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陈洪杰:“数学步道”可以这样玩儿!

云端

<h3>简单地说,数学步道不是一条道,而是在实景中设计的一系列数学挑战性任务。不过,这个定义却不能涵盖数学步道的一些特质。自然,实景性、在地化是显性的,但由此带来的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看法,数学眼光、数学多元智能发展、问题解决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则是隐性的,是在数学步道的展开过程中实现的。展开的过程不同,会产生不一样的教学效益(效果)。其中,需要警惕的是"反教育"的负面作用。</h3><h3>笔者最早对数学步道的认知来自于民国时期的课标。1923年俞子夷操刀的小学数学课标就有教学环境的建议,其中提到,可在墙上做不同面积的图形,窗台放不同容量的瓶瓶罐罐,廊下挂不同重量的沙袋。再之后,看到台湾有数学步道,在我眼里,自然觉得是接民国之风。视野所及,林福来教授、黄敏晃教授似有相关论述。杭州唐彩斌老师赴台交流,也带回来相关信息,后来他在六和塔下上了一堂数学课。不过,至少在2010年的时候,国内谈数学步道的不多。有一次在南京,我向台湾房昔梅老师请教数学步道在台湾的情况,旁边国内的两位特级问:什么是数学步道?</h3><h3>2014年,在《当代教育家》发了一篇数学步道的文章,是请何凤珠老师推荐的作者,但此时,我忘了作者是谁了。但这次发的文章却是现在大陆刚起步在做的数学步道的升级版:实景+人为的结合。基于实景,辅以绘画、装置材料设计数学任务。</h3><h3>2014年暑假,有幸请到洪雪芬老师在"新经典"大讲坛讲数学步道。2015年再请洪老师来悦远教育核心素养活动做了讲座+现场数学步道设计与任务体验。反响热烈!不少地方请洪老师讲课,更有不少学校开始实践。由此,算是有一点点小小波澜(当然,也是个人眼界所及)。</h3><h3>个人认为,观念一变天地宽。数学步道的设计,入门不难,但要做出"育人"的品质,获得数学能力之外的增值效益,却并不容易。</h3><h3>11月8日,在北京亦庄实验小学,张宏伟老师指明希望我讲讲"数学好玩",于是利用中午饭后时间,到操场周围拍照。下午,做了简单的交流。今日,机场候机,航班延误,实属无聊,不如做点不让自己烧脑的事情:写下当时所想,求教于方家。</h3><h3>——2016.11.23,记于虹桥机场T2航站楼</h3> <h3>测量:电线杆以及屏幕下的柱子有多高?</h3><h3>请注意,直接给出测量任务,让学生在实景中测量自然也是可以的。但,如果考虑到学生的年段特点,可以设计人物游学校,每一个数学步道实景之前,设计一点情境(对话、故事、动作)。这主要是为了考虑最后步道任务的呈现方式:以纸质任务单方式呈现的时候,有情境、有故事、有照片(实景),让孩子有角色代入。比如,创设喜羊羊、懒羊羊、美羊羊,熊大、熊二、光头强游校园的情景,不同角色可以说不同思维层次水平的话,引发互动、增强趣味。当然,我那天是直接说:陈编和c校长、h老师游亦庄。</h3> <h3>已知陈编的身高,可以估计电线杆有多高吗?</h3><h3>请注意,这里面有仰角的问题,拍照越近、蹲得越低,则误差越大。孩子未必会发现这一点,教师要注意。如此,如果是测大屏幕下的柱子高度,数砖头更靠谱,因为在照片中,角度问题是系统变化。</h3> <h3>陈编:亦庄的"百米沙道"赫赫有名,可是,我觉得没有100米呀!</h3><h3>注意:同样是测量沙道的长度,提问方式不一样,孩子操作的性质就有可能不一样。如果我问:从这头走到那头,有多长?这是指向测量和之后量感的建立。但我说"没有100米"其实是推动学生去验证。</h3> <h3>学生会怎么测量?怎么来论证?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选择——这是必然的,因为孩子没办法一样,孩子也不需要一样。那么,沙道旁的石板会不会成为度量的工具?测一块,数一数。如果有几种石板呢?则分别求和。</h3> <h3>孩子们恰好在玩这个"门"字形框架,框架是可以折叠的,可以变成一把"尺子"。当然,孩子们会选其他工具。在学习长度单位时,我们会让孩子经历从&quot;非标准测量&quot;(比如用铅笔、文具盒、本子量出桌子长)到&quot;标准测量&quot;(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但这并不说明&quot;非标准测量&quot;(借实物一边)不重要了,在具体的情境中,灵活地借助不同东西的长度,恰恰是一种能力。</h3> <h3>认识校园中的正多边形,测体积。如果知道深度,则更加生活化:装了多少&quot;立方&quot;的土?(&quot;土方&quot;一词的生活含义)之前的沙道自然也是可以测装了多少&quot;吨&quot;沙的。——生活中,不同场景进行计量有时用体积单位,有时用重量单位。</h3> <h3>远处的矮圆柱,近处的黑圆柱,测体积,培养量感。先猜,再测。猜不是随意地猜,可以猜一维长度,二维底面积,计算着猜。猜多了,计算自动化,凭"眼力"和感觉猜。这里有不精确—计算精确—直觉精确(敏感)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课堂教学可以关注的。</h3><h3>由规则推断不规则:月牙形的怎么办?孩子们能体会体积计算的&quot;底面积X高&quot;的共通之处吗?</h3> <h3>亦小的喷泉池。在这里可以讲12兽首的故事(个人不喜欢在爱国主义这一块煽情,比较客观地讲):圆明园里的"水龙头",我们太在乎,人家反而卖高价了!(博弈论啊!)请问:要把他们装箱打包运回国内,要做多大的一个方木箱?这个任务,兽首是不规则的,却要孩子找到规则的长宽高,难度在高。——羊首,其羊角的范围是超过底座的,和其他的还不一样。现实情境有一个特点:复杂!</h3> <h3>海报栏,当然是:面积多大?广告公司喷绘是x元一平方米,总价是多少?</h3> <h3>孩子们在关注海报栏,里面有校长讲话的照片。由此提出论证题:校长讲话的照片和整块展板,形状是一样的吗?(证明形状的相似性,比例)</h3> <h3>从反面看橱窗,出面积的题目更合适,无关因素干扰少。银杏叶子已经掉落了,如果你学过《一片叶子掉下来》,那么能不能统计一下大树是怎么掉叶子的?每天掉的数量一样吗?你可以像观察大蒜一样画图哦!(这个工作量比较大,可以小组合作。)</h3><h3>树、影子,作为老师的你有没有想到测金字塔高度的故事?</h3> <h3>这个地方可以躲雨遮阳。一块板下可以躲几个小朋友?(量感)没有那么多小朋友来站到下面来做实验,怎么办?(抽样,局部-整体)。</h3><h3>阳光撒下来,其实是投影。落雪之后,也是如此。北京已经落雪,可否直观地渗透投影呢?(正投影)</h3> <h3>&quot;这有多少鹅卵石?&quot;&quot;我们一颗一颗数一数吧!&quot;&quot;太麻烦了!我有好办法…我要一张A4纸。&quot;</h3><h3>估算,局部推测整体。</h3> <h3>数图形,有多少个平行四边形?</h3><h3>分享交流时,追问:怎么数,不重复,不遗漏?(培养目标在于:思维的全面、有序)</h3> <h3>数图形,对顶角相等,三角形的相似。</h3> <h3>井盖是圆的,这一圈围着井盖的路牙子也是圆的吗?验证。会涉及对怎样算是"圆的"标准的讨论。因为每块砖头是方的,论证可以有实际测量、推理两种方式。不同的孩子对此必然会有不同的观点。</h3><h3>化圆为方,以及以方建圆的案例补充:比如烟囱、割圆术、清真寺的穹顶。把知识还原为解决问题的状态,还原为对古人智慧的&quot;体贴&quot;。</h3> <h3>亦小的专业轮滑场,转角是圆的一部分吗?(圆弧)验证。</h3> <h3>小柯老师和孩子们一起玩足球。可以设计这样的场景,定点射门:球门分区域,简单地可以用两根绳子分成左、中、右,三块区域,中间区域小一些,踢入中间5分,踢入两边3分。——为什么这么设计?和轮盘转抽奖活动有什么相似之处?</h3> <h3>小花坛的灯,自然可以设计:测量圆面,计算圆柱体积。但我会拍它是因为看到<span style="line-height: 1.5;">灰尘比较厚和浅的部分有明显的界限,顶部的圆面分成大小两部分。由此设计沿着上面的分解线垂直切下去,会是什么形状?(空间想象,截面)进一步,可以再画几条线,包括直径,让孩子想一想会是什么形状,然后组织验证。</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5;">进一步,斜着在灯柱上扎几根皮筋或绳子,让孩子想象截面形状。</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5;">这里也提醒我们,为了数学的目的,可以对实景进行部分的人为改造。</span></h3> <h3>洗手间的一面墙。<span style="line-height: 1.5;">组合图形的面积,可以拍照,然后在照片上圈出一块面积,让孩子在实景中计算。也可以在实景中用不干胶粘出图形(可以不沿着原来的边线),让孩子计算不干胶内的区域(设计到测量、图新割补)。</span></h3> <h3>洗手间的地板,同样可以如墙那样处理,但也可以让孩子简单地测瓷砖变长边长、面积,1块的、4块的、其他数量的。目的在于建立量感。可以追问,测量教室的话,可以选哪一块(1块、4块或其他的)作为测量单位。——面积单位,以及其他单位都有共同的特点:有不同大小的单位,以应对不同的测量需求;不同单位有进率且有跳跃(米到前面,百分数到ppm,千克到吨),以达到单位互通和单位数量适中的目的。</h3> <h3>学校教学楼之间的雕塑。三视图、投影!让人想到一堂数学实验课,邢佳立老师的"图形穿越":立体王国的穿墙术。(可以设计立体王国发生盗窃案的情景,监控拍下了三视图,抓罪犯——这恰恰又可以和涉及面在体上的数学绘本《谁偷走了西瓜》沟通起来。)</h3> <h3>横看成岭侧成峰!数学与语文自然可以沟通。</h3><h3>正大综艺里的一个游戏不也正是如此吗?</h3> <h3>陈编:漂亮的台阶!我喜欢梵高的《星空》,孩子们能画吗?【情境好久没出现了,怕大家忘了。哈哈】</h3><h3>实作任务:让孩子自己搭建项目团队(超越课堂教学意义上的小组合作),装饰学校的一段台阶。——这可以做成一个"项目学习"(PBL)的任务。</h3> <h3>室内,孩子们种的蒜苗。统计。</h3> <h3>南瓜灯,体积。如果是自己制作的话,让孩子用自己的方法算球体的表面积。——难吗?难才有意思!</h3> <h3>早上在餐厅看到这个桌子可把我乐的!——在侧面加了一把凳子,就和下面图中的题目一致了。</h3><h3>桌子a和凳子b是什么关系?(函数)如果有N张桌子,多少人?如果有N个人,多少桌子?(顺逆)</h3> <h3>在课本上、试卷上、习题上看到这道题目,和在食堂中基于实景来探究规律,感觉是不一样的。尤其是学生对知识的"真实感"和"应用性"的感受。</h3> <h3>下午分享前拍的照片,和灯柱的截面有异曲同工之处。只是,这个实景研究投影、截面有时效性。不过,如果研究时间呢?(时间的定义常常需要一种稳定的运动作为&quot;尺子&quot;,因此,年月日既是时间单位,也是运动的主体,&quot;年&quot;甲骨文是背着稻谷的人,是指一年一熟的意思,本质上是太阳的运动。)</h3> <h3>"中国瓷"项目化学习的一个课程作品,测量面积的&quot;蒙特卡洛法"!如果觉得蒙特卡洛法太远,那么这样一种思想是古今相通的:规则排列黄豆、瓷片等,根据落入不规则图形(此处的大碗)和全部黄豆、瓷片的比例获得不规则图形的面具。比如,测量圆面积,可以用黄豆铺满整个外界正方形面积,然后数数圆内黄豆的占比,数量比推出面积比。</h3> <h3>不再设计了。可以列出一些注意点:</h3><h3>1、<span style="line-height: 1.5;">同一个实景可以设计不同年级、学科指向的题目。2、</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5;">数学步道的参与者不仅仅是学生,更可以是老师、亲子。老师的参与可以拓展对学科的认识,这何尝不是专业素养的一部分?(很多老师眼里只有教材,缺失了很重要一项审美品质:数学可以玩儿!)亲子互动的意义不多言,"奢望"是亲子在学校之外,以数学的眼光看问题,自己设计、自己玩儿。3、</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5;">留下一些场景给孩子来设计题目,可以给出指定的场景(拍好一些照片),也可以让孩子自己选择场景。4、</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5;">步道的评价要注意,可以参考一些评价量表。5、孩子的解题成果可以作品化,进行展示。6、可以和写作、美术等学科整合,以项目学习的方式来做。7、数学步道可以作为数学学科的创意课程,以课程的力量赋予数学冷峻之外的脉脉温情。</span></h3> <h3>历史步道,给文化以时空纬度。数学步道,观世界以数学眼光。</h3> <h3>word大哥,这能见度9999米怎么来的?!</h3><h3>有时过分的精确恰恰带来了反作用,比如大家熟知的:此地无银300两,隔壁阿二不曾偷。</h3><h3>——2016年11月23日,机场、机上,27日修改补充。</h3>

数学

步道

可以

实景

孩子

测量

老师

设计

不同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