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在艺术创造中实现诗意栖居 .严安政.</h3><h3> 一一篆刻家常青先生印象</h3><h3> 实现在充满诗意美的世界中栖居,是人类共同的梦想。<br> 在艺术的海洋里游弋、探索、追求、创造,无疑是实现诗意栖居的最佳途径之一。<br> 常青先生就是在篆刻和书法的艺术海洋里不断探索、创造中实现自己的诗意栖居和人生价值的。 <br> 这种人生追求,在他,似乎是与生俱来的。<br> 孩童时期的他,面对父亲的翰墨生涯,就不仅为其中蕴含的美所沉醉,而且隐隐有了一种历史和人生的使命感,精神的归宿感,在摹写和涂鸦中感受到一种由衷的愉悦和无名的兴奋。<br> 一步入学习阶段,一张图文并茂的小小校报,就显示了他出众的艺术才华,好象预示着他将要沿着艺术这条道路走向人生的巅峰。<br> 但上帝和他们开了一个不小的玩笑.。初中毕业后的他,遇到了文革中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上山下乡之后,又遇到招工,于是他成了建筑公司一位木工。但正如常言说"是金子到哪都会发光",木工生涯中的一次黑板报,却不但使他在单位名声大噪,而且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道路:他被调去做了电影放映员,后来由放映员而宣传干事,由宣传干事而宣传部长,直至退休。回忆起那一段木工生涯,常青先生总难以忘怀那些斧、锯、刨、凿对自已手上功力的锤炼和对以后自已从事篆刻的影响。这不由使人想起一代艺术大师齐白石先生对木工经历对自己国画创作影响的高度评价。<br> 一张校报,一块黑板报,似乎都是一种偶然,但似乎又都是冥冥之中上帝的精心安排。不过无可置疑的是:不管在什么环境中,他都没有忘记,更没有放弃自已的默默追求。<br> 电影放映员、宣传干事、宣传部长的工作是繁忙的。但再繁忙,常青先生也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在他看来,和一切身外之物相比,艺术才是自己人生的价值所在;只有在艺术创造中,他才能有一种精神的归宿感和幸福感。1987年他就积极就读于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后来为了在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累中进一步丰富自己,他又在北京自修大学自学中文。这一切,显然使他对艺术和人生有了全新的感悟。但他并没有止步。"不废今人爱古人″、"转益多师是吾师",是诗圣杜甫对自己诗艺追求的概括。常青先生也是如此。为了在篆刻和书法艺术上上升到更高的境界,他不仅广泛师法周秦古玺、汉印和明清汪关、赵之谦等篆刻大家,而且虚心向萧焕、刘自椟、程平、谢德萍等现当代篆刻、书画名家求教,终于使自己的篆刻和书法艺术达到了新的高度,得到了篆刻和书画界的广泛认可和高度评价。多次在国际、国内书画大赛中获奖,被授矛"国际金奖艺术家″、"世界书画艺术名人,作品被收入《中国印学年鉴》,事迹被收入《国际现代书画篆刻家大辞典》就是明证。<br> 艺无止境。2010年退休后,常青先生终于赢得了专注于艺术创作的时间。他要在自己的晚年,在以往继承、创新的基础上进一步大胆创新,开拓自己篆刻和书法艺术的新境界。这其中最令人瞩目的,是他"迎奥运篆刻长卷″的制作和肖形套印的创作。<br> 2007年,奥运会在我国举行倒计时一周年之际,为庆祝这一盛事,常青先生把自己篆刻的"迎奥运篆刻长卷"献给渭南市政府作为庆祝奥运即将举行的礼物,被市政府隆重接纳并逐级上传,交给我国奥运组委会,以表达我们五百万秦东儿女对奥运在我国举行的一片心意。长卷长达20.08米,气势恢宏,打破了篆刻作品只能以方寸之小纳大千世界的局限,显示了我们中华民族胸怀世界,放眼未来的襟怀和气度。<br> 肖形印自古有之,但多为图形,刻出全身体型体态及神态气韵者较为罕见,可称为传世的不朽之作更是凤毛麟角,更不要说成系统的全套之作了。虽然说常青先生的肖形印不始于此,此前也有过虎、马、狗、羊和猴肖形印的制作,但都是偶尔为之,比较零散。正因此,成套肖形印的创作,就更少可资借鉴的成功之作,几乎要全凭作者刻意创新了。令人惊喜的是,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常青先生却于2016年猴年到来的三个多月时间里,拿出了篆刻巨制一一成套的"百猴印″!先生篆刻刀下的百余只猴子,不仅个个形态各异,而且神态鲜活,生活情趣盎然,几乎可以说是穷极猴类生活百态,令人叹为观止了。2015年,中国邮政为庆祝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作为"中国名片"发行的邮票、明信片、充值卡即收入了常青先生的篆刻和书法作品。先生的作品以前就有不少国际友人珍藏,这次真是代表我们伟大祖国和民族走向世界了!<br> 常青先生认识到,篆刻书法艺术是我们的国宝,需要我们代代传承,不断在创新中发扬光大。基于这一认识,他在渭南老年大学任教篆刻和书法两门课期间,精心传授,耐心指导,赢得领导和学员的广泛赞誉,他自己也感到乐在其中。<br> 在先生的《常青印谱》中有一枚闲章:"游于艺″。"游于艺″的说法见于《论语》的"述而″篇,虽然孔子所谓的"艺"主要指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但无疑也包括我们今人所说的艺术在内。可见,古人也把在艺术中愉悦自己看作人生追求的应有目标之一,这就和我们现在所说的追求诗意栖居意思相近了。<br> 纵观常青先生的艺术生涯,他以篆刻和书法艺术为乐,锲而不舍,这不正是已经在艺术创造中实现了诗意的栖居吗?我们预祝先生健康长寿,继续在诗意的栖居中游弋、追求、创造出更多无愧于我们伟大时代的作品来。<br> ( 作者系渭南师范学院教授,渭南老年大学文史专业教师)</h3> <h3> 神思驰骋天地间 .祁吉寿.</h3><h3> . 一一篆刻家常青先生印象</h3><h3> 我早就想写一点文字,谈谈对篆刻家常青先生的印象,一是由于自己懒散,二是由于俗务缠身,一直未能如愿。近日听说先生又有一本《常青篆刻百猴印》即将刊印,心想这事不能再拖了,再拖黄花菜就凉了。<br> 在我的印象中,常青先生人如其名,是一个很本色的人,他既平平常常又郁郁葱葱。说他平常,是因为他具有谦和和墩厚文质彬彬的君子风度,待人接物从不张扬,不偏激,和他相处,总会有一种春风拂面而来让人产生一种其乐融融的感觉。<br>说他郁郁葱葱,是因为他有内涵,有底蕴,既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生命豪情,又有"丹青不老将至″的艺术追求。既有"莫道桑榆晚″的平和心态,又有"微霞尚满天"的人生境界。假如沒有那满头的银发飘逸,你不会认为他是一位年近七旬的老翁;假如沒有那古朴遒劲的金石印证,你会认为他是一个童心未泯的顽童。<br> 人常说,姓名不过是一个人生命的符号,我以为这个符号能伴随一个人几十年,受这个人血脉的浸润,生活的洗礼,文化的熏陶,心智的交融,风雨的沐浴,其意蕴是大不相同的,解读常青先生朴实无华的姓名,追溯常青先生峰回路转的人生旅程,欣赏常青先生匠心独运的篆刻作品,可以让我们从寻常的字眼里发现不寻常的艺术生命景观。<br> 先生姓"常″,阅历却不寻常,艺术生命的潜质更不寻常。先生虽然出生于书香门第,却因文革的动荡失去了求学深造的机会;他虽然具有独特的艺术潜能,无奈却为了生计选择了木工的职业,而木工的生涯却最终铸就了他对雕凿技艺的独特体悟;他虽然也曾胸怀理想万丈,却不得不在生活的漩涡中奔波飘荡,经受命运的风雨雪霜;昔人云"不经一夜寒霜苦,难得梅花扑鼻香"。坎坷而不寻常的阅历磨炼了他,时代的风雨洗礼了他,艺术的溪流滋润了他,善良的本色呵护了他,使他能够在风起云涌的时局中保持着一颗平常的心态。扎根生活的沃土,以山川草木为师,以宁静的心态,观大地众生百相,听百鸟猿猴啼鸣。他以刻刀为弦,以金石为琴,弹凑出了一曲"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艺术乐章。<br> 先生名"青″,朴素本真,名副其实,他的艺术之藤常青,生活之地常青,生命之树常青。先生犹如一颗具有顽强生命力的种子,不管把他放到哪里,它都能扎根于生活的大地顽强的生长,向大地展现出一片郁郁葱葱的生机。清人郑板桥诗云"四时花草最无穷,实到芬芳过便空。唯有山中竹与菊,经春历夏又秋冬″。常青先生的生命状态就象"竹与菊",历经沧桑不改其容。大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常青先生不仅具有发现美的眼睛,还有自觉自发地寻觅美的触觉,近乎本能的感悟美的心灵。无论是升学无门的迷茫时期,还是出墙报时的探索时期,无论是做木工的磨炼时期,还是骑着摩托车放电影的奔波时期,他都能在动荡而贫瘠的生存空间里寻觅美,感悟美,表现美。有位作家说过"桂冠从来用荆棘编成″,先生不仅用他的艺术生涯印证了这句名言,而且用他的艺术成就向生活交上了一份精采的答卷。<br> 杨万里诗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的泉水不仅滋润了他的身躯,而且滋润了他的心灵;生活的磨砺不仅陶冶了他的性格,而且磨砺了他的艺术之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因此才有了他的一幅幅篆刻作品受人青睐,才有了让人叹为观止的《百猴印》。<br> (作者系渭南瑞泉中学书记,省书协会员,渭南师院中文系兼职教授,市政协委员)</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