1954年11月至1955年8月任江左区团委负责人;1955年9月至1955年11月任鸣皋区宣传干事;1955年12月至1956年6月,调县委工作队任办事员;1956年7月至1960年4月,任县委农村工作部干事;1960年5月至1970年6月,升任鸣皋公社党委副书记;1970年7月至1971年11月调任葛寨公社“革委会”副主任;1971年12月至1975年3月,任陆浑总干渠伊川团副团长;1975年4月至1978年12月,任平等公社党委副书记;1979年元月至1984年7月,任伊川县林业局副局长;1984年8月任县林业局协理员,直至1990年退休。2012年病逝,享年84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宁仁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宁仁杰(1932~2004),大名宁汉民,坡头寨村人, 1954年7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中专文化,农艺师职称。1940年—1944年,坡头寨村小学读书;1945年—1946年,大觉寺完小读书;1951年6月,毕业于宜阳县初级中学;1951年8月—1952年2月,就读于洛阳林校;1954年7月,河南百泉农校毕业;1954年7月—1963年,永城县国营农场工作,历任技术员、生产队长、技术股股长等职;1964年—1969年,调永城县国营东风林场工作,任副场长、革委会主任等职;1970年—1973年,调任永城县“五七”干校革委会副主任;1974年—1977年,任永城县东风林场革委会主任;1978年—1985年,调任国营永城县原种场副场长、场长等职;1986年—1992年,调伊川县种子公司工作,1992年底退休,2004年11月病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在永城县农场工作期间,繁育推广各种农作物良种600多万公斤,编写农业技术资料数十份,改造盐碱地350亩,棉花皮棉产量由改造前的亩产10斤提高到90斤,创造出了亩产超万斤的红薯丰产田。在原种场任职期间,共培育推广良种130多万公斤,改造千亩荒滩为良田,增加粮食产量100多万斤。多次被评为商丘地区和永城县先进工作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秦来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秦来周(1935.10~2009.8),坡头寨村人,1960年参加工作,1985年10月入党。1958年7月,毕业于洛宁高中;1960年9月,沈阳化工学院毕业;1960—1963年,在洛阳市工业研究所工作;1964—1970年,在石庙耕中、附中任教师;1970.6—1986.1,伊川县水泥厂工作,期间,1984年获助理工程师职称,1984年8月升任水泥厂厂长;1986年至1988年,调任伊川县体改委办公室主任;1988.3—1992年,升任伊川县第二工业局副局长,兼伊川县磷肥厂厂长,1992年后任伊川县第二工业局局级协理员。1999年5月退休,2009年8月病故,享年74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宁乾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宁乾隆(1936.1~2002),坡头寨村人,1955年参加工作,初中文化,中共党员。1954年毕业于宜阳赵保中学,1955年参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复员调往伊川县水寨棉花厂工作;1961年抽调坡头公社住队,并调到坡头供销社工作;1965年调伊川县棉麻公司工作;1966年至1981年调往鸣皋公社,先后在公社机关、供销社、食品经营处工作;1982年调任伊川县城关工商所所长;1986年调任县食品公司经理;1989年再任城关工商所所长。1997年退休,2002年病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宁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宁彦(1937.1~2009),坡头寨村人,1965年参加工作,大学学历,高级工程师职称,中共党员。1951.9—1954.7,伊川初中学习;1955—1956.8,任小学教师;1956.9—1959.7,伊川高中学习;1959.9—1964年,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学习;1965年,分配到洛阳铜加工厂工作,先后任技术科长、中央化验室主任(处级)等职务。1997年退.休,2009年病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坡头寨村金河水塘</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第二章 人物介绍</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第一节 副科级以上职务人员</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陈献廷</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陈献廷,1933年生,坡头寨村人。少家贫,发奋读书。1954年被保送进入太原航空机械学校学习,1957年7月分配到空军一师一团,1959年调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1961年授少尉军衔,1964年晋升中尉军衔。1970年调入洛阳5111厂任组织部科员,1975年调洛阳半导体二厂任政工组长,1979年调振动机械厂任厂党委副书记,1983年调高山煤矿任矿校支部书记,1985年任组干科科长,1989年退休。</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宁鸿杰</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宁鸿杰,生于1935年7月,坡头寨村人。1955年参加工作,大学学历,高级工程师,中共党员。1954.9—1954.12洛阳林校学习,1955—1956.7,任小学教师,1956.9—1959.7,伊川高中学习,1959.9—1963.7,焦作矿院学习,1963.8—1977.2,观音堂煤矿工作;1977年3月,调高山煤矿工作,先后任生产技术科副科长、科长、红旗井支部书记、高山煤矿副总工程师等职。任职期间,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数篇技术论文被省级刊物选登。1987年,被省煤炭厅评为优秀教育工作者。2003年,被伊川县人民政府聘为煤炭专家组组长,河南省煤炭厅聘为技术讲师。退休后一直担任退休支部书记,连续多年被评为优秀党员。</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段晋安</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段晋安,1937生,坡头寨村人。1956年参军,任团技术股股长(正营职)。1968—1970年调公安部军管会工作,1969年1月25日,在首都体育馆受到毛泽东主席集体接见。转业后任洛阳市物资局汽车队副队长、金属回收公司调研员等职。</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宁柳杰</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宁柳杰,1937年生,坡头寨村人,中共党员,工程师职称。1952年考入伊川初中,1957年毕业于洛阳林校,1958年分配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焉耆县林业局工作,历任林业局副局长、局长等职,1998年退休。</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宁景通</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宁景通,1939年2月生,坡头寨村人,初中文化,副研究馆员(副高)。1955—1958年,伊川县第一中学学习;1958年10月,洛阳考古工作站工作; 1959年冬至1960年春,到北京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进修学习;1960年至1962年秋,在山西省考古队工作; 1962年秋至1978年秋,返回原籍在本村学校任教;1978年秋,在洛阳地区文物工作队工作,任工作队副队长。1986年秋,随地、市区划调整由洛阳转至三门峡市工作,任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队长(正科级);1991年,组织单位职工并亲自参加了上村岭虢国墓地的发掘工作;1995年春,调三门峡市文物局工作,任副局长,2000年3月退休。1990年至2000年,先后担任三门峡市第二届和第三届政协常委。1991年被河南省文化厅评为先进工作者;1994年被三门峡市政府授予“三门峡市劳动模范”。</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在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和文物局工作期间,除编写出版了《北宋陕州漏泽园》等专著考古报告外,还先后在国家级和省级报刊杂志发表文章20多篇。主要有:河南伊川县发现商代墓(国家《文物》杂志1993年第6期);三门峡二座唐代墓发掘简报(《华夏考古》1989年第3期);三门峡宋墓发掘简报(《华夏考古》1993年第2期);上村岭虢国墓地发掘亲历记(《河南文史资料》1998年第3期);晋假虞灭虢后的上阳城(山西省2010年出版的《鹿鸣集》考古杂志)。发掘的上岭村2001号和2009号墓,被国家文物局专家组评为2010年和2011年全国十八大考古新发现。</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1991年8月在侦破三门峡“1.04”文物盗卖案中,受到国家公安部2局、5局的表彰和奖励。</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李务欣</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李务欣,1947年5月生,坡头寨村人。 1963年8月考入县第六中学,1967年10月在校报名参军,196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0年5月提干。1979年10月转业,先后在县外贸局、人事局、供销合作总社工作。1984年任县供销合作总社储运保卫科科长;1985年6月考入洛阳市党校中专班,1987年6月毕业,同年10月升任平等乡党委副书记;1990年3月调任县计生委副主任,期间编写的《计划生育基础工作规范化研究》、《伊川县已婚育龄妇女分类数据研究》两书受到上级领导的好评,并在伊川县沿用至今。1997年3月调任县发改委副主任,2000年8月退居二线,任正科级协理员。</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段顺廷</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段顺廷,1954年生,坡头寨村人,1973年参加工作,中共党员,会计师、高级政工师职称。1973—1974年,高山粮所工作;1975—1984年,在县蔬菜公司工作,任主办会计;1985—1987年,在县食品厂工作,任主办会计;1988—1997年,调伊川县杜康酒厂工作,任供应科长、财务科长、厂长助'理等职;1998年调城建局工作,任市容管理所支部书记;1999—2010年,调房产所工作,任支部书记、所长,兼任伊川县城市拆迁办公室主任(副科级);2011年调局工作,任住建局局长助理。</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段永正</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段永正,1955年生,坡头寨村人,1974年参加工作,中共党员,专科学历,审计师职称。1974年,白沙棉花厂工作;1975—1978年,伊川县白沙阀门厂工作; 1978年考入安阳师范,1981年7月毕业;1981.9—1983.12,伊川县人口普查办公室工作;1984.1—1984.6,调伊川县交通局工作;1984.7—1985.3,任伊川县统计局副局长;1985.4—1990.3,,调任白元乡副乡长、乡党委副书记;1990年4月至今,任伊川县审计局副局长、审计局支部书记、主任科员等职。</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段敬民</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段敬民,1960年生,坡头寨村人,1980年入伍,历任班长、排长、副连长、连长、洛阳武警支队司令部参谋、作训股股长、机动大队大队长等职,先后荣立三等功三次,1997年转业至洛阳国家安全局工作至今。</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宁永生</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宁永生, 1963年8月生,坡头寨村人,大专学历,工程师职称,首阳山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工程师。1986年7月毕业于郑州电力专科学校,同年分配到首阳山电厂工作,先后担任司炉、班长、值长、值长室副主任、脱硫项目经理等职;2006年10月,任燃料部部长兼支部书记;2008年5月,任电厂发电部部长兼支部书记;2009年,升任首阳山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2007年荣获大唐集团“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0年荣获洛阳市“五一劳动奖章”;2011年获得“洛阳市科技标兵”。</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2009年被评为电力专家,2010年研制编写的《配煤掺烧方案》在大唐集团公司获得“科技应用二等奖”,并在电力系统推广应用至今。</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李社宾</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李社宾,坡头寨村人,曾用名李会宾。1965年12月生,专科学历,工程师职称,1984年7月入伍,中校军衔。1972年至1979年9月,分别在石庙小学和马回中学上学;1979年9月至1981年7月,在伊川一高上学;1981年9月至1984年7月,就读于西安空军通讯学校(现空军工程大学信息与导航学院);1984年7月至1988年10月在空司通讯团工作,分别获助理工程师、工程师职称,授中尉军衔;1992年3月,授上尉军衔;1996年3月,授少校军衔;2000年3月,授中校军衔。2004年经批准自主择业,现被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聘用。</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宁玉民</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宁玉民,1966年4月生,坡头寨村人,1985年参加工作,本科学历,中共党员。1985.9—1991.12,在马村分矿工作,先后担任分矿团支部书记、保卫股股长;1992.1—1995.9,任原洛阳市高山煤矿治安大队大队长,期间于1993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5.10—1998.12,任伊川县奋进煤矿保卫科干事;1999.1—2001.3,升任矿保卫科副科长;2001.4—2004.4,任矿纪委委员兼任矿保卫科科长、武装保卫部部长;2004.5—2007.1,任伊川县奋进煤矿纪委副书记兼武装保卫部部长、信访办主任、稳定办主任;2007年2月至今任伊川县奋进煤矿党委委员、纪委副书记兼武装保卫部部长,协助矿党委书记主抓全矿信访稳定工作。</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宁会振</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宁会振, 1969年4月生,坡头寨村人,大专学历,中共党员,文博馆馆员职称,现任三门峡市文化新闻出版局副局长。1986.3—1998.9,三门峡市文物研究所工作。期间:1991.9—1993.7,在郑州教育学院脱产学习;1998.10—2000.6,调三门峡市文物局工作;2000.7—2002.6,在三门峡市虢国车马坑陈列馆工作,任党支部书记;2002.7—2010.7,在三门峡市博物馆工作,任馆长;2010.8—2013.5,任三门峡市文化新闻出版局副调研员(副处),兼任三门峡市博物馆馆长;2013.6— ,任三门峡市文化新闻出版局副局长。</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宁帅彬</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宁帅彬, 1970年12月生,坡头寨村人,中共党员,本科学历,经济师、政工师职称。1993年7月毕业于郑州大学哲学系,同年8月分配至三门峡市公路局工作,历任市公路局党委办公室副主任、主任。现任三门峡市公路局人事劳资科科长。</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段正奎</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段正奎, 1979年生,坡头寨村人,1997年参军,郑州武警指挥学校大专班毕业,自学考试获本科学历,现任开封市武警支队财务股长(营职),少校军衔。</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李政委</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李政委, 1982年12月生,坡头寨村人,2005年参加工作,大学专科学历,农艺师职称,中共党员。2001年9月至2003年7月,毕业于洛阳农业专科学校,2005年被洛宁县烟草局录用,2010年调伊川县烟草局工作。现任葛寨烟站主办会计,副主任科员。</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第二节 中级以上技术职称人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宁永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宁永福, 1933年生,坡头寨村人,1955年参加工作,中学一级教师,中共党员,县政协文史资料撰稿员。1955年洛阳师范毕业教书于龙门,1958年调至洛阳市涧西区教育局工作,分管业余教育,参与编写《干部业余教育经验荟萃》等书。1962年调回伊川家乡任教,撰写的散文《九升小麦》、诗歌《家教抒怀》等50余篇作品先后在省市报刊发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2005年退休后致力于诗歌创作,并将几十年来的作品汇集成册,即成《履影》,于2010年6月出版面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李世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李世杰, 1934年12月生,坡头寨村人,1963年参加工作,农艺师职称,中共党员。幼年因兵荒马乱,反复在本村上学,1952年毕业于县立石庙完小;1952.9—1959.7,在伊川县完中学习;1963年毕业于河南农学院,先后在白沙、高山等乡镇从事农林工作;1981年晋升为农艺师,1997年退休。从事林业工作期间,给本村40多亩果园经常做技术指导,并为本村培养出了多名果树技术人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宁永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宁永照, 1939年11月生,坡头寨村人,大学本科学历,高级工程师,中共党员。1953.9—1959.7,伊川完中学习;1965春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分配至国营172厂(今西安飞机工业集团责任有限公司)工作,先后从事金属机械性能等专业的技术工作,曾任机械分室主任等职、第二届航空工业部力学性能检测人员资格鉴定委员会委员;1988年先后被评为工程师、高级工程师,1996年晋升为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1992年荣立三等功获部级奖章;主持和参加的专题实验项目多项获部级科技进步奖;多次翻译美、法、意等国航空公司的英文版技术文件及材料工艺说明书等技术标准文献资料,用于外协生产;1980年以来,先后在《材料工程》等数家杂志上发表技术论文30余篇,部分技术论文先后被国外杂志选用;2002年退休后,被聘为公司员工岗位培训大纲教材考题专家评审组专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段思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段思庆, 1941年3月生,坡头寨村人。一生酷爱书法艺术,独自连续举办十年书法展览,得到全国农民书法家协会表彰。书法作品曾多次参加全国、省、市、县作品展出。2012年获“二程杯”全国书法大赛优秀奖;2013年获全国农民书法大赛优秀奖;1997年在办十年书展中被河南省农民书法家协会授予组织奖二等奖。近年来,县内外应邀出赠书法作品400余幅。现为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伊川县书协理事,伊川县老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高山镇书法家协会主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段新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段新娈,女,坡1943年生,坡头寨村人,1960年毕业于嵩县师范,河南省小学数学研究会会员,1988年被省教委评为小学特级(副教授级)教师,伊川县小学教师获得高级职称第一人。1989年获优质课一等奖,1990年获洛阳市“三八”红旗手称号,1991年获中国数学研究会授予的小学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优秀辅导员称号,业绩被编入《教坛名人传记》、《中华成功人才大辞典》等辞书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段拾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段拾万, 1944年生,坡头寨村人,1969年毕业于郑州大学历史系,本科学历,曾于高山高中、县四高、二高任教,1990年被评为中学高级教师,1989年获河南省优秀教师称号,并授予河南省优秀教师荣誉奖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董长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董长廷, 1948年出生,坡头寨村人,1971年参加工作,中师学历,小学高级教师,曾任小学教导主任,荣获镇、县模范教师及先进工作者称号,2009年退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段善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段善宗, 1950年生,坡头寨村人, 1971年参加工作,大专学历,1993年结业于许昌师范学院数学系,中学一级数学教师。曾任初中教导主任,先后任教于石庙附中、侯村附中、高山一中、高山二中。县级模范教师,荣获全国数学华罗庚金杯赛优质辅导员称号。善书画,省农民书画协会会员,县书画协会会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宁根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宁根杰, 1950年12月出生,坡头寨村人,1970年参加工作,中共党员,大专学历,中学一级教师。曾担任石庙学校校长、银河学区校长,1996年8月调高山四中工作,任教导主任、副校长,担任高山南区党支部委员、党小组组长。2012年退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宁石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宁石滚, 1953年出生,坡头寨村人,1972年参加工作,中共党员,中师学历,小学高级教师。曾任小学校长,总务主任。荣获镇、县优秀教师及先进工作者称号,2013年退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宁孟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宁孟楼, 1952年生,坡头寨村人,大专文凭,1976年参加工作,中学一级教师。2003年考入洛阳师范中文系就读,2006年毕业,分配至伊川县高山镇第二初中任教,曾任石庙小学校长,高山二中教导主任等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李社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李社民, 1955年12月生,坡头寨村人,1976年参加工作,中共党员,政工师职称。1976年至1984年12月,高山供销社工作;1985年元月至1991年10月,县供销合作总社工作;1991年11月至1997年10月,调废旧物'资公司任副经理;1997年11月至今任伊川贸易大厦党支部书记、副经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宁远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宁远征, 1956年出生,坡头寨村人,中专文凭,小学高级教师,中共党员。历任中小学校教导主任、副校长、校长,高山乡教育团总支书记、高山乡团委副书记,坡头寨村党支部书记等职务。曾荣获优秀党员、市师德标兵、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所撰写论文《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浅析》获市一等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陈慧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陈慧芬,女, 1959年5月生,坡头寨村人,1985年毕业于洛阳师范学院,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现洛阳市38中任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董宗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董宗敏, 1963年10月生,坡头寨村人,专科学历,工程师职称。1986年9月—1989年7月,就读于景德镇陶瓷职工大学热工专业;1989年9月—1992年2月,宜阳县第一陶瓷厂工艺科工作;1992年3月—1996年11月,先后任宜阳县第一陶瓷厂工艺技术科副科长、科长;1996年12月—1998年元月,任伊川县城南陶瓷厂技术厂长;1998年2月—2002年2月,任汝阳县高河瓷厂技术厂长;2002年3月—2007年12月,任许昌建兴瓷业有限公司技术部经理;2008年2月至今,任禹州迅达瓷业有限公司总工程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陈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陈英,曾用名陈顺杰,坡头寨村人,1965年8月生,专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中共党员。1972—1985年,先后就读于石庙附中、高山高中、城关高中;1985—1987年,就读于洛阳师范学院历史专业;1987—1992年,高山农中任教;1992—2006年,任城关镇周村中学办公室主任,期间:1998年12月,被评为中学历史一级教师;2006—2009年,任城关镇石瑶小学副校长;2009年至今,伊川县实验中学东校区任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段社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段社卓, 1968年元月生,坡头寨村人,1992年参加工作,本科学历,中共党员,高级技师职称。1992年—1996年,高山乡村镇建设环境保护所工作;1996年—2005年,高山乡土地管理所工作;2006年—2010年,任高山镇村镇建设发展中心副主任;2010年—2013年,任高山镇政府西区区长,兼任高山镇劳动保障事务所所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李高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李高坡, 1968年10月生,坡头寨村人,1988年毕业于洛阳师范学院,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中共党员。1983年—1986年,伊川高中学习;1986年—1988年,洛阳师范学院学习;1988年—1990年,伊川二高任教;1990年—2003年,调伊川县教育局教育股工作;2003年—2006年,任县教育局体卫股股长;2006年—2010年,任县教育局职教股股长;2010年—2012年,任高山镇中心学校校长;2012年至今,任县教育局督导室主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宁官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宁官武, 1975年出生,坡头寨村人,石家庄铁道学院毕业,本科学历,会计师职称,现任中铁局六处项目部经理兼任计划部部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李书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李书显, 1980年出生,坡头寨村人,2000年毕业于武汉国防科技大学,本科学历,工程师职称,现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工艺部任工艺规划工程师。</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伊川第一高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第三节 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李 哲 1990年7月生,研究生学历,2009年毕业于郑州大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秦帅格 女,1991年12月生,研究生学历,2014年毕业于天津理工大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董飞晓 女,1988年10月生,研究生学历,2014年毕业于河南科技大学,现慈兴集团研发工程部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孙雅丽 女,1990年生,2010年毕业于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现江苏大学在读研究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宁兰婷 女,1990年10月生,2013年毕业于商丘师范学院,现重庆大学在读研究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李登科 1982年生,本科学历。2005年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现国际商务学院工作,软件工程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段卫贤 1982年生,2006年毕业于许昌学院,本科学历,中学二级教师,现在县第二高中任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孙阿丽 女,1984年生,200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本科学历,现南阳某中学教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段卫国 1982年生,2007年毕业于郑州轻工业学院美术系,本科学历,2008年出资成立郑州磐达美术学校,任校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宁利强 1983年12月生,2007年毕业于郑州航空工业学院,本科学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李伟平 女,1986年生,本科学历。2001年考入伊川第一高中,2009年毕业于中原工学院法律系,现伊川县人民法院法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李攀科 1986年6月生,本科学历,2010年毕业于浙江传媒大学,现伊川现广播电视局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段治涛 1988年生,2010年毕业于郑州轻工业学院,本科学历,现天派电子(深圳)有限公司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宁晓宇 女,1989年4月生,本科学历,2010年毕业于洛阳理工学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段帅涛 1988年生,2011年毕业于黑龙江科技大学,本科学历,现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山东分公司任安检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宁宇栋 1986年4月生,本科学历,2011年毕业于郑州航空工业学院,现任保险公司经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宁飞升 1988年出生,本科学历,2011年毕业于长江大学,现洛阳中石化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宁明祥 1993年6月生,2011年毕业于郑州大学,本科学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段英鸽 女,1990年生,2011年毕业于河南科技大学,本科学历,现洛阳开发有限公司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孙丹英 女,1986年2月生,2011年毕业于河南城建学院,本科学历,现洛阳万泽电器有限公司工作,建筑设计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宁静雅 1990年3月生,本科学历,医师职称。1997年至2002年7月,就读于本村小学;2002年至2005年7月,就读于高山二中;2005年至2008年7月,就读于焦作中医药学校;2008年至2011年7月,就读于河南中医学院;现伊川县高山卫生院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宁优雅 1992年1月生,本科学历。1998年9月至2003年7月,就读于本村小学;2003年9月至2006年7月,就读于高山二中;2006年9月至2009年7月,就读于洛阳市中医药学校;2009年9月至2012年7月,就读于南阳医学院。现洛阳市动漫创意学院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陈梦楠 女,1991年6月生,2013年毕业于上海海洋大学,本科学历,学士学位,现上海交通银行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董国华 女,1990年4月生,本科学历,2013年毕业于信阳师范学院,现栾川第一高中任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李高科 1990年12月生,本科学历,2013年毕业于郑州大学,现上海软件厂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宁博 1990年出生,2013年毕业于陕西科技大学,本科学历,现725研究所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李笑雨 女,1992年5月生,2013年毕业于西安音乐学院,本科学历,现三门峡市教师进修学校 任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段魁园 1990年生,2013年毕业于商丘师范学院,本科学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李幸国 1990年生,2014年毕业于周口师范学院,本科学历,现新乡市卫生局人事科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李高瑞 1992年11月生,本科学历,2014年毕业于济南军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宁高翔 1991年6月生,本科学历,2014年毕业于河南农业大学,现河南宇通集团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李高英 女,1992年4月生,2014年毕业于南阳医学院,本科学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段淑龙 1990年生,2014年毕业于驻马店黄淮学院园林系,本科学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段甜甜 女,1989年生,2014年毕业于商丘师范学院,本科学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李立博 1991年10月生,2007年毕业于伊川第一高中,2014年毕业于内蒙古大学,本科学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宁改霞 女,1992年6月生,2011年就读于江苏大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段天应 1994年生,2011年就读于太原理工大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段彦龙 1991年生,2011年就读于佳木斯大学交通运输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秦亚茹 女,1991年出生,2011年就读于郑州航空科技大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宁荣光 1993年9月生。1999年9月至2005年7月,就读于本村小学;2005年9月至2008年7月,就读于高山二中;2008年9月至2011年6月,就读于伊川二高;2011年9月就读于河南中州大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段超超 1994年生,2012年就读于安阳工学院工业设计专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段晶晶 女,1991年8月生,2012年就读于郑州升达经贸学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段高毅 1994年8月生,2012年就读于洛阳科技大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李 枫 191993年5月生,2012年就读于郑州大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宁海翔 1994年10月生,2001年9月至2007年6月,就读于本村小学;2007年9月至2010年6月,就读于高山二中,期间荣获伊川县初中第四届“未来杯”科技竞赛二等奖;2010年9月至2013年6月,就读于伊川一高,期间荣获洛阳市化学竞赛一等奖,获得洛阳市“三好学生”荣誉称号;2013年9月就读于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段旭芳 女,1994年生,2013年就读于沈阳工业大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宁静静 女,1994年1月生,2013年就读于南阳理工学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秦亚琼 女,1993年12月生,2014年就读于万方科技大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宁明飞 1994年2月生,2014年就读于新乡科技学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宁乐萍 女,1996年5月生,2014年就读于兰州大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宁俊明 女,1994年出生,2014年就读于河南大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第四节 坡头寨村在外工作人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名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工作单位 职务或岗位 备注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李文献 男 1936 平等食品经营处 主任 退休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宁曾渠 男 1935 彭婆粮管所 所长 退休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秦骡子 男 1932 高山煤矿 工人 退休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李庆德 男 1943 杜康酒厂 工会干事 退休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李红显 男 1955.4 伊川广电局 农村部主任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段社正 男 1963.2 伊川烟草局 检验技师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李红旗 男 1956 伊川烟草局 站长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宁敬来 男 1963 伊川县委招待所 业务主管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段会川 男 1963 高山粮管所 所长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段明跃 男 1978.2 伊川县煤炭局 督察室主任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段国贤 男 1974.11 鸣皋镇计生办 科员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宁廷杰 男 1953 高山煤矿 工人 退休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宁振杰 男 1942 伊川县农场 工人 退休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李元吉 男  1985.1 伊川县土地局 科员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宁克敬 男 1955 伊川县外贸局 办事员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陈新换 女 1937 洛阳无线电二厂 销售科长 退休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李希望 女 1940.9 洛阳耐火材料厂 工会副主席 退休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李板板 女 1956 伊川县总工会 科员 退休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李爱京 女 1951 伊川县金属公司 工人 退休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董德志 女 1950 伊川县医院 护师 退休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段永会 男 1957.9 高山水泥厂 化验室主任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段顺安 男 1933 西宁粮机厂 销售科长 退休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宁永灿 男 1953 洛阳建材厂 技工 退休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段秋满 女 1950.1 伊川县轴承厂 工人 退休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李实标 男 1941 高山镇卫生院 医师 退休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段 官 男 1940 洛阳单晶硅厂医院 医师 退休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李春彦 男 1951 平顶山 工人 退休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李来旺 男 1935 高山水泥厂 工会主席 退休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段现升 男 1961 义煤集团耿村煤矿 安检科长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宁凡征 女 1968.1 西场小学 教师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宁宽欣 男 1943 洛阳铁路分局 技工 退休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宁二照 男 1944 高山农中 校工  退休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宁红坡 男 1968 高山乡 办事员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段正国 男 1972.12 酒后土地所 办事员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宁旭征 男 1974 洛阳5111厂 科员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宁俊晓 男 1980 伊川铝厂 技工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宁桃叶 女 1948 伊川杜康酒厂 工人 退休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秦三妮 女 1956 县供销社 营业员 退休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宁宗义 男 1968.10 伊川县轴承厂 工程师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宁遵义 男 1970.1 高山三中 教师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董进杰 男 1963 伊川县双语学校 小学部校长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李红民 男 1975 县农业开发办公室 股长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陈会敏 男 1972 县直中学 教师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陈惠贞 女 1965 县工商银行 业务主管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宁现伟 男 1968 县服务发展中心 科员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李书娟 女 1972 县医院 产科主任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董兵兵 女 1980 县医院 护师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第十篇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坡头寨村香台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第十一篇 重大事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第一章 兵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日军袭扰坡头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944年秋季的一天上午,大约有十几个日本鬼子从海东庙据点来到坡头村北路旁的一棵树下待命,准备袭扰这一带的村庄。这时,从坡头寨村向这里射来一枪,射中树枝,树叶落下了一大片。当日军发现打枪人来自坡头寨村时,象疯狗一样扑向该村,将保长李四年、村民宁德润、宁海才、宁玉庆等人抓起来捆绑吊打,逼其交出打枪人。因他们实在不知那个人打的枪,最后,日军在村中搜走长短枪约20支,才算了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抗日游击队与日军鏖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烧香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945年春,伊川县一支抗日游击队与日军在坡头寨村北展开激战,游击队占领了村北烧香台制高点,日军三十余人从后沟向烧香台发起强攻,因香台峰地势险要,日军久攻不下。游击队利用有利地形,将日军压迫到烧香台半山腰的一轱辘壕内,击毙日军一人,击伤数人。此时日军恼羞成怒,对准坡头寨村群众猛烈开枪,打死打伤村民各一人,打伤牲畜一头,炸毁房屋两间,后狼狈逃窜。这是日本鬼子对中国人民犯下的又一滔天罪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豫西牵牛战途经坡头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948年春季,中国人民解放军陈谢兵团为了在豫西歼灭国民党军队的有生力量,遵照毛主席和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在豫西一带进行了一场著名的豫西牵牛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这年3月的一天晚上,陈谢兵团一部奉命由宜阳经樊村、侯村到达坡头寨村,村民宁思贤(小名宁林娃)、宁仁杰等人为其充当向导。宁思贤将部队带至鸣皋,宁仁杰将部队带至鸣皋镇孙村,返回时解放军给开具路条一张,告诉兄弟部队不得二次派差,他们都于第二天中午安然返家。到了下午时分,国民党青年军第三师即被“牵着鼻子”尾追经过该村,村人大都躲藏至西洼、南岭及东北洼深沟中,待国民党军队过后才陆续回村。因为此次牵牛战双方军队只是途中路过,村民生命及财产均未受到损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第二章 匪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解放军三战士遇难记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948年4月某日,陈赓兵团一部奉命向宜阳县赵堡一带进发。大部队过后,有两名伤员躺在牛车上,一战士持枪护送。行至坡头寨村与张村之间的大石桥时,被土匪张光、陈均耀截击。护送战士与土匪拼搏,终因寡不敌众,被绑架至大石桥南约半里地的山坳,三人均被杀害。后人冒着生命危险将烈士遗骸就地埋葬。建国后,每年清明节,坡头寨、坡头、张村、贾村、穆店等村学校都组织师生前去给烈士扫墓,从未间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北乡匪杆突袭坡头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大约在民国22年(1933年)冬季的一天晚上,北乡几股窜杆土匪数十人从高山一路向南,打着去攻打嵩县田湖镇的旗号,在洞子沟村北集结后,总架杆赵金贵突然提出不打田湖,决定攻打坡头寨。因为该村在银河流域是一个富村,富户钱多粮丰,对土匪们的诱惑力巨大。有两股小杆土匪因和坡头寨村关系较好,当即退出。其他几杆土匪在总架杆的带领下,于后半夜到达村北,在北寨墙架设木梯偷偷向寨墙攀登。由于当日天降小雪,寨墙四周异常光滑,土匪几次攀梯攻寨均因梯子滑倒未能得成。当梯子滑倒时,发出了较大响声,惊醒了在此处居住的村民宁德尊(小名宁老须)。宁醒后到厕所解手,听到梯子滑倒的响声,误认为是毛贼来家偷东西,便大声吆喝说:“来了么,看见你鳖仔啦,还不快滚”。土匪们一听,感到该村村民、保丁早有准备,恐中埋伏,不敢贸然攻寨。于是,匪首命令攻寨土匪一一撤退,连登寨梯子、绳索等攻寨工具也顾不上带走,仓惶向北逃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由于宁德尊的一次意外呵斥,吓退了这股土匪,使坡头寨村避免了一次血光之灾,乃全村之幸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针对此一事件,村民们还编了一段顺口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赵金贵,老罗怪,一心要打坡头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坡头寨人老生气,集中村民来商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开完会,点兵将,要找匪首算算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董天成,宁殿邦,带着人马背快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听说匪首家里藏,直接赶到上下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上下王,不见影,接着追到丰堂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丰堂岭,搜一搜,回头追到龙潭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龙潭沟,一见面,伸出巴掌脸上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手指鼻尖破口骂,你个鳖羔真胆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金贵跪地求饶命,小人今后再不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五花大绑推野外,一枪送他上西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第三章 灾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光绪三年大旱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光绪初年,豫西连年大旱,赤地千里,饿殍遍野,流民不绝于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光绪2年秋至4年春,宜阳、嵩县、洛阳一带连续18个月无雨,遭遇了历史上罕见的大旱灾。泉枯塘凅,伊水竭而银河干。光绪元年秋旱减产;2年春旱麦半收,夏秋无雨秋季绝收;3年大旱,麦、秋几绝;4年春少雨,五谷不登。物贱如粪土,粟贵似珠玉,盗贼蜂起,明抢暗夺。人吃人,狗吃狗,老鼠饿得啃砖头。人们食糠麸,剥榆皮,捋树叶,采野菜野草。有因饿死家中而不知者,有吃石头面坠肠而死者,有行乞者倒地上而不起者。至光绪4年冬,村民十之六、七被饿死。据坡头寨村段氏家谱记载,当时该村段姓约50户,饿死者达32户。段立南带领全家在金滹坨岳父家数月才度过了饥荒,勉强保住了一家人性命;段克忠一家人大都饿死,仅留其一人在本族段珍家渡过饥荒,保住了一条命;段法娃一家无一人幸免,全被活活饿死。嵩县段沟村段氏一家的财产被土匪抢走大半,几十口人被土匪抢杀所剩无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特大“蝗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日本鬼子占中原,蚂蚱飞起遮住天。男女老少下地赶,赶来赶去赶不完……谷子吃得不见叶儿,绿豆咬掉一地花儿。蜀黍吃掉半截穗儿,高粱只剩一根棍儿。老天睁眼看一看,百姓今年吃啥饭?”这段顺口溜真实描绘了1943年伊川一带遭遇蝗灾的惨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旧中国人民多灾多难,40年代的河南更是遭到了“水旱蝗汤”四大灾害之苦。1943年农历7月上旬的一天,一批蝗虫黑压压的突然从东边漫天袭来,一时间遮天蔽日,地上出现大片阴影。蚂蚱像暴风雨般从七、八米高的空中呼啸而下,落在了树枝上、苇园里,扑进了庄稼地。成堆的蚂蚱压断了树枝,压弯了苇子,只听见到处是“嚓嚓嚓嚓”的蚂蚱吃庄稼声。从东地、下地、南庙、银河摊吃罢,又呼喇喇的向西、向北飞去,把全村的秋庄稼吃了个净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这一年,秋庄稼绿油油长的喜人,农户人家都盼望着有个好收成,谁知道天有不测风云,突然飞来一场横祸,人们简直惊呆了,老太太们赶紧烧香磕头,男女老少全出动到自家田里轰赶“祸虫”,保护庄稼。这些蚂蚱个头特别大,二三寸长,土黄色,像“蹬倒山”一样,边吃边屙,吃过的地上一片黑绿色。人们下地里轰,它们仅一跃,即又抱禾啃食,人们只好结队手舞树枝,或用棍子布片做成的小旗子一道轰赶。这边轰走飞那边,东边轰走飞西边,赶走一群又来一群,怎么轰也轰不完。有人拿镲拍,有的放鞭炮,有的用锨拍,有的用脚踩,一脚下去踩死十几个,但由于蚂蚱太多,大部分庄稼仍被吃的七零八落。宁德光家位于李家坟(地名)的五亩谷子一中午就被蚂蚱吃了精光。一家人赶也赶不走,眼睁睁的看着蚂蚱把地里的庄稼吃完,全家人心疼的抱头痛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当年的谷子、玉米几近绝收。蝗灾过后,田禾枯干,野草无存,遍野光秃秃一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蝗虫吃过后在地里产下许多卵,到了第二年春夏之交又滋生大量蝗蝻,开始吃咬麦穗,人们发现紧急防治,趁蚂蚱还不会飞时用蚂蚱拍、箥鞋、铁锨轮番拍打,及早消灭在萌芽之中,直到日本投降那年,蝗虫才基本绝迹。人们都说,老日人来侵略中国,把蚂蚱也带来祸害中国人,真是坏极了。但苍天不灭中国人,蝗虫没有到潼关,日本鬼子也没过潼关就战败了。日本的太阳旗就在中国的十三朝古都—洛阳降落了下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罕见的霜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953年4月12日凌晨,天突降酷霜。这时麦已拔节孕穗。可是经严霜之后,遍地小麦全被冻死。呈现出一片白茫茫的“干白草”般的惊人景象。以当时的枯萎情景来看,小麦绝收已成定局。征询村中八、九十岁老人,都说未曾经过如此严重的晚霜。有的农户认为,今年麦季不可能有收入,个别性急的农民索性把麦子犁掉或割了喂牲口,准备种植早秋作物。党和政府也从外地调来大批大米、谷子、高粱、青稞麦等救济灾民。这时,大多数村民都积极进行生产自救,绝大多数户又给麦地追肥松土,加强管理,争取得到少许收获。后来麦苗重新分蘖发枝,迅速生长起来。待麦熟时,基本赶上和往年一般的结粒成果,获得了一定收成。据麦子收获后得知,实际减产不是太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上级领导对此次霜灾极为重视,原洛阳专署领导纪登奎亲自到坡头寨村下地和坡头村察看,并对县、区、村各级领导作了指示和安排。自此以后,直到1958年,气象部门在各个村镇都设有气象观测员。每年春天到小麦拔节抽穗期及时观测凌晨的气温情况,如气温降至接近摄氏零度时,就通知村民带上提前准备好的柴禾,到地里点火生烟,以防霜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段守毅、宁景通撰写)</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天降连阴雨 小麦就穗生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956年收割小麦之时,天下起了连阴雨,麦子就穗生芽。长在地里还未收割的麦子生芽较轻,已经割倒或堆在场里的麦子生芽严重。村民们都心急火燎,不知如何是好。那时候没有塑料薄膜和彩条布,人们只好把家里的苇席和被单搭盖在场里的麦垛上。有的人把地里已割倒的麦子背到家里空闲的房子内。南庙和下地距学校较近,当时学校已放麦假,群众都纷纷冒雨把整捆的麦子运到学校的教室里。但因麦穗在地里已被雨水淋湿,即是把麦子放到屋内,也抑制不了麦子继续发芽生长。这一年收获的麦子,有的生芽较轻,仅长出一点嫩尖,生芽严重的,麦芽已变成青色,长达1厘米多,还有的麦粒已发霉变质。村里人个个都是愁眉苦脸,纷纷议论,今年的小麦不但公粮交不上,连自己的生活都成了问题,如果在解放前,又是一场大灾年。但由于党和政府的英明领导,在农村推行了统购统销政策,不仅减免了农民的公杂粮,大多数人还吃到了国家提供的统销粮,一些贫困户还吃到了救济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生芽麦子磨出的面粉,无论色泽或口感,都不如一般的麦子面。生芽麦面粉颜色暗淡,略带灰色,加水揉和粘性极大,加入多少发酵粉,蒸的馒头均不发虚,也不会擀面条,只能烙死面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宁景通撰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特大水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958年7月中旬(农历6月下旬),银河流域遭遇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暴雨。当时,洞子沟水库还没有修建,银河水库也是刚刚竣工不久,加之该工程为伊川县解放后第一批修建的小型水库项目,全民参战,施工经验不足,坝体夯土不实,大坝抵御洪灾能力较弱。连降暴雨,坝体松软,泄洪道未达到设计泄洪能力,上游来水不断增加,坝前水位上涨迅猛,很快超过警戒水位。刹那间坝东冲开一个豁口,并迅速向西蔓延,不到十几分钟,洪水已将近一半坝体吞噬。此时,洪水在寨墙北侧已涨至近十米深,约2米高的洪峰咆哮着向南奔腾而去,乡公所东边建起的临时木桥数秒钟内荡然无存,桥上棚的榆木大梁,直冲至伊河滩。南沟、东沟、后沟居民区随时都有被大水淹没的危险。此时,村干部紧急通知全村群众迅速向西岭高地转移。大坝冲毁后,幸而雨势逐渐减小,水位未再上涨,村民生命财产未受到大的损失。汛期过罢,乡、村政府及时组织人力对大坝进行抢救性施工,于1959年夏初将水库大坝修复完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根据段晚学等人口述整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防治“非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2003年春季,一场罕见的“非典”疫情迅速在全国蔓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非典”是一种非典型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由一种变异性病毒导致身体发病。患病初期,身体发热发烧,上呼吸道感染发炎,而后感染肺部,严重时造成呼吸系统衰竭,导致患者死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非典”病毒传染极快,且传染途径多,即能通过手与手、面对面传染,又可通过空气、食物、血液等传染。由于“非典”病毒具有变异性,常规性抗菌素药物对其疗效甚微,发病早期,利用中药如板蓝根等对其有一些疗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该病最早发现于粵、闽、浙等省,后来很快在上海、北京、深圳、南京等大城市蔓延,后又波及到我国北方的河南、陕西、山西、甘肃等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面对传染极快的“非典”疫情,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省、市、县各级都相继成立预防治疗“非典”领导小组,各级医院都抽调医疗业务骨干,组成治疗“非典”疫情专家组。各级政府抽调大批公务人员,分赴其辖区的各个乡村,分片包户,严防“非典”传入。当时县、乡政府派到坡头寨村工作人员3名,吃住在村,全力以赴投入到了预防工作中。村两委抽调干群20多名,在进入村中的三个路口全部设卡布岗,凡外来人员严格履行登记手续。本村从外地回村人员,都要进行15天的隔离观察,确定其体内无带“非典”病毒后方可与家人团聚。此项防治工作从2月开始,至5月下旬才结束。因“非典”病毒遇到30度以上的高温天气,其存活性能降低,传染力下降,直至自我消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非典”病毒虽然传染性强,治愈率低,但由于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防治措施得力,人们认识到位,最终得以有效控制,全国仅发生死亡病例700余例,该村无人感染此病,平安的渡过了此疫情的传染期,保证了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如果此疫发生在缺医少药的解放前,后果不堪设想,对中国人必定是一场历史性的大灾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第四章 村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普济渠争水事件始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民国18年(1929),坡头寨村段北学、宁殿邦等组织全村群众,历经千辛万苦,从洞子沟村张家水磨后边引水,开通了普济渠,引起银河下游马回、马回营等村一些人不满。大约在民国22年(1933年)前后,普济渠争水风波突起。诉讼官司从县衙、洛阳专署,一直打到省城开封,最后省政府判决,坡头寨村一年只能灌溉一季,即浇麦不浇秋,或浇秋不浇麦。该村不服,村民宁海清、段富成又组织群众上诉至南京政府最高人民法院,结果由于村小钱少,而下游村庄人众钱广,加之马回的马秀删、马回营的刘团斌在国民政府中身居要职,有权有势,官司仍未胜诉。但广大村民仍然不服,认为本村地处银河上游,水从村中地边流过,为啥不让用水浇地,简直欺人太甚。于是村民们自发组织起来,在大旱之年,仍然到水源地取水浇地。此时,下游几个村庄联合起来,于民国24年(1935年)前后组织保丁数百人,携带枪支弹药,占领村北烧香台高地,强行将普济渠平毁。坡头寨村村民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组织村民百余人,购买长短枪数十支,用武力将平毁的渠道重新开挖修复。从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该村与下游村庄冲突不断,渠道时毁时修,形成村仇。直至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对银河流域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调度、统一管理”的四统一方针,才使银河水得到充分利用,解决了上下游争水矛盾,银河流域的土地均得到了合理灌溉,上下游村与村之间和睦相处,人民得以安居乐业,呈现出了历史上少有的太平盛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坡头寨村小学春季会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成绩斐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950年4月,鸣皋区政府在鸣皋镇举行了一次春季会考,参加会考的有全区数十个村庄的高小和初小学校。其中不乏有象大觉寺高小、马回高小、鸣皋高小等一些大村名校。坡头寨村学校当时是一个村办初级小学,学校位于南沟北端孙顺生家西隔壁(后村民称乡公所)。学校只有两孔窑洞和两座光线很不好的教室,学生多时借用乐楼和牛王庙、药王庙做临时教室,课程安排仅有1—4年级,有2—3位教师授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会考内容分为文化考试和文艺表演比赛两大项。该村学校学生陈献庭、宁永福、李世杰等分别参加了数学、作文和时事文化科目考试,均取得了优异成绩。文艺表演比赛演出了由段德仁老师编写的剧目《欢送赵德胜参军》。该剧目将舞台艺术与党和国家的拥军政策巧妙的结合了起来,又将少年学生儿时游戏转换为精湛的文艺表演,赢得了区领导、参赛评委以及台下观众的阵阵喝彩和高度赞赏。宁永福的抗日题材作品讲演,声情并茂,柔中有刚,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行义愤填膺,用极富感染力的激情讴歌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抗战的英雄风貌。一场有声有色的流利讲演,征服了在场的所有评委。宁柳杰表演的快板书吐字清晰,语言流畅,表演动作得体到位。快板书内容即有鲜明的政治意义,又有较高的艺术造诣,博得了参赛师生们的一致好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此次会考,文艺演出、作品讲演、快板书均以优秀表演夺冠,文化考试也取得了优异成绩,综合成绩在全区排名第一,为坡头寨村争得了荣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这次春季会考,人口比坡头寨村多,学校规模比该村学校大的单位比比皆是,在全区夺得多项冠军和综合成绩排名第一实属不易,但也不是一次偶然事件。除了参赛学生们的优秀表演和刻苦学习之外,也可由此看出当时该村学校教师的渊博知识和教学水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第十一篇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坡头寨村出土的商代铜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坡头寨村民收藏的奇石</span></p> <p class="ql-block"> 第十二篇 附录</p><p class="ql-block"> 第一章 文史资料</p><p class="ql-block"> 伊川县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 相传神农时,伊川县地域即有伊国之称。唐尧时称伊侯国,虞舜时称伊川。夏代,伊川县西南大部地域称豫州伊阙地,周襄王时名伊川,战国时称伊阙,后改新城。汉惠帝四年(前191年)置新城县,属三川郡,后三川郡改为河南郡。晋,河南郡改河南尹,领陆浑、新城两县。东魏改新城县为伊川郡。隋开皇初,郡废,改置伊州,又废洛阳郡,析置伊川县。大业初,伊川县并入洛阳县。宋初,置伊阳、伊阙两县,属河南府。熙宁时,废伊阙县为镇,并入伊阳县。绍兴九年(1139年),改伊阳县为顺州,后改顺州为嵩州。明伊川县南大部属嵩县,西部一部分属宜阳县,清沿明制。</p><p class="ql-block"> 伊川县地域的东部今江左、吕店、半坡、白沙诸乡),夏时名轮国,春秋时曰轮氏,属邓国。战国时复为轮国,属韩地。东汉章帝时设轮氏县。北魏,改轮氏县为颍阳县,后析颍阳县西部置堙阳县,后堙阳县改武林县,又改轮氏县,大业初并入嵩阳县。唐睿宗时,分登封、伊阙、河南三县各一部建武林县。开元年间,改武林县为颍阳县。兴定元年(1218年)颍阳县西部(今江左、白沙等乡)归洛阳县,直至民国初。</p><p class="ql-block"> 民国16年(1927年),析洛阳、登封、伊阳(今汝阳)、临汝等县各一部置自由县;析洛阳、嵩县、伊阳、宜阳诸县各一部置平等县。民国21年(1932年),平等、自由两县合并,成立伊川县。1945年2月,划伊河以西,洛河以东,龙门山以南,嵩县田湖以北地区,成立伊西县。抗日战争胜利后撤销。1947年8月,析伊川县伊河西部与宜阳县之穆册、赵堡、城关、程屋诸乡成立宜南县,又划伊阳县之陶营、蔡店、蟒庄等归伊川县。1949年2月,撤销宜南县,原属伊川县之鸦岭、平等、鸣皋诸区复归伊川,蔡店、蟒庄等仍属伊阳。伊川、伊阳二县各恢复原辖区,均属洛阳专区。</p><p class="ql-block"> (抄录于伊川县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关于洪洞“大槐树”</p><p class="ql-block"> 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是中原流传已久且范围极广的民谚。我县民间广泛流传着我们的祖先多是从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下迁来的故事,并传说凡是从洪洞县大槐树迁来的人,脚的小指都有两个指甲。</p><p class="ql-block"> 宋、元之际,中原各地长期遭受兵祸,狼烟迭起,战火频仍,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元帝国统治入主中原后,以极其残忍的手段压迫各民族人民。为了死中求生,刘福通率众起义,河南、两淮、山东从义之民在他的领导下与元兵决战。浴血奋战达十三年之久。苏、皖、豫、鲁百姓十亡七、八。刘福通起义惨遭镇压,以失败告终。这是第一次兵灾。刘福通失败后,元朝诸王将领各怀异志,内讧遂起,先后在豫鲁一带及晋北、晋东、关中地区展开争城夺地之恶战,以朱元璋兵出江淮而告终。这是第二次兵灾。朱元璋出兵江淮,进驻山东,收复河南,北定北京,战败王保保(扩廓帖木儿),灭李思齐于关中,据险设防,统一中国,这是第三次兵灾。</p><p class="ql-block"> 以上三次兵灾,历时十六年,在兵荒马乱中,军队无粮,杀老弱为食,百姓家破人亡,流离失所,饿殍遍野,白骨累累,赤地千里不见人烟;加之黄河多次决口,百姓死亡,难计其数。</p><p class="ql-block"> 山西北起石岭关,南至黄河北岸的晋南地区,当时为元末名将察汗帖木儿及其子扩廓帖木儿(王保保)之根据地。他们利用山西X里山之险要,统治严厉,社会秩序相对安定,山西之民因此得以生养繁殖,死亡较少,加之难民流入,形成人稠地狭之地区。这是明洪武时山西移民中原各省之主要原因。</p><p class="ql-block"> 山西不仅在元末大乱中少受兵灾,及至明惠帝朱允炆即位靖难兵起,苏、皖、豫、鲁广大地区的人民蒙受的战祸较前更惨。地广人稀的现象愈加严重,中原各省又遭到第四次兵灾。当此之时,唯山西一省未致战祸波及,这又造成明永乐年间移民于中原各省的主要原因。</p><p class="ql-block"> 明太祖洪武年间至明成祖永乐年间,明政府为了均衡人口分布,发展生产,恢复中原经济,遂屡迁山西民于苏、皖、豫、鲁各省。永乐帝朱棣迁都北京后,又将晋省居民屡迁于北京定居。这几次移民活动,以洪洞及其附近地区居民为最多。故洪洞成了盛极一时的移民集散地。明廷当局曾在洪洞县城附近的广济寺设局驻员,发给凭照川资,从事迁民业务。被迁民众出发前,皆汇聚于广济寺中的大槐树周围,,倾诉离情,祭奠故土。他们将大槐树及树上老鹳窝入于眼而印于脑,指为告别家乡的纪念。又将槐树种带往新迁地种植,并将迁民史传诸家人后世,让后代了解大槐树与家族祖踪的历史渊源。</p><p class="ql-block"> 古大槐树所在地广济寺,在洪洞县城附近同蒲铁路一侧。寺院为汾河所毁。仅有金建幢一座尚存。远望如塔,巍然矗立。古大槐树原株为汉代所植,树身数揽,浓荫可蔽数亩,因历年久远,早已老死。现存古槐及其后裔,传说是原株引根发芽长大的,亦已身枝干枯,老态龙钟。但古槐根部又生新枝,绿叶点点,漾溢着勃勃生机。1911年辛亥革命后,集资兴修建亭树碑题曰:“古大槐树处”,碑阴刻有迁民纪事。解放后,人民政府为了保留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古迹,特在此开辟了“古槐公园”。公园门庭古朴,亭廓典雅,树木葱茏,风光秀丽。与苏三狱、广济寺并为洪洞久享盛名的旅游胜地。</p><p class="ql-block">(守毅转抄于《伊川县地名词条选编》)</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古代科举制度</p><p class="ql-block"> 我国科举制度始于隋朝,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开科取士不分士庶贵贱,一概通过考试选拔官员,隋炀帝又增设进士科,至唐代科举制度形成,设有明经进士等科。明清以八股取士,封建士子终身以科考为业,直至考中举人、进士升授官阶以为荣,故有年甫弱冠与近耄耋者同场科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庠生</p><p class="ql-block"> 庠生,又称生员,俗称秀才。明清科举制度规定:凡在社学或私塾学业期满的童生可应童试(每年一次),考中者即入庠(府、州、县学)就读。品学优秀者由政府发给廪资膏火,明代每生月给廪米6斗,清代月给廪X银4两。称廪膳生员,简称廪生(每县20名)。后来又增多的生员称增广生员简称增生。经岁、科两试成绩优秀者可依次升为廪生,称补廪。后来名额再增的称附学生员,又称附生。考中秀才的,有入庠就读,有在家闭门就读,只应月考、岁考,也有边教书为生,以应乡试。</p><p class="ql-block"> 监生</p><p class="ql-block"> 明清入国子监就读统称监生,俗称太学生。官宦子弟(三品以上官阶)入学者称荫监,也有举人不中而入太学者称举监,各地择优送入太学者称优监,捐资入学者称例监,乾隆以后有捐粟不入学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举人</p><p class="ql-block"> 每逢子、卯、午、酉年八月于省城举行乡试(三年一次),又称为秋闱,凡具备庠生资格者俱可应试,中试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第二至第十名为亚元。举人已具备做官资格,报吏部候缺,可任知县、教谕等职。如连续三次应会试不中(或未应会试),可参加当年的“大挑”,由吏部官员或王公大臣监考,一等任知县,二等任教谕。举人别称孝廉,可蠲免一应赋税,尊为“老爷”,具有相当高的社会地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进士</p><p class="ql-block"> 各省举人于乡试的次年(即丑、辰、未、戌年)三月赴京城会试,又称春闱,中者称贡士。再由皇帝于太和殿亲自策问治国之策,合格者,由皇帝逐次钦点。一甲三名,头名状元,二名榜眼,第三名为探花,统称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三甲统称为进士。中者发皇榜公布,称“金榜题名”,优异者可直入翰林院,称为“点翰林”,三年后可直接任要职,其余的或任京官(多为各部主事)或知县,无空缺时候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贡生</p><p class="ql-block"> 明清时从各府、州、县学中选送廪生,通过考试择优者升入国子监肄业,称为岁贡。出贡者名岁贡生,可任训导一职(多在本省,在外省则任州判),有“训导”“州判”多贡生之说。因是挨次升为贡生,故又称挨贡。</p><p class="ql-block"> 清代乡试有副榜,中入副榜的可入国子监肄业,称为副贡。</p><p class="ql-block"> 凡遇皇帝登基、婚庆、寿庆或胜仗献俘等大喜之年,另颁恩诏加选一次,选中的廪生可入国子监肄业称恩贡生,可任教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拔贡</p><p class="ql-block"> 明朝称拔贡为选贡。每逢酉年,在府、州、县学中选拔文行兼优者贡入京师,先赴会考,再择优赴朝考,每12年举行一次,中试者称为贡生,一等任京官,授七品衔,二等任知县,三等任教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历史纪年与公元纪年对照表</p><p class="ql-block"> (东魏——民国)</p><p class="ql-block"> 东魏(534—550)</p><p class="ql-block"> 历史纪年 公元纪年 历史纪年 公元纪年 历史纪年 公元纪年</p><p class="ql-block">天平元年 534 元象元年 538 兴和元年 539</p><p class="ql-block">武定元年 543 </p><p class="ql-block"> 北齐(550—577)</p><p class="ql-block"> 天保元年 550 乾明元年 559 皇建元年 560</p><p class="ql-block">太宁元年 561 河清元年 562 天统元年 565</p><p class="ql-block">武X元年 570 隆化元年 577 德昌元年 577</p><p class="ql-block">承光元年 577 武平元年 578</p><p class="ql-block"> 北周(557—581)</p><p class="ql-block"> 武成元年 559 保定元年 561 天和元年 566</p><p class="ql-block">建德元年 572 宣政元年 578 大成元年 579</p><p class="ql-block">大象元年 579 大定元年 581</p><p class="ql-block"> 隋朝(581—618)</p><p class="ql-block"> 开皇元年 581 仁寿元年 601 大业元年 605 皇泰元年 618</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唐朝(618—907)</p><p class="ql-block"> 武德元年 618 贞观元年 627 永徽元年 650</p><p class="ql-block">显庆元年 656 龙朔元年 661 麟德元年 664</p><p class="ql-block">乾封元年 666 总章元年 667 咸亨元年 670</p><p class="ql-block">上元元年 674 仪凤元年 676 调露元年 679</p><p class="ql-block">永隆元年 680 开耀元年 681 永淳元年 682</p><p class="ql-block">弘道元年 683 嗣圣元年 684 文明元年 684</p><p class="ql-block">光宅元年 684 垂拱元年 685 永昌元年 689</p><p class="ql-block">载初元年 690</p><p class="ql-block"> 武周</p><p class="ql-block">天授元年 690 如意元年 692 延载元年 694</p><p class="ql-block">证圣元年 695 天册万岁元年 695 万岁登封元年 696</p><p class="ql-block">万岁通天元年 696 神功元年 697 圣历元年 698</p><p class="ql-block">久视元年 700 大足元年 701 长安元年 701 神龙元年 705 (神龙元年2月,复国号唐)</p><p class="ql-block"> 复国号唐</p><p class="ql-block">景龙元年 707 唐龙元年 710 景云元年 710 </p><p class="ql-block">太极元年 712 延和元年 712 先天元年 712</p><p class="ql-block"> 开元元年 713 天宝元年 742 至德元年 756</p><p class="ql-block">乾元元年 768 上元元年 760 宝应元年 762</p><p class="ql-block"> 广德元年 763 永泰元年 765 大历元年 766</p><p class="ql-block"> 建中元年 780 兴元元年 784 贞元元年 785</p><p class="ql-block">永贞元年 805 元和元年 806 长庆元年 821</p><p class="ql-block"> 宝历元年 824 大和元年 827 开成元年 836</p><p class="ql-block"> 会昌元年 841 大中元年 847 咸通元年 860</p><p class="ql-block">僖宗咸通元年 873 乾符元年 874 广明元年 880</p><p class="ql-block">中和元年 881 光启元年 885 文德元年 888</p><p class="ql-block">龙纪元年 889 大顺元年 890 景福元年 892</p><p class="ql-block">乾宁元年 894 光化元年 898 天复元年 901</p><p class="ql-block">昭宗天佑元年 904 </p><p class="ql-block">景宗天佑元年 904</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五代(907—960)</p><p class="ql-block"> 后梁(907—923)</p><p class="ql-block"> 开平元年 907 乾化元年 911 凤历元年 913</p><p class="ql-block">贞明元年 915 龙德元年 921</p><p class="ql-block"> 后唐(923—936)</p><p class="ql-block"> 同光元年 923 天成元年 926 长兴元年 930</p><p class="ql-block">应顺元年 933 清泰元年 934</p><p class="ql-block"> 后晋(936—946)</p><p class="ql-block">高祖天福元年 936 出帝天福元年 942 开运元年 944</p><p class="ql-block"> 后汉(947—950)</p><p class="ql-block"> 后汉高祖天福元年 947 后汉高祖乾佑 948 惠祖乾佑元年 948</p><p class="ql-block"> 后周(951—960)</p><p class="ql-block">广顺元年 951 太祖显德元年 954 世宗显德元年 954</p><p class="ql-block">恭皇帝显德元年 959</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宋朝(960—1279)</p><p class="ql-block"> 北宋(960—1127)</p><p class="ql-block"> 建隆元年 960 乾德元年 963 开宝元年 968</p><p class="ql-block">太平兴国元年 976 雍熙元年 984 端拱元年 988</p><p class="ql-block">淳化元年 990 至道元年 995 咸平元年 998</p><p class="ql-block">景德元年 1004 大中祥符元年 1008 天禧元年 1017</p><p class="ql-block">乾兴元年 1022 天圣元年 1023 明道元年 1032</p><p class="ql-block">景佑元年 1034 宝元元年 1038 康定元年 1040</p><p class="ql-block">庆历元年 1041 皇佑元年 1049 至和元年 1054</p><p class="ql-block">嘉佑元年 1054 治平元年 1064 熙宁元年 1068</p><p class="ql-block">元丰元年 1078 元祐元年 1086 绍圣元年 1094</p><p class="ql-block">元符元年 1098 建中靖国元年 1101 崇宁元年 1102</p><p class="ql-block">大观元年 1107 政和元年 1111 重合元年 1118宣和元年 1119 靖康元年 1126</p><p class="ql-block"> 南宋(1127—1279)</p><p class="ql-block"> 建炎元年 1127 绍兴元年 1131 明受元年 1130</p><p class="ql-block"> 隆兴元年 1163 乾道元年 1165 淳熙元年 1174</p><p class="ql-block"> 绍熙元年 1190 庆元元年 1195 嘉泰元年 1201</p><p class="ql-block">开禧元年 1205 嘉定元年 1208 宝庆元年 1225</p><p class="ql-block">绍定元年 1228 端平元年 1234 嘉熙元年 1237</p><p class="ql-block">淳祐元年 1241 宝佑元年 1253 开庆元年 1259</p><p class="ql-block">景定元年 1260 咸淳元年 1265 德佑元年 1275</p><p class="ql-block">景炎元年 1276 祥兴元年 1278</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金朝(1115—1234)</p><p class="ql-block"> 收国元年 1115 天辅元年 1117 天会元年(太宗)1123</p><p class="ql-block"> 天会元年(熙宗) 1135 天眷元年 1138 皇统元年 1147</p><p class="ql-block">天德元年 1149 贞元元年 1152 正隆元年 1156</p><p class="ql-block">大定元年 1161 明昌元年 1190 承安元年 1195</p><p class="ql-block">泰和元年 1201 大安元年 1209 崇庆元年 1212 </p><p class="ql-block">至宁元年 1213 贞佑元年 1213 兴定元年 1217 </p><p class="ql-block">元兴元年 1222 正大元年 1224 正兴元年 1232 </p><p class="ql-block">天兴元年 1232 盛昌元年 1234</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元朝(1279—1368)</p><p class="ql-block"> 中统元年 1260 至元元年 1264 元贞元年 1295</p><p class="ql-block">大德元年 1297 至大元年 1308 皇庆元年 1312</p><p class="ql-block">延佑元年 1314 至治元年 1321 泰定元年 1324</p><p class="ql-block">致和元年 1326 天顺元年 1328 天历元年 1328</p><p class="ql-block">至顺元年 1330 元通元年 1333 至元元年 1335</p><p class="ql-block">至正元年 1341 宣光元年 1371 天元元年 1379</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明朝(1368—1644)</p><p class="ql-block"> 洪武元年 1368 建文元年 1399 永乐元年 1403</p><p class="ql-block">洪熙元年 1425 宣德元年 1426 正统元年 1436</p><p class="ql-block">景泰元年 1450 天顺元年 1457 成化元年 1465</p><p class="ql-block">弘治元年 1488 正德元年 1506 嘉靖元年 1522</p><p class="ql-block">隆庆元年 1567 万历元年 1573 泰昌元年 1620</p><p class="ql-block">天启元年 1621 崇祯元年 1628</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清朝(1644—1911)</p><p class="ql-block"> 顺治元年 1644 康熙元年 1662 雍正元年 1723</p><p class="ql-block">乾隆元年 1736 嘉庆元年 1796 道光元年 1821</p><p class="ql-block">咸丰元年 1851 同治元年 1862 光绪元年 1875</p><p class="ql-block">宣统元年 1909</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中华民国(1911—1949)</p><p class="ql-block"> 民国元年 1912</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坡头寨村民收藏的奇石</span></p> <p class="ql-block"> 第二章 报刊文摘</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张庭珪墓志报道</span></p><p class="ql-block"> (摘自1977年6月15日河南</p><p class="ql-block"> 日报 “文物栏”) </p><p class="ql-block"> 1977年夏天,伊川县高山公社民兵营在修建陆浑灌区西干渠银河涵洞时,挖出一块唐代金紫光禄大夫张庭珪的墓志。上面详细记述了张庭珪的籍贯、生卒年代及其一生的主要政治活动,有助于补正史书上关于张庭珪生平事迹记述方面的谬误。张庭珪,《新唐书》、《旧唐书》有传,都说他是河南济源人。《旧唐书》另有“其先,自常州迁焉”之说。墓志上却写道:“开元二十二载秋,八月十九日……张公薨于河南大同里第,春秋七十有七。优诏追赠工部尚书”。“公讳庭珪,字温玉,范阳方城人”。同时还记述了张之祖父、父亲的名字、官职任所等。均未提及他祖籍河南济源及自常州迁入事。另据《新唐书》称,张庭珪“入为少府监,封范阳县男”,而墓志上则记载张“进阶金紫光禄大夫,策勋上柱国,封范阳县子”。墓志还较为详细地记述了张庭珪的政治生涯:“凡任官廿四,三执宪简,再掌史笔,四登丹地,三入粉闱,一司内府,九典外郡”。《旧唐书》仅称他“历苏、宋、魏三州刺史”(《新唐书》所载略同)。墓志则记其“持节颖、洪、沔、苏、宋、魏、汴、饶、同等州刺史”。墓志上又写道:“其瘅恶也,则张昌宗作凉官,薛怀义建伪阁,殚万家之产,并劾奏焉。其详刑也,免张文成于殊死,谏张真楷于极法”。这些在现存史籍中难以查到的史实,就更进一步证明了张庭珪一生“性慷慨,有志尚”,“按劾平直”的品格与作风。</p><p class="ql-block"> 另外,这块墓志为著名书法家徐浩撰文并用隶书书写,徐浩的字,史称“书法至精,八体皆备,草隶尤工,世状其法曰奴貌抉石,渴骥奔泉”。唐肃宗时,“四方诏令,多出浩手”。出土的这块张庭珪墓志,徐的隶书流利俊秀,结构严谨,搭配灵活,遒劲工稳。的确是我国古代书法艺苑中的珍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敢于谏铮的张庭珪</p><p class="ql-block">(摘自1977年6月15日河南日报</p><p class="ql-block"> “中 州人物” 栏)</p><p class="ql-block"> 唐人张庭珪,河南济源人,在则天武后时期任监察御史。有一年,武后命令天下增收佛税,准备在白司马坂营造佛祠佛像。他上谏武后说:为造佛祠而倾天下之财,动万民之力,会带来不良后果,现在天下虚竭,应该首先加强边防,充实府库,让人民休养生息。武后很赞赏他的意见,遂免去营造佛祠佛像之事,并在长生殿召见了他,当众给以嘉勉。后来武后又下令买河南、河北的牛羊,荆、益两州的奴婢,以扩充军资。庭珪上书说:今年河南牛疫蔓延,死亡率很大,如果再把仅剩下的一点牛也充军,农业生产会受到严重损失。人民无牛耕田,羊又要贱卖给国家,让他们怎么生活呢?况且,羊又不是军队上急需的物资,还应该让它们繁殖生长。皇帝靠的是人民,人民靠的是粮食,种粮又要耕牛,反之,就没有粮,就没有人民,皇帝靠什么呢?我建议奴婢也不要买,这些人一进宫,就永无免期,况南方的奴婢到北方来,很难适应气候、环境习俗,会造成生病死亡。此举有损无益。武后觉得有道理,就下令停办了这件事情。武则天正式称帝之后,又开始了白马坂佛的营造。当时,庭珪奉命到河北,路过那里看到工程非常艰巨,心里非常痛惜,再次上书指责武则天不该推翻自己的诺言,武则天不予理会,调他为中书舍人,后迁礼部侍郎。玄宗时期,天下大旱,关中一带饥荒严重,可是,骄奢淫逸的唐玄宗,仍沉溺在花天酒地的生活里,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庭珪万分焦急,不顾有再次降职的危险,上书劝告玄宗“多难兴国”。他说:“常言道,事危则志锐,情苦则虑深,故祸可以转福。当前,在国家有难之时,愿你能立志改变现状,减奢节俭,走出宫院,取消踢球打猎,依靠良臣,体恤百姓,减轻他们的赋税徭役,不然后果可悲。现在,全国的老百姓都拭目以待,盼着你的行动,你可不能辜负百姓啊”!</p><p class="ql-block"> 张庭珪能按照唐代法律办事。中宗时期,监察御史蒋挺犯法,皇帝传令让在朝堂之上棍打蒋挺,张庭珪阻挡说:“在唐代法律上是没有这一条的,蒋挺犯法,该杀就杀,该刑就刑,不可侮辱人格”。在场的大臣都佩服他说得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河南省伊川县发现商墓</p><p class="ql-block"> 宁景通</p><p class="ql-block"> 1986年春,河南省伊川县高山乡坡头寨村群众在村东取土时,挖出一座商代墓葬。当我们闻讯赶到现场时,墓葬已被破坏,仅收回了出土文物,并对现场作了简单记录。</p><p class="ql-block"> 墓葬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南北向,深1.5米,长和宽度不明。据挖出的人头骨数,可知墓内有人骨架5具。另出有狗骨架1具。出土文物有铜、玉、陶器等,共16件。</p><p class="ql-block"> 铜鬲1件。敛口,斜折沿外侈,沿上两方立耳微向内倾。束颈,分裆锥状实足。颈部有两周凸弦纹,腹部饰双道人字纹。合范铸痕明显。器体轻薄,底部有3处修补痕迹。口径12,通高18厘米</p><p class="ql-block"> 铜觚2件。均残,喇叭口,束腰。一件腰部和足部各饰两组由云雷纹组成的餮餮纹,足部饰对称的4个十字镂孔。口径12.2,足径7.3,高20.5厘米。另一件器体较小,腰部有一周云雷纹。口径9.5,足径6.1,高12厘米。</p><p class="ql-block"> 铜爵2件。窄长流,尖尾,流折处有两个菌状短柱,柱顶饰涡纹。一件为深腹卵形底,足截面呈三角形。腹饰三周凸弦纹。通高16.3厘米。另一件为束颈,鼓圆腹,底近平,足截面呈“T”形。通高15.2厘米。</p><p class="ql-block"> 铜戈1件。直内有一圆穿,内后呈弧形有刺。援上下有阑,上刃较弧,下刃较直,并有缺损,中脊显著。通长25厘米。</p><p class="ql-block"> 铜戣1件。直内呈长方形,内上有一圆穿。援略呈等腰三角形,中起脊,本部有二长方形穿,已残。通长18,援宽7厘米。</p><p class="ql-block"> 铜凿2件。形制相同,一大一小,长条形,横截面和銎均呈梯形,单面弧刃。长分别15、11厘米。</p><p class="ql-block"> 铜镞1件。双翼式圆铤,中脊比较突出。通长4厘米。</p><p class="ql-block"> 铜鸟头尺形器2件。一件为高冠勾嘴,大眼,有翅,翅后连一长柄,柄尾略宽。通长15厘米。另一件鸟头略残,无翅,柄边起棱。长16.8厘米。</p><p class="ql-block"> 陶簋1件。泥质黄褐陶。侈口,尖唇,腹上部内弧,下部折收,圆底,矮圈足。通高12.5,口径21,足径15厘米。</p><p class="ql-block"> 陶豆1件。泥质橙黄陶。敛口,宽平沿,浅盘,假腹,直筒形圈足。高7,口径16,底径10.7厘米。</p><p class="ql-block"> 玉环1件。灰、白两色相间,通体磨光,厚薄不均。外径9.9,内径5.4,厚0.3—0.7厘米。</p><p class="ql-block"> 玉柄形器1件。已残。灰白色,制作比较精致。残长7,宽2厘米。</p><p class="ql-block"> 伊川县境内商代遗址有多处,但墓葬发现很少。此墓出土器物较多,故值得注意。</p><p class="ql-block"> 墓内出土的陶簋和陶豆,特征与郑州二里岗商代文化层中的同类器物相同,前者属二里岗中层,后者属二里岗上层。青铜容器既具有郑州二里岗早商器物的特征,又含有殷墟第一期器物的因素。铜鬲胎质较薄,方形立耳,尖尾,矮菌状柱。铜觚圈足上部有十字形镂孔,下部有折沿等。这些都是二里岗早商器物的基本特征。但铜鬲的足均为实足,爵为深腹卵形底,足截面为“T”字形等,又具有殷墟第一期铜器的特征。根据殷墟青铜器物的分期,我们认为此墓的器物组合特征与第一期较为接近。这期器物组合的突出特征是:在一座墓中,凡同类器有两个以上的,其形式皆不相同。因此,此墓的时代应定为武丁时期或更早一些。</p><p class="ql-block">(摘自国家《文物》1993年第三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散文:寻 春</p><p class="ql-block"> 董德道</p><p class="ql-block">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灰蒙蒙的天变得深蓝而透明,凛冽的寒风变得柔和而清新,枯黄大地变得翠绿……噢,春姑娘早已带着她的礼物来到了每一个角落,害羞地迈着她那轻盈脚步。</p><p class="ql-block"> 我带着兴奋和好奇来到了紫竹公园,这儿是我每年必到之处。</p><p class="ql-block"> 哦,老远地老远地跃入眼帘里的便是葱绿。噢—噢,啊,这是春姑娘的气息。脚下的泥土像是棕绿色的地毯软软的,散发着清香,空气温润而又新鲜,风似有非有的吹着,轻轻的拂过每个人的面庞,这是春姑娘给人们亲昵的吻。四周是深的、浅的、浓的、疏的各种绿色,其中还间有白色、黄色、粉色、红色、蓝色和紫色,这就是春的礼物。耳际小河哗哗的响着,那是春姑娘在欢笑。太阳温和的洒下阳光,那是春姑娘的风采。哦,在这春的包围中我快乐的融化了。似乎我也成了一片嫩嫩的叶。多快乐,我被春的美酒醉倒了……</p><p class="ql-block"> 看,草坪上铺了一层浅绿,这是小草被春姑娘唤醒了。看那小草好像还有些倦意,懒洋洋的打着哈欠,又像是害怕似的迟疑的探出小脑袋东张西望,小草芽是那么嫩那么绿,鲜灵灵的透着生气。榆树也生出了锯齿似的嫩叶,锯下几小束阳光,留下几片影子。迎春花早就开了,金黄的花瓣是那么明亮活泼,像是闪烁的星星,像是孩子的眼睛。桃花像是害羞的小女孩,瞧她的脸都羞红了,近看他的脸羞得更加红了。玉兰是高贵的先生,穿着白礼服,也许是要邀请春姑娘跳舞?杨树的花像是难看的毛毛虫,不好意思的把花一串串的扔掉。而榆叶梅则别具一格,它不愿和别人争艳,迟迟不肯绽开,鲜红的花骨朵在枝头一簇簇的,像是一颗颗红珍珠。</p><p class="ql-block"> 河水被春姑娘染成了蓝绿色,哗哗哗,它可真快乐。人们脱去冬装穿上了漂亮的春装,高兴的笑着,大自然的一切都融化在春天之中。河边的几个孩子在捞鱼,他们拿着捕鱼网兴奋地专注地走下河,谁也不说话,看准了小鱼就“刷”地捞下去,随之是一阵欣喜的笑声,银铃似的。人们划着船在春的湖面上荡漾,拨动春的浪花,在春光的沐浴下醉了。</p><p class="ql-block"> 临走偷一枝榆梅,插在家中的水杯中。偷来了一片小小的春,正暗自高兴,才发现花盆中的花都已发芽。春姑娘早已来到了我家,她也来到你家了吗?</p><p class="ql-block">(摘自伊川日报2002年版副刊)</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散文:水仙花</p><p class="ql-block"> 董德道</p><p class="ql-block"> 在她身上,找不出牡丹的浓艳;也寻不出菊花的清冷、孤高。她又是多么的美呀!亭亭玉立,婀娜而不娇媚,素雅而不冷淡,只是让人觉得那么秀气,别有一番青春少女的风雅。看,六片花瓣是乳白色的,犹如白玉雕成一般,显得高贵不凡。它们如众星捧月般簇拥着鹅黄色的花蕊,而那细小的雌雄花蕊,却像害羞的小姑娘藏入花儿的深处。细长如管的花柄,把十几条如此的花结成几束。周围就是叶子,叶子有一尺多高,虽然没有枝杆作依傍,却挺拔有力,剑一样的竖起,好像一队忠勇的卫士,护卫者她们美丽的公主。颜色也美,绿绿的,像马上就要流动似的。白的瓣,黄的蕊,绿的叶,真该感谢大自然这个神奇的造物主,将水仙的颜色搭配的如此美妙。</p><p class="ql-block"> 花儿固然美不可言,那香更令人陶醉。据说当年百花仙子为众花儿分衣裳时,惟有水仙来得迟,只得了一身洁白。花仙怜她,便赐于她浓浓的芬芳。此故事不可信,但人们喜爱其香之心可见一斑。水仙花浓烈浓香敦厚,却令人头脑清醒,心旷神怡。</p><p class="ql-block"> 花儿虽美,只可惜其花期却太短。不要以为水仙只需清水、卵石就可以长成。那厚厚大大的水仙头—养料的仓库,花费了她多少心血。三年、五年,多少个日月,她默默地积聚着每一丝养料,每一份活力。但叶子发芽、打苞、开放,却仅仅十几天。水仙花一生最辉煌的开花期仅有三天。有人说,这代价不是太大了吗?不,绝不是的。她长久的沉默,是为了在冬天,在那万物凋零的冬天怒放。虽然只有三两天就凋零了,但是,这是怎样的三两天呀!集聚了一生的活力,温暖人们那寂寞的心。</p><p class="ql-block"> 我为她叫好:美哉!水中仙子!</p><p class="ql-block">(摘自2013年1月3日伊川日报副刊)</p> <p class="ql-block"> 第三章 文告</p><p class="ql-block"> 关于坡头寨村红白事简办的</p><p class="ql-block"> 通告</p><p class="ql-block"> 坡头寨全体村民:</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村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婚、丧、嫁、娶等事花费日益增大,给广大村民带来了很大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为响应上级勤俭办事、厉行节约的方针,经村支部提议,两委扩大会研究,党员代表、村民代表商议,依据该村实际,新年伊始,把婚丧之事变为经济互助会,减轻广大村民压力,节俭办事,开该村之先例,具体办法如下:</p><p class="ql-block"> 一、村两委成立红白理事会,协助主家推举主管事务人员。</p><p class="ql-block"> 二、定员:红白事务所用人员均有管事人员(协调主家)出榜公示(喜堂会、老当社人员优先安排),办事人员够用为宜。</p><p class="ql-block"> 三、红白事以经济互助为主,内亲、外村亲友可款待,其他人员一律大锅饭。</p><p class="ql-block"> 四、本通告从公布之日起试行,不尽事宜实施中完善。</p><p class="ql-block"> 五、红白理事会成员</p><p class="ql-block"> 组 长:宁要彬</p><p class="ql-block"> 副组长:宁石杰 段大桥</p><p class="ql-block"> 成 员:宁远征 宁占朝 段青社</p><p class="ql-block"> 高山镇坡头寨村两委会</p><p class="ql-block"> 2014年2月13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倡议书</p><p class="ql-block"> 关注家乡母亲河—银河金河</p><p class="ql-block"> 古今兴亡成败,处事尔好他坏;我欲流向何方,金溪银河不改。</p><p class="ql-block"> 金河、银河,千百年来,她象母亲的乳汁,世世代代养育着该村之民,给予生命,注入营养,荡污洗垢,澄清是非,无怨无悔,默默无闻,百折不回,昼夜流淌,漫润我们肺腑,给我们活力,给我们欢乐与幸福。金银两河,乃该村之村魂。</p><p class="ql-block"> 银河发源于魏庄、郑村一带岭谷之中,多处泉水汇流成河,全长30多里,注入伊河;金河发源于该村西洼、孙家洼岭谷内,1964年曾在两谷下方建一水库,购柴油抽灌机一台,浇灌两岸土地,后因谷元煤矿影响,水源枯竭而废弃。现仅剩下游泉水流量较小,于村东迂回汇入银河。金河泉水甘甜,供人畜饮用,且冬暖夏凉。严冬早晨,金河水塘上方好象起了一层薄雾,洗衣洗菜冲粉条,水始终是温的,没有寒冷感觉。因为此河对于人民来说,贵如金子。故村民美其名曰“金河”。特别一到夏季,如遇大雨,洪水冲刷河道后,河床清洁,河水清澈,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芦苇、杨柳及野花,映衬两岸,构成一幅美丽的天然画图,飘飘然,给人一种心旷神怡之意景。</p><p class="ql-block"> 坡头寨的先辈们利用这得天独厚的水利资源,在金、银两河岸边,建起五座水磨、两盘水碾、油坊以及轧花车、弹花柜等,世世代代方便该村村民在没有电力的旧时代,成就了当时的现代化。西至白杨镇、东庄,东到马回营,大车小辆来该村加工粮食。民国十八年,该村名仕又组织村民筹措财力,开挖渠道,从上游洞子沟引水,灌溉该村良田,解放后,新建洞子沟、银河两座水库,开通普济东渠,延伸普济西渠,水浇地扩大至600亩,旱涝保收,至20世纪50年代,该村经济发展至鼎盛时期,在周边数十里内,威名大振,每与亲朋论及此事,无不赞不绝口,村民皆欣欣然引以为荣。</p><p class="ql-block"> 然而,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电力的普及,旧时的水磨、水碾、油坊等相继淘汰,这些先天优势已荡然无存,至今该村唯一存在的优势,就是金、银两河的水源,这是当今现代化所难以取代的,是他人无法分享的。</p><p class="ql-block"> 家乡母亲河,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村民逐步给淡化了。虽然她的仙姿不如从前妖艳,但给村民注入活力的精神不减,仍为我们作着无私的奉献。因此,该村之民应提高对母亲河的保护意识,爱护她,尊重他,赞颂她,保持她的纯洁,使之不被垃圾、污水、农药所污染,不被白色垃圾所侵袭,否则,我们仅存的这点优势也将逐步失去,所带来的结果将后患无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第四章 忆文</p><p class="ql-block"> 坡头寨村大铜器及其他乐曲介绍</p><p class="ql-block"> 宁景通</p><p class="ql-block"> 一、大铜器演出套路及演奏方法</p><p class="ql-block"> 大铜器又称大响器,是我国广大农村特别是河南豫西地区较为常见的一种古老民族乐器。过去多用于逢年过节、大型祭祀和庆典活动等。长期以来,随着各地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和传承方式的不同,其乐器种类、演奏的方式方法及曲牌内容也都各有差别,现仅就本人通过回忆,对我村大铜器演出套路和演奏方法做如下介绍:</p><p class="ql-block"> 大鼓是大响器演奏中的主导乐器,所以套路和曲牌的分类也是以大鼓为主。常用的套路有“平路鼓”和“松底鼓”两大类。这两大套路又都可分为“低潮段落”和“高潮段落”。低潮段落多用于行走、踏步或原地不动时的演奏。高潮段落一般都是站在原地不动进行演奏。低潮段落和高潮段落在平时演奏中都是轮番交替,连续不停。松底鼓的演奏内容现已无人能够记清,将要失传,现仅能对“平路鼓”的演奏内容根据记忆做简单整理。</p><p class="ql-block"> “平路鼓”低潮段落演奏使用的乐器有大鼓、小手铙、小钹、大苏锣、小苏锣等。演奏中对大鼓的击打用力略轻,且两个鼓槌多击打在大鼓中心位置的两侧。演奏起来气氛平和,节凑快慢均匀,响声轻重分明,清脆柔和,悦耳动听,使人有欢快的感觉。“平路鼓”低潮段是该村铜器演奏中最基本的曲段,在演奏过程中占用的时间最长,演奏者省心省力,简单易学,人人都可参与。</p><p class="ql-block"> 高潮段常用的乐器有大鼓、大铙、大钹和扁鼓等。高潮段的演奏情调与低潮段大不相同,演奏节拍加快,而且多用重音。大鼓重拍鼓槌多击打在鼓的中心部位。大铙大钹不仅声响音大,而且自身也比较重,操持者必须身强力壮,竭尽全力。有的大铙过重,还特备有两人轮番上场。参演人员还必须熟知每段乐牌的章法节凑。演奏中,节奏快慢,轻重强弱务必整齐划一。若一人出错,就会发出不协调音。高潮段的演奏情调具有强烈的爆发性,音调强劲有力,激昂高亢,气势磅礴,犹如闪电雷鸣,振奋人心。</p><p class="ql-block"> 高潮段中,因演奏情调内容不同,又分为多个乐牌,计有“五鼓冒”、“紧七锤”、“锣鼓垛”、“滚头炮”、“马浪闯”、“英雄阵”和“十八回翻山”等。这七个乐牌,在演奏过程中没有先后之分,也没有顺序排列,全是由打鼓人临场自由选择。</p><p class="ql-block"> 大铜器的演奏,过去在农村既没有乐谱参照,也没有文字记录,学习者全是靠前人用口头传授。学习时教师是用两手拍着大腿表达擂鼓动作。随着时间的流失,村里的各种社火乐器及其道具已不存在,先辈艺人也越来越少,对本村先辈们遗留下来的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面临着失传的危险,村里有热心人认为,抢救这一土生土长在我们村的传统文化十分必要。为此,现根据本人的回忆,试用乐谱的形式和方法,对本村大响器的演奏和各种乐器的配合,记录下来,长期保存,以弥补过去口头传授的缺陷。</p><p class="ql-block"> 大铜器的演奏是一项大型集体活动,往往要有数十人参加。演奏中,由低潮段转向高潮段,再由高潮转向低潮,通常是连续不断的,但不设专人指挥,也不用语言和手势表达,全靠大鼓和叫钹的声响给大家传递信号。叫钹也是按照大鼓的意向进行操作的。从前面记录的乐谱中可以看到,每一段高潮乐牌的前面都记录有“ 才咚 才咚 才 咚 才……”这样一段音响标记,这段标记虽然简短,但非常重要,它是演奏过程中,由低潮段转向高潮段的标记音响,也是过度乐段,其用意是告知全体演奏人员,演奏要有低潮向高潮转换。演奏低潮段的乐器要停下来,参与高潮的乐器将要上场。大家各自做好准备,静听大鼓和叫钹奏出的高潮段某乐牌的前奏音响。因为高潮段各个乐牌的前奏音响都各不相同,所以大家只要听到开头音响就自然心领神会,知道下部如何演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二、主要乐器操作方法及</p><p class="ql-block"> 坡头寨社火介绍</p><p class="ql-block"> 大鼓。通称大盘鼓(村人叫大排鼓)。打鼓通常称擂鼓,演奏时若站在原地不动,大鼓可放在专门设置的鼓架上,如果行进时要有二人抬着前行。有略轻的大鼓也可由擂鼓人挎着进行。</p><p class="ql-block"> 大铙。属大件铜乐器,声响度大,有嗡声,操作时不是两扇铙对拍,而是把两扇铙上下错开,进行摩擦性撞击,俗称搧大铙。演奏时持铙人要尽力高举,身躯姿势也随着节拍的轻重而相应起伏和抖动。有的持铙人在不影响演奏节拍的情况下,还能使两扇大铙在手中旋转,显示出个人的演奏技艺。大铙也是激发演奏气氛的重要乐器之一。</p><p class="ql-block"> 大钹。村里人称谓叫“铙”,这个命名可能与它在演奏中所起的作用有关。大钹的操作方法是演奏时必须举过头顶,两钹分开左右对拍。钹的鋬手上穿系有黄色软布条,可紧紧挽在手上,操作时不易松脱,演奏者可借此优势表演出许多华丽动作,吸引观众。特别是在两钹分开的瞬间能快速把两钹的内心翻转至外侧,实属罕见的高难动作。</p><p class="ql-block"> 扁鼓。操作方法比较简单。演奏时持鼓人一手把鼓扬起,另一只手用劈好的竹条击打。</p><p class="ql-block"> 大苏锣。是平时在其他地方不多见的一种铜锣,锣体大而薄,声音宏亮柔和。园球状的锣锤是用布条缠绕而成。大苏锣演奏时不用手提,而是在一根一米多长的木柄上端,特制一个U字形的铁挂钩,将锣系挂在钩上,演奏时不是垂直击打锣面,而是由上而下倾斜敲击。</p><p class="ql-block"> 另外还有两根“三眼火药冲”,可能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基本不用,只见有些家结婚时借用。</p><p class="ql-block"> 狮子舞。狮子舞也是村里社火中一项重要内容,村里人大都叫耍狮子。过去,该村曾有狮子道具两套,一套绿色,一套红色,据说是雌雄一对。表演的内容有上桌子、跳凳子、单打滚、双打滚等。双打滚的动作是两头狮子并列伏卧,同时向外翻滚一周;单打滚是一头狮子在地上打滚,另一头狮子从打滚的狮子上跳过去。这些动作看似简单,但作为农村的业余人员,没有一定的功夫和技术,没有两个扮演者的默契配合和协调一致的表演动作,是难以表演成功的。</p><p class="ql-block"> 狮子回回。狮子回回也是狮子舞中的一个重要角色,扮演者要经梳妆打扮,头戴假面具,身穿特制衣服,腰间系黄布腰带,手拿绣球,在场上手舞足蹈,做出许多吸引和调逗狮子的动作。</p><p class="ql-block"> 社火出行队伍有固定的排列顺序,最前面是一位手里挥动着小红“令”字旗的领路人,后面两侧是一对大传锣,队伍出发时首先要敲响传锣,称之为“鸣锣开道”。传锣后是两列大红旗,至少是十面以上。大旗后面是鼓乐队,最后是狮舞队。队伍长达数十米,场面颇为壮观。</p><p class="ql-block"> 坡头寨村社火演奏,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乡土个性。它与该村的风水和自古以来村民的豪爽性格密不可分,也是村人的风土人情和精神面貌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鸣皋文艺表演赛</p><p class="ql-block"> 宁景通</p><p class="ql-block"> 1950年,我村的学校还是一个村办小学,学校的位置在南沟的北端孙顺生家西隔壁。学校内只有两孔窑洞和两座光线不好的教室。全校共有学生80多人,课程安排仅有1—4年级。学生上课采用的是复式班教学方法。当时我村的学校虽小,但村里的领导和群众对学校非常重视,聘请的教师不仅文化水平高,责任心强,而且还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当时的教师有段得仁、段水召、常树声三人。</p><p class="ql-block"> 当年春天,区政府在鸣皋举行了一次少年儿童文艺表演赛,我村学校踊跃报名参加了这项有意义的社会活动。参加学生的食宿安排在鸣皋街东大寺,开支费用由本村的热心人宁海清和陈德标捐助。</p><p class="ql-block"> 比赛的内容共分三项,第一天是文艺表演赛,第二天是上台讲演和说快板比赛。文艺表演和上台演讲都安排在一个大广场内进行,快板书的比赛则安排在鸣皋学校的一间教室内。大广场是一个东西长、南北宽的一个空旷场所。广场东端紧邻大街,并设有进出的大门,西端是用木板搭建的临时舞台,是区领导和评委们观看节目和检阅表演队伍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参加表演队伍的入场顺序是按照预先安排好的编号排队入场。表演队伍进入场地后,按逆时针方向沿广场北侧向舞台方向行进。在舞台前把本学校最精彩的节目表演后,再沿广场南侧走出广场。我村表演队入场编号比较靠前,在舞台前表演结束离开场地时,回头还可以看到后面还有许多表演团体正整装待发准备入场。估计当时参赛的学校不下数十个。</p><p class="ql-block"> 表演队伍一进入广场大门,虽距检阅台还有数十米远,但表演人员都已经进入了角色。队伍边行进边表演,广场上锣鼓喧天,红旗林立,热闹非凡。各个表演队的节目内容都各具特色,有扭秧歌、打花棍、打胜利棒、打腰鼓、踩高跷、跑旱船等。特别是有的大的村庄学校,学生都穿着统一服装,表演人员都经过精心打扮化妆,还配有声势浩大的军乐队为本校的文艺表演助兴。</p><p class="ql-block"> 我村学校表演的内容是村里群众欢送赵德胜参军的故事场面。表演人员都是身着便衣,未经化妆,只有八个抬轿人每人头上勒一根白毛巾。赵德胜由李文献扮演,十字披红,胸前带着大红花。欢送队伍分两路纵队,抬轿人走在最前面,李文献走在八个抬轿人中间,相当于坐轿人的位置。抬轿人行走时,一手举至肩部,相当于手握抬杠的姿势,另一只手可自然前后摆动,脚步踏着鼓点,模仿舞台上的抬轿动作,缓慢前进。队伍行至检阅台前,全体队员在停止前进的同时,又立马转身面向舞台,前面八个抬轿人瞬间变成了双人骑双马的结构形式。所谓的马由三人组成,一个人站在前面,后面并列站两人,后面两人内侧的胳膊搭在前面人的肩上,外侧的手与前面人的手紧紧拉住,骑马人脚蹬着外侧拉紧的手,骑在后面两人的胳膊上。这种结构形式,是过去少年儿童玩骑马打仗常用的方法。在抬轿人变换队形时,后面欢送的群众迅速展开一条横幅标语,横幅标语上写着“热烈欢送赵德胜同志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八个大字。骑在马上的两人也同时展开了两条一米多长的祝愿条幅,一条上写“祝您旗开得胜”,另一条上写“祝您马到成功”。条幅展示约一分钟,表演人员马上又恢复为原来的队形,缓慢的走出会场。</p><p class="ql-block"> 另外,我村的表演人员段银召在舞台前变换队形时,由于过于紧张不慎摔倒在地,但他又飞快的站了起来,这个小小失误当时并没有被看出破绽,反而被认为是该节目穿插的精彩表演,还得到了观众和台上评委们的一致赞赏。</p><p class="ql-block"> 这次我村学校文艺表演的突出特点是,把舞台上的抬轿动作搬到了台下,把过去少年儿童玩的游戏转换为艺术表演,又利用这些艺术演出宣传了党的拥军政策。这种利用文化艺术为政治服务的思路和做法完全符合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这种高超的思维能力和政治头脑,在解放初期对一般人来说是想象不到的。</p><p class="ql-block"> 这次参加比赛的有鸣皋区的数十个村庄的学校,人口比我们村多,学校规模比我们村大,经济实力比我们村强的单位比比皆是,而这次比赛的文艺表演、讲演、快板书三个项目的冠军全被我们这个学生年龄小、人数又少很不起眼的小学得到,绝对不是一件偶然的事。俗话说:“考试学生就等于考试老师”,由此可以看出当时我们村学校教师的渊博知识和教学水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曲城”牛誉满宜南 操子铃</p><p class="ql-block"> 威震洛栾</p><p class="ql-block"> 段善宗</p><p class="ql-block"> 坡头寨村古称“曲城”。解放初期,伊河西至白杨、赵保,属宜南县管辖。这一带的村庄有句俗语叫做:“马回营的马,坡头寨的牛”。意思是坡头寨的牛膘肥体壮,名扬四方。</p><p class="ql-block"> 三十里的银河水,九曲十八弯,西起魏庄,东至平等汇入伊河,流经十余个村庄。这一流域,只有侯村、坡头寨、马回营三村最为富裕。坡头寨因地面广,土地肥沃,且水浇地多而富首乡里。</p><p class="ql-block"> 旧社会,耕牛是农民的重要生产资料,富裕户养两头或四头,一般户养一头牛,养不起牛的户在坡头寨为数很少,大部分户都养有牛。因为干农活不管犁地、耙地,还是运粪拉庄稼,都离不开牛。因此,各家各户对牛都是精心喂养,特别是打春这一天,牛头上都系上红布条,专门给牛做上一顿美餐,喂好后把牛身上梳洗干净,家家户户都把自家的牛牵到乡公所西侧的一处空地,看看谁家的牛喂得油光发亮,打扮的漂亮。那时坡头寨村养的牛,在伊河西岸一直到白杨、赵保,是出了名的肥壮漂亮,方圆几十里地农民都异常羡慕。</p><p class="ql-block"> 村里因为牛多,练就了一批出色的牛把式。犁地开墒笔直不斜,犁交子起浮子都恰到好处。耙地时,把式们立在木耙上,手拉撇绳,昂首挺胸,随着达达咧咧的吆喝声,油光的地面在脚下一耙而过,且花样繁多,又是升子底,还是白马分襟,都是有鼻子有眼。</p><p class="ql-block"> 最让把式们感兴趣的是每年一度去洛阳交公粮。因坡头寨水地多,地面广,公粮也重。一到交公粮的季节,各家各户都提前做好准备,媳妇们为丈夫出远门赶做新衣,定做牛头鞋,把式们则把三根石竹拧成鞭杆,皮条拧成鞭子,配上红缨。用牛皮带系上约二十个铜铃,叫做“操子铃”,挂在牛头上。头天晚上媳妇们给丈夫装好干粮,把式们给牛备好草料,提前将车辆检查好,告上油,起五更装好公粮,喂好牛,吃过早饭套好车,全村统一指挥,四十多辆运粮车,排成一字长龙阵,浩浩荡荡踏上向洛阳的交粮之路。</p><p class="ql-block"> 一路上,把式们个个精神焕发,威风凛凛,头扎白头巾,脚蹬牛头鞋,手持长鞭啪啪响,铁轮滚滚震四方,操子铃声惊鸟飞,牛蹄哒哒尘土扬,路旁男女齐观看,那村牛队恁雄壮。当得知是坡头寨村车队时,个个都羡慕不已。从此,坡头寨村“操子铃牛队”名扬洛栾大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固若金汤的“九曲城”防</p><p class="ql-block"> 据宜阳县志载:“东魏(534—550)于甘棠县(注:东魏时该村属甘棠县)置九曲城”。宜阳县旧志载:“九曲为泊头保”。古寨堡内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所立古碑,称其中心区域空地为“九曲乐土”。清同治元年为古寨堡修建的大寨门楼,扁池题字“古九曲”。 此即证明,该村的古寨堡(村民俗称寨里头,古时村民亦称曲城圪垯),实乃“九曲城”故址,为南北朝时期的东魏所建。东魏,正是我国历史上战事频仍的一个动乱时代,建寨之初衷,亦即具有屯兵防御,安民御匪之功能。古寨堡东、北两面环水,西、南高出地面数丈,寨墙坚厚,地势险要,易守难攻。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寿安县衙,为避战乱,治所移至“九曲”,待贞观七年,社会安定,又复移原治。所以,古时的“九曲城”防就异常坚固。</p><p class="ql-block"> 民国初年的北洋政府时期,军阀混战,天下大乱,南方国民政府两次北伐。张作霖、吴佩孚、冯玉祥、段祺瑞等军阀之间战事不断,谁也顾及不到所统治之地的社会治安。于是河南各地土匪横行,特别是豫西一带,土匪架杆多如牛毛,仅伊川一带,大、小股土匪近百杆。如民国11年(1922),临汝的“老洋人”率领匪徒千余人,袭击距坡头寨村仅一里之地的张村,该村107人被杀。还有我县的郭世法、范龙章、陈堂、姜玉明、张豁子等,袭鸣皋,攻中溪,破白沙,抢葛寨等如入无人之境。民国16年(1927年),冯玉祥主豫,为根治我们这一带的匪患,在伊川设立平等、自由县。民国17年(1928年),平等县长路尔宏在剿匪时被匪首郭世法俘获,半年之后才寻机逃脱。在那个年代,无论哪个村,人人谈匪色变。坡头寨村因有坚固的寨墙,加之局丁强壮,枪支较多,防守严密,匪徒几次袭击该村均已失败告终。据九十岁老寿星段江河讲,当时该村在寨墙四周建有八处御匪工事(俗称炮楼),每处驻扎局丁一排,昼夜不停,巡逻防守。更声阵阵,戒备森严,不给土匪留下一点可乘之机。民国14年(1925),伊河西岸土匪活动猖獗,白杨镇已朝不保夕,该镇魏在仁等几家大户,怕土匪袭扰,带着家眷家财以及骡马牲畜投奔坡头寨村,段北学将其安置到寨里头一闲置宅院,一住数月。待剿匪事毕,社会安宁,魏某等人返家时,赠给该村关帝庙挂匾一副,上书“敬报神庥”四个金字,两边一副对联曰:“刚健中正昭万世 文武圣神垂千秋”,以表达对村人、对关帝圣君的感谢之意。从古至今,坡头寨村未受匪患之苦,固若金汤的“九曲城”防起到了重要作用。古寨堡既是该村古老历史的象征,又是给村民带来吉祥幸福的风水宝地。(耆老段江河口述,段永正整理撰写)</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记忆中的坡头寨村</p><p class="ql-block"> 李世杰</p><p class="ql-block"> 1963年前后,坡头寨村有五名大学生先后毕业,当时该村在方圆附近村庄引起了较大轰动,这与原来村里较强的经济基础有关。建国前,村里民族手工业和服务业比较兴盛,全村水油坊两座,水磨五盘(含租赁一盘),轧花车两座,全是水动力。开粉坊的也有好多家,其他行业的还有铁匠、绳匠、砖瓦厂等。村里经商的多,就业人员多,促进村里经济非常活跃。几家大户购买土地买到周围村的村边,还有不少外庄地。1950年春季,本村小学文化考试、文艺表演比赛获得全鸣皋区第一名,五零年全村47辆牛车去洛阳交公粮(小麦)获得锦旗奖均与村里有较强的经济实力有着重大关系。也和热心文化、教育事业的参与者及支持者有直接关系。如学董宁海清对举办学校积极予以物质支持,和陈德标出资承担参加鸣皋区考试比赛人员生活开支,聘请外村著名数学教师常树声,还有名师段德仁,著名珠算老师段水召等。宁海清走家串户,劝说家长支持孩子上学学文化,才使后来村里不少孩子们有了文化,走上了较好的工作岗位。宁好似传说中热心教育事业的武训先生在本村中的化身。</p><p class="ql-block"> 1944年夏季至1945年秋季,日本兵侵占时,村里受日本兵袭扰过两次,没收走步轮枪20支,炮弹炸坏房屋两间,打死打伤各一人。</p><p class="ql-block"> 该村村名叫坡头寨和古九曲,说明本村四周群岭环抱,河流绕村而过,适合人们生活居住。村东、村西及村东南部有较多平地,土地肥厚,水也能灌溉。村寨高而险要,古时防备坏人来袭起着重大作用。</p><p class="ql-block"> 村里不乏热爱公益事业之人,如热心村里水利事业的有宁江老人,解放前与下游争水渠积极筹措打官司,解放后及时到洞子沟亲朋家,协商买地修渠首。还有热心水利作出贡献的是段金钊,在任高山公社党委书记期间的1982年,洪灾大发,上沟水库危在旦夕,威胁该村及下游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他动员组织公社、村里人力、物力、财力抢修水库溢洪道,后来加固硬化溢洪道及修建溢洪道桥一座,使水库安全,村里人受益。</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乐善好施美名颂 </p><p class="ql-block"> 得恩图报传三世</p><p class="ql-block"> 宁留根</p><p class="ql-block"> 段富平,生于1902年,故于1981年。夫人李氏,一生烧香念佛,心底善良。夫妇二人平生乐善好施,德泽乡梓,和睦邻里,备受人们尊崇。20世纪70年代,笔者得一事迹深受启发,数十年来铭记在心,借此机会,予以颂扬,以昭后人。</p><p class="ql-block"> 20世纪70年代,我在石庙附中任民办教师,当时民办教师是民办公助,是各个学校的生力军。县教育局为提高民师素质,特组织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权威教师经常到各乡镇对民师进行巡回培训。</p><p class="ql-block"> 1977年的一天,接公社通知,我和学校领导宁永福前往本乡常川村参加培训。讲课者一位是我县德高望重的语文教师张成林,另一位是讲政治哲学的权威教师王发禄。张成林老师原为伊川一中高中教师(伊川一中1968年以前为高、初中一体的完中),笔者原是一中初中部学生,虽未授过课但很熟悉,在中午吃饭期间,师生相见,倍感亲切,张老师要我们饭后到他住室叙旧。</p><p class="ql-block"> 饭后,我和永福怀着不去怕失约,去了怕耽误老师午休的心情登门拜访。张、王二位老师同住一室,我俩准备寒暄几句就马上离开,谁知见面后张老师问这问那,以及家庭状况、学校情况都给予了解,对我十分关心。在几经和谐中肯的回答之后,王老师问:“你们是哪个村的”?我答:“坡头寨村”。王老师听后若有所思,又问:“你们村有没有一个叫段平的人”?我答:“没有。这个人多大年纪”?他说:“如果人健在的话,应该有七、八十岁啦”。我当时感到十分奇怪,他一个外地人,如何认得外地一个七、八十岁的老人。这时永福说:“该村没有段平,可有一个段富平,如今健在,约近80岁”。王老师说:“对对对,就是他,我终于找到了”。我们都用质疑的目光注视着王老师,我问:“王老师,这究竟是咋回事”?王老师便打开了话题:“我家是偃师县缑氏公社,民国25年,我们偃师遭遇特大旱灾,为了活命,我爷爷逃荒要饭逃到你村,遇到了一个大善人,就是段富平,他收留了我爷祖孙三人,在他家住了好几天,而家里的其他人爷爷总是放心不下,每每愁眉不展。段公看到这种情况,不时询问,我爷说出了家中的困难情景,几天后,在我爷爷准备离开的那天,段公套上牛车,把家里五谷杂粮装了满满一车,对我爷说:“不用愁,走吧,今天把这车粮食送到你家,帮你度过灾荒”。我爷深为感动。</p><p class="ql-block"> 段公给我家送了一车救命粮,分文不取,我家得了这车救济粮,平安度过了灾荒。这种恩情,我爷铭刻在心,决心有朝一日定当重报。但因家境不好,今年托明年,明年拖后年,一拖十几年过去了,爷爷心愿未能实现,可不幸的是,爷爷有病了,久治不愈,只好把我父唤到病榻之前,把事情原由陈述一遍,并把报恩遗愿托父代办。爷爷去世后,父亲承担起家庭重担,一家吃喝开销,教育儿女,送子读书等等事务,压得父亲喘不过气来。爷爷对父亲的临终嘱托虽然未忘,但大恩却无力回报,后来父亲因积劳成疾,病重不起。当时我正在大学读书,得信回家探望期间,父亲把爷爷嘱托之事给我讲述一遍,感觉自己已经不能完成,又把报恩遗愿托我代报。父亲去世后,我大学毕了业,开始没分到伊川,后来才调来。到伊川后,我想起父亲所托之事,但因时间太久,村名已记不清楚,只记得村名叫啥子寨?人名叫段啥平?来伊川十六年来,每次下乡,只要遇到村名带寨的我就打听,今天遇到你俩,才算打听到了,可了却我家祖孙三代数十年来的心愿”。我问:“你打算什么时候到我村去,这次能去否”?他说:“这次时间紧,我回去即做安排,到时找你们引见”。</p><p class="ql-block"> 一个中午两位老师也没休息,我俩也听得津津有味。学习班结束后,我到段公家询问此事,段公想了片刻说:“好像记得有这回事”。</p><p class="ql-block"> 事隔不久,县委、县政府要求县直各单位抽调人员,投入西干渠开挖工程,文教局分配到大石桥段,人员食宿在该村杨新道家,王发禄老师也在其中。一天早饭后我去学校路过杨门口时见到王老师,王老师说:“我正准备找你,明天这个时候,我在这里等你,你给我引去”。第二天,我按时到达,王老师早已在此等候,手提沉重大礼包,在我引导下,到了段公家,双方问候,我做了介绍,分宾主坐好后,我因有课,不便相陪,告辞返校。</p><p class="ql-block"> 此事后来村人听说不时问我,每与其谈及此事,都为段公仗义疏财的君子之举而感动,为该村出现的乐善好施的事迹而骄傲,同时,也为王家数十年来祖孙三代寻找恩人的行为而动情。真乃:仗义疏财举善事,段公美名传后世。祖孙三代寻恩人,唤醒世人为良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回忆爷爷</p><p class="ql-block"> 董德道</p><p class="ql-block"> 每当我背起书包迎着晨曦,踏着晨露去学的时候,每当十五的月亮十六圆的时候,我的眼前总会浮现出满头银发、一脸睿智的爷爷的画像。</p><p class="ql-block"> 爷爷在世时,坚毅、忠厚、勤耕不缀。离别时,匆匆、悄然,两袖清风。爷爷虽已故数载,但我为他在万丈红尘中挣扎的一生,为他的坚韧顽强而击节放歌,为他含辛茹苦而潸然泪下。</p><p class="ql-block"> 我在6岁垂髫之年,粗通世事,每至东方拂晓,我就静静地坐在木凳上,细细的观察爷爷的行动,恬恬的品味着爷爷满头银发的诗意。当时,我们一家十几口人,一年老是欠工,收入低微,生活没有着落。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爷爷率领爸爸起早贪黑,披星戴月,奋战在责任田上。那时节,我们姊妹5个要一大笔学费再加上家庭日常开支,根本谈不上买化肥上地,爷爷为了这些,不管春夏秋冬,寒热酷暑,总要在马路上先拾一箩筐粪而后再叫醒爸爸去地干活。夏天,他光着膀子,太阳晒着他古铜色的脊背,到山上杀一些荆条,夜晚加工编筐。冬天,一根布腰带系在他腰间,风里来,雪里滚,到岭上割一些高粱杆制作笤帚到集市上换回来块儿八角来维持全家人的生活。此时此刻,我想那些笤帚和箩筐,凝聚着爷爷的汗水,代表了一种文化,一种精神,成为今日我为爷爷讴歌的渊源。麻一般的纷繁岁月,如水浇铸的岩石压在爷爷的肩上,他那一副朴素、勤劳的剪影,永远定格于我童雅的心田中。时光如梭,匆匆逝去,40余个寒暑,爷爷走到了老年。1973年春,爷爷身染沉疴,久治不愈,静静地躺在病榻上,能做的动作只有扬起自己瘦削的双手,定定的凝视着,似在为自己操劳的一生做最后的总结。</p><p class="ql-block"> 爷爷,您那铁打的肩膀,乐观不屈的性格,按现在的条件,您至少能活到80岁,可您65岁就离开了您挚爱的黄土地,离开了您最疼爱又需要您的子孙。可以说,物质贫困压弯了您的腰,精神痛苦埋葬了你的心。你养育了我们16年,可没有受到儿孙们的一点回报,儿孙们愧疚呀!</p><p class="ql-block"> 爷爷,您一生饱受了人间苦辣,从未陶醉过甜蜜的浓香,您带着高雅圣洁的梦,在遥远的天国是否看到您的儿孙们在践行您的气质,发扬您的精神,在勤俭持家,在描绘山河?您虽然走了,但高风传千里,亮节昭后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坡头寨村曲城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后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坡头寨村志》,最早于1989年由段德仁公整理编写。主要内容有村史概述、农业概述、企业概况、教育简史、卫生事业萌芽、村政建设、历史人物、名胜古迹、姓氏考、坡头寨村八大景及附录等内容。由于种种原因,未能编辑出版,仅形成手稿,此即《坡头寨村志》的邹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此次编纂由坡头寨村两委组织,村民段永正、段善宗等人以段公手稿为基础执笔撰写。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一、编写提纲,形成草稿(2013.12—2014.8)。</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2013年12月,撰稿主笔人参阅其他村史资料,完成了《坡头寨村志》提纲编写,经编委会审定后,编辑人员根据提纲要求,于2014年6月上旬完成第一稿,共8编39节。中旬,主笔人聘请伊川县史志办公室有关人员对一稿进行了审阅,将其审改意见修改后于8月初形成草稿。草稿增加了概述、大事记等内容,将第一稿的8编39节调整至9编35章74节,概述置于全书之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二、评审草稿,完成初稿(2014.9—2014.10)。</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形成草稿后,经数次修改,于9月20日,由村两委组织,邀请坡头寨村老党员、老干部、在外工作的部分人员及村中一些文人志士共计20余人参加的《坡头寨村志》评审会,并将草稿打印4份,广泛征求村民意见,于10月20日根据评审意见修改后形成初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三、主审审定,志书告竣(2014.11—2014.12)。</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完成初稿后,主编及时呈送主审审阅,根据主审审定意见,再次进行修改。审定稿将“名胜古迹”从原“文化编”析出,单独立编,并置于志书重要位置,又增加和调整了有关章节内容。经最后审定的志书文稿共11编49章95节(不含概述)。期间,编委会又聘请伊川县史志办公室副主任王娇朋为顾问,对本书进行了通审,段善宗对全书又作了最后校审和总纂。编委会于2015年元月批准印刷出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志书编撰过程中,得到了高山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党委书记陈友宾在百忙中亲自审稿,并为本书作序。村两委对志书编纂工作高度重视,支部书记宁要彬亲自主持召开村志评审会、座谈会,积极筹措出版经费,为本书出版提供了财力保障。同时,还得到了坡头寨村诸多人士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主审宁景通、段十万均年过七旬,对文稿内容认真审阅,在语言结构、逻辑推理、时间界限等诸多方面提出了上百条修改意见;宁景通先生抽出专门时间,对村社火历史状况、大铜器演出套路、鸣皋区文艺表演赛等事项撰写出了具有较高价值的回忆文章,为后人留下了一笔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又对村戏曲历史演变、旧时卫生事业状况、清及民国时期婚庆、节日礼仪习俗、社会治安措施和志书中记载的一些重大事件等章节增添了相关内容,均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撰写的“坡头寨村文物简介”一文,为“名胜古迹”篇目的编写提供了丰富的史料依据,并将坡头寨村出土现今保存于三门峡市文物所中的夏、商、汉、宋等朝代陶片陶器、玉器、石器、青铜器及铜钱银币等遗存文物提供照片、拓片50余幅,为村志的编纂出版提供了诸多资料;编委会成员宁宽欣,不顾年老多病的困扰,对志书增补了村域地名及其由来、寨外寨墙、通村道路变迁、村务办公场所变迁、农业、水利等数千字的史料内容;编审段善宗两审其稿,对志书文稿进行了诸多修改;耆老寿星段笃学,80岁乡耆李世杰、宁合计,党员干部李长奇、段晚学、李喜来,村民段顺庭、段大桥、宁留根、宁远征、宁根报、李红显、李社民、孙留通、董德道、董留宾、段卫国、霍来锁、宁石普、汤占会等人对志书编写均提供了相关资料;村志印刷过程中,得到了坡头寨村诸多爱心人士的捐款资助;收集资料过程中,县史志办公室、县档案局、县文物管理中心等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坡头寨村志》一书的编纂出版,凝聚着全村广大干群的辛勤汗水,是坡头寨村诸多仁人志士共同努力的结果。但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肯定存在许多遗漏和谬误之处,恳切希望后来者及时纠其错,补其漏,在不远的将来再编纂出一部更高水平的《坡头寨村志》。届时,广大村民一定会将其功德载入历史史册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编者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2014年12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全书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村志封底</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