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早就听说我们蒋家有一位先辈在清代时期为官,逝后葬于家乡。本想寻迹,未能如愿。近与大哥(柏锁)一谈,一拍即合,择日驱车前往。</h3><div>蒋宏道(1629--1703)字扶三,清临汾东关人。顺治十四年会试赐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就职于皇教馆,累迁国史院检讨、会试考官、国子监司业、翰林院侍讲、右春坊右庶子兼侍讲、左春坊左庶子兼侍读。又擢翰林院侍讲学士,任起居注日讲官,被命籑修《太宗文皇帝实录》,中恩起居注并特加詹事府詹事。康熙二十年晋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康熙三十三年被特擢都察院左都御史。康熙三十四年平阳大地震,康熙特谕宏道归视平阳震情,询民疾苦,更解家产抚恤百姓,与府县官员巡查灾情。康熙三十五年因患眼疾,疏请解职,帝初旨卿简任总宪正资,料理览奏,宏道再次求请解职,帝准奏。家居八载,不通宾客,调理眼疾。于清宫任职三十七年。顺治、康熙两帝赐宴迎熏亭观荷、赐观汤泉、赐宴乾宁宫、赐藕、笔、貂裘蟒服、御书唐诗轴等皇品。可谓恩宠屡加,功名显赫。康熙四十二年(1703)四月初八病逝,卒年七十五岁。钦加六级阶、光禄大夫。康熙四十四年正月(1705)葬于临汾庞杜村。</div><div>据大哥和庞杜村的一位84岁老人回忆和临汾市志记载:蒋家墓地规模宏大东西长50米,南北200米。进入墓地前是由两尊石狮镇守,左右各一,间隔约6-8米左右。后50米是一高近7米左右、宽约10米的石牌坊。上面雕龙刻凤、奇珍异兽。再后就是通往墓地的甬道长约200米。甬道两旁竖立者石人、石马、石猪、石羊、石鹿以及碑记等。甬道尽头摆放着供后人祭祀的石桌等。再往后就是坟丘。</div><div>当我们一行来到墓地时,眼前景象是一片庄稼地,以前所想象的景象皆无。继续向前寻去才发现一圆形石座。</div> <h3>被看见的圆形石座</h3><div>据当地百姓所讲;方圆几里全是土地若见到石头必是蒋家墓地的石头。经询问当地百姓得知现仅存一尊石狮。经指引在一家农家院内找到这尊石狮</div> <h3>到的在农家院里的石狮</h3><div>该石狮高约两米,十分威猛,图案雕刻精细。是一难得的宝物。经了解此石狮为两尊,公母各一。该狮为公狮,母狮在十几年前被盗。公狮因有裂缝,不能搬动才幸免一难。传说母狮被盗丢失后,公狮终日流泪。我们细看公狮后发现在其胸前留有大量水迹。这尊石狮未被移动,还在原址。另一尊母狮狮座在该院门外路口旁。庞杜村在扩建时此地方划归该院主人所有,在建房时为辟邪才得以保存下来。</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石狮全貌</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石狮底座上的精致雕刻</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移至院外路口的被盗母狮底座</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母狮底座上的雕刻</h3> <h3>被访的 84的老人(右二)</h3><div>我们访问了前面提到的84的老人得知蒋家墓地在解放前几百年里一直保存的很好,虽也经过盗墓,但墓地规模基本完好。解放后,经过土改、大跃进运动,墓地逐渐破坏。尤其文化大革命毁损甚重。唯一还被保存下来的是大哥在村里一农家发现的两块墓碑,现被尧都区文物局作为文物收藏。</div> <h3>尧都区博物馆收藏的石碑和收藏证书</h3><div>在蒋宏道逝后的道光年间,蒋家后人在与蒋家墓地一沟之隔的西北方建立了祖坟。祖坟占地约六十余亩,埋葬着蒋家历代先人。南练李村的一鲍姓人家几代人看管着蒋家祖坟,直至解放后才逐渐放弃。九十年代后,在大搞经济建设浪潮推动下,蒋家祖坟也未能幸免。被一烧砖厂作为取土之地,蒋家祖坟从此消失。如今又被一炼钢厂堆积废渣。高高的废渣犹如一座高大山包诉说者蒋家祖坟苦衷!</div><div><br></div><div>日月更新,一晃三百多年过去,由于文化大革命致使祖先族谱及祖先牌位被毁,无法查证后代足迹,不知蒋家这个大家庭的人员往来留下遗憾!相信蒋家后裔还有更多的人生活在祖国各地,传递者蒋家火种,使蒋家后裔兴旺发达。</div><div>(作者为蒋安萍之婿)</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