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红楼梦小记

虎宝宝

<h3>&nbsp; &nbsp;毛主席讲"红楼梦不看三遍没有发言权",虽然我才读第一遍,但想把自己现在看到的东西也记下来,以后再看了便更能知道进益之处。总体感觉最让我敬叹的是书的构局,前后照应自不必说,就连里面每人的每次讲话、做事都是极有原因,伏笔很多。所以我像读一部侦探小说一样读了一遍。</h3> <div>&nbsp; &nbsp; 首先一个问题,为什么叫红楼梦?为什么不叫大观园、石头记?读完这本书我脑子里就出现了这个问题,仔细思考了一下,所谓红楼就是封建社会未出阁女子所住的绣楼代称,红楼梦里有个大观园,也是曹老先生最愿花笔墨描绘的,这个大观园便是红楼。而"梦"则是到头来一场空的意思,书中描写最多的便是楚楚可爱、各有性情的女儿,以及她们最终的悲惨结果,就像一场梦一样,梦醒了就回到那样的结果中去了。</div> <h3>&nbsp; &nbsp; 绛珠仙草黛玉是住在这红楼之中的,她就像一株纤弱的小草,体弱多病又寄人篱下。小时候我读红楼梦删减版的时候一直不喜欢她这个角色,整天多愁善感、敏感、哭哭啼啼,但现在读来觉得她是很吸引人的,非常有灵性,初入贾府虽然规矩都不懂,但谨小慎微用心留意,什么都是一过眼就明白了,也没出现任何差池,虽然别人说她想的多,像小红以为黛玉听了自己的话去,害怕地道"林姑娘嘴里又爱刻薄人,心里又细",但我感觉这是层雾,拨开这层雾黛玉也是非常渴望和人好的,宝钗不将她作的"不好"的诗当众挑明反而单独把她叫来像姐姐一样教导她,黛玉便觉得宝钗待她真心,从此便一直称呼宝钗姐姐,更是真心与她好不使小性子,连一起长大的宝玉都以为黛玉该多心的事,黛玉反而不起疑心,充分相信宝钗。所以黛玉会是那样的状态与环境肯定有关,她是极聪慧的,所以她的环境她看的清,但其它人却未必就能完全体会。这么美好的女子在这种环境中日益折麽,以至于香消玉损,若是真的处在一个能用心真爱的环境,即便物质不能极大丰富,也不至于这个地步。所以我想,最重要的还是真心踏实的相爱,有可以依靠可以充分信任的亲人,在这个世上才不孤独,否则一生太冷。</h3> <h3>红楼里一个我很喜欢的人物是香菱,从开头是她被偷走做引子,后被辗转倒卖,到后来被薛蟠抢走,又被薛蟠嫌弃暴打,判词里桂花在干枯垂败的荷花之上,暗示她最终被夏金桂折麽致死(暂且忽略大好人高鹗给的被扶正的结局)。她虽然灵性不如黛玉等人,但却有一个闪光点,就是无论经历什么都让自己好好过,无论别人怎样待自己都努力去生活。十多年被倒卖的经历就一句"我不记得了",忘掉过去也是给自己新的开始。虽然她命运从一开始就非常悲惨,也未入十二钗之列,但我想到她的时候是个开心活泼的模样,是暖的。</h3> <h3>&nbsp; &nbsp; 石头本是指宝玉,他这个人物我还有很多疑惑,下次读完第二遍再来说他吧。但感觉主角应该是红楼里的那些女儿们,通过宝玉来突出、彰显这些女儿们的性情,重点不在写宝玉,所以叫石头记不如红楼梦。</h3> <h3>&nbsp; &nbsp; 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非一人之作,前八十回感觉雾里看花,朦胧中渐渐看到轮廓,后四十回很多心理动态、人物语言描述比较直接。比如黛玉讲话,前八十回一般就说她说了什么、怎么说的,至于她这话里有什么深层次意思、她是怎样的心理动态等都是通过别人的反映来表现,看的时候都需要先猜一猜话外音。后四十回就会直接先写她怎么想的、所以有什么样的表现,不必去猜了,但也少了回味之趣。</h3> <div>&nbsp; &nbsp; 红楼虽然是场梦,但我心中更多是红楼的美好模样,梦醒时刻的凄惨领悟不多,仍需再读。</div> <div>&nbsp; &nbsp; 只利用每天坐地铁的时间看了一遍,并未多做考究,也没学习大师们的真知灼见,瞎说两句,以记此刻此心。</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