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鸡西四中简史之一

秦龙海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引言</b></h1><div><b><br></b></div><div><b><br></b></div><div><b>&nbsp; &nbsp; &nbsp; &nbsp; 鸡西四中校史馆已建成,并成功举办了开幕式,我作为校史的整理者、编辑者、参与者,总感觉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希望对四中的历史有一个更好的交待。使更多的校友看到母校的历程,使校史能够更广泛地传播,让后辈人不忘初心,牢记历史,开创未来。本着这样的目的,所以,思来想去,做一个“美篇”吧!使校史更加直观地面对大家。做的不好,请大家多多指正。</b></div><div><b>&nbsp; &nbsp; &nbsp; &nbsp;我把四中校史分为六个章节,分别为:一、初创时期,二、文革时期,三、拨乱反正时期,四、开创特长之路,五、全面建设特色学校,六、总结历任校领导即班子。</b></div><div><b>&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b></div><div><b>&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秦龙海</b></div><div><b>&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2016年11月14日</b></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前言</b></h1><div><b><br></b></div><div><b>&nbsp; &nbsp; &nbsp; &nbsp; 一九五六年夏天,鸡西市第四中学的前身“鸡西县恒山初级中学”诞生了。那年正是丙申年到今天已是一个甲子了,时间的长河,大浪淘沙,留下的斑驳遗迹重现逝去的时日。用今天的眼光再去复述过去的事情叫历史。历史中沉淀的是文化,校史馆便是承载历史与文化的殿堂。</b></div><div><b>校史不应是对过去的简单回忆和复述,而应站在时代的高度对历史的总结和梳理。六十年的历程如果以1993年为界,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一阶段可分为学校初创时期(1956-1966)、文革时期(1966-1976)、拨乱反正时期(1976-1993),这一时期的最大特点是时代决定学校,时代决定个人,我们每一个人的命运都是时代的产物。后一阶段是以1993年至今,也可分为两个阶段即开创特长之路(1993-2000)和全面创建特色学校(2000至今),这一阶段不同于前一阶段,在于学校的生存与发展不单是被时代所决定,重要的在于学校自身的选择,因此这也改变了学校的方向和命运,当然也改变了与这个学校的相关的每个人的命运。</b></div><div><b>&nbsp; &nbsp; &nbsp; &nbsp; 当我们的思绪抓住时间的节点,扯出那些尘封的往事,重新咀嚼过去的滋味时,引来无限的感慨和延绵的思绪。而我们从沉浸的情感走出来理性地审视过去,就又会发现历史总是伴随着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发生的。这些都是我们学校的宝贵财产,是学校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b></div><div><b>&nbsp; &nbsp; &nbsp; &nbsp;今天我们充满深情地回忆往事,以严谨态度科学地审视六十年的历史,力图打造一个有血有肉、有今有古、有思想有灵魂的校史馆,以告慰前人、激励今人、启示后人。</b></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一章、初创时期(1956-1966)</b></h1><div><b>&nbsp; &nbsp; &nbsp; &nbsp; &nbsp;&nbsp;</b></div><div><b>&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nbsp;</b><b>(一) 第一篇 &nbsp; &nbsp;学校概况</b></div><div><b><br></b></div><div><b>1、自然概况</b></div><div><b>&nbsp; &nbsp; &nbsp; 1956年暑期,经黑龙江省教育厅批准,成立“鸡西县恒山初级中学”。1957年建市后改为“鸡西市第四初级中学”,1958年招收首届高中班又更名为“鸡西市第四中学”,一直沿用至今。</b></div><div><b>&nbsp; &nbsp; &nbsp; &nbsp;校址在原伪满小学旧址(伪满小学有一趟大房子,有地板和暖气),当时是红旗乡的菜园子。新盖了四趟正房是教室和办公室,一趟厢房是大食堂。设初一至初三,十二个教学班,初一的六个班是在恒山区新招的,初二四个班和初三两个班分别从市二中、三中整班拨来的。教师除少数刚刚毕业的中师生外,多是从一、二、三中调来的。老师有河南、广西、四川、江苏等省的,最高学历是专科。</b></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四中建校初期全景俯视图</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此画为马鹏飞校长凭记忆画)</div> <h3><font color="#010101">建校初期,1956年四中大门收发室即两排平房</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这是四中校史馆保存较早也最有意义的照片,摄于1957年,在四中校门前部分老师合影,右起:梁桂兰、陈厚福、艾国珍、曹志民、倪亚超。其中曹志民在80年代初期任四中校长,艾国珍老师已89岁,居住在哈尔滨</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建校初期(1957年),部分教师校园内合影。右起:韩伯秋、徐学谦、崔英贤、赵宗亚。其中,徐学谦为四中第一任教导主任。崔英贤为第二任教导主任,后来调入鸡西市委党校任党校副校长。</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鸡西四中建校初期(1956年),鸡西还未批准建市,1956年12月8日,鸡西撤县建市,建市之前四中全名为鸡西县恒山初级中学校,现保存建校初期图书室一枚珍贵的公章,予以佐证。</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保存建校初期图书室一本珍贵的《伦勃朗》画册,仅保存一本,其他书籍在文革时期焚毁,画册封面第二页标明出版日期为1956年5月,此书为校史馆一级文物。</font></h3> <h3>这是鸡西四中保存最早的一张照片,摄于1956年,是我校老校长曹志民校长提供的。那时刚刚建校,举办全校运动会,初中12班学生表演节目《叠罗汉》,手举毛主席像的学生叫纪连山。</h3> <h3><font color="#010101">1957年,毛主席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全面发展。”学校组织全校师生在操场收听,在教育方针的指引下进行语文课程改革。1955年,初中语文课文共收文章二十篇,其中将近二十篇是报纸上的新闻稿或革命领袖故事。1956年,实行“汉语”“文学”分家,文学课本开始选入古典文学作品和近代作家作品。1957年,开展了反右斗争,当时的教导处副主任孟非和语文老师成文彬,错划成右派。57年,学校又盖了一趟厢房,扩大到十四个教学班。</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1956年的初级中学《文学》教材,四中校史馆一级文物</font></h3> <b>2、社会概况</b><div><b><br></b><div><b>&nbsp; &nbsp; &nbsp; &nbsp;1958年大跃进。党中央又提出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958年,开始招收两个高中班,学校开始向完全中学过渡,这一年学校创建了校办工厂。学生参加劳动,下乡、下厂,随意停课大炼钢铁,教学秩序受到严重冲击。</b></div></div><div><b>&nbsp; &nbsp; &nbsp; &nbsp; 1959年复课后,四中开始了向上趋势。60、61、62年三年灾害,学校经受了考验,初中升学率居牡丹江考区第二名。1961年,首届高中生毕业。当时高考政审在宁左勿右的错误指导下,致使许多同学失去了升学的机会。当年考入大学的15人,升学率33%。当时有五个高中班(其中原来的高中一班、二班合并),十四个初中班,此时的四中已经成为一所完全中学。师资力量得到了充实,语文、数学、理化、外语组均有了本科生。</b></div><div><b>&nbsp; &nbsp; &nbsp; &nbsp; 由于受到极左思潮的影响,学校进行反右倾,蒋虚谷老师因为如实向中央反应社会实情并建议实行联产计酬,因而受到错误的批判,开除公职含恨返乡,穷困潦倒而亡。</b></div><div><b>&nbsp; &nbsp; &nbsp; &nbsp;</b></div> <h3><font color="#010101">1958年,大炼钢铁,全民参与,学校也不例外,四中师生参与,吃住在工地。</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1958年,大跃进时期,学生经常劳动,图中表现四中学生到老乡家借工具的情景,当时民风淳朴,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关系友好</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58年,59年,学生参与地区扫盲,学生放学后,到老乡家扫盲的图景</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1958年,学校创办校办工厂,图为崔英贤老师在修理无线电</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学校广播站</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1958年,师生参加劳动,后面的一趟房就是伪满时期的房子。</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1958年,四中老师支农。前数二排左2为金耕男,左3为曹志民</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1959年,为支援二道河子矿建设,四中学生拉爬犁运砖。</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三年自然灾害期间,老师晚间备课,辅导学生到九点多钟,学校想方设法弄点黄豆,为老师磨豆浆,以供晚间充饥。</font></h3> <h3><b>3、留存四中早期的珍贵照片</b></h3> <h3><font color="#010101">1958年7月,第二届初中毕业班五班,全体照</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1958年,首届高中班,一班全体合影。前数二排左4为魏毓琨老师,左5为崔英贤老师,右4为徐学谦老师</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1958年2月,部分领导教师送邱宏成同学入伍合影。前数一排左1为魏毓琨,右1为曹志民,右2为蒋虚谷。前数二排左3为徐学谦,左4为刘玉阁,右4为金耕男,右3为姜锡良</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1958年,送飞行员边铭章光荣入伍,全体教师合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1958年,四中,初中四班团支部团员与老师合影。前数右3为艾国珍老师,右4为崔英贤老师</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60年代初期,四中领导班子,右起:校长刘玉阁,教导主任崔英贤,党支部书记王勤</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1960年,四中,十九班师生送肖友祥入伍。前数二排左3为徐学谦老师</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1960年,培训无线电收发报学员,欢送孟庆祥,贺忠两位教员合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1961年,四中学生会干部与领导合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1962年,四中毕业生,在哈尔滨的大学生合影。前排左1为马鹏飞</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1961年,四中首届高中毕业照</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1962年,四中第二届高中毕业照</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1963年,四中第三届高中毕业照</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1965年,四中第四届高中八班毕业照</font></h3> <h3>1963年,四中,初中27班合影留念,前数二排右四为成文彬老师</h3> <h3><font color="#010101">1964年,四中,初中34班师生合影。前数二排右3为王德进</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1965年,四中,初中36班合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1965年,四中,39班毕业照</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1965年,四中,40班毕业照。前数三排右6为陈庚午</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1965年,送黄玉成参军师生</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1962年,欢送陈厚福老师合影。后排左1为成文彬,左2为曹志民</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1963年,欢送韦树学同学,师生合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1963年,语文组老师与领导合影。二排左4为何会文</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1963年元旦,生理化组与领导合影。后排左1为沙若庸,左2为邸印来,二排左1为刘芳林,右1为寇有墨</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二篇,鸡西四中首任校长、党支部书记、教导主任</b></h3> <h3><font color="#010101">金耕男:鸡西四中首任校长,原鸡西三中教导主任,1956年,任鸡西四中首任校长(1956-1958),四中的开创者。</font></h3> 姜锡良:鸡西四中首任党支部书记(1956-1960)。1922年10月8日出生,1940年参加革命。曾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国后,按照党组织的安排,先后在上海,哈尔滨工作,为团职干部负责后勤工作。1951年,为开发边疆,支援边疆建设,组织安排到鸡西市(当时叫鸡西县)工作,和龙鹏举校长搭班子建设了鸡西二中,1956年,为建设鸡西四中,服从组织安排,任鸡西四中书记兼总务主任,是鸡西四中的开拓者和建设者,四中当时的两趟正房(教室)和两趟厢房(寝室和食堂)就是姜书记带领工人建造的。并最先创办了校办农场,现恒山区十坑所在地就是农场位置。1960年,根据需要,又调入鸡西八中,继续从事建设者的任务,1970年,姜书记调入鸡西建材局,至离休,1988去世,享年66岁。<div>&nbsp; &nbsp; &nbsp; &nbsp;姜锡良书记在鸡西工作的时间,一直是开发者,建设者和开拓者,为鸡西教育事业保驾护航。在四中工作的四年里,为四中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四中永远记住姜锡良书记。</div><div><br></div> <h3><font color="#010101">徐学谦:鸡西四中首任教导处主任(1956-1960),为四中的开创和人才培养做出了巨大贡献。徐学谦主任在文革时受到迫害,1979年,因病逝世。</font></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三篇,建校初期的优秀教师代表</b></div> <h3>金广源:鸡西四中建校原老,语文教师,初中11班班主任。1957年调入麻山教务科任科长</h3> <h3><font color="#010101">蒋虚谷:鸡西四中美术教师,毕业于杭州艺专,为培养马鹏飞和李恩源主动调到四中工作。1960年,上书党中央国务院,反应下面实情,提出“小麦计质制”的建议书,被打成右派,成为被批判的对象,开除公职,含冤而死。1980年,其子蒋晓威来四中申诉其父冤案,经教育局党委、四中党支部予以平反。</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王德进,毕业于哈师大,1963年任教鸡西四中,在四中主办“新苗”板报,产生极大的影响,并培养了一大批文学爱好者。后来,知名作家韩乃寅、于跃生、王晓廉等,都得力于王德进老师的栽培。</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崔英贤:1957年任教于鸡西四中,政治教师,开创了四中无线电修理专业,并为校办工厂的开办起到了铺垫的作用,本人爱好摄影,四中早期的大部分珍贵照片都是崔英贤老师存留的,为四中的校史整理填补了大量的空白,功不可没</font></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四篇、建校初期的优秀学生代表</b></div> <h3><font color="#010101">罗辑:鸡西四中65届高中毕业生,同年考入北京政法学院,现中国政法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首任反贪总局局长(副部级),主办过多起影响国内外的重大案件,其中北京市副市长王宝森案,北京市人大副主任铁映案,陈小同案,均在国内外引起重大反响。</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田宝贵:鸡西四中61届高中毕业生,曾任解放军总装备部,陆航部大校军官(正厅级)。亲自设计和参与了军备系统的研制。</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马鹏飞:鸡西四中61届高中毕业生,同年考入黑龙江大学数学系。曾任鸡西四中校长,开创了四中特长教育,其取得的课程改革成果,在鸡西和黑龙江省起到了很大反响。其本人热爱书画艺术,师从蒋虚谷老师,创作了《民国清廷众生图》,被誉为“现代清明上河图”,填补了多项地方美术史的空白。</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黄健民:鸡西四中62 届高中毕业生,同年考入齐齐哈尔市师范学院中文系。曾任《雪花》杂志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任《雪花》杂志主编期间,扶植了众多鸡西文学新人,对鸡西地区的文学创作起到了推动作用。</font></h3> &nbsp; &nbsp; &nbsp; &nbsp;《不忘初心――鸡西四中简史之一(初创时期)》基本完成,还有《鸡西四中简史之二(文革时期)》、《鸡西四中简史之三(拨乱反正时期)》、《鸡西四中简史之四(开创特长之路)》、《鸡西四中简史之五(全面创建特色学校)》、《鸡西四中简史之六(历任领导即领导班子)》,敬请期待,如有不足和不当之处,请大家多多指正。<div>&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nbsp;</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秦龙海</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2016年11月14日<br></div>

四中

鸡西

左为

老师

合影

学校

二排

建校

前数

校史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