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2016/10/08,莎翁小镇~水上伯顿~拜伯里~牛津郡 ,多云转晴。</h3> <h3>埃文河畔新的一天。</h3> <h3>阿尔维斯顿庄园的后院,是一片开阔的青青草地,起床后习惯性四处晃荡,坐在大大的遮阳伞下喝杯茶,听鸟儿在林梢歌唱,多么宁静、美好的早晨。</h3> <h3>准确地说,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小镇位于整个科茨沃尔德地区的北部入口,今天,我们将从这里开始,一路向南深入乡村的核心区域,最后到达科茨沃尔德的东部牛津郡,领略最原汁原味的英国乡土风情。</h3> <h3>科茨沃尔德地区交通图。</h3> <h3>科茨沃尔德国家公园,位于英格兰西南部,属丘陵地带,没有明确的边境范围,整个区域不算大,从最南端的巴斯到最北端的奇平卡姆登,只有一百六十多公里。它不是一个乡村,而是一片乡村,具体是指切尔腾纳姆、格洛斯特、牛津、亚温河畔史特拉福、巴斯、布里斯托所环绕起来的地区,绵延的乡村风情与科茨沃尔德群山完美融合。</h3><div> 在中世纪时,因羊毛贸易聚集的财富使该地繁荣而富庶,故科茨沃尔德地区的农村基础设施、庄园的建造、田园的精致等都远超英国其它地区。时至今日,科茨沃尔德在英国人眼中代表了英格兰乡村的最高水准,堪称英式乡村的典范。</div><div><br></div> <h3>斯特拉特福小镇先走起。</h3> <h3>商人约翰·莎士比亚的长子威廉·莎士比亚于1564年诞生于此,1616年逝于此。他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随着莎翁名扬世界,他出生和去世的小镇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也因此备受瞩目。</h3> <h3>定酒店的时候,忘了加订酒店早餐,正好给我们机会尝尝莎翁小镇人的口味。因为出来得早,街上的游人并不多。</h3> <h3>找了家门楣颜值颇高的小咖啡馆,推门进来厅堂深深,别有洞天。吧台上一溜锃亮的玻璃杯,一打听,这家是供应法餐的。</h3> <h3>法餐当然是可颂牛角包+咖啡唱主角,偏我喜欢的是可丽饼,端出来果然秀色可餐。</h3> <h3>亨利街上的这尊雕像,原型来自于莎翁的著作《亨利八世》中的宫廷小丑威尔・夏摩(Will Somers)。这个小丑有句名言:我很丑,但是我很快乐。</h3> <h3>皇家莎士比亚剧院(Royal Shakespeare Theatre),芳龄已逾200,是英国最早的剧院,如今是埃文河畔的新地标。这栋砖红色小楼全年上映莎士比亚的戏剧,与其他国际性的戏剧公司不同,这里的演员在演出保留剧目时,会同时出演不同角色 —— 所有演员都要面临扮演性格迥异的角色。<br></h3> <h3>埃文河穿城而过,绿草茵茵,碧波霖霖。</h3> <h3>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小镇的圣三一教堂,始建于12世纪,建筑平面呈十字形,是早期英国垂直式教堂,当年莎士比亚曾接受洗礼的地方,去世后也埋葬在这里。</h3> <h3>莎士比亚的墓碑上没有刻上名字,只有几行可能是他自己写的诗句,用来劝诫盗墓者:“好朋友,看在耶稣份上,莫要挖掘这里的墓葬。全此碑石者老天保佑,移我骸骨者要受诅咒。 ”</h3> <h3>圣三一教堂至今还是小镇居民每周祷告的公共场所,也接纳新人在这里举行婚礼。</h3> <h3>在祷告席上静静地坐了会儿,看阳光透过彩绘玻璃洒落在大理石柱上,高大的屋顶穹宇下,一片祥和,心莫名地安宁。</h3> <h3>莎士比亚故居坐落在亨利街北侧,一座带阁楼的二层楼房;木柱土墙、陡峭的瓦房顶,略带陈旧,每年有数以万计的游客从世界各地来到这里,寻找莎翁生活过的痕迹。。</h3> <h3>小镇的建筑是典型的都铎王朝风格,考证了下,所谓都铎风格是指流行于十五~十六世纪的都铎王朝时期,恰恰也是英国在走向近代民族主义国家、民族意识的觉醒的重要阶段。其风格特点是以木、石自然元素为主建筑材料,建造乡间民居或别墅。茅草急坡屋顶,(后来发展为两面坡瓦屋顶)砖石墙体底部,上部木构架填充墙,(多粉刷成白色)多重人字、高烟囱、角楼以及木柱撑起的门廊等等。下图左边就是莎士比亚曾经读过书的学校。</h3> <h3>在英国,随随便便就能找出一、两百年的古宅来,临街铁栅栏围着的窗台上,经常会有各式各样的小巧工艺品、盆栽摆放,衬着白色的绣花窗纱,匆匆过客见了忍俊不已,也是这街上的一道风景。</h3> <h3>离开莎翁小镇,汽车奔驰在绿色的原野上,触目是雪白的绵羊悠闲地啃吃嫩草,科茨沃尔德特有的石灰岩筑就的村舍掩映在绿树花丛中。</h3> <h3>一路眼睛大餐,来到水上伯顿(BOURTON-ON-THE-WATER),小镇属格洛斯特郡,因地处温德拉什河畔并区别于同地区的“山上伯顿”而得此名。</h3> <h3>都说没有去过英国的乡村,就不算到过英国。水上伯顿就是英国乡村的代表,淙淙的河水流过18世纪的小桥,百年历史的蜂蜜色石头房子上开满了鲜艳的花朵。</h3> <h3>浅浅窄窄的温德拉斯河(Windrush)环绕小镇蜿蜒流淌,河水最终将汇入泰晤士河。</h3> <h3>河水清澈见底,常有孩童在水里赤足嬉闹。</h3> <h3>阳光努力从云层里探出头来,给河水、房舍、路人都披上了暖暖的衣裳,有微风拂过,有孩童的笑声盈耳,石桥上临河坐着的一群靓丽少女,河边悠闲喝茶客,动静之间,时光倒流,人如画中。</h3> <h3>沿着高街(High Street)往东,走过小桥,是Lower Slsughter村,可以慢慢游览田野风光和古朴的沙岩小屋,路边的绣球花娇艳欲滴。</h3> <h3>在高街的gibsons专卖店里,买了2*1000的拼图,图案就是我们刚刚看见的风景和下一站要去的拜伯里。这个英国家喻户晓的拼图品牌,价格十分便宜,一大盒不到20磅。等我回去烧脑试试,拼成功了可以做一幅很好的装饰画哦。</h3> <h3>拜伯里(Bibury)小镇坐落于科伦河山谷之间,浑然天成的优雅吸引着国内外的众多游客。这里也是科茨沃尔徳地区繁荣的羊毛业的代表,更是英格兰古色古香充满诗情画意的风格的缩影。 </h3> <h3>科恩河绕村而过,水质清澈,河岸草木茂密,可以看见河里的鹅卵石,黑白天鹅在水里相映成趣,一场乡村婚礼正在举行。</h3> <h3>村中房舍大多是这样蜜色的石头砌成,这是以前的磨坊屋。</h3> <h3>乡村度假别墅,恬静村落里为你点亮一盏等候的灯火。</h3> <h3>英国著名的艺术家、思想家威廉·莫里斯曾经在拜伯里居住过,称之为“英格兰最美的村庄”。当年电影《Bridget Jones's Diary》也在这里取景。宁静的拜伯里有着浓浓怀旧气息,古老的房屋、复古的内饰和家具、吱呀作响的地板无一不呈现着英国的传统乡村文化。<br></h3> <h3>牧场深处,草木葱茏。</h3> <h3>阿灵顿排屋(Arlington Row):十四世纪砌建的古朴建筑,也是科茨沃尔德地区的象征性建筑之一。</h3> <h3>通往阿灵顿排屋的路标。</h3> <h3>独特造型的阿灵顿排屋是英格兰的名胜古迹:最初是作为储放羊毛的仓房,后来改造变为纺织工匠的作坊和居处。今日排屋己成为英国国民信托基金会的产业,使用者需向基金会租用。</h3> <h3>如果说水上伯顿像一个眉目灵动的小家碧玉,那么质朴天成的拜伯里更像一个略带野性的村姑。夕阳西下,炊烟渐起,笼在暮色里玲珑有致的拜伯里怎么看都是一幅世外桃源般的油画。。</h3> <h3>离开拜伯里,一路向东走,夜色降临时分进入牛津郡(Oxfordshire)。路边的乡村餐吧透出温暖的灯光,去尝尝正宗的英式美食是个不错的选择。</h3> <h3>英国乡间餐吧,兼具了餐厅和酒吧的双重功能,用餐时分,现场有悠扬的钢琴伴奏,和一般的餐厅无二,灯光暖暖,一路风尘顿时消弭。</h3> <h3>透过吧台琳琅的酒瓶,可以想象一下泡吧时分的嗨皮。</h3> <h3>色香味俱美的美食,天天囔减肥的妹纸个个爱死胖墩墩的薯条,连我这种不爱马铃薯的,也吃了一大盘。说实话,英餐虽然不如中餐多变且合口味,但胜在食材新鲜,烹调也恰到火候,英国之旅难得吃的几顿西餐,味道都是可圈可点。</h3> <h3>在牛津郡的两晚住宿地~维特尼四大支柱酒店(Witney Four Pillars Hotel),老科茨沃尔德式建筑风格,位于牛津郡(Oxfordshire)的中心地带,距离牛津只有10英里。(酒店外型和房间图片来自于Booking)</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待续……</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