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我的家乡,位于鲁西北平原的陵县,俗称唐城。城内多处地名和建筑仍保留有汉唐之风,特别是县城西北隅和西南角现存的两段唐城墙,更增加了这座古城厚重的历史感。</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陵县在唐朝时期称平原郡,公元753年围城建有三道城墙,周长二十里,墙高五丈,上宽两丈,城上筑有楼、女儿墙、炮台等。三城环绕,浑然一体,气势宏伟,蔚为壮观。现仅存城西北隅一段,呈拐角型,长约400多米;西南角一段约100多米,均为第二道城墙。在过去1260余年的历史长河中,虽历经风吹雨打而屹立不倒,成为陵县的一个重要标志。</span></h1><p class="ql-block">陵县在唐朝时期称平原郡,公元753年围城建有三道城墙,周长二十里,墙高五丈,上宽两丈,城上筑有楼、女儿墙、炮台等。三城环绕,浑然一体,气势宏伟,蔚为壮观。现仅存城西北隅一段,呈拐角型,长约400多米;西南角一段约100多米,均为第二道城墙。在过去1260余年的历史长河中,虽历经风吹雨打而屹立不倒,成为陵县的一个重要标志。</p><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这两段唐城墙,虽没有长安城墙的雄伟华美、南京城墙的高大巍峨,甚至有些矮小破败的样子,但与全国著名的32座古城墙相比,却有着极高的历史价值。</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今年秋天,我又一次来看望它。它被树丛和杂草包围着,在风雨中日渐瘦削的身驱更显苍桑。我担心在不久的将来假若它坍塌倒地,苍老的身驱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人们是否还会经常想起它曾经经历的那段重大的历史事件?</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这个重大历史事件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公元753年,唐朝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颜真卿,受当朝宰相杨国忠及党羽排斥,贬为平原郡(今陵县)太守,在三镇节度使安䘵山管辖之内。由于在朝庭供职多年,政治上形成了察微知著的敏锐性。他通过种种迹象,觉察安䘵山有谋反的苗头,便组织全郡军民高筑城墙,深挖护城河,招募丁壮,储备粮草,悄悄进行着抗击叛乱的准备。</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安禄山多次派心腹察探颜真卿有无异心,每次颜真卿都用泛舟饮酒、览古觅胜、醉心文墨等假象迷惑来者,安禄山认为颜真卿不过一介文人而已,对其放弃了心中的戒备。</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在防备安䘵山叛乱的工亊建设中,颜真卿还创造性地用烧砖方法烧制了大量的特殊兵器——“绊马石”。有鹅卵形、有球形,大者直径20公分左右,小者十几公分。城墙之外遍布绊马石,马一踩上就会人仰马翻。城墙之上也大量堆放,用作投掷消灭敌人的兵器。</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公元755年12月16月,唐朝将领安䘵山、史思明果然反叛,向唐朝发动了战争。河北、山东平原大地顿时战火四起,所有州郡全部沦陷。唯独平原郡凭借坚固的城墙,充分的战备,成为唯一没被攻破的城池。</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当年46岁的颜真卿,壮怀激烈,立足平原郡,把原有兵力三千扩充到一万。在周边各郡太守拥戴下,统领三郡兵力,开始了对安史叛军的反攻。杀敌一万,俘虏千余人,削弱了叛军向长安进攻的锋芒,为唐朝统一做出了突出的贡献。</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我站在城墙脚下,遥想着1260年前,这里战马嘶鸣,狼烟滚滚的景象。就是这座坚固的城墙,象一名卫士,挺起胸膛抵挡住叛军马踏刀砍、箭雨纷飞;守城军民不惧十几万叛军黑云压城,英勇战斗,使这座孤城成为平原大地上一座完整、坚固的战斗堡垒。</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 望着城墙又掉下的土块,里边一块新的粘土又暴露在1260余年后的今天。它带着古老的气息冲击着我的视线,象一位历史老人引领着我进一步探索安史之乱对唐朝造成的重大创伤。</h1><p class="ql-block"><br></p> <h1> 据史料记载,当年安、史叛军所经之地,宫室焚烧,十不留一;……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当朝皇帝唐玄宗在逃亡之中,眼睁睁看着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的爱妃杨玉环被勒死于马嵬坡下而不能救,内战地域的民众更是生灵涂炭、民不聊生。正象《长恨歌》描写的那样:“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舞》;……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娥媚马前死;……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当时权倾一时的杨国忠也身首分离,三妻四妾及子女皆被诛杀。从此,巍巍大唐根基动摇,江河日下。</h1><h1> 我好象听到历史老人重重地叹息一声:“国家不该乱啊,国家千万不能乱啊!”</h1><p class="ql-block"><br></p> <h1> 君王不希望国家发生内战,民众不希望社会动乱,但怎么还是乱了呢?望着古老的唐城墙,它再次激励我努力从历史的真实中寻找荅案。</h1><h1> 唐玄宗开元时期,社会经济达到空前繁荣,出现盛世局面。但在此时,唐玄宗失去了向上求治的精神,每日沉迷于酒色之中。“芙蓉帐暖渡春晓,从此君王不早朝。”这是对唐玄宗得到倾国美貌杨玉环后的生动描写。君王的荒淫糜烂,造成朝中集体的腐败盛行,结党营私乱象丛生。象杨玉环之兄杨国忠这样的“不顾天下成败,”只顾循私误国之人执掌朝政,日益加重了统治阶级内部、统治阶级与人民之间的矛盾。君王不理朝政,大臣们忙着争权夺利,无人理会国家治理机制的混乱不堪。各种矛盾激化、内战祸起之时,外表强大的唐朝不堪一击,往日尊严的帝王也不得不踏上逃亡之路。</h1><h1> 居安思危,家、国相连,这应是君、臣、民都该牢记的经验教训。</h1><p class="ql-block"><br></p> <h1> 现在的古城墙成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作为文物,它又担负起了承载历史、传承文化的重任。唐杜甫诗曰:“文物多师古,朝庭半老儒。”对这段古城墙,我更愿把它看作是唐朝派来的一位“使者”。它所在的朝代虽早已不在,但仍忠于职守,跨越时空坚守岗位,通过自己的存在,保持着現代和历史的联系,提醒今人不要忘了唐朝那些人、那些事,从唐朝的兴衰中悟出自己今后应走的道路。</h1><h1> 这位使者还有着它的独特性,即,既是唐朝“安史之乱”重大事件的亲历者,应该也是全国坚守岗位而不撤离的唯一的“幸存者”。因此,我认为它不应只是驻山东的“使者”,而应升任国家级的“使者”,享受更高一级的“待遇”。</h1><p class="ql-block"><br></p> <h1> 然而,这位独特的大唐“使者”,现已变得满目疮痍。</h1><h1> 我担心,能抵御千余年风雨冲击而巍然屹立的古城墙,还能经受多长时间的风霜雨雪呢?</h1><p class="ql-block"><br></p> <h1> 我拨开荆刺奋力攀上古城墙的顶端,看到城墙被淹没在树丛和杂草之中,与相邻的现代建筑相比,彻底失去了原本古朴巍峨的雄姿。</h1><h1> 现代文明与古老文物的尴尬相遇,是谁影响了谁的存在?</h1><h1> </h1><p class="ql-block"><br></p> <h1> 我曾看到很多人为过去的著名古建筑没能保留下来而扼腕叹息;我还看到很多城市为提高历史文化品味,花巨资复建失去的古建筑。我为我的家乡还有这样珍贵的古文物而庆幸。</h1><p class="ql-block"><br></p> <h1> 保护文物与建设新城并不矛盾。正象我们看到的西安古城墙、平遥古城墙等,做到协调发展,相得益彰,正是发挥古为今用的优势。</h1><h1> 遥想千年前一位封建官吏能为维护国家统一,凭一郡之力,靠肩挑人抬夯土建起三道二十里长坚固城墙。在社会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更会着眼子孙利益发展,集国家之力、社会之力,维护好这400米古城墙。相信这座古老的唐城墙会得到很好保护。</h1><h1> 愿古老的唐城墙永远屹立不倒!</h1><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