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9日,武汉初冬的清晨,凄风冷雨,我们背上行囊,一路风尘仆仆,奔赴北京,进行为期两周的研修学习。正如吴晗清教授所说:人生就是一场缘分,生命就是一路修行。我们50位武汉江夏学员加上我们的班主任胡萍老师共聚美丽的首都,彼此就是一种缘分,期待未来的每一天,好好珍惜,好好修行,掌控命运!收获满满!!!
10月30日,北京研修学习正式拉开了帷幕,在大家的翘首期盼中,迎来了第一位给我们讲课的吴晗清教授。年轻博学的他从汉语言文学,化学,心理学到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研究,令人钦佩,震撼!!!
吴教授的道器相融的教学艺术趣味横生,从教育子女入手,谈到如何爱学生,如何赢得学生的爱,既有教育的专业性,又有生活的哲理性。生动的讲演很好地彰显了教育的人文情怀!
他的经典治学处世格言:“人生是一场缘份,生活是一路修行”,“诸法无我”,幸福不是遥远的未来的虚空等待,而是每一天实实在在的精彩","男人要大气,女人要善良","调皮的学生是上天派来撑我们胸怀的,我们只能是更多一点爱,坚持普渡众生的情怀……如沐春风,醍醐灌顶!
幽默风趣的课堂,信手拈来的鲜活的事例,博得满场笑声和掌声……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三个小时……时间悄然逝去,教授依然妙语连珠,乐此不疲;学员们依然兴致盎然,毫无倦怠…… 天津大港五中教学校长王华兰的《互动作文教学改革实践》为我们理性地讲解了互动作文的基本理论,并辅以大量的教学案例,作文实例,不紧不慢的语速,睿智有余的神态令人获益匪浅。
王华兰校长说:教育没有爱不行,教育仅有爱不行,作为教师,爱的践行者,你不仅对学生有爱心,还要有爱人之道和教人之术。爱人之道,要以学生能接受的方式去爱他们,对他们多鼓励、多表扬,多发现长处,使他们都能成为一个幸福的读书人。教人之术,首先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工作、学会思考,要让学生有良好的个性和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其次还有情境与学生提问;真实合作与平等互动;自主阅读与探究学习;教学预设与动态生成;积极有效的评价反馈等。
另外,她还给我们介绍了“互动态”作文课型模式分两大类七种课型:第一类作文导写课,分命题作文课、活动作文课、写作方法指导课三种;第二类作文讲评课,分佳作欣赏课、潜力文升格课、班级作文PK课、网络作文交流课四种。并且开展了大量丰富多彩的活动:诗歌朗诵会,民族体育节……丰富了学生们的课余生活,更为学生写作提供了宝贵的素材。以学生活动和网络为载体和平台,以此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10月31日, 聆听王俊老师通过“知识树”建立各学科知识点体系。“知识树秘诀”——“所有的课程都可以画一棵‘知识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知识结构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独立学习”。
王俊校长说,这种有用的“知识树”其实就是“两类结构”,即概括化、结构化的知识内容和概括化、结构化的方法程序。学生掌握了“两类结构”,就掌握了主动学习的工具,从而能够自主地学习、独立地学习、高效地学习。
王俊校长认为“知识树”首先是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在教师启发式的引导下,在探索“两类结构”的过程中,对促进学生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能力的发展有积极意义。其次是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如果掌握了“两类结构”,就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就可以实现教师少教,学生多学,甚至教师不教,学生也能学的目标。
“一个小小的“知识树”竟能有如此“神通”:能提高学习的效率,能培养学生的能力,能增加学习的兴趣,能化复杂于简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更神奇的是,这样的“知识树”就像孙悟空的“如意金箍棒”一样,竟然能作用于任何学科!
一天的讲座听下来,收获很丰。同时在心底也潜滋暗长着“谢意”:感谢江夏区教育局为我们搭建的学习平台,感谢学校领导给我们这样宝贵的学习机会,感谢专家激情讲述和精彩报告。正是有这样的学习平台,我们才能聆听到专家的声音。因为精彩,所以感动;因为聆听,所以分享。聆听让我们开始思索和重新审视我们每天从事的职业,引发我们对自身行为的深度思考,引领和指导我们的课改。让我们在今后可以更准确地把握专业发展的方向。 11月1日,清华,北大校园考察。
清华和北大都是百年老校,国内顶级学府,国际知名院校。古朴,凝重,积淀着着深厚的人文底蕴。
踏着金黄的银杏叶,缓缓漫步在校园里…… 观察着这里的一草一木,感受着莘莘学子们不懈追求的匆匆步履。 “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华”,“天道酬勤”,只有脚踏实地地埋头苦干,努力地坚持才会硕果累累! 正如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中国科学院教师发展研究所 的卿素兰就“如何做一个幸福的人,幸福的老师”展开她的讲述,她将心理学的理论知识与现场参与互动结合在一起,告诉我们:幸福其实很简单,取决于人的心态。 陈继英先生他的讲座《语文教学新思维与智慧高效课堂构建》中,我们认识到了,语文的外延是浩瀚无边的:从一本书到一个书山再到一个人生,从教室、图书馆到家庭社会乃至宇宙。课堂上教师的价值大到无限:用战略思维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提升学生人生境界,焕发生命活力,培养学生成就大业的大智慧。为我们诠释了什么是高校课堂 。高效课堂需要将智力、知识、方法与技能、观念与思想、审美与评价灵活综合运用,用尽可能少的时间获得尽可能高,尽可能好的教学效率,是一种智慧的体现。通过举课例展示了抓关键问题提纲挈领逐步深入进行阅读教学,受益匪浅。
11月2日,在风渡嘉荷的二楼报告厅内,室外,北风呼呼;室内,温暖如春。来自河南省新乡市和平路小学的王卫芳老师,国家一级心理咨询师。 一进入课堂,首先来一段催眠音乐,在轻柔的音乐声中,在老师甜美的提示声下,大家彻底放松。接着轮流交换伙伴,“说说你感到最幸福的事”……“说说你最得意的事”……“听歌曲,回想曾经帮助过你,让你的生命丰盈的人,写一段话感谢他”……大家相对而坐,促膝交流,在一次次的交流、分享中,时而闭目入定,放空身心;时而畅所欲言,开怀大笑;时而陷入深思,潸然泪下……短短的几个小时,心灵变得纯净,思想得以升华!
通过这样一次体验活动,让我懂得了怎样更好的去与人交流,与人分享,明白了自己存在的价值,更要学会及时感恩曾经帮助过我,让我生命丰盈的人,要让自己幸福,也要让身边的人幸福!
11月3日,聆听了清华附中特级教师赵谦祥的“绿色语文教学漫谈”。赵老师满头银发,依然宝刀未老,声音洪亮,真诚坦率,思维缜密,诙谐幽默,妙语如珠……
“敬业是基准线,创业是生命线,乐业是幸福线”;“学历是铜牌,能力是银牌,人脉是金牌,思想是王牌”;“教师如有悟性,学生则有个性,教学便有灵性”……
在他的实验班里,他顶着重重压力,大胆创新,大胆尝试,如实验班四课“古典诗文拓展课,现代文学自选课,班会感悟课,东方时空课”……在不断的尝试,探索中,从以前的“为考是从,为分是图,唯升学马首是瞻,为题海战术是求”的“灰色语文”走到如今的纯天然,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语文”,他用事实告诉人们,他的改革是有成效的!
赵老师从他的人生经历谈到他的教学改革,其间大量真实生动的教学案例,人生故事让我们的思绪情不自禁跟着一起,情绪受到极大感染,或击掌叫好,或开怀大笑,或悄然落泪……
由赵老师比照自己,不禁顿生愧意,古来稀的年龄依然执着教育事业,如痴入魔。而我们呢?“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11月4日,休假一天。
唯一的休息日,于是选择了慕名多时,向往已久的香山。 美丽的颐和园 11月5日,“2012年度十大读书人物推动人之一”的凌宗伟精彩讲述了“教师阅读与教育写作漫谈”。
凌宗伟,一位严谨治学,特立独行且具有批判精神的教授。他让我们了解到作为一个教师应该阅读大量的丰富的人文及自然科学的书籍:教育哲学、教育理论、管理理论、哲学社会学、信息技术、大数据…当一个人有了丰厚的理论积淀,开阔的视野,不管是教育教学还是写作都会旁征博引,妙趣横生,如鱼得水。
“自己做自己的偶像,自己做自己的上帝”,“做不到的是可以的,但不去做是可悲的”,“独立思考是一个人的核心素养”。
11月6日,天津市教科院教育博士陈雨亭。
今天有幸聆听了陈雨亭教授的讲座,题目为《教师如何进行小课题研究》,让我对一头雾水的课题研究有了清晰的认识和理论提升。
行动研究是选取教学实践中需要改进并且有价值的研究问题,在理论与他人实践的双重启发和帮助下,确定研究目标,制定干预策略,在自然、真实的教育情境中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与技术,边行动边研究,从而达到解决问题、改变行为的目的。
陈雨亭博士用大量丰富的的案例让我们充分理解了行动研究的一般程序,即:发现问题→调查研究→重新确认问题→制定行动策略→实施行动策略→观察与收集数据→反思与评价效果→制定第二轮行动→ ... →撰写研究报告。
在设计课题方案之际,最重要的是在学习、借鉴他人经验的基础上,在理论的启发下,制定出课题的行动策略——就是用何种策略来干预传统的行为,以便达到预期的目标。然后,课题研究过程就是实施这些行动策略,并进行记录、监控、反思与修改。只有这样,研究与教学才能合为一体,课题交流才有意义
儒雅的身影,平和的声音,娓娓道来,自然亲切,更让大家难以忘怀的是她诗意般的生活,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成了她写诗的材料。《江南》、《我的大海》、《最南的第一缕阳光》……每首诗的背后都有一个平凡而动人故事,既有忙碌的工作,又有诗意的生活,纵使今后相隔千里,但它们深深地感染在座的每一个人,正如她在一首诗中写到的:亲爱的,我在天涯为你写诗! 雨亭博士说:成长是人一生的事业。当身体的成长达到顶峰以后,精神的成长必须加倍努力,我们才能避免人生的虚无感。精神的成长意味着反思、畅想、悦纳、折衷,意味着一个流动的,而不是僵化的自我。这个自我既在生活世界之中,有时又在世界之外。即使我们八十岁了,精神依然能够成长。 11月9日,我们遇见了自称是江湖中传说的“课改最大的受益人”——北京市顺义区扬镇二中的谢岩。
刚刚从新加坡学习8个月之久归来的她,来不及跟亲人见面,来不及和朋友叙旧,来不及好好休息,便被邀请来为我们讲课,不禁为之动容。谢岩老师年轻美丽,气质优雅,思维睿智,侃侃而谈,听她讲课就如一阵清风拂面而来,万分惬意……
她由一个一线老师的亲身经历将她平时在教学中大家常遇到的困惑,她又是如何处理的,一一拿来与我们分享,如:分工的小组课堂上不讨论怎么办?起立 、聚首、开口、讨论、评价。学生如何进行展讲?破冰语,陈述语,讨论语,结束语……平时在课堂中或不解,或敷衍…的一些问题,此刻顿时茅塞顿开,豁然开朗。
她的经典语录:
对于课改,“学会批判性地接受,批判性地吸收”,“你有力量,你能让他有力量,这就是慈悲”,“生命在于运动,语文在于背诵”,“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坚持了才是可持续的”……
11月8~9日,名校考察——石油附中,北京第二十中学
石油附中有着50多年的悠久历史,学校的五唯文化:做人唯贤,学识为渊,律己为严,待人唯信,意志为坚。石油精神——“铁人精神”薪火相传,五唯文化引领发展。
北京石油附中和北京第二十中学老师和江夏区语文老师一起进行了同课异构。石油附中的李琦老师和江夏四中吴艳芬老师执教了人教版九年级《在烈日和暴雨下》,北京第二十中学的老师和大桥中学吴玉云执教了七年级《春》.获得双方听课教师一致好评。
此次同课异构,用不一样的构思教授同样的课堂内容,不同的讲课风格与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听课师生耳目一新。
两天的课听下来,感触颇深,不论是石油附中还是北京第二十中学的语文老师,个个文化底蕴丰厚,课堂容量大,信息量多,课堂设计敢于创新,独树一帜,课堂中老师智慧地引领学生,体现了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这正是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所欠缺的,享受精神大餐的同时,不仅感到汗颜,有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危机感。语文课到底该怎么上?如何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文学素养?如何在课堂中智慧引领学生,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做到真正的高效课堂?如何让学生爱上写作?……从这些优秀的老师们身上,从这些专家的讲座中,我找到了答案:教育者必须是读书人,个人成长过程中唯一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不断读书,不断学习。读什么书?如何去学习?通过这十几天的学习,专家教授们已经给予了明确的方向。借用谢岩老师的话自勉:
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你若精彩,老天自有安排
你唯一能把握的,
就是自己的成长与时偕行