懋二老爷小传
懋二老爷姓王,名德懋,字辅臣,一面山永昌屯人(未设永昌屯之前,辖于松树咀屯)。因其有官职,兄弟排行老二,人们尊称为懋二老爷。其父王金,字品南,前清皇封武德骑尉忠勇。武艺高强,侠肝义胆。嘉庆二十四年,盖平知县挪尊奉旨赴辽南沿海地区征收皇税,返经一面山项家店时,被数百人围攻打劫,挪尊一班人的性命危急。王金年方十八,身强力壮,闻知此事,即刻率村屯众人,一举击溃打劫的数百之众。知县挪尊得救后顺利返回盖平。咸丰八年,一面山遭受洪涝灾害,粮食歉收,百姓疾苦。王金便打开自家粮仓,救济灾民。其兄王德风,字文化,前清贡生,皇封修职郎,一生好善乐施。懋二老爷受父兄影响,自幼习武,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犹为骑马射箭,精于春秋大刀。王家有两个三百二十斤重的方形石锁,上面刻着“三百二十”的数字,两侧各镶有一个铁环,俗称“石抓子”。“石抓子”是王家人练功习武用的。居家半里地处有一龙王庙和两颗百余年的大蜡树,其父王金每日早晨双手提着“石抓子”,不歇息直到龙王庙,放下“石抓子”稍微休息后,再提着“石抓子”返回家中。其叔父王铭双手提着“石抓子”到龙王庙后,不用歇息便可以返回家中。懋二老爷则可以骑在马背上提起“石抓子”,不用歇息从家中到龙王庙走个来回。
咸丰八年(《庄河县志》一九二一年版),懋二老爷进京赶考,在外考场上,只见他手舞一百二十斤重的铁柄大刀,操练起来,节奏迅捷,刀法紧密,威武彪悍。劈、砍、斩、剁、削、截 、撩、错,云胸舞背,缠腰裹脖,身形翻转,刀光闪烁,如苍龙穿云绕雾,似猛虎翻山越岭。正在他人随刀走,刀随人行之时,大刀霎时脱手.只见他一脚将刀踢起,顺手接住,继续操练,未露丝毫破绽。春秋大刀歌诀三十法,没有脚踢大刀一则,待考官问起,其从容答曰: “此乃金钩挂玉。”报与皇上,得以盛赞,钦点武进士,封武德骑尉,营守武备。因其淡泊名利,不重官禄,遂将受封爵位施赠叔父王铭,回乡习武躬耕。
懋二老爷四十七岁那年,万福屯有一股匪徒 ,为首的姓孙,他们抢占赵姓人家的住宅为巢穴,四处抢掠,为非作歹,扰得附近百姓不得安宁。懋二老爷得知后,决意要为民除害。这年冬天一个夜晚,他率领村邻数百人直达匪徒窝点,一举将其剿灭。从此周边百姓安居乐业。
懋二老爷的庄园三进三出,分东西两个四合大院共计五十二间。村东头有两条道路,分别称为上马道,下马道,是懋二老爷骑马练武必经之路,也是老百姓放牛的通道。附近有一块耕地名叫南长垄子。由于南长垄子这块地的权属争议引起了一场懋二老爷和管大爷历经了二十六年没有打完的官司。
光绪十二年,懋二老爷因病去世,享年五十九岁。家人为他举行了隆重的经礼殡。在懋二老爷病重时,他指定了侄孙子王步云为当家人。三年后,这几十口人的大家庭分了家,各过各的了。
懋二老爷共有两把大刀,大的一百二十斤,立在西院镶有武进士牌匾的大门东侧,小的九十斤立在东院二道院门洞东侧。一九五八年大炼钢铁时,两把大刀被拉到乡工业化成了铁水,武进士的牌匾也被摘下做了生产队里马车的箱套。传家之宝,一朝消失。就连那三进三出的两个大院也早已被拆的没有原来的模样。那两个三百二十斤重的“石抓子”只剩下一个,前些年还有人看见过,现在也不见踪影了。更凄惨的是一九五八年大跃进的年代里,大搞平坟造地活动,懋二老爷的坟墓也被扒掉了。只见他那颜色鲜艳的官服和红缨帽放在地上,经风一吹,时间不长就拿不成丝綹了。
懋二老爷的一生习武不为做官,有功名诰封而施赠他人,“径归故里,躬耕以终”,受到世世代代的一面山人的赞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