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坊新说】台北故宫大师之江兆申

庐陵茶人阿鹏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随着海峡两岸三通的开放,去台湾旅游已经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游览台北故宫,更是一个让人兴奋的游程。台北故宫,几乎集中了中国历史五千年的文物精品,展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灿烂辉煌。</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很多年来,我在参加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活动中,了解到在台北故宫任职,整理文物的工作中,许多人默默无闻地为民族文化奉献着自己,因此也造就出许多文化、历史、艺术的大家和大师,传承着我们中华的精神和文化,他们是我们民族的骄傲,永远值得我们去敬仰。</font></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0, 0, 0);">在安徽黄山白云溪景区的崖壁上,游客们都会注意到镌刻着“卧石披云”四个大字,这就是已故的台北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江兆申的手书。</span></p> <p class="ql-block">江兆申(1925-1996年),字椒原。1925年出生于安徽歙县岩寺的一个书香门第。童年随</p><p class="ql-block">父母字,跟随舅舅学画,学制印、写诗。15岁出外谋生,先后担任过文书、科员等职务,以治印和碑刻养家。1949年辗转到了台湾,担任中学老师,之后遇到了一生的伯乐-“渡海三家”之溥心畬(1896-1963年)。</p><p class="ql-block"> 1951年年初,他在台北首次拜谒溥心畬,同年春节,正式叩首拜溥心畬为师,成为寒玉堂正式弟子。溥心畬开始没有让江兆申立即学画,而是让他专研诗文,提升文人修养。溥心畬对江兆申说:“我没有人师学过画。如果把字写好,诗做好,作画并不难。”</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0, 0, 0);">江兆申在台湾,是一位耳熟能详的艺术大师,有诗、书、画、印四绝的美誉,更有文人画集大成者的盛名,甚有学者认为其成就超越“明四家”。</span>在江兆申身上,最大的“伯乐”是在台湾的画坛上素有“渡海三家”之称的溥心畬。在十三年中,师生两人只谈诗文,未上画课。溥对江曾经说:“我没有从师学过画。如果把字写好,诗做好,作画并不难。”这也许是原因之一。</p> <p class="ql-block">1963年9月,溥心畬因患鼻咽癌入院治疗,江兆申前来探望,溥心畬让他从自己身边的一个抽屉里拿出一卷自己画的山水手卷,让江兆申仔细观看。大约半小时后,江兆申将手卷放回抽屉,而溥心畬却叮嘱他再仔细看看,不要遗漏任何一个细节。江兆申再次细心观察了一遍,并告诉溥心畬他已经牢记在心。溥问:“你看这张画染了几遍?”江答:“三遍。”溥说:“一共十遍。你的画只匆匆地染了一两遍,颜色都浮在纸面上,所以山泽枯搞,毫无生气,颜色不对,慢慢的我再教你。”这是溥心畬唯一的一次与他谈论画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0, 0, 0);">江先生在得天独厚的台北故宫中,尽览故宫书画瑰宝,潜心研究,不但在学术上,而且在书画艺术上终成大果。他的学术成果集中在著述《灵沤类稿》、《双溪读画随笔》、《关于唐寅的研究》、《文征明与苏州画坛》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0, 0, 0);">台北故宫博物院、台湾历史博物馆、北京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香港艺术中心和日本、韩国、新加坡、法国的许多艺术馆都举办过江兆申先生的书画展。</span></p>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中国书画自董其昌创导南北二宗之说,北宗画寓含豪迈雄浑气势,南宗画蕴涵含蓄温润精神。江兆申的绘画,笔墨融合南北二宗,检视传统的不足,省悟传统的创新,开创文人画的一代新风,其深远影响至今不绝。</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在用笔上,江兆申师承溥心畬先生,惯用中锋作画,这种用笔的概念,是明代书画家的鲜明特征。所以,江兆申很注意收藏明人的书画作品,用心体会明人诗书画相通的感悟,因此他对文人画理念的认定和理解,采取一种宽松的态度。</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陈衡恪提出文人画的四要素:“人品、学问、才情、功夫”。实际上这四个元素中,不确定的主要因素,往往在人的主观认同上,是一种“无形”标准。</font></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0, 0, 0);">在江兆申心里,他只认为善画者,士人也,不抱门户之见,不抱南北之分。这里和张彦远的“士人画”概念,又有同工异曲之妙,而这却恰恰成就了江兆申的绘画创作,成就了他集文人画大成的成就。</span>以山水画为主的创作,同样地以传统的技法表现山川景色。这些山水画层次分明而富有变化,尤其是七十年代以来的作品,浓淡简繁相间的峰峦、疏密穿插的林术,有对比又归于统一。他的画施色不多,善用花青、储石、石绿等冷暖对比,使画面交错变化。大部分作品喜欢采用清淡的绿色调,给人以清新之感。</p> <p class="ql-block">江兆申谈到一生的绘画经历时曾说:“我只是慢慢地画,画不好仍然继续慢慢地画,就像一道淡淡的蜗涎,缓缓地横过阶际,其实再细想,我一生的遭际也莫不如此,何仅是绘画。”回头看去,自己一生际遇其实也只是一种“随缘”,这样一步一个脚印走出的。从一个只有高小学历的人,到最终成为一名美术史家、书画家、篆刻家、文章家、鉴定家和诗人,这是江兆申创造的人文传奇。</p>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江兆申还学习吸取了张大千的泼墨和破墨手法,在很多画作中,在勾勒皴线轮廓后,用墨泼出林木,斫出山石的阴阳,再以焦墨加绘枝干,细笔写出人物、房舍、小桥、流水,墨彩淋漓,精彩之及,让人叹为观止。</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我不是画家,也不是艺术研究专家,但我在欣赏他的画作和书法时,却让我往往进入一种痴迷。他的笔墨线条以溥心畬的笔力为基础,却又有石涛率性自如的笔意,挥洒恣意,急速流畅;他的设色,岚峰崖岗以浅赭渲染,远山乔木以花青涂渍,气势森严,笔墨精彩。</font></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0, 0, 0);">江兆申不亏为书画大师,我收藏了一部台湾蕙风堂出版,经册折页装订的《江兆申行书小楷集》,展开册页,只见笔势起落,婉延百回,峰飞路折,笔透千斤,如登攀黄山之险,又如临岩壑之渊,巧拙转曲,锋沉侧敛,万千景象,一览无遗,你不能不感到一种艺术的快意和摇撼。</span></p> <p class="ql-block">江兆申从少年时期临习欧阳询楷书开始,至古稀之年仍然持续探求篆古,从临古入手,后有得于古人。其楷书、行书和隶书可称精萃,三者之中又以小楷书的成就最高,将欧体的笔法诠释出来,气质优雅。行书取法晋唐,受到宋人黄庭坚的影响,斜行取势,挥洒出“不美之美”的面貌。隶书则在汉隶的基础上,融入楷书的意趣。</p>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江兆申大师的学历只有小学四年,但他达到的让世人望尘莫及的成就,足以教育我们后来的几十代人。</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