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村落——米脂县城郊镇镇子湾村(姬铖摄影并文)

姬铖

&nbsp; &nbsp; &nbsp; &nbsp; 镇子湾村是米脂县城郊镇下辖的一个行政村,位于米脂县城北7公里的无定河西岸,形成于明代初期,历史悠久,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传统文化村落,村民现在还居住传统窑洞的达70%以上,所以,传统窑洞仍然是现在该村的主要民居形式,村内现存多处传统窑洞建筑群,著名的有杜氏庄园三大院落和一组003号院落等。<div>&nbsp; &nbsp; &nbsp; &nbsp; 村落以著名的杜氏庄园三大院落为核心,依山而建,北靠大山,南有缓坡,门前道路、小溪“U”字型通过,背后有靠山,前面气势宽广,阳光充足,又是位在向东南面的山坡上坐落,整个村落山环水绕,气和景明,风水上好。后来由于人口增多,村落出沟且向南北扩展,依然以坐北向南的传统窑洞为主,逐步形成现在东西支撑南北的“丁”字型框架。</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 该村交通便利,神延铁路、榆商高速、背川村级水泥路纵贯南北,向西村级公路过孟家坪村最后通向子洲县城,向东村级公路过无定河“永定桥”与210国道连接,公共设施比较完善。</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 镇子湾传统大秧歌,是陕北大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和其他陕北大秧歌不一样,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以人数众多、气势宏大、场图多变,节奏明快、红火热闹为特点。</div> 选址和格局简介<div>&nbsp; &nbsp; &nbsp; &nbsp; 镇子湾村形成于明代初期,历史悠久,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传统文化村落,村落以著名的杜氏庄园三大院落为核心,依山而建,北靠大山,南有缓坡,门前道路、小溪“U”字型通过,背后有靠山,前面气势宽广,阳光充足,又是位在向东南面的山坡上坐落,整个村落山环水绕,气和景明,风水上好。<div>&nbsp; &nbsp; &nbsp; &nbsp; 后来由于人口增多,村落出沟且向南北扩展,依然以坐北向南的传统窑洞为主,逐步形成现在东西支撑南北的“丁”字型框架。</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 &nbsp;近些来,神延铁路的建成、榆商高速的通车、背川村级公路的水泥路化,向西村级公路过孟家坪村最后通向子洲县城,向东村级公路过无定河“永定桥”与210国道连接通向全国各地,有着良好的旅游开发条件。</div></div> 村落环境状况简介 &nbsp; &nbsp;&nbsp;<div>&nbsp; &nbsp; &nbsp; &nbsp; 该村位于无定河西岸,土地肥沃,周边是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㕡区,村内交通发达,神延铁路的建成、榆商高速的通车、背川村级水泥公路过境段全部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向西村级公路过孟家坪村最后通向子洲县城,向东村级公路过无定河“永定桥”与210国道连接通向全国各地。其余通往家户的道路大部分已硬化,路面平整开阔,自来水基本入户,有公交站点、卫生室、老年活动中心,文化设施、卫生设施较为完善,村容整洁。</div>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介 <div>&nbsp; &nbsp; &nbsp; &nbsp; 镇子湾传统大秧歌,是陕北大秧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和陕北大秧歌一样起源于古代祭祀、戍边军旅庆功、武术等形式、也和农民欢庆丰收的“手舞足蹈”有关,和南方的秧歌起源是有区别的。民国版《米脂县志》明确记载:“秧歌又名‘阳歌’,言时转阳春,歌以乐之”,清代以来米脂人新春闹秧歌已成习俗。<div>&nbsp; &nbsp; &nbsp; &nbsp; 他以人数众多、气势宏大、场图多变,节奏明快、红火热闹为特点。凸显着陕北人淳朴、豪放的个性特征,扭起秧歌时,头、颈、肩、腰、胯、臂、腿包括眼睛和指头尖在内,都会饱含激情地扭动、甩动、抖动。其动作洒脱大方、简单易学,即强身健体,又热闹欢快,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 陕北地处黄土高原,冬季寒冷而漫长,每到逢年过节,扭秧歌便是人们必不可少的娱乐活动。</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