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仓央嘉措说,世间事,除了生死,哪一桩不是闲事。</h3>
<h3> 在我看来,诸多闲事中,第一等,便是喝茶。有朋友戏称,你是不是看什么都像茶?我老实回答,是,而且走火入魔了,这病能治吗?朋友无语。我笑了,能治我也不治。</h3>
<h3> 茶只有种类不同,没有高低之分。把学生当茶看,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特性,不能千篇一律对待,如果时间充裕,因材施教方是教育至道。把日子当茶品,舒卷有时,跌宕有时,甘甜有时,苦涩有时,日子的滋味,无尽无穷,百转千回。</h3>
<h3><br /></h3> <h3> 喝茶至今,我有三位领路人。从带我走进茶的广阔世界,到开始懂得茶,到逐渐了解茶文化,我很感谢他们出现在我的生命中,让我的生命因茶而丰富。</h3>
<h3><br /></h3> <h3> 最初,是一位忘年之交带我和乐先生入此门中的。</h3>
<h3> 这位忘年交,住在我们隔壁。一开始,我俩常去他家蹭饭,他太太的厨艺,那可不是吹的,能把家常的做出日料的感觉,又能把日料做的像东北菜一样豪迈,每每吃的既好又饱,我也不时地露几手,所以我们很快成了饭友,渐渐的,就被带上了喝茶的道路,成了茶友。</h3>
<h3><br /></h3> <h3> 跟这位老茶友走的是乌龙茶路线,从铁观音到云雾玉露,再到水仙肉桂,一路走来,香气怡人。</h3>
<h3> 那个时候,也经常逛茶城,专买茶具,顺便蹭茶喝,边喝边学习。由此,也结识了第二位领路人。</h3>
<h3><br /></h3> <h3> 说第二位,其实不是位,而是一家人。茶城里数不清有多少家店,我也逛过不知多少家店,但惟有她家,让我每次去都能学到茶知识,店主是真心的教,学生是虚心的请教,当然在她家花的钱也是最多的。 </h3>
<h3> 那个时期我疯狂地喜欢盖碗,自从被一枚小鲜肉倒茶出水时一个花式扭腕动作迷翻,我就开始勤学苦练此绝技。从此以后,凡泡茶必盖碗,没几天,盖碗在我手里,就有那么点意思了。</h3>
<h3> 在这家店,买了好几个盖碗。也是在这家店,乐先生找到了他最爱的岩茶,好茶配好器,于是乎,开始买壶,此时的盖碗已然不够用来呈现各种茶的味道。从半手工到纯手工,疯狂到我不相信那个我还是我。就是这时,我知道,我走火入魔了。</h3>
<h3><br /></h3> <h3> 第三位呢,是在一次活动中结识的,那时她还只是一个清秀漂亮的小姑娘,现在已经是一个散发着淡淡的古典气质的妈妈了,她在推广茶文化的路上带着我们优雅前行,她是我见过的最爱茶惜茶的卖茶人。</h3>
<h3><br /></h3> <h3> 她叫晓凤,一个有着中国特色的名字,也是一个像王小丫一样大俗大雅的名字,每每叫起,总是亲切又有味道。晓凤的话也很耐人寻味。她说,每一片大树茶,都是大自然的恩赐,所以要让它发挥出最大的价值。每一片古树茶,都是天地的精华,喝一片少一片,哪怕一根条索都不能浪费,即使掉到桌子上也要捡起来。每一片茶,都浸润着农人的辛苦,所以我们要怀着感恩的心去喝茶品茶。</h3>
<h3><br /></h3> <h3> 因为晓凤,我们也认识了大友,知道了廖义荣这个普洱界的判官,对茶的爱好也发生了变化。</h3><h3> 乌龙的香气,绿茶的鲜爽,红茶的温润,白茶的不羁……各有特点,但什么都比不上普洱的层次,它口感丰富很迷人,它越陈越香更迷人。</h3><h3><br /></h3> <h3> 我很开心,我也曾充当过这样的引路人角色。以我的浅薄认识,不敢教你什么,但我可以告诉你,喝茶真的很好。如果你有空闲,就喝茶吧。</h3><h3> 想象一下,周末,午后的暖阳里,和志同道合的他或她或他们,慵懒地燃起一支清雅的香,烧水温壶,醒茶泡茶,可以说说茶,可以唠唠家常,可以品品人生,也可以什么都不说,就那么看着,相看两不厌,就那么坐着,坐看云卷云舒。</h3><h3> 最美的时光,不过如此吧。</h3><h3><br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