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初见《追风筝的人》,不过是因为它的名头大,买来,纯粹是想开拓一下视野。当我开始阅读时,我就已经彻底爱上它,爱上它的所有。上一次读它已是在三个月之前的事了,但在此时此刻我仍然记得它带给我的震撼以及感动。</h3><div>胡赛尼的作品向来是精致而深刻的,这本书更是如此。精致在它的内容上,时时想起,时时思念,时时惊叹。每想起这本书,我的脑海里就浮现出其中的句子。</div> <h3>“为你,千千万万遍。”不用说,这是看过这本书的人都知道的句子。充满了哈桑对阿米尔的爱,这也是书中内容的一个转折点,感情在这一刻开始变化,阿米尔对哈桑一遍遍地伤害,以及阿米尔直至成人都无法释怀的自责。</h3> <h3>所以我更爱的是这一句,“但我会迎接它,张开双臂。为每逢春天到来,它总是每次融化一片雪花。而也许我刚刚看到的,正是第一片雪花的融化。”这是阿米尔终于释怀的时刻,多年的自责与悲伤在这一刻释放,他压抑了太久太久,终于再次成为好人。</h3><div>爱总是需要反馈的,爱同时是不求回报的,这不是矛盾,而是对待爱的不同态度。哈桑爱阿米尔,不求阿米尔的回报,却也是希望着阿米尔能够爱他的,他的希望正是需要,爱是需要反馈的。</div> <h3>深刻在思想上,同时配合着语言,更有力地冲击,更直观地感受。“在阿富汗,有很多儿童,却没有童年。”从前我只是在新闻中看见阿富汗这个词,从未想过了解这个国度所经受的苦难。作者的描写,让我认识,也让我震惊,凡见此种惨状,没有人会无动于衷。作者的描写,也让我理解了德国,即使承受着诸多压力与后果,也要接收难民,这种情怀让我对默克尔更加钦佩。</h3> <h3>“当恶行导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救赎。”阿尔米被救赎的那一刻,正是他打开索拉博心的那一刻。总说恶人该向善,从来不是不再作恶,而是行善,只有行善,才有可能释怀。</h3> <h3>文字不精,无法完全表达我对此书的喜爱。也许只有当你读过,也许才能明白我所要表达的完整内容。多说无益,去读读它吧!</h3><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