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可法纪念馆瞻仰有感-历史中的铮铮铁骨

焦丽鹏

于扬州市学习间隙,抽空来到了史可法纪念馆,感受爱国主义精神,体验精忠报国情怀。在参观学习中间,内心热血澎湃、感慨万千,敬仰之情无以复加,遂将参观收获总结成文与诸君共享。 史可法是河南祥符县(今开封市)人,出生于1602年,他为官清廉,政绩卓著,是明末著名的政治家。宏光元年(1645年),史可法拜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督师扬州。 1645年四月,清摄政王多尔衮,以数万人马进攻扬州,多次劝降,史可法不应,终因寡不敌终,扬州失守。清军占领扬州以后,多铎以不听招降为由,下令屠杀扬州百姓。屠杀延续了十天,死亡逾八十万人,史称“扬州十日”。尸骨堆积如山,史可法以身殉国,时年仅四十四岁。扬州是江南顽强抵抗清军的第一座城,也是清军入关以来首次遇到的军民一体的坚强抵抗。次年,史可法义子史德威葬史可法衣冠冢于扬州梅花岭下。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正月追谥“忠正”。因此牌坊上题额为“史忠正公墓”。 1962年史可法三百六十周年诞辰,当代大文豪郭沫若作诗以为纪念,“国存与存亡与亡,巍峨庙貌甚堂堂,梅花岭下遗香在,铁火何时返故邦”。 史可法纪念馆前,有一副楹联非常醒目: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 这是清代诗人张尔荩撰的联。言简意赅的内容,雄壮雅健的笔墨,曾使海内外佳宾赫然领略到史可法“吾誓与城为殉”的凛然正气、飒飒风采。 《明史》评价道:史可法悯国步多艰,忠义奋发,提兵江浒,以当南北之冲,四镇棋布,联络声援,力图兴复。 乾隆帝在《钦定胜朝徇节诸臣录》中评价道:史可法节秉清刚,心存干济,危颠难救,正直不回。 江泽民曾多次用史可法借喻中国烈士,1991年10月12日,江泽民亲自陪同朝鲜金日成主席去扬州史可法纪念馆参观。江主席在接见海内外宾客时,曾多次提及史可法,盛赞史公的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历史证明,史可法的身上既有传统士子的骨气,又有忠诚大夫的贞节,更有心系百姓的胸襟。他所具有的宝贵精神恰是反映了中国人不屈的脊梁和崇高的追求,是一位高尚的爱国者。他的爱国精神将同祖国的壮美河山一样永放光芒! 爱国,永远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存在的支柱,也是做人应该具有的基本信仰。国土是根,人民是本,文化是魂。一个人如果无根、无本、无魂是多么可怜,不但他的身体漂泊无定,就是灵魂也无处归宿。所以爱国,一要爱祖国的河山土地,二要爱祖国的人民,三要爱祖国的文化。有这三样,就是个赤子,就是一个爱国者,一个有血、有种、有志的人。历史上每一次国家民族危亡之时,都会出现一批爱国者,他们所体现的爱国精神不会因现在的时势不同而失去光辉。所以苏武、辛弃疾、岳飞、文天祥、史可法等为本国本民族利益奋斗的人永远是高尚和被人敬仰的。 我们作为普通的地税干部,可能生不逢时,不能出现在救国的战场;也可能智力不够高,没有更深的治国良策;但却可以时时处处尽到报国之心。那就是学好业务,干好本质工作,扮演好社会赋予我们的小小角色,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成为国家运转良好的一部分。 报国心是一份平常心,就像在父母面前的一份孝心,是不要特意表现,但要时时准备,事事尽心的。当每一个公民都能自觉做到这一点时,国家就会格外地强盛,民族就会格外地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