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上海研修转眼一周过去,时光荏苒,匆匆中留下了什么……开班仪式上陈维坚局长给我们留下三个问题:为什么来上海?怎样学?如何学以致用?如今一周过去了,再想想这三个问题,看看上海的课堂,想想我们自己的课堂,不由叩问自己什么才是理想课堂。</h1> <h1> 回顾几节课:</h1> <h1> 历史老师石映红做课《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石老师的课内容充实,史料丰富,课程资源丰富而精准,极好辅助教学,充实教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习的维度,突破教材的重难点。</h1> <h1> 语文教师卜黎芸做课《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沪教八年级上册),卜老师以四个反问句为切入口,通过翻译句子,改写句子,反复诵读,让学生领会作者论述的要旨,感受文章批驳的力度。最后要求学生用文言文写回信,这个任务几个学生相互合作就完成,彰显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底蕴,令人惊叹。</h1> <h1> 梅蓉老师的语文课,没有多媒体的使用,就一张嘴一本书一只粉笔。三节课给我最深印象的是她扎实的业务功底,不管文史知识的拓展,还是语文术语的解读和文言词汇的积累,都是脱口而出。她的学生笔记做得详实有序,对课文知识的衔接问题几乎张开就接,毫无迟疑之色。师生之间默契的问答,教师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已经彰显成果,而这种训练才仅仅进行了一年。教授新知不断回顾旧知,是梅老师课堂最大的特点,她或是让学生口述,或是笔记,或是学生板书,将积累的好习惯扎根在学生心中。</h1> <h1> 上海听课,看不见学生七嘴八舌的讨论,看不见精美课件,看不见热闹非凡的课堂活动。见到的有”静”,老师轻声慢语的讲,学生专心致志的听记,有”动”,师生问答,默契无比。这种和谐的课堂源于教师备课的全面,得益于课堂上知识点的扎实落实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老师教的扎实,学生学的扎实。 </h1> <h1> 海口市目前在推广导学案教学,课堂热闹,学生动起来,师生活动多了。但几个问题随之而来:教学进度慢了,课的”活”分寸难于把握,小组讨论是否人人参与人人落实,自主学习的知识储备是否充分……我们的”闹”和上海的”静”,我们学生 的”浮”与上海学生的”实”,这之间的巨大的反差,让我们思考:何为理想课堂。</h1> <h1> 且行且思,而今并无完美的答案,求索还在路上……但我们都在追索这样的课堂:学生发言踊跃,教学节奏流畅,师生对话繁丰,教师人格魅力彰显……</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