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从10月18日开始到11月18日结束,历时整整一个月的主题观摩教研活动的帷幕悄然落下。作为活动的组织者之一,这次活动留给我的印象以及对我内心的触动,是之前的任何一次教研活动都没有过的。活动中的每一堂课,每一次课下的交流研讨都能带给我不一样的感受。从新锐老师充满活力朝气蓬勃的课堂中我感受到了希望;看着青年教师在课堂上淬火成钢一样的成长,我为他们欣喜不已;几位中年教师课堂内外认真负责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不禁使我心生由衷的敬佩之意;而议课时参与观课的老师们所表露出来的那种想改变自己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迫切心情,更促使我对自己的工作审视反思了很多。</h3> <h3> 带着思考,围绕“课堂”和“改变”这两个关键词,我借助网络搜索了相关的信息。“改变,从敬畏课堂开始”这个标题是江苏苏州陈海勇老师发表在《基础教育课程》上的一篇评论文章的标题。对于陈老师文章中提到的“敬畏课堂”一词,我曾在厦门六中刘卫平校长关于“少教多学”的论著中读到过。刘校长在他的文章中说道:“对课堂充满敬畏,这是教师最起码的职业道德,也是一位优秀教师必备的品质。”之所以我们要敬畏课堂是因为“课堂上我们面对的是一群鲜活的生命,课堂是生命成长的地方,敬畏课堂就是敬畏生命。”再想想我们那些个极具随意性,老师和学生一起苦于挣扎着的课堂,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没有从内心深处去敬畏课堂。</h3> <h3> 读到几个有关“敬畏课堂”的事例,在这里也和大家分享一下:</h3><h3> 梁实秋先生是上世纪的文学大师,著名翻译家。晚年的梁实秋在台湾省立师范学校教书,并担任英语系主任。平日里时常有朋友同事学生登门造访,应酬颇多,但每周四晚上,他却从来不见客,因为第二天要给学生上课,他得备课。一次,朋友问梁实秋:“你教了这么多年的英诗和莎士比亚,还要备课?”梁实秋回答说:“这么多年,我上课前一晚都做准备,有时靠在椅子上,自个儿静静地想,说不定就会有新的了解,新的发现。”这就是大师的风范,谦虚、谨慎、认真,对课堂充满着敬畏,在他看来这方讲台容不得马虎,更容不得应付,站在台上,就要有饱满的热情、充沛的精力,就要有精心的准备、精彩的内容,如不然就对不起学生,对不起自己的名声。</h3><h3> 像梁实秋先生一样敬畏课堂的典范,还有著名学者朱自清先生。朱自清先生把上每一节课都当做大事来对待,哪怕是很熟的教材,课前也要精心设计,仔细准备,进课堂还十分紧张。</h3><div> 曾经创造了“第56号教室”奇迹,获“全美最佳教师”称号的雷夫-艾斯奎斯曾说过一句话:教育是让人脸红心跳、手心冒汗的职业。他曾经把无数被称为“小魔鬼”的学生塑成痴迷学习、彬彬有礼的小绅士……用平凡成就了伟大。其实从根本上还是源于他对心灵的尊重,对课堂的敬畏。</div> <h3> 朱熹说:“君子之心,常怀敬畏。”一个人有了敬畏之心,心中就有了方向,行为就有了准则和规范。作为一名老师,就应该视课堂为生命,就应该心怀敬畏之心。</h3><div> 对课堂的敬畏,其实是对学生的尊重。教师的教学面向学生,服务于学生,对课堂负责就是对学生负责。这是对学生最大的尊重,也是对学生最大的关爱。敬畏课堂者,学生必敬之。尊重学生者,学生必尊之。教师对课堂的敬畏,会无形中让学生感受到尊重,而这也是教师赢得尊重的重要方式。</div><div> 对课堂的敬畏,其实也是对自己的促进。教师的工作具有重复性与循环性。同样的课本,同样的内容也许会周而复始地进行,如果认同于平衡的状态,过分地依靠经验、依靠过去,那么教师的职业能力永远也得不到提升,而且还会在这重复与循环中失去职业的情趣与动力。 对课堂的敬畏,其实是一种理性的面对,将每一节课都视为全新的挑战,将每一节课都视为自我的超越。敬畏课堂会外显转化为对教材的深刻揣摩,对教学的深入研究,对课堂的努力尝试。而这也是教师对自己专业的极大促进,对自我发展的一次强力的推进。</div><div> 对课堂的敬畏,其实也是对学生最真实的教育。言教莫于身教,教师本身就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教师严谨的风格,敬业的精神,会悄无声息地注入学生的血液,融入学生心灵,影响学生的一生。</div><div> 让我们一起“改变,从敬畏课堂开始”。</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