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寻觅】14 大火无情作者-黄文海

文海一粟

<h3>&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十 四、大火无情</h3><div><br></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 1968年冬,按照三队革命委员会“白天促生产,晚上抓革命”的要求,职工们晚上收工后遵循惯例,都饿着肚子、托着疲惫的身体、迈着沉重的步子,到大会议室开抓革命的会议去了。</div> <h3>&nbsp; &nbsp; &nbsp; &nbsp;那时的会议室各生产队几乎是一个模式,正前方用木板搭了个戏台,两侧门各有几个台阶,可以上下人。台下是一排排長長的木方子,用扒拘子一钉,便是简易的座席。</h3> <h3>&nbsp; &nbsp; &nbsp; &nbsp;有一天晚上,在会议室里戏台上方桌后胡主任正在讲三队的阶级斗争新动向。他扯着难听的公鸭嗓子说:刘坤最近不老实,常听办导体收音机,听敌台(实际是农业科普讲座),梦想变天、梦想失去的天堂……这时会场门口突然有人高喊:着火啦!快救火去啊!后台子着火啦!</h3> <h3>&nbsp; &nbsp; &nbsp; 胡胖子当时也高喊:“你看看,阶级敌人放火了吧,抓住阶级敌人”。</h3><div>&nbsp; &nbsp; &nbsp; &nbsp;谁还顾得上听他胡胖子老驴放屁。救火就是救人啊,人们乎拉一下子一哄而散,吵吵嚷嚷,纷纷拥岀会场,急急火火直奔向火场。</div> <h3>&nbsp; &nbsp; &nbsp; 人们从会场跑出后隔河相望,着火的地方是后台子上坡路东边那栋草坯房,那趟房住着4户人家,从西面数第一户是赵东禄家(赵振成父亲),第二户是刘显信家,第三户是我们家,第四户是唐学如家(唐红文父亲)。火势最旺处是刘显信家。</h3> <h3>&nbsp; &nbsp; &nbsp; &nbsp;那天晚上风很大,刮得是西北风,等人们从会场赶到火场时,刘显信家房顶的杨木大梁烧得劈啪作响,有的房檩条扑扑落架。这时火苗呼呼已蔓延到我家屋顶。爹是第一个从会场跑到火场的,在场的多是孩子和老人救火。当时人多嘈杂,有挑水的,有泼水的,有用铁锹扬雪的,有抱被褥的,有往外抬东西搬箱子的。爹当时急着高喊:孩子和老人别进去啦!太危险啦!大人可以进去!话音刚落,一个妇女文秀(刘显信妻子)叫喊:好成!好来!她跑到了火场后,在人群里喊不到孩子,急得直跺脚。只见爹当时快速冲进了刘家浓烟之中,当爹再跑岀来時,他咳嗽着一支胳膊挟持着一个孩子,大的叫好成,小的叫好来。看到这种场景,两个孩子好好的,不仅仅是孩子的父母对爹敬佩,在场的人都为爹的举动赞叹。姚荣春(姚金华的父亲)说:老黄真是好样的,自家的东西不往外抢,先顾着抢救别人家的孩子,真行。施奎(施贵青的父亲)伸着大母指更是赞不绝口老黄真是英雄啊!真是英雄啊!</h3> <h3>&nbsp; &nbsp; &nbsp; &nbsp;那天晚上乡亲们救完火已经9点多了,我们把东西都放在南园子仓房里,被子褥子湿了结成了冰。安顿好了,我们分别应邀到乡邻家里居住。</h3><div>&nbsp; &nbsp; &nbsp; &nbsp;第二天,好多乡邻主动为我们修房苫草,没人组织还自觉为我们送来了被褥,爹感动的说:这真是大火无情人有情,一家有难大家帮啊!</div> <p>&nbsp; &nbsp; &nbsp; &nbsp;在以后峥嵘的岁月里,我睡在乡邻送的棉被中,后来无论生活多么艰难困苦、风霜雨雪天多么寒冷,心里也总是觉得暖暖的。到任何时候也没有忘记曾经帮我们的乡里乡亲。</p><p>&nbsp; &nbsp; &nbsp; 事后,听好成述说:我家买了一包棉花,那天晚上,我和弟弟好来划火柴学做饭,点棉花玩,后来火烧到被架垛上,又烧到纸糊的天棚上,我捲起炕席,和好来钻炕席圈里,躲藏起来,惹了个大祸。</p><p>&nbsp; &nbsp; &nbsp; &nbsp;记得刘显信打好成时娘去劝说:其实,好成这孩子很懂事的,才几岁的孩儿啊,天天围着我叫黄娘黄娘的,我做饭时还经常帮我添柴禾,我挺稀罕这孩子的。</p><p>&nbsp; &nbsp; &nbsp; 爹也到场,上前劝说:以后教育孩子多注意就是了,孩子是学划火,学做饭。要不是下班开会开会的,哪能发生这样的事。都是开会惹的祸!</p><p>&nbsp; &nbsp; &nbsp; 爹的一席话,使刘显信扔下了棍子,他媳妇刘文秀也露岀了笑容。</p> <p> 作者黄文海简介</p><p> </p><p> 黄文海 1955年出生,山东省维坊安丘人,中文大专学历,中共党员,自由撰稿人,笔名一丁、杨木顶子、老景、文海一粟。</p><p> 五十年代未四岁随父辈闯关东,扎根于黑龙江省海林县山市马场三队(当地人称其杨木顶子)一方沃土。</p><p> 在杨木顶子风土人情中度过了难忘的童年。</p><p> 在山市马场先后做过基建队壮工、拖拉机手、中学语文教师工作;</p><p> 转沧州后,先后在无线电二厂、武术研习院、兽药厂、不锈钢公司、医疗器械公司、历任职教科長、办公室主任、生产厂长、公司副经理等岗位砺练。 </p><p> 多年的经历积淀了山乡农村生活和城市社会生活文学写作一的素材。尤以注重刻画乡土农村中的人物形象。退休后陆续写出《寻觅》系列短篇小说、微型小说、民间故事、散文和诗歌等。</p><p> 早年作品有:三勤干部杨老太、征服洋设备的年轻人、当了编外厂長、左手-右手、《沧州市机电冶金志》和《沧州市无线电二厂志》等。其中《沧州市机电冶金志》一书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p><p> 代表作有:系列短篇小说《寻觅》;短篇小说:《傻二》;民间故事(新编):《笔架山传奇》;散文及诗作有:又到柳绿吐絮時、感恩母亲、别致生活、重阳重见光明、镇海吼、侠风、今朝感恩多践行、把酒宴狮城、蓝梦必现等。</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