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山朱家的地瓜片儿

美友4753660

<h3>早就在蓬莱电视台新闻节目里看到过,潮水镇峰山朱家村村民利用冬闲晾晒地瓜片儿并发展成为当地一项产业的报道。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初冬周末,我们前去探访。</h3><div>按我们潮水镇人的通常说法,新鲜地瓜打片晒干叫做“地瓜干儿”,而煮熟切开晒干的则叫做“地瓜片儿”、“地瓜鬏儿”、“地瓜周儿”或者“地瓜条儿”。当然也有不同,有的村就把两样儿混着叫,或者说成“熟地瓜干儿”、“熟地瓜片儿”。</div><div>我们前往的这家是经过朋友引荐的,大姐姓周,姐夫姓朱,都是地道的潮水镇人。头天联系时,说是当天早晨六点把地瓜洗净下锅,七点左右揭锅盖开始操练,结果因为我们一行的拖延,去到她家时已经开始给地瓜剥皮了。邻家的一位大姐也来帮忙儿,三人挤在满是水汽的平房间的临时厨房里,一边轻巧熟练地用小刀剥皮,一边热心回答我们好奇的问询,并羞于细瞅我们的照相机镜头。</div><div>大姐告诉我们,朱家村的土地富含钾、磷、硒等元素,长出的地瓜相当好吃。而晒地瓜片外卖,则完全起源于多年前一位南方来村定居的老汉,村民见他晒干来卖效益不错就纷纷效仿,结果发展成为村里的一项产业,每年初冬几乎家家烀瓜、户户晒片,平房上、街门前、场院里摆得到处都是,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好东西不愁卖,许多客户来村大批量采购,除了蓬莱城里的、烟台街上的,更多的是来自东北的客户。这些经纪人采购前,要逐户考察居所环境尤其是加工、晾晒场所的卫生,遇见干净得落的户就高价疯抢,碰到邋遢埋汰的主则压价委婉拒收。大姐家的,每年都被疯抢,单斤价格接近五块钱。“今年种了2600多棵芽儿,算下来晒片外卖,一棵差不多管一块钱呢!”姐夫看来很是知足。</div><div>大姐家用来晒片的地瓜都是自产的,芽苗儿集市购买或者自家棚畦,品种主要是138,也有过去的老553,就是当水果吃的那种脆甜多汁的,当然553的缺点是肉质煮熟不紧实,一摊晒就容易歪垮,瓜片看上去不规整。晒片的地瓜大小都能用上,不浪费,就是剥下来的皮,还能喂鸡、喂猪。</div><div>剥皮要趁热。三人熟练地用水果刀剥脱地瓜表皮,剥完一盆再揭开锅顶的封盖拿出一盆,依次进行。“要是敞着锅,地瓜凉了,皮儿就不好剥了”。看得出,这明显的就是经验之谈。当一盆盆金黄或者橘红的脱皮熟地瓜摆在面前腾腾冒着热气儿,空气里原本就弥散着的鲜香甘甜味道更其浓烈。</div><div>原先以为,这熟地瓜片儿是用菜刀来切的,结果此行开了眼—放在墙边儿上一件家什的用途终于得到了解释,一个钢筋焊起的类似小凳子的框架上面,半固定着一架就像琴弦一样由金属外框和多条平行纤细钢丝组成的平板,钢丝间隙大约一厘米,你会相信么,这就是刀?但见姐夫一手持地瓜将其竖放在“琴弦”上,一手放在“琴弦”的下方,随着整体的自由下落或上压助力,地瓜被纲丝均匀地切割成数片。不由暗自猜想,所谓的“马尾提豆腐”的原理,也大概如此罢。</div><div>晾晒地瓜片儿的网线粗细和网扣密度也是有讲究的,对于软塌塌的地瓜片儿来说,太细太密容易被再次切割或者粘连,太粗太疏也会粘连或者下漏,当然用不着精准到分毫不差,还要根据地瓜的品种、大小以及烀烂的程度来确定。总之,就是要靠经验说话。姐夫负责切片,大姐负责摊摆,两人就打起了锣鼓,而且配合默契、有条不紊。</div><div>姐夫说,天气晴好的情况下,通常要晾晒一周左右。要是赶上雨雪天气或者刮大风啥的,还是及时收拢或者用塑料布遮盖,尤其是夜里有霜时必须遮盖,否则地瓜片儿表皮就会发黑,卖相差,没人爱收,期间的辛苦不言自明。按惯例,烟台的贩子,喜欢那种晒干后捂放一周左右生出白霜的,实际就是地瓜片儿的糖份析出到表面,而蓬莱的贩子却不喜欢有白霜的,甚至有人误认为那是没晒好,有时对应着不同的客商,要分别进行加工储存。</div><div>咬一口晒得半干的地瓜片儿,甜甜的,软软的,糯糯的,香香的,嗯,这初冬太阳温暖的味道,正是农民伯伯辛苦换来的滋味!</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