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旅途 ——作者:段永正(九曲寒士)

九曲老顽童

<h3> 天安门广场金水桥</h3> <h3> 龙门风光</h3> <h3><font> 写在前面的话<br><br>  闲来无事,写了一篇《人生旅途》回忆性文章,也算是一部回忆录吧。全文共11章,约近7万字。<br></font></h3><h3><font> 由于本人文学功底欠佳,文中字不成体,语不成句等错弊极多,仅是一篇小学生作文式的记实性文体资料,敬盼诸位亲朋好友对拙文雅正指教。</font></h3> <h3> 伊川县城远景图</h3> <h3><font> 白云山风光</font></h3> <h3>&nbsp; 人生旅途——作者:段永正</h3><h3><br></h3><h3><br></h3><h3>目录</h3><div><br></div><div>自序 </div><div>第一章&nbsp;童年缈忆</div><div>第二章 学校生活</div><div> 一、才识人初</div><div> 二、文革记事</div><div> 三、中学生涯</div><div> 四、高山高中勤工俭学纪实</div><div>第三章 走向社会</div><div> 一、任职队副</div><div> 二、临时门官</div><div> 三、亦工亦农</div><div>第四章 再入校门</div><div> 引言</div><div> 一、初试失利</div><div> 二、复读两月</div><div> 三、扩招安阳</div><div> 四、高考后话</div><div>第五章 步入政界</div><div> 一、临时机构</div><div> 二、毕业分配</div><div> 三、意外升迁</div><div> 四、交流基层</div><div> (一)单骑赴任</div><div> (二)临危受命</div><div> (三)引水兴农</div><div> (四)填补种植空白</div><div> (五)“毛遂自荐”&nbsp;</div><div> (六)心系群众</div><div>第六章 审计工作二三事</div><div> 一、外行变内行</div><div> 二、行业审计敢为先</div><div> 三、审减建设项目资金的喜与忧</div><div> 四、粮食行业审计的日日夜夜</div><div> 五、“傻子”审计员</div><div>第七章 打工感言</div><div> 一、新兴矿委下井田</div><div> 二、竞岗失聘</div><div> 三、送礼遭拒</div><div> 四、百日维新</div><div> 五、连升三级</div><div>第八章 夕阳美好</div><div> 一、编修村志其乐无穷</div><div> 二、回忆银河 关注环保</div><div> 三、大四班同学聚会纪实</div><div> 四、论静气</div><div>第九章 深深乡情 </div><div>第十章 铭心记事 </div><div> 一、失窃四元魂落魄</div><div> 二、开水泡馍充两餐 </div><div> 三、沉冤谜案 </div><div> 四、父亲患病的最后两年 </div><div>第十一章 闲言碎语</div><div> 一、学后感 &nbsp;二、读后感&nbsp;&nbsp;三、应小女之求 四、元旦联欢献节目 五、癸未年春节遇妪 六、应局妇委会之约 七、南阳行 八、母校行 九、北地祖茔改路工程竣工抒怀 十、赞宁永福先生 十一、贺孙儿 十二、元旦审计献辞 </div><div>附录</div><div> 一、先父工作简历</div><div> &nbsp;&nbsp;二、先父三周年忌辰怀念叙</div><div>&nbsp; &nbsp;三、德亭兄赠言</div><div>后记</div><div>&nbsp;</div><div>&nbsp;</div> <h3><font> 龙门石窟</font></h3> <h3> 伊川县世纪坛纪念碑</h3> <h3><font> 自序<br>&nbsp;&nbsp; &nbsp;<br> 人的一生就像一次大旅行,旅行途中会遇到灿烂阳光下的温暖,也会遇到寒风冷雨中的凄凉;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痛苦;顺畅中伴随曲折,笑脸中藴含愁容,这就是人一生所走过的路。<br> 人生如梦,岁月如梭,转眼间已愈花甲。在我的一生中,幼年时大跃进的事知之甚少,之后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代化建设等若干时期。从幼童、少年、中青年再到花甲之年,都有感受、经验、教训和趣事。每个时期所经历的一桩桩往事,都是值得回味的一幕,都是一副副绚丽多彩的图画。将这些记录下来,使自己在闲暇之时浏览,可能会别有一番感受。<br>  我的家庭,在现代社会中,只能说是刚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家庭,但生活水平与上世纪60、70年代相比,要高出好多倍。每当想起过去的艰苦日子,总使我难以忘怀。将这些记录下来,使自己现在或将来,都不忘记过去,在任何情况下不能奢侈,在任何时候都保持艰苦朴素的本色,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多做一些有益于人民的事,为社会多做一些好事、善事。<br> 我的儿女都出生在上世纪80年代,未经历过缺衣少穿的困苦生活。无论春夏秋冬,他(她)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是饥寒交迫,根本不知道衣不遮体、饥不择食是什么滋味。整日里过着不愁吃穿,无忧无虑的现代版生活。如果能让其知道一点我们过去的困难日子,对其能有一些点微启迪,我已足矣、慰矣、安矣!<br>  生我者,父母也;养我者,父母也;育我者,父母也。将二老养育之恩记录下来,永志不忘,也算是对老人家的一点报答吧。<br>  这就是我的初衷。<br></font></h3> <h3><font> 龙潭大峡谷</font></h3> <h3> 坡头寨村俯瞰图</h3> <h3><font> 第一章 童年缈忆<br /> <br /> 我于1955年3月25日,农历乙未年3月初2日出生在伊川县西南部的一个小山村。那里四周群岭环抱,风景秀丽。曲蜿的金河溪流由村西环绕村南,潺潺的银河秀水自北向南穿村而过后与金河交汇向东,直奔伊河。据史料记载,东魏,在村中心区域置九曲城。九曲,意为村中河流纵横,蜿蜒环绕。既是现在,我的家乡仍称得上是一个富水区。村民们都为有这富足的水源倍感幸福和自豪。<br /> 我的童年是一个不同反响的年代。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先是对城镇工商业者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农村成立互助组,初、高级农业合作社;1957年,进行了在国内外影响较大的“反右”运动;1958年,农村成立人民公社,进行了举世闻名的“大跃进”,大炼钢铁,刮起了共产风。之后,又遭受了三年“自然”灾害。这些重大事件,由于年龄原因,有的根本不知,有的知之甚少。对发生的事件,有的听长辈讲,有的从历史资料中获知一二。对童年生活在大脑中留下的某些片段,只是一些缥缈的记忆。<br /> 听母亲讲,我出生后就多灾多难,特别是在我出生后没多久,就患上了白喉重症。根据当时的医疗条件,生还的希望极小,母亲没有办法,就叫了一个算命先生算一算我有命没命。先生问了我生辰八字,掐指推算后,问我身上是否长有痣一类的东西。母亲说我左大腿处长有一颗黑褐色痣,先生摸后(因先生是瞎子,不能看,只会摸)说:“这娃子没事啦”。母亲没有全信算命先生的话,而是多方寻医问药,总算保住了我的命。我不但不能忘记母亲对我的养育之情,更不会忘怀老人家在我幼小生命垂危时的拯救之恩,也感谢那位算命先生对母亲的精神安抚和对我幼小生命的吉祥祝福。因此,我始终将我的这颗黑痣作为延续我生命的标记,也为上天赐给我的这颗黑痣而倍感荣幸和骄傲。<br /> 由于我小时候体弱多病,所以父母、祖父母对我倍加爱抚,从两件小事就能看出老人家对我的呵护程度。一是我小时候吃奶吃到四岁多,这在当时的农村是极少见的;二是听我的一位远房族奶说,我三岁多以前,白天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爷爷的脊背上度过。因为我小时候多病好哭,而爷爷一见到我哭,就背起我,游遍了全村的各个角落。我伴随爷爷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年时间,且记忆模糊,但我一生对爷爷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虽然我对童年的记忆缥缈,但爷爷慈祥的面容,憨厚的为人,在我的心中始终是历历在目,不敢忘却,也不会忘却。在给爷爷树碑撰写对其评价的碑文时,我思之数日,几改其稿,多次征求家族长辈及兄弟姐妹意见,最后由我定稿成文。父亲诵读的《忆父母》一文,也是我提笔起草。童年我记忆最深的是1958年“大跃进年代”跟随祖母的那段时光。由于父亲在外工作,经常忙的不回家,母亲昼夜参加炼钢铁,祖父身体欠佳,所以这段时间的晚上,就经常和祖母睡在一起。那时我刚满三岁,晚上经常哭着要妈妈,闹得祖母没办法,只好哄我说:“正娃,不敢哭啦,再哭街上的黑狼娃就来吃咱啦。”这样,由于我害怕黑狼娃,就不敢再哭啦。所以,祖母说的黑狼娃,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很深的烙印。<br /> 1959年,全国刮起了“共产风”,河南尤甚。所谓“共产”,即农村的家家户户不准起炉灶,一个生产队建一个大食堂,这就是我们农村人说的吃食堂饭。我模糊记得我们生产队的大食堂设在我的一个远门族侄段治举(小名段西娃)家的院子里,灶台位置座西面东。每到开饭时间,人们都排着长队去打饭,打的啥饭,稀稠如何,都记不清了。听比我年龄大一点的人讲,打的饭都是能照见人影的稀饭,馍是根本没有的。有一件事便可知道那时生活的困苦程度。当时,我的伯母在我们生产队的食堂里做饭,有一次,伯母在食堂里捡到一只腐烂的红薯,去皮后做成饼,在鏊子上烙熟,吃着比现在的白面馍还好吃。但我们豫西地区还没有发生大批饿死人的事件,据有关资料记载,河南省信阳地区是全国“共产风”的重灾区,造成该地区饿死农民几十万人。我的祖父就是在这种饥饿和病魔的双重折磨下,于1959年春离开了人世,终年仅64岁。<br /> 随着大跃进形势的发展,人民公社开办了土法生产的白灰厂、水泥厂、瓷厂、炼焦厂等。因我的母亲在村里是妇女工作积极分子,入了党,所以被选派到公社办的这些工厂当工人。大约从1959年下半年开始,我和姐姐就随母亲吃住在厂里,生活比在村里好了许多。所以,在我的童年记忆里,三年“自然”灾害(1959-1961年)的那段日子,饿肚子的感受颇浅,可能就是这个缘故吧。随母亲在社办工厂生活的日子,由于年龄小,或因生活较为舒适,能回忆起的事情太少。只记得母亲在炼焦厂(现高山水泥厂南面)的时候,有一天,厂里请了个摄影师,来给工人们照相,母亲想给我照个相,当时,我不知道照相是干啥的,想着照相可能跟医生打针一样疼,因为我知道生病打针疼痛的滋味,硬是哭着躲着不让照。现在回想起来,颇感遗憾,要不,我可能会留下一张童年的照片。<br /> 1959年至1961年的三年“自然灾害”,加之中苏关系恶化,使我国国民经济遭受了重大损失。国家针对经济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时进行了调整,一些土法上马、盲目上马的工业项目,该整顿的整顿,该关停的关停,母亲所在的社办工厂,也被关闭停产。到了1961年下半年,母亲带着我和姐姐离开了工厂,又回到了我们世世代代居住的农村。回到农村后,生活就苦的多了,柳树叶、桐树叶、杨树叶、榆树叶、柿树叶等都当做充饥的“口粮”。在生活最困难的时候,村里的人都去距我村十几里的一个地方背石头面(俗称观音土,一种很细的面沙)充饥。因当时我和姐姐年龄小,没有能力去背石头面,一家人饿的实在不行,母亲就去邻居家讨要了一点,分两次烙成薄饼充饥。有一次,被在外工作回家的父亲见到了,就把母亲借来的石头面全部倒掉,告诉我们这种东西不能吃。但不能吃又有什么办法呢?当时已经担任公社党委副书记的父亲对我们的生活困境也是束手无策啊!<br /> 这就是我对童年生活的一些缥缈记忆。 <br /></font></h3><h3><font> (第一章完)</font></h3> <h3> 青海纳木措湖</h3> <h3> 坡头寨村750年树龄古槐树</h3> <h3> 第二章 学校生活</h3>&nbsp; <div> 我一生在校学习时间分两个阶段,共13年。第一阶段为小学和中学阶段,10年时间。1973年高中毕业后务农两年,务工四年,1978年参加高考,入安阳市师范学校大专班,学习时间近3年,这段时间为第二阶段的学校生活。本章记述的为小学和中学阶段的在校情况,我把这一阶段分为才识人初、文革记事、中学生涯等,基本上囊括了我第一阶段学校生活的全过程。&nbsp;</div><div> 一、才识人初</div><div>&nbsp;“人之初,性本善……”。《三字经》是封建时代学生刚入学学习时的启蒙教材。我这里所说的“人初”,即刚刚进入启蒙教育的意思。我于1962年秋季入小学一年级学习,校址在解放前是一座规模较大的寺庙,因庙内主要殿宇石柱矗立,故名曰石柱子庙。该庙占地20余亩,庙内有泰山正殿、奶奶庙、圣母殿等房屋数十间。解放后,政府遣散了庙内道士,建起了学校,定名为石庙完小。我入学后,乡政府设在坡头村,因我校距乡政府最近,所以石庙完小被定为乡校。学校距我村大约有一里路程,上下学要经过校门前的一个陡坡和一条小河。夏、秋季节的雨天,大多数学生都是赤脚踏着泥路上学,常常发生摔跤事件。夏天遇到大雨、暴雨,小河里涨水,老师们还得把学生一个一个送过河。那时的老师,责任心都很强,从我入学到毕业的8年(1969年小学改为附中,即小学6年,初中2年,共8年)时间里,学校未发生一起学生溺水等安全事故。60年代的石庙完小,在全乡属一流学校,县内也有一定名气。“文革”以前我校每年考入初中的学生,在全乡总是名列前茅。学校附近8个村庄,60年代考入大、中专的学生,大都就读于该校。我入学后,比较有名的校长有马麦林、周太锁、于松虎等。名师有穆总理老师、李庆奎老师、族伯段得仁老师、宁永福老师、苗世杰老师、翟光俊老师等。我上一年级的教室设在泰山正殿,任课的是一位姓任的女老师和族姐段新娈老师。族姐嵩县师范毕业,语文、算术教的都非常好。特别教我们学习汉语拼音,讲得清,发音准,我能有今天的汉语拼音水平,均得益于族姐的言传身教。80年代,族姐成为我县获得小学特级教师(副高)第一人。二年级的教师仍在泰山殿,但与四年级组成了一个复合班。所谓的复合班,即两个年级同在一个教室,一个年级的学生上课,另一个年级的学生上自习或做作业。升入四年级后,教室设在府君店,由三间瓦房相连组成,东边相连的两间做教室,西边隔出一间为班主任老师的办公室兼住室。四年级的下学期,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已波及校园,“大鸣”、“大放”、“大字报”、“破四旧”、“立四新”等政治风暴,席卷了全校,从而打破了学校的教学秩序。一至四年级学习阶段,是我人生刚识人初的阶段。这个阶段有顺心也有烦心,有自豪也有遗憾。学习上的顺心事是做算术题和背课文,这些对我来说都是得心应手的事情。记得我升入三年级以后,早晨开始到校学习,早上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背书,老师为了让学生努力学习,都会规定一些背书内容,谁背会谁下课回家。由于那时记忆力强,比较听老师话,我总是在早自习下课钟声敲响前,就背会了老师布置的课文。做算术题也是我的强项,算术成绩在全班总是名列前茅。小学阶段我最烦心和尴尬的是上课没笔用。没笔用不是父母吝啬或是家里穷的买不起,而是我频繁丢失的缘故。记得我上三年级的时候,有一天,笔丢失后,母亲给我买了一支,我又向父亲要钱买了一支。我想,这下可好了,有了两支笔,再也不愁没笔用了,但一周时间没过完,两支笔又丢的净光。因为没有笔用,课堂上看着同学们做作业,而自己干着急没办法,这种情况在我身上是经常发生的。我再一个毛病是做作业不认真,书写潦草不工整,卷面不整洁,排列不整齐,马虎了事,我的所有任课老师对我的马虎学风都没有好感,这也是我在学生时代未能成为老师得意门生的主要原因,更是我没有成为国家栋梁的重要障碍。初小四年学校生活,我对自己的评语是学习努力,热爱劳动,尊敬师长,基本上遵守了学校纪律,但违反校规的行为也偶有发生,印象较深且受到老师处理的有三次。三次违反学校纪律,三次教训,对我的学生生涯起到了引以为戒的作用,现分别叙述如下。</div><div> 第一次是我上三年级的时候,记得那是一个夏天星期六(当时未实行双休日)的下午,我和同班同学宁全成等三人在学校下边的河里捉小鱼,因玩的入了迷,以至于上课的钟声敲响后竟全然不知,被班主任老师发现后,我们三人拔腿就跑,藏到了村里一个非常隐蔽的地方,等天黑后才悄悄回了家。星期一早晨到校后,我们三人被叫到老师办公室门前,罚站了近一个钟头,最后写了检查,承认了错误才算了事。从此,我再也不敢因贪玩旷课而耽误学习啦。</div><div> 第二次是在四年级的上学期,因我们的班主任老师体罚学生重了点,同学们对其抵触情绪比较大,所以趁老师面向黑板写字或讲解时,同学们故意对其做一些不礼貌的捣乱动作,我也是捣乱同学中的其中一员。有一次,我的捣乱动作被老师发现,受到了严厉惩罚。因为我的捣乱是故意行为,也可以说是恶作剧,体罚虽然重了点,但我心中没有一点怨气。现在回想起这件事,心中还深感愧疚。</div><div> 第三次是1966年的春季。一天上早自习时,趁老师不在教室的空隙,我和一个叫宁德绪的同学,在教室外玩摔跤,被老师发现后,除给了严厉批评外,还受到了不准按时放学回家的处罚。&nbsp;</div><div> 二、“文革”记事&nbsp;</div><div> 四年级的上学期,大约在1966年的5、6月份,一场轰轰烈烈的“文革”运动席卷了全国,政治上最为敏感的学校,成为这场运动的前沿阵地。现在还清楚记得,我们班进行“文化大革命”的首次行动,是运用“大字报”这一“武器”,向着我们的辛勤园丁猛烈开火。对学生管理最严的老师首先遭殃。学生们排着长队,敲着吹着学校在节日期间才使用的小鼓小号,把一张张向老师发泄不满的“大字报”,贴在老师办公室和校园的墙壁上,墙上贴满了,就放在老师办公桌和睡床上。这种突入其来的事件,校长懵懂了,老师晕乎了。今后学校怎么办?学生怎么教?老师咋上课?如雪片般的大字报如何处理?全都束手无策,不知所措!!!大鸣大放大字报的形势稍缓,紧接着开始大辩论,辩论的焦点是看谁的做法对,谁的做法错,按照当时的政治形势来衡量,辩论的实质是所谓的“造反派”与“保守派”的政治论战。记得我们学校有两支战斗队,都声称是捍卫毛泽东思想的战斗队,但他们的观点却反映出“造反”和“保守”两种倾向。这种形势的出现,是全国形势造成的,不是某一个人或某一个组织所能控制了的。都是小学生,投入到这场运动都没有任何过错。大辩论的时间大约进行了几个月,到1966年底才基本结束。从1966年的6月到1967年初,学校基本停课,教学工作处于停顿状态。“文革”初期的几件事,至今仍记忆犹新。 </div><div><br></div><div> 观看毛泽东主席接见百万群众纪录影片。1966年10月的一天上午,高山公社几千名群众早早来到高山煤矿通往县城的公路两边,迎接毛主席接见百万群众的影片到高山展映。大约在上午九时左右,前边矗立着领袖巨幅画像、车上载有毛泽东主席接见百万群众纪录影片的卡车由东向西缓缓驶来时,迎候的群众一下子沸腾了,“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万岁”的口号声在公路两边此起彼伏。影片在高山煤矿俱乐部放映,分批观看。当观看的群众看到影片中身着绿色军装、红光满面、神采奕奕、面含微笑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的毛泽东主席向接见的百万群众挥手致意时,全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div><div> 高山公社批斗“走资派”大会。1967年上半年的一天上午,高山公社的红卫兵在高山煤矿俱乐部召开批斗高山公社“走资派”大会。父亲当时担任高山公社社长,自然就成了造反派批斗的对象。当我看到被打成“走资派”的公社党委书记韩文明伯伯和作为“保皇派”的父亲被揪上批斗会场时,台下十几岁的我心中在淌血、在哭泣。由于父亲任职期间工作兢兢业业,做了许多对国家对人民有益的事情,参加批斗的红卫兵没有什么证据惩罚父亲,加之父亲人缘好,红卫兵们只是对其停了职,罢了官,夺了权,让父亲靠边站,没有对其进行人身迫害,这也算是父亲的幸运。但“文革”中的这一靠边站,却让父亲站了14年,直到1980年,才恢复了父亲的正科级职务。但父亲十几年来,对党对人民毫无怨言,无论在焦枝铁路第一线,还是会战陆浑总干渠工地,始终是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全心全意的为党为人民忘我工作,这就是父亲的人生品格。</div><div> 成立“红小兵战斗队”。1966年秋季,这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已发展到了如火如荼的程度,各种红卫兵战斗队,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了出来。从中央到地方,从工厂到学校,从农村到城镇,都成立有红卫兵组织,什么“井冈山战斗队”、“飞虎战斗队”、“硬骨头战斗队”、“红星战斗队”等,在伊川大地上喷涌而出。我们这些十几岁的娃娃由于受到政治形势影响,也不甘落后,同班12名好友,几经酝酿,成立了“冲杀战斗队”,并制作了队旗和袖章。记得购布钱和制作工钱是“队员”们复收的红薯卖后筹集的,布票由公社秘书开出证明免收。我们这个战斗队成立后,即没有“冲”,更没有“杀”,也没有进行任何政治活动,只是几个娃娃们在一起玩了几天,不久便自行解散,袖章归个人,队旗卖的钱队员平分。</div><div> 1967年春季,学校开始复课,但还是一边上课,一边继续“闹革命”。学生没心学,老师不敢教,唯恐被扣上教育战线“黑帮”的帽子。但我们学校的大多数老师还是在极其严峻的政治环境下,凭着对教育工作的一片赤诚之心,认真地履行着一个园丁的职责。印象较深的有李庆奎老师所教的分数加减法、分数通分,苗世杰老师的作文课,我还是受益匪浅。这场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对我小学阶段,特别是高小阶段的学习,产生了极其不利的影响。如高小阶段没有开设历史、地理、自然、语法修辞等课程,没有进行基础性系统学习,造成了一些知识的缺失。这种影响对我们这一代人不是短暂的,有些知识的欠缺造成了终身遗憾。<br></div> <h3> 伊川县第一高中</h3> <h3> 坡头寨村香台峰</h3> <h3> 三、中学生涯<br></h3><div>&nbsp;</div><div> 文化大革命以前,全县共有一所高中,六所初级中学,每个公社(现为乡)2—3所高小或完小,到了1969年,初中教育在全县得到了“普及”,稍大一点的行政村都设立了初中或附中,学制由文革前的三年改为两年。由于初中教育的“超速普及”,造成学校师资力量不足,教育质量出现了严重问题。我所在的石庙完小于1969年改制成附中后,教师严重短缺,原来教高小的公办教师,都调回了原籍任教,剩下的大都是本村的民办教师,文化程度最高的为中专或初中。但他们都尽了最大努力担任了繁重的教学任务。如教我们数学的秦来周老师、宁景通老师,教语文的族伯段得仁老师、宁永福老师等。虽然当时教学环境差,但我还是在各位老师的辛勤培育下,学到了不少知识,为高中阶段的学习和恢复高考制度后参加高等院校的考试起到了重要作用。</div><div> 1970年底,我完成了两年制的初中学业,全县12所高中(当时全县共12个公社,即每个公社一所高中)全部建成,均已安排了招生计划。当年高山高中在其招生区域中的招生比例为1:2,不进行入学考试,实行名额分配保送制。我们班共有毕业生19名,分配升入高中生10名,由村党支部、革委会和学校管委会研究确定。因我和姐姐同班,所以村两委和学校决定我们姐弟两人只能一人进入高中学习。当时姐姐主动放弃进入高中学习,把上高中学习的机会留给了我。后来姐姐虽然通过其他途径又上了高中,但每当想起姐姐这种大爱无私的思想境界,心中对姐姐始终怀着一种敬仰之情。</div><div> 我的母校—高山高中,是在文革期间新建的一所学校,当时因国家财政困难,给学校拨付的建校款极少。我们入校时,学校共有教室4座,师生餐厅4间,教师住室不足10间,这些泥土瓦房都是我们上一届的师兄及学校教职工亲手建起的,这里凝聚着他们辛勤的汗水。我们入学后,学校的基本建设任务仍然很重,我们的劳动任务仍然十分艰巨。</div><div> 1971年的春天似乎来的特别晚,新年过后大致有一个月的时间,气温一直都在零度以下徘徊,而且天天是细雨绵绵。由于气温低,又不断下雨,路上结了一层厚厚的溜冰。因我村距学校较近,所以我村的几位学生都成了“跑灶生”。所谓的“跑灶生”,即晚上不在学校住宿,中午带一点干粮在学校吃一顿饭,:下午放学即可回家。因学校有劳动任务,我们这些离校较近的“跑灶生”,上学时要带上头、铁锨、箩头等劳动工具。学校距我们村有六、七里路程,还要翻一座小山,那时没什么交通工具,上下学全靠两条腿步行,身背劳动工具,山高路滑,摔跤是经常发生的。</div><div> 我的高中阶段,正值文化大革命搞的热火朝天时期,教育质量与文革前及现在都是无法相比的,开设的课程都非常简单,主课为语文、数学、政治,化学课改为化工,物理课改为工业机械和电工,英语只学一些简单的单词,热学、历史、地理、自然、生物等都没有开设。劳动课是必须开设的一门课程,主要是劳动实践。学校建房,我们就脱坯和泥,还要烧白灰、烧砖等项劳动。烧白灰用的青石是我们肩扛手搬完成的,因而上山扛青石就成了我们这届同学的必修课。每到星期六下午,全校师生一起出动,排着一条长蛇似的队伍,到距学校一里多地的青石山上扛石头,力气大的扛大石头,力气小的扛小一点的石头。总之,学校分给各排各班的运青石任务是必须要完成的。</div><div>经过全校师生一年的共同努力,到1971年底,学校又建起了教室4座,师生住室20余间,为1972年招收新生打下了良好基础。</div><div> 刚入校时,全级分为三个排(即现在的班,当时学校模仿军事编制),后来,由于学生人数不断增多,扩编为四个排,我被编在第一排,现在县城工作的李欣志、张玉霞、段凤琴、刘文举、宁志荣、任何明、邢木林和汝州市工作的王颖宵等均和我是同排同学。马延勋老师是我们的班主任兼授语文课。马老师口才极佳,颇有文才,据说1972年高山公社党委书记所作的政治报告,马老师就是起草人之一。我的语文基础知识较差,特别是写作知识更差,在全排处于中下等水平。在高中学习的两年时间里,马老师的语文课使我受益匪浅。有一件事,虽然相隔40多年,仍记忆犹新。记得我们刚入学不久,学校以排为单位召开新生入学表决心报告会,后来上作文课时,老师让学生自己的发言稿写成一篇作文,我就把我的发言稿修改后誊写在作文本上交给了老师,内心颇为得意,因为我发言时曾得到了老师的表扬。没想到几天后老师将作文本发下来时,我一下子惊呆了,马老师的流利红色小字和删除的红线条在作文的每一页上都修改的密密麻麻,有修改错别字的,有修改病句的,有删去不恰当或重复句子的,基本上被改的面目全非,并在其后面加了一大段批语,大意为,写文章切记句子不要重复,这样会使你写的文章杂乱无章,条理不清,显示出你写作方面的低水平,切记克服这一毛病。看着老师的谆谆教诲,细细品味着老师修改后的文章,使我领悟出了写作中的些许技巧,以至于我走向社会,参加工作后写一些工作报告、工作总结等文字材料,总是用马老师的教诲来衡量。这一批语使我终生受益,也使我终身难忘。</div><div> 在高中学习期间,对我印象较深,影响较大的还有郑文荣老师。郑老师是我高中一年级的数学教师,他不但学识渊博,对教学工作更是兢兢业业,孜孜不倦,对学生百问不厌。在我的心中,郑老师既是一位辛勤的园丁,更是一位良师楷模。他讲课语言流畅,思维敏捷,条理清晰,举例恰到好处,板书工整规范,讲课时划线不用尺,画圆不用规,几何图形大都是一气呵成。正是有这样的良师授课,使我的数学课成绩有了较大提高,在全班甚至全级处于中上等水平。高二数学由石光烈老师教授,也是受益良多。1978年参加高考,数学科目取得了较好成绩,与我高中阶段的两位良师有着密切关系。</div><div> 两年的高中生活,比较清苦,但我们跑灶生与住校生相比,生活还稍好一点,起码可以保证一天吃到两顿热饭,而大多数住校生比我们就苦的多了。我的同桌,一个星期才能回一趟家,每次回家返校带的干粮大都要维持5—6天时间,冬天冻的又凉又硬,夏天发生霉变,大多数学生都患上了严重的胃病。跑灶生生活虽然好一点,但经常要起早贪黑的跑在路上,特别在冬天,早晨天不亮就要起床做饭,天蒙蒙亮就开始上路,无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从不间断,每天要翻两次小山,往返20余里路程。</div><div> 1972年,邓小平在“文革”中被打倒第一次复出后,狠抓了教育质量,当时的教育部长指出:“刘少奇把贫下中农子女拒于学校大门之外,林彪把贫下中农子女拒于知识大门之外。”这句话前一句虽不确切,但后一句是符合当时情况的,号召学生努力学习,报效祖国。这一年,全县的中小学在期末都实行了统一考试,这就是后来被“四人帮”批判的所谓的“智育回潮”。在这种“智育回潮”的影响下,学校师生们的教学积极性空前高涨,我们班相继出现了一批高材生,如作文大王王占魁、理化尖子王颖宵、数学通马伯杰等,都是全排乃至全级的顶尖人才。</div><div> 上世纪60、70年代,农村的土地都是由集体统一耕种,农民干活挣工分,夏、秋两季,生产队以户为单位按挣到的工分多少和人口数量分给粮食。所以,在我的中学阶段,除了完成学习功课和学校的劳动任务外,课余时间和学校放假期间,还要参加生产队里的一些劳动,以便挣点工分多分点粮食,以此减轻家里一点负担。参加劳动的类型分季节而不同,冬、春季主要随生产队干点活,劳动一天可挣到六、七分工分,或运点土,拾点杂草,沤点土粪交给生产队挣点工分。夏秋两季,我们的主要劳动任务是割草挣工分。割草是我们农村学生的一项主要劳动任务,所以我们生长在农村的这一代,都称之为“背草篓子”长大的人。那时,在我们农村广泛流传着一句顺口溜,叫做:“工分、工分,社员的命根。”这就是上世纪60、70年代我们中国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我的中学生涯正是伴随在这种真实写照的农民生活中度过的。</div><div>&nbsp;</div><div> 四、高山高中勤工俭学纪实</div><div>&nbsp;</div><div> 高山高中位于高山煤矿西端,地处青石山南麓,具有开采青石的便利条件;煤矿近在咫尺,购煤极为方便;学校内土质较好,所以,该校是一处烧石灰、做青砖的好地方。</div><div> 建于1969年的高山高中,当时国家财政困难,拨付建校款极少,所以学校就利用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掀起了勤工俭学热潮。学生们上课用的教室、师生宿舍大都是靠勤工俭学建起来的。</div><div> 建校初期,国家拨付部分款项建起了四座教室和极少一部分教师宿舍。由于房屋少,两三个老师只能挤在一间不足10平米的房间内住宿兼办公,教学条件极其艰苦。为了改善办学条件,1971年初,学校在其南侧建起了白灰厂。为了取得烧制白灰的原料——青石,学校从71级的4个排中各抽调3—4名身强力壮的学生,组成了石工队,负责到学校北面的山坡上开采青石。石工队先后由杨金楼、郑文荣老师负责,刘文举任石工队队长,刘哲、董木林、董随欣等为队员。学校购买了一些钢钎、铁锤、铁撬等采石工具,但炸药无处购买,石工队就自己想办法用硝酸铵和锯末自己制作。他们用郑老师的一个大铁盆将硝酸铵加热融化,利用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拿到学校附近的农村石碾上将融化的硝酸铵碾碎,搅上锯末,就制成了炸石头的炸药。每到星期六吃过午饭,石工队一行十几人就带上钢钎、铁锤、炸药等工具物品上山,有的打炮眼,有的撬石头,有的清理石块。当时队长刘文举和董随欣等人负责装炮放炮,刘哲、董木林等负责打炮眼,有时打炮眼铁锤打偏打在扶钢钎人的手上,手被打出血的事件是经常发生的。但他们忍着疼痛,以坚忍不拔的毅力硬是把坚如磐石的青石炸开撬活,将大石块打成小石块,保证了石灰窑顺利点火。放炮的学生如果遇到哑炮,队长刘文举等人还得冒着生命危险去排除。石工队起出了石头,其他学生还得将石头运到石灰窑边。于是,学校就把运青石任务分到了各排各班。每个星期六的下午,每个班都由班长带领上山扛石头,一个班每月分给运石头任务1.5立方左右,一个班放一堆,到时学校派人来验收。白灰烧好后,老师们要带领学生出窑。这是一项比较艰苦的劳动,既热又呛。在白灰窑里边劳动的学生衣帽要穿戴整齐,还得戴上口罩,有时还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小事故。据刘文举同学回忆,在一次出白灰时,一块生石灰出窑后滚落到刘新川校长的脚上,烫伤了脚的刘校长为此还住了几天医院。烧成的白灰,除学校建房自用外,没用完的还对外销售,卖的钱全部弥补学校建房费用。除烧制白灰外,学校还在篮球场西侧建有砖厂,各排都选派学生轮流到砖厂和泥倒砖,我们一排的刘文举、宁红要等均参加过此项劳动。校工宁二照具体管理砖厂,并和学校聘请的另一个工匠负责烧窑。装窑、出窑均由老师带领学生来完成。一年大约烧两窑青砖,满足了学校建房之需。</div><div> 从1971年至1972年,学校烧制白灰约6—8窑,青砖4窑左右,脱坯数十万块,师生贡献椽子500余根,建起教室四座,师生宿舍30余间,面积达700余平方米,满足了教学和师生生活之需,为学校的后续招生奠定了良好基础。</div><div>&nbsp;</div><div><br></div><div>&nbsp;</div><div>&nbsp;</div><div>&nbsp;</div><div>&nbsp;</div><div>&nbsp;</div><div>&nbsp;</div><div>&nbsp;</div><div>&nbsp;</div><div>&nbsp;</div> <h3> 栾川鸡冠洞</h3> <h3> 伊川县城,樱花盛开</h3> <h3> 1973年高山公社高中毕业证封面</h3> <h3> 附录一</h3><h3>高山高中71级一排(班)学生名单(63人)</h3><div> </div><div>草场:郭银拴、任红恩、任何明、宋木元、程鑫赏</div><div>晁沟:陈万定、高红智、郭龙召</div><div>常海山:晋红高</div><div>高东:何光秀、张玉霞(女)</div><div>高山:王颖宵、王玉民、段来君、段书彬、段凤琴(女)</div><div>黄村:黄改欣、牛长记</div><div>侯村:王占魁</div><div>湖南:梁木水、马伯杰、段会议</div><div>贾村:宁志荣、贾新站</div><div>金呼沱:杨光有</div><div>老虎凹:刘文举、刘泽从、刘铁娃</div><div>老虎窑:李欣志</div><div>刘庄:刘东照、刘淑珍(女)</div><div>穆店:穆顺峰、穆三林</div><div>煤矿:王灵珠(女)、郭婷婷(女)</div><div>坡头:苗松杰、苗正安、苗克怀、陈水军</div><div>坡头寨:段永正、宁红要、董根听</div><div>亓岭:亓五彬、李金圈、李铁良、李秀芝(女)、刘延海</div><div>上川:李锁</div><div>石桥:李共章、李长轩、苗实干</div><div>温庄:董随欣</div><div>魏庄:白红要</div><div>叶沟:李红锁</div><div>郑村:郑红轩、郑选民</div><div>增花营:王普亭、王正村、王万坤</div><div>郑窑:郑彦军、邢木林</div><div>张坡:方灿、方书记</div><div> </div><div> 附录二</div><div> </div><div> 高山高中71级学生名单(204人)</div><div> </div><div> 草场(12人)</div><div>郭银拴、梁中站、任红恩、任何明、宋木元、程鑫赏、周克功、郭孔庆、郭干甲、黄合庆、周春学、宋宏祥(亡)</div><div> 晁沟(8人)</div><div>陈万定、杨汉道、高全科、高聚发、李现群、郭群伟、高红智(亡)郭龙召(亡)</div><div> 常海山(3人)</div><div>晋来道、晋善道、晋红高(亡)</div><div> 高东(3人)</div><div>何木欣、何光秀、张玉霞(女)</div><div> 高山(10人)</div><div>王颖宵、段来君、王希望、王聚星、王玉民(女)、段凤琴(女)、王英民(女)、王玉伦(女)王肖娃(病亡)、段书彬(病亡)</div><div> 黄村(9人)</div><div>杨红欣、黄来虎、胡春来、杨丙军、史小卿、李建功、黄改欣(病亡)、杨得安(病亡)、杨发龙(亡)</div><div> 侯村(2人)</div><div>王占魁、王欣土</div><div> 湖南(11人)</div><div>梁木水、马百杰、段会议、梁广东、梁广灿、马万杰、刘景勋、梁坤卷、梁荣坡、梁荣民、刘站杰</div><div> 贾村(3人)</div><div>宁志荣、贾俊良(亡)、贾新站(亡)</div><div> 金呼沱(12人)</div><div>杨光有、杨四倍、杨清水、杨苟胜、杨光锁、杨石森、杨二有、杨二红、杨勤道、杨红森、杨安民、杨新举</div><div> 老虎凹(4人)</div><div>刘文举、刘泽从、刘铁娃、刘小皎</div><div> 老虎窑(3人)</div><div>李欣志、石贵彬、石来军</div><div> 刘庄(5人)</div><div>王东照、刘淑珍(女)、苏永辰、王根要、刘汉卿</div><div> 穆店(13人)</div><div>穆顺峰、穆三林、穆丙坤、穆成顿、穆建卿、穆军尧、乔万军、穆润三、穆庭道、穆少勋、乔金芳(病亡)、穆丙召(病亡)</div><div> 坡头(18人)</div><div>苗松杰、苗正安、苗克怀、陈水军、苗少奇、苗龙章、苗信军、苗建来、陈要争、任玉辰、李平均、李振杰、苗灿锁、苗当钦、苗克让、苗卷彬(亡)、苗水平(女)、 苗绵娃(女)</div><div> 坡头寨(11人)</div><div>段永正、宁红要、董根听、董德道、秦兴、宁石滚、宁孟楼、段顺庭、宁维普(女)、段秋满(女)、秦巧环(女)</div><div> 亓岭(15人)</div><div>亓五彬、刘哲、李金圈、李铁良、刘延海、王二报、刘丙尊、刘长听、苏栓娃、李任道、李普民、、李秀芝(女)、刘风琴(女)、刘月琴(女 意亡)、刘重要(病亡)</div><div> 上川(5人)</div><div>李锁、胡秀灵、杨广生、胡丙雪、胡纵彬</div><div> 石桥(12人)</div><div>李共章、苗实干、李建国、苗幸旗、李虽高、苗松或、苗安喜、李贡钦、、李长森、李作功、李建国(亡)李长轩(意亡)、李共欣(亡)</div><div> 温庄(6人)</div><div>董木林、董随欣、董木铎、董改卿、温正军、苗孟灿(亡)</div><div> 郑村(2人)</div><div>郑红轩、郑选民</div><div> 增花营(7人)</div><div>王普亭、王万坤、王辽治、王保来、王志民、王书喜、王正村(亡)</div><div> 郑窑(5人)</div><div>郑彦军、邢木林、邢汉辰、邢孟坤、汤中秋</div><div> 卢村(3人)</div><div>卢铁串、赵震兴、赵灿军</div><div> 张坡(4人)</div><div>方灿、方书记、方重堆、方四倍</div><div> 阎洼(6人)</div><div>阎麦堂、阎建森、阎拴柱、阎来恩、牛四季、牛长记(亡)</div><div> 矿直(5人)</div><div>王灵珠(女)、郭婷婷(女)张秀琴(女)、张爱玲(女)、李东丽(女)</div><div> 社直:王新建</div><div> 张村:宁军芳</div><div> 魏庄:白红要(亡)</div><div> 鄢沟:李红锁</div><div> 谷窑:王来娃</div><div> 范沟:刘正效</div><div> 张奇庄:田新怀</div><div> 方沟:</div><div> 樊店:</div><div> 杜沟:</div><div> 王忠凹:</div><div> 洞子沟:</div><div> </div> <h3>  高山公社高中一九七三年颁发的高中毕业证</h3> <h3> 憩鹤山(高山台)主峰</h3> <h3> 洛阳牡丹甲天下</h3> <h3> 第三章 步入社会</h3><div>&nbsp;</div><div> 一、任职队副</div><div>&nbsp;</div><div> 癸丑年(1973年)春节过后,即告别了我学习了两年的母校——高山高中。由于受“文革”影响,全国高等院校的招生工作基本停滞。那时的高中毕业生都没有直接进入高等院校学习的机会,只能是农村来的返乡务农,城镇学生回城后“上山下乡”,在广阔天地里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无论城镇农村,高中毕业后只有经过两年的“再教育”社会实践,才有极少数学生经推荐,保送进入“工农兵大学”学习,称之为“工农兵学员”。所以我这个来自农村的高中毕业生,就理所当然地回到了“大有作为”的农村去参加社会实践——农业生产劳动。1974年初,大队组建我们生产队领导班子时,我被任命为生产队的副队长,成为农业战线上的一位“主要成员”。班子成员组成情况是:队长孙建华,小名孙豹子,曾于194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复原返乡,担任村领导数年。副队长由我和段守武两人担任,会计段相楼,保管宁大王。他们虽然识字不多,有的甚至还是文盲,但都曾担任大、小队干部多年,有着比较丰富的农村工作经验。</div><div> 生产队的队部租用一李姓闲置未用的三间土坯房。每天晚上,我们班子成员都会主动聚集到队部,互相通报一下当天各自所承担工作完成情况,传达一下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和工作部署等,再把第二天要干的农活和其他事情安排好。有时研究的事情多,会议开到深夜,我们班子成员就会利用特权,用生产队集体的粮食做一顿汤面条来充饥,这在当时便是我们班子成员的一项特殊享受。</div><div> 生产队的副队长,是农村基层中最小的官。新官初任,极不适应,如喊人出工,钟声敲响后,张大着嘴喊不出声,弄得我异常尴尬。开社员大会,腹稿打的好好的,等讲话时忘得一干二净,或者讲出的话东一斧头西一镰,说了上句没下句,在众目睽睽之下急的面红耳赤。在班子成员中,我是唯一的一位高中生,但当时我的讲话水平远不如他们不识字的人,主要原因是缺乏实践锻炼。经过两三个月的磨练,逐渐适应了工作环境,领工、召开会议、大会发言等都比较得心应手。</div><div> 生产队一级的小官,虽然官小,但在当时还是有一些权力的。如全队的男女劳动力,谁有事都得向这些小官们请假,不批准是不能随便离开的。生产队如遇紧急情况,就有临时处置的权利。记得在1974年春季的一天凌晨,生产队刚育好的红薯苗池突遭大雨,若不能及时遮盖好,集体财产将遭受重大损失,还将导致全队200多口人一年的红薯口粮没有保障。在其位,谋其政,责任心驱使我急忙起床,敲响了要社员们紧急出工的钟声,但由于天还未明,加之又下着雨,仅有为数不多的社员出了工。经过近一个小时的紧张劳动,被雨淋的红薯育苗池及时盖上了遮雨布,避免了一次重大损失的发生。看着我们的劳动成果,又看着出工的社员们被春雨淋的湿漉漉的身体,我决定动用我这个副队长的职权,宣布每个出工社员奖励工分10分。这是我担任副队长以来第一次使用“特权”,也是责任心促使我使用的“特权”。</div><div>干好一个生产队长,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不但要领导好、指挥好生产队的各项工作,还要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如果你只动口,不动手,老百姓也是会糊弄你的。记得有一天早上,我带领生产队的一部分男劳力往北龙王沟(一处地名)挑茅粪,开始时我只当指挥员,结果是时间过去了一大半,任务只完成了一小半,照这样下去,早上的劳动任务是很难完成的。此时,我没有别的选择,只能是即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随即拿起钩担,在一个小时内,往返挑了三趟。社员们看我脚踏实地的干了起来,一个个都不敢怠慢。在大家的齐心努力下,很快完成了劳动任务。</div><div> 任职期间,由于没有认真执行国家有关农业技术方面的操作规程,曾犯过一个小小的错误。我任副队长的那个年代,上级规定播种棉花必须实行摆播,就是用人工把棉籽一粒一粒均匀的摆放在耧沟里,这样做,即节约棉花种子,又株距均匀,且出苗率高,但费工费时。由于这项技术刚在我们村推广,还没有被广大农民所接受,因而公社专门派了一名机关干部来我村负责监督该项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严禁使用耧播。我们领导班子在研究讨论推广这项生产技术时,都认为这样做影响播种进度,决定趁中午这名干部吃饭和休息的间隙,由我带上一些播种能手,偷偷进行耧播。但这位驻村干部,对工作极为负责,匆匆吃过午饭,放弃午休,就带领村干部在全村田间地头巡逻检查。当我们违规偷偷播种的面积还不到一亩地的时候,就被发现了。这位干部怒气冲冲地来到我们面前,没收了我们播种农具,晚上又召开大、小队干部会议,让我们做了深刻检查,其他生产队也都吸取了教训,谁也不敢违反规定耧播棉花了。这一年,全村顺利完成了上级下达的棉花摆播任务,为全年的棉花丰收打下了良好基础。每当想起这件事,都为自己不执行上级政策而内疚,也为这位干部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而感动。这个受我尊敬的干部叫张尚宵,鸣皋邢庄人,80年代调伊川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直至退休。</div><div> 在副队长的位置上工作了不足一年,到了当年的9月份,父亲通过关系安排我到白沙棉花厂当上了一名临时工人。否则,我在农村基层干部的岗位上可能会干的更长一些,农村工作经验可能会更丰富一些,农业生产技术可能会掌握的更熟练一些,但这一切的一切也许只是可能而已吧。不到一年的队副生涯,虽然短暂,也是我一生难以忘记的经历,又是后来向我的同学、同事、朋友们炫耀自己的政治资历。</div><div>&nbsp;</div><div> 二、临时“门官”</div><div>&nbsp;</div><div> 我这里所说的“官”,并不是人们心目中想象的手握大权,对群众吆三喝六的政府官员,而是对自己从事的临时门卫工作的一种戏称。</div><div> 高中毕业后,“文革”还没有结束,国家的各项工作都没有走向正规,经济建设还处于低迷状态,高等院校招生工作基本停滞,企事业单位招工人数极少,城镇的初、高中毕业生继续实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基本国策,回乡务农的农村毕业生的出路更是渺茫。父亲对我的前途也比较焦心,但又没有什么好办法,最后,老人家几经努力,让我到白沙棉花厂当了一名临时季节性工人。</div><div> 白沙棉花厂位于白沙乡所在地——白沙村,西与白沙高中为邻,东毗白沙食品经营处。该厂是县棉麻公司下属的一个集棉花收购、加工、仓储的小型企业。我进厂时,全厂共有国家干部6人,合同制工人3人,其他均为棉花收购季节招收的临时人员。厂长朱天顺,嵩县田湖人,行伍出身,没什么文化,是那种大老粗的工农型干部,没什么计谋,也没有什么领导才能。主办会计姓郜,本县高山镇高南村人,也算是我的一个小老乡。此人有点文化,不爱与人说话,也不爱多搭理其他同事,看上去是一个很有计谋、城府较深的人。还有几位棉花验级员、保管员等,名字已记不清了。3个合同制工人,都是操作棉花打包机的生产技术人员,他们的地位当时在厂里算是二等公民。和我一起进厂的临时季节工约有七、八个人,其中几个人已不是第一次来该厂干季节工了,他们都有一些在外工作的社会经历,像我这样初次来干季节工的有两、三个人,我们这些人在厂里属最下等的公民。</div><div> 我进厂后被分配在门卫室工作,所以我把这段经历戏称为“临时门官”。门卫人员有两项职责,一是白天负责登记来厂售棉的棉农和进厂办事的其他人员,并检查是否带有火柴、打火机等火种一类的东西,因为棉花厂的防火工作极为重要;二是负责厂区晚上的安全工作,一天24小时值班不能间断。该岗位设置两人,和我一起在门岗值班的同事姓任,年长我一岁,在该厂从事这项工作已是第二次了。我的这位任兄为人有点鬼机灵,我与其共事几个月,应该说是吃了点小亏,但从长远看,我这个老实人还算是没有吃亏。我的这位小精灵“仁兄”,在一些小事上虽然占了点便宜,但在人生道路的大事上却是吃了大亏。我离开棉花厂后,一直未与这位机灵兄长见面,后来听一些知情人讲,任某在另一个棉花厂担任财务会计期间,因过于“机灵”,贪污了公款,被判刑坐牢数年,公职也未保住。</div><div> 在棉花厂工作的这段经历,虽然时间短暂,却给我心灵深处留下了一道抹不去的阴影。厂长的为人刻板,个别领导的老谋深算,同事之间的尔欺我诈,使我从学校踏上社会以来,第一次感觉到了社会的复杂。我的那位同事兄长的机灵为人,工作上的诸多艰辛困惑,人与人之间的不和谐环境,至今历历在目,内心伤痛犹在!</div><div> 棉花厂的门岗工作,后半夜的职责尤为重要,而且是一件极为艰辛的差事。而和我一同共事的这位“仁兄”,总是以兄长的身份,安排我在后半夜值班。后半夜值班的人,前半夜必须休息,而我们的住室和值班室同在一个房间,中间仅有一道薄墙相隔。前半夜,厂里的职工都聚集在值班室打扑克、下象棋、聊天,闹得我无法入睡,等玩耍的人走后刚刚入睡,便已经到了换岗的时间。后半夜,全厂的人都进入了梦香,唯独我一个人还在厂里站岗放哨。按照厂里规定,夜里每隔半小时,就要到厂区各个角落巡查一遍,看是否有不安全隐患。当时厂区南边有一块空地,空地内还有几座没有迁走的坟墓。因为是空地,厂里没有安装照明设施。后半夜,厂区内静的出奇,当我一个人巡查到这个黑咕隆咚的地方时,心里总有一种胆怯的感觉,头发丝好像在吱吱作响。等把厂区各个角落一一巡查完毕回到值班室时,一股难以抗拒的睡意就袭击而来,一坐到椅子上就情不自禁的开始打盹。厂领导还时常起来查岗,看你是否履行了职责,有时厂长半夜起来跑厕所,也要到门岗顺便看一下,如果你打盹的时候被领导发现,随时都会遭到严厉批评。特别在棉花收购旺季,厂里人手不够,白天厂领导还要派我们去干一些杂活。这样,我每天休息的时间就更短了。干惯了农活,在农村自由惯了的我,对这种工作环境极不适应、还有一些人阴一套阳一套的处事手段,更让我看不惯。因我们这些新进厂的三等公民,都想转为二等人士,所以,一些人在表现自己方面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如有的人领导不在场根本不干事,领导在时表现的异常殷勤,很会讨领导欢心。我的那位兄长,就是一位很会拍马屁的“能人”,因为我太老实,不会拍马屁,又不会拉关系,所以我这个临时季节工干了不到半年,就于乙卯年春节过后,被“罢官”回了家。虽然丢了工作,但身心却得到了解放,干农活虽然苦点累点,但心情愉快。</div><div> 要想事业有成,天时、地利、人和是缺一不可的。我在白沙棉花厂工作期间,既未逢天时,也未遇地利,更没有遇到厂领导之间,领导与同事之间,同事与同事之间的人和。所以,时至今日,对我曾经工作过的这个地方,从未勾起过我的任何眷恋,以至于我后来到白沙阀门厂工作的三年多时间里,从未去过该厂,更没有与我的厂长、会计以及和我共事的“仁兄”谋面。直到1984年,我带领县委组织部委派的工作组到该厂考核建立厂领导班子时,才是我离别棉花厂后的第一次故地“重游”。而此时,原来的故人大都调离,当初的同事已所剩无几,见到厂里的工作人员,大都是不曾相识的新面孔。</div> <h3><font> 栾川老君山</font></h3> <h3> 坡头寨村金河水塘</h3> <h3> 三、亦工亦农<br></h3><div>&nbsp;</div><div> 亦工亦农是上世纪70年代,国家企、事业单位在农村招收的计划内临时工,意思为既是工人,又是农民。按照当时国家政策规定,这部分人工作在城镇,户籍仍在农村,不属于城镇人口。亦工亦农人员在农村分的口粮,按照国家定价卖给国家,国家以你从事的工种供给商品粮。我于1976年初经县计划委员会批准,被伊川县阀门厂招收为亦工亦农工人。本篇记述 的就是我在阀门厂工作、生活的一些情况。</div><div> 1974年底,我在白沙棉花厂干临时季节工期满回家后,父亲又想方设法在伊川县阀门厂给我安排了工作。于是,我又于1975年4月到该厂当了一名翻砂工人。当时和我一起进厂的有石红阁、王松建、何军芳等4人,我和王松建分配到翻砂车间,石红阁、何军芳两人分在车工车间。刚进厂时未办招工手续,厂里按临时工对待,月资37元,夜餐补助每晚0.3元,加班工资按超出勤天数计算发放,国家不供应口粮。如果那个月加班的天数多,一个月可以领到50多元,这在当时就算是不低的待遇了。到了年底,我们四人同时办理了亦工亦农招工手续,月工资定为28元,口粮按工种标准供应,每月42斤。从此,我就成了阀门厂的一名计划内临时工人。</div><div> 伊川县阀门厂座落在白沙乡孟村行政区域内,紧邻洛汝公路。该厂在上世纪50年代是一个公私合营的铁业社,原址在白沙街中段,后发展为合作工厂,于70年代初搬迁到现址,主要生产铁锅和简单的生产生活用铁制品。1973年前后,由于铁锅销售不畅,加之利润较低,后经政府投入资金,不断增添设备,具备一定规模后,开始转产生产工农业及生活用的阀门和水龙头等,厂名改为伊川县白沙阀门厂,属集体所有制企业,隶属于县第二工业局领导。当时,县第一工业局所属的杜康酒厂、轴承厂、大修厂、化肥厂、水泥厂等是全民所有制企业,属县内一流企业。县第二工业局领导的集体企业,算是县里的二、三类企业。</div><div> 翻砂车间,也叫铸造车间,是生产阀门、水龙头的第一道工序车间,车间生产情况直接影响全厂的产品产量和质量。车间的主要生产任务是铸造阀门、水龙头毛坯件,兼造一些用于工农业生产的机械零配铸件。1975年,由于主产品需求量小,车间还少量生产人民日常生活用的灰铁锅。所以我在翻砂车间工作的那段时间,学到了不少铸造生产技术,在厂里还结交了不少良师益友,如翻砂车间的老师傅蔚彦章、常温成,车工车间的许三荣、高彦武,成装车间的张青堂,厂技术员王性田等。比较要好的朋友有张其发、王松建、张万年、申社君、韦振伊等。在我离开阀门厂的几十年时间里,与这些师傅、同事仍然来往不断,交往甚密。在翻砂车间工作的四年中,先后干过炉后 工、浇铸工、模型工、铜炉工等。</div><div> 炉后工又叫上料工,是一个融化生铁开炉时向炉内添加料石的工种。主要负责给化铁炉里添加生铁、焦炭、石灰石等。那时候,车间里的生产设备非常简陋,化铁炉露天而建,上料工无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都是露天作业。露天作业最苦的当属冬春季节里的雨雪天,无论雨或雪下的多大,只要一开炉,就必须坚守在雨(雪)地里。在当炉后工的两年时间里,棉衣鞋帽被雨雪淋湿的时候就有好多次。但是,工作环境再恶劣,也要坚守好工作岗位,干好本质工作。否则,如果因添加料石影响了化铁炉正常运转,既影响到产品质量,还影响到产品产量。夏季,无论天气怎么炎热,也必须要在炙热的太阳暴晒下坚守好工作岗位,只不过是酷暑代替了严寒,汗水代替了雨水。</div><div> 浇铸工是将铁溶液浇铸成铸铁件的一项工种,既艰苦又危险,还需有一定技能。上世纪70年代,一到夏季,电力供应十分紧张,而开炉时用电量比较大,并且电力供应要连续不能间断,所以,夏季开炉时间基本上都安排在晚上进行,这样,可以避开用电高峰,能较好的保证电力供应。浇铸工的责任主要是将化好的铁溶液用特制的勺子将其注入砂型,铸造出所需要的铁铸件。由于当时厂里设备陈旧,生产工艺落后,铁溶液需一炉一炉的融化,化一炉浇铸一炉,中间要相隔约半个小时时间。浇铸工工作到后半夜,都异常困乏,在中间等待的时间里,大家都顺便躺在苇席上小睡一会儿,等炉工召唤浇铸时,大都是睁着一双朦胧的眼睛,端着铁汁,身体有时就会东摇西晃,如果端着盛满铁汁的勺子稍微倾斜一点,铁汁洒落地下,就会火星四溅,溅到地上的铁汁凝聚成铁粒蹦到脚面上,顿时就会烧起水泡,这样的小事故是经常发生的。炎热的夏季,端着铁汁的温度高达1000多度,浇铸工一个个被炙烤的汗流浃背,裸露出来的胳膊、脸部被铁汁考的火辣辣的痛。在浇铸铁铸件时,如果遇到砂型里的空气未排出,会使浇进去的铁汁向外喷涌,喷出来的炙热铁粒会随时落在我们浇铸工的头上或脖子里,造成烧伤。有一次,我和我的师傅在浇注一件较大的铸件时,浇注的模型未能承受住铁溶液的巨大压力,铁汁一下子从模型的中部决出,要不是我们跑得快,流出的铁溶液肯定会把我们的脚烧伤。</div><div> 模型工是翻砂车间一项最普通的工种,无论铸造什么零配件,都得先做出模型,然后才能浇注成你所需要的铸件。在阀门厂的翻砂车间,做模型是一项有固定模式而且是周而复始的循环性工作。基本程序是:先清理已浇铸好的铸件,在老砂中添加适量新砂,从而保证型砂的粘黏度和数量不减少,翻匀后洒进适量的水,干湿搅匀,过筛后就成了可做模型的型砂,而后将型砂用模具做成模型,浇铸后就成了所需要的铸件。这种周而复始的程序很是乏味,但仍要不厌其烦的天天干下去,因为这是我们的工作职责,也是我们取得薪金报酬必须做的事情。</div><div> 型模工比较辛苦的是冬季。隆冬寒天,西风怒吼,雪花飘舞,型砂表面都冻成了一层薄饼,工作的时候用双手向砂箱里扒填着湿淋淋的冻砂,一会儿双手就会冻的“麻木不仁”,工作一段时间,就得停一会儿稍微暖一暖冰冷的手,否则,你是很难再继续工作下去的。此时,如果马上把冻僵的手放在火上烤,一会儿手就会痒的钻心。直到现在,我的双手还有受冷烤火后发痒的毛病。这种只有我们翻砂车间型模工才能享受的待遇,其他人是难以体会到的。</div><div> 随着厂里生产业务的进一步扩展,我厂由原来单一生产阀门逐渐扩大到生产水龙头产品,而该产品中的轴芯必须由铜质材料铸造,所以,我们车间在1976年又建起了融化铜材的铜炉。有一段时间,我被车间安排从事开铜炉工作。开铜炉冬春季节不怎么辛苦,比较苦的主要在夏季。铜炉是一个直径约一米多的圆柱形筒子,四周用高级耐火石头砌成,中间放一个装有铜材的耐高温罐子,罐子四周装满焦炭,焦炭燃烧后即可将罐子里的铜材融化,浇铸成铜质铸件。开铜炉最怕使用劣质焦炭后出现锈炉。所谓的锈炉,就是焦炭中杂质过大,焦炭燃烧后不能形成炭灰,而是结成硬块,风机的风送不进去,炉子上下不通,炭灰不能从下边流出,新的焦炭填不进去,炉温降低,最后导致铜炉熄火。这时,就要及时用钢钎将结成硬块的焦炭捅透,再添加优质焦炭,才能保证正常开炉。在炎热的夏季,冒着三十七、八度的酷暑,不干活坐在树荫下都已汗流浃背,而我们此时手握炙热的钢钎,站在七、八十度的火炉边,穿着厚厚的劳动布工作服,一下一下的捅着炉子,全身的汗水就像雨淋似的往下淌,汗水将衣服浸湿,炉火又把衣服烘干,干上不到几分钟,嗓子里就像着了火,头晕脑胀,两眼冒星。有时我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锈死的炉子还是捅不开,这时就要用水将炉子慢慢浇灭,降温后清除锈块,重新燃炉。这样,原来放在炉子里的耐火罐就会报废,会给厂里造成一些损失。遇到这种情况,厂里就会派人调查原因,谁的责任谁负。如果我们有责任,轻则通报批评,重则扣发工资,是一件出力又不落好的苦差事。</div><div> 上世纪60、70年代,我国制造业的工厂中流传着一句顺口溜,叫做“千能车工万能钳,又脏又累翻砂工”。可见,我所从事的翻砂行业在制造业的工厂中属下等工种,和在棉花厂干的活相比,要累得多。但在阀门厂工作,干的活虽然苦点累点,车间里到处充满着欢声笑语,同事之间诚实信用,没有人与人之间的那种勾心斗角,身边少了那些阿谀奉承、投机专营、善拍马屁的龌龊之人。和具有豪爽气质的工人们在一起,心情总是其乐融融。在这里工作,只要一门心事上好八小时班,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完成车间分给你的生产任务,就不需要去多想其他事情。从棉花厂到阀门厂工作的亲身经历,使我深深体会到,制造业的工人阶级与其他行业的人员相比,在人生处世方面,有着一定区别。师傅们总是把他们掌握的生产技术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徒弟,同事之间谁有什么事,都会诚心实意的互相帮忙,做到有福大家享,有难共担当。</div><div>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后,我于1978年参加高考后被安阳市师范学校大专班录取。于是,我便于年底告别了我工作近四年的阀门厂,告别了尊敬的各位师傅和与我朝夕相处的诸位好友同事,结束了亦工亦农的工人生活,又走进了我阔别六年的校园。(第三章完)</div><div>&nbsp;</div> <h3> 龙门风光</h3> <h3> 美丽羊湖</h3> <h3> 第四章 再入校门</h3><div>&nbsp;</div><div> 引言</div><div>&nbsp;</div><div> 我之所以把进入安阳市师范学习称之为再入校门,一是因为与我中学学习阶段相隔时间较长;二是我高中毕业后,已经走向了社会,先为农民,后当工人,又由工厂重进校园。故将这次入校以“再入校门”似为较妥。</div><div>&nbsp;</div><div> 一、初试失利</div><div>&nbsp;</div><div> 在阀门厂工作期间,我最大的梦想就是再次进入学校学习,心想如果全日制的学校不能上,哪怕上一个不脱产的夜大、职大或技工学校就行,目的是想汲取文化科学技能知识,特别想进入工科学校深造,希望将来在工业技术方面能有一技之长,当一名工业产品设计或生产技术方面的工程师。但由于当时的国家教育制度和教育事业发展缓慢等原因,这种想法只是空想而已。直至到了文化大革命结束,国家恢复高考制度后,我的这一梦想才有了一点希望。</div><div> 1977年10月,当我从收音机里第一次听到国家恢复高考制度的消息后,我的心情是既喜且忧。喜的是自己几年来的梦想总算有了一点希望,忧的是我高中毕业距今已五年之久。五年来,我从会战陆浑灌区到修建大寨田,从生产队副到临时“门官”,又成为亦工亦农翻砂工人。初中、高中所学的一些知识,已经忘得一干二净,参加高考,困难重重。可无论如何,这是一次实现我多年梦想的一次机会,困难再大,也要一试圆梦,就是梦想没有实现,也心甘情愿,无怨无悔。决心下定后,就想方设法克服种种困难,没有课本就去借,没有时间就去挤。从复习到参加高考的时间仅一个多月,一个多月来,坚持白天上班,晚上就以砖块为凳,睡床当桌,一般都学习到晚上12点以后。但由于时间短,学习内容多,又缺乏高考经验,1977年的高考分数仅超过预录分数线3.5分,加之报考志愿过高,初次参加高考便名落孙山。</div><div>&nbsp;</div><div> 二、复读两月</div><div>&nbsp;</div><div> 第一次参加高考失利,是放弃,还是继续参加下年高考,思想上犹豫不决。不继续参加高考,于心不忍,况且自己已经积累了一些高考经验。再参加高考,有些信心不足,害怕再次失利。1978年初的一件事,对促使我继续参加高考起到了重要作用。由于我在翻砂车间已工作三年,很想换一换生产车间,多学一点生产技能。于是,就托人找厂长做工作,但一直未得到厂领导允诺。看到调换工作无望,只好痛下决心,继续参加高考。</div><div> 1978年实行的是全国统一命题考试,时间定在7月上旬。4月份以前,我坚持一边上班,一边学习,到了4月下旬,感到参加考试所要学习的内容实在太多,如果再这样“亦工亦学”下去,很有可能会再次名落孙山。而我认识的几位白沙籍考生都在春节过后已赶往郑州、洛阳等地参加高考复习。期间,偃师县、白沙高中的复习班也分别于3、4月份成立,因而我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所以,我便于父亲商量,向单位写了请假条,经厂长签字批准后,由在偃师县邮政局工作的一位孟叔介绍,与我同厂的韦振伊一起,于5月初赴偃师县参加了该县举办的高考复习班。</div><div> 偃师县对1978年的高考复习工作非常重视,县里专门抽调了得力教师,对复习生进行授课辅导。我们到偃师时,该县举办的复习班已开讲多日,授课地点设在县委党校礼堂,参加复习的考生非常多,可能超过300人。白天参加复习班学习后,晚上住在县邮政局设在偃师火车站一间闲置的接收邮件的房子里。该房紧邻陇海铁路,每天通过陇海铁路的列车极多。一到晚上,当列车通过时,我们所住的房子震颤的非常厉害,感到火车好像从头顶上穿过一样,加之学习压力大,晚上一直睡不好觉,而且学习班人数太多,又没有课桌凳,上课能找到一块砖头坐就算不错了,如果去的晚,只能坐在大礼堂的最后边。老师讲的内容听不清,黑板上老师写的字看不清。在偃师复习班学习的几天时间,我们两个人的学习效果都很不理想。正当我们学习上遇到诸多困难的时候,忽然得到消息说,伊川县的高考复习班也将于近日成立,招收的对象主要是1977年高考成绩超过预录分数线未被录取的考生,我和韦振伊都符合招收条件。于是,经我俩商量,决定离开偃师,于5月10号左右回到伊川,参加了我县在教育干校(现教育进修学校)举办的高考复习班。</div><div> 1978年高考前,我县还没有成立重点高中,复习班的各科老师均从全县有关学校的名师中抽调。现在还清楚记得,我们理科班各科辅导老师分别是:语文知识张成林老师、三角课王培基老师、代数课董其功老师、几何课郑文荣老师、物理课刘为民老师、化学课李甲辰老师、 政治课王发录老师,作文辅导是一位邢老师,名字已记不清了。理科班共有学生40多人,符合招生条件的大致有30多人。在这里学习有教室、有课桌凳,学生食宿有住室、有食堂,从学习环境到食宿条件,都比在偃师好的多。</div><div>在复习班学习时间虽然不足两个月,但学到的知识比在全日制学校学习一年时间还要多,其中有几门课程使我受益匪浅。化学课使我受益最大的一门课程。从初中到高中,由于受当时政治环境影响,加之缺乏名师施教,我虽对化学课颇有兴趣,但对该科总是处于一种似懂非懂、一知半解的境地,所以我1977年的化学成绩只得了十几分(满分50分)。在刚进入复习班的化学课测试中,我的成绩在全班排32名,算是后几名的学生。从中可以看出,我的化学课基础较差。在复习班经过一个多月的学习,我的化学成绩有了较大进步,而这些成绩的取得,无不凝聚着李甲辰老师的辛勤汗水。</div><div>李老师,北师大化学系毕业,参加工作后,长期从事化学课的教学工作,在我县教授化学课的名师中,名列前茅。无论教授有机化学或是无机化学,初中化学或高中化学,总是条理分明,通俗易懂。异常复杂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总是不看教案,在黑板上一气写成。李老师不但才高,其徳更佳。无论我们遇到何种难题何时向其请教,总是一副和蔼可亲的笑脸相迎,讲解的直到我们满意为止。由于李老师的辛勤教授,该科辅导结束后进行的摸底测试,我的成绩已位列全班第六名,高考成绩达到了80分,在当年考试的五门课程中,成绩位居第一,比1977年的考试成绩增长了近三倍。以至于后来李老师担任县教育局局长后,我在白元乡主管教育工作,因工作关系面见恩师时,多次向其提及此段师生之谊,敬慕之情总是难以言表。</div><div> 政治课,是大多数中学生对其缺乏兴趣的一门课程,授课老师要想把此课教好,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往往是老师讲的枯燥无味,学生听得莫名其妙,很难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但王发录老师讲的政治课使我耳目为之一新,他对政治理论的独到讲解,能使大多数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时事政治重点突出,分析问题引人入胜。真是听君一堂政治课,胜读十年课文书,国际风云虽变换,敏锐洞察辨是非。总之,在我十三年的学生生涯中,王老师使我最佩服的一位政治课教师,他讲的每一堂课都能引人入胜。由于他的职业习惯,造就了王老师敏锐的分析判断能力。记得复习班将要结束时,他对高考政治试题进行了预测,准确率达到了60%以上。就是说,当时你只要按照王老师预测的题目记准背熟,政治题肯定取得及格以上成绩。我在高考前,就是按照王老师预测的重点题目,死记硬背,取得了72分的较好成绩。1984年,王发录老师在地(市)、县级机构改革中,被破格提拔为正处级的洛阳地区教育局局长。</div><div> 通过在复习班近两个月的学习,我的语文、数学、物理等科的学习成绩也都有了很大提高。数学成绩达到了我报考的普通高校第一志愿——洛阳农机学院(现河南科技大学)录取单科最低控制分数线52分,物理成绩达到了预定目标。这些成绩的取得,我要感谢辅导班各科辅导老师,还要感谢白沙高中的赵清哲、程光举两位老师。他们对我当年的复习考试都给予了辛勤付出,为我解决了学习中的诸多疑难问题。</div><div> 当时,我们理科班复习班的同学在学习上都非常用功,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江左籍名叫程荣欣的同学,总是早上第一个到教室,晚上最后一个离开教室,每天学习时间至少都在15个小时以上。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位同学1978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国家第一批重点大学——上海地质大学。我当时由于基础差,所以在学习上也是下了一番功夫,但是与那位江左籍同学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的。由于学习压力大,晚上经常失眠,所以,我在每晚睡觉前,必须口服两片安眠药,否则,很难安然入睡。由于全班同学的刻苦努力,加之各科辅导老师的辛勤耕耘,当年我们理科班录取率达到了80%左右。我较为熟悉的同学有席寿杰、潘社民、赵社坤、尹利民、时美丽、韦振伊等,都是我们理科复习班1978年考入高等院校的学生。</div><div> 1978年高等院校考试,理科考试科目共5门。分别是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和化学,中专预录分数线为265分,高等院校为291分,本科内定录取分数线为311分(个别院校或专业录取分数线低于该分数)。我的总成绩为305分,其中化学80分、政治72分、语文51分、数学52分、物理50分。总成绩与本科学校内定的录取分数线相差6分,无缘本科院校。复读俩月,最后被扩招录取到安阳市师范学校大专班,成为该校78级大专四班的一名学生。</div><div>&nbsp;</div> <h3> 嵩县天池山</h3> <h3> 耗牛遍野</h3> <h3>  八十年代初高等院校颁发的毕业证封面</h3> <h3>三、扩招安阳</h3><div>&nbsp;</div><div>1978年的高考,因我省高分考生未被录取的较多,省高招办研究了多种招生措施,因而耽误了该年的招生时间。所以,我于当年12月份才收到了录取通知书。从录取榜示得知,安阳市师范学校在我县共录取考生两名,另一名叫张振会,属社来社往毕业的大学生,因当年参加高考后又参加录用考试,成绩合格被录用分配了工作,故未到校报到。这样,我县实际录入该校的学生便只有我一个人了。</div><div>乙未年(1978)春节过后,我即按照入学通知书中的要求,办妥了相关入学手续,告别了生我养我的小山村,告别了与我朝夕相处的父老乡亲,踏上了我梦寐以求的“再入校门”的求学之路。记得我离家赴校的那天,母亲一大早为我做好了饭菜,父亲由于工作忙没有回家,叔父天不亮就早早的来到我家里,为我准备了所带的一切东西。当我离家上路后,他老人家送了我一程又一程,我几次对叔父说:“小叔,你回去吧,我在外边都工作好几年了,不要为我担心,你身体不好,不要再送我了。”但叔父迟迟不肯离去,一直送我到距家足足有5里的高山脚下,才在我多次劝阻下,恋恋不舍的停下了脚步,一直望着我远去的身影消失在高山峻岭之中,才转身回家。几十年来,每当想起此情此景,都会使我潸然泪下。</div><div>1977年至1978年,安阳市师范学校共招录7个大专班,其中1978年招收了4个班,招收的专业分别为数学、物理、中文、英语。我被数学专业录取,编为大专四班。全班共有学生37人,其中女生4人。由于当时招收的学生来源广,高中毕业跨度年限长达13年,所以学生年龄相差极大,记得我们班年龄最大的同学为黄海生,34岁,属六五届高中毕业生,年龄最小的是王玉新、何立新等,属应届毕业生,年龄仅17岁,他们的年龄正好相差一倍。我当时24岁,在我们班属中间年龄,可见。文化大革命在教育方面耽误了多少代人啊。</div><div>1979年的大、中专在校学生,国家实行的是生活费供给制和奖学金制度,大专生的生活费每人每月14元,奖学金根据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分为一、二、三等,每月分别为2、3、4元,我被评为二等,每月发给生活费、副食补贴、奖学金共计20元,基本满足了我生活所需及其他花费。在安阳上学期间,生活基本可以,一日三餐,有馍有菜有汤。星期天为两餐,有时肚子有点饿,我们农村来的几个穷学生会用六两粮票和一角四分钱,自带一点咸菜,到鼓楼大街一个小饭馆中,买两碗米饭改善一下生活,这在当时就算是奢侈了。刚入校时,我们学生宿舍在教室上边二楼的一间教室内,共住有学生20多人。下半年,学生宿舍楼竣工后,我们便搬进了新寝室。该楼均为单间,面积18平米左右,每间宿舍住8个人,我们寝室住的人大部分都程度不同的患有失眠症,同室的8位同学分别是:王德亭、韩永显、张顺国、党中发、程广恩、王玉新、张自永和我。</div><div>我们数学专业开设的课程有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空间解析几何、物理学、心理学、教育学、英语、政治等。一般是上午授课,下午自习,晚上做当天老师布置的作业。我们班的王占录和刘燕萍两位同学学习最刻苦,晚上一般都在教室里学习到深夜,毕业后两人都报考了研究生,还有许红伟也考上了研究生,现在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任副教授。我们这些进入师范学校的学生,农村来的一般都是为了跳出“农门”,改变那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生活。城镇来的,一大部分都是为了将来谋求一个安逸舒适的工作。所以,我们在学习上大部分奉行的是“六十分万岁”。就是说,各科考试成绩只要达到及格分数,能取得毕业证书就行了。我就是这部分学生中的一员。所以,在师范学校我的学习成绩很是一般。</div><div>我在师范学校也结交了几位挚友,交情较深的有朱丕选、王德亭、张自永等,被同学们戏称为“四人帮”。但我们四个人的关系只不过课余时间在一起的时间长了点,安阳市的解放路、鼓楼大街、人民公园、电影院等地方留下我们的脚印多了点,只此而已。毕业后与其他同学的联系几乎中断,但我们四个人始终保持联系,隔上一段时间,或是在丕选兄工作地——巩义二高,或是自永兄经商地——南阳市,或是德亭兄教书的学校——唐河九高,或是他们来伊川,小聚闲聊一番,有时喝上几杯小酒,其乐无穷。期间,我与自永兄联系最为频繁,一年内都要联系数次。</div><div>1981年7月,我们完成了教育部规定开设的全部课程,告别了母校——安阳市师范学校,怀着对人生未来的美好憧憬,手拿着第34号毕业证书,先后到洛阳地区人事局、伊川县人事局报到等待分配。</div><div>&nbsp;</div><div>四、高考后话</div><div>&nbsp;</div><div>两年参加两次高考,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和体会,有经验和教训。1977年第一次参加高考,因不熟悉试题评分标准,吃了点小亏。如数学试题未按标准答案的解题步骤在试卷上解题,造成答案正确,缺少解题步骤少计分的后果。本应考取30多分的数学试题,只得了13分。1978年的高考,主要在填报录取志愿方面缺乏经验。当时重点院校允许填报三所学校,普通高等院校可以填报四所院校,不分本科专科。由于那时是在刚考试完就填报录取志愿,没有现在估分、估线程序,可以说当时填报志愿完全是无的放矢,仅凭自己的主观意志填报。我填报普通高等院校的前三个志愿均为本科院校,只最后一个志愿填报的是专科院校,结果由于我的总成绩差6分未达到本科录取分数,报考的专科院校又因为是最后一个志愿未被录取。如果我省不实施扩招政策,我这个超过高等院校预录分数线14分的考生,就要降到中专录取了。</div><div>河南省1978年是全国参加高考考生人数最多的省份,同时又是全国录取高校学生较少的省份,录取比例大约为30:1,所以高分考生在河南未被高等院校录取的情况非常普遍。在这种情况下,河南省几经努力,多次向国家申请招生规模,最后教育部同意我省在完成国家下达的高等院校招生计划后,在省内实行高等院校扩招政策,因而本应在9月底结束的高考录取工作,10月份才开始实施扩招生的录取事项,我便是这批扩招录取的考生之一。2006年12月21日,我到安阳母校见到我的班主任康本立老师时,他作为当年学校派往省高招办录取扩招生的主录官,才向我们介绍了录取扩招生中一些鲜为人知的事情。(第四章完)</div> <h3>  1981年安阳市师范学校颁发的毕业证书</h3> <h3> 青海湖</h3> <h3> 栾川抱犊塞</h3> <h3>  第五章 步入政门</h3><div>&nbsp;</div><div> 这里所说的政门,并非古代意义上的走上了当官之门,而是进入了行政机关工作,成了一名国家机关公务人员。</div><div>&nbsp;</div><div> 一、临时机构</div><div>&nbsp;</div><div> 1981年师范毕业生的分配程序是,学生本人持学校发给的派遣证到地市级人事部门报到,由其开出介绍信,再到县一级人事部门等待分配,一般都分配到教育部门任中小学教师。因为父亲的关系,我没有被分配到教育部门,而被临时分配到县人口普查办公室。该办公室为县政府为搞好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设立的一个临时机构,隶属于县政府办公室管理。当时分配到该办公室的共10位师范学校毕业生。在人口普查办公室,我们几个人承担起了全县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登记复查、编码指导、统计、人口抽样调查及人口预测等项工作。</div><div> 1981年下半年,根据上级政府的要求,县级政府都相继成立了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副县长冯宗松、刘太有先后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冯宗松副县长行伍出身,工作上处事果断,务虚方面较为擅长。刘太有副县长属标准型的工农干部,文化程度不高,讲话时不善用花花词汇,但条理清晰,一语中的。农村出身的这位副县长,农民的那种朴实气息在其身上体现的尤为浓厚。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主任由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杜佑兼任,副主任分别有县统计局副局长钱金堂和县公安局治安股股长李来卷两同志担任。杜佑主任大学本科学历,颇有文才,为人忠厚,没有官架子,对工作要求严格。两位副主任,为人正派,工作认真负责,精益求精,颇有才能,属于工作型领导干部。</div><div>1981年人口普查的主要工作是成立工作机构,宣传发动和各项准备工作。1982年上半年主要工作是地、县、乡三级进行普查试点,总结经验,弥补不足,为7月1日零时开展正式普查打好基础。7月1日以后,随着普查工作的正式开展,县人口普查办公室又从县直有关单位抽调了几十名工作人员,组成了一支较为庞大的工作队伍。办公室分别成立了普查登记组、复核组、编码组、统计组等专业工作组。我当时担任统计组组长,主要负责全县人口普查总数及年龄结构、文化程度结构、性别结构等初步情况的人工汇总。在计算机的汇总结果未出来之前,提前将有关人口数据提供给各级领导,以便较早的为各级政府编制人口和社会发展计划提供依据。</div><div> 1982年底,全县基本完成了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任务,我负责的统计组也保质保量的按时完成了人口普查中的相关统计工作任务,向县委、县政府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1983年5月,我被办公室派往河南省辉县百泉镇参加省人口普查办公室举办的河南省人口预测培训班。在培训班和我同住一室的有临汝县(现汝州市)宣传部、义马市统计局、卢氏县统计局和宜阳县统计局的几位同志。在百泉学习了一个多月,带着上级布置的工作任务,回到了原工作岗位。从1983年下半年开始,按照省、地、县的工作部署,着手编撰伊川县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人口预测报告书。预测时间为18年,即根据人口普查资料中提供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性别比例等,分年度预测至2000年伊川县人口总数、及其性别构成,为控制全县人口增长,制定出符合本县社会经济发展的人口政策提供依据。1983年11月,我圆满完成了伊川县人口预测的各项工作任务,全县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全面结束。</div><div>&nbsp;</div><div> 二、毕业分配</div><div>&nbsp;</div><div> 因县人口普查办公室属临时性非常设机构,所以,我们临时分配到该机构工作的9个人(其中一位中途调出),于1983年底都被分配到了相关单位。具体分配情况是:我到县交通局,王报林、吴节运到县政府办公室,黄现芳、孙石岑到县人事局,辛建须到县经委办公室,马义军到县财委办公室、高文尚到县文委办公室,王姣朋到县史志办公室。</div><div> 1983年12月,我被正式分配到县交通局后,被安排到局办公室负责档案管理工作,偶尔受办公室主任之托,写一些总结、报告之类的文字材料。当时,交通局的领导职数比办公室人员多,属大头小尾型单位。局领导班子为一正五副6个人。局里的主要工作有局长和两位副局长负责,其他三位副局长上班时有的到办公室小坐一会儿,有的在办公室看一看报纸,或聊一会儿闲话就下班回家了。可能是他们三个由于业务不熟悉或身体欠佳等原因,一把手没有给他们分配具体工作,所以,这几位领导也就无所事事。我到局办公室时,仅有4名工作人员,主任马建业,会计武代春,还有一位姓张的工作人员,临时抽调出撰写交通志,我算是办公室一位最小的兵。</div><div> 局里的六位领导,除没有具体工作的三位副局长之外,有具体工作的三位领导,姚新现副局长为人最正直,干啥事都是一是一,二是二,不会拐弯抹角,更没有什么花花肠子,工作干的也最出色。我作为局里的一名小兵,领导分配我干啥就干啥,积极努力地把自己承担的工作干好,如通知下属单位领导开会,承办相关事项等,办公室的卫生也是我份内工作。负责的档案管理,不能说我做的井井有条,但日常管理感觉还是好的。如果那位领导要哪一级的那类文件,我随手都能给领导提供。所以在交通局工作的那段时间,局里的各位领导是说不出我有什么大毛病的。</div><div>&nbsp;</div><div> 三、意外升迁</div><div>&nbsp;</div><div> 1984年初,县、乡两级开始进行机构改革,改革的目标,使县、乡两级的党、政领导达到“四化”标准,即“革命化、年轻化、专业化、知识化”。首先进行乡级机构改革,使一大批年富力强的中青年干部走上了乡级领导岗位,而后进行了县级机构改革,改革后的县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是:县委书记蓝保卿,副书记宋景华、胡敬忠,组织部长白富兴,纪委书记韦六聚等。政府县长李中现、副县长翟元忠、张汝浩等。县级领导班子完成组建后,县委开始着手对县直单位进行机构改革。县委组织部成立了多个考察组,分别到县直单位进行组织人事考察。我所在的交通局,组织部于1984年5月派出了以姜成才为组长的考察组。我当时在交通局机关是唯一的一位大学专科毕业生,年龄20多岁,所以就被列入了考察对象。7月初,县委在其二楼会议室召开了拟提任的考核对象座谈会,会议的中心内容由考核对象谈你对本部门改革思路和想法,县委、县政府的主要领导均参加了会议。会后的7月中旬,我被县委任命为县统计局副局长。我之所以由交通局调往统计局任职,主要原因可能有三。一是被县委内定为统计局局长的钱金堂向组织部长提出让我到统计局给他做副手;二是我本人没有向组织部门提出或找关系提出留在交通局任职;三是可能交通局的人事安排比较复杂的缘故。事后,第一条原因经落实确实存在,其它两条只是推测而已。总之,我这个统计局的副局长可以说是白捡来的一个小官,因为我没有通过任何关系向有关领导提出要官,更没有向任何人搞行贿等违法活动。俗话说,心想事成,但1984年的机构改革,对我来说,算是心没想事竟成的一次“意外升迁”。但实事求是的讲,这个意外升迁,也是我自身条件、工作能力和处事为人的结果,且这种意外升迁,在我的一生中仅仅是唯一的一次,天上的馅饼从此再也没有向我掉下来。</div><div> 1984年7月,县委组建了统计局领导班子,其班子成员为:局长钱金堂,副局长只有我一人,正局级协理员孙凤誉。当时该局的工作人员仅有七、八人,现在记起名字的有吕红军、李长胜、楚建华、孙保中、赵云星等。由于工作人员少,我到统计局后,亲自担任人事年报的统计工作。好在我干统计不是很外行,虽然是新手,但还是出色的完成了人事年报统计工作任务。</div><div> 1984年,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工作部署,各级统计部门承担了统计专业函数教育的组织工作。由于统计局缺少函数课程中的高等数学辅导人员,而我毕业时间不是太长,在校学习的高等数学知识还没有忘完,所以就主动承担了此门课程的义务辅导任务,保证了该批函数学员高等数学考试取得了较好成绩,学员们对我的授课都给了较高评价。现任县农机局副局长的孙干卿、县广播电视局副局长朱春晓等学员,20多年来,还亲切的称呼我为老师,使我深感欣慰。我这个师范毕业生,没有把毕生精力献给教育事业,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而这短短的十几节授课,也算是我应尽的一点小小的义务吧。</div><div> 1984年下半年,国家制定的第一部《统计法》颁布施行。该法为了保证统计机构的人员稳定,明文规定各级统计部门的正、副局长调动,必须征得上一级统计部门同意。看到此项规定,我的心里算是吃了一颗定心丸。因为我从师范学校毕业到现在,仅三年时间,就换了三个单位。这次有《统计法》作保障,总能在统计部门稳稳当当的干上几年,用我所学的知识,为统计工作做一点贡献。我想,《统计法》是国家颁布的法律,县里不会也不敢轻易地把我调往其他单位,即使组织部门有调动意图,上级统计部门一般情况下是不会同意的。但我的这种想法实在太幼稚了,因为上世纪80年代,我国还未真正实现依法治国,《统计法》中的一些规定,地方政府根本不会认真执行。于是,我在统计局仅工作了8个月后,组织部门竟全然不顾国家法律的明文规定,以“交流干部”的名义,被“交流”到了乡镇,由副局长改任副乡长。后来才听一些知情人讲,县委组织部的某位要人,看到我年纪轻轻的在县直单位任职,说是有些嫉妒,实际上是否与”七品芝麻官”中的唐知县不善礼尚往来的类似情况有关,到现在还是一个未知数。总之,这些人大权在握,把国家法律置于脑后,一句话,就违法把我从县直单位“交流”到了基层。</div><div>&nbsp;</div><div><br></div> <h3> 冰瀑布</h3> <h3> 禾苗翠绿</h3> <h3> 四、交流基层</h3><div>&nbsp;</div><div> (一)单骑赴任</div><div>&nbsp;</div><div> /1985年3月25日上午,我突然接到通知,要我即刻赶到县委组织部,部领导要与我谈话。当我赶到组织部后,部长白富兴已经等候在办公室了。一见我到来,便很热情地招呼我坐下,首先肯定了我在统计局几个月来的工作成绩,而后话锋一转说:“根据党的干部政策,县委决定,实行领导干部交流制度,这次组织决定,将你交流到白元乡任副乡长,时间两年,希望你服从组织决定。”那个时候,我的思想非常单纯,想到既然是组织决定,就不能讲任何价钱,只能无条件服从。因此,就很爽快的表示:“既是组织决定,我坚决服从,何时交接工作?啥时间到新单位报到?”白部长接着对我说:“你回去后即可向钱局长交接工作,要求你在3月31日前到白元乡报到。”我当即表示:“没问题,我一定按照组织上要求的时间到达新的工作岗位。”事后我才知道,这次调到乡、镇政府担任副职的共四个人,其他三人均为科员升任副乡长,只有我一人是由副局长“交流”到乡政府担任副职,而且这种“交流”,我是全县唯一的一次特殊“交流”。</div><div> 这次“交流”基层,我克服了家庭中的诸多困难,于3月31日上午,脚踏一辆红旗牌半旧自行车,后座上带着我日常用的衣服被褥,准时赶到了白元乡政府。当政府秘书看到我拿出的介绍信后,非常激动地说:“乡党委、政府已经接到了县委通知,计划明天派车去接你,想不到你今天骑车子来啦。”我说:“我是按照上级规定的时间来报到的,请转告乡领导,不用去接啦,只给我安排一下住房就行了。”这次对我的所谓“领导干部交流”,不是领导承诺的交流两年,而是被稳稳当当的交流了五年。先主抓文教卫生、计划生育,又主抓农业、林业、水利等,既分管过民政、财政、乡直单位等业务,还分管过政法和党建等工作。在白元乡工作的五年,对自己分管的每一项工作,都做到了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干事。</div><div>&nbsp;</div><div> (二)临危受命</div><div>&nbsp;</div><div> 1984年,白元乡发生了一起轰动全国的大案件,一部分教师和群众联名状告原乡党委和政府领导,县委于1985年初对乡党委、政府领导班子进行了较大调整。新的党委、政府班子组建后,白元乡教育系统仍然很不稳定,近半年时间,乡党委、政府领导无人敢抓教育,班子成员谁都不愿触及这一敏感邻域,造成白元乡教育工作长期处于半瘫痪状态。我于3月底到乡政府上任后,党委、政府研究让我主抓教育,党委书记向我介绍了该乡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一再叮嘱:“你现在是临危受命,当务之急是稳定教师队伍、稳定人心、稳定局势。在我们白元乡,教育工作事关全乡大局,必须以百倍努力把教育工作搞好。”针对全乡教育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我首先深入学校进行调查研究,召开不同形式的座谈会,听取广大教师对搞好教育工作的建议和意见,讲明乡党委、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期望。在此基础上,先从稳定教师队伍入手,以党委、政府名义下发了关于稳定教师队伍的若干规定。凡中学校长调动,必须由乡文教助理协同乡中心学校,进行人事考察,对拟调动的人员,要报经乡党委、政府研究决定;小学校长调动,要报经乡政府主要领导同意,方可下文任命,任何个人都无权调动校长。公办教师,特别是骨干教师,未经政府主管领导同意,不得调出本乡。从而稳定了教师队伍,杜绝了一些人跑官要官,不安心本职工作现象发生,解决了部分老教师对人事调动和职务任免方面的不满意见,保证了全乡教职员工和学生的思想稳定,为全乡教育事业的的发展打下了较好基础。其次,组织老教师深入各个学校,围绕提高教育质量进行调研,使这些老教师的聪明才智、教学工作经验得以充分发挥,对促进全乡教师队伍团结和提高教育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第三,针对全乡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基础建设薄弱等问题着力解决影响教育事业发展的“一无两有三配套”问题。一无为校校无危房;两有为校校有围墙,学生人人有课桌凳;三配套为初中有配套的实验室,配套的实验器材,配套的实验室管理人员。从1985年6月份开始,我与乡文教助理一起,有时步行,有时骑自行车,走遍了全乡21所中、小学,逐一查看各个学校的“一无两有三配套”情况,对查出的问题,一一记清,定期向党委、政府联席会议汇报,取得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定期召开村支书、村主任会议,对各村学校存在的问题,在会议上一一提出,以党委、政府的名义要求限期解决,并按照规定的解决期限,逐村逐校落实。在乡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白元乡从1985年下半年开始,掀起了声势浩大的集资建校高潮,仅召开高规格的集资建校促进会、现场会就达十余次。夏宝、常玉宝、土门、吉泊、白元、谢庄等村分别集资十余万元,多的高达几十万元投资学校。到1985年底,全乡基本实现了“一无两有三配套”工作目标,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div><div> 深入现场,深入一线,使我一贯的工作作风。在对全乡各学校检查“一无两有三配套”工作时,事前不通知村两委,不要村干部陪同,检查后才把查出的问题反馈给村两委领导。有一次,我把在某村学校检查出的问题反馈给该村支部书记后,支部书记回村找到校长,不问青红皂白,批评其到乡里向我告状。校长听后连连喊冤,支书说:“不是你到乡里告状,段乡长对咱村学校有几间危房,哪几间教室房顶上有几个窟窿,咋会恁清楚。”我得知此情况后,亲自找到这位支书谈话,告诉他我是某月某日和谁到你村学校检查,我向你反馈的情况使我亲眼所见,校长没有私下向我反映任何问题,更谈不上告什么状。支书听了我的话还半信半疑的说:“乡里领导来村里检查工作,都是事前通知两委,由我们陪着检查,像你这样独自到下面检查工作的情况实在太少了。”我听后很严肃的对他说:“这件事你无论如何不能无端的批评校长,作为基层领导,要重视存在的问题,想办法认真加以解决才是正理。”在我亲自督促下,该村及时筹措了资金,解决了学校存在的问题。</div><div> 从1985年4月到1986年10月,在我主管白元乡教育工作的一年半时间里,始终坚持与广大教师打成一片,走遍了全乡的每一所学校,全乡90%的公办教师,我都能说出姓名、在何校任教,一部分教师还与我交上了朋友。全乡教育事业呈现出老教师发挥余热,积极调查研究,为提高教育质量想办法,出主意,提建议;青年教师朝气蓬勃,积极向上,为教育事业尽职尽责,全乡教育战线呈现出一派和谐气氛,圆满完成了乡党委、政府交给我的“临危受命”工作任务。</div><div>&nbsp;</div><div> (三)引水兴农</div><div>&nbsp;</div><div> 白元乡地处伊河东岸,幸福渠、解放渠两条万亩灌渠横贯全乡南北,浇灌着该乡一万多亩良田;陆浑灌渠二支渠、四支渠穿越东岭南北坡地,使白元乡东岭的万亩肥沃土地得以旱涝保收;杨寨水库、寿山水库为有关村庄提供富足水源;杜河、永定河分别从南部、东部流经本乡部分乡村,为这些村的农业灌溉和生活用水提供了便利条件。由于白元乡水源充足,自然条件较好,所以,该乡在我县被称作鱼米之乡。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在兴修水利方面给各级领导提出了新的问题。如何将河水、库水、渠水引到农民们的田间地头,是摆在每一位主管农业政府领导面前的一项首要任务。我于1986年下半年分管全乡农业后,首先想到的问题就是如何引水兴农,使全乡实现村村有良田,户户有水浇,旱涝保丰收,农民生活迈小康。上任伊始,首先与乡水利助理、水利站长、渠道管理所长等深入全乡灌渠、支、斗、毛渠及河道库、塘实地考察,特别对影响水利事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多方咨询论证,力求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在我主管农业、水利的两年时间里,跑遍了全乡数条渠线。如四支渠上至汝阳县蔡店镇的渠首,下至夏宝、土门村的渠尾,徒步查看数次。幸福渠流经本乡12个村庄的20余公里的渠线也留下了我无数脚印。通过实地多次调查,了解到全乡万亩灌渠——幸福渠存在问题有三。一是渠首引水口狭窄,影响进水量;二是中段部分渠道堵塞严重,一遇大旱,下游村庄农田不能得到及时灌溉;三是部分渠段渗漏问题突出,既浪费了水资源,又影响了效益发挥。针对上述问题,我以政府名义积极向上级水利部门反映情况,取得上级有关部门的技术和资金支持,又动员受益村集资,于1987年冬,出动劳力近万人,进行了规模浩大的幸福渠渠首改造和中段断面扩宽工程。又于1988年春,对渗漏较为严重的常玉宝——白元段进行了渠道硬化。共投入人工十万余个,资金三十万余元。工程竣工后,大大缩短了该渠的灌溉周期,使之最大限度的发挥了灌溉效益。</div><div> 四支渠是陆浑灌渠东干渠的一条重要支渠,流经白元乡的吴起岭、吉泊、吉泊寨、富留店、夏宝等村。由于该渠属跨县界渠道,且白元乡受益村均处于下游。由于受诸多因素影响,灌溉效益一直较差。经多方调查论证,了解到影响其灌溉效益的主要问题是处于中段汝阳县境内一段渠线渠深坡陡,清淤极其困难,渠水受到严重堵塞,且该段地质构造土质松软,渠水渗漏严重。通过测试得知,如果此一问题得不到解决,水量会减少三分之一。于是,我及时向乡党委、政府汇报,引起了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写报告、搞评估,积极向市、县有关部门汇报,取得了上级领导重视和支持。1986年冬,市、县水利部门拨出专款,经过专业队伍三个多月的紧张施工,长2000余米。宽2米,高2米的拱形砖混结构的四支渠中段硬化砌帮工程顺利竣工,在1987年春季的抗旱浇麦中,该工程发挥了重要作用,过水流量由原来的不足0.2个流量增至近0.3个流量,灌溉面积扩大了3000余亩,增产粮食200余万斤。在发挥好幸福渠、四支渠、二支渠等渠道灌溉效益的同时,对全乡其它小型水利设施的建设和管护工作也高度重视。从1987年至1988年的两年时间里,先后建成了辛庄提灌站,富留店、王其店提灌站,土门、王庄解放渠提灌站等。维修杨寨水库北灌渠、寿山水库渠道及斗、毛渠15000余米,修建永定河土门水坝一座,购置喷灌机械20多台,根本上改变了全乡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效益差的状况,为振兴白元乡的农业经济奠定了良好基础。</div> <h3> 昆仑山脉</h3> <h3> 石林</h3> <h3>  (四)填补种植空白</h3><div>&nbsp;</div><div> 20世纪80年代,烟叶是伊川县的一大支柱产业,是洛阳市第一种植大县,烟叶对全县的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白元乡的土门、夏宝、富留店等村在上世纪70年代也曾种植过烟叶,由于缺乏烟叶生产技术,一直未种植成功,烟叶生产在白元乡始终是一项种植空白。1987年我主管农业后,看到其他乡镇烟叶生产蓬勃发展,对于我这个曾种植过烟叶的农民,现在主管农业的副乡长来说,有责任填补该乡在农业种植方面的这一空白,也有信心把这项利国利民,为老百姓谋福祉的生产项目搞好。此项种植如果能在全乡有种植条件的村普及,在当时,种植户户均增加收入1000元以上,乡级财政增加收入30万元(相当现在的300万元)左右。所以,这是一项富国富民的好项目。1987年秋季,在乡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县烟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全乡开始对烟叶生产进行宣传发动,分别召开村组干部会、村民大会,讲种植烟叶的经济效益和县、乡政府关于发展烟叶的扶持政策,并将夏宝、吉泊、富留店等村作为重点村进行政策倾斜。刚过完春节,乡政府就高薪从外地请来十几名烟叶生产技术员,及时下派到有关村组进行技术指导。我和乡政府的有关领导、机关干部深入种烟户的田间地头,督促检查种烟村的烟叶育苗和整地起垅工作。在烟叶移栽阶段,我与烟叶生产助理刘喜宽一起,吃住在村,一个村一个村的去检查,一块地一块地去落实,直至看到绿油油的烟苗在白元乡东岭田野中茁壮生长时,心中的一块石头才算落了地。要种好烟叶,不但要育好苗,搞好大田移栽,还要做好治虫、打枝抹杈等田间管理,更重要的是炕好烟叶,使老百姓收获的烟叶卖上好价钱,烟农取得好效益。如果烟叶炕不好,你种的再好,也是前功尽弃。白元乡烟叶生产多年没有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就是烟农缺乏炕烟技术。能否让烟农掌握好炕烟技术,是这次烟叶生产能否成功的关键。看着地里长势喜人的烟苗,如何能让烟农炕出高等级的烟叶,成为我抓好全乡烟叶生产的重中之重。烟叶移栽结束后,我多次赴县烟草公司,寻求烟叶烘烤的技术支持。在我的多方努力下,县烟草公司把全县烟叶烘烤的一级技师李新宽借调我乡,分别在夏宝、吉泊、富留店、吉泊寨、杨寨、常玉宝、土门等村举办由烟农参加的烟叶烘烤技术培训班。有时烟农白天忙,就利用晚上时间组织培训。从如何建好炕房,到烟叶采摘,再到如何控制炕房温度、湿度以及闷火上色等技术,一一传授给烟农。在烟叶烘烤的日子里,天气还异常炎热,我和有关技术人员一起,骑着自行车,连午觉也不敢休息,在东岭7个村翻坡越岭,从这个村到那个村,从这片烟地到那片烟地,从这家炕房到那家炕房,一遍一遍的查看烟农炕出的烟叶质量,发现问题,就和技术人员在现场一起研究,分析发生问题的原因,研究出解决办法,直到把问题解决好为止。有时我一个人深夜还在查看有关烟叶烘烤技术资料,寻找解决因施肥过足导致黑暴烟的烘烤难题,最大限度的减少烟农损失。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付出就一定有收获。1988年,全乡烟叶生产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丰收。</div><div> 为了解决烟农卖烟难问题,我以乡政府的名义多次找县烟草局领导,使之在夏宝、吉泊新设两个烟叶收购点。看着长蛇似的售烟队伍,我绽露出了灿烂笑容。当年,种烟户户均纯收入达到1500元以上,乡财政收入烟叶特产税30多万元。这一年,烟农们喜上眉梢,乡领导心花怒放。</div><div> 从1988年开始,白元乡烟叶生产始终保持着一个良好发展势头,吉泊等烟叶种植重点村更是成为全县的种烟明星村。作为一名“交流基层”的国家公务员,能为老百姓干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能为农民们增加一点收入,也算是无愧于自己的薪金,无愧于自己的良知,无愧于国家对自己几十年的培养。</div><div>&nbsp;</div><div> (五)“毛遂自荐”</div><div>&nbsp;</div><div> 战国时期,赵国有一个叫毛遂的人,自荐随平原君赴楚国求救,以解其国都邯郸被困之围。正是由于毛遂的自荐前往,才凭其三寸不烂之舌,直陈厉害,说服了楚王同意救赵,使赵国的国都得以保全。我这里所说的“毛遂自荐”,却不是为国解围,也不是解民于倒悬,但却多少有一点“毛遂自荐”典故里类似的意义。</div><div> 1985年,中央根据改革开放形势发展需要,决定用两年时间在全国开展一次大范围的整党运动。这次整党共分四批,农村被列为最后一批。县委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整党工作办公室,并抽调了一批有丰富工作经验的老干部进驻各乡镇进行督导。白元乡由曾任公社党委书记、县水利局局长的徐年柱同志带队进驻,对整党工作质量严格把关。凡不按规定进行,没有达到整党工作质量要求的村,必须推倒重来。在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和乡党委的高度重视下,到1986年底,全乡19个行政村的整党工作都已圆满完成,唯独乡政府所在地的白元村,因村支部瘫痪,党员群众上访等影响了整党工作任务的完成。按照中央部署,这次整党务必于1987年上半年结束。1987年春节过后,白元村的整党工作还没有任何进展,是全县为数不多的几个老大难村之一,已经拖了全县的后腿。时任乡党委书记的孙五科为此事焦急万分。一天上午,孙书记专门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很无奈的说:“段乡长(应该是段副乡长,但当地人称呼官衔时习惯不带副字),我决定让你暂时主持乡政府工作,让乡长吴金科到他所包的白元村,专职进行该村的整党工作,务必于5月底完成整党任务,否则,乡党委无法向县委交代。”听到此,我思索了片刻,情真意切的对他说:“孙书记,你的想法虽好,但不符合实际,我一个副乡长主持政府工作,名不正言不顺,不利于开展工作,也不利于班子成员团结,况吴乡长来白元工作还不到一年,对白元村的情况还不是很熟悉,我在白元工作已近两年,对白元村情况了解较多,请党委把我抽出来,我再从机关人员中挑选两名经验丰富、老成持重的党员干部进驻白元村,保证按照上级规定的时间完成整党任务,解决好上访问题,配合党委组建好村两委班子,使该村有乱到治,甩掉老大难帽子。”孙书记听后,喜出望外地说:“机关里的干部你随便挑,不过,这项工作不是你份内事,让你挑这么重的担子,可真是为难你了。”我说:“啥份内份外,只要能给党委、政府解忧,不要说难为不难为了。况且,我是毛遂自荐。我坚信,通过努力,我会向党委、政府交一份及格的答卷。”于是,我就暂时辞去了分管的政府工作,和我挑选的一位乡经联社副主任和一位副乡级协理员组成了白元村整党工作组,进驻到了县、乡老大难村——白元村。</div><div> 进驻白元村后,我首先走访了部分党员群众,了解了该村存在的主要问题,制定出了搞好整党工作四个步骤。因为白元村的信访问题比较突出,所以,要搞好整党,首先要从解决群众上访问题入手,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必须进行调查落实,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第二步,在此基础上,组织全体党员认真学习有关文件,提高党性觉悟,增强党员凝聚力,稳定局势,促进和谐,按照整党工作步骤,认认真真地把整党工作搞好;第三步,在对群众反映问题查实的基础上,向乡党委做详细汇报,研究出处理意见;第四步,组织党员对整党工作进行回头看,引导广大党员从旧的家族、派系纷争中走向干事创业、发展经济上来,使全村呈现出一派安定团结、蒸蒸向上的良好局面。工作组的整党工作步骤很快得到了乡党委批准。</div><div> 为了解决好群众上访问题,我们首先召开党员大会,组织全体党员认真学习《党章》、《为人民服务》,学习有关整党工作文件,以此提高党员的思想政治觉悟,提高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自觉性,提高对整党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制定出了解决信访问题的“三公开”原则,即:一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公开。凡是群众反映村干部的问题,都要在党员大会上公布,让广大党员鉴别其问题的真伪;二对查证问题结果公开。通过党员大会,公开选举查证落实问题工作小组,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一律交工作小组查证落实,并有工作小组对查证情况向党员大会报告;三对处理问题公开。对工作组查实的问题,如实向乡党委、纪委汇报,由乡党委根据有关规定做出处理意见,并向党员大会公开公布处理结果。“三公开”的做法,得到了该村广大党员群众的拥护,保证了群众上访问题查证工作的顺利进行,全村很快出现了安定团结的局面。在人心思稳,人心思变,人心思进的大好形势下,我们及时按照上级党委的工作部署,在全体党员中积极开展以批评与自我批评、提高党性原则、提高思想政治觉悟为主题的整党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以前曾经犯过错误的党员,自觉剖析自己,制定出了奋斗方向;一些革命意志松懈的党员,坚定了信念,激发出了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一些存在有这样或那样不正确想法的党员,重新评估自己,实事求是的对待存在问题的党员干部。使党员与党员之间、党员与干部之间、党员与群众之间建立起了信任机制,达到了谅解与和解,顺利完成了整党工作任务,解决了困扰白元村一年多来的不稳定问题。</div><div> 整党工作完成后,工作组开始着手进行组建村两委领导班子。为了保证组建的村两委班子有一个良好的群众基础,我们工作组对全村100多名党员逐人听取意见。党员推荐两委班子人选时,要求对推荐的候选人选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指出其优缺点,以便我们向党委汇报出具体情况。同时,我们三人还分头深入到群众代表家中,广泛听取广大群众对组建村两委班子的意见和建议。兼听则明,通过多方倾听党内外群众的意见,最后向乡党委推荐了在全村威信较高,群众基础较好,有一定工作能力和工作经验的老、中、青党员,作为白元村支部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候选人(当时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还未颁布,村主任可由乡党委提名,村民代表选举),经乡党委同意后,分别交由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会议选举。经过选举,我们工作组推荐的候选人均高票当选。1987年5月中旬,白元村两委班子顺利组建完毕,新组建的两委班子主要成员为:支部书记邢希夏、副书记安毛立、魏贵宝,村委主任安毛立、副主任张云祥、委员崔茹兰等。白元村的各项工作以此为起点,逐步走向了正轨,全村呈现出了一派人民安居乐业,经济建设欣欣向荣的良好局面。</div><div>&nbsp;</div><div><br></div> <h3> 川藏交界的金沙江大桥</h3> <h3> 酒祖杜康雕像</h3> <h3> (六)心系群众<br></h3><h3>&nbsp;</h3><h3> 戏剧《七品芝麻官》中的唐知县有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叫做“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现将我在白元乡工作期间,事关老百姓的三件事,分述如下,即可证明百姓在我心目中所占的位置。</h3><div> 为民做主。1986年夏征开始后,政府分工由我负责协调乡粮管所的夏粮征购工作,主要职责是维持收购工作秩序,协调处理粮管所在收购夏粮期间出现的有关问题,督促各村夏粮收购进度。一天下午,我前往粮所收粮现场查看情况。这天,前来售粮的群众特别多,排的长队从粮所门口一直延伸到杜河桥西,足足有几百米长。当我即将到达粮所门口时,看到一名群众拉着放有小麦的架子车往回走,我急忙上前问到:“老乡,你的粮食为啥不交了?”这位群众气呼呼的说:“收粮的人说我的粮食没晒干,不收购,让我回家晒一晒隔天再来,但我的粮食已经晒了好几天了,真干了,他们是在故意刁难我。”我听后走到他的车子跟前,抓了几粒放在嘴里咬了一下,感到这位群众说的是实情,就对他说:“你先不要走,我去粮所给你交涉一下,看他们是否给你再验一下,如果合格,你就不用再跑腿啦。”我到粮所后即向所长说了我的意见,但这位所长不同意让检验人员复检。这时,我非常生气的讲:“你们说人家的粮食不干,得有依据,没有依据的东西怎能服人,不复检是不对的。”所长听后大发脾气,说这是他份内职责,我无权过问,否则,现在就到县粮食局辞职。我听到此话,就非常严肃的对他说:“辞不辞职那是你的事,我是乡政府分工分管夏征工作的,有权让你们对群众有争议的粮食复检。”这位所长听后,不管三七二十一,拂袖离岗回县。看到这种情况,我当即决定,让一位副所长主持工作,不能影响夏征。而后,这位副所长让有关人员对这位群众的粮食进行了复检,结果完全符合质量标准。这件事,我虽然得罪了这位所长,但维护了一位我素不相识的老百姓的利益。现在回想起这件事,我认为这样做还是值得的。</div><div> 争水风波。1987年秋季,白元乡出现了严重干旱,全乡干群都全力以赴的投入到了抗旱保秋工作中。有一天早晨,天还没亮,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把我惊醒,来人一边敲门一边大声喊:“段乡长,你快起来吧,有两个村的群众为争水浇地打群架了,晚一点可能就要出人命了。”我听后急忙起床,简单问了一下出事原因和具体地点,责任心驱使我一刻都不敢怠慢,连脸都来不及洗,立即通知派出所值班人员随我一同赶赴出事地点。当我们赶到后,发现是白元和双头两个村为了争水浇地,双方聚集了近百人,手持铁锨、锄头、木棍等,大有一触即发打群架的势头。我到后首先平息了双方的偏激情绪,杜绝事态进一步扩大,然后了解争执原因,进行耐心调解,及时避免了一起群殴事件的发生。这天,我虽然耽误了吃早饭,但看到群众利益没有受到损失,心里比啥都高兴。</div><div> 吕石磙告状。1989年,我由政府副乡长改任党委副书记,分管政法、信访稳定工作。此前,常玉宝村有一个叫吕石磙的村民,因与邻居宅基纠纷问题没有得到合理解决,成为全乡一位有名的上访专业户。隔不上三五天,就到乡里不是找书记,就是找乡长,要求解决问题,有时晚上就睡在书记或乡长办公室的门口。由于此问题属多年积案,在我改任副书记前,乡司法所、派出所、法庭都先后进行过调查处理,但都没有一个好的处理结果。所以,想很快处理好这一上访问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也不能将问题拖住不解决,让老百姓蒙冤,让党和政府的威信受到影响。我经过多方调查,了解到此上访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的症结在于司法所、派出所、法庭三家没有进行沟通,三个单位的处理意见不统一,导致上访人对那家的处理意见都不认可。针对这种情况,我及时召集三个单位领导召开联席会议,听取他们对解决该问题的意见。最后决定,三个单位各抽调一名工作人员,常玉宝村委协助,由我亲自带队,组成联合工作组,深入现场办公,拿出处理意见,还上访人一个公道。工作方案确定后,某单位派出的一位人员,感到处理此事有点棘手,又没有什么油水可捞,是一个出力不落好的苦差事,不愿参与。我得知这一情况后,主动找其谈心,说服他积极参与,但未能凑效。最后,我不得不向乡党委请示,给其发出最后通牒,如不服从组织安排,将予党纪处分。这样,该同志才很不情愿的参加了工作组。之后,我亲自带领工作组,深入现场,量长度,记宽度,算面积,查资料,找证人,走访知情人,最后拿出了比较合理的处理意见,使吕石磙的上访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从此,乡政府院内再也看不到吕石磙告状的身影了。</div><div> “交流基层”,在白元乡工作5年,条件虽然艰苦,但力所能及的为白元人民做了一点微不足道的贡献,接触了基层农村方方面面的诸多问题,为我后来调入机关工作,提供了一些实践经验,学到了好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心中颇感荣幸和自豪。(第五章完)</div><div>&nbsp;</div> <h3> 桂林山水</h3> <h3> 交流基层工作照留影</h3> <h3> 青山白云</h3> <h3> 第六章 审计工作二三事</h3><div>&nbsp;</div><div> 一、外行变内行</div><div>&nbsp;</div><div> 1990年4月,县委根据我的多次申请,把我从白元乡调到县审计局工作。我想当时组织部门可能考虑到我毕业于数学专业,学数学的可能精于计算,审计与计算密不可分,所以就知人善任的把我调进了审计机关。到审计局工作后,我才得知,数学专业所学的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空间解析几何等,与审计业务没有多少联系。审计部门的业务主要是检查会计凭证、财务资料等,用以揭示被审计单位在财政、财务收支活动中的各种弊端,杜绝其违纪问题的发生,从而达到维护国家利益的目的。所以,我这个数学专业的毕业生,到审计部门工作,看似学有所长,实际上是一个门外汉。因为懂审计业务的人,必须得熟悉会计业务,而我自参加工作以来,从未与会计业务打过交道。到审计部门工作后接触到的什么“借方”、“贷方”,什么“会计分录”、 “账户科目”、“总账”、“明细账”、“原始凭证”、“会计凭证”等诸多审计、会计术语,总是像天书一样困扰着我。为了工作需要,就主动去向内行人请教,并购买了一些业务书籍,如《审计学》、《审计实用学》、《审计入门》等,学了一遍又一遍,还是没有学懂。就这样,在审计工作岗位上得过且过的度过了两年时间。到了1992年,国家审计署与人事部联合进行审计技术职称资格考试,我报了名,领取了考试大纲和有关学习资料。从当年5月份开始备战考试,通过几个月的系统学习,对审计、会计业务知识的学习终于入了门,也入了迷,晚上学到后半夜是经常有的事。有一天晚上,学了一章理论知识之后,开始做习题,夜里12点过后,发现一道题我计算的结果,与书中所附标准答案不一致,我就一遍一遍的查找我做错的原因,一直查找到凌晨3点多钟,还没有查出结果。第二天,我到办公室和同事们讨论该题后才弄清书中的标准答案印错了,害得我一夜没有睡好觉,做梦都在寻找解题方法。学什么东西只要入了门,学起来就有了兴趣,也轻松多了。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努力,当年9月参加考试后,考试的科目竟意想不到取得了及格成绩。1992年11月,获得了国家人事部、审计署颁发的审计师技术职称证书,我和张继功、杨幸谦三个人,成为伊川县首批经考试获得的审计师职称。取得职称后,又经过半年多的审计工作实践,基本上由外行变成了内行。1993年,国家对现行会计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审计部门举办了有关单位财务人员参加的新会计制度培训班,我作为主讲人,进行了有关章节的授课,受到了参加培训学员们的较高评价。</div><div>&nbsp;</div><div> 二、行业审计敢为先</div><div>&nbsp;</div><div> 所谓的行业审计,是指省级以上审计机关,统一组织实施的对某个行业进行的系统审计。行业审计具有实施审计时间统一、审计方案统一、审计对象统一、上级审计机关统一组织等特点。我在审计机关任职工作了15年零5个月,有5年时间仅分管一个业务股,4年时间分管事务所工作,从2000年以后,由于署定、省定行业审计项目增多,业务量逐年增大,加之我的业务技能趋于熟练,就较多的参与了行业审计项目。并且,从2000年以后,凡是重要的行业审计项目审计结束后,上级审计机关就要对审计工作质量进行评定。这期间,凡我担任主审或主管的行业审计项目,在全市乃至全省的县(市、区)级审计业务质量评比中,大都处于领先地位。如2002年审计署组织的公安交通警察机关的交叉审计,由我带队赴偃师市审计,查出违纪金额110多万元,其中重大违纪金额30多万元,居全省之首,被省审计厅评为优秀审计项目;2004年开展的粮食行业审计,进度快,政策把握准,解决了往年审计遗留下来的500多万元疑难问题,受到了县政府的表彰,在全市业务质量评比中被评为先进单位。从1998年到2005年我分管审计业务期间,在全市审计业务质量年度考核中,均名列前茅。参加考评的市局和兄弟县市的审计人员,都深有体会地说,有些县区的审计工作质量与伊川相比,那真是差距太大了。现在我虽然退居二线,不在过问具体业务,但由于我局审计规章制度健全,基础好,审计人员都具有了较高的业务素质,近几年的审计工作质量在全市仍位居前列。</div><div>&nbsp;</div><div> 三、建设项目审计中的喜与忧</div><div>&nbsp;</div><div> 建设项目审计,审减建设项目中的违纪资金,是审计部门的主要职责,在我主管基建审计工作期间,有两个建设项目审计事项,一个审减建设项目资金600多万元,另一个建设项目资金审减率达到38%,在资金审减总额和资金审减率方面创下了两个第一。但两个结果,一个受到表扬,一个却遭遇尴尬。</div><div> 2000年,伊电集团投资一亿多元的宝玉山煤矿竣工投产,建设单位委托郑州某中介机构对建设工程进行决算审计,其审计结果导致施工企业极为不满,大多数被审计的施工单位对其审计结果都不认可,有的企业扬言要状告该中介机构,有的企业准备对建设单位提起诉讼。在这种情况下,伊电集团报请县政府同意,委托我局对该建设项目重新进行审计,局党组决定由我带队组织实施。我与基建审计股的审计人员进驻建设单位后,首先听取了有关人员对工程建设和某中介机构审计情况介绍,了解到发生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原审计机构未将审计情况与被审计的施工单位及时沟通,被审计企业对审减资金情况不明,心中不服。于是,我们就对该工程项目进行重新审核,依据国家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合同文书以及定额标准依法审计,按规定制作出审计证据,一一征询被审计施工单位意见,有异议的我们双方及时核对,做到以法律法规为准绳,以事实为依据,对双方审核后的结果,施工企业没有正当理由的就签字认可,有特殊情况的就附加说明。经过两个多月的辛勤工作,共审计工程项目60多项,审计资金总额一亿两千多万元,审减工程项目资金620多万元。审计结果出来后,被审计的施工企业都表示接受审计结论,建设单位也非常满意,上级领导对该项审计给予了高度评价,我们审计人员也甚感欣慰。</div><div> 1999年,我局在办公区建设了一些小的基建项目,由一个小工程队承建。工程结束后,施工方制作了一份总额为78000余元的决算书,局主要领导交由我分管的审计事务所审核,最后的审计结果,核定建设资金总额为48000多元,审减率38.46%。审计结果上报后,某领导认为审减资金太多,在未经局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又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擅自将决算金额由审计事务所审定的48000多元,上调为64000余元。这项审计,虽然由我主管,但由于我的权力受限而束手无策,使国家蒙受了一些损失。在这件事上,我处于尴尬境地。坚持原则吧,就背上了与领导闹矛盾的恶名,不坚持原则,国家遭受损失,最后我还是放弃了原则。现在回忆起此事,颇感愧疚,但别无选择。</div> <h3> 九寨沟镜海</h3> <h3>  国家首批经考试颁发的审计师技术资格证书</h3> <h3> 四、粮食行业审计的日日夜夜</h3><div>&nbsp;</div><div> 我到审计机关工作以来,在我参加的审计项目中,审计时间最长,审计规模最大,审计情况最为复杂,审计人员最为辛苦,当属2003年省审计厅组织的对全省粮食购销企业经营情况审计项目。</div><div> 2003年下半年,根据省政府的工作安排,省审计厅、财政厅、粮食厅联合开展对全省粮食购销企业1998年至2003年5月期间经营情况进行异地交叉审计。县审计局接受任务后,与县财政局、粮食局共同成立了赴宜阳审计组,决定由我任审计组长。审计组共10人组成,其中财政局2人,粮食局2人,审计局6人,于7月19日赶赴宜阳县,正式开始对该项目实施审计。成立10个人的审计组,且三个部门组成,在我县审计机关组建以来,还是不多见的。</div><div> 宜阳县共有17个乡镇,粮食购销企业22个,在洛阳市的八县一市中,是粮食购销企业最多的县。审计期限为5年零5个月,规定审计时间为2个月。以此计算,我们审计人员每人每天要审计一个企业半年的凭证账册,才能按时完成任务。由此可知该审计项目时间紧、任务重的程度。</div><div> 粮食购销企业从1995年进行改革后,中央、省、市、县分别制定了顺价销售、仓储补贴、利息补贴等一系列奖励补贴政策,有的地方的奖励、补贴政策一年一变,甚至一年多变。洛阳市其他县市,都没有出台本级财政补贴政策,均执行的是中央、省、市三级政府的有关规定,只有宜阳县从1998年至2002年的五年时间内,制定出了6个奖励、补贴性文件,非常具体的规定了县级财政对粮食企业的仓储补贴、销售奖励等项政策十几项,这在全省极为罕见。由于该县制定的文件多,补贴政策繁杂,有的政策出台后就没有执行,有的仅执行了一部分,这些都给我们审计组计算财政欠拨企业资金数额造成了极大困难,而这部分审计内容恰恰是这次审计的重点。实施审计后,宜阳县财政部门与粮食部门对有关政策认识不统一,以至于我们实施审计时间已经过半,还无法计算财政部门奖励补贴数额。8月下旬,分管洛阳市审计项目的审计厅经贸处副处长李书文专程到宜阳听取汇报,当汇报到该县制定的有关奖励、补贴政策后,李处长专门抽出时间认真阅读了相关文件规定,看后很无奈地说:“这么多文件,政策规定的这么复杂,一下子把我也搞糊涂啦。”宜阳县粮食奖励、补贴政策把审计厅审计粮食专家搞糊涂,可见我们审计组面临问题的艰巨性和复杂性。8月25日,各县审计组都上报了已完成审计的企业数量,而我们审计组由于宜阳县财政、粮食部门对文件的理解不统一,无法计算财政奖励、补贴金额,上报完成的数字为0。为此,省审计厅经贸处郭处长,由市审计局领导和我县审计局孙局长陪同,于8月26日专程来宜阳调研。当听完汇报后,省厅领导非常担心我们审计组不能按时完成任务而拖全省后腿,决定从省厅抽调审计人员,对我们进行“救援”。当时,我考虑再三,面对省、市、县三级领导,立下军令状,不要外援,困难再大,那怕我们加班加点,也要保证按时完成任务,绝不拖全省后腿。上级领导走后,我连夜召开审计人员会议,明确分工,明确任务,一天一次例会,汇报当天进度,提出次日工作计划。明确宣布,从8月27日开始,审计工作进入倒计时,各审计小组,都制定出了日工作计划,那一天完不成任务,那怕一夜不睡觉,也不能把当天的任务拖到明天,必须做到当日事当日毕。27日上午,我负责由宜阳县政府、财政局、粮食局领导共同参加的对该县下发的有关文件统一认识协调会,对协调会中统一了的政策规定做出书面记录,并由参会人员签字。下午,全体审计人员共同学习了该县统一意见后的有关政策规定,全面转入对财政补贴款项的审计计算。这时,距省厅规定的审计期限仅有20天时间。为了加快工作进度,我与审计组的董俊圈一起,设计出了由计算机处理的财政补贴款项计算软件,只要审计人员将审计准确的有关数据输入计算机的计算程序,即可计算出有关奖励、补贴金额,大大缩短了审计人员有关数据计算时间。</div><div> 河南省2003年粮食购销企业亏损情况审计,是一次全省性大规模的审计事项,审计结果要全部录入由省审计厅设计的计算机软件报表中。审计数据填入该软件,如果一处出现错误,其他数据都难以录入,并且省审计厅还设计出了一套检测软件,如果审计数据出现逻辑性错误,就要返工重来,所有审计结果必须以计算机软件报出,这都是以前审计工作中没有遇到的。9月16日凌晨3时,正当我们审计人员将审计有关数据录入计算机的时候,不知道是审计人员太疲劳导致操作失误,还是计算机方面的原因,一个被审计单位录入在计算机中的原始数据,片刻时间内在计算机中全部丢失,而有关纸质数据资料又被企业会计人员带走。当有关人员将此一情况报告给我时,我真有点气傻了。但冷静下来后,还是在半夜里拨通了宜阳县粮食局局长的电话,要他无论如何在天明前联系到这位企业会计,将有关会计资料及时送到审计组,因为市局通知我们必须在中午12点前赶到龙门温泉山庄,上报审计结果。当企业会计人员把相关资料送给审计组,我们的审计人员第二次把有关数据全部录入后,我才长长的出了一口气。但此时我的心情依然十分紧张,生怕我们辛辛苦苦录入计算机的审计数据再无端丢失。这时,我一边安排我们的审计人员各负其责的看管好各自操作的计算机,一边通知宜阳县粮食局赶快送来高质量磁盘,及时存盘,以防不测。那一夜,我们审计组的10名人员,没有一个人合眼睡觉,有几位女同志是身裹被子在藤椅上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这一夜,对我们审计组全体人员来说,真是惊心动魄的一夜。</div><div> 从8月26日到9月29日的20多天时间里,我们审计人员放弃了双休日,每天都工作至夜里10点以后,我几次到龙门温泉山庄开会,这里距伊川县城仅十几公里,都没有时间回去看望病重的父亲,更没有时间去安慰一下有病的妻子。经过审计组十位同志几十个日日夜夜的忘我工作,克服了种种困难,解决了诸多疑难问题,终于按照省政府规定的时间完成了审计工作任务。当我们按时将审计结果上报审计厅后,郭、李二位处长也颇为惊讶。在此次粮食行业审计中,我们以顽强的毅力和忘我的工作精神,诠释了伊川审计人的风采。</div><div> 此次全省统一组织的粮食购销企业经营亏损情况审计,我们审计组克服了人员少、任务重、时间紧、审计情况复杂等困难,圆满完成了审计工作任务,审计结果受到了省、市领导的肯定,在省审计厅组织的该项审计工作质量考核评比中,我们审计的宜阳县粮食购销企业1998年至2003年5月经营亏损情况审计项目被评为优秀审计项目,我与王妙伟、姚平灿被省厅评为先进个人,为伊川赢得了荣誉。但是,在我们审计实施工作中,由于宜阳县农发行没有将中央财政拨付的利息、仓储等项补贴按规定转拨给企业,而是用此项资金抵扣了企业欠还的贷款利息,又未给企业出具票据,企银两家长期不做清算,使之中央财政已拨给企业的这部分利息、补贴等资金又计算在财政欠拨粮食企业金额之内,导致了一些失误。</div><div>&nbsp;</div><div> 五、“傻子”审计员</div><div>&nbsp;</div><div> 我在审计局任职工作了15年,赢得了一个绰号——傻子,也可称之为傻子审计员。这个绰号的来历,除我平时好得罪人,某些时候有点扛上,不畏权势之外,还得从一个审计项目的审计说起。</div><div> 2002年,河南省审计厅组织了对全省交警行业2001年至2002年上半年的财务收支交叉审计,伊川县审计局被安排审计偃师市交警大队,由我带领两个审计股共7人的审计组,于7月上旬进驻被审计单位。</div><div> 偃师市无论人口数量、经济总量,还是三产规模,在洛阳市都是首屈一指。其在省、市乃至中央国家机关工作的优秀人才也是其他县无法比拟的。就拿当时的洛阳市审计局来说,局长、主抓此次审计的副局长、总审计师、局办公室主任、行政事业审计科科长均为偃师籍人。在这个经济、人才强市审计交警大队,只能派个“傻子审计员”去实施审计。</div><div> 由于偃师市经济发展较快,所以交警大队的办公条件即优于其他县。该单位共有干警30多人,所建办公楼的面积大约有7000多平米,由于面积过大,办公无法用完,只好分出半栋楼房建起了偃师宾馆。我们进驻被审计单位后,该市交警大队领导提出将审计组食宿地点安排在所属宾馆,但由于这里太过豪华,审计工作纪律不允许这样做,加之人傻,被我婉言谢绝了。凭着一股傻劲,我带着审计组找了一处偏僻简陋的宾馆,作为审计组食、宿办公地点。</div><div>在进驻被审计单位的审前会议上,我作为审计组长,做出了三项承诺,一不让被审计单位为审计组举办接风宴;二不让被审计单位安排食宿和陪餐;三不接受被审计单位的任何馈赠。在实施审计期间,审计组未接受过被审计单位一次宴请,审计组食宿自行安排,每餐仅安排几个简单菜肴,而且必须吃完。审计期间,正值盛夏酷暑,被审计单位给我们送来了几箱解暑饮料,审计组无一人拆箱尝饮,直到上级领导莅临,才将其作为招待领导之用。</div><div> 经过一个多月的审计,共查处违纪资金110余万元,其中漏缴税金30多万元,违规开支招待费用20多万元,滥发奖金补贴18余万元,乱收费20余万元。查出的违纪金额在全市乃至全省均位列前茅,该审计项目在全省被评为优秀审计项目。</div><div> 当审计结果反馈给被审计单位后,单位领导吃惊地说:“我单位被有关部门查过多次,都没有查出这么多的违纪金额,这次查出的涉税问题,更是闻所未闻。以前总认为,我们是行政执法部门,根本不会存在涉税问题,这次审计算是给我们上了一堂财经纪律课。”由于我们严格执行了廉洁纪律,虽然查出的违纪金额超过百万元,但在铁的证据面前,被审计单位也无话可说。</div><div> 审计期间,由于严格执行审计工作纪律,我们审计组7人一个多月的食、宿等费用共花费7000多元,而其他县的审计费用大都在20000元左右,高的多达近30000元。个别县审计组,由于被审计单位对其投入了一定成本,出现了审计组按照被审计单位核定违纪金额上报的不正常现象。</div><div> 这次审计,我们用较低的审计成本,收到了较好的审计成果,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伊川审计人的“傻子精神”。审计结束后,曾有人对我这样议论:“傻子组长带着一个傻子审计组,干了傻子事。”我听后不以为然地回答说:“偃师市那么多领导都在市局重要位置工作,如果不让我们傻子去审计,谁能把该单位的违纪问题查实上报,只有傻子审计员才能做得到。”</div><div> 在审计战线,我甘愿做一辈子傻子审计员,期盼各个单位的违纪金额逐年减少,让国家的有限资金用到急需的邻域,并发挥好经济和社会效益。这就是一个“傻子审计员”的真实心声。(第六章完)</div> <h3> 西藏邦达草原</h3> <h3> 高山镇远景图</h3> <h3> 第七章 打工感言</h3><div>&nbsp;</div><div> 2005年8月,我退居二线,根据伊川县既成惯例,退居二线后,即不在去单位上班,或闲居或再谋职业。于是,我便于8月20日,走上了再谋职业的打工之路。先后打工于天源公司、白窑九矿、宇达审计财务咨询有限公司、冉升酒精有限公司、华宇汽车服务有限公司等单位。期间获诸多感受。</div><div>&nbsp;</div><div> 一、新兴矿委下井田</div><div>&nbsp;</div><div> 煤炭在地下是怎样形成的?形成后结构如何?矿工们在井下如何将煤炭刨出运至地面?矿井中的巷道是如何修建的?井下照明情况如何?这是我从小就对煤矿井下产生的诸多疑问。</div><div> 2005年8月20日,我在审计局退居二线后到天源公司打工,被分配到公司下属的新兴煤矿担任财务会计。根据公司有关规定,下属煤矿的会计、出纳、统计等管理人员,均为所在矿的矿委会成员。同时规定,矿委会成员都要跟班下井,矿长每月不能少于6次,副矿长不能少于10次,统计不得少于5次,会计、出纳不得少于3次。这些矿委会成员,除工作需要必须下井外,大多数都是不愿意主动下井。矿长对全矿工作负全责,井下如果遇到棘手麻烦问题,就必须下井拍板解决;生产、技术、安全副矿长,要定期下井检查自己分管的井下工作情况,如不能及时到井下了解其生产、安全、技术方面存在的问题,不掌握第一手资料,一旦出现事故,轻者降职免职、停职或扣发工资奖金,重则追究刑事责任;统计要定期下井验收掘进工程量,检查工作进度,据此计算井下工人的工资报酬等。在矿委会成员中,会计、出纳下井次数多少,与其本质工作没有多大关系。如果你和矿长关系较好,统计对你能笔下留情,你下井次数多少无关紧要。我在该矿矿委会成员中,一是年龄最大;第二我又是退居二线的国家公务人员,矿长对我有所优待;三是我在矿上人缘还算不错,所以领导对我是否下井及下井次数要求不严,统计又是我上高中时比我低一级的同学,对我总是笔下留情。所以,我到该矿两个月时间,按规定需下井6次,由于会计业务繁忙,加之下井不是一件啥美事,所以一直没有下过井。我虽有解疑之望,但真要主动下井,还没有下此决心。但我在该矿工作两个多月后,解疑的机会终于来了。</div><div> 2005年10月下旬的一天,我在矿上闲着无事,吃过早饭,矿长对我说:“老段,咱俩今天下井吧。”我说:“行,我正想下井去看一看井下是个啥样子。”于是,我就到工作室换了工作服,穿上深筒胶鞋,手提矿灯,头戴安全帽,与矿长、副矿长一行三人从斜井口步行往井下走去。50米、100米、200米……,越往下光线越暗,慢慢的只能看到井口上一点点光亮,再往下,连那一点点光亮也看不见了,好像到了地下世界。因为该矿是一个民营小矿,修建的巷道异常简陋,从井口下到井底,没有看到我心中想象的主巷道,而是只有一米多宽,用坑木支顶,穿杆、梢子捧起来的低矮走道。我在后边跟着两位矿长慢慢前行,乖了一个弯又拐了一个弯,下了一个坡又下了一个坡,终于走到了采煤区。只见工人们手拿铁镐,一镐一镐的撅着煤层,好在此矿煤质松软,煤中石头极少,不用爆破,一镐下去,就能将大块的煤块撅掉。而后,矿工们再将撅掉的煤块送往镏子槽中,通过镏子槽将煤送入轨道车内,提升到地面。在我们走过的巷道内,有的地方修建的比较牢固,没有多大危险,有的地方岩层复杂,岩石碎松,这些地方就比较危险了。井下巷道有的地方高度不到1.6米,像我这样不到5尺高的人,还需要弯着腰行走,而个别地方的高度、宽度均不足1米,行走时要把腰弯曲成90度,身体才能通过。我跟着两位矿长在井下转悠了大约一个多小时,已经累的筋疲力尽,而他们还要往下再下到100多米的地方去查看一个新开挖的水仓。我说啥也不愿再往下走了,只好坐在一边等候。从我休息的地方往水仓下的坡度大约有40度,开挖水仓挖出的煤,矿工们要用编织袋一袋一袋的背到镏子槽旁,倒入镏子槽内。看着工人们背着100多斤的煤袋,一步一步往上爬的场面,使我内心受到了极大震撼,矿工们在井下挣到的钱真的是血汗钱、卖命钱。</div><div> 从井下上来后,由于脚穿的胶质雨鞋硬度大,两只脚裸股磨出了血,两条腿疼的半个月才恢复了正常。下矿井虽然只走了几百米的斜坡路,但比我登一次泰山还要累得多。年过半百的国家退职公务员,新兴煤矿井下“半日游”,解疑愿望实现了,煤矿工人在井下的辛勤劳作得以亲眼所见。这些,是我打工期间铭刻在心中的永远记忆。</div><div>&nbsp;</div><div> 二、“竞岗”失聘</div><div>&nbsp;</div><div> 2005年底,天源公司对下属单位的会计、统计等管理人员实行“竞聘”上岗,我报名参加了会计岗位的竞聘。我的初衷主要是想体验一下天源公司的竞聘规则,并不是真想获得什么岗位。所以公司下发的竞聘试题也就不屑一顾,面试时全靠自己临场发挥,与会计业务不相关的问题基本上拒绝回答,结果以失聘告终。竞聘结束,公司领导特意给我留下一个统计岗位,我婉然谢绝,因为我已经体验到了在天源公司的打工生活,全身而退岂不快哉。</div><div>&nbsp;</div><div> 三、送礼遭拒</div><div>&nbsp;&nbsp;&nbsp;</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2006年初,我受聘于伊川县某矿担任记账会计。由于煤矿属于高危行业,故对其监管的部门较多。企业为了让有关部门在诸多方面予以关照,逢年过节就要向有关人员送点红包礼金。中秋节前,矿长交给我一个红包,让我送给一个部门的负责人,因为我和这位领导比较熟悉,我想,这点任务我还是能够完成的。当我见人后,便将矿长委我之事向其做了简单陈述,并将礼包奉上。当其看到红包中的礼金较重时,随即就将礼包原物送还,并语重心长的对我说:“咱俩是老熟人啦,你是行政单位退下来的领导,最好不要趟这样的浑水,否则对你对我都不利,咱们混到今天都不容易,如果一旦为此毁了前程,那真是后悔莫及呀!”我听后,只觉得脸上一阵阵发烧,心想,我怎么这么糊涂啊?自参加工作以来,我从未向上级任何领导送过礼,这次差点把我一世清明毁掉。于是,我即匆匆告辞,将红包礼金如数退还矿长。不久,便辞去了会计职务,居家闲赋,看点新闻读点书,与骑友骑一段自行车,参加一些户外活动,倒也悠然自在。</div><div>送礼走关系,是一门比较深奥的学问,我一生对此不曾有半点悟性,悲哀至极。现用打油诗一首来概括对其送礼一事的感知:</div><div>送礼一科奥深,堪比四书经文。</div><div>青春年华憨嫩,而立之年单纯;</div><div>不惑之岁脑笨,世纪交替愚钝;</div><div>退职唯恐饮恨,花甲年逾不问。</div><div>一生莫及望尘,名落孙山终身。</div> <h3> 川藏公路十二拐</h3> <h3> 五龙山野生动物园</h3> <h3> 四、百日维新</h3><div>&nbsp;&nbsp;&nbsp;&nbsp;</div><div> 2009年春,我的一个朋友让我和他一起去白沙的一个酒精厂打工,他任总经理,叫我出任副总经理。当时,我没有爽快答应,只同意陪他先到厂里了解一下情况再作决定。2月中旬,我俩一同到厂,董事长向我们简要介绍了厂里基本情况和开工要求。回来后我思考再三,认为该厂正常生产难度较大,决定放弃聘任,怎奈我的朋友百般恳求,无奈只好应允。</div><div> 该厂位于白沙乡文村地界,紧邻洛汝公路,座北面南,是一个历经多次转让的老厂。2月下旬我和朋友到厂后,又先后聘任了总工程师、生产厂长和厂主要生产车间负责人,在现有设备的基础上,制定出了复工方案,经董事长同意后,即开始实施。对供水、锅炉、粉碎、发酵、蒸馏、板框、三效、烘干等生产工序的每台设备逐一进行了检修。4月下旬开始招聘生产工人,至月底基本具备开工条件。5月3号举行了开工典礼,便开始进行正式生产。在该厂维修期间,通过对各个生产环节的调查了解,在向董事长汇报工作时,我就明确提出,搞好酒精生产,必须处理好资金供应、产品销售和污水处理三个环节,无论哪一方面出现问题,将严重影响正常生产,甚至造成停产,特别是污水处理尤为重要。</div><div> 后来,这三点让我不幸言中。该厂投入生产后,即出现了资金严重不足,该购进的原料无法购进;酒精市场低迷,销路不畅,产品大量积压;最糟糕的是污水处理问题。在我们来厂前,驻厂人员介绍说已对污水管道进行了改造,污水处理方面肯定不会出现问题。但开始生产后,污水处理方面出现了诸多问题,如污水、清水管道互通,造成清污不分,厂区清水、污水全部流入污水处理厂,造成污水处理设施超负荷运转,污水不能及时处理,直接排入白降河,流入伊河,导致群众上访,政府勒令整顿,虽经多方努力,仍乏术无力。县政府6月初下达停电通知,6月5号全部停电,企业陷入停产,亏损数百万元。我和我的朋友在该厂仅工作了100余天,就离职回家,也算是百日维新吧。</div><div> 通过百日维新,我可以毫不夸张的断言,该厂如果不对生产设备进行大规模改造,任何人都难以使其成为盈利企业。主要有以下因素造成:</div><div> 一、生产设施不配套,酒精生产线成畸形怪胎。首先,锅炉规模与三效、烘干、蒸馏不配套,产品达不到设计产量;三效发挥不了最大效益,污水难以被净化;烘干达不到预期效果,饲料质量达不到规定要求,严重影响了经济效益。其次,三效生产能力与产品产量不配套,生产中产生的污水不能全部得到处理,给治污工作带来严重问题;其三,污水处理厂与厂设计生产能力不配套,产生的污水不能得到及时处理,为企业不能正常生产埋下了隐患。</div><div> 二、生产能力偏小,产品成本居高不下。该厂生产能力为年产15000——20000吨,而附近的几户生产厂家最低生产能力为50000吨以上,有的甚至达到30万吨。按当时成品价格4200元/吨计算,50000吨以下生产能力的企业,根本没有利润。所以即便该厂生产正常,年亏损至少在300万元左右。</div><div> 所以,我们的百日维新实属正常。企业停产以后,我曾向董事长建议,最好的办法,就是将其尽快转让,否则,这将是一个沉重的包袱。事实证明,我的预测完全正确。时隔几个月后,董事长又另聘他人重新启动生产,结果再次亏损数百万元。最后,该企业转让给于姓老板,于董事长又亏损500余万元后停产至今。</div><div>&nbsp;</div><div> 五、连升三级</div><div>&nbsp;</div><div> 2009年9月下旬的一天,我在某个单位工作的一个领导找到我,想让我到某汽车服务有限公司担任财务会计,我问谁办的企业?老板是谁?这位领导告诉我:“不是我的企业但跟我的差不多,我在这里当顾问,你来后咱俩做搭档,保证让你工作上满意”。在老领导的力促下,我便欣然上任。</div><div> 我所任职的这家汽车服务有限公司,位于伊川县城洛栾快道东侧,是一家集汽车维修、车容车饰等汽车服务于一体的全省连锁企业,总部设在郑州,连锁企业分布于济源、汝州、登封、周口、新乡、三门峡等地,实行松散型管理,各加盟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div><div> 该企业下设汽车维修中心和伟华、富强两个车饰店。维修中心于2009年7月建成投入运营,我接收的财务资料是7—9月的记账单据,未设账本。上任伊始,我首先理顺了以前账目和清理了外欠、欠外等往来账项,设立了总账、明细账。10月中旬,总裁告诉我,公司又聘请了一个记账会计,具体记账事宜由新来人员承办,要我担任公司财务总监。于是,我便将会计资料移交给新任会计,开始履行我的财务总监一职。</div><div> 根据公司的整体规划,参阅有关企业规章制度,在担任财务总监后,先后制定了公司财务制度、工资计发办法、职工考勤制度、财务报告制度等。10月底,公司又将我提升为副总经理,几天后,总裁又宣布我为常务副总经理。一个月内,我从财务会计一直提升为常务副总,说明公司领导对我异常信任,亦可证明我一个月的工作成绩得到了充分肯定。</div><div> 担任常务副总经理以后,我便深入公司各个车间班组、卖场分店调查研究,总结经验,查找漏洞,制定出了一月一小步,半年迈大步的经营规划。从2009年10月的营业收入12万元,到2010年3月,实现收入30万元,增长了2.4倍。正当我踌躇满志,准备在公司大干一场的时候,一件事引起了公司领导对我的不满,即我如实向公司董事会报告了企业经营状况。由于公司盲目扩张,造成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过高,至3月底,公司累计亏损达40余万元,当董事会成员知道这种经营状况时,即对公司总裁的经营能力提出了质疑。为此,公司领导对我的信任度有了一些微妙变化。鉴于此,我于4月份主动请辞,离开了曾经让我连升三级的企业,一心一意做起了家庭主男。</div><div> 我离开公司以后,该企业经营每况愈下,6月份遭受了一场火灾,直接经济损失100余万元。年底,公司中的多名业务骨千相继离开。至2012年底,公司负债累累,频临破产。</div><div> 近几年来,汽车服务本是热门行业,当年蒸蒸日上,颇有发展前景的这家汽车服务公司,为何会萎靡不振,一蹶不起。根据我对该企业的了解,主要有以下因素造成:</div><div> ——家族式企业,发展受阻。公司的前身是一家车容车饰门店,后吸收股金,建成汽车维修中心发展为有限公司,由原经营者担任公司总裁,公司领导把原来的家族式经营模式引入到了新组建公司,导致公司主要部门均有其亲属参与经营,造成聘任的部门领导不敢放手工作,一些急办事项受阻,在商品配件购进、业务拓展、执行规章制度等方面出现诸多问题,影响了企业整体发展。</div><div> ——人才流动频繁,技术力量不稳定。公司领导随意性强,频繁更换业务骨干,造成公司技术人员流动太快,服务质量下降,客户流失较多,对企业拓展业务造成了诸多困难。</div><div> ——盲目扩张,加大费用支出。维修中心还未步入正常轨道,即扩建汽车广场,又租赁伊河桥东土地20余亩,长期闲置未用,加大了资金投入,增加了财务、管理费用,使本来刚刚起步的企业又陷入亏损状态。</div><div> ——公司领导刚愎自用。企业领导能力欠缺,刚愎自用,不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对执行公司规章制度出尔反尔,导致下属无所适从,挫伤了部门领导的工作积极性。</div><div> ——重利轻义,经营观念错位。薄利多销,是新建企业常用的营销策略,但公司领导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导致服务价格居高不下,回头客户锐减,客源萎缩,业务量逐渐下降,入不敷出,长期亏损,最后导致公司破产倒闭。(第七章完)</div> <h3> 九寨沟风光</h3> <h3> 程园石牌坊</h3> <h3> 第八章 夕阳美好</h3><div>&nbsp;</div><div> 一、编修村志其乐无穷</div><div>&nbsp;</div><div> 1989年,族伯得仁公依据村中勒石铭文、出土文物、父老传说以及本人见闻之经历,编写出了《坡头寨村志稿》。因受当时条件所限,未能印刷出版,仅形成手稿。1991年,村退休教师宁永福先生委托我到偃师曲家寨要回一本该村出版的村志,由于诸多原因,亦未续编。1998年,族伯病逝,对其编写的村志未能完稿留下了终身遗憾,宁永福先生也于2010年身患高血压重病,致使村志续编停滞。2013年底,我与族兄善宗完成《段氏家谱》续修后,便萌发了修编《坡头寨村志》的意念。</div><div> 2013年12月份,我参照《鸣皋志略》,结合本村历史现状,拟定了《坡头寨村志》目录题纲,经段善宗、宁留根、宁远征等人审定后,于2014年初按照审定的目录题纲,参照族伯留存的村志手稿和本村文物专家宁景通先生撰写的《坡头寨村文物简介》等资料,开始逐章逐节的撰写村志。于6月上旬完成8章39节,约8万余字的村志第一稿。而后经过多次修改,由原来的章、节结构改为编、章、节结构,并增加了概述、大事记等内容。之后历经草稿、初稿、审稿等阶段,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于2014年底基本完成了编修任务。最后审定的《坡头寨村志》共11编49章95节(不含概述),约16万余字,涵盖了全村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古迹名胜、人物以及坡头寨村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等内容,收集历史及人物图片近200副,基本上反映了坡头寨村悠久历史的真实面貌。</div><div> 村志编修期间,共走访村中知情人士30余人,其中80岁以上老人10余人,参与撰稿、审稿28人。村志的出版,凝聚着全村诸多仁人志士的心血。</div><div> 村志出版后,得到了诸多社会人士的肯定。坡头寨村籍现任三门峡市文广新局副局长宁会振说:“看了咱村的村志,真正了解了我们村从九曲城、清河镇、秦家庄、泊头寨到坡头寨各个时期的历史演变。”伊川县审计局老局长郭同哲说:“看了你村的村志,想不到你村的历史这么悠久,志书中收集到的资料太珍贵了,真不简单啊。”县审计局原局长孙新庄看后说:“村志内容详实,资料相当丰富,文字功底不错。”伊川县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兼秘书长宋赞斌专门打来电话说:“我用了两天时间,认真阅读了你编写的村志,看后我感觉到,无论史料内容,文字功底,还是印刷质量,是我见到的乡村志中最好的一本志书。”并遗憾的说:“你印了300本太少了,最少得印1000本,并嘱咐我一定要保存好电子文档。”县史志办原主任方占杰,族叔拴廷、十万,同学刘文举、苗兴旗等人对出版的志书也给予了较高评价。</div><div> 由于变更印刷单位和确定编委会成员等原因,志书直到2015年7月27日才印刷完毕。拿到280余页的《坡头寨村志》,我才算长长的松了一口气,心灵得到了些许安慰。</div><div> 志书出版后,银河水库因上游水源枯竭而干枯,幽静的银河胜地亦成往昔。现今,只能在志书的图片中才能一睹银水波粼的美景。修志期间,给我提供诸多村史资料的老寿星段江河、耆老宁合计、陈献庭等一些老人都相继去世。如果志书晚编一年,村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将无法记载,村史中的戏曲等事项,志书将无法载其辉煌。每想到此,亦感欣慰。但志书出版后,也留下一些遗憾,如果志书十年前编修,其内容肯定更加丰富详实;大寨门如果不被扒掉,古九曲之旧貌便可真实的展现在世人面前。还有旧时的乡公所、乐楼、古寨堡内标准的四合院等古老建筑因被拆除,只能用文字来描述其原貌。这一切都在我心中留下了无数遗憾。</div><div> 编修志书,虽然花费了一年多时间,也耗费了一点财力,但能把悠久的坡头寨村历史用文字记述下来,留给子孙后代,也算是我花甲之年为村人做了一件实事,心中颇感快乐。</div><div>&nbsp;</div><div> 二、回忆银河 关注环保</div><div>&nbsp;</div><div> 近些年,由于矿产资源、水资源无序开采,地下水源遭到破坏,导致银河断流,库塘干枯。2016年6月中旬,我专程前往银河水库上游查看,看到的是荒草丛生,满目苍夷的干枯河道。回想起童年时代的潺潺银水,令我百感交集。回家后即写下了《回忆银河》一文,经本村几位同年阅读,均有同感。在好友李红显的帮助下,将此文改为《弯弯银水向东流》发表于2016年8月24日的伊川报第三版百味人生栏目,意在唤醒人们珍惜资源,关注环保,使童年时代的绿水青山、潺潺河流重新回到我们身边。现将《弯弯银水向东流》一文附后。</div><div>&nbsp;</div><div> 弯弯银水向东流</div><div>&nbsp;</div><div> 银河,对坡头寨村人来说,既是一条生命河,又是全村人的一条幸福河。</div><div> 银河,是伊河的一条重要支流,古称长水,由于水面呈现银白色而得名,发源于宜阳县境的西沟村,入伊后流经魏庄、郑村、董王村、洞子沟村后蜿蜒南去,似银色飘带,弯绕九道,环流坡头寨村古寨堡,至村南与金河交汇,再汇入伊河。</div><div> 史料记载,南北朝时期,东魏于坡头寨村中心区域置“九曲城”,城防四周除有高厚坚固的城墙和密布的炮楼之外,古代先民还把长流不息的银河水引入护城壕,确保九曲城防固若金汤,使古九曲城成为隋唐时期驻军防御的一处战略要地,亦成就了十三年的寿安县治。</div><div> 银河常年水量充沛,坡头寨村的先民们依靠这一丰富的水源,先后在上沟、后沟、下河、下地、庙前等处建造了五座水磨,水流顺势而下冲击着水磨木轮,翻转欢唱,带动磨盘吱吱转动,磨粮人于磨房内飘飘然心旷神怡,悠闲自得,一派田园风趣。磨粮人兴之所至,哼几句山间小曲,再唱几句本地的老戏,一时之间,古寨上空,古韵悠悠,天地苍苍。</div><div>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代,党和政府带领银河两岸人民,先后在银河流域建成了建设、洞子沟、银河三座水库,倔强的河水得以驯服,银河沿岸数千亩农田变成了水浇地,人民过上了丰衣足食的幸福生活。</div><div> 坡头寨村60岁以上的人大都记得,上世纪60、70年代,夏秋季节,只要出现旱情,东、西普济渠满满的渠水就好似两条银色长龙,蜿蜒南流再折向东,滋润着坡头寨、坡头、张村、贾村、穆店等村千亩良田。麦浪滚滚、秋禾翠绿,银河峡谷小平原呈现出一派丰收景象,喜煞了银河一带以耕种为生的农人们。</div><div>银河水不但给坡头寨村人提供了生产、生活等便利条件,同时也给儿童带来了无尽的欢乐。</div><div>夏秋季节,大人们下地劳作,银河就成了孩童们嬉戏玩耍的娱乐场。夏季一到午后,一群群天真烂漫的孩子们,便纷纷奔向银水河道,有的戏水、有的捉鱼、有的捞虾、有的赤膊弯腰掏螃蟹,还有的在小溪流中闸堰筑造柳条水轮。稍微大一点的孩子,趁着中午学校还未上课的空隙,在银河水库中披荆斩浪,翱翔畅游。踩水、仰游、侧游、蛙游、潜游等,古寨的孩子们在水中个个身怀绝技。现如今的孩子,独生子女多,考虑到孩子的安全,学校和家长都不让孩子再到水边玩了,当年银河边那种下饺子的场景,现如今再也看不到了。孩子们安全了,但是童趣少了。</div><div> 银河的水不仅仅属于儿童。劳累了一天的人们,晚饭后大都聚集于银河水库,一个猛子下去,探出头来时,就是满身的清凉。一阵阵风从银河上掠过,一天的劳困顿时烟消云散,爽快之情难以言表。</div><div> 上世纪70年代初,银河仍然是溪流潺潺,清澈见底,水面上鸭鹅成群,水中鱼虾翔游,河道两侧蟹穴密布,岸上杨柳枝繁叶茂,浅滩上芦苇葱葱,仍是一派水乡风光。</div><div> 如今,银河当年的风姿不在。由于多种原因,上游河床中的泉眼干枯,原有水系发生了变化,导致银河水源枯竭,河道断流,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银河两岸原来自流灌溉的良田,如今大都靠井水提灌,一部分农田还面临着无水可灌的危险。</div><div> 现今,国家正行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上,环境保护也受到越来越多的人重视。我们怀念绿水青山、鱼鸭成群、芦苇葱葱的银河,怀念弯绕九道的银水河畔,期盼着锦山秀水重新环绕在我们身边。</div><div>&nbsp;</div> <h3> 雅鲁藏布江</h3> <h3> 牡丹戏水</h3> <h3>  三、大四班同学毕业35周年聚会活动纪实</h3><div>&nbsp;</div><div> 安阳市师范学校大四班毕业35周年同学聚会活动,于8月6——7日在安阳市举行。5日上午10点在洛和洛阳偃师籍同学庞新芳一同前往,下午四点多到达位于安阳市平原路与德隆街交叉口的维也纳酒店,入住908房间,晚餐由组委会统一安排。6日上午到母校(现为安阳市四中)参观并合影,后游览了中国文字博物馆。上午11点在维也纳酒店888房间举办聚会活动,参加聚会的共21位同学,并邀请康本立、孙从恩两位老师参加。聚会活动开始前,参加聚会的同学一同为聚会前病逝的三位同学默哀追思。聚会活动由洛阳籍同学庞新芳主持,共六项议程。首先由安阳籍同学左耀强致欢迎词;其次由大四班班长王占录介绍此次聚会活动的组织情况;其三由大四班班主任康本立老师回顾了大四班学生在校三年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其四由南阳籍同学朱丕选代表外地同学致答谢词;其五与会同学简单介绍了毕业后各自的工作及家庭情况;最后通过了大四班同学联谊会组成人员。会长:王占录,副会长:张进校(兼秘书长)、朱丕选、庞新芳。下午两点,组委会组织与会同学游览了世界文化遗产——殷墟。随后前往林州太行山大峡谷,住四季缘农家院。次日上午8点多同游人工天河——红旗渠,部分同学在红旗渠青年洞合影留念,下午4点多返回安阳,结束聚会行程,乘坐庞新芳家庭轿车于晚9点多返伊。此次聚会活动共参加同学21名,分别是:王占录、朱丕选、黄海生、左耀强、王德亭、韩永显、张自永、王正贵、李靖元、段永正、禹松全、苗建民、庞新芳、薛爱民、范项军、赵学成、郭书印、尚书田、张进校、候书民、王玉新;因外出旅游未参加聚会的同学有:何根春、蒋西知、许宏伟;因事未参加聚会的同学有:党中发、段金楼、张顺国、马志成、何立新、李涤清、董悦、刘琳;无法联系的同学有:张大力、刘燕萍;聚会前已经病逝的有:程广恩、梁禄明、孙连仲。</div><div>&nbsp;</div><div> 附:同学聚会学友诗作两首</div><div> 同学聚会有感</div><div> 作者:范项军</div><div>&nbsp;</div><div>安阳一别三十五,天南地北音信无。</div><div>岁月无情催人老,同学友情相聚书。</div><div>聚心似箭彰德府,师长同学会一处,</div><div>又恐相逢不相识,怎叙分别甜与苦。</div><div>三十五年一瞬间,历历往事浮眼前。</div><div>文峰塔上一声吼,同学我等回当年。</div><div>叫错名字莫怪乎,人生几个三十五。</div><div>感叹人生岁月稀,不知他年有与无。</div><div>趁着能动常相聚,莫留遗憾梦中去。</div><div>&nbsp;</div><div> 贺大四班同学三十五年相聚</div><div> 作者:张进校</div><div>&nbsp;</div><div>三十五年如一梦,夏末相聚殷墟城。</div><div>物是人非景犹在,身边恍若读书声。</div><div>同窗三载学业成,踌躇满志各西东。</div><div>花甲之年又相聚,白发满头酒满盅。</div><div>&nbsp;</div><div> </div><div> 四、论静气</div><div>&nbsp;</div><div> 静气就是要“安静、清静、平静”;静气就是一种气质,一种修养,一种境界。当今快捷凑的生活方式,造成许多人心态浮躁,身上或多或少充斥着霸气、俗气、燥气。心烦意乱者有之,神不守舍者有之,着急上火者有之。然而,宁静才能致远,平心才能静气,静气才能干事,干事才能成事。</div><div> 胸怀静气,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鉴天地之精微,察万物之规律;胸怀静气,才能淡泊名利,心态平衡,宠辱不惊;胸怀静气,才能志存高远,心忧天下。古人云:“每临大事有静气”,即如此。</div><div> 静气包括心理平衡、和气待人、家庭和睦、礼让友善等素质。</div><div> 诺贝尔奖生理学奖得主伊丽莎白总结出人活百岁构成因素为膳食因素占25%,其他因素占25%,心理平衡因素占50%。可见,静气对人类健康影响的重要性。</div><div> 心理平衡就是一种静气。无静则动,动则易怒,怒则伤身。人大发雷霆之后,可促使体内产生“压力激素”,压力激素实际上是人体中的“毒性激素”。动怒如服毒就是这个道理。我有一个朋友,平时身体健康,就是易动怒,最后在其59岁时因突发急性心梗而去世。所以,静气对人类健康,特别对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有着重大影响。</div><div> 静气在日常生活中还体现于和气待人等方面。《黄帝内经》云:“百病生于气也,喜则气缓,悲则气结,惊则气乱”。和气待人,对同学、同事、朋友总是保持一团和气,经常助人为乐,始终保持一种愉快舒畅的心情,可促使人体内产生“益性激素”,促进大脑新陈代谢,延缓衰老。</div><div> 平心静气,还可促进家庭和睦。家和万事兴,特别对老年人,儿孙满堂,子孝孙义,夫唱妇随,全家人其乐融融,晚年生活可谓幸福美满。</div><div> 作为老年人,平日间一定要遵循“安静、清静”的生活方式,遇喜事切记不能欣喜若狂,遇到烦心之事必须心胸开阔,放得下,想得开,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才能健康长寿,安度晚年。(第八章完)</div> <h3> 坡头寨村银河水库</h3> <h3> 古钱币</h3> <h3> 第九章 深深乡情</h3><div>&nbsp;</div><div> 我从1974年9月到白沙棉花厂工作至今,已经离开家乡40多年了。期间,无论是在白沙当工人,还是后来毕业分配到行政机关工作,时时刻刻未敢忘记生我养我的家乡,不敢忘记家乡中的每一位父老乡亲。在白元乡工作期间,如有同学、乡亲到白元找我,总是热情接待,如有求我帮点小忙之事,只要不出格能办,总是尽力而为。因白元乡与我的家乡伊河相隔,交通不便,路途较远,家中来人找我者寥寥无几,能为家乡人办点事也是少之又少。从白元调至县城工作,虽距家乡稍近,交通尚可,但又因我工作的单位属清水衙门,无钱无物又无权,而本人又是一个小之又小的副科,想为家乡人办点事又能力有限,力不从心。但毕竟工作在全县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县城,村中一些街坊邻居、同年故交、族人亲朋等让我帮点跑腿小忙,还是欣然前往,也是我这个70年代末山村学子,对乡亲们应做的点滴报答。</div><div> 我村距县城30多里,一些人来县城办事需要一时救济还是有的,凡找我之人,只要是一些能办到的小忙,都没有拒绝。我村在县城工作的人较少,有的儿女进城入学,或因事办理相关手续,工作调动,职务调整等亦有小忙相帮。村中公务,无论宁姓支书,李家村长,段门主任等,只要找我,都竭尽全力帮忙办理。如1995年村支书李长奇、村长宁来生因村中水利之事,跑了一些小腿;1998年村支书李喜来、村长杨来道计划修复东洼和下地提灌站,我协调陪同县水利局副局长陈仁周回村实地查看,最后解决水利经费数万元;2000年,村支书宁远征硬化银河水库和下地提灌站渠道,协调水利部门拨款近10万元;2002年,村主任宁武强、副主任宁占朝修建村小学,协调县轴承厂拨款两万余元;近些年,因遭受旱灾,村中浇地急需电料,我三次协调县电业局无偿或低价解决抗旱用铝线等用电器材两万余元;以解决人工吃水的名义,给苹果园机井协调拨付水利设施等20余万元,使该机井得以全面配套;2014年,协调教体局给村健身广场配备跑步机、篮球架、乒乓球台等体育健身器材若干。村中公益事业,修庙补路等,需要捐款,都尽力而为。我经常对乡邻亲朋们讲:“我在外边为村里及乡亲们办不了什么大事,但只要我会帮忙的,我一定会尽十分的力去帮。月是故乡明,情结故乡人,我回到家里,也有求乡亲们帮我办好多事的时候。”这些,绝不是我故意表白的卖乖话,而是发自我内心真实意思的表达。我现在虽然退居二线,即将退休,上班时间少,认识的人也少,但只要我还能为村里、为乡亲们办事,还会义不容辞。这就是40多年来我心中的深深乡情。正如我在2005年6月22日的日记中写到:“一生要多做善事,多为父老乡亲们办好事,使我毕生的追求。”(第九章完)</div> <h3> 程园全景图</h3> <h3> 坡头寨村银河水塘</h3> <h3> 第十章 铭心记事</h3><div>&nbsp;</div><div> “铭”,即用刀雕刻之意。“铭心”,意为雕刻于心,永志不忘的意思。这里所记述的刻骨铭心的几件事,分别发生在少年、青年和中老年时期。这几件事既然作为“铭心”之事,说明这些事件在我心中或有震撼,或有影响或记忆较深。总之,对我算是雕刻于心的事件吧。</div><div>&nbsp;</div><div> 一、失窃四元魂落魄</div><div>&nbsp;</div><div>&nbsp;&nbsp;&nbsp;此事大约发生在1967年的一天。这天下午,母亲给了我5元钱,让我到高山供销社买一些缝衣服用的棉线。我把钱装入口袋,高高兴兴的上路了,不一会儿,就到了供销社卖棉线的地方。按照母亲的吩咐,买好了棉线,价值不足一元,我随即掏出口袋里的钱递给营业员,营业员把四元钱和一些零钱找给我,我将这些钱装入口袋,站在柜台旁稍停了一会儿,便扭头往家走。当走了不到一里地的时候,我下意识的把手伸进装钱的口袋,想看一下营业员找的钱是否还在,就在我的手放进口袋的一霎那,感到有点不对劲,急忙将钱拿出来一看,简直把我吓呆了。在供销社装入口袋的四元钱不见了,只掏出来一些零星的角币和分币。这时,我急忙转身顺着我回来的原路往回找,就在这很短距离的路上,来来回回找了两三遍,连钱的影子也没有找到。这时我忽然想起,在我买东西时,旁边站着一个30多岁的男人,眼神举动有些鬼鬼祟祟,这才感到今天可能遇到了盗贼,肯定是站在我旁边的那个人,在我不注意的时候,把手伸进了我的口袋,将营业员找我的四元钱偷走了。丢失了四元钱,对我这个12岁的农家孩子来说,可算是一个大数额。当我看到找不回丢失的四元钱后,真的是欲哭无泪。这时,我已经没有任何办法了,只能是面无表情,两眼痴呆的往家走。来时的心情是多么的欢畅,脚步走的是如此的敏捷。而此时是这样的沮丧,双腿每迈上一步,就感到似铅铸般的沉重。那时,我的脑子里一片空白,没有办法找回失窃的钱,只能仰望苍天,一边走一边在心中默默的祈祷上苍:“天上掉下来个馅饼吧,让我在回家的路上拾到四元钱,哪怕让我走进家门的那一刻都行,这样我到家就可以向母亲交差了。”从高山到家,平时只需40分钟的路程,这次却走了一个多小时。虽然我目不转睛的盯着回家的路面,但天上始终未落下半块馅饼,最后还是傻痴痴的回到了家。母亲见我一副失魂落魄的样子,忙问我是否身体不舒服,这时,我哇的一声哭了起来,边哭边告诉母亲说小偷把营业员找给我的四元钱偷走了。母亲听后一边安慰我一边心疼地说:“偷走算了,才丢人安然。”这件事情虽然过去了50年,母亲既心疼有安慰的话始终在我的心里挥之不去。四元钱就能使我失魂落魄,可见上世纪60年代我们农民生活的困难程度。</div><div>&nbsp;</div><div> 二、开水泡馍充两餐</div><div>&nbsp;</div><div> 上高中时,我们同村的几名学生每天的午饭都是在家带点馍,中午在学校买一碗黄面汤,有没有菜就无关紧要了,但一碗黄面汤是必须要买的。记得72年初夏的一天中午,天气较热,打好饭后,我们几个同学围拢在校园的一处空地上吃饭。因刚买的黄面汤有点热,就用筷子一边搅着一边慢慢喝,当碗里的汤喝到一半,筷子在碗里搅动时,忽然看到黄面汤里有一粒黄豆般大小黑乎乎的东西。这时,我瞪大了眼睛,想弄清这黑乎乎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当我将其辨认清楚的那一刻,一下子把我搞懵了。这时,我急忙放下碗,没敢与其他同学打招呼,便快步跑到一处偏僻的地方,把吃到肚里的东西吐了个干干净净。连续两天,我不敢看见学校里的黄面汤,一看到就情不自禁的想起那导致我呕吐的东西。第二天的午餐只好用一碗开水,泡上自己带的馍充饥,第三天的午餐还是如法炮制,但到了第四天,开水泡馍我再也吃不下去了。没有办法,不敢看见的黄面汤还得去买,只不过又买来的黄面汤我再也不敢用筷子搅动了。高中阶段,虽然“憎恶”学校里的黄面汤,但“憎恶”一两顿还可以,而如果长期用开水泡馍作午餐,就很难坚持了。事实证明,开水泡馍对我只有两天的诱惑力。事隔40多年,这两顿开水泡馍仍然记忆犹新。</div><div>&nbsp;</div><div> 三、沉冤谜案</div><div>&nbsp;</div><div> 我在审计机关工作了20多年,有一件事使我蒙冤已久,也可能使我蒙冤一生,成为一桩谜案。这件事还得从20年前说起。</div><div> 1996年,局领导班子研究决定,将本单位一部分老同志的子女送入西安某学院深造,学费、资料费、0.2元/天生活补助费由局下属单位——审计事务所列支报销,毕业后充实到事务所工作。被选送的人员有郭耀刚之女郭莹利、胡保国之女胡鲜丽、赵喜珍之女王媛媛、李东朝之子李根现、陈文献之子陈伊利共5人。在班子成员中,我虽然没有享受此项待遇,但研究此事时我是没有任何意见的,并由我做了会议记录。2000年,此事不知被那位反腐勇士举报到县检察院,该院反贪局受理了此案,并传我进行询问查证,我当时实事求是的讲:“这件事确实经局领导班子研究并做有会议记录,是否合法,据我看到的财经法规,没有可以报销的明文规定。”后来,检察院根据调查情况,决定由当事人退回报销款项,这件事就这样处理了。事件处理后,被处理的个别当事人,怀疑我参与了举报或是举报事件的知情人。据我推测,他们怀疑我的理由可能有二。第一,我是班子成员中参与研究此事的唯一一位非受益人,怀疑我心存嫉妒而生此念;第二,由于该项费用在我分管的审计事务所报销,我可能与所里的某些知情人串通一起,或受有关人的蛊惑而举报。事实上,这是对我的无端猜疑,也是我背负的一桩大冤案。首先,我是参与研究此事的当事人,会议上没表示任何异议,绝不会因我没有受益而去举报,此乃非君子所为也;第二,我亦被检察院传问,违规报销我也有责任,这样,我岂不是干了一件自己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蠢事吗?其三,此事已过去5年之久,我绝不会去翻这些陈年旧账。因为,我一不会由于举报此事而升官,二不会因举报此事而发财,我怎么会去干这种只会得罪人而对己无一利的事情呢?但究竟何人所为,至今仍是一个谜。如被举报人一直不知何人举报,我可能一直被蒙冤。这一切的一切,可能就因为我是一个未受益的班子成员。天地良心,这件事对我来说,真是一桩沉冤谜案啊!!!</div><div>&nbsp;</div><div> 四、父亲患病的最后两年</div><div>&nbsp;</div><div> 2002年7月3日,父亲按照惯例到县公疗医院进行正常身体健康检查,心电、B超、血液化验等项检查均无异常,但在做X光胸透检查时,检验医师要求父亲对胸部再做CT检查。CT片示,父亲胸部有一个黑色阴影。根据医生建议,7月4日至10日,对父亲胸部的阴影做治疗性诊断,结果显示为肿瘤所致,但是否为恶性肿瘤,医生未下结论。为了弄清肿瘤的性质,从7月到10月,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观察性治疗。10月10日,CT片示为恶性肿瘤。看到这个结果,我犹如五雷轰顶,心如刀绞,感觉到天像塌了一样。医生专家告诉我,像父亲目前的身体状况,做手术的可能性极小,况肺癌术后的存活率极低,但不施行手术,快的只能活几个月,慢的话可能还会活上一年多,既是药物控制得好,最多也只能活上两年时间。怎么办?是进行手术治疗,还是进行保守治疗,自己全没了一点主意。经与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的王庆国教授和北京市306医院的王社论主任医师及县医院的李现和院长(主任医师)询商,最后确定进行药物保守治疗。</div><div> 2002年7月至2003年3月,服用洛阳外国语学院医院的抗肿瘤中药,服用后缓解了压气症状,但肿瘤的增长速度未得到遏制。2003年4月至7月,外贴洛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博癌宁和口服抗癌药物。2003年8月至2004年5月,改服涧西区人民医院的蟾酥抗癌片和止咳胶囊等药物。这些药物均未阻止住父亲肺部肿瘤的生长。2004年2月28日,父亲胸腔右侧出现疼痛,X光片示,肿瘤已经侵占了父亲右肺80%的部位,右肺已基本失去了呼吸功能。2004年5月24日,父亲病情进一步恶化,出现食欲减退,入住县公疗医院,经过20余天的治疗,病情得以控制。6月21日,父亲出现呼吸困难,购回医疗用氧气罐供其吸氧。从5月份开始,我和二弟晚上轮流睡在父亲身边,如果出现胸闷或呼吸困难,随时吸氧或采取其他措施来缓解症状。7月6日,癌细胞扩散至淋巴,再次入住医院后,病情日渐恶化。7月11日,父亲已不能下地行走,开始卧病在床。20日,身体右侧出现褥疮迹象,21日购回防褥疮床垫。8月1日,父亲病情再度恶化,出现轻度昏迷,经滴注呼吸兴奋剂等药物,症状才稍微得以缓解。4日。父亲呼吸出现高度困难,每顿只能喝半小碗或几小勺稀面汤。8月5日下午6时,父亲出现深度昏迷,6时20分,医生使用了最后的抢救手段后未任何疗效,确诊无苏醒可能,主管医师建议出院,我开始为父亲出院回家进行各项准备。2004年8月5日20时30分,父亲在坡头寨村家中安详的离开了人世,离开了他身边的每一位亲人,走完了他老人家为国为家为子女为亲人勤劳奋斗的一生,享年76岁。</div><div>(仅以此文怀念我敬爱的父亲)</div><div> (第十章完)</div> <h3> 程园享店</h3> <h3> 坡头寨村曲城桥</h3> <h3> 第十一章 闲言碎语</h3><div>&nbsp;</div><div> 一、学后感</div><div>&nbsp;</div><div> 1995年,全国掀起了学习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先进事迹高潮,审计局从5月份开始,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了孔繁森同志先进事迹,使我深受感动,故写下了三首不成文体的学习孔繁森模范事迹书怀感,分录如下:</div><div>&nbsp;</div><div> 学习孔繁森模范事迹书怀(一)</div><div> 1995年7月24日</div><div>&nbsp;</div><div>领导楷模孔繁森,无私奉献爱人民。</div><div>勤奋工作系群众,廉洁清风撼人心。</div><div>两次进藏满十载,自认己生最幸运。</div><div>深入群众心连心,体贴关怀情中情。</div><div>为官一任要安民,安民之情察疾深。</div><div>对己工作严要求,废寝忘食勤为民。</div><div>墨竹救灾忙不停,灾民户损危房清。</div><div>为使西藏大发展,咬定青山不放松。</div><div>&nbsp;</div><div> 学习孔繁森模范事迹书怀(二)</div><div> 1995年7月29日</div><div>&nbsp;</div><div>领导干部孔繁森,两次进藏考验峻。</div><div>子小妻病忍割舍,下跪慈母尽孝心。</div><div>高原首府精殚竭,拉萨调任阿里行。</div><div>赴任途间调研忙,神圣使命油然生。</div><div>屋脊考察遍角落,干馍雪水充饥渴。</div><div>大雪纷飞访灾民,毛衣温暖阿妈心。</div><div>口吸痰液救藏童,药箱随身伴乡行。</div><div>斑湖喜马美如画,振兴阿里蓝图宏。</div><div>&nbsp;</div><div> 学习孔繁森模范事迹书怀(三)</div><div> 1995年8月7日</div><div>&nbsp;</div><div>拉萨墨竹地震发,灾区废墟孤儿挂。</div><div>昼忙夜归育藏童,双鬓斑白做阿妈。</div><div>抚孤救寡薪金拮,市长献血泪雨下。</div><div>塔城考察横祸生,以身殉职国人惊。</div><div>英名流芳传神州,模范事迹童叟颂。</div><div>雪山含悲江河泣,灵前洁白哈达祭。</div><div>八元六角留遗产,不朽丰碑铭心田。</div><div>心潮起伏难平静,楷模永驻我心中。</div><div>&nbsp;</div><div>&nbsp;</div><div> 二、读后感</div><div>&nbsp;</div><div> 偶读1997年第三期妇女生活杂志《一对农家夫妇和他们的五个大学生》一文有感。</div><div>&nbsp;</div><div> 五女金榜题名抒怀</div><div> 1997年8月24日</div><div>&nbsp;</div><div>山东夏津珠泉村,刘王夫妇愈六旬。</div><div>低矮土屋农家院,五女金榜题名准。</div><div>长女次女鲁师工,三女四女沪济同。</div><div>幺女建大门重庆,五传捷报喜亲众。</div><div>黄土生财供女读,滴滴汗水润禾土。</div><div>雄鸡将鸣露湿衣,仰望晨星归家途。</div><div>父染冠心病魔顽,繁重体力度险关。</div><div>母患脊椎难立行,跪爬农田手不停。</div><div>亲友救济女旧装,姐姐穿后妹着裳。</div><div>何报双老众亲情,共志皆名硕博榜。</div><div>&nbsp;</div><div>&nbsp; 三、应小女之求</div><div>&nbsp;</div><div> 1997年11月24日,上小学的女儿放学回家言我:“学校举办文艺晚会,每个学生都要上演一个节目,由家长自编一段快板或相声、歌曲、三句半等参赛。”为满足小女之求,先构思一篇快板书《公仆颂》,女儿看后说不太适应学校生活环境,继而又构思一篇《园丁赞》。从晚上十点到次日凌晨一点才以拙文终笔。晨六点小女起床便向我索要节目文稿,将其交于女儿阅读,女儿读后感觉尚可,我即完成了小女之求。</div><div>&nbsp;</div><div> 快板书</div><div> </div><div> 园丁赞</div><div>&nbsp;</div><div>竹板打,响连天,各位同学听我言,</div><div>今天不把别的谈,只把辛勤的园丁来颂赞。</div><div>祖国花朵绽校园,培土施肥又浇灌,</div><div>根密茎壮枝叶旺,园丁辛劳记心上。</div><div>讲坛传授知识地,源源不断吸营养。</div><div>阿波词的鹅佛歌,一二三四学习乐,</div><div>点横撇捺竖弯钩,加减乘除数学课。</div><div>字字句句勤教诲,节节课课辛苦多。</div><div>法则定律例题学,生字组词划段落。</div><div>长度重量求窍门,解词造句讲作文。</div><div>和差积商课堂算,默写背诵师长严。</div><div>寒带温带亚热带,辛勤园丁教的明白。</div><div>首都省会直辖市,社会书中求知识。</div><div>三皇五帝元明清,历史知识教心中。</div><div>四大发明是中国,点点学问传授多。</div><div>批改作业夜挑灯,备课伏案下苦功。</div><div>为争优秀教学班,制作教具课外间。</div><div>身在家中心在园,讲台五尺挂心田。</div><div>&nbsp;为报园丁辛苦汗,小花小草要齐争艳。</div><div>&nbsp;学好语文和数学,各种知识掌握的多。</div><div>自然历史齐并进,学好品德和英文。</div><div>园丁育花日日辛,培养四化接班人。</div><div>&nbsp;</div><div>&nbsp; 四、元旦联欢献节目</div><div>&nbsp;</div><div> 单位组织元旦文艺晚会,规定每人至少上演一个节目,自编此快板书出演。</div><div>&nbsp;</div><div> 快板书</div><div> 秉公执法审计员</div><div> 2002年12月31日</div><div>&nbsp;</div><div> .(一)</div><div>竹板一打过元旦,再坐的同事乐开颜。</div><div>&nbsp;咱们今天来联欢,我把咱依法审计来宣传。</div><div>&nbsp;审计署设在国务院,厅局建到省、市、县。</div><div>地方驻有特派办,业务范围分工严。</div><div> (二)</div><div>审计制度入法宪,大法与审计有姻缘。</div><div>审计法律元首颁,实施条例解疑难。</div><div>审计通知勿送慢,注意提前应三天。</div><div>通知送到字要签,文书回执装档案。</div><div>提供资料应真实,虚假承诺细分辫。</div><div>现金存款要盘点,银行账户审计全。</div><div> (三)</div><div>业务技能勤钻研,一心一意用心专。</div><div>拨打算珠击键盘,帐证页页手中传。</div><div>书证物证视听证,充分相关要完整。</div><div>复印拍照和录音,取证方法要灵敏。</div><div>审计底稿严把关,粗心大意出麻烦。</div><div> (四)</div><div>违纪问题要处理,管理方面提建议。</div><div>规范财务多纠正,主管部门需融通。</div><div>问题严重转纪检,采取措施手不软。</div><div>查出问题往下延,顺藤摸瓜抓嫌犯。</div><div>证据确凿要立案,贪污侵占《刑法》判。</div><div> (五)</div><div>审计人员务注意,八项注意记心里。</div><div>同城审计家就餐,损公肥私咱不干。</div><div>外树形象素质高,做出成绩不骄傲。</div><div>一身正气监督严,审计战线当模范。</div><div> (六)</div><div>把好报告复核关,问题定性切莫偏,</div><div>&nbsp;处理依据要充分,被审计单位无甚言。</div><div>争取意见不可少,审计程序最重要。</div><div>意见决定法力强,听证复议告知详。</div><div>审计人员多辛累,当好经济好卫士。</div><div>新年做出新贡献,与时俱进谱新篇。</div><div><br></div><div> 五、癸未年春节遇妪</div><div> 2003年2月1日</div><div>&nbsp;</div><div>佳节值班归,街人众颜美。</div><div>行至大院内,妪捡炮纸累。</div><div>达官奢侈怼,贵人糜烂恚。</div><div>&nbsp;世间沧桑事,奈何忧惴惴!!!</div><div> 癸未年春节值班,上午十一时左右回家,见到了众多男女在大街上欢天喜地、笑逐颜开的欢度佳节,当行至我居住的卫生局院内时,见一农村老妇人手提编织袋在捡拾居民过节燃放后的炮纸,心中感慨颇多。此乃世上最最辛苦之人,亦是最贫穷之人。大年初一此劳作者寥寥无几,乃迫于生计也。现代社会中,贫困之人比比皆是,而为富不仁者有之,糜烂钱财者有之。但世间这些沧桑不平之事,我之奈何?只能是忧郁不安而已。</div><div>&nbsp;</div><div> 六、应审计局妇委会之约</div><div>&nbsp;</div><div> 2003年2月13日下午,局妇委会人员找我,让我写个《三句半》,参加县妇联组织的庆“三八”联欢会。可本人文笔欠佳,恐有辱使命,但她们一再恳缠,盛情难却,只好应允。</div><div>&nbsp;</div><div> 三句半</div><div> 夸夸巾帼审计人</div><div>&nbsp;</div><div>“三八”佳节来联欢,满面春风笑开颜,我们妇女地位高,对,真高。</div><div>十六大精神真重要,学习贯彻记得牢,三个代表好不好,好。</div><div>安定团结伊川县,经济实力排在前,咱们的日子比蜜甜,比蜜甜。</div><div>审计制度宪法颁,女子撑起半边天,监督职责赋在肩,赋在肩。</div><div>经济卫士女同志担,国有资产维护严,女审计人员真能干,能干。</div><div>巾帼精英勤钻研,自强自立当骨干,查错揭弊严不严,严。</div><div>自尊自爱手不软,查出疑难意志坚,经济邻域揪罪犯,揪罪犯。</div><div>审计纪律记心上,为咱妇女树形象,廉洁奉公真高尚,高尚。</div><div>成绩斐然受表扬,妇女工作上金榜,省级文明单位当不当,一定当。</div><div>高举旗帜创佳绩,与时俱进谱新曲,今年努力争第一,中。争第一(合)。</div><div>&nbsp;</div> <h3> 广西龙脊梯田</h3> <h3> 春光明媚黄花香</h3> <h3> 七、南阳行</h3><div>&nbsp;</div><div> 自永兄,南阳市新野人,是我师范学校同班同室挚友,关系甚好,现停薪留职于南阳市经商,多次邀我赴南阳市聚会。适逢2002年“五一”长假,中午于水寨汽车站乘车前往,因天下大雨,部分路段受阻,车辆绕道南召县城,于晚九点多才到达南阳市长途汽车站。南阳籍师范同学张自永、王德亭、党中发、王玉新、程广恩、刘自群等到车站迎我。自永、德亭兄毕业后多次相见,其余四位同学毕业后一直未曾见面。玉新同学变化较大,只能从眼神中模糊辨认。当晚,我们同学7人相聚至次日凌晨3时方才入睡。除刘自群和我不在一个班外,其余5位同学均同班且同住一个寝室两年有余。毕业21后第一次相逢,说不完当年学校生活中的趣事,道不完别后各自家庭、生活和工作等情况。次日上午游南阳市解放广场、白河景区,下午才一一道别。因自永兄在南阳市居住,又陪我在车站宾馆留宿一夜,5月3日上午乘车返家。回来后激动心情难以平静,特作拙诗一首。</div><div>&nbsp;</div><div> 会同窗好友</div><div> 2002年5月5日</div><div>&nbsp;</div><div> 一</div><div>长假履约赴宛城,午时冒雨乘车行。</div><div>路阻绕道南召县,过戌才达市中站。</div><div>候车室中同窗见,挚友六人现眼前。</div><div>远望脸庞似曾识,趋近眼神未有变。</div><div> 二</div><div>师兄师弟同聚欢,叙旧忆往情不断。</div><div>丑寅未了衷肠事,辰时再欢白河畔。</div><div>解放广场共合影,午餐又聚海鲜城。</div><div>恋恋不舍申时别,再会可过古稀年。</div><div>&nbsp;</div><div>&nbsp; 八、母校行</div><div>&nbsp;&nbsp; 2007年1月13日</div><div>&nbsp;</div><div>廖居家中悠然闲,思旧忆往母校恋。</div><div>两月复读非白卷,扩招才录大四班。</div><div>阔别母校廿六载,重游故地了夙愿。</div><div>为商赴殷启程日,南伊巩地三线联。</div><div>挚友三人同达郑,未时才达殷墟城。</div><div>忘食步行解放路,东郊寻校圆遗梦。</div><div>城东环路旧貌换,鼓楼大街了然新。</div><div>商场高楼多宾馆,环城河水清潺潺。</div><div>书民书印塌地迎,学成车接聚会厅。</div><div>寒窗学友似曾识,同桌已忘名姓氏。</div><div>分别已久路漫漫,音容笑貌尤可辨。</div><div>往事近况叙不断,不觉酣醉睡床伴。</div><div>上午拜访市招办,毕业像照细辨看。</div><div>三十七生缺黄兄,回忆才知因由缘。</div><div>午聚卧龙郊楼宴,十三师生同颜欢。</div><div>见面亦难别亦难,返程几将晚站点。</div><div> 注:2006年12月10日,自永兄在电话中约我赴母校游玩。计划中旬成行,因事耽误。19日我和自永兄商定,20日同到巩义和丕选兄一道前往。20日下午四点,我和自永兄同达巩义。次日上午,经郑州于下午两点多到达安阳。下车后,我们三人从汽车站(火车站)经解放路步行至环城东路(老路名),又从市人民公园往母校方向行走。因环城东路变化太大,可以说是面貌全非,询问数位行人,才知母校变为安阳市一高分校,仅在校门前稍作停留,返鼓楼大街进午餐时已是下午三点多钟。当住所安排妥当,稍作休息后,在安阳市工作的同班好友郭书印、候书民、赵学成即到我们住的宾馆看望,六时许,在安阳市一酒店与部分同学聚餐。次日中午,孙连仲、刘琳等请了班主任兼教数学分析的康本立老师和教高等代数的孙从恩老师及在安阳市工作的八位同学相见聚餐。参加的同学有:孙连仲、郭书印、候书民、李靖元、苗建民、张进校、尚书田、刘琳。赵学成同学因赶赴天津开会,未能参加此次聚会。午餐后,到书印家小坐,晚餐由书印、书民相陪。22日晚九点多,从安阳乘火车返回,到家后做此拙作,以纪念此次母校之行。</div><div>&nbsp;</div><div>&nbsp; 九、北地祖茔改路工程竣工抒怀</div><div> 2010年9月6日</div><div>&nbsp;</div><div>茔地改路大事件,族人议商十多年。</div><div>只因工程太浩瀚,岁岁提及未曾办。</div><div>如今国家政策好,经济发展民富饶。</div><div>己丑之年定方案,庚寅扫墓勘路线。</div><div>十五世祖名十万,勇负责任挑重担,</div><div>奔洛赴村忙筹款,殚精竭虑族人赞。</div><div>六叔七叔共响应,大哥二哥身垂范。</div><div>永会秋生勤协调,敬民慷慨捐现款。</div><div>志民胜强齐筹办,胜轩机械备当完。</div><div>吾族户户同捐献,人人带头当模范。</div><div>筹款共计一万六,万事具备样样全。</div><div>七月十八大吉天,十叔主持开工典。</div><div>鲜艳彩旗迎风展,焚香上供祭品献。</div><div>爆竹阵阵机轰鸣,铲车推土沟中间。</div><div>挥汗如雨四昼战,坝通路直道平坦。</div><div>全仗家人齐努力,禹门夙愿终实现。</div><div>&nbsp;</div><div>&nbsp; 十、赞宁永福先生</div><div> 2010年12月8日</div><div>&nbsp;</div><div>九曲山村永福公,教坛耕耘四十冬。</div><div>退休返梓展鹏程,年近八旬笔不停。</div><div>孝亲敬老美名扬,助人为乐乡民颂。</div><div>顺祝健康寿无疆,四世五世福同堂。</div><div> 注:2010年12月8日上午,族爷江河公托我给宁永福先生写几句赞誉之语,午饭过后,吟拙作几句,于下午三时送给江河族爷。</div><div>&nbsp;</div><div>&nbsp; 十一、贺孙儿</div><div> 2010年11月7日</div><div>&nbsp;</div><div>金月吉日午时天,吾门喜添贵孙男。</div><div>眉清目秀天堂满,可是星宿到人间。</div><div>&nbsp;</div><div> 注:孙儿名林波,生于庚寅年十月初二日午时。十月,即金秋之月,初二日为吉日。 </div><div>&nbsp;</div><div> 十二、审计献辞</div><div>&nbsp;</div><div> 光辉灿烂的2004年已经过去,繁荣美好的2005年已经到来。在这辞旧迎春、万象更新、举国欢庆的大喜日子里,我们审计局在这里举行2005年元旦联欢活动,借此机会,审计局党组向一年来辛勤工作在审计战线上的全体审计人员和一贯支持伊川审计事业的职工家属表示崇高的敬意。</div><div> 过去的一年,我县的审计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旗帜,深入贯彻审计法,按照上级审计机关的工作部署,突出审计工作重点,加大审计监督力度,积极探索搞好审计工作的新路子,取得了显著成绩。</div><div> 粮食审计克服了人员少、时间紧、任务重、情况复杂等诸多困难,圆满完成了工作任务,被省审计厅、财政厅命名为先进单位;审计工作质量连续两年在全市审计系统名列前茅;审计信息化建设在全市处于领先地位;文明单位建设工作荣获先进单位称号,在县举办的“与文明同行,为伊川增辉”的演讲比赛中,荣获一等奖;本级预算执行审计、交通、计生行业审计、D级危房改造专项资金审计、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专项资金审计、农业税灾欠灾免、农村中小学财务收支、救灾款物使用情况、以工代赈等署定、省定重点审计项目均按照上级审计机关的要求圆满完成了工作任务;建设项目审计,共完成审计项目17项,审计工程决算资金总额7528万元,审减工程造价金额107万元;宣传、党建、计划生育、工会、妇女等项工作,也取得了可喜成绩。</div><div> 2005年,我们将继续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化改革,锐意进取,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努力履行党和政府赋予我们的审计监督职责,以提高审计人员素质为重点,以计算机审计为突破口,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深入贯彻审计署(2004)6号令,为把伊川审计机关建设成一支廉洁、高效、务实、奋进的审计队伍,为开创我县审计工作新局面而努力奋斗。(此文系作者代表县审计局所做的新年审计献辞)</div><div>&nbsp;</div> <h3> 程庙</h3> <h3> 桃花菜花竞绽放</h3> <h3> 附录</h3><div>&nbsp;</div><div> 一、先父工作简历</div><div>&nbsp;</div><div>1950年—1951年5月,鸣皋区委夏征工作队。</div><div>1951年5月—1951年8月,平等区政府民政助理。</div><div>1951年8月—1953年8月,伊川花纱布公司人事股股长。</div><div>1953年8月—1954年12月,伊川县政府人事科科员。</div><div>1954年12月—1957年10月,伊川县委农村工作部干事。</div><div>1957年10月—1961年7月,坡头、鸣皋、平等公社党委副书记。</div><div>1961年7月—1962年5月,平等区委副书记。</div><div>1962年5月—1966年,坡头、高山公社社长。</div><div>1966年—1969年,文化大革命受迫害。</div><div>1969年—1971年,高山公社革委会常委。</div><div>1971年—1980年,白沙公社党委副书记。</div><div>1980年—1981年,葛寨乡党委书记。</div><div>1981年—1982年,高山乡党委书记。</div><div>1982年—1984年7月,县农委副主任(正科级)。</div><div>1984年7月—1990年,县农委正科级协理员。</div><div>&nbsp;</div><div>&nbsp; 二、先父三周年忌辰怀念叙</div><div>&nbsp;</div><div> 段金钊先生三周年忌辰怀念叙</div><div> 宁永福</div><div>农历丁亥年三月二十日 &nbsp;公历2007年5月6日</div><div><br></div><div>&nbsp;香台肃穆,银水凄怆,段公离去,天地亦伤;</div><div>而今三载,念念不忘,乡亲提及,啧啧赞赏。</div><div>段门金钊,生于灾荒,帝封欺压,血腥弥疆。</div><div>&nbsp;幼读村塾,勤学尊长,“觉校”跑灶,窝头充肠;</div><div>完小毕业,迎来解放,投身革命,相继入党,</div><div>农会工作,写算繁忙,鸣皋白沙,助理股长;</div><div>高山葛寨,书记乡长;农委县局,重任担当。</div><div>年老退休,心系原岗,指导部下,克艰向上;</div><div>河东河西,忠职绩彰,德高望重,伊川传扬;</div><div>正直忠厚,心底善良,平易近人,孝友礼让,</div><div>亲夸族敬,口碑溢乡,德泽共沐,无限敬仰。</div><div>值其忌辰,俚语献上,情长纸短,聊表衷肠。</div><div>誓继遗志,爱国忠党,协助两委,建设新庄。</div><div>&nbsp;</div><div>&nbsp; 三、德亭兄赠言</div><div>&nbsp;</div><div> 数年不见,每日思念。</div><div> 唐河伊川,河川相连。</div><div> 兄弟情义,深而久远。</div><div>&nbsp;</div><div> 注:2007年元月8日,给德亭兄发去一祝福短信,10日,收到德亭兄六句赠言。</div><div>&nbsp;</div><div>&nbsp;</div><div>&nbsp;</div> <h3> 程林东门</h3> <h3> 黄龙景色</h3> <h3> 后记</h3><div>&nbsp;</div><div> 《人生旅途》一书,经历了一条漫长坎坷之路。最早拟定的书名是《我的前半生》,从2002年开始构思撰写,因当时工作较忙,用于撰写的时间有限,直至2003年,才完成了一万八千字的草稿。之后晚上有空时就学着打字,将草稿慢慢打入电脑。由于年老手拙,每晚只能打上一、二百个字,就这样断断续续地打,直到2004年3月,才将草稿打完。但不幸的是,存于电脑中的文稿,还没有来得及打印,由于电脑被病毒攻击,使之原存于电脑C盘上的草稿全部丢失,而纸质草稿又遗失过半,加之2006年的一次搬家,本仅留存一半的草稿资料,又有部分丢失。至此,原来花费的心血基本上算是白费,我也搁笔停滞。2008年春节过后,感到这样半途而废有点可惜,实在于心不忍,而此时我在家又闲居无事,于是,便重新燃起了动笔之念。经四处找寻,才将留存下来的约七千余字的零散草稿经过整理,又用近四个月时间,在原构思和经整理后的草稿基础上,重新撰写,形成了第二次草稿。二稿与原稿相比,内容基本一致,只增加了“审计工作二三事”和“深深乡情”两篇。“铭心记事”一篇,原文放在了“学校生活”一章,并且仅记了两件事,二稿将其作为单独一章,又增记了“沉冤谜案”和“父亲患病的最后两年”两篇。</div><div> 2013年,又将我1995年以来所写的读后感、学后感等拙作收集整理,记入“闲言碎语”一章。</div><div> 《闲言碎语》,即与主题无关,又有其拙作字不成体,语不成句,文不成章及琐碎杂乱之意。</div><div> 我退居二线后,先后打工于天源公司等单位,期间感慨颇多。近几年来闲赋在家,享受着夕阳美好的晚年生活,故又增加了打工感言和夕阳美好两篇。</div><div> 父亲参加工作40多年来,工作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忠于职守,政绩卓著;为人赤胆忠心,光明磊落,平易近人,德高望重;对家乡德泽乡邻,口碑溢乡。而我没有能力为父亲著书立传,故将父亲工作简历和宁永福先生所作的纪念先父三周年怀念叙记入本书附录,以此表达对先父的深切怀念和寄托我的哀思。</div><div> 本书成文期间,族兄段善宗先生,学兄王德亭先生和史志办主任、好友方占杰先生给予了诸多指导修改,在此,深表谢意。</div><div> 由于本人学识浅薄,文笔欠佳,特别是汉语知识匮乏,文中语法结构等错弊极多,敬请赐教雅正。</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div><div> 作者 &nbsp;2017年3月2O日</div><div>&nbsp;</div> <h3> 九寨沟镜海</h3> <h3> 杜园</h3> <h3> 龙门山水</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