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贾利珠,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甘肃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天水市美木家协会主席,兰州交通大学兼职教授,甘肃政法大学兼职教授,天水师范学院美术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br> 作品多次参加国家级和省级画展并获奖,多幅作品被博物馆、美术馆及私人收藏。</font></h3> <h3> 贾利珠的油画</h3><h3> 戴士和</h3><h3> 在我国西北地区的油画创作中,贾利珠先生的作品很具有代表性。我特别注意他作品当中的两个特点。第一,贾利珠先生始终在写生,油画写生是滋养创作的重要基础之一。写生,面对实景,面对生动具体的大自然,从创作灵感的换起,到表述语言的样式、特色,处处都可以从千变万化永不重复的视觉观察、心灵的直接体验当中获得启示。我本人曾与贾利珠先生一起在天水一带写生油画风景,知道他并不是把写生只当作基本练习。在当今多元并举的艺术样式中,能够把眼睛、心灵与手,这三者有机结合,达到视觉、想法和技艺高度统一的作品总是佼佼者。相反,那些片面夸大某一方面,比如片面强调观念而忽视视觉潜力,或者过分夸大技艺而轻视作品的精神追求的片面性的作品,相比之下总是来得容易去得快,归根结底不耐看。而贾利珠先生坚持写生,坚持直接观察,就能使得其"宏观"的造型避免概念化、公式化的弊病,就能得到大自然的滋养,就更富于内在的活力。第二,贾利珠先生力图把油画语汇当中的一些对立的因素在作品当中统一起来。比如,空间深度感与作品的平面性之间,既是对立的,又在他的作品当中力求一致。作品是"通向现实的一个窗口",同时,作品又是"作品自身",是"画面本体"。虽然,这两重意义不能混同,不能相互取代,但是,窗口与画本体之间又是相容的。在乔托在文艺复兴时代相容了,在齐白石在范宽那里也是相容的,历来如此吧。如果不相容,排斥掉一个侧面就简单了,画面也就容易掌握容易做到了。 可以看得出来,贾利珠先生和当代潜心油画研究的作者都是在很吃力地摸索着,摸索那些对立因素何以相容,何以天衣无缝地相容,何以相容成为那样充满表现力的油画语言。前人曾经实现过前人的相容、和谐;我们只能做出我们的和谐来。</h3><h3> </h3><h3> (作者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著名油画家)</h3><h3> </h3><h3> </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