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故事时间:明 朝<br></b><b>主要地点:通川区龙滩乡<br></b><b>相关人物:朱允炆<br></b><b> 1402年6月,朱棣率军横渡长江,兵临南京城下。史书记:都城陷,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br></b><b>这里的朱棣就是赫赫有名的永乐大帝。而大火中不知所终的正是朱元璋的皇孙朱允炆,史称建文帝。建文帝去哪里了?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四大谜案之一。<br></b><b> 自焚;二说,经地道化妆逃出,剃度为僧,浪迹川黔滇数十载;三说,逃亡海外,故郑和七次出使西洋,就带有寻找建文帝踪迹的秘密使命;四说,得到明英宗认可,宫内寿年而终,葬于北京西山。<br></b><b> 而今天这个故事要告诉大家,建文帝这个谜一样的历史人物,到了达州市,魂落龙滩乡的中山寺。<br></b><b> 那么,建文帝从哪里来?<br></b><b> 入川后,建文帝曾两次到邻水县寻访旧臣杜景贤,后曾定居平昌县佛罗寺,因他念念不忘南京的都城和皇位,寺名遂改为望京寺。<br></b><b> 1424年7月,朱棣去世,朱高炽即皇帝位,史称仁宗,他大力推行仁政,平反纠错。其继位者都继承和发扬了“仁政治国,体恤民生”的政策。皇室的和解给建文帝的晚年提供了宽松环境,他不愿继续呆在山高林密、人迹罕至的望京寺终了一生。<br></b><b> 经过考察,朱允炆最终选择了位于望京寺西南50公里的今通川区龙滩乡龙泉寺。龙泉寺建于北宋初年,历史悠久,交通方便,信息畅通,香火鼎盛。<br></b><b> 皇家之选,当然考究。龙泉寺具有“龙盘虎踞”的帝王之气。它背依石牛山,前临沙滩河大峡谷,面朝马鞍山。建文帝移居龙泉寺后,面对山环水抱的锦绣山川,常思南京钟山旖旎风光,遂改名为中山寺。<br></b><b> 《乾隆达州志》载,龙滩乡的中山寺为“通州第一梵刹”,并录有明代吏部尚书太子少保卫承芳等人为重建中山寺写的碑记。<br></b><b> 中山寺之所以能成为“通州第一梵刹”,实是因为明代宗景泰年间,京城印秀和尚指授入蜀,整修寺庙。整修后的中山寺是香积有厨,浴寝有室,安禅有地,挂纳有居。那么,印秀和尚受谁指授?显然是受朝廷密旨,特地入蜀为建文帝建陵守陵。<br></b><b> 龙滩乡至今还流传着中山寺东塔林的巨大地下坟墓是“天子坟”的传说。“天子坟”原有围墙,分上中下三个平坝。民国时期,下坝被砸开,地下室内的石屋、石桌、石塔重见天日。<br></b><b>2009年,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制作专题片,报道建文帝魂落中山寺之谜,引起舆论轰动。有言道:<br></b><b> 祖以僧为帝,孙以帝为僧,转眼看兴亡,法席一入中山寺;<br></b><b> 君不死竞归,臣不归竞死,抚膺悲宇宙,梵钟莫识他乡魂。<br></b><b> 意思是中山寺已经解开了建文帝下落这一历史迷案。</b></h1><div><br></div> <h1><b> 《龙滩中山寺考察记》</b></h1><h1><b> 考察龙滩中山寺。从达巴高速出金石口,沿崭新柏油路去龙滩,未至龙滩乡镇便分路去玉坪村,其迎宾大道尚在建设中。至中山寺遗址,果然气象大开。沟壑纵横之处此地宛一空中平原,背负青山,前端则极目天舒,断崖之下龙滩河清澈缓流,对岸则是葱郁毓秀的笔架山。从风水学看来,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大开大阖器局非凡,若明珠掩苍野锦绣藏深山,此乃典型风水上佳地也。</b></h1><h1><b> 明代之恢宏建筑中山寺早已破败,至今无人修复,然透过600多年历史烟云依稀可见当年胜景。靖难之役,年轻的建文帝在一把大火的掩护下仓惶出逃,其化为和尚,足迹踏遍浙江、福建、湖南,复位无望遂向更远的巴蜀之地云游,到过通江、宣汉、大竹,最后隐于地理极其闭塞的龙滩中山寺。那时之中山寺乃一方不起眼的小庙,然酷爱中国国学的朱允炆看中了这里的风水,用其最后的盘缠在中山寺旁修了两层地宫作为安葬地。</b></h1><h1><b> 如今地宫安然,只有墓上浮雕图案的断塔象征死者不凡的身份,旁边的大树高大遒劲,守护这位落魄的真命天子。随从们自然散去,化为星落的朱姓归隐于莽苍的大山之中。然后来的朱家皇室没有忘记这位落难先宗,代宗皇帝派僧司房印秀和尚寻到此处,将中山寺扩为通州第一梵林,如今地面建筑尽毁,然所幸山门外左右两边石璧及其浮雕却在几百年间安然无恙。浮雕图案分别对称为白马负河图,神龟负洛书。中为麒麟,第三图则左为凰,右为凤,神龙四爪为守护之神。浮雕栩栩如生工艺极为精湛,到今天都有强烈的冲击力,如此之名师精工匠心独运达州方圆有此能手吗?大门外有一巨大屏风,石屏已毁,石座还在。</b></h1><h1><b> 沿山门石阶而上,目睹厚重苍凉的石基可以想象当年寺庙的雄景,遍地散落的古迹仿佛在讲述凝重的历史。明万历年间神宗派吏部尚书卫承芳再次维建中山寺,留有卫承芳 篆刻的碑文和和描绘明代帝王生活的璧画。石刻和璧画已经模糊依稀,偶有残缺可见,只见华盖之下一王者年纪轻轻,这是不是在描摹当年南京天子城里建文帝的仪威华表呢?</b></h1><h1><b> 中山寺中山寺龙滩周围无一山叫中山,何出此名呢?是不是贾语村言那虎踞龙蟠的金粉之地钟山呢?地面院落巨大的石基将落魄的皇家气象渲染得淋漓尽致。在这闭塞的蛮夷之地修这样的建筑得花多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啊,非是皇宗谁又敢用龙凤之尊呢?河图洛书更是中国浩荡学问之源头,没有天大学问谁又敢在寺庙供奉如此图腾呢?可以想象这座寺庙在全国独一无二之处就是托佛学之名,实则供奉的就是中国博大精深的易学文化,尚书文化,这是中国道学文化、儒学文化的开山鼻祖,气象之大,完全符合建文帝朱允炆在黄子澄、齐泰、方孝孺三位大师影响下温文儒雅的风格。无独有偶,宣汉南坝的帝师唐瑜据说是为监视建文帝而告老还乡,在那里大兴名震遐迩的教育之风,栋梁之才源源而出,然帝师之墓也是一片破败。所幸当代宗族已募资修墓,还一代帝师辉煌,而龙滩的中山寺建文帝墓还破败于寒风之中。挥手远去,分明明历史浪花闪烁,睹今忆昔古今苍苍,天地愈发浩茫也哉。</b></h1><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至今,关于朱允炆的各种传说比比皆是。一说,自焚;二说,经地道化妆逃出,剃度为僧,浪迹川黔滇数十载;三说,逃亡海外,故郑和七次出使西洋,就带有寻找建文帝踪迹的秘密使命;四说,得到明英宗认可,宫内寿年而终,葬于北京西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那么,建文帝从哪里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入川后,建文帝曾两次到邻水县寻访旧臣杜景贤,后曾定居平昌县佛罗寺,因他念念不忘南京的都城和皇位,寺名遂改为望京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424年7月,朱棣去世,朱高炽即皇帝位,皇室的和解给建文帝的晚年提供了宽松环境,他不愿继续呆在山高林密、人迹罕至的望京寺终了一生。 经过考察,朱允炆最终选择了位于望京寺西南50公里的今通川区龙滩乡龙泉寺。龙泉寺具有“龙盘虎踞”的帝王之气。它背依石牛山,前临沙滩河大峡谷,面朝马鞍山。建文帝移居龙泉寺后,面对山环水抱的锦绣山川,常思南京钟山旖旎风光,遂改名为中山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乾隆达州志》载,龙滩乡的中山寺为“通州第一梵刹”,并录有明代吏部尚书太子少保卫承芳等人为重建中山寺写的碑记。龙滩乡至今还流传着中山寺东塔林的巨大地下坟墓是“天子坟”的传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关于中山寺:中山寺遗址,坐落在达州市通川区北部龙滩乡,距场镇4.7公里,位于该乡玉坪寨村11组石牛山下,沙滩河水库大沟河上沿一里地,从达巴高速出金石口,沿崭新柏油路往龙滩方向,未至龙滩乡镇便分路去玉坪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该遗址在沟壑纵横之处宛如一个空中平原,背负青山,前端则极目天舒,断崖之下龙滩河清澈缓流,对岸则是葱郁毓秀的笔架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站在寺庙遗址外沿远远望去,群山环抱,树木葱茏,鸟鸣清幽。占地约50000平方米的寺庙遗址与传统的川东民居融合在一起,显得宁静而幽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走进中山寺,广场前方左右呈“八”字形的两个长6米的甬壁,上有雨厦,下有底座,中间8幅1米见方深浮雕,分别是“蛟龙腾跃”、“凤凰展翅”、“天马行空”、“海马踏浪”、“老龟送经书”、“斗牛驮书卷”等,皆充满灵气,精美绝伦。在位于中山寺东侧30米远的一处开阔地上,有一座当地人称的“天子墓”,传说是建文帝的最后归宿。离中山寺遗址100米开外,还有中山寺和尚的古墓群,亦基本保存完好。大门外有一巨大屏风,石屏已毁,石座还在。沿山门石阶而上,目睹厚重苍凉的石基可以想象当年寺庙的雄景,遍地散落的古迹仿佛在讲述凝重的历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古老的中山寺,一段尘封的历史在风雨中踽踽而行,现今的这片土地上居者稀少,行者廖廖,显得有点寂寞,有点冷落。虽然,如今明代之恢宏建筑中山寺早已破败,无人修复,然而透过600多年历史烟云依稀可见当年胜景。而且,据村民讲文革前中山寺很是完整,有大量石雕、木雕、泥塑菩萨,建文帝墓塔雄伟壮观。岁月虽然暗淡了它的风采,但是它却见证了一段历史,见证了一个时代变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龙滩山势错落,两山对恃之下是幽深峡谷,清清的龙滩河就涰波于黛色倒映之中。河谷人迹罕至,入夏之草丛至今有密集莹火闪闪,天籁生态实为稀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沿断崖小路寻幽而下,青石板路断垣残败,悬崖巨石间还可见明代石雕彩色菩萨,更远处有两巨洞悬空,每洞可容一百多人,若在此处修栈道逶迤洞内,冬暖夏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历史汤汤,青苔幽幽,绕至中山寺后院,石牛山若一巨大屏风立其背后,青山无语,傲立长天,宛若沉思的哲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如今,龙滩的中山寺、建文帝墓破败于寒风之中,湮没在杂草下,满目苍凉让人婉惜,可以说是一处行将消失而亟待拯救的人文风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目前中山寺遗址已被达州市人民政府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使其珍贵文物真正得到实质性保护,让昔日气势恢宏、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禅林第一门”重放光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如果,你也被这里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景观所吸引了,不妨,抽个时间去好好走一番!</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川东第一古刹中山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通川龙滩玉坪寨村原有两座寺庙:台子寺和中山寺。台子寺在玉坪寨村5组,南与双龙镇(原檬双)的宝中寺、兴隆寺相望,北边是玉坪寨村8组的中山寺。台子寺暗喻太子寺,与中山寺的传说有着神秘关系。据当地老人介绍,该寺规模宏大气派,蔚为壮观,一口古钟上千余斤,后来不知所踪。台子寺通往宝中寺、兴隆寺要道上,有处名叫大梯子的路上,崖壁上雕刻有几块石碑,书法大气俊逸,酣畅淋漓,令人叹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中山寺遗在石牛山下,前身是始建于北宋的龙泉寺,明朝景泰年间,北京印秀大和尚入蜀,扩建龙泉寺并改名中山寺。历经明朝正德、嘉靖、万历时期的三次扩建,成为川东第一古刹。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6)废除科举办新学,庙产变学产,后在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中山寺受损更为严重。相传“靖难之役”时,朱棣称帝,建文帝朱允炆为躲避朱棣的追杀,逃出京城,隐姓埋名,云游四海,踏上了巴蜀大地,先后到过邻水、通江、达县等地,在中山寺削发为僧,终老于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据有关资料介绍,过去的中山寺,相当恢宏气派,共有五重大殿。偌大的前广场由长方形青石板铺设而成。广场两边呈八字形、长6米的甬壁上有雨厦,下有底座,中间有8幅一米见方的深浮雕,分别为蛟龙腾跃、凤凰展翅、天马行空、海马踏浪、老龟送经书、斗牛驮书卷等,都充满灵气,精美绝伦。甬壁柱头刻有“梵刹无双境,禅林第一门”、“日曜祥光灿,烟浮瑞气腾”、“昭明同日月,悠久并乾坤”、“凤麟彰有道,河洛献休徵”4副对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从广场拾级而上,左边立着的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中山寺遗址的石碑相当醒目。当年的殿宇,有的已经不存在,有的成为民居。院内,有着斑驳的石坝、高筑的阶台、精美的石刻、完好的石梯、规整的天井、挺立的重建石碑等。残存的第五重殿里,石壁上、横着的条石上雕刻有栩栩如生的动物、花草等图案,墙壁上留有较为清晰的人物画。院内外,散落不少长着青苔的石墩、龙头龙尾石雕残件、琉璃瓦残片等。67岁的何德明老人回忆,中山寺里,以前还有一口直径5尺的大铁钟,破“四旧”时,被砸烂炼钢铁去了。他摸着长满青苔的中山寺石狮子介绍,有人给他数千元钱,想从他手里买走这个石狮子,遭到他的断然拒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清朝《乾隆直隶达州志》中的艺文篇记载,双龙镇(原龙滩乡)的中山寺为“通州之第一梵刹”,并录有明代吏部尚书、太子少保卫承芳(今达川区亭子镇人),翰林院进士袁达(今通川区磐石镇人)等为重建中山寺写的碑记。</b></p> <h1><b> 《雄奇龙滩河 幽幽中山寺》</b></h1><h1><b> 再次随宸苑旅游开发公司来到中山寺,一行18人与玉坪寨村民进行了坝坝宴联欢,写对联唱歌曲,朗诵作品互动摄影,进行了无人机航拍,欢声笑语好不热闹。坝坝宴后即深入附近进行了再考察。据村民讲文革前中山寺很是完整,有大量石雕、木雕、泥塑菩萨,建文帝墓塔雄伟壮观。庙有五殿,其内有石雕大象、狮子,房屋飞檐画栋朱门,就连许多石刻碑文及雕饰瑞像也是朱砂涂染。台阶和地板条石又粗又长,厚重的整块条石开采和搬运要费多大的人力啊,修得如此之雄浑大象是为何呢?听老人讲这里和尚达99人之多,凡上一百不知为何就死掉一人。原先寺外下湾星落着许多和尚墓,这么多僧人是从哪来的呢?其吃穿用花费靠什么供奉呢?中山寺外附近原先有8个小庙,中山寺钟声悠扬响起,山之外很远都能听见。龙滩山势错落,两山对恃之下是幽深峡谷,清清的龙滩河就涰波于黛色倒映之中。河谷人迹罕至,入夏之草丛至今有密集莹火闪闪,天籁生态实为稀罕也。沿断崖小路寻幽而下,青石板路断垣残败,落叶厚积,荆丛当道,幽林迷眼,悬崖巨石间还可见明代石雕彩色菩萨,更远处有两巨洞悬空,每洞可容一百多人,若在此处修栈道逶迤洞内,冬暖夏凉,是不是别有胜景呢?</b></h1><h1><b> 中山寺奇特之处不在于它是佛教胜地,请看它山门左甬璧浮雕上的楹联:禅林第一门,烟浮瑞气腾,悠久并乾坤,河洛献休征。这四句由禅门起首,中间两句是描摹大象,结句落脚在河洛献休征。河洛与佛学风马牛不相及,那是中国国学之源头啊。河图简单说就是天象,象中有数,数中有理,象数理构成了中国的八卦、阴阳、五行学说体系,奠基出完整的天人合一思想,滥觞了诗、书、易、礼、春秋五经,导引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诸子百家之道、墨、兵、法、名、阴阳、纵横、工、商、艺等无不以此为内核。中国字何以是象形 ,中国书法何以堂皇登顶,中国绘画何以写意,中国建筑何以坐南朝北淋漓风水,中国何以大一统以乾坤为中轴,中国汉服唐装何以飘逸,中国菜何以充满诗意,中国山水何以剔透灵性,中国人何独钟情龙图腾,中国人何以朴实含蓄智慧,中国文化何以绵韧泊泊不绝,中山寺借佛学为名,实则浩荡的是天授神启的河洛文化,这是多大的气魄与胸襟啊。历史汤汤,青苔幽幽,绕至中山寺后院,石牛山若一巨大屏风立其背后,青山无语,傲立长天,宛若沉思的哲人。后院栽种的竹林挺拔依然,松梅竹兰四君子是文人的象征,寺庙的主人一定是文风飘逸气节高雅的士者,其心中追求的是中华文化的峰顶,缘此眼前这个院落才幽弥隐约的皇家气派,才连生无限的思古幽情。六百年了建文帝之迷或许永是一个故事,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在踏访这块土地的时候,钩沉历史的记忆以便安顿自己的灵魂,我们不是平白无故来到这里,我们的科技与生活可以无限远行,灵魂与觉悟却要不断寻根,这是一个圆满,而每每的圆满油生无限的喜悦。</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20px;"> 《中山寺遐想》</b></h1><h1><b style="font-size:20px;"> 当学院经济学还陶醉在实用商品时,阿里巴巴挟自媒体大潮正有力改变商品的属性,商品不仅是实用和价值交换,其还有满足个性欣赏愉悦、审美收藏、丰富精神与情感的价值。也就是说商品含有浓郁的文化因子,文化与商品的联姻天经地义。旅游正是这一商品形式的杰出代表,如若自然风光是是一种平面的掠影,那么点缀于自然之中的人文才是其透浸骨髓的诗意与魂灵。山高人为峰,正是人文为大自然提供了无尽遐想,编织了凄婉美丽的诗情画意。龙滩的中山寺何尝不是如此呢?自然的鬼斧神工雕塑了这一方画廊,然中山寺是她的解读者,我们今天的解读人不还原当初解读者胸襟与气魄,就无法丰富我们的情感,这块商品就没有诡谲浩荡的魅力,世界就无法涌动人类铺天盖地云气翻卷的遐想。</b></h1><h1><b style="font-size:20px;"> 所有的商品都是人类伟大的想象,正如个人的模样就是个人的想象。于是中山寺不再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为当代的浮躁注入一道清凉。这里的开发应当有三大板块,其一是龙滩河清波荡漾的漂流,娱乐也;其二是密林幽径、悬空栈道、绝壁巨洞的探险刺激;其三是中山寺的参佛礼圣膜拜,灵魂洗礼。前两板块以后细说,单是寺院板块我以为应是这样。一是佛学禅院的清修,二是建文帝及其尊崇的河洛文化的开掘,从这一块将引申出巴国绝无仅有的建文国学院。国学院囊括道儒玄佛,大明是大宋大唐大汉的继承,我们今天是大清民国的继承,国学的渊薮从七千年的河洛走来,历轩辕神农尧舜大禹成汤周公,于2500年前呈爆发式发展,饶富的华夏文明绚丽地登上了人类舞台,两汉大儒董仲舒对儒学贡献功不可没,是他发出世无孔子亘古如长夜振聋发聩的呼喊,其后的魏晋玄学、唐代佛学、宋之理学、明之心学、清之训诂、民国西学浩浩汤汤,文革是一次断流,改革开放三十年是一次洪流,而今天洪流在完成向清流的伟大转变。国学与马恩主义的现实融汇交响出一带一路的华章,中国灵魂中国声音中华文明径登世界舞台。还有什么比这魅力无穷意义深远呢?来吧,中山寺美轮美奂之日,就是其名满天下之时。 </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龙滩山水》</b></h1><h1><b> 龙滩山水最大特点是空灵,站在中山寺遗址旁,诺大高山平地突然断崖削斩,龙滩河深未见底,山风呼啸在群峰间逶逶迤迤,远山婷落隐约,舒展空旷的胸襟,仿佛纵容白云贴着胸肌奔驰。山的骨骼清秀玲珑,面容黛色蓊郁,宛若三十岁青壮。清奇、俨然、剔透、灵运,这是龙滩山水在我眼中的大象品格。一方山水一方人,人貌是山水之貌的复制,秦岭的浩莽造成了秦人的霸气,燕山的奇崛雄浑北人的剽悍,黄山雁荡山则婉约江南人的倜傥风流,惟终年冰封的雪域才虔诚出圣洁的情怀。地球人是地球的复制,外星人则是外星的描摹,父母活画了我们的貌相,而人的内心分秒秒都在雕塑自己的灵魂。人不经意地与自然交融一起,远古桑桑,基因巍巍,宿命于稳定与变迁。</b></h1><h1><b> 因了变迁,龙滩山水将掀开新一页,而这新页的翻开也是她的宿命,如同特朗普于美国,朴槿惠于韩国,货币滥印和军备竞赛于全世界,大海的鱼儿从来没恐惧过这么多地动山摇的导弹。一方面沦落意味一方面崛起,这便是阴阳转换,就像寒到深渊春色就会从涧底跳起。佛道是同出一辙的稳定,非是见喜则喜见悲则悲的普通情怀,其情绪修附于菩提的空灵和清泉的明性,中山寺以及一切宗教灵地的意义就在这里,就在于其将情绪哲学化,就连那龙气蒸腾的紫禁城也不敢狂妄。浩茫历史见证了多少个人兴衰,轮回了多少蒹葭暮色啊,唯大爱与大善如这自然恩重如山。特朗普上台真的意味美利坚灾难的开始,其两亿人曾消耗了全世界六成的财富,其尽管做了不少善事,但离恩荫天地的大圣情怀尚相距甚远,国家的内修与个人的内修如出一辙,一个民族的伟大不仅意味着出财富出强大,还意味着出圣人出担当出情怀,否则互撕会不断上演毁毁建建的儿童游戏,如同饶富的波斯湾巴比伦楼兰香榭丽,其香艳我们 只能从记忆中打捞。</b></h1><h1><b> 龙滩山水静如处子,在其后发优势我们该怎样兼顾山水与人灵魂的和谐安顿啊,米是良米,鸡是土鸡,水是泉水,菜如果蔬,空气是甜的,雾气是清凉的,风是碧绿的,霞光是洁净的,人是质朴的,牛羊是单纯的,天地是安静的,夜色是清修的,树木是灵气的,露水是深情的,土地是调皮的,物产是慷慨的,其容也大,其美自己不言也哉。 </b></h1><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邻水县杜景贤(简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明朝“杜天官”杜景贤(1347-1440),出生在邻水县御临镇,从小勤奋好学,经过院试、乡试、会试层层筛选后,进入殿试,于明太祖四年 (1371年)中及第进士。之后,又进入朝考任职,饮点文渊阁大学士,升授两京监察御史。掌管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事务,他任监察御史长达20多年,刚正不阿,秉公办事,为人清廉、被誉为“先帝忠臣”。告老归里后又升吏部天官,即史部尚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明建文二年(1400年),杜景贤见燕王朱棣拥兵逼建文帝逊位时,朝廷大乱,奸臣当权,朝纲不振,作为一名老臣愤然辞官归乡。隐居邻水县老家龙门滩(今御临镇松柏滩),开办学堂,教学不辍,寒门子弟纷纷前来求学,修建粮仓,赈灾济民,同时,他还主持修建观音寺庙,并讲易不仕,让百姓倍受感动。现学堂与粮仓遗迹均尚存。明正统四年(1440年),杜景贤在老家病逝,享年94岁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杜氏家谱》记载:“水乐皇帝…,升杜景贤吏部天官,为正一品,圣旨来召,杜拜受其赐,未就其职。杜因老告终,葬于毛坝庵(御临镇茅伯村)。”墓碑刻有:“英宗四年封吏部天官,圣旨三到不往,月许病逝,享年94岁。圣贤师范,一生正气,忠奸善恶待不同,两油请风,是非曲直量有度 。”</b></p> <h1 style="text-align: right; ">河洛与佛学风马牛不相及,那是</h1><h1></h1><h1>中国国学之源头啊。河图简单说就是天象,象中有数,数中有理,象数理构成了中国的八卦、阴阳、五行学说体系,奠基出完整的天人合一思想,滥觞了诗、书、易、礼、春秋五经,导引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诸子百家之道、墨、兵、法、名、阴阳、纵横、工、商、艺等无不以此为内核。中国字何以是象形 ,中国书法何以堂皇登顶,中国绘画何以写意,中国建筑何以坐南朝北淋漓风水,中国何以大一统以乾坤为中轴,中国汉服唐装何以飘逸,中国山水何以剔透灵性,中国人何独钟情龙图腾,中国人何以朴实含蓄智慧,中国文化何以绵韧泊泊不绝,中山寺借佛学为名,实则浩荡的是天授神启的河洛文化,这是多大的气魄与胸襟啊。</h1><h1>建文帝出家的龙滩中山寺,堪称天下第一寺!就凭寺门前的大型浮雕颂圣牌坊,集古今圣贤祥瑞文化之大成!独步古今中外!龙马负河图、灵龟献洛书、麒麟呈瑞、凤凰来仪,尽皆充满灵气。最为神奇的是:代表圣主明君的祥龙,凌空抱柱,若点睛必定破壁腾飞、翱翔九天!<br>历史汤汤,青苔幽幽,绕至中山寺后院,石牛山若一巨大屏风立其背后,青山无语,傲立长天,宛若沉思的哲人。后院栽种的竹林挺拔依然,松梅竹兰四君子是文人的象征,寺庙的主人一定是文风飘逸气节高雅的士者,其心中追求的是中华文化的峰顶,缘此眼前这个院落才幽弥隐约的皇家气派,才连生无限的思古幽情。<br><br>中山寺恢复重建的必要性与迫切性<br>六百多年了建文帝之迷或许永是一个故事,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在踏访这块土地的时候,钩沉历史的记忆以便安顿自己的灵魂,我们不是平白无故来到这里,我们的科技与生活可以无限远行,灵魂与觉悟却要不断寻根,这是一个圆满,而每每的圆满油生无限的喜悦。于是中山寺不再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为当代的浮躁注入一道清凉。<br>如果说自然风光是是一种平面的掠影,那么点缀于自然之中的人文才是其透浸骨髓的诗意与魂灵。山高人为峰,正是人文为大自然提供了无尽遐想,编织了凄婉美丽的诗情画意。龙滩的中山寺何尝不是如此呢?自然的鬼斧神工雕塑了这一方画廊,然中山寺是她的解读者,我们今天的解读人不还原当初解读者胸襟与气魄,就无法丰富我们的情感,这块神奇的土地就没有诡谲浩荡的魅力,世界就无法涌动人类铺天盖地云气翻卷的遐想。<br>无独有偶,宣汉南坝的帝师唐瑜据说是为监视建文帝而告老还乡,在那里大兴名震遐迩的教育之风,栋梁之才源源而出,然帝师之墓也是一片破败。所幸当代宗族已募资修墓,还一代帝师辉煌。<br>而龙滩的中山寺、建文帝墓还破败于寒风之中,湮没在杂草下,满目苍凉让人婉惜,可以说是一处行将消失而亟待拯救的人文风景。<br>古老的中山寺,一段尘封的历史在风雨中踽踽而行,现今的这片土地上居者稀少,行者廖廖,显得有点寂寞,有点冷落。岁月虽然暗淡了它的风采,但是,它却见证了一段历史,见证了一个时代变迁。<br>纵目中山寺遗址:斑驳的石坝、高筑的阶台、精美的石刻、宽大的石梯、规整的天井等遗迹布满青苔,第五重殿还残存极少板壁及雕花门窗。院内外散落在地上长着青苔的石墩,龙头龙尾石雕残件、琉璃瓦残片等,中山寺甬壁等石雕风化严重,碑刻字迹亦风化脱落过半,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那段风雨沧桑的历史,哀叹今日的凄凉。<br>为了残存的遗迹不在时光的长河中灰飞烟灭,为了历史的记忆留存后世,为了让后人对久远的历史有迹可寻,为了保护中华传统文化资源,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对中山寺遗址的恢复重建是当代人刻不容缓的责任和义务。<br>目前中山寺遗址已被达州市人民政府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保护工作也愈来愈受到当地政府和干部群众的重视,正在积极准备申报将其打造为中山寺遗址公园和川东民居传统村落,使其珍贵文物真正得到实质性保护,让昔日气势恢宏、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禅林第一门”重放光彩。<br> <br>龙滩中山寺景区规划蓝图<br> <br>龙滩山水最大特点是空灵,站在中山寺遗址旁,诺大高山平地突然断崖削斩,龙滩河深未见底,山风呼啸在群峰间逶逶迤迤,远山婷落隐约,舒展空旷的胸襟,仿佛纵容白云贴着胸肌奔驰。山的骨骼清秀玲珑,面容黛色蓊郁,宛若三十岁壮。清奇、俨然、剔透、灵运,这是龙滩山水在我眼中的大象品格。<br>此外,在中山寺遗址附近还有山间瀑布、观音洞穴、美丽梯田、清澈古井等景观,与中山寺遗址交相辉映,美丽如画。<br>如何将人文情怀地与自然交融一起,使中山寺重现昔日的恢弘,成为人文思想的记忆宝藏,中山寺历史的研究发掘与重建是关键,使之承载着深厚的人文底蕴而独领风骚。<br>这里的开发应当有三大板块:<br> 其一是中山寺的参佛礼圣膜拜,灵魂洗礼。<br>其二是龙滩河清波荡漾的漂流,娱乐也;<br>其三是密林幽径、悬空栈道、绝壁巨洞的探险刺激;<br>后两板块以后细说,单是寺院板块我以为应是这样。一是佛学禅院的清修,二是建文帝及其尊崇的河洛文化的开掘,从这一块将引申出巴国绝无仅有的建文国学院。国学院囊括道儒玄佛,大明是大宋大唐大汉的继承,我们今天是大清民国的继承,国学的渊薮从七千年的河洛走来,历轩辕神农尧舜大禹成汤周公,于2500年前呈爆发式发展,饶富的华夏文明绚丽地登上了人类舞台,两汉大儒董仲舒对儒学贡献功不可没,是他发出世无孔子亘古如长夜振聋发聩的呼喊,其后的魏晋玄学、唐代佛学、宋之理学、明之心学、清之训诂、民国西学浩浩汤汤,文革是一次断流,改革开放三十年是一次洪流,而今天洪流在完成向清流的伟大转变。国学人文与自然的现实融汇交响出的优美华章,中国灵魂中国声音中华文明径登世界舞台。还有什么比这魅力无穷意义深远呢?<br>龙滩山水静如处子,在其后发优势我们该怎样兼顾山水与人灵魂的和谐安顿啊,米是良米,鸡是土鸡,水是泉水,菜如果蔬,空气是甜的,雾气是清凉的,风是碧绿的,霞光是洁净的,人是质朴的,牛羊是单纯的,天地是安静的,夜色是清修的,树木是灵气的,露水是深情的,土地是厚道的,物产是慷慨的,其容也大,其美自己不言也哉。 <br>来吧,中山寺美轮美奂之日,就是其名满天下之时。 </h1> <h3>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当朝皇帝居然生死不明,亡无确切出逃路线,死无确切葬身之地。尽管历史上有人试图搞清这个谜,可是600年来一直未破解。出亡之谜未破,其后人倒是有几支一直在衍生。孰真孰假,这在史学界一直是个讨论不清的谜。这个生死不明的皇帝就是朱元璋钦定的大明帝国第二代国君建文帝朱允炆。“明朝建文帝下落之谜”是中国历史上四大悬案之一,也是明朝历史“第一悬案”。传说中建文帝魂归福建省宁德市上金贝村、湖南省永州新田等地都留下了建文帝下落假说,究竟在哪里,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在达州---中山寺。</h3><h3> 追踪建文足迹 破解历史谜因</h3><h3> 7月6日,夏日炎炎、酷暑难耐。达州市(宣汉达川通川)一批专家学者、文朋诗友,再次奔忙于通川区乡村,穿越于历史烟云,满载而归,难以释怀。</h3><h3> 上午10时许,一行人顶着烈日,欣赏着沿途迷人的风景,驱车来到了通川区龙滩乡中山寺。座落在通川区龙滩乡北部不足5公里处的中山寺,就是传说中建文帝的最后归宿。通过考古和论证,初步可以断定,是通川区龙滩乡的中山寺接受了明朝落难帝王的尸骨。据《明史纪事本末》《平昌县志》《乾隆达州志》记载,1420年左右建文帝曾在今邻水、平昌、通川区一带活动。永乐二十三年(1424)七月朱棣去世,朱高炽即帝位,史称仁宗,推行仁政,平凡纠错,囚放建文帝执政时的文武百官及其家奴。继后在1435-1457年间,宣宗、英宗、代宗继续推行“仁政治国,体恤民生”政策,这时的建文帝生存环境日渐宽松,不愿再屈居于望京寺,继而产生了寻求颐养天年、灵魂归宿之地,最终选择了位于通川区龙滩乡的中山寺。中山寺之所以能成为“通州第一梵刹”,是因代宗景泰年间(1450-1457)北京印秀和尚旨受入蜀,悄无声息,扩建中山寺。由此表明,建文帝行踪朝廷已是完全掌控。而今,中山寺庙宇不复存在,但中山寺的山门,清晰可见。山门左右两侧各有三幅雕刻,三幅竖联。三幅雕刻依次:“蛟龙腾跃”“凤凰展翅”“天马行空”“海马踏浪”“老龟送经书”“斗牛驮书卷”。三幅竖联左侧依次:“禅林第一门,烟浮瑞气腾,悠久并乾坤,河洛献休征”;右侧竖联依次:“梵刹无双境,日耀祥光灿,昭明同日月,凤麟彰有道”。据邓高先生介绍,中山寺座落在龙滩河上,背靠石牛山,居九台之中第五台,体现了“九五之尊”的寓意。从依稀可辨的五台庙宇建筑的台阶和寺外山门的气势,我们可以看出,昔日的中山寺何等的气派、宏伟,不愧皇家寺院。</h3><h3> 中山寺后有一座当地百姓称之为“天子墓”的大冢,传说中的是建文帝坟墓。墓地上中下三个平坝,上坝36平米,中有一塔,高约一丈五尺,直径六尺。中坝15平米,下坝较小。据邓高介绍,民国时期,下坝被砸开,他曾从砸开的下坝进入察看,是七尺宽五尺进深的空间,推门进去是长宽各为一丈二尺的一间石屋,过道两侧有三根石柱撑着顶盖,再进去是六角形的长横房,正中放着一个长方桌,桌上是六角上旋的宝塔顶,有石蜡做的装饰花灯,传说有暗器保护的十二道门后,才能进入主墓。敬望着这杂草丛生、凄萎凋零的“天子墓”,我们无不为这位曾经的皇帝而哀鸣。</h3><h3> 2009年7月25日,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组制作专题片《古墓背后的秘密》,向世界140多个国家和地区播出,报道建文帝魂落中山寺之谜,引起舆论轰动。2019年7月6日,10年后的今天,我们再次组织专家学者到唐甄故里和中山寺考察调研采风特别具有意义。</h3><h3> 让镜头回放在九年前的那一周,3月20日由中央电视台著名导演——马翔宇率队,王宝成先生领队的摄制组莅临达州,2009年3月22日,首先到建文帝隐居地之一的大竹县清河古镇、柏家乡进行拍摄;3月24日,到毗邻的另一隐居地——大竹县李家乡进行拍摄;3月25日,到毗邻的城西乡三国古道、云雾寺进行拍摄;3月26日,对《清乾隆大竹县志》、《清道光大竹县志》和《清乾隆邻水县志》等文化典籍进行拍摄。2009年3月27日,拍摄组转站到达县进行拍摄,第一站到建文帝可能隐居地之一的达县石桥古镇进行拍摄;3月28日,到明惠庙遗址、真佛山、大风高拱桥、卫承芳故里拍摄;3月29日,在达县文官所,对《民国达县志》、《平昌县志》、《通江县志》、《卫承芳家谱》、《子贞何氏家谱》等文献进行了拍摄;3月30日,到一佛寺进行了拍摄;3月31日,到龙滩乡中山寺遗址进行了重点拍摄,包括建文帝疑墓冢地宫、甬壁石刻等,并且在中山寺遗址完成了大量的采访工作。龙滩乡至今还流传着中山寺东塔林的巨大地下坟墓是“天子坟”的传说。“天子坟”原有围墙,分上中下三个平坝。民国时期,下坝被砸开,地下室内的石屋、石桌、石塔重见天日。同时,在中山寺西部至今还流传着有99座和尚墓群在证明着他们主人的前世今生。</h3><h3> 唐瑜,这个始终与朱元璋、朱允炆、朱棣、郑和等绕不开的情节,他们之间有何关系?为什么入川?身负何种特殊的使命?这些难解之谜至今还在探索研究中。唐瑜,字敬鼎,浙江兰溪人。朱棣老师,明朝开国儒臣。中国近代百名思想家之一唐甄的十一世祖,达州市第一位帝师。</h3><h3> 唐瑜入川,身负特殊的使命。举家迁到宣汉,当然是有原因的,而且非常神秘,神秘得让我们现在都只能是推测,而不敢下定论。其实,唐瑜的一生都比较神秘,他的生卒年至今都无从确证。他的存在,似乎都是为了朱棣。从1381年开始担任朱棣的老师,到1405年告老还乡,25年里,他都在殚精竭虑、鞠躬尽瘁地潜心授教、辅佐朱棣。</h3><h3> “靖难之役”后,朱棣称帝。据说建文帝因战败下落不明,成祖朱棣坐卧不安,衣食难寝,下令务必要找到建文帝,活要见人,死要见尸。于是,成祖组织了大量的“别动队”到国内外搜寻。担心惠帝从海上流亡他国,便委派郑和七下西洋找寻;户部给事中胡炎则奔波于浙江、湖北、湖南、云南和四川等省,足迹遍布国内州郡。为了不打草惊蛇,最好的办法是悄悄派人去监视。派谁去呢?思来想去,朱棣觉得恩师唐瑜是最佳人选。同时派武将王清暗中保护唐瑜,一文一武接到朱棣的密诏后,不顾年老体弱,义无反顾地绝对执行秘密命令监视落难中山寺当和尚的建文帝朱允炆。据道光十八年《唐氏族谱》记载,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唐瑜任官分职,游宦入蜀,寓夔至达(绥定府,今达州市)迁东邑(今宣汉县),因见其土地肥沃,风光旖旎,定居前河兰木沟(今南坝镇鲲池官池坝)。据推测,这时唐瑜入川,实际上是为巩固学生朱棣的政权,行钦差大臣之命而以游宦入蜀之名作掩护,辗转来到东邑前河兰木溪(今宣汉县南坝镇鲲池官池坝)。唐瑜逝世后,葬东邑前河东溪口(今宣汉县南坝镇东阳溪)北坡河口台地佳城退步响堂,夫人熊氏与此共墓。王清终老葬在通川区犀牛山脚下(现因职教园区建设迁往宣汉东乡插旗山),死后永不回京。</h3><h3> 有言道:</h3><h3> 祖以僧为帝,孙以帝为僧,转眼看兴亡,法席一入中山寺;</h3><h3> 君不死竞归,臣不归竞死,抚膺悲宇宙,梵钟莫识他乡魂。</h3><h3> 据悉,由龙滩乡引进的招商引资企业达州市宸苑文化有限公司投入巨资打造龙滩乡中山寺因达州市备用水源建设暂缓。</h3><h3> </h3><h3> 唐甄是世界名人,堪称世界思想家、政论家和教育家。国内最早研究唐甄的是梁启超、侯外庐先生,后来激起了许多学者专家对唐甄研究的兴趣。唐甄思想早已引起国际上关注,有法文、韩文的《潜书》译本,日本正在着手把《潜书》译成日文。韩国圣山孝道大学院大学金德均教授是《潜书》上下册韩国语版的全译者,著有《明末清初的社会思想——检讨唐甄(潜书)所体现的近代性》(韩国学术情报出版社·2007年),他是韩国的唐甄研究第一人。唐甄思想在日本、韩国以及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法国等欧洲国家特别受推崇,曾举办过多次国际学术研讨会。2009年9月由日本二松学舍大学东亚学术综合研究所主持召开了“唐甄思想的现代意义•国际学术研讨会”,有中国、日本、韩国、法国的50几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全国几乎所有的思想史、政治思想史、经济思想史、伦理思想史,都设有专章论述唐甄思想,比如著名思想家侯外庐的八卷本《中国思想通史》有专章论述唐甄的思想。</h3><h3> 四川省社科院原哲学所所长陈德述教授对唐甄思想情有独钟,从1962年大学毕业起研究唐甄50多年来,他专门写了《从唐甄思想的特点看它的现实意义》一文,分析了唐甄思想的现实意义。要揭示唐甄《潜书》中“所蕴藏的深层意义”,不能“让这些思想就这样地沉睡”,要对“唐甄的思想在现代社会里得到重新评价”,要认识它的现代意义,让它为现代社会服务。在学术演讲和专题讨论,各国学者都不同程度地阐述了唐甄思想的现代意义,揭示出它的普世价值。总的来说,唐甄的思想在当世及后代的影响,与顾、黄、王三大思想家家比较起来,相对暗淡些,但是他提出的许多大胆的观点,像批评奴性、经世致用、男女平等、言论自由等等,即使在今天看来,仍然熠熠生辉。</h3><h3> 达州研究唐甄思想的是已故达州藉学者秦继国先生,多年潜心研究唐甄,于2007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公开出版了《唐甄思想研究文集》。四川文理学院中文系程碧英教授,对唐甄研究颇有建树,撰写了很多研究文章,2009年9月应邀出席了日本举办的“唐甄思想的现代意义国际学术研讨会”。2007、2008、2009连续三年的达州市人代会期间,张亦军等人大代表相继三次提出关于切实重视和研究唐甄思想文化的议案,建议达州市在研究唐甄方面建立研究机构、出版研究文集、建立唐甄纪念馆、召开研讨会等。2010年,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视这个“议案”的办理,提出了一些具体措施,召开了“纪念杰出思想家唐甄诞辰380周年暨唐甄思想文化研讨会”,成立了“达州市文化发展研究会唐甄思想文化研究中心”,创建了网上“唐甄纪念馆”,出版了现代版唐甄《潜书》和《唐甄思想文化研究文集》。2012年成立了达州市宣汉唐甄唐瑜思想文化研究中心”。2018年12月唐瑜古墓和龙滩乡中山寺古建筑一同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h3><h3> 当天下午,考察组一行从龙滩乡出发,翻过1016米的大罗山,驱车两小时来到了通川区蒲家镇。我们来到了距镇政府5公里的蒲家镇旭坡村石朝门唐甄故里——唐家大院。</h3><h3> 同行的人们带着对思想家唐甄的崇敬,期待着这位思想家唐甄故里能给人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一到唐甄故里--唐家大院,真是大跌眼镜,无不为之惋惜。大家看到,昔日辉煌的唐家大院已不复存在,正面和一侧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几间木质瓦房,东倒西歪,透风穿墙,凋零破败。只有一进院门存在的一根立柱、一截石墙和完好的石板院坝还能依稀可辨当时气场。采访当地村社干部和村民,都不知道他们所处地还出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还有这样一位达州历史上彪炳史册历史文化名人。</h3><h3> 通过这次考察调研,大家针对龙滩乡中山市和唐甄故里的建设发展纷纷建言献策:一是主动争取汇报支持。要积极向市、区主要领导及相关部门汇报,特别是市区宣传、文广新局等部门汇报,求得理解支持。二是定位发展主题,发挥好达州建全国巴文化高地暨(通川、宣汉)蒲家唐甄故里和中山寺人文旅游这张“牌”,与乡村振兴和巴文化研究结合起来。三是加大宣传力度,喊响思想家故里、明建文帝落难归属地之谜这张“名片”。建议可在机场、火车(汽车)站、高速公路、码头、景区等醒目位置宣传“唐甄故里”“揭开帝王之谜”,让国内外专家学者聚焦达州、关注达州、发展达州。同时,在达州市通川区的道路指示牌上标出“唐甄故里”“揭开帝王之谜”的路线牌。四是加大保护力度,深入挖掘历史名人遗址(遗迹)。按照达市委办发〔2017〕68号文件关于达州历史文化名人传承创新工程的要求,保护好唐甄故里的现状,规划恢复建设好唐甄故里。五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实现合作共赢。六是加强协作,密切配合。宣汉南坝镇(鲲池官池坝)是帝师唐瑜永乐十二年(1414年)奉旨入川,监视避难巴蜀的建文帝,卒葬南坝东阳溪。通川蒲家镇是思想家唐甄故里,唐甄是帝师唐瑜的十一世孙。通川区龙潭乡中山寺又是明建文帝落难之地。研究唐甄思想要加强联系,密切配合,资源共享。为筹备召开达州市第二届全国唐甄思想学术研讨会做出积极贡献。</h3><h3> 蒲家镇、龙滩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这次考察调研工作,并表示一定要对各位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认真研究,也敬请大家为唐甄故里的发展和中山寺旅游文化打造献计献策“把脉问诊”,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服务。</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