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霞洞位于浙江杭州南高峰翁家岭南部山腰,是一个天然溶蚀而成的石灰岩溶洞,与石屋洞、水乐洞等并称“烟霞三洞”。 拾阶而上,图上是烟霞洞售票厅 一小段山路蜿蜒而上,走到底就是烟霞洞。 洞深约30米,洞壁顶部密布大小玉乳,阳光映入,宛如烟霞,故名烟霞洞。<div> 此洞五代后晋开运元年(公元944年)即被发现。</div><div> 烟霞洞是西湖周边最古老的洞府,是国家级的文保单位。</div><div> 烟霞洞的周围,岩石峥嵘,山峰叠翠,大树参天,绿荫蔽日,亭台楼阁,点缀其间。</div><div> 烟霞洞幽深潮湿,常年滴水。洞内两壁刻有五代、宋代、清代和1979年补塑的十六罗汉造像,有盘膝禅坐者,有沉思冥想者,有横眉怒目者,有手抚老虎者,栩栩如生,神态各异。</div><div> 烟霞洞的五代罗汉造像被学术界一致公认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十六罗汉。《两浙金石志》记载其为吴越王母舅吴延爽率信男信女捐资雕凿。</div> <p class="ql-block"> 有关“烟霞洞”的名称来历,传说有二:一,洞位于山岭脊,山间 烟霞洞常弥漫烟岚雾霭,洞前竖立“烟霞此地多”的石碑即是此意;二,洞“内作丹元五彩之色”指的是洞内石笋钟乳受阳光照射后五色异彩,犹如烟霞。</p> <h3> 洞内造像依洞势分布雕凿,传说洞中原有五代石刻罗汉六尊,吴越王补刻十二尊,共成十八,旁有佛手岩。参阅《浙江通志.山川一》。 后晋时僧人弥洪在此建庵,洞中原刻有六尊罗汉。传说弥洪圆寂后托梦给吴越钱武肃王,说“吾有兄弟一十八人,今方有六王,可聚之《西湖游览志》”。吴王梦醒后马上寻访,增刻十二座,凑齐十八罗汉。</h3><h3> </h3><div><br></div><h3></h3> <h3> 烟霞洞的造像是利用洞窟内的岩石自然形状顺势雕凿,很有点自然天成的意味,与北方人工开凿的石窟寺各异其趣</h3><div> 烟霞洞,由此可鸟瞰西湖全景,天晴时可望见江湖。湖上的风景,以此为最美。这里地僻景秀,是恋人幽会的佳境。在此停留过很多文人名士。它似乎成为他们心灵或者肉体受创、抑或逃避社会的疗伤之地。</div><div>巴金在他的《随想录·病中集·又到西湖》写到:“三十年代,每年春天我和朋友们游西湖,住湖滨小旅馆,常常披着雨衣登山,过烟霞洞,上烟雨楼,站在窗前望湖上,烟雨迷茫,有一种说不出的美。烟霞洞有一块用世界语斜的墓碑,清明时节我也去扫过墓,后来就找不到它了。这次我只到过烟霞洞下面的石屋洞,步履艰难,我再也无法登山。洞壁上不少的佛像全给敲掉了。”</div><h3></h3> 烟霞洞石刻“烟霞此地多”。此句来自唐朝朱放的五言绝句《题竹林寺》,原诗如下:岁月人间促,烟霞此地多。 殷勤竹林寺,能得几回过?<div> 洞前左侧原有烟霞寺,又名清修寺,据《咸淳临安志》卷七十八载:“清修寺,五代广顺三年(公元953年)吴越王建,旧额‘烟霞’;宋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改额‘清修’;久圯,明万历巳亥,司礼监孙隆重建。”现今,烟霞寺已改作品茗休闲之地。</div> 这就是 烟霞洞大殿的东边的斋房,也叫清修寺,是我年轻时最喜欢来的地方,经常来这里喝茶,一来是因为这里远离喧嚣清静点,二来是因为茶座舒适,犹如世外桃源,三来是在这个烟霞洞里的故事很多很精彩。<div> 但是,自从园林改革,到处充满商业气氛,此处也搞起了经商,里面请进了商家,造起了房子,看看好似庙宇,实际是公司办事处。</div><div> 而且,一改造就是三年。网上网页没有跟进,音信全无,只得每年都来探访一次,看看开门了没有?茶室是否依然开放?</div><div> 前些日子,我又想起这个清静的地方,决定再造访一次,看看情况。发现门开了,茶室依然保留,只是没有了室内,只有室外,每位定价50元,且不提供午餐,早上10点起---下午4点结束,本想坐下来喝一杯,但是秋风阵阵,落叶纷飞,感到一阵凉意袭来,只得放弃改为参观。多时没有进烟霞洞,好陌生,但又感到亲切。</div> <p class="ql-block"> 走进,烟霞洞, 前天井空地处,摆上一张西餐桌,喝喝茶聊聊天,乘乘凉蛮好的。坐在此处远看杨梅岭满觉陇茶园一片片。(这里就是我经常喝茶的地方)</p> 出乎意料之外的是:这里居然曾发生过大文豪胡适的一段风花雪月 1917年胡适留美学成归国,在北京大学任教。由于母命难违,同年12月便回到安徽老家与早有婚约的江冬秀完婚。这是他多年逃避不掉的结果,时年26岁。 在婚礼上,望着陌生的小脚文盲新娘,胡适一点感觉也没有,倒是新娘身边的小伴娘,清纯灵秀,让他一见动心动情。这个小伴娘就是胡适嫂子的妹妹,,名叫曹佩声,学名诚英,简称娟。<div> 而当时曹诚英对胡适的面容俊秀,举止文雅,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曹诚英喜欢种花草,胡适夫妇婚后回到北京,曹就常写信给胡适,要他寄花籽给她,也不时作些小诗请胡适评阅,两人通信往返,互有好感。 </div><div> 此后曹诚英在家长的包办下,也嫁给了从小订婚的胡冠英,但她争取外出求学,于1920年考入杭州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可是由于婚后四年未生孩子,丈夫竟在家里娶了小妾。已经接受了“五四”新思想的曹诚英于1922年底与丈夫离婚,继续在杭州女师读书,此时她才20岁。</div><div> 胡适婚后,久未见过曹诚英,但心中对她已是念念不忘,得知她在杭州独居无夫,1923年4月底,胡适便以养病为由从北京来到杭州。胡适此行目的其实就是来看当年“小伴娘”的,此时胡看到的曹已是亭亭玉立的女学生,显得开朗又带几分伤感,是那种不漂亮,但有迷人魅力的女人。</div> 1923年6月24日,胡适搬进烟霞洞清修寺。胡适入住后,隔几天,曹便也搬过来同住。表面上是曹诚英帮胡适照料日常生活,胡适帮曹诚英补习功课,实际上他俩生生地发生了情爱。<div> 这排斋舍共有三个房间,胡适住最东头一间,曹诚英住中间一间,因为胡适住的东间朝走廊无门,因此他需经她的房间才能出入走廊,晚上关起门来,其实他俩是同居一室。</div> 胡适和曹诚英(字佩声)在烟霞洞居住三个多月,这三个月也成为两人一生难忘的记忆,是胡适一生中爱情最充实和温馨的“神仙生活”,他有《烟霞洞》一诗:“我来正值黄梅雨,日日楼头看山雾。才看遮尽玉皇山,回头又失楼前树。” 那年10月3日,在离开烟霞洞前夜,胡适曾辗转难眠,他在日记中说:“睡醒时,残月在天,正照着我头上,时已三点了。这是在烟霞洞看月的末一次了。下弦的残月,光色本凄惨;何况我这三个月中在月光之下过了我一生最快活的日子!今当离别,月又来照我。自此一别,不知何日再能继续这三个月的烟霞山月的‘神仙生活’了!枕上看月徐徐移过屋角去,不禁黯然神伤。” 1960年,朱德等来到烟霞洞,看到西湖面貌日新月异,诗兴大发,赋诗曰:“登上南高峰,钱塘在眼中。回首西湖望,江山锦绣同”。<div>中国科学社的创建人和负责人之一的胡明复墓葬在烟霞洞旁。墓坐北朝南,依山面江。墓碑由蔡元培书写。</div><div> 蒋介石很喜欢烟霞洞这处幽静的场所,经常来此憩息游玩。上世纪三十年代初,蒋介石第二次下野后重新上台,国民党中央也是在烟霞洞召开会议后决定的.烟霞洞会议导致了3月1日至6日召开的国民党四届二中全会上的蒋介石复出,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div> 如今,这里进驻了大公司 这个老板肯定很有背景,不要怎么会在这景色如此好的地方扎寨。看此屋可以远眺西湖全景啊!这个地方也是我最喜欢的地方,坐在这里喝茶视野非常开阔,喝起茶来心境便十分舒畅! 今天的清修寺金碧辉煌,披上神秘的色彩。 一路游走却不见一个人,但是隔着门缝可以清晰的听到领导模样的人在布置下一步的工作..... 昔日迎着凉风在此喝茶的情景历历在目,如今只留下一张石桌。 每次来这里喝茶都会选择坐在这里,边喝茶边眺望远方,思绪浮翩.... 眼前熟悉的大树高耸挺拔 除了胡适的爱情故事,1932年1月国民党在此召开中政会多日,蒋介石、汪精卫、孙科、张静江均出席。<div> 1937年蒋介石、周恩来在此会议数日,代表国共和谈。</div> 1937年3月下旬,周恩来、潘汉年在张冲的陪同下从西安飞抵上海后转道杭州,再次与老对手在特殊的环境下进行了一场特殊的斗争。<div>3月的西湖,以她的妩媚多姿吸引着众多的游客。而位于湖滨的“澄庐”别墅,也悄悄地迎来了蒋介石夫妇。在张冲的安排下,周恩来和潘汉年在烟霞洞这一秘密场所与蒋介石举行会谈。</div> 周恩来和蒋介石在烟霞洞的合影 如今重新整修后的走廊和壁桌 过道 室外茶座,这里也是我常喝茶的地方。 里面有灯光,但不是游客而是老板办公的地方 不时传来讲话的声音 曾经的纳凉地,曾经的曾经已不再..... 走出清修寺,石阶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