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1日冰雪长城行 摄影 鹰笛

鹰笛

<h3>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h3><h3>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h3><h3>大河上下,顿失滔滔。</h3><h3>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h3><h3>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h3> <h3>司马台长城位于北京市密云县东北部的古北口镇境内,距北京120公里,全长5.4公里,敌楼35座,是唯一一段保留明长城原貌的古长城。由于其特殊的地形条件和修筑者们的智慧创造,长城随着刀锋般的山脊奔驰,时宽时窄,时起时落,城台、敌楼、障墙在很短的一段距离各形式之多,变化之大,在整个万里长城之中极为 罕见。苍老城墙上的文字砖群,记载着祖辈的辛苦,至今淌流不尽的温泉和冷泉就是古人血泪聚合而成。司马台长城雄险奇特,著名长城专家罗哲文教授赞誉道"中国长城是世界之最,司马台长城堪称中国长城之最"。<br /></h3><h3><br /></h3><h3><br /></h3> <h3><br></h3><h3>司马台长城是保留明长城原貌的古长城,具有“险、密、奇、巧、全”五大特点,尤以险著称,属京城古长城三险之首。司马台东段长城似巨龙蟠伏于绝崖峭壁之上,横亘东西,千米之内,密布敌楼。特别是在陡立的山峰一侧,耸起一架天梯,天梯倾斜度为85度,下临悬崖,宽仅容脚,几近直立,且无扶手,长约百米,左右两侧皆是深渊,此处只能四肢爬行而过,令人胆寒!过天梯之后,一道只有一墙之宽、犹如“天桥”似的单边墙,横卧在断崖绝壁之上,把位于陡峭峰巅危崖之上两个最有特色的敌楼“仙女楼”、“望京楼”连接起来,能过此墙,才是真正的登城好汉。望京楼是司马台长城的制高点,海拔 986米,是北京文物最高点,站在此楼,东看雾灵山峰,西望长城雄姿,北观塞外风情,南眺京城灯火,手可接天,远山近水,尽收眼底。</h3> <h3>11月20日北京发布大雪预警,当晚赶到老乡家,21日清晨顶着风雪从唐家寨出发、沿着崎岖的山路开始了我的冰雪长城行。</h3> <p>最高的山峰就是我今天的目的地。北京海拔最高的长城—司马台长城的望京楼。</p> <h3>11月20日晚、一夜冰雨、小路石头上全是冰雪。</h3> <h3>路边灌木丛中结的小红果包裹了一层冰雪。</h3> <h3>山间小路上不知什么时侯、什么人在山崖边拴了一幅藏族的经幡。是祝福、还是祈求佛祖的保佑。</h3> <h3>崎岖山路、全是冰雪、攀爬格外小心。</h3> <h3>回头看看、远处的小山村在雪雾中已经看不清楚了、厚厚的积雪上只留下我的脚印。</h3> <h3>悬崖峭壁上的长城</h3> <h3>背着十几公斤的装备(包括一天的饮食、衣物)浑身是雪登上了长城。司马台是我最喜欢的长城地段之一。自拍一张。</h3> <h3>爬到山上、风雪交加、雪下的更大、北风呼啸、寒风瑟瑟。赶快把带的羽绒服、羽绒裤穿上。等着吧。听天由命了。</h3> <h3>11月20日北京大雪预警、可市区并不大、但是到了司马台才感觉到大雪的威力、长城上雪已经有十几厘米厚了。</h3> <h3>近在咫尺的望京楼在雪雾中也变得模糊不清了。真是朔风吹雪透刀瘢,饮马长城窟更寒。</h3> <h3>龟缩到9点多,雪终于停了、风也小了、满山冰雪、树枝上全是冰挂、雪花、真是冰雪的世界。</h3> <h3>一览众山小</h3> <h3>从望京楼顺着单边墙就可到达仙女楼。</h3> <h3>聚仙楼、多好听的名字。在这我都记不得露宿多少次了。我也曾带着我的女儿在此露宿过。可惜今天就我一人在聚仙楼里躲避风雪、昨天一天的雨雪楼子里全是冰。</h3> <h3>穿过结满冰雪的树丛从望京楼到聚仙楼东边的高台。</h3> <p>一夜雨雪,聚仙楼外墙上结了一层冰甲。搂外,雪下边全是冰,很滑。</p> <h3>厚厚的积雪完全覆盖了长城上的小路。</h3> <h3>据传,唐初罗艺被斩,葬于此地。其部下王司马(罗艺所提拔的官吏)看破世道,甘愿为罗家世代守墓,一则为躲避乱世,二则以此报答罗艺知遇之恩。当时,罗家趋于衰败,王司马能主动为罗家守墓。罗艺家人深受感动,并许诺这里罗家所属的土地为王司马世代所用,只要罗家不败落,王司马及其后代永享‘司马’俸禄。此后,王司马世代生存在此地,一直守护着‘罗家坟’。并种了许多地,栽植了大片的果林,日子过得清闲舒适。这里真正叫‘司马台’是在王司马死后,其子孙逐渐厌烦周边的人管这地儿总叫什么‘罗家坟’、‘罗家墓’的,便找机会和罗家后裔商量,以祭奠祖先和慰籍世代守墓之辛苦为由,将此地起名为‘司马台’。</h3> <h3>此段长城的结构独特,城墙是用巨大的条石为基础,以砖包砌而成。司马台望京楼坐落于金山岭长城东端高入云端的老虎山上,海拔近千米的高山顶上,楼的两侧是悬崖峭壁,人只能从石缝中攀登而上。据说当年修筑时,为了运条石死伤了许多人。</h3> <h3>这段奇妙的长城历经四百多年的风雨洗礼,至今仍然较好的保存着明长城原貌,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历史信息。那苍老的颜色,斑斑点点的‘伤迹’,大量的文字砖群,技艺精湛的浮雕,完美的建筑工艺和长城磅礴飞舞的身躯,对人们欣赏、了解和认识长城增添了极大的乐趣。</h3> <h3>隆庆二年(1568),戚继光以都督同知总理蓟州(今河北蓟县)、昌平、保定三镇练兵事务,后又为总兵官,兼镇守蓟州、永平、山海诸处,并督帅十二路军戎事,因屡立战功,万历二年(1574)升左都督,七年加太子太保,录功加少保。为当国大臣高拱、张居正等倚重。戚继光在蓟州十六年。加固长城,筑建燉台,整顿屯田,训练军队,制订车、步、骑配合作战的战术,形成墙、台、堑密切联络的防御体系,多次击退侵扰之敌,军威大振,蓟门平静。时人誉为“足称振古之名将,无愧万里之长城”。</h3> <h3>修建长城</h3><h3>   明朝为加强北方防务,将长城沿线划分为九个防御区,分别驻有重兵,称之为九边或九镇,每镇均设有总兵官管辖。蓟镇东起山海关,西至居庸关,拱卫京师,是九镇中最重要的一镇。戚继光为蓟镇总兵官。</h3><h3>  蓟镇长城最早修建于明朝初期,"洪武六年,命大将军徐达等备山西、北平边,谕令各上方略。从淮安侯华云龙言,自永平、蓟州、密云迤西二千余里,关隘百二十又九,皆置戍守"。"洪武十四年徐达发燕石等卫屯兵万五千一百人修永宁、界岭等三十二关"。虽然到弘治、嘉靖年间长城也都有所修筑,但过于简单。真正大规模的修筑则从隆庆至万历初由戚继光完成的。</h3><h3>  戚继光修建的长城由城墙、敌台、墙台、烽火台、关城等几部分组成。他巡行塞上,经过仔细考察,认为这些边墙不仅低薄,而且颓废较多,根本无法阻遏蒙古人的武装袭击。而且在旧长城线上虽有一些砖石小台,但这种小台彼此之间毫无联系,既不能掩蔽士卒,又没有地方贮存军火器具,敌军只要登高发矢,台上守军就很难固守,不利于战斗。于是他上疏言道:"蓟镇边垣,延袤二千里,一瑕则百坚皆瑕。比来岁修岁圮,徒费无益。请跨墙为台,睥睨四达。台高五丈,虚中为三层,台宿百人,铠仗糗粮具备。令戍卒画地受工,先建千二百座。"于是自隆庆三年起,开始了艰巨的修墙、筑台工程,戚继光亲自监工,对工程质量要求极为严格。他将城墙分为一、二、三等,双侧包砖城墙为一等边墙,单侧包砖城墙为二等边墙,石城为三等边墙,要冲地段一律包砖,严禁任何偷工减料现象。在城墙垛口下的宇墙上以一定的距离及地势情况设置了望孔、射孔,有些地段在外侧城墙筑有雷石凹槽溜道,大大加强了防卫能力。</h3><h3> </h3> <h3>峭壁上亭亭玉立的仙女楼。</h3> <h3>仙女楼的传说 &nbsp;“望京楼”的西边有座“仙女楼”,虽然通到这里的长城已是十分险峻,但还是有许多勇士们到这里想亲眼目睹一下“仙女”的风采。</h3><h3>  传说,楼内住着一位莲花仙女,她本是天宫中莲花池里的一支莲花。有一天被一阵大风吹落到了长城上,经过几百年修炼变成一个俊俏的少女。她非常喜爱人间美景,尤其喜欢这雄伟壮丽的长城,并在“仙女楼”中住了下来不再思想着回天宫了。</h3> <h3>仙女楼到望京楼,中间这段就是最危险的单边墙,一侧是百米悬崖。司马台单边墙是长城上能够行走地段中最危险的地段,听当地的老乡说那里每年都摔死人。以前从望京楼到仙女楼都是从单边墙上爬过去。现在我如果再去仙女楼只能从墙下绕过去了。还是安全第一。</h3> <h3>望京楼由于海拔高、年代久远、再加上雷劈电打、走些地方已经裂开了。现在为了保护它、给它的四周打上了钢箍。</h3> <p>第二天天气预报是晴天、4点多起来看了一眼、哇噻、漫天星斗。立刻准备行装、设备。5点带着头灯、在夜色中又开始第二天的爬山。一个多小时爬到山顶、架好设备等着日出。</p> <h3>看看,像不像一个躺着的小姑娘,干脆就称美女峰吧。</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