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赵无极,华裔法国画家。1921年生于北京,童年在故乡江苏南通读书。并学习绘画。1935年进入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师从林风眠。1948年赴法留学并定居。在绘画创作上,赵无极以西方现代绘画的形式和油画的色彩技巧,参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意蕴,创造了色彩变幻、笔触有力、富有韵律感和光感的新的绘画空间,被称为"西方现代抒情抽象派的代表"。</h3><div> <br></div><br> <h3> 赵无极六七十年代的作品,逐渐摆脱一切法则,恣意地挥洒他的自由,以各种创新组合的方式去表达内在的需求与感受。</h3><div> 赵无极在其80年代以后的作品,随著年龄及阅历的增长,注入了较多的温情与灵逸。激情与对立则逐渐溶进云彩或水气中,1986年的重要作品“向马谛斯致敬”,人们可以发现他的改变,他较注重画面的调和,色彩更为流畅。如果说文字符号是他们创作的里程碑,则色彩的运用则扩张了艺术家的绘画语言。<br></div><h3></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年届80多的赵无极孜孜不倦地创作,他曾说:"我不怕老去,也不怕死亡,只要我还能拿画笔、涂颜料,我就一无所惧,我只希望能有足够的时间完成手上的画,要比上一幅更大胆、更自由。"法国华人画家赵无极,与美籍华人贝聿铭先生、美籍华人作曲家周文中,被誉为海外华人的"艺术三宝"。</font></h3> <h3> 1941年,赵无极在国内举行首个画展,但他不满意明清以降的传统中国画。随后与妻子奔赴法国寻求更顺畅的发展。然而他的性情与法国的法兰西文化一拍即合。赵无极的作品画面色彩变幻无常,浮动于若隐若无的空间,似于无形的世界自在游走、抒情吟唱。典型的极具表现力的西方技巧。</h3> <h3> 赵无极在法国的时候,早期研习意大利、荷兰和法国的古典绘画,创作以人物和风景为主的具象油画。学习对象为西方现代派艺术大师毕加索和马蒂斯等。赵无极与毕加索。他在法国南部的画室居然一度毗邻毕加索的画室。那时已届八旬的毕加索一心沉醉于绘画,连自己的孩子都不见,但他对赵无极非常亲切。</h3> <h3> 1949年5月赵无极在克滋画廊举办首次国外展。他一面作画,一面思索如何突破西方绘画的瓶颈。于是他由克利的画中得到启示,一跃而入抽象的世界。</h3> <h3> 1952年,赵无极出了转型类的作品《静物》。画面中随意置放一些乾树枝及杂物,造型奇特且充满荒凉、神秘的气氛。1958年的作品“云”之后,赵无极的作品不再有标题,他仅在画布背面注明创作日期。 此后他的油画技巧日臻娴熟,色彩变得艳丽明亮,画面更侧重对空间和光线的追求,蕴含天地水火等种种大自然的要素,更具有风景的意味,气氛越来越平静。</h3> <h3> 为了进一步摆脱具像性、描写性和情节性,赵无极喜将大幅画布铺于地面作画,恣意地挥洒他的自由,以各种创新组合的方式更直率地表达精神和情感。但这种纵情不是一挥而就的。他曾说,“我总是不停地画,今天这样画了,明天又觉得不对,改了再画,所以比较慢。我是一天到晚在修改的。有时候我会在作品上署上某年某月某日的标题,其实这并不是一天之内完成的,只是表明它分娩的那一天”。</h3> <h3> “如果说,一个人一生中必须做些让自己发狂的事,那么绘画便是我的全部生命,也是我终生去追寻的惟一凭借……虽然我加入了法国籍,但我骨子里的东西还是中国人的。”尘归尘,土归土。缘于浓烈的爱国情怀。赵无极终究从西方抽象艺术的热衷到回归中国传统这条主线。而这种回归又不是一种简单的回归,他是有机的,是从哲学和美学的高度审视下的回归。</h3> <h3> 随著年龄及阅历的增长,深受中国文化熏陶的赵无极,注入了较多的温情与灵逸。作品洋溢着东方气息,讲究气韵。激情与对立则逐渐溶进云彩或水气中,1986年的重要作品“向马谛斯致敬”,可明显发现他的改变,转向注重画面的调和,色彩更为流畅。</h3> <h3> 他那酣畅淋漓的油彩下所蕴含的东方意韵令人沉醉,而其笔端也自然的流露出了几十年海外生活所理解和渗透的西方的浪漫主义色彩。那些美好的意象不时角动人们的心弦,使涌动着地神奇变化的风云,咆啸微茫的海涛顿时融化在无尽的艺术幻想中。</h3> <h3> 他曾说:“我不怕老去,也不怕死亡,只要我还能拿画笔、涂颜料,我就一无所惧,我只希望能有足够的时间完成手上的画,要比上一幅更大胆、更自由。” </h3> <h3> 赵无极无疑是一个在20世纪世界美术史上振聋发聩的名字,他为中西方文化艺术融合所做出的贡献毋庸置疑,他那句著名的“人们都服从于一种传统,我却服从于两种传统”成为其艺术生涯的注脚。</h3> <h3> 赵无极《10.03.83》以超过3000万港元成交</h3><div><br></div><h3> 赵无极说:“人们都服从于一种传统,我却服从于两种传统。”他是以西方的表现形式发掘中国的艺术传统和艺术精神,将西方的抽象融入了东方的意象之中。他的盛期作品是一个完全抽象的形式世界,让人生发出许多投射了审美联想的幻觉,从中叠印出一个充满生命律动的自然世界。</h3><h3></h3> <h3> 一位东方画家在法国绘画半个世纪,一直在引领风骚,除了卓越的天资和良好的机遇外,更有赖于其顽强的努力和不懈的追求。赵无极以更高的文化见识从远距离把握到中国唐宋以来的艺术传统,他的画具有中国从五代到北宋的大家的风范,让世界对于中国艺术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他将西方现代绘画形式和油画的色彩技巧,与中国传统文化意蕴相结合,创造了色彩变幻、笔触有力、富有韵律感和光感的新的绘画空间,被称为“西方现代抒情抽象派的代表”。</h3> <h3> 他继续探索绘画的可能性,而在中国水墨的渲染方式及空间观念中得到认识,将他的绘画带到另一个阶段。之后,他的画以色彩和空间分配,领着观者进入一个似无形又有形的无限世界。</h3> <h3> 赵无极从塞尚、毕卡索过渡到克利,此时艺术也从架构一个完整的世界过渡到随机创作的阶段。至此,观众已无法直接从视觉形象来定义作品的内涵,1952年的作品“静物”,即是此类转型作品的典范。画面中随意置放一些乾树枝及杂物,造型奇特且充满荒凉、神秘的气氛。对艺术家而言,静物是色彩与符号,在一定光线下,配上各种冷暖色调的合,他摆脱了具象画风,从分解主观的外表,使客观的形体以简单的形式出现。 1958年的作品“云”之后,赵无极的作品不再有标题,他仅在画布背面注明创作日期。</h3> <h3> 他六七十年代的作品,逐渐摆脱一切法则,恣意地挥洒他的自由,以各种创新组合的方式去表达内在的需求与感受。</h3><div></div><div> 赵无极在其80年代以后的作品,随著年龄及阅历的增长,注入了较多的温情与灵逸。激情与对立则逐渐溶进云彩或水气中,1986年的重要作品“向马谛斯致敬”,人们可以发现他的改变,他较注重画面的调和,色彩更为流畅。如果说文字符号是他们创作的里程碑,则色彩的运用则扩张了艺术家的绘画语言。</div><h3></h3> <h3> 赵无极先生在海外迎对的是西方抽象绘画大潮,他从表现性的具象绘画开始,发展成符号化的意象绘画,再进而发展成表现性的抽象绘画,在画风确立的过程中,他的艺术境界也愈发显得扩大。西方抽象绘画做的是画布上的形式营构,赵无极先生则从关于自然的憧憬与感受中上升为抽象语言,这就拉开了与西方抽象绘画的距离。他的盛期作品是一个完全抽象的形式世界,但叠印出一个充满生命律动的自然世界,让人生发许多投射了审美联想的幻觉,从画中看到变化的广袤自然。这是以东方传统为根基的抽象形态绘画,是中西艺术在精神上的交融。</h3> <div><br></div><h3> 赵无极先生的艺术可能是中国人最为熟知的国际现当代艺术。他的艺术囊括了曾经风起云涌的抽象艺术的诸般表现特征:纯烈的色彩,泼洒的笔触,非具象的表现。在趋于单纯化的强度表现中,艺术展现了心灵原风景的奇观竞赛。赵先生的艺术从一开始就让艺坛眼睛一亮。他的书法系列将古青铜器上的籀文篆书挖下来,抛掷在历史的烟云之中,那些书符仿佛正在电光雷击中慢慢苏活。这事实上昭示了一条迥异于西方的抽象表现之路:这位来自东方的艺者是以母国艺术的再发现为发端的。</h3> <h3> 以书符入画,赵先生是否第一人,尚待考证,但在油画布上以挥洒方式来活化这些字形象意的,肯定是自赵先生为肇始。</h3><div></div><div> 在这个原创性的起点上,赵先生把握了两个个人化的要点。第一是光的营造。仿佛一缕缕光将书文的符形点燃、穿透,这种光的营造贯注在赵先生的整个艺术生涯之中,是其艺生动感人的重点品质。第二是油色的挥写。在那代名家中,赵先生无疑是对油画古典技艺领悟最好的一个。他善用油,通过油来经营绘画的滋润,释放与挥写胸中的块垒和快意。</div><h3></h3> <h3> 融合东西方古典诗性的魂</h3><div></div><div> 书艺挥写的成功,让赵无极先生向中国传统的另一个高峰——山水世界开始了探险。在这个堪称伟大的探险中,赵先生凝心聚力,紧紧地坚守住“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的千古训导,将自己置入山水烟雨的浑茫之中。他启用特殊的羊毫毛笔,直若山涧丘壑那般挥写烟雨本身。他将烟雨之虚,写作穿梭无定的实形;又将山壑的实形,写作似有若无的虚境;或者,虚与实、烟雨与丘壑来往穿梭,翻卷无定。他对油的理解催生了他的绘画蕴生着一份东方似的韵感,一种水墨世界的滋润。正是这种韵感和滋润,使得赵先生的艺术成为抽象表现运动中最富诗意的一个,即便最为狂飙飞动的画面,也让我们想到米芾的青山烟雨,想到山水世界的迷离和苍茫。</div><h3></h3> <p class="ql-block"> 在赵无极先生的艺术中,蕴涵着东西方古典诗性的精魂,而这个精魂的彻底释放却有待于现当代艺术风起云涌的千钧之棒。因此,赵无极先生的艺术趋入欧美现代艺术的中堂,受到其主流的重视。在这方面,他的成功在中国可能是前无古人的。同时,他的艺术随着东方当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成为国人以新的角度、回瞻传统精神的桥梁与开端。当我用东方式的感受来诠释他的作品时,正是怀揣着对现代艺术及其与多元文化深刻关联的敬意。抚今追远,赵先生的艺术向我们揭示了今日全球社会中文化创造性转换的几个深刻命题。</p> <p class="ql-block"> 西方画布承载东方的内核 </p><p class="ql-block"> 首先,赵先生的艺术总让我们回返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的原话语的境域之中,去思考艺行及其感受的命题。这个原话语之境首先包含东方的“象论”。这个“象”既不是纯然的事物之象、具象之象,亦非纯然意念之中的抽象之象,它是活在中国人眼中和心中的人与世界和谐勾连的中介。同样,吴冠中先生艺术的“象”论带着东方艺术的情思,生动描写了众中眼中的所感所见;赵无极先生艺术的“象”论则带着天地无言的机巧,揭示先生心中的自然万象。</p> <h3> 其次,赵先生的艺术力证了东西方在诗性世界的殊途同归,并呈现出时代的创造性转换和提升。每一次到巴黎参观蓬皮杜艺术中心的长期陈列,总能读到赵先生三张以上的画作。在一片色彩纯化或涂鸦飞洒的抽象表现艺术运动的经典作品之中,赵先生的作品诗意独具。不靠特殊材料的大面积铺陈,也不靠原生涂鸦的即时奇观,赵先生的绘画尽可能保留绘画的品质,调动油色的细腻变化,营造一片空濛含烟的东方式的原风景。无疑这些画布油色都是源于西方的,这种挥洒放拓也满带着抽象运动的特征与风采,但其内核却始终回旋着东方精神的乾坤。</h3> <h3> 法国使馆藏有赵无极三幅作品,这是他第二时期的“抒情抽象画”代表作,火红的底色、黑色的韵律与跳跃的音乐节奏,很像交响诗。“手随心动”,我们可以看到赵无极所说的艺术的自由之境,当功夫和境界都具备时,完全可以用图形把艺术家的精神活动具象化。赵无极在《画家独白》中说:“我以为所有画家的创作对于其自身来说都是写实的,他们的创作对于别人来说才是抽象的。”</h3><div></div><div> “抽象画绝不是乱画,而是由色彩、线条、节奏、韵律组成,并有一定的规律。”现代绘画是一种审美,画与看会形成不同的视觉感觉,用批评家、历史学家福柯的话来说就是,画家赋予无形的东西生命,而观者经由观看过程会让作品产生出新的生命,这是一种新奇的探险。</div><h3></h3> <p class="ql-block"> 赵无极继承更多的还是塞尚、马蒂斯开创的现代绘画传统,1985年,他携夫人抵达杭州,在母校举办为期一个月的讲学,他对学生说,每一个抽象派画家,也都有一个依据,比如杰森·帕洛克讲动作;瓦斯特讲空间、讲颜色比例;比如克莱讲结构,有点像中国的东西;哈斯同是动的,他的画受中国的影响,形式完全是西方的。 所以,每个画家有一个出发点。讲穿了,近代欧洲画家、美国画家受中国影响很多,而我们呢,受苏联影响。当时,他对国内艺术界僵化的思想很失望。</p><p class="ql-block"> 赵无极完全抛弃了西方抽象画中的字母、符号等意象行为,而走向朦胧、深远,被认为是用东方人的宇宙观看世界而不同于任何一个西方抽象画画家。</p><p class="ql-block"> 赵无极曾对记者说,充满悖谬的是他这个曾反中国传统文化的人,到了法国很多年后,受法国画家影响,而后重新回到了东方文化最深远的本真里。</p> <p class="ql-block">(部分圖文摘自網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