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参加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感想

优妈茉语

<h1>&nbsp; &nbsp; &nbsp; &nbsp;2016年感恩节,有幸参加了孩子幼儿园的“家长开放日”活动,虽然只有短短半天,但是收获却不少。回家的路上我想了很多,对孩子的教育也有了更深刻更清晰的认识。<br>&nbsp; &nbsp; &nbsp;说实话,孩子已经上中班了,可我真正参与接触他的在园生活时间却少得可怜,平时都是急匆匆的送他上下学,除了偶尔和老师说上几句,简单的了解一下近期的表现,就连想真诚的和老师的好好沟通一下都没有时间。所以,个人觉得学校这次开展这个活动还是非常有意义的,不仅为老师和家长们搭建了一个很好的沟通平台,让家长更多的了解到老师的教学方法,也增进了家长对孩子的了解,让我们更直观的看见了孩子在园的情况,有效的促进了家校共育理念,达成教育共识。<br>&nbsp; &nbsp; &nbsp; 由于去的稍微晚了点,错过了孩子们的早操时间,正赶上他们在教室里吃早餐。老师们耐心的引导着孩子们吃完早餐,组织参加室内外活动、学习健康知识、参加课间操,孩子们都有序的配合着,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可儿子并没有像我想的那样认真的参与各种活动,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好像总是提不起兴趣,不能全身心的投入进去,虽然不止他一个,看着他无所适从的望着我,我的心里还是充满了不安,但我还是微笑着回应他,示意他应该积极一点儿。直到这一刻,我才意识到自己好像做错了什么?晚上回家和孩子说起今天在幼儿园的表现,他好像意识到了什么,一直躲避着我的眼睛,我没有责备他,因为这不是孩子的问题,于是我们很认真地进行了沟通,听到他告诉我“我不想说或我不想做”的时候,除了鼓励他要积极参与活动,勇敢的告诉大家自己的想法外,更多的便是在我自己身上找原因。<br>&nbsp; &nbsp; &nbsp; 回想最初对孩子的期望:希望他能健健康康、快快乐乐的做个平凡人,做一个有责任心、有公德心、有爱心、有恒心的人,做一个坚强勇敢的人。重新审视自己这些年来对孩子的教育,不得不承认在追寻一定结果的同时却忽视了很多本质的东西。午饭的时候和孩子的爸爸认真的讨论了这些问题,也深刻的反思了各自的做法,重新摆正了我们的位置。<br>&nbsp; &nbsp; 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拥有良好地成长环境,享受着众多的爱,当然也滋生了很多不好的习惯,而作为第一启蒙老师的我们则承担着纠正和培养良好习惯的责任,送适龄孩子入园也正是希望他能在集体生活、良好榜样的引领、示范下变得独立,懂礼貌、知谦让,明白基本的是非对错,形成简单的规矩意识,养成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反思自己这些年的做法,虽然一直在关注很多先进的教育理念,不停地学习很多科学的育儿知识,也会耐心的培养孩子某一方面的品质,可效果却没有预想的那么好,不是这些做法是错误的或者说是不合适的,而是我忽视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很大程度上说应该是相辅相成的,而我仅仅是按照自己的想法走着,没有及时的关注到孩子实际的表现,当然也缺少了一种很重要的东西——适合和坚持。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我觉得适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不是所有好的、先进的都可以用来推广,教育讲求的是因材施教,所以选择合适的非常重要,就像一个人选择适合自己的衣服、发型是一样的,别人穿上好看的未必你穿上就好看。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以前我也会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他的行为表现自己安排一些简单的阅读、思维训练、动手操作等活动,可往往由于各种原因却没能好好坚持下去,大多数时候不是孩子不配合,而是我因为时间或其他事由而搁置,久而久之也淡了孩子在这方面的兴趣。其实任何一个习惯的养成都是在不断地重复和纠正中慢慢形成的,而我恰恰忽略了这一点儿。当然也不能把教育的责任全都交给学校和老师,毕竟学校教育面对的是全体而不是个体,不可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我们必须承认存在个体的差异。<br>&nbsp; &nbsp; &nbsp; 现在的家长都对孩子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大到择校小到择师,都希望有朝一日孩子能成龙成凤,而对于幼儿园来说,一个优秀孩子的标准又是什么呢?我觉得孩子是否优秀不应指向于算数算的是否快,汉子写的是否工整,英语说得是否流利等,有的家长或许并不赞同我的看法,我一直坚持一个生命的成长自有它的规律,我们应该本着尊重适加引导,“在正确的时间做对的事情”这句话说得很好,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更应该注重和培养他们的专注力和创造力以及想象力,不要总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孩子,兴趣才是最重要的。既然我们不能为他们挡掉成长道路上所有的绊脚石,那就从小培养他战胜困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对孩子根本做不到教育,只能做到影响,说的那部分没有意义,做出来的那部分才影响深远。<br>&nbsp; &nbsp; &nbsp; 育儿的路还很长,我想我要做的就是做好自己然后坦然的面对和接受孩子的一切,然后陪着他好好的做自己!!</h1>

孩子

教育

家长

老师

自己

幼儿园

活动

我们

培养

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