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是生于现在这年代,但小时候在乡下老家呆着的时候没少和朋友们在山沟沟里摸爬滚打,小时候吃过各种野菜野果,但是最奇特的就是这种果子,树长得参天高,每次都是拿着长长的竹竿在树上打落成熟的“拐子”,没熟的“拐子”根本不能入口,特别涩,但倘若完全成熟了,吃起来甜甜的,样子独特,滋味更独特。我国是世界上的“花果之乡”。美味佳果,不胜枚举。但要论起奇特来,恐怕要数拐枣了。
拐枣,学名枳犋。
古今有许多雅号:蜜屈律、木蜜、木珊瑚、鸡距子、鸡爪子、万寿果、金钩子、梨枣、枸、鸡爪梨、臭杞子等。其木名白石木、金钩木、交加枝。晋·崔豹《古今注·卷下第六》云:“枳椇子一名树蜜,一名木锡,一名白石,一名白实,一名木石,、一名木实”。这诸多名称的来历,据徐锴《注说文》云:枳椇“称作枳枸,皆屈曲不伸之意。此树多枝而曲,其子亦弯曲,故以此名之。曰蜜、曰锡,因其味也。曰珊瑚、曰鸡距,曰鸡爪、象其形也。
拐枣的“果实”,其貌不扬,它没有美丽的色泽,也无苗条的外形,而是棕灰色的,像弯弯曲曲的棒状物,有如筷子般粗细。没吃过它的人决不认为它竟可以吃,以至不屑一顾。可是,当你放在嘴里细嚼慢咽后,才觉得它味如枣,甜似蜜,醇香—甘美,真有点像葡萄干呢!令人吃了还想再吃。
我们吃的拐枣并非它的果实,而是它肥厚的果柄。其真正的果实很小,圆球形,大如豌豆,坚硬而干燥,有三条纵沟,为黄褐色瘦果。如把果实剖开,其内三个小室,每室内镶着一粒种子。果柄膨大为肉质,肥大,曲扭,黄褐色或青黄色,味甜,稍带涩味,酒香扑鼻。拐枣“果实”在“霜降”前后成熟,经霜后的拐枣“果实”,肉质鲜嫩,甘甜如饴,涩味消失,令人回味无穷。拐枣耐贮运,远销国内各地,备受欢迎,特别儿童喜食。
拐枣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据科研部门分析测定,其肉质果梗中含蔗糖24%、葡萄糖9.5%、果糖7.92%。风味颇佳,可作为生食果品。因而有“糖果树”的盛名,又有“鸡爪梨”、“甜半夜”之雅称。此外,还含有丰富的有机酸、苹果酸钾等无机盐类。含有多种维生素和18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还含铁、磷、钙、铜、锰、锌等营养微量元素和一些生物碱。每百克拐枣肉质梗含粗脂肪74毫克、粗蛋白3.07毫克、总酸345.8毫克、维生素C16.29毫克。是一种很具有开发价值的野生果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