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谈起

温医生

<h3><font color="#010101"> 从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谈起<br>&nbsp;<br> 温生福<br>&nbsp;<br>&nbsp; &nbsp; &nbsp; &nbsp; (这个软件对电脑中转换过来的文章,有些标点符号如“着重号”、“专名号”不能显示,有的标点符号如“引号”、“省略号”,不够标准。特此说明)</font></h3><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br></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nbsp; &nbsp; &nbsp; &nbsp; 长期以来,标点符号在国内的教育中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人们标点符号方面的知识,基本上是从出版物中零散自学而来。但问题在于:“目前出版物(主要是图书、杂志、报纸)错漏百出,编校质量有问题的不合格品比比皆是,以至社会上有‘无错不成书’之讽。书之‘错’,当然也包括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在内。”[1]有专业编辑把关的“学习范本”尚且如此,在社会上自由流通的文书、文件,其标点符号的差错情况,也就可想而知了。</span><font color="#010101"><br></font></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nbsp; 为了创建体检品牌,提高体检报告质量,我体检中心有必要重新复习标点符号的用法,规范医疗文件中标点符号的应用。<br>&nbsp; &nbsp; &nbsp; &nbsp; 标点符号分“标号”和“点号”。<br>&nbsp; &nbsp; &nbsp; &nbsp; 标号包括:括号()、引号(“”‘’)、破折号(——)、着重号 &nbsp;即文字下面加黑色的实心点(该软件无法显示)、省略号(……)、连接号(人类发展可分为古猿—猿人—古人—新人四个阶段)、间隔号(欧·亨利 )、书名号(《西氏内科学》)、专名号 即专用名词下有一橫线(该软件无法显示)9种。<br> 点号包括:句号(。)、问号(?)、感叹号(!)、分号(;)、逗号(,)、顿号(、)、冒号(:)7种。<br>&nbsp; &nbsp; &nbsp; &nbsp; 电脑中有中文和英文两套标点符号,前者用于中文文章,后者用于英语文章。中英文字都有的文章,哪一种文字为主,全文都用那一套标点符号。中英文标点不尽相同,比如中文标点的句号是空心的,英文标点的句号是实心的,而且英文的标点比较细小,中文的标点比较粗大,二者之间不能混用。这两种标点混用,是我们在电脑打字时常犯的毛病,应该纠正。<br>&nbsp; &nbsp; &nbsp; &nbsp; 因为学习时间所限,本文只能复习医疗文件中常用的标点符号,对经常错用的标点符号,我们将进行重点讨论。<br>&nbsp; &nbsp; &nbsp; &nbsp; 先谈点号。点号的作用在于点断,主要表示说话时的停顿和语气。其中句号、问号、感叹号3种为句末点号。<br>&nbsp; &nbsp; &nbsp; &nbsp; 句号表示陈述句末的停顿。即一句话说完了以后的停顿。“陈述句”,就是句子表述的感情色彩不如感叹句那样强烈,不像疑问句带有疑问的语气。<br>&nbsp; &nbsp; &nbsp; &nbsp; 问号表示疑问句末的停顿。凡带有疑问语气的句子,不管是普通询问,还是特殊提问,都应该用问号。问号的用法错误最多,下面将重点讨论。<br>&nbsp; &nbsp; &nbsp; &nbsp; 感叹号表示感叹句末的停顿。医疗文件中提示读者警觉的检查结果,可以用它来表示。<br>&nbsp; &nbsp; &nbsp; &nbsp; 句号、问号、感叹号这三种点号为句末点号,用上以后,都表示这一句话讲完了;所不同的是,表述的感情色彩不一样。因此,这3种点号后面不能再加点号。<br>&nbsp; &nbsp; &nbsp; &nbsp; (一句完整的、后面有句末点号的)句子内部的点号,有分号、逗号、顿号、冒号4种,用在句子的中间。<br>&nbsp; &nbsp; &nbsp; &nbsp; 分号(;)表示复句内部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其停顿时间短于句末点号(即句号、问号、感叹号),但长于逗号。 【例句】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br>&nbsp; &nbsp; &nbsp; &nbsp; 逗号(,)表示的是一句话中间的停顿。无论是单句还是复句,句中如要停顿,一般都可以使用逗号。因为意思还没有表达完整,故停顿的时间比分号短而比顿号长。<br>&nbsp; &nbsp; &nbsp; &nbsp; 顿号(、)表示的是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注意:此处是用于并列“词语”,而分号是用于并列的“分句”),停顿的时间必须很短,否则会分割并列成分之间的联系。【例句】对眼、耳、口、鼻、这几种器官,研究得比较深入的是眼睛和耳朵。<br>&nbsp; &nbsp; &nbsp; &nbsp; 冒号(:)用在提示性话语的后面或总括性话语的前面,起提示下文或总结上文的作用。<br>再讲标号。标号中我们重点复习的是引号和括号。<br>&nbsp; &nbsp; &nbsp; &nbsp; 引号分双引号(“”)和单引号(‘’),标明行文中直接引用的话。引号里面还要用引号时,外面一层用双引号,里面一层用单引号。引用别人的话,这段话最后的标点(如句号、问号)都要放在引号内;如果引用的话是作者自己语言的一部分,最后的标点则应放在引号外。</font> <h3><font color="#010101">  括号,括号书写形式有四种,即最常用的圆括号()、六角括号〔〕、方括号[]、和方头括号【】。括号的主要作用是标明行文中注释性的文字,包括解释词语意义、补充说明、插叙说明、校正、交待出处、注明时间地点等。<br /> 我们工作中主要应该搞清楚的是小括号的用法。其他括号是专用括号。至于大括号{}、中括号[]、小括号()的套用,为数学书籍专用,不能出现在医疗文件中。<br /> 小括号错用示例:<br /> (1)括号与顿号合用时,只用一种符号就可以。 【例句】不当:(1)、非均匀性脂肪肝 &nbsp;&nbsp;正确:1、非均匀性脂肪肝 或者(1)非均匀性脂肪肝<br /> (2)括号多余。 【例句】不当:★ 老年性白内障(初发期)(双眼) ★ 腹股沟斜疝(右侧)。&nbsp; 正确:★ 双眼老年性白内障初发期 &nbsp;★ 右侧腹股沟斜疝。<br /> (3)小括号的套用。 【例句】不当:★ 肾结石(尿液分析 : 红细胞(URBC):偏高(130.0)&nbsp; 尿隐血(BLD)弱阳性 )正确:★ 肾结石(尿液分析红细胞偏高)。<br /> 在眼科病历中,经常可以看到用(左)、(右)标识眼睛,我们体检中心也是如此,开始以为是眼科的专门用法。经查阅北京大学眼科中心主编的《眼科疾病临床规范教程》;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主编的《眼科住院医师手册》;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眼科主任查房》、《眼科护理教学查房》均无此种用法,所有书籍的标识均为:"双眼老年性白内障"、"右眼视网膜微动脉瘤"等。其他临床科室的正规出版物更无用括号标注左、右的方法。<br /> 问号的用法,是体检中心和当前出版物中问题最多的。<br /> 问号用在疑问句中不是难点,难点是还有两种用法:一是行文中夹注问号。有的文章在行文中夹注问号表示对句中的某些问题有怀疑、不理解、不同意或有保留。这时问号要用括号括起来以表示它不是正文中的标点,只是夹注。二是词典等工具书中用问号表示人物生卒年月的疑问。【例句】一、陈胜、吴广于公元前209年(?)发动农民起义。二、[长孙无忌](?—659)唐初大臣。<br /> 以上两种用法归结起来是对问号前面的表述有怀疑、有保留。但这两种使用问号的方法都有特殊要求,就是问号要用在括号内。不能直接用在词语后面。不然这样的句式就变成了疑问句。如有些出版物中出现的:" 糖尿病?"就犯了这样的错误。须知"糖尿病"是诊断,词典对诊断的定义是:医生为断定病症而下的裁定语汇。"诊断",和法官的"判决"类似,一定是陈述句而不应该是疑问句。因此不应当在句子后面直接加问号,此处用问号的意思只能是表示对句中的某些问题有怀疑、有保留,此时问号的用法,按照规范就应该用括号括起来。 <br /> 问号用括号括起来,从标点符号用法的意义上看是规范了,但这种表述是否用得合意、合理呢?不是,这样做充其量只表示了两层意思,一是判断为这种病,二是有所保留。对疾病到底是肯定的成分大,还是怀疑的成分大,并未表示清楚。</font></h3><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nbsp; 在这方面有更准确的表述方法。北京协和医院的《协和医生临床思维例释》就做出了很好的示范。尽管书中都是疑难病症,但少有在诊断后面用问号的,替代问号的用语很有层次,如诊为:某某病;某某病"可能性大";某某病"可能";某某病"不能排除";某某病"待排除"。我们某些医生用问号表述的一个层次,在协和医院分成了四个层次,这无疑将诊断表述得更加准确。</font></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nbsp; 遗憾的是,目前很多医院的病历中,甚至医疗卫生界的出版物中,使用问号不规范的情况相当普遍。原因有二,一是因为医生太忙,短时间难得捏拿好分寸,用问号就简单多了;二是规范使用标点符号的研究,在21世纪以后才真正展开,而此前各单位不规范地使用问号,已经"习惯成自然",大家见怪不怪了。医院的病历主要是医护人员看的,还有探讨、研究的意义在里面,问号使用不当,负面作用还不是太大。而我们体检单位的医疗文件是作为健康指导用的,是给体检客人看的,客人不懂医学知识,我们在体检报告上乱用问号,是问自己人,还是问客人呢?因此在体检中心的医疗文件中,问号的用法一定要规范,不能随意。<br /> 下面举两个错用问号的例子:<br /> 【例句】不当:"★ 糖尿病、糖尿病酮症及糖尿病肾损害?:"&nbsp; 正确:★ 糖尿病,糖尿病酮症,糖尿病肾损害可能。( 点评:顿号表示的是句子内部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问号是句末点号。本句话的原意并不怀疑糖尿病的诊断,而是对肾损害的诊断有保留,因为错用标点,结果表述成对糖尿病的诊断也有怀疑。此外还有两个错误,一是把诊断变成了疑问句。二是问号是句末点号,表示一句话完结;冒号是句内点号,用于句内;二者之间根本不能这样使用。) </font> <h3><font color="#010101">  【例句】不当:"肝胆脾胰超声 : 脂肪肝&nbsp; 肝内略低回声团(1)非均匀性脂肪肝?(2)不除外占位性病变可能,建议动态观察或做进一步检查。" 正确:(1)非均匀性脂肪肝可能性大(2)占位性病变不能排除,建议进一步检查。(点评:一、问号把诊断用语变成疑问句,不妥。不用问号把诊断的尺度表述得更清楚。二、既然占位性病变不能除外,这是个很要紧的问题,应该请上级医师会诊,如会诊后仍不能除外占位性病变,就应该进一步检查,而不能"观察",以免贻误。) </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nbsp; 此处再举一个使用标点不当,表述让人费解的例子。广州某大学(外协单位)病理检查报告:"妇科脱落细胞检查 : (宫颈涂片)未见上皮内病变或恶性病变(NILM),鳞状上皮轻度炎症反应性改变。" 这段文字有点别扭,弄不准意思,由于在不同的报告中反复出现(可能是模板复制的),慢慢才悟出它的意思来。</font></h3><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nbsp; 我们先分析一下标点符号,报告的前半句用了个逗号,逗号表示的是中途停顿,意思没有表达完整,那么"未见"的到底是前半句还是也包括后半句的内容呢?令人疑惑。如果"未见"的只是前半句内容,那么应当用分号,分号前的内容是一个分句,有相对完整的意思。此处应该将逗号改为分号;再加两个字改写成:"未见上皮内病变或恶性病变(NILM);仅见(此为本文作者加)鳞状上皮轻度炎症反应性改变。"或许能相对准确地表达出本意。</font></h3><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nbsp; 但是仔细推敲句子还有毛病,前半句中的"病变"就包括了良性病变和恶性病变;前半句中"上皮"的内涵,应该包括了后半句的"鳞状上皮",前面说上"皮"未见病变,后面说炎症改变,又相互矛盾了。</font></h3><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nbsp; 仅仅一句话、二十几个字的诊断用语,标点、语法、逻辑都出现毛病。诊断用语写成这个样子,而且长期反复出现,有点不可思议。诊断结论都如此马虎随意,检查过程又如何让人放心呢?可见,一个错用的标点,一段未经推敲的文字,可以让"金标准"的病理诊断含金量降低;使"百年老店"的金字招牌减色。</font></h3><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nbsp; 我也曾经看过复旦大学华山医院的一份体检报告,其诊断分型、分期规范;指导用语简洁;标点符号准确。阅读之后,景仰之情由然而生。</font></h3><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nbsp; 一家单位的毁誉,往往就源自点点滴滴的工作细节。细节之中,标点所占的份额很大。标点符号,难道不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吗?</font></h3><font color="#010101"><h3><font color="#010101"><br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 /></font></h3>参考文献:<br />[1]杨权.出版物标点符号用法规范.2版.重庆:重庆出版集团.2007:3<br />[2]贺国伟,厉琳. 现代汉语标点符号数字用法规范手册.1版.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br />[3]兰宾汉.标点符号运用艺术 .1版. 北京:中华书局. 2006.6<br />[4]任丽青.标点符号里的大学问.1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11<br />[5]郭攀.20世纪以来汉语标点符号研究.1版.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0<br /></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